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型住宅设计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

篇1

水景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型的水池,呈几何形高起,在角落里被室内植物围绕着,宽宽的边沿可以作为坐凳,又可以是大而整齐的下沉式水池,特别为家庭设计而更具建筑美感;还可以是游泳池或纯装饰水塘,与竹子、石头和玻璃等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丛林水塘,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流动的水景诸如喷泉和瀑布添加了声音和动感,还有治疗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它可以抚慰人心,还因为它把更多的氧气输送到空气中,并增加了空间的湿度。

1室内喷泉把流水景观搬入房间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买个微型的桌面小喷泉,有多种设计样式可以供选择。如果想要更具有个人风格,可以动手建造自己的室内喷泉,用一个小型的水泵和大小合适的水碗、水罐、鹅卵石和其他装饰物。独立的喷泉水景跌水能够提供流水的美妙景观和声响,既富有魅力又建造方便,能够在起居室里成为美丽的视觉焦点。在餐厅里成为交流的一角,在卧室里成为放松休闲的又一块好地方。

2规整的水池形式整体的水池在入口处常被用来营造冷静典雅的欢迎氛围。在室内建造出一个水池或水塘,配上喜爱的植物和鱼类,它可以是下沉式,或凸起于地面的,用马赛克饰边更具装饰效果,或用透明玻璃或有机玻璃创造出强烈的现代建筑效果,或是植物环绕着不规则原木边的角落水池,或是一个完全热带风情的水池,跌水在茂盛的热带植物下,会发现简单的形式和设计很容易做出效果,在日光灯、荧光灯、水泵和湿度设备的帮助下,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和寒冷的房间里,也同样可以创造出想要的环境氛围。

3独立的水瓮跌水这种雅致的独立水景,可以被安置在室内或温室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方便的电源以及充足的光照使植物生长。在房间里赤褐色的砌砖和柔嫩的绿叶相互映衬,为艳丽而曲线光滑的赤色陶水瓮及其轻柔的流水喷泉创造了完美的低景。跌水流入摆满鹅卵石的水罐中,不会有水花飞溅,可以在温室,或是在放着家具的起居室或餐厅里布置水瓮跌水,一片片轻柔的树叶在它背后伸展着,好像漂亮的壁纸图案,添加了几分乐趣。鹅卵石和水景相配效果很出色,为规整的水景带来光泽和微妙的色彩变幻。它们还用于掩饰遮蔽水泵,是独立的,同时还在水、陶罐、花草的组合中加入了另一种自然的格调。

二、住宅室内水景设计的实例

1在阳台上造景本人在实际工程案例中有很多室内水景设计的案例,一直保持着习字作画的习惯,又熟悉盆栽之道,他想要把阳台开辟为适合创作的空间,把水景、树木、花草、竹椅等这些实体元素进行组合,在阳台上“造景”,本人经过再三考虑,最终的方案是:在阳台的一角砌一个不规整的凸起水池,并设置了假山石,还引入了活水,驱走了深深的沉闷,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采用大玻璃门窗,这样采光、通风、赏景的要求就同时满足了。本方案已经实施,效果很好,客户十分满意。

2在别墅天台上造景这是苏建一户别墅,业主要求设计风格追求自然、怀旧、返璞归真,希望利用一个空间做水景园林,别墅结构为营造山水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恰好这个别墅二层有个天台,本人考虑把四周墙面做防水处理后,地面上做一个大型水池,周边满铺自然纹理极强而色彩清新的青石板。水池中央堆砌的石头采自郊区溪边,未经任何处理,种些绿色植物,再错落有致的布置一些鹅卵石,使得此水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把业主的爱好与轻闲体现得十分到位。

三、住宅室内空间水景营造的原则与方法

在室内可以创造出逼真的自然水景,但这需要一些技术去维持这些景观。若要水池不变成一潭死水,过滤设备是必要的,如果需要养鱼,这时过滤更为重要,因为鱼类需要干净健康的水箱以维持生存。对于室内水池,水下过滤器最为实用,因为它能隐秘地藏于水生植物下。当然水景设计主要是它们漂亮的形态以及它们为植物所提供的良好的生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与周围环境因素、室内的整体氛围相一致。木材、石头、植物、玻璃和陶土可以与水形成最佳的组合,并依照构思用涂料和装饰物对其进行遮掩装点,与室内风格主题一致。

四、结论

室内水景的设计都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水景住宅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水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起到吸引人们、教育儿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观念,可谓是一举多得;特别是水景小品,它更以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住宅水景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于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同时灵活、巧于变化,易于布置;可见,水景设计对住宅空间环境会产生质的影响。

五、展望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小型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一、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小型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一个联系室内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研究内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建筑这个主体展开的,该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综合性与复杂性。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设计,都已包含建筑的多方面的基本问题。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指出:今天,即使一座单一的房屋在单一的环境中,其设计要求、结构、机械设备和建筑形式就会遇到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冲突。撇开这些问题不谈,单是根据建筑室内空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空间的秩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以上这些问题交错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不可以分解开而逐个解决,设计不是直线发展的,没有特定目标,所有的问题是限制也是机遇,掌握所有条件的预期结果,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与问题,并突出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且比较复杂的课程。

2.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建筑设计在空间布置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各空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餐厅与厨房应该紧密相连,多层建筑的卫生间的垂直位置应该在相同的范围,不同功能的房间对采光的要求不同,其安排的朝向也就不同,等等。

3.理性与感性结合、空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是用理性思维,通过理性的分析确定空间平面布局。建筑的造型设计是形象思维,建筑外观可以反映建筑内部格局,也可以不反映内部空间。虽然我们常说建筑真正用到的是它的内部空间,正如老子所言:“当其无,有室之用”,但建筑的外观也是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美”的建筑的外型与合理的内部空间相得益彰。“美”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形式美的法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界限,设计中也很难以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个“美”的样式。所以,如何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之间转换,并将二者合二为一,是设计构思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小型建筑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建筑设计教学是按建筑学专业的目标,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独体的小住宅,做到方案阶段。对建筑面积、功能、造型、图纸规范、作业数量等有详细要求,整体教学重结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工整的绘图和手工模型的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内容基本是围绕着建筑展开的,建筑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范畴,建筑外环境即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作为第一个专业设计课题,小型建筑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决定该课程教学思路的关键。既然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内容是围绕建筑展开的,建筑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或纽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样是以建筑设计为题,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专业的教学目标必然有差异,其差异是由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业主的需求、场所的特点;②建筑功能;③空间安排;④外部造型;⑤材料与结构等。由于建筑学专业在该课程前后有相应的配合课程(结构、材料学等),所以一个小型建筑课程可以要求面面俱到,一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在后继课题中再次研究,以培养一个专业建筑师。环境艺术专业开设本课题的目的是以此让学生建立起组织安排空间的能力。以建筑专业的目标去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就会有偏颇。另外,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建筑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之后也没有后继的相应课程,四年里只有一次这样的建筑设计课程,如果按建筑专业的目标去教,就会让这个课与整个教学体系脱节,课程对环境艺术专业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2.教学模式的问题。《小型建筑设计》虽然只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很小的专题课程,但它在环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专题,但它同样涉及到了设计的其他因素,如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哲学等。而现有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学生设计中的功能布局与使用以及制图的完整性与规范,而对培养学生设计信息的采集、设计概念的产生与思考、思维的活跃性上重视不够。其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单一化、思维的僵硬、对设计的理解过于简单和肤浅,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设计图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3.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设计中要注意的重点,然后学生就开始着手设计绘图,教师再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并让学生完善。课程结束时,多数学生的作业成绩令人满意。但在此后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却表现出对设计的认知度较差、对设计没有概念、创新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创造性、思维局限性强等特点。

三、教学内容调整的基本思路

1.修订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目标。首先是要明确环艺专业中该课程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之前完全模仿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该做相应的修改,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其一是住宅建筑空间组合的理性分析与布置,空间的平面和垂直布局安排,空间的尺度、空间流线、空间主次、秩序、空间的分隔与联通等这些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心理感受涉及环境心理学的问题,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其二是小型建筑的外部造型手法的学习与构思推演。至于其他的相关部分,不是本专业的教学重点,暂且放在一边。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让学生真正开始对设计构思有初步的概念,能理性地去寻找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方面可以选择《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语汇》、《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这几本书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目,另外再准备一些建筑设计案例的资料作为补充。

2.解读大师作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方法。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型建筑课程时间太短。学生是刚接触建筑设计,毕竟没有设计的经验,自身对建筑设计中要面临的问题考虑的深度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第一次方案的结果常常是功能上有诸多问题,顾此失彼,并且造型比较简陋,学生自己也不满意。初学者一开始就要自己创造出平面布局合理且造型美观的建筑造型的确有难度,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首先学生要注意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解决相应的设计问题。学生现在没有经验,那就要从设计史中的著名案例中去找方法,解读大师作品是很好的方法。我们选取现当代建筑代表人物,从柯布西耶到哈迪德,对他们的一系列经典的小型建筑作品展开分析,通过找寻他们的建筑思想作品的发展轨迹,试图建立一个我们对建筑基本判断的平台。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建筑特点和语言手法,这些能帮助我们构建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系列。

3.加强设计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针对环艺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我院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重新进行了设计。课程时间为三周:第一周学师。大师作品分析,通过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建筑空间关系。教师以设计大师案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大师对于设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和理解了大师的作品后,让学生以3~4人为一组,自行选择一个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分别从设计背景、设计思想、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等方面搜集资料并分析和阐述作品的内涵。这个步骤可以使学生掌握自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活动,也可以从中验证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二周思考。建筑空间安排的思路与住宅设计规范解读,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别墅的三个方案的设计草图与空间分析图。此阶段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寻找三个不同大师的不同作品,以绘图的形式来了解和分析作品的设计意图,了解空间、造型、材料、环境等因素对于设计作品的影响。通过已存在的作品逆向分析空间的组织和功能分区的布置,为下一阶段自行设计奠定认识基础。从培养和启发学生的设计概念入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灵感,发掘灵感的来源,可以先从基本的几何形体元素入手,通过平面构成中的加减、叠加、拼接等手法来自由组合空间的布局,也可以从功能出发,先行建立各个功能空间的位置及大小,再从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连接组合得到一个空间的布局。平面布局成立后,再由平面布局推导空间立体布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这样可以使第一次接触设计的学生更容易上手。第三周推敲与设计表达。教师协助学生从三个草案中选出最有自己特点的方案,重点分析,将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并用图纸准确表达其设计意图。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形式的不断更新,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堂教学学习、图文资料学习和实践学习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更为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作者:叶砚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原因有三:商住公寓供应趋减,需求仍然旺盛。

目前,商住项目在这两年形成了一个供应高峰,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更多限制性政策的出台,以及商住市场饱和度的增加,商住市场的供应在未来将会出现减少的趋势。

虽然是国内发展商炒作出来的概念,且各方对商住公寓褒贬不一,但众多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介入却是事实。国内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临近引发的商机,使得中小型企业迅速增加,这些企业实力较弱,而商住楼以较低的租金、邻近商务区的较好地段以及不亚于纯办公楼的环境成为这些中小企业的首选,商住办公的需求仍旺。

个人投资和企业投资双重青睐。

个人投资商住项目的案例不胜枚举,作为商住项目购买的另一个主体,中小型企业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需求势头,而这些中小型企业购买商住项目主要是用于自住办公。商住项目投资成本较纯写字楼低,物业管理等日常费用也较低,有利于企业节省办公成本。因此,一些对企业形象要求不高或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热衷于购买商住项目办公。

新一代商住公寓市场潜力增强。

商住楼虽然受到政府规划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新一代商住楼的出现仍然刺激了大量的客户需求。第三代商住楼除项目立项为住宅外,产品规划设计是按照写字楼的标准建设,办公环境及软硬件配套与纯写字楼相差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来商住项目的不足,但价格又较普通写字楼具有优势。

投资商住公寓应注意什么?

投资商住公寓,除了应该关注开发商的实力以防烂尾、延期交房等基本问题外,购房人还应该结合今后的出租或者出售考虑一些应该防范的风险。

首先,要考察开发商的实力和资信问题。

其次,项目的安全合法性:在购买前期要考察好开发商,包括项目本身的各类资质证书,以确保该项目的安全合法性。

地理位置:投资商住两用的公寓要选择一些写字楼少、成本高的区域,或产业形态比较密集、有发展潜力的区域。

装修程度:业主可选择简单装修,不需豪华装修;格局上要尽可能符合周围潜在客户的要求,如空间要大,尽量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一些非承重墙可以打掉。

租金:不要把重点放在租金的高低上,因为承租公司的规模、租期的长短等都比租金本身更重要,要控制空置期,减少时间成本。

篇4

通过对铁岭现状分析,总结出铁岭特有的老年问题和地域性的发展特点;将其与一二线城市的成功养老模式、地域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合三线城市的发展水平下的养老模式。为三线城市地域性养老模式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线城市、养老模式、建筑产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集中问题所在:三线城市的养老产业如何得利?三线城市的老年人的质量应该摒弃?如何取得三线城市的老年产业、开发商、老年人平衡点的博弈?

一.现在养老地产特点及问题所在

1.1现在新兴养老地产定位人群集中在高端老年人

养老产业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养老产品定位为高端的老年人群,这样可减少产品风险。但是高端的老年人数量占全国老年人口数量的1/5,并且不同城市级别的高端老年人群定位有所差异。如果开发商仅仅把赢利点定位在中高端老年人上,那么其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就是置之不理,高端老年人的数量在该城市老年人口数量所占的比例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1.2三线城市铁岭化的现状特点: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铁岭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1.2.1高端老年人群定位铁岭老年产业的发展空间滞后

铁岭现有高端老年人占总铁岭总老年人口数量的1/6,铁岭市高端老年人群中能符合北京、上海、沈阳等高端老年人标准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铁岭老年产业潜力群体不应等同于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定位,而应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加入低端人群来形成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养老产业;来寻求自身的养老模式。

1.2.2铁岭化空巢现象的出现

现在铁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数约为6881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一半以上,现在铁岭家庭结构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空巢现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中国家的三线城市来说更是明显。

1.2.3铁岭家庭小型化的出现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铁岭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人减少了0.2人,家庭户人口逐渐减少表明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这点体现在对于户型和公寓面积的需求上,铁岭市大面积的用房比例相对较少,具调研分析得出80-90平为主打户型,而130左右的户型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

二.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2.1成功案例分析:

结论: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从整体上看与国内外老龄率与政策的关系都是相符合。另外可以从例子的对比中得出区位相同情况下,开发规模越大,其养老模式越多,而且越以居家模式为主,内部的年龄范围越广,服务样式越多样,更加的自由,也便于开发。

2.2现有老年社区特征:

老人占据主体地位,其方式为居家养老。在规划设计上强调综合考虑居住与生活、工作、购物、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要素,是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与社会形成共享的发展格局。在空间环境上与居民行为上表现为聚集化的独立完整的老年住宅群或合居式老年住宅群。其优势在于便于为老年人集中提供专门服务和多样的同龄交流环境。

三.铁岭化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选择

三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所处的背景不同,我们要根据现有成功模式来确定三线城市内部特定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的铁岭化特点。以居家养老社区为主,有2-3栋以租赁形式经营的老年公寓。

3.1人群定位不同

服务人群定位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低端人群参与的形式来形成铁岭市实际需要的养老产业。

3.2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比例不同

三线城市应该加强养老地产中全龄化的趋势,增加居家养老的比例,减少集中养老所占比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带来资源上的共享,使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把社会里的老年住宅和养老院比邻建设,以便在设置服务网点和急救站时,两者能公用。而且多半项目设有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居住板块,也有适应各年龄层群体的居住板块。

3.3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分布位置不同

在一二线城市中,集中养老多半设置在中心区域,靠近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对于三线城市铁岭而言,居家养老主体化布置,集中养老同服务设施边缘化设置,是因为集中养老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靠近一边可以减少集中养老部分的外来人员与居家养老内部园区的人员进行相互干扰,便于管理和功能分区;并且对外起到个可视化的宣传作用。

3.4一二线城市老年住宅面积偏大和公寓形式单一

由于地域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二线城市的内部住宅面积和公寓单元面积总体偏大,这与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搬一二线城市的面积标准设定,会使得铁岭市居民无法承受大面积用房,而形成空置的住房。所以三线城市要寻求自身需要的地域性老年化住房面积标准。

3.5医院、护理院、康疗理疗的设定

医院等服务设施必须也考虑到三线城市特定的地域性疾病,例如铁岭是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为主,所以设置特定的治疗、理疗的护理中心。

3.6可以根据铁岭的地域特点打造本地的养老产业

首先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景观、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度假养老、休闲养老的模式进行开发;此次,或者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如铁岭重点高中的学区房来开发养老住宅,将老少园区结合设置,通过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照顾和关爱,使得老年人对于社会价值的再次体现。

结语: 现在一二线养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定式,三线城市和地域性城市的养老地产模式将是我们今后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所在。

参考文献

【1】彭涛. 城市空巢家庭居住需求及社区老年居住适应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2006

【2】宫晓洁. 邯郸地区嵌入式老年住宅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建筑理论;基本准则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62-02

建筑设计理论在指导建筑发展的方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关于建筑现象理解的解释。因此,建筑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相对性和开放性,不是不变的、绝对的和极限性的理论。由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有不少的失败案例。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提出了在建筑学的发展中应当回归其基本的准则原理。即实行贴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的朴素理论。纵观数千年的建筑发展历程,实用、经济、安全、美观一直是建筑发展的基本准则。

1 建筑设计的实用原则

建筑为人们提供、塑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其表现出的主要功能。这种功能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在建筑设计的直观体现,要求了建筑设计创作应该掌握居住人群的切实需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使用对象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站在他们的立场满足其需求。由于人是共同的生活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所以在建筑的想法是基本相同的,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性。所以社会调查能够充分的了解到使对象的总体需求。一个城市中小区所占据的位置直接会影响到居民在外出时行走方向的选择。若有一片绿地靠近小区,那么在布置住宅时,则不可以仅仅只是考虑到房屋布置的正南正北朝向或者是东西朝向。这样的布局考虑会影响到小区的小环境气候,同时会导致更多的用户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景观。就针对于住宅而讲,最重要的一直是实用性,厨房位置的设计应当和餐厅比较接近或者是两者相邻,起居室则与餐厅以及多个洗手间相连;在各家庭成员之间的集体交往活动的频繁,向具有公共设施的公共场所的逐步转移,这种转移趋势直接导致了人们提高了对卫生空间的要求,人们除了在家里解决生理需求时方便使用卫生间,还希望在公共场所能有一个私密的、个人的空间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或者是能够把各种娱乐相结合。

2 建筑设计理论基本准则分析

2.1 经济准则

建筑的实施是需要有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作为保障。随着今天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在使用建筑是的各项要求总是在不断地增加,随之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矛盾。在一定限度的资源基础上尽最大程度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导致了资源的稀缺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意味着该怎样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分配使用,满足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建筑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比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住房建筑不可以走西方的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物质化、高消费、高消耗以及高污染”的道路。我们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在建筑的发展当中,并且作为一条基本的发展准则。因此在将来不久的之内,我国的住宅建筑规模将会在世界上占据很大的规模。

以住宅为例,在最小的空间中创建比较舒适的生活空间是住房建设的最重要的指导标准。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而我国的人口众多,直接就形成了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积很小。而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只可以是在有限的中小型套房空间的充分利用,建设出相对高的居住质量,以达到适用、经济的目的。然而,在部分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当的建设大的户型,以满足当地的需求,但是还是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的指导标准。大型的住宅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在空调、物业、采暖的运行费用上的平均值是很高的,这种情况是在追求奢华的同时形成了资源的浪费;房屋套型的面积没有和居住的舒适度形成正相关的比例,因为在合理的空间尺寸下才能够形成比较舒适的居住氛围,过大的居住面积容易造成房间的空荡冷清,感觉不到亲切性。我国平均的家庭规模在不断地减少,一般的中小型户型完全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正常要求。

总而言之,建筑理论在建立经济体系的评价中应当对可行性的研究过程加以重视,把建筑施工的费用加以量化,寻找一个适当的结合点。

2.2 安全准则

建筑不仅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实体,同时是建筑艺术和科学的统一,它包含了人类的意识思想、行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在人们的所有需求当中,建筑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需求。由此建筑需要具备的结实、坚固和持久抵御恶劣天气,抵抗大自然外力以及人类不良行为合力的攻击。综合当前情况,火灾和地震是最大的影响建筑的灾害。减灾防震成为了建筑必须考虑的安全问题。火灾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为了降低火灾发生,在宣传普及防火知识的同时,防火设备的完善,建筑装修材料的研究也需尽快的发展,降低装修建筑材料的有机可燃性。对于地震灾害主要是采取防御的措施,建筑理论和地震应急措施、灾害防御、地震预测预报措施等多个先进技术的结合,制定完善的地震应急反应对策和预案,在完善防震体系的过程中,在依据地震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建筑基本选址和设计。因此,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速度一定要适应环境变化。

2.3 美观准则

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美观效果也越来越关注。在建筑的外部性形象上的评价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建筑的关注大多都是其“新奇”特征,一座良好的建筑不仅仅只是表现其“新奇”性,同时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的整体性也是非常中要的,它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记录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建筑应当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3 结论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建筑的复杂、广阔的新内容和社会需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筑”要求的提出,给建筑设计理论带来了相对的挑战,但其设计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够被否定的。

参考文献

[1]石振秋.浅析建筑设计理论的基本准则[J].中国房地产业,2011(5).

[2]曹赢丹.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J].建筑设计管理,2011(6).

篇6

1.1老年人活动特点

老年人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小型的活动通常是以2人~4人为主,参加对象通常是朋友关系,活动内容为聊天,散步,锻炼。集体活动一般以3人~5人为主,参加对象通常是邻里或朋友关系,活动内容主要是锻炼。老年人最经常活动的空间场所主要集中在专用活动场,社区活动中心和住宅附近,一些腿脚不便或冬季惧冷的老人会以门厅作为锻炼场所。由此总结出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有如下特点:1)良好的景观环境能够鼓励其进行交流。2)交往空间合理分布,通常由一个主交流空间和几个次交流空间组成。3)小规模交流对私密性要求高,避免干扰,需要单独空间,大规模的交流活动则发生在社区中心等专门场所中。4)习惯于传统的交流习惯。常在散步的街边,楼道入口,住宅的阳台等处进行交流,富有生活气息。5)特殊情况。对腿脚不方便或冬天怕冷的老人应适当在楼内提供其休闲交流的空间。

1.2三个小区调研

1)学湖里小区。a.景观现状:优势:小区绿化植被良好,种类繁多,高低错落,且设置了可进入的绿化空间,配合以凉亭,休闲座椅等设施,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景观和公共交往空间。劣势:由于缺少管理,凉亭等休闲设施陈旧,阻碍了老人到此休闲交流。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小区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在小区边缘设置大型的活动场和专门的居民活动室,起到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而在小区内部则沿街道和组团入口等老人经常活动的场所灵活布置小型休闲座椅,花架或凉亭,符合传统交流习惯。在住宅底层设置了半私密性的庭院,方便室内外的居民进行交流,符合老人的交流习惯。劣势: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仅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

2)新园村小区一期。a.景观:劣势:一期主要是兵营式布局,绿化单调,没有宜人的景观。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住宅底层增加了半开放的庭院,小区内街道尺度宜人,这都为老人所习惯的传统邻里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且在公共健身区的座椅布置灵活,为来此锻炼或休息的老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劣势:只在小区中心处设置了公共健身器材。道路,组团入口都没有提供可交流的场地。兵营式布局不具备围合感,空间较为僵死,对交流起消极作用。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仅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

3)新园村小区二期。a.景观:优势:景观经过精心设计,铺地形式多样,具有美感,且增设了水景,花架,雕塑等元素,使小区具有宜人的景观。劣势:对水景利用不足,几乎无人在此停留。植被只是为了绿化,绿地的可达性低。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设置了老人健身区,在物业楼后增加了健身设施。增加了休闲座椅的设置。劣势:小区周边楼层过高,中心景观区则布置的过于空旷低矮,容易使老人产生压迫感,不符合老人所熟悉的交流尺度。可进入的休闲空间仍集中在社区中心,住宅附近几乎没有适宜老人活动的场地。社区中心距住宅较远,且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室内活动的场所。小区锻炼设施分布不均。小区的锻炼器材主要集中在小区中心,与儿童游乐区混合,老人的交流活动易受儿童噪声干扰。另有少量锻炼器材分布在物业楼后,没有结合休息的设施,也未与人流最密集的中心景观区产生联系,利用率不高。小区休闲座椅主要集中布置在锻炼区前的空地处,距离较近,缺乏领域感和私密性。且在老人散步,聊天时易经过的道路,绿地和组团入口周围缺乏座椅布置。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

2对当地居住区设计中老年人交流空间设计的建议

以新园村二期为例,新园村二期在景观设计上虽然优于学湖里小区和新园村一期工程,然而高层小区的尺度感却不适合老年人在此交流,且只是将景观作为环境艺术的表现,忽略了其对于交流空间形成的重要作用,缺乏学湖里小区或新园村一期小区中传统的交流尺度和符合老年人交流习惯的空间分布和设计。以新园村二期为代表的当代居住区设计应当适当借鉴老社区中的闪光点,同时注意解决新出现的如楼道,门厅空间的再利用等问题,设计出符合老人交流习惯的公共活动空间:

1)在中心景观和住宅出入口附近设置半私密空间,供老人停憩使用。例如在住宅区周围增加可进入的绿地,减少绿篱的面积,在其中设置凉亭等鼓励交流活动的半私密空间,或利用住宅周围的绿地开辟花房,鼓励老人到此种植花卉,让老人从中得到乐趣,认识邻居,产生交流。2)在中心景观处加设社区活动中心,供老人进行室内活动3)取消集中式的休闲区域布置,在中心景观处设置少量露天座椅和半封闭的凉亭。在老人经常使用的空间,如绿地周边,水景,道路周边等地设置休闲座椅,配以半围合的灌木或可提供绿荫的乔木等,形成自然的半私密性空间,方便老人的小规模交流。4)在门厅与室外之间加设过渡空间,同时设置简单座椅和书包阅览处等,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此休闲,与邻里交流,慰藉心灵。在冬季吸引老人到此简单锻炼或集会。

3启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人活动空间在未来居住区设计中势必会被更多地考虑到。未来居住区中老人活动空间的设置除了考虑老年人的行动特点,解决防滑,无障碍等技术问题之外,还应当更多地考虑老人的心理诉求———空巢期,老人内心寂寞,渴望交流与沟通———设计出符合老人交流特点的公共活动空间。首先应当研究老人所习惯的传统交流模式下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特点。在设计中应当恰当对其进行考虑与运用。其次应当研究老人活动的路线和场所,以此为依据布置居住区中的老人活动空间,并结合老人特点,设置为鼓励交流的空间样式。最后不应当忽略在新住宅形式下产生的新问题和特殊案例,如老人对门厅的“另类”使用情况。对此可以借鉴MOMA的经验,将空中连廊作为老年人在住宅之间的活动室,减少其在高层社区中行动的不便,当然,此处也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对于空中连廊的心理接受程度等问题。

4结语

篇7

关键词:住宅小区;水景设计;景观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天空花园空间较为开敞,设计椭圆型的锦鲤池,与周边的小型聚会功能结合。

篇8

【关键字】城镇化;基础平面构架方法;快速准确;精细化管理

1发展问题――时代背景下“基础平面构架方法”理念生成

“城镇化”愈发快速的演化脚步为我们城市面貌的更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机会。这场建筑细胞的扩张生长如同人体“骨骼”二次重塑------其“品质性”要求这必定是一场审慎、严密、渐进、秩序的脱胎换骨且艰苦持续的历程。然而,有意思的是,构成这一进程推动的五大群体(有责任的城市建设者、有理想的设计师、复古的城市保护群体、嗅觉灵敏的拆迁户与记者们、既得利益群体与开发商们)之间的利益协调是否足够顺畅,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我们“城镇化”演化发展的速度进程。“经济先导规划”早已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已晋级为出镜率颇高又富有决定性的论调;而方案中技术经济指标也一如既往的灼人眼球,其准确性与合理性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中之重。

1.1城镇化背景下宏观、中观规划与微观实施层面对接的问题思考

从实际发展的角度来说,现今待开发整理的土地资源无一例外都有着“骄傲的身价”。投资决策者等群体在做出开发拓展的决策前,往往对其进行价值预测与评估,而后依据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细化的开发。但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却经常遇到问题导致无法深入。尽管我们在宏观层面上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尽管我们在中观层面上能够运用土地利用细分导则进行控制;尽管…但在微观实际操作层面上,实体方案有时却会无法落位,项目开发无法完成。宏观、中观层面的引导控制与微观实施层面经常会“互有嫌隙”,无法实现完整状态下的“无缝对接”。

我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项目经过了多轮汇报,外观形态顺利通过,整体构思想法亦非常精彩。但实施时却无法进一步延伸细化,这里面可能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平面与立面对位关系不合理、标准层过小不好使用、停车分配不够或指标在实际方案中做不出、住宅户型存在问题、日照算不过去…为了更为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使项目方案与建设指标能够更加紧密的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基础平面构架方法”这一理念。

1.2“基础平面构架方法”之方法构成

“基础平面构架方法”主要由拟定的业态柱网、由柱网衍生出的建筑整体轮廓与平面交通核位置、基本确定的建筑出入口及主要功能流线,并基于此,由平面向纵向发展,得到的地下空间及各标准层的构架平面组成(如下图1、2)。

1.3“方法”应用之深度层面――介于城市设计与建筑方案设计之间环节

“方法”应用阶段及深度为介于城市设计与建筑方案设计之间的环节。它能够有效填补城市设计与建筑方案之间的“错节”。在应用时间的损耗上,它对于平面构成的要求较城市设计稍深,相比于建筑方案的绘制深度却要浅显得多。

因其深度较浅,且短时间内测算准确度较高,所以近两年来,我们将此“方法”作为联系中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的“有效衔接环节”应用于不同规模等级设计项目的指标测算阶段。对于中小型项目,我们可以验算其指标的合理性;对于大型项目,我们可以测算其指标的可达性。无论是验算还是测算,均使我们在低成本投入下得到了更为准确稳妥的实施空间。

2案例研究――“基础平面构架方法”实际应用

下面分别以城市核心区大型项目与中小型项目工程为例,探讨下“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等级项目我们对方法应用的模式与深度不同。

2.1“方法”应用于重要城市核心区大型项目---标准层估算控制

案例一:天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下图3)。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待开发的建筑总量达1300万O。这种数量级的项目经过“方法”验算可以避免其出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问题。且同样由于其规模庞大,为节省计算的工作量,我们提出了标准层估算控制法①:通过认真核算每建筑标准层,而后每单体建筑进行计算累加,以此类推城市设计整体建筑,进行指标复核。

以北岸核心建筑为例(下图4),在依据建筑轮廓确定交通核与功能流线关系,按照一类高层的防火规范要求核定出入口位置与标准层防火分区面积后,我们发现原有的上位规划指标(核心建筑22万O待开发面积)不甚合理。而我们重新依据设计条件对其“基础平面架构”进行复核后发现,按规范要求且扣除共享空间面积后,指标调整为18万O较为合理。以此楼为例,前后指标调整就相差近4万O。指标的确定与下发绝不单单是对几何形体的块量面积然后累加所得(尤其是大开发量的规划项目),更应该经过严谨的测算与校核。这样建设指标才能做到更准确且富有指导性。

2.2“方法”应用于中小型项目---逐层分步核算控制

另外一些我们应用“方法”验算的中小型项目,往往限制因素较多、更为复杂。其可能存在很多需要避让的条件,如:日照影响、项目预算、交通组织…这些因素使得建设指标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合理控制。

案例二: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铁狮门项目。该项目处于天津市五大道风貌核心区内。北有住宅民居日照影响;南有华汇铁狮门一期风格控制;所处风貌保护核心区还需考虑限高要求;且待规划地块狭窄----仅为91m×56m。在这狭窄地块之中不仅要完成我们的建筑组群落位,还需考虑消防、间距、防火、车库等等问题。我们依照“方法”对建筑组群各层平面采用了逐层分步核算控制法②进行了绘制测算。

所谓逐层分步核算控制法,首先,依项目拟定业态确定好柱网及建筑基本轮廓构架及交通核位置。并由此纵向发展,每层保证交通核不变的前提下,各层轮廓随建筑造型的变化在每层平面中清晰展现。在此平面中绘制的仅为三个关键要素:柱网、交通核位置、建筑各层轮廓。绘制完成后,只需要简单的对各层面积叠加计算,就能够给出更合理可行的指标。

3服务对象――“基础平面构架方法”群体应用与发展趋势

综上案例所述,我们运用“基础平面构架方法”对规划指标进行系统验证、测算,能得到更为精确的成果。这一“方法”主要向两大群体提供服务:一是行政管理部门,二为土地整理单位。

3.1“方法”应用之服务群体对象

对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例如国土局、规划局等管理部门,通过这种“方法”计算而得的数据可以为其搭建一个更为精准可靠的项目管理、基础数据评测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数据能够为其批复指标提供更为切实可靠的理论支持。从而减少其审批项目所面临的群众眼光的“质疑与挑战”,务实避虚。

对于土地整理单位而言,运用“方法”得到的数据可帮助其进行更为准确的基础测算与评估,帮助判断,从而开展更为准确有效的市场预测与分析,有利于帮助土地资源的出让、开发,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形成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

3.2“方法”优势――应用于大规模、多形态变化的城市设计中的确定性

基础平面构架方法绘制平面精度不高但收效明显,应用于项目的指标测算阶段确有两大突出优势:快速及准确。同时,在一些大规划项目中摒弃了原先简单的“量块”计算手法,对土地价值有效利用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保障。

运用此“方法”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运用“方法”确定建筑基本平面轮廓与交通核位置后,我们再对建筑轮廓形态、出入口的位置进行调整,都能够将其面积指标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数值上。以天津市东丽区妇幼保健楼为例,三种迥然不同的建筑造型在确定了“基础平面构架”后,在保证其交通核位置基本不动的前提下,建筑整体轮廓形态、建筑出入口位置调整部分,建筑面积被大致稳定控制在预设的8000O指标上。这种方法简便、快速,以不变应万变。这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规模、多形态变化的城市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3“方法”应用之未来趋势展望

近两年,我们运用“基础平面方法构架”在指标测算阶段快速验证了许多大型及中小型市重点规划设计项目。例如:天津静海新城中法产业园城市设计;天津西开教堂区域保护性规划;天津京津路节点深化;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党校规计…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收益。

当然,这种高效“基础平面构架方法”应用也有其限制性。它要求使用者必须对建筑规范及各类民用建筑空间流线非常熟悉。这充分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者在短时间内于繁多信息量中筛选精华,快速完成“基础平面构架”的绘制,并能够将思路逻辑于图面上按重要度分层表达。

同样,因其对指标控制的准确性和低投入性能够帮助我们在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设计中,节约更多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却能够得到更准确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数据。因此,我们运用并完善这种“方法”检验测算各类建设指标数据也成为了一个亟需进一步研究深化并完善的课题,是未来城市建设、项目数据测算精准化管理的重要方向。

[注释]

[1]标准层估算控制法:基于“基础平面构架方法”提出应对大型城市设计项目的指标估算的一种快速方法。

[2]逐层分步核算控制法:基于“基础平面构架方法”提出应对中小型设计项目的指标测算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英]德里克.艾弗里著.严华,陈万蓉译.现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