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4: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德育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要善于把握德育时机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是关键。学校德育工作从时机上可分为超前、同步、善后。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和善后疏导工作。
超前引导是在“矛盾”的初始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以预防为主,以从工作时机上掌握主动权。超前引导是进行超前的正面教育。要力争做到“三个超前”,一是超前武装思想,通过品德课、政治课、班会等形式的理论教育和学习,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要强化德育意识,使学生在道德的传承中受到熏陶,初步确立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超前营造氛围。通过层层动员、舆论引导,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三是超前制定各项德育规范,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态度、修养、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德育工作有法可依,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做人准则。总之,做好超前引导工作,能使德育工作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而不是出了问题后再被动应付。
同步开导,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步、及时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在问题的萌芽阶段,要注意抓不良的苗头,要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抓苗头时还要特别注意分清是个别人的思想苗头还是有代表性、倾向性的苗头。对于前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而对于后者,要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防止酿成普遍性、广泛性的问题。为此,要注意做到“三个同步”:一是“主题教育”同步。围绕不同阶段出现社会热点、时髦话题,如“吸烟有派还是有害?”“怎样正确上网?”“怎样看待早恋?”等学生感兴趣且都要面对的话题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辩论会和讨论会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展开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激烈的辩论和交锋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二是典型示范同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学校、班级做好榜样示范教育工作,要花力气树立和宣传校内外和班级内外的先进典型,如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等,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各种典型示范,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方向,做到学有目标,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三是个别工作同步。一个班集体内,学生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甚至会千差万别。因此,德育工作还要通过一人一事的个别教育工作,因人因事因时施教,及时解除学生的个别困惑,化解个体思想上的矛盾,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善后疏导,是在进行完全局性的系统思想教育后,对个别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纪律观念还相对淡漠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有意识地做好善后疏导工作。这是个别式的、亡羊补牢式的工作。要通过心理疏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要预防和控制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如此,善后疏导工作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较强的适应性。
总之,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要讲民主,重疏导,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通过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检查督导,善后疏导,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要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
当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老方法肯定不行,因此,要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除了要把握时机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因人施策,注重德育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创新。
在工作方式上,必须走出单纯“管”“灌”的模式,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转变以往工作中“我讲你听”的说教方法,提倡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双方地位平等,活动气氛就会融洽,学生以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方法上,要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可采取平等讨论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渗透教育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虚功实做,以实为主,在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寓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当中,寓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思想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的格局。德育工作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产生活力和魅力。
三、要加强德育体验教育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仅靠单纯讲道理式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有单纯的理性认识不足以促成改变,伴随着对道理的认识,必须有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重的学习。为此,要努力改进德育工作方式,选择和抓住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观念引导与行为操练相结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熏陶,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做事。为此,学校应该切实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到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理论的真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近年来,一些县市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县长”的活动,不少学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探寻治理工厂废水污染的办法;有的要求政府加强对荒山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这些活动不仅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社会品质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点阐释当前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教育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树立以自己的行动解决这些问题的远大志向,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精神。因为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体品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摆脱狭隘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形成为社会服务的习惯和观念,并能满足学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即属此类。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城市孩子“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活动,极富特色。在几天时间里,学生与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村及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那里,学生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四、要强化道德选择能力
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看,学校德育基本上只是一种“教会服从”的教育,从未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发展变革速度快,国际交往与联系明显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传播信息渠道多,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学校、家庭、亲友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道德准则具有多元性甚至相互矛盾。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同时接受多种丰富的信息,同时受到多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开始要求自己作出选择的时期,他们不再盲目地“唯书”“唯上”,不再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有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经过自己过滤的标准和原则作出选择,但是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导致他们选择和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仅仅“授之以鱼”的教育,仅让学生记住空洞的德育知识或培养某方面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应付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会让学生因此产生价值混乱。所以,如果一味让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不鼓励他们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就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可见,在这个信息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开放的新世纪,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应该使每一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使学生逐步达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标。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对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多元价值的需要,并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五、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1 构建人文环境育人,用主流价值观占领学校阵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总务部门应把育人放在人文环境硬件建设的首位,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教育师生。
1.1 建设主题标志。学校的主题标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基本内容,看到这一标志,就能了解学校的大致办学思路,要下功夫建设。
1.2 建设文化宣传橱窗。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设由24块宣传展示板组成的永久性橱窗。每块版面都展示着育人的内容。
1.3 建设校史馆。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体现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陈列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
1.4 建设具有育人功能的地面墙面。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操场围墙上,布满体育、健身的大幅画作和标语,将校园文化体现在环境中,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墙一面皆可育人”的充满和谐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学习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1.5 建设校园德育新媒体硬件。主要是校园网德育互动园地硬件软件建设、学校显示屏建设、学校广播室建设、学校电视台建设、学校录播室建设等。
1.6 建设德育专用馆室。如心理咨询室、少先队大队部、共青团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少年模拟法庭等校内的育人馆室。
1.7 建设班级文化设施。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其班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好评。走进巴州石油一中的各班教室,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扑面而来。有全校共性的文化宣传,如巴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生本课堂学生须知、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体现学校的共性要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布置,有的班级布置有我国56个民族小朋友肖像的贴图,意在加强民族团结;有的班级布置有全班同学的肖像和他写的座右铭,意在励志。个性化的布置做到了一班一品。他们实行分类开展、立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把图片、文字、公约、制度渗透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能够说话,让学生的课桌能够说话,形成丰富细致的班级文化环境,获得北师大专家赞誉。
2 构建生态环境育人,把生态友好理念播于师生心中。
生态文明是文明校园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小学总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落实好植树种绿,也要保护好一草一木,更要通过一系列生态友好活动向学校师生普及绿化祖国、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友好等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2.1 建设净化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学校总务在校园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体在校学生参与国土绿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通过活动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绿化、美化校园,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绿色环境。以校园绿化和在广大学生中弘扬生态文明为切入点,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坚持因校制宜,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参与、教育为主,不搞形式主义,垂直挂绿、屋顶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提高校园绿化覆盖面。
2.3 组织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好校园”活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师生增强低碳办公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厉行勤俭节约,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行为,崇尚绿色消费概念。实行垃圾分类,抵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合理使用办公资源。
2.4 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友好活动。教育在校学生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学校清洁卫生,让环境起到正向影响人同化人的作用。
2.5 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种绿活动。植树是全民义务,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是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绿化、教育、林业部门发出了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种一棵树的倡议,其目的是强化青少年学生植树护绿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6 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影响和带动整个社区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2.7 组织开展爱护母亲河活动活动。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倡议 “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全体师生在“保护母亲河”、“爱护环境”、“共建、共管、共享美好家园”等横幅上进行了集体签名仪式,观看了“保护母亲河”、“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绿色家园靠你我他”等内容的小学生创意展板。组织学生擦洗母亲河―孔雀河栏杆、清理居民住宅楼外墙涂鸦、参观基地安全防监控室并捡拾社区公园垃圾杂物,居委会管家在途中给学生讲解了小区各项管理规定。
3 学校资产育人,让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各类资产是总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给学校的资产是全民资产,学校总务部门有责任保持资产的完整。但是仅靠总务要实现这一点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管理难度很大。为此,总务必须有计划的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3.1 新学年开学组织告知性教育。利用行政例会、主题班会、橱窗等形式对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告知师生。
3.2 新学期开学组织强化性教育。积极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懂得学校的财产是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德。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勤俭办学、勤俭治校、爱护公物、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教育。
3.3 坚持开展爱护公物随机教育。每发现一次浪费和破坏现象就现场对师生进行教育,而不是以罚代教。
3.4 组织开展专题互动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关键词】 新时期;德育教育;中小学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就承担起来了激发和营造出孩子学习兴趣和爱好的第一个育人环境,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多家长也看到和感受到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家庭来讲,孩子的教育培训投资就成为他们彷徨不定的选择,在为了快速提升和解决就业的大思路下,很多家长选择了技能培训,作为培训的学校和部门来讲,这又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且此举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针和政策。
一、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来教育学生
很多时候其实给学生树立一两个典型的形象是对他们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大家所倡导的正面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这种典型形象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羡慕的目光和看到贴满墙报的小红花,这是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都在使用的教育方法。调查也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可行,孩子需要和身边的同学进行对比,需要自己在完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之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然很多老师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直接过渡成了一种参照对比,这从某种程度来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越加恶化,开始害怕和厌恶学习,最后恐惧学习,所以树立良好的身边形象,是我们从德育教育手段实施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成绩考核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更不可成绩决定论来使孩子有了偏激的想法和激动。通过某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通过班里同学的表扬,通过每一位同学的独立发言和赞许,让大家都看到良好形象的事迹和举动,并以此来学习和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多数同学积极向上,另外也是对典型的监督和管理,敦促他更好的以身作则,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不间断的来维护和树立新典型形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班级中同学学习的楷模,这会极大的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向上和班级荣誉感。
二、通过媒体来教育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搜集和整理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关心的事物和动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并通过正面教导,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上个世纪中期,基本上每一位学生的目标都是教师、人民或者医生,因为孩子身边见的最多或者听的对多的就是这些人的事迹,也有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中有了这些人的想象,事隔数十年之后,今天可能更多的孩子树立的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就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可能有飞行员,可能有律师等。
是社会的发展使孩子能接触和看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军人物,记得有一个朋友就告诉我,他七岁的孩子因为经常在体育新闻中听到很多体育明星的名字,就非常崇拜他们,时常要拉着他们去给自己买一些体育用品,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体育明星。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节目或者科普知识的讲座也是他们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介质,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来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来进行德育教育。
三、通过身边故事来教育学生
身边故事的教育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可能更可行有效,因为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讲,都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的,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和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真实的了解事实,辨别是非。曾有一位朋友就时常喜欢带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聊天,大家开始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觉得自己去聊天就行了啊,为什么还要带上孩子去呢,这容易消磨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有力的帮助了孩子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使孩子知道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身边的人都相处不好,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和人搞好人家关系。
举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我们来看,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从小就非常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罪人,那么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触,可能家长和老师说再多的实例都不及这一例对孩子更有震撼力,因为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他看到实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们明白很多虚幻的例子感受不到的东西,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8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2008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策略研究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学生德育要怎样展开,有时我们把教育放在课堂上,以知识的理论强调让学生懂得道理,可往往达不到真正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当把德育的培养真正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福州发展的特点来说,由于德育教导在课程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让素质教育发扬光大,把德育融入真正的生活实践中。
一、福州市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大力发展德州市中学生教育的情况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虽然在学生的德育上很用心,但是却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成绩。德育教学要在大环境中彻底打开,就需要面临改革与进步,对于这方面笔者针对于现存的问题与障碍总结一下。
1.德育的教育理论多过实践
我认为,现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最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德育的知识理论太多,但是真正执行的内容很少。比如,在开展思想品德与相关的道德教育课程时,一些与德育有关的内容已经被照搬到课堂中,甚至为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把它当成一种考试的途径,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也不能真正学习我们国家的传统道德文化。所以从形式的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德育在德州市被落实到书面上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以怎样的模式带入到学生的心中,我们面临第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上的错误。
2.德育教学缺乏实际性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都比较早熟,他们面临的社会状况也很多。所以德育内容不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展开,同时也要发展它的改革点,这个问题是德育在展开上去发一定的实际性,比如,我们会根据课程目标和中学生教育指导方面的内容在各个中学展开德育心理教育。但是,这种方式却往往达不到真正改变学生身心状态的实际成效,我们也没有引起学生对于德育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福州市中学生德育的策略研究
1.有效并积极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德育教学达到效率化,应该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慈孝活动,它是结合中国儒家发展的文化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孝敬父母和长辈,如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敬老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用心感受生活中的道理。这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德育教育观,但是具体落实在做的方面还需要彻底规划。我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上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那么可以举办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提升德育教学的效率,所以实践活动的本质其实在于行动,适时的引导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德育的首位,在了解现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沟通与指导。比如,这几年在福州市举行过好几次有关学生身心问题的座谈演讲,其中的参与者有老师和学生,正在演讲的老师与学生展开沟通与互动,针对现在学生的内心发展特点帮助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由于时代的发展,让现在的中学生情绪比较浮躁,因此德育的教育是提升一个学生的全方面身心素质,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抗压能力,完善心理综合素质是对德育未来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结合时展特色拓展德育教学内容
在德育上,我们要拥有与时展相吻合的创新特色。比如,现在的社会事件很多,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了中学学校的教育发展。我们可以以社会热点出发在现有发生的事件中找到反思,针对时事对其进行德育,我认为这样会更有时效性。除此之外,也应当与网络途径充分结合在一起,开展德育的网络资料库,建立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平台,科技在发达的同时我们发展教育,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让教育真正达到实践目的。也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起来,德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拓点,结合当下的发展去努力,我们不仅仅要展开实践路径,同时也要展开网络途径,打开科技面,让我们地区学校的发展更加创新化。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其实在福州市德育的展开上有一些需要改善之处,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打开封闭的教育模式,真正把新元素加入教学中,从而为中学生树立一定的正向标准,让他们在健康且充满积极阳光的环境下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官鸣.思想品德课“有效提问”的现状与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孙伟柳.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德育“革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张中饶,谭智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应对途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冯永刚.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冲突及调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关键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途径;策略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稳定和较快发展,总体教学质量稳居世界前列。体育学科与其它科目相比,关系到学生的体能和健康,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深化传统课堂改革以及在教学中融入长期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采用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1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起引领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体能的主要方式,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承担者。某种意义上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对于体育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扩展了教学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延伸,一些学科的教学纷纷引入了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让课堂效果和趣味性大大增强。与之相比,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教学手段已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设法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针对部分体育教师文化课水平不高、学历较低的现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制定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的同时,学校开展校本教育,按照体育教师具体情况,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文化课要求和学历标准。把好入口关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业务能力提升进行长远规划。体育教师除做到本职学科的教育教学拔尖外,无论是学识还是品格,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是全方位的,不可就体育培训体育。除注重培养体育教师对于所教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意识和能力外,还应加大对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生命科学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体育教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角认识上把握教学。体育教师应自觉按照教育家的标准要求和培养自身,自觉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要有更深入的认识,自觉加强教学理论、多媒体信息化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升工作的趣味性、时代性、创新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这是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式的主要区别。体育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及质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十分真切地反映了教育的规律,因而被教育界引用多年。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原因,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因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切教学才有了落脚点。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反之,对体育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甚至会产生逃课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其试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王咏梅(合肥市梦园中学安徽•合肥230000)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他在课堂上组织的各种教学任务,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目的也更容易达到。体育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在活动中与学生一同呐喊,加深相互信赖,也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击掌,庆贺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向学生传递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趣味性教学手段,将教学目标融于游戏中,让教学方法情景化。例如,传统的立定跳远教学,体育教师往往让学生以一条线为起点反复在原地跳来跳去,由于枯燥,学生极易厌烦。此时不妨变换一下教学方法,在操场上画上连续的方格,学生像下棋一样地跳过每个方格,以此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增加了练习的次数,也达到了相应教学的目标。
3提高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不同于文化课教育,由于学生体能差别较大,一部分学生体育课表现较突出,另一部分学生展现出的体育能力欠佳。体育教师应正视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方式的针对性,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使每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前期资料准备和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体育教师要事先对学生个体情况做个摸底,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情况,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课堂教学,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把战术协调能力、整体配合作为教学内容,注重其综合能力的提高。要特别注重对体育能力较弱学生的关注和鼓励,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教学标准和要求降低和调整,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4深化传统课堂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扩展了教育教学方式,一些学科的教学纷纷引入了新手段,新的教学手段应用让课堂效果和趣味性大大增强。相比之下,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教学手段已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方法依然是老师讲解动作和要领,之后示范操作,学生不加思考地模仿和练习。由于机械、被动式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学习的效果也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递减。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相比中学文化课,体育教学的目的更主要是强健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可以是教材规定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符合学生兴趣和喜好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滑板等,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编的寓教于乐的项目,如体育游戏、合作比赛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改变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框架,使当前体育管理从经验型和粗放型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教师应加强学习信息化和网络化知识,开展网络教学培训与研讨活动,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更高要求。
5教学中融入长期发展的理念
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相比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学体育教学更要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全民健身的理念,只有当中学体育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高质量的教学。加强体育教学,要针对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点,训练其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中学体育特别是初中体育教学,切不可单纯受中考升学考试的影响,只安排与中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方式,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时期是培养人的终生体育的最佳时期。对学生的教学不宜采用对专业运动员培训的方法,不刻意追求动作的细节和标准程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须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既调节身心又体验体育乐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九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118.
[2]张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
[3]孙成文.用现代教育手段搞活初中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4]温延超.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5]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姚蕾,杨铁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中小学 和谐教育 基本模式 途径
一、中小学校应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和谐教育的基本结构。
1.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同时,学校领导还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①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②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③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④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⑤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
2.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是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实施和谐教育,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
基于以上的和谐教育模式,可归结出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
首先,中小学要注重人际的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学校的人际和谐,主要指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和谐。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课程是人的培养蓝图,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育“德”的课程、育“智”的课程、育“体”的课程及育“艺“的课程等,它们之间要和谐。培养目标发展的和谐,主要指我们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学校应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出发,修正一切不利于人的培养的弊端和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对职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下面以学校为主体,结合教师、家长、社会,从多方面探讨中职学校的德育途径。
1完善学校职能,提高道德素质
学校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使一系列德育活动按计划逐步落实。如根据时事分阶段安排“学党史、强党性,做先锋”知识竞赛和“聚焦蓝色经济,争当创业先锋”演讲比赛、“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爱劳动主题教育、以“歌颂青春、爱我家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在学校的统筹计划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通过树立典型、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手段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其中在对班主任的任用上,学校更是严把质量关,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心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吸收到班主任队伍中,并进行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要充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名人事迹、励志名言等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橱窗、班报等宣扬主题思想,通过评比栏、光荣榜等督促学生自律。总之学校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辅导和培训,并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职教文苑等形式和内容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2提高老师素质,改革教育理念
在教师职能方面,首先着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利用课余时间,对专业教师展开技能培训,通过老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年轻老师的努力学习,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对教师分批次的展开校内和校外业务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针对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听课、评课、议课,掀起一股备课讲课的热潮,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成长进步。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让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组织全校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教风建设,定时进行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有针对性的就教师业务和政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演讲比赛”和“立足职教,做足人生”的主题演讲比赛,促进师德的良好地展。开展“师生谈心,转差促优”活动,督促每位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坚持每周至少与受助学生谈心一次,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的教育理论得以更新,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在授课教案中增设了德育专栏,利用每节课的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开办校刊、电台等,通过征文、稿件等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3强化家庭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在强化家庭教育方面,针对学生及学校的特点,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家庭教育的独特性,让家长参与到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来,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采用《致父母的一封信》及家长的回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也让学生理解父母,双方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经常性的交涉谈心、全家出行、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沟通。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校和父母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4构建家校机制,完善德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励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06-01
一、教育者要树立激励理念
作为激励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激励教育理念。倘若没有把激励教育放在心中,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满眼都是学生的不足,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本身从工作中也毫无快乐可言,加重职业倦怠感。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激励孩子,真正的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树立人人需要激励的观念
“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激励可以挖掘出人的巨大潜力。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肯定,这就需要有强大而持续的动力,如何获得动力的源泉,是需要内外的激发和唤醒。
2、让激励成为习惯
激励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运用激励手段,但往往有时候运用的不得当,不能持之以恒。看到学生不听话、吵闹、成绩下降等头疼局面,教师往往会忍不住大声责骂,批评教育在某些教师的头脑中己先入为主。还有的教师遇到问题了就采用激励教育,平时就把激励教育抛到九霄云外,这都是不能坚持激励教育的表现。究其原因,教师还是没能把学生放到与之平等的地位上,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要塌下心来,俯下身子看我们的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分享喜与忧,乐与悲,会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也就更了解你的学生。对他们的肯定与鼓励要发自内心,学生也会从真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让激励融入你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会对学生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人具有影响作用,健康向上的环境易使人形成积极的心态。我们进行激励教育就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环境设计
进行语文教学场所主要是教室,对教室环境进行设计,创设出激励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字标语方面,可以在前后黑板的上方设计一些有激励作用的名言警句以烘托气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有志者事意成”等都是小学中常见的标语。学生于有意无意间抬头便见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小学生对彩色图画有极大的兴趣,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壁张贴一些勤奋好学的故事绘本,如“凿壁借光”、“牛角挂书”等故事。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墙壁上张贴制作各种评比栏、光荣榜,让学生时时可见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更加形象直观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向上。
2、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付出不仅有爱,还要有尊重和信任。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全过程己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互信、平等的状态下,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架子,主动的接近学生,这样学生才对你不陌生,敞开心扉信任你。
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这是充满人性、生命力的关系,学生从中体验到爱、平等、信任、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无疑会激发出更大的教育能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3、创设教学激励情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激励情景。通过创设激励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丰富多彩、幽默生动。只有这样富有感彩的语言才能把语文课本中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命,将文本中的人物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富有情趣的课堂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明确对学生的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的方向
期待是指向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对学生的期待必须要抛弃过去,对学生的现在、未来充满信心。要知道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启发学生,自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激励实践活动,活跃语文课堂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做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写。”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完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激励方法可以增强激励效果,实现激励最大化。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的激励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