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探究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是刻不容缓的举措,乡土音乐是民族音乐中十分典型的艺术形式,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土音乐进课堂有助于加强当代中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了解。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于各种知识的接受和吸收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方式和选择方法,只有将乡土音乐真正地融入课堂,触动学生的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而福州民谣是福州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福州民谣简短小巧的结构特点,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音乐特点。中学音乐课堂上,福州民谣的教学,能够促进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了解地方特色音乐的动力;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民族素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传统音乐奠定基础。
二、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保护,越来越多地教育工作者对乡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做了大量的尝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进一步体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笔者在福州民谣的教学中,再次肯定中学音乐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一)福州的地域优势
福州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悠久的历史渲染了榕城沉稳灵动、古调悠长的传统气息,各种文化古街、艺术长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长期的艺术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福州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福州民谣的传唱与再创作,为学生对乡土音乐知识及传统民俗文化的掌握与了解奠定的基础。
(二)福州民谣朗朗上口
民谣来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是民歌的特点之一。福州民谣也有这样的特点,四句旋律起承转合,给人以婉转、自然、清新的小调风格之感。福州民谣的旋律还与福州方言音调的上扬、下叹有着密切的关系,歌曲旋律的走向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大跳、上行、下行等不同处理,使得歌曲的演唱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唱福州歌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方言的特点,并对歌曲旋律产生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加深印象。本课中《一粒橄榄》正是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起承转合的旋律排列,歌曲最后的重复句是歌曲情感表现的延续。
(三)歌词内容的特点
福州民歌的歌词内容是人民群众生活情景的再现,是福州民俗文化的缩影,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福州旧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情感表达等相关的民间习俗,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表达歌曲情感。本课中《一粒橄榄》反应了旧时男子无钱娶妻的无奈与沮丧,学生通过对歌词的了解,明白民歌中人们含蓄的表达方式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生活态度。
三、如何解决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存在的不足
福州民谣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音乐教师自身掌握较好的福州民谣相关知识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而方言的准确发音也是许多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福州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没有长期使用方言的教师,只是通过临时的学习,这样的发音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福州方言特有的“虾油味”荡然无存,这样的局面造成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福州民谣的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方言的示范及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尴尬局面。而这样的不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和突破口,那就是对于福州方言的“取短补长”。
(一)方言作为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当今社会,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极具成效,地方方言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紧迫感,许多青少年对家乡的方言越来越陌生。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方言在乡土音乐进课堂中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对福州方言不是特别熟悉,但方言在课堂上出现,却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较为直接的导入方式,在本堂课中,初听歌曲时便提出思考问题:歌曲唱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听懂部分歌词时,学生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对整首歌曲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对福州方言完全不懂的学生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有着学习的兴趣,对方言略学一二便有一种满足感,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激发兴趣,有着很好的意义。这样的导入也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福州乡土音乐做好教学情感的铺垫。
(二)教师的发音不足由学生弥补
一、探究的内容要少而精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富有一定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只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又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都是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因此,我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大小比较的一些方法;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等等,教材要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是由于这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又比较重要,而这些内容又都比较适合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如果老师把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逐一进行探究,探究的效果受时间的影响,可想而知目标的达成度并不高。教师和学生都被累得心力交瘁,课后又不得不花时间去补。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对教材重新划分,把“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分开,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充分,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探究的内容变多为少,为实现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这么说,精选探究的内容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成功的有效保证。
二、探究的情境要实而真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案例:《9加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有9只鸭子在河里嬉戏,另一边有5只鸭子,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老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一曲结束,学生仍然沉醉于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之中,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这样的设计,虽然说兴趣浓厚,但是这样的探究情境除了有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对于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并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如果改为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左边有9只小鸭,右边有5只小鸭。老师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很快列出算式9+5。这样设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快地提出了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效果非常好。
三、探究的空间要大而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有比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理论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有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也不再是枯燥的了,这也许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吧!数学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组织。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数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要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为了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成长
以往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提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好奇心是推动探究学习展开的原动力,它不但能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根据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因此,提问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它在探究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故教师应设置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思维习惯,促使课堂上形成质疑的风气,使学生自由地进入未知的领域去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那些不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学会识别那些能带来收获的、持久的、足以激发我们开展丰富的研究活动的饶有趣味的问题。
(三)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研究和探索,让学生探究过程更加和谐
这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时,教师就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三是当探究过程受阻或学生无法研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研究过程得以和谐发展。
(四)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五)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在合作中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学习时,他们需要得到帮助以弄清探究结果的意义。此时,仅仅收集证据已显得不够,他们需要更进一步着手解释自己发现的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过程时不仅要找到探究结果的模型,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以便获得整体的意义并将其描述出来,还应考虑各变量间的联系,以及确定数据是否支持相关的假设。因此,将探究结果与起初提出的问题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这一点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至关重要。
1.要拓展探究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融进课堂里,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探究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2.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之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课堂才会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
3.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选择灵活的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访问、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杜家栋,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中国分类法】:G623.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人们对基础教育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新型课程标准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如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下面笔者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 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身为语文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要想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来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及课外作业等方面多下功夫。
小学生初入校园,对学习语文来说并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不会在课前对之进行预习。课前没预习导致他们在学习语文时过分依赖课堂老师的讲解,而小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及理解能力有限,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并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认识不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因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整体预习,理清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把不理解的词语、成语、段落标记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问答中来,使学生认识到原来课前预习如此有效,既可以快速回答老师问题又可以对知识轻松掌握,使学生产生对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新组织猜谜、知识抢答及情景表演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可在课后也布置一些家庭表演等拓展作业,通过开放性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堂上语文的乐趣带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无形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效率也将显著提高。
二. 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直以来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常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的听。而且部分教师仍然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未来的课程教学要以师生合作,全员互动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优秀心理不素质的前提下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探索合作方式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合作,针对课堂内容对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各小组成员都参与问题的回答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当遇到部分学生不敢发言或回答不上来时,该小组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替其解答,其次让每组成员共同对该组答案进行讨论与总结,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由全班同学作答。这样一来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一个就是建立激励性评价方式,比如在小组回答完问题之后要各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评价完之后教师给每位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并树立小组间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结果与他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共享小组荣誉。学生在团结合作学习中获得荣誉感大大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中他们既可以大胆的做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从而获取新知识,达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好奇是他们的天性,那么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一特点,全面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好奇性”,即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提上来了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究。教师可通过课堂及课外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取向与所学语文课堂内容相结合,创新的思维设置课堂及课后拓展作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动脑动手。比如有些学生对画画比较感兴趣,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教师可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理解及自己的想象把桂林美丽的山水画画出来;有些学生表现能力强,善于表演,那么可指导学生对所学语文课题内容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出来。另外,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多布置自主合作学习及相互评价学习等方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大胆做自己。通过这些拓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真正用意,明白语文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共存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白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涛.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2007(16)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中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课堂,将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直接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从课堂开始。传统的授课式教学,遏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是难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交流,同时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自主思考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会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会更清晰地认识数学推理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注重推理的学科,其中的概念、公理、定理等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学生直接记忆这些内容,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体现数学概念的相互联系,学生难以认识设置这些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谈不上认识数学逻辑之美。在课堂上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会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概念的美妙和内在联系。这样,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数学水平也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二、适时引导,同时保证自主探究过程的独立性和顺利进行
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了。恰恰相反,教师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适合自己的探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才能顾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可以防止部分学生因为探究过程遇到障碍而放弃。如果学生放弃了探究,那么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既要保证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不能严重影响学生探究的独立性。比如,某个探究小组在探究过程中走进了误区,同学们面对要探究的问题都一筹莫展。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指导他们走出误区,但是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结果或正确的思考途径。否则,整个过程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不会有明显的作用。
三、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失去探究的兴趣,甚至直接放弃探究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自主探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觉得自主探究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以提升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比如,一个学生在探索某一类方程的解法的过程中,计算很复杂,但是得不到正确的解。他想要放弃探究,转而记忆参考资料上的解题过程。这时候就要分析他的探究过程,指出探究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并给出一些继续探究的建议,从而提升他探究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重获探究的信心,认识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的。在最终找到解决这一类方程的方法的时候,他认识到了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他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将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拓展到课堂之外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在课堂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之后,建议学生在课下探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化和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或者在计算机上绘制三角函数的图象。通过探究,学生就会对三角函数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会认识到自主探究的重要性。这样,就把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拓展到了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中。
五、适当监督,保证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一般的讲,高中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如果没有监督,部分学生可能会拿资料上的内容当自己的探究成果。这不仅是对学生自己的不负责,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的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监督,对抄袭资料内容作为探究成果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自主探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总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立足课堂,适时引导,及时鼓励,积极拓展,适当监督,努力做好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纪彩玲.浅谈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1).
关键词:物理 探究式 初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地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关心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二、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习方法上传统教学强调认知层面的记忆、理解,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实践、探究,在做中学;在学习内容上传统课堂偏重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探究式学习则偏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偏重探究的过程。探究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名副其实的主体。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获得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开发和提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建立一种真正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是经验比学生多些的求知者、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是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
1.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逐步学会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提出问题,并逐步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逐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3.知道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探究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
控制方法,并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4.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猜想实验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并逐步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的重要性。
6.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7.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8.把探究性学习开放到课堂之外,进行课题研究,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能力;高效教学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现代的高中物理学习方式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教导为主,没有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对高中物理应用问题的研究,设计好课堂要提出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创新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兴趣。针对学生本人的高中物理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高效开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课堂的创新性。
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来源较丰富,教师要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例如,教师可以图像动态模拟弹性力的学习引申到弹性力的实验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探究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学习中强调猜想和假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猜想的方式,导入课堂,例如,对于两个带电的物体来讲,探究相互力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如带电物体的大小、带电物体电荷量及距离等,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探究意识。
3.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探究
现代的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教师要创造和学生多沟通的机会,
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认识更多新鲜事物,与物理相联系,提高对物理的探究兴趣,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物理学习,提升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苏渤雯.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2]陈微微.倡导探究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03).
设计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78―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训练、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是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识字的人,而且是能够自主探究、追求新知识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意识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课堂中的各种知识,敢于和教师、同学争论。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做适当补充。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课后的注释学习每句诗的意思,并组织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设计合理准确的问题是关键
自主探究离不开问题的设置,语文课堂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引起全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找准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新课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1.你对于诗人都有哪些了解?2.诗人的故友是从哪里辞行的?3.辞行的时候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4.你知道诗句中的“阳关”是现在的哪里吗?5.你想象一下当时诗人送别故友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复习,就不会出现无功而返的消极心理,反而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给出恰当及时的评价是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