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教育学重点8篇

时间:2023-07-16 08:54: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教育学重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学重点

篇1

[关键词] 瑞典;德育;民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33-04

瑞典是一个要求将民主的精髓和真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国家,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推行社会理想的重要系统。瑞典很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学校德育中,始终将民主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学校不仅要以民主原则来构建教育基础,使每位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方面有何不同,均可以享有公正而平等的教育,而且还必须担负“民主教育”的重任,即向学生传递、灌输,并使其头脑中形成瑞典社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并据此形成相应的民主行为或民主技能。本文就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提供可鉴之处。

一、民主教育的内容及其在中小学的体现

1.民主教育的内容

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其官方文件的叙述来看,差不多涵盖了其他国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晓之以理,形成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主要是指瑞典在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法律文件中所明文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如瑞典官方于1994年颁布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中均指出,“不可侵犯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维护人人价值平等和男女平等,同情保护弱小等都是学校必须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伦理学观点,要实现上述的价值观念就应该在每一个人身上养成富有正义、乐于助人、宽容谦让、敢于负责的品质。”

具体说来,向学生传授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和同情别人;支持对人或事的独特立场;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经验;保障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关心和照顾弱小;尊重学习上的个人选择;维护男女平等和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采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或分歧。

(2)导之以行,体现民主技能

民主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对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对此,《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也都指出,“瑞典社会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更加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文化本源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会形成一种牢靠的自我身份感,每个人在发展这种自我身份感的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产生共鸣的能力”;“应该主动抵制任何欺侮人和迫害人的倾向,必须以真知灼见、公开讨论和有效手段主动应对排外和偏狭的观点和行为”。

民主技能主要表现为特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在瑞典人看来,只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是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行事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称作民主技能,如宽人严己、扶危济困等。民主技能不仅是民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民主教育中由“知”化“行”的重要手段,正如两份《课程指南》所阐述的那样:“在教育中只传授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去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和评价自己的日常教育,对学校的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进行选择,从而发展其对教育施加影响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民主教育在中小学的体现

根据瑞典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教育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特质。

(1)克服偏狭的地域观念,培养全球认同感

学校鼓励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人,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任何欺侮他人和迫害他人的倾向,以理性知识、公开讨论及有效措施来制止仇外排外的偏狭观念和不良行径。学校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因此既有机会也有义务来增强所有学校成员的这种能力。通过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对瑞典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而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同意识也会增强理解和同情别人及其他价值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既同瑞典价值观念有联系,又包容欧洲乃至全球各地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2)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瑞典《教育法》规定,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都必须提供有着同等价值的教育。但同等价值的教育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也不是为每所学校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知识等因素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瑞典中小学特别关注出于各种理由而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促进男女平等权利,鼓励学生养成不带性别歧视或性别偏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

(3)学生的民利和义务相统一

“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保留观点和表达他们的见解”。因此,学校不但保证每位学生的民利,容纳不同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强调形成个人立场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申明自己立场的各种机会。同时也督促每位学生履行应尽的义务,使其恪守在《教育法》和《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民主的方法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为他们提供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落实民主教育的任务,瑞典中小学努力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民主教育。

1.为民主“对话”创设条件和氛围

民主教育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根据官方规定,瑞典学校要完成的民主教育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师共同负责,这样,为对话创设条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瑞典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为涉及价值和规范的对话创设条件的办法就是将民主价值观念和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将价值观念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把这种结合、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按照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并认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类似。任何学科的教学,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任课教师都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其熟悉和掌握讨论或对话这种民主方式或民主技能。

2.将民主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化

瑞典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担负起知识教学和民主教育的双重任务。瑞典中小学对于知识教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早就有了一套章法,为了使民主教育也具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应的具体程序和规程,瑞典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按照《课程指南》中确立的框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进行了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工作。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当地教育或学校发展计划中会指出某一时期民主教育的重点;有些学校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转化为可以进行测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3.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要想使基本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民主教育就要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说“民主教育”在瑞典的许多学校不像知识教学那样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拘场合、不拘形式地传递和体现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机会。因此,瑞典中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总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4.将学校的民主教育可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虚”,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测评,此外在对民主教育进行测评时也会遇到不同与学业测评的难题,如“学生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担心这会对自己的评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教育学者建议,测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而应是学校本身,要测评的是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否遵行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为了测评学校民主教育的成效,瑞典研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通过这些测评工具考察全校学生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具备了怎么样的分辨和解释道德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以及什么样的民主式的沟通或交往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受到重视的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由此得到了公众的赞誉和好评。民主教育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而目前我们对民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中小学还缺乏对民主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瑞典中小学实施的民主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民主教育。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

由于瑞典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强调民主原则,中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如现在中小学生的民主素养主要是在校外活动中发展起来。尽管我国中小学也赞成民主教育,并具有了一定的民主观念,但往往流于形式,失于肤浅,遇到具体的民主问题时,往往缺乏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履行和捍卫民主原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民主教育时,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民主行为,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立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民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2.创建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从精神层面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具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念,并能按民主价值观念进行教学和管理,成为学生的模范或榜样;其次,要求学校各类成员之间形成足以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人际关系,不仅师生之间要有这种关系,教师之间也要有这样的关系,如要经常讨论民主价值观念的含义,采用平等和反思的方式交流对民主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释,介绍如何将民主教育落实到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经验等。而学校的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从物质层面上讲,学校应该提供齐全的设施,宽敞的活动场所,通风、采光良好的教室,合理有序的校用建筑布局等。

3.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

民主教育是瑞典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工作指南,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民主教育时,应该将其放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上进行全盘考虑,合理分配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往往感到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民主问题,那不妨开展课后讨论;教师没有时间,不妨利用学生助手制,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对话不便用于正式学习场所,不妨在餐厅、操场等地进行;有些学科的性质不便和民主教育挂钩,但不少学科本身就和民主教育直接有关,不妨施行互补,各尽其责。只要将中小学教育及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就能发现许多民主教育的新机会,也能找出实施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4.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教育

瑞典官方要求中小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要为民主教育尽力尽责,学校的任何时空环境都要进行民主教育,从而使现行的学校民主教育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股民主教育的合力。为了避免我国出现民主教育的“真空”状况,使民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按照年龄、年级、学科等类别组建各种组织形式,吸收全校所有成员的参与,使他们之间进行更为密切的交往、沟通、合作、对话等。如可以将教师组建成面向某一组学生的各种工作小组,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行负责;也可以将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组编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比例,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交流、对话等。这些组织形式既是学校落实民主教育的体现,也是为民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aory school system, 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leisure-time(Lpo94). skoleverket.se, 2001.

[2]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aory school system(Lpf94). skoleverket.se, 2001.

[3]方彤.瑞典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乔长森等编著.瑞典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

[5]A thematic presentation of basic values-democracy in swedish education. skoleverket.se, 2001.

篇2

关键词:衔接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8-01

多年来,中小学衔接教育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这个问题,深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认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该找准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引导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1.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可以说,这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学课程教研交流,注重教师衔接意识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但却同是义务教育阶段。同为基础教育,其间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1版的新课标把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标编写在一块儿;不难想象,那就是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学习、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然而,我们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小学教师不管初中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也不读小学教材及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各类教学活动,中小学之间少有联系。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也没有观察和体验。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2.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各学科《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知识、能力、在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理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状的知识,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说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3.面对学生现状,根据中小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进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教师应该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事先做到有的放矢,为以后的知识衔接打下伏笔。初中教师应该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了解小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扩展和深化,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灵活的知识。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和冲突性。也能使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尤其是初一年级老师更需要比较系统地钻研小学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掌握小学毕业生在知识上应达到的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达到自然衔接。以便在初一年级着力推进课改,提倡已学定教,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选择和研制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老师再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十字路口,学生会用心琢磨所有任课老师,对任课老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

5.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观上虽然都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根据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期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尤为重要,对搞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6.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篇3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武昌区南片,生源大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差,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不能辅导孩子甚至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跑过来跟我说,王某某的头被打破了,我一看,他的额头上有一道口子,我吓了一大跳,以为他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时弄伤的,赶紧把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他妈妈打的,原因是他昨天的家庭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他的妈妈就认为是他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所以狠狠地打了他。

他走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的错,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根本不能辅导孩子,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孩子有多委屈,有多难过,有多恨这些难题。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应该带给我的孩子们什么样的小学学习生活。

通过观察、与同事们交流,与家长交流,我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这里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很多学生将会走进社会。从事一些底层工作。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也许小学生活将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因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带给他们的小学生活,对他们,对一个人是何其的重要。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一颗善的种子。

因此,我想给他们一份快乐的童年学习生活。让学生回家能够自己独立、轻松地完成作业。

我认真地备每一堂课,在课前将学生的作业自己做一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与原因,将其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题,绝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力争让学生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简单,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肯定,得到表扬,得到更多的欣赏与疼爱。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才会乐于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他们变得更聪明了,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每一次的解决问题,虽然,我都会在课堂中讲解,但是,我鼓励学习以画思路图的方式将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开始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讲题,我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包容不同的意见,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得到认可,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渐渐很多孩子讲题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他们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一个学期,两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渐渐变得热情洋溢,他们要说,迫不及待地要站起来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变得简单了,使他们形成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因此他们会做、敢说。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当个人独立探索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与同伴合作,交流。我想?@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是需要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的培养。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小组合作的条件,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倾听同伴的发言的习惯,以及在合作中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往往会出现“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虽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放手,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用表扬和赞美肯定学生的思考,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优化,对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与感悟。

(三)教会学生去做一个热心、耐心、慷慨的人

篇4

第一条为促进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并加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中心)是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教材(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篇5

第一条为促进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并加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中心)是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教材(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要贯彻上级关于电化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电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并要有一名校级领导主管电化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校要重视对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师培训活动,推动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规程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可参照执行。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能力;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66-01

创新教育的原则仍然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从点滴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传输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放弃以知识讲授为宗旨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要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广泛吸收信息,积极尝试,大胆突破,形成创新性教育教学原则。

1.1 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竞争合作班风,创设开拓进取创造性思维环境。首先,要增加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其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而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力求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能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和谐氛围及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开拓想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内外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尊重并采纳他们正确的合理的见解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步让他们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1.2 教师要排除对创新认识的误解。每每提到创新教育,我们更多的老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随便商量、讨论,说得怪异出奇就是创新,结果课堂教学乱成一团,教学过程一盘散沙,老师缺乏正确诱导,学生迷惑不解又不知所措,这样就会由一个极端误入另一极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新思路都是创新,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教材,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兴趣盎然的共同探索中,紧密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通过这样的途径,就会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1.3 教师要激发启示学生发现问题,单独或者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圆满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老师和所有学生)或者单个(个别学生)的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他们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自身,又提高了动手动口相结合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创新。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何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教师要利用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因材施教,因人质疑。针对一些学生乐于了解的有趣现象,让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们当然兴趣就会提高,求知欲自然会增强。

2.2 教师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有所表现,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激发了,创造能力一发而不可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3 教师要运用数学中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图形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的是依据数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穿插一些美术的知识,使几何图形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教师在数学发展中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童年趣事、学习过程,研究某些定理、公理所产经历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讲一些学生爱听的趣人趣事、数学杰出人物在科技中的贡献,数学某些结论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发展的历史,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鼓励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

3.1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要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好!、"很棒!、 "太好了!"、"有进步!"等等表示教师的鼓励和赞许。

3.2 教师要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处于好奇。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判断失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诚恳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篇7

1. 挖掘教材,诱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着。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 创设情境,激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您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我在一起的!”儿子兴奋地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

一、加强经典文章的朗读与分享

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教育的方式达到经典教育的目的,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比如通过朗诵经典的方式。朗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入感情,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内涵,随着文章的情感变化,学生不自觉地被带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朗诵,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现在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文,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的基本素养比较淡化,所以很少采取朗读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变差,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朗读的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基本的朗读技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籍可以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所以让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每一本经典,都是可以受益匪浅的。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章,并通过朗诵这些文章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比如,老师可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固定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进行经典文章的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相互探讨,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和体会。

二、模拟经典场景,加强经典教育

因为学生接触经典比较少,所以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是不行的。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和指正,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经典。比如可以通过朗诵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比如老师在讲授《论语》的时候,就可以在课下先找好相关的资料,比如古典和中国风的音乐,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朗诵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些特定的文章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绎和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让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表演之后,老师要进行分析和指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对每一个表演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嘉奖。

总的来说,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进行经典教育不仅是对这些经典以及前人的敬仰和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鼓励。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升华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经典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同样重要,不仅是对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培养,也是对他们人格形成的一种指引。这不但符合当前的社会和时代要求,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首要责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