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经典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32-01
义务教育中,很多课程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数学中严谨的算法,语文中优美的构词,英语中语言的魅力,化学中有趣的组合等,这些学科都有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一面。但是,还有一门更加吸引学生去学习的课程,那就是物理。
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丰富色彩的课程,之所以会这么说,是由于其课程的性质以及所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是与我们的生活极其贴近的,这就会使学生特别乐意去接触物理这门课程,这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物理学科中更是有实验环节的辅助学习,因此物理的课堂上可谓妙趣横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物理实验环节能有个高效的收获,这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这里,笔者有一些建议以及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是在实验课的选择上,哪些需要开展,哪些了解就行,教师需要一个很好的拿捏。实验课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会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并且很主要的原因是实验课的环节是不多见的,因此才会如此吸引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把握上要有一个度,物理实验课的课时数不可过多,而且能够选择的作为实验的课程题目一定要是实验教学中的经典。实验课之所以会提升学生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试想一下,如果实验课的数量很多,那学生对于实验课的期待性就不会存在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就已经开始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也就不会将实验环节放在心上,那通过物理实验为学生带来的知识储备真的只能说是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在拟定物理实验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实验环节的课时。
其次,就是教师在关于实验课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实验环节,优秀的实验环节是可以辅佐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的。由于实验课时的数量已经压缩到了精简,因此选择的课题就必须是经典的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关键的知识。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液体压强测试等,这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同时又很吸引学生的经典实验项目。说其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实验环节丰富有趣,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可以透过这些实验牢记这些环节后面所要表述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这也正是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初衷。像光的折射、摩擦力实验、平面镜成像等实验就尽量不要安排在课上去进行实验,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探讨。因为这些实验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篇幅去阐述实验过程,这会很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如果能够自己动手去做这些实验,那么实验给他们留下的知识点的印象会比教师直接传授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课上安排一些经典的实验环节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提高物理实验课上学生学习效率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学生也参与到实验环节当中去。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物理实验课上也是可以运用的,“好记性不如自己动手做”。动手操作是一个可以加深知识记忆的过程,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就会明白其中所蕴涵的原理,他们会对这个实验项目所揭示的知识点记忆非常深刻,这正是最终的目的,更是教师以及家长愿意看到的。而且初中生的年龄在13―14岁左右,其年龄也就说明了这个时期的他们处于青春期,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渴望能够动手做实验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动手实践会让他们更加热爱物理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物理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其带来的效果会非常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上物理课时都能听得懂但是在做题时却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与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东西有一些脱节,这令很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新生非常困惑与此同时物理的学习成绩会较初中也会有大幅度的下降。这样会出现对高中物理的畏难情绪与倦怠情绪这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十分不利。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办法的,我们只要了解了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就可以做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只要做好了高中和初中物理的衔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随之我们才能谈及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特点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新同学来说,高中物理的学习是一大难点,这是因为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来说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一,初中物理主要以现象研究为主,研究的问题比较直观常止步于定性的研究,即使有定量的研究也只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思维层面没有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来说难度更大、内容更多、灵活性更强、深度更深、对思维的层面要求很高并且要求精确的定量的计算;其二,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物理则以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较多地强调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刻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一点在初中物理很少涉及到;其三,高中物理的过程和现象都比初中物理较复杂,且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联系的要求也比初中物理更高。
二、给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一些建议:
1、记好笔记,理清条理。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物理这样理科性的学科不需要记笔记,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对物理的概念和定理老师往往会适当的进行加深和支解,这样会出现很多在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的知识,不记笔记很易忘记,再者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针对概念附以例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经常会利用经典例题来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能够做好笔记,并且随时温习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定理,使物理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性,可达到“立主脑、去枝蔓”的效果,记好笔记物理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就已经迈开了。
那么物理笔记应该如何记呢?记什么呢?这也是困扰同学们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记笔记的目的是实用性和条理性,以便于我们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概念和课后复习。有的同学一味追求笔记的完整性,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甚至想记录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题,这样为做笔记而做笔记的后果常常会忽略听课的效果;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复习和记忆知识。课堂笔记要用自己的话,把老师讲的重点记下来,书本上有的少记或不记,书上没有的多记,尤其要重视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让笔记成为自己的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听课和笔记发生矛盾时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下课后再参照同学的笔记补起来。
2、熟记公式和定理,理解公式和定理的内涵
公式和定理是高中物理应用的理论源泉,若没有公式和定理,我们的解题就没有了理论依据,所以必须熟记。我们不能在应用的过程中现场推导,这样会增加题目的难度,降低解题效率。对于推导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对公式和定理的记忆我们一方面要求大家全面熟记,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家在熟记以后从死板教条的记忆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所我们不能为记忆而记忆,我们必须在熟记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挖掘公式和定理的内涵,也就是说记忆是手段而理解和挖掘内涵才是目的,比如在学习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正交分解法解决平衡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平行四边形和正交分解法的定义,但最终我们还要充分理解其内涵:首先不管是平行四边形法还是正交分解法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平行四变形法,只不过正交分解法中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而已,这是因为在矩形中可以更方便利用三角函数解题。同时我们还要理解不管我们使用平行四边形法还是正交分解法其实都是将多力平衡问题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即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3、以经典题目为线条建立物理模型。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若我们只是将每个题目孤立起来看待,那么我们很容易深陷题海,苦不堪言。但我们对每一章的题目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题目是出自于同一种模型和同一种思想,所以我们可以将经典的、可以建立模型的题目罗列在一起,做熟做透,再辅之以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将这些模型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解题能力比单纯的接受知识更加重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的道理。比如我们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时我们就必须研究透彻两种经典物理模型:1、把天体运动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即中心天体体系(一个天体以某一天体为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2、一物体在某天体表面上受到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的模型即非中心天体体系。这两种题型形成解决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的基本题型,这一节的大部分题目都可以由这两种物理模型来解决或者从中受到启发。只要我们将每一章像这样的物理模型能建立起来就可以起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
4、适量的定时练习。
物理模型建立以后必须要有定时定量的练习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训练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在模型中可能还有一些不适用或者有变化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加以判别。题目必须是精选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并且要求有一定的题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60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围绕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并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燃起对物理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目前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室都配上了“班班通”,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为我们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添了技术支持。
美国实用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更适于从生活走向物理。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时,围绕我们身边常见的事例、现象等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由生活进入物理。
一、由生活体验引出
如人教版教材在学习“光的传播速度”时已经学过声音的传播速度,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习“惯性”时可提出问题:在不能打开鸡蛋的前提下如何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坐车时汽车突然启动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而突然刹车时乘客却向前倾倒?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通过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则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如果你向前推别人,你自己却向后运动。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将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搓桌子有什么感觉?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打完后,摸一摸打气筒的外壁,发现外壁变热了是什么原因?这些现象学生一般都有切身体会,通过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物理的生活性。
二、由经典诗词引出
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为什么不动的青山却“相对出”呢?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唐代诗人胡令能《垂钓》诗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为什么会“怕得鱼惊”而“不应人”?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第三人”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唐朝诗人储光羲写的五言古体诗《钓鱼湾》中的经典诗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为什么“潭清”就会“疑水浅”?学习“流体与压强的关系”时,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为什么会将茅草卷走?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诗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诗人知识的积淀,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古人不但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善于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由歌曲歌词引出
如学习“物体的相对运动”,《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为什么“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谁在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乡间的小路》中“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而且还知道是短笛的呢?学习“光的折射”,《昨夜的星辰》中“今夜的,今夜的星辰依然闪烁。”星辰为什么会闪烁?学习“压强”,《外婆的澎湖湾》中“也是黄昏的沙滩上,留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为什么会留下“两对半”的脚印?这些经典歌曲中让人流连忘返的同时,却无不渗透出了物理学知识,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
四、由俗语、谚语、歇后语引出
如“光的直线传播”,为什么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坐井观天――所见甚少,是由什么原因?平面镜成像:为什么说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为什么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态变化: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什么道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什么一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说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这些通俗易懂的俗语、谚语或者歇后语无不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必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由影视作品、照片引出
例如,《狙击手》视频片段,瞄准的过程就是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其中有一个镜头是通过观察到敌人狙击手的瞄准镜反光而发现对手,确定位置并将其击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另外,影片《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中的“舞台烟雾”是小水珠,不是烟,可以引入物态变化知识。通过水中倒影的照片可以引出平面镜成像。通过影视片段或照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由文学资料引出
如我国古书《考灵曜》中记述“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鲁迅先生在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可以引出参照物。我国古代启蒙读本之一的《千字文》中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可以引出物态变化(通过学习让学生解释‘露结为霜’说法是否正确)。这些文学资料有些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对知识的认识不足,甚至不能正确解释,但却对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用疑问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探究未知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入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如魔术表演中有很多利用了物理知识,通过解密魔术引入,还可以通过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或现象引入,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问题引入等。
以传送带为载体优化高考力学复习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求解汞柱移动问题的方法
透析有机反应规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有关HNO3的计算剖析
“自由与自交”遗传几率的计算
优化不等式
把高考脉搏掌考试说明搞定高考电学实验
如何求最大速度
善待考试激发潜
提高考试效度的有效措施
有机物燃烧规律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构造法证明不等式
用函数思想解高考题一例
八种方法解决高考恒成立问题
用“类比法”巧解复合场问题
巧用排除法速解选择题
莫让浮云遮望眼掌握规律阴转晴——例说一类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方略
两道圆锥曲线压轴题的推广
品味经典提炼永恒——对一道经典代数证明题的思考
弹簧问题难在哪
探析新高考理综化学非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策略
2010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考点剖析
赏析2010年高考新登场的平面几何试题
2010年高考电化学考点例析
浅谈高中数学的几种数学思想
函数方程常放光芒
决胜分类讨论四招
从战略战术层面出发谈高考物理复习
盘点氧化还原备战2011高考
数学解题中的转化思想
巧用构造法速解数学题
“补充”条件的解题五个策略
数形结合在方程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巧用相对运动解
创新思维巧解题
浅析电解中的pH计算问题
“共存原则”法巧判微粒间反应的先与后
2011年高考数学模拟题(一)
氢原子的能级跃迁规律及其应用
浅析Cl2通入FeBr2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书写和浓度计算
解析遗传和变异的几个问题
“嫦娥二号”探月行程——精确计算科学变轨
物理实验中的摸拟法
走出气体做功的误
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例析一类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的常见错解
例析高考中有关离子方程式的常见设错方式
这个力做功吗
对两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中电化学命题特点的评
生物选修3模块高考试题解析
探究中考实验热点题型导析
如何进行物理猜想
2011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对一道电学黑匣题的分析
用“特征标记法”解一类初中化学物质鉴别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一、基于教材基础,构建完善的理论轮廓
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并把控各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概念简化、联系对比、举例分析、归纳总结、类比等思想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深刻理解,熟练于心,构建完整的力学知识网。例如,在讲述“功”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力和距离,而这里的距离是指“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又如,在对经典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的讲解中,可以归纳牛顿三大定律的特点和性质:第一、二定律重在研究单个物体及其运动状态,第三定律重在研究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一、二定律间存在推导关系,而第三定律则进一步完善了力的概念。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又统一的。
二、强化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亲自领略物理世界的无限风景,打开力学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积极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重点章节知识的学习,要“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正确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于当前力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帮助,更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物理学习中受益无穷。
三、就地选材,将力学教学融入生活情景
力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大到世界宇宙,小到分子微尘,力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力学知识的取材无处不在。物理教师可以从就地取材,从日常生活随手可见的物品着手,对身边的事物和情景举例分析,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领略力学的魅力所在,构建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无论是有限的实验演示,还是简陋的设备仪器,重要的不是传授机械的力学知识,而是传播一种物理的思维方式。从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开始,到解题思路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动手体验,让其亲自参与到课堂题目的讲解中,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随意发挥,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 控制变量法 运用
初中物理课程中,电学是一大重要的模块,要十分重视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然而由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物理电学的复杂性,导致在实际的电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物理电学的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应当采取恰当的学习方法,而控制变量法正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概述
控制变量法通常运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能够有效实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推行后,各大学校更为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这门学科中,各个物理量的形成都与一定的因素有关,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相应的物理量也会发生变化。由此便可以引出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即在保持不相关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将要研究的因素,并进一步观察此因素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物理量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电学,并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物理电学。
二、初中物理电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具体运用
1.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规律中的运用
欧姆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是电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串联。在电学的学习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概念。在探究三者关系时,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展开学习,通过设计实验,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一因素,并通过认真观察,明确欧姆定律的内容。
首先,保持电阻R不变,将导体的电压U进行适当调整,然后研究电流I和电压U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电阻值不变应当将电阻值固定起来。要观察电阻值不变的情况下,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调整电源两侧的电压,以此改变导体两侧的电压值。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使用控制变量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调整滑动变阻器,以此改变电阻R两侧的电压值,滑动变阻器可以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帮助学生明确电阻电路。
其次,保证导体两侧的电压值U固定,通过调整电阻值探究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在对电阻值进行调整时,应当通过更换不同定值的电阻来实现。在保持电压值不变的情况下,对电阻进行调整,并观察电阻值的变化对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方式:一是使用统一的电源,以保证导体两侧的电压固定,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更换不同定值的电阻,这可以使得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二是在实验中采用干电池,容易对实验产生影响,造成一定的误差。这是由于干电池自身带有电阻,电阻两侧的电压会在外接电阻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在更换电阻的过程中,如果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失效,容易引起电阻两侧的电压产生变化,这种情况下,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所得出的结果就会有误差,学生也比较容易落入这样的误区之中。
2.控制变量法在电阻学习中的运用
学生在进行电阻知识的学习之前,学生全面掌握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知识,在电阻知识的学习中,会更为轻松,然而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放方法进行物理电学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将控制变量法运用到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较为经典的电学例题进行课堂讲解。学生在最初已经掌握电流和电压概念的前提下,再进行电阻的学习,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在讲完电阻概念之后,教师应当专门排出一节物理课,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在研究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时,将粗细均匀的一节导体段成两截,并将其接到如图1所展示的电路之中,以便用于探究_____。
此题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清楚地得出:此题目是用于研究导体电阻和长度的关系的。
图1 电路图
(三)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课后习题中的运用
物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是比较物理量的大小,这种题型看似容易,实则是学生在考试中的最容易失分的地方,这源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技巧,一开始就进入了错误的思考模式,而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控制变量法通常是指两个或以上的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在进行大小的比较时,应当保持一个以上的因素不变,并将其余的因素改变,同时研究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比如下题:
初始温度一样,质量一样的铁和铜在吸收同样的热量后,温度较高的是( )
A.铜 B.铁
C.一样 D.无法确定
以上这道题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得出答案为:B。
三、结语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总之,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正确的物理学方法,树立基本的物理学思想。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
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