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7-14 09:43: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个人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遵循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教版教材第73页呈现的主题图是:无序排列着11个水果和15个正方体卡片、18个珠子和20根圆柱体的小棒学具图片。带领学生在“无序”中寻找同类事物,既可以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又可以向学生渗透“无序”在现实生活中随机存在,还可以促进学生、教材与学具的有机衔接过渡,增强学习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2. 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小,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用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来训练学生的数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先向学生呈现11根小棒,然后分组讨论,看看谁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1根小棒,择优学生的表示方法,再通过比较总结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是最容易看出来的结论,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掌握它们的组成,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二、注重体验,感悟数字价值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学生认识学科本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的“自觉、自信和有兴趣”都有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才能加强自觉、提高自信,才能兴趣盎然。因此,我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玩中学、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并将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树立学数字的自信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数字的方法,认识到数字的价值观。

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基本数学素养之一,针对低年级学生认识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们更应该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以学定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以学定教”,才能有效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学生数感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形成的,而是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数量的感知、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的。对此,我安排了“数一数”、“说一说”、“闭上眼睛想一想”等环节,让学生通过“数”、“想”和“说”等实践活动,丰富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还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数感。我经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数学,并长久的坚持,因为“数感”绝非一蹴而就的,不是一节所能完成的,只有设计到各个环节去,融入学生日常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在整节课中,我实施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并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关注情感的融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觉、自信和有兴趣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篇2

一、师德方面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本期完成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统计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认识如何度量角,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3、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正确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初步渗透策略和最优化两种数学思想。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认识数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感受成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本班学生

在起始年级时基础较差,随着年级的递增,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知识面的扩展,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难: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板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激励他们大胆的解答,并在适时的时候予以提示,是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太难,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第一环节实施后,我采取得第二步是在讲课时把知识生活化的方式,以学生常见的范例、经常接触的身边的数学问题为例,加以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很有用,数学问题解决不好会出笑话,会影响自己的将来,要好好学数学,要学好数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一是注重从学生的作业上来反馈,将学生的问题和与优点添油加醋的加以评价,再就是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学生评价等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

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至本学期末,成效显著:首先是学生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了,其次是能基本清楚的描述解题思路了,再次就是作业正确率提高了,测试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

四、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五、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六、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取得的成绩: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本学期的单元检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思想汇报专题还有待

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3、努力方向:今后,我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改变急躁的情绪,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篇3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在工作中,处处维护党的利益。热爱党,热爱教育,更热爱学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四化建设的接班人。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强盛,我要把对教育的热忱渗入生命,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

二、服从领导分配。

工作中,领导分配的实际工作,尽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不找主观理由,不埋怨工作环境,实实在在,诚信做人。做为一名教职员工,就应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着想,抛弃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

三、钻研教材,坚持学习。

工作之余,刻苦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辅导。教学中能够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自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学习上,永远不知道满足,孜孜不倦,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团结同志,乐于助人。

在学校中,我们单位一共有9位教职员工,就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能够与每一位老师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有的同事遇到困难时,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不求报酬,不记名利,只求问心无愧。我们学校中,有一些中年教师由于年龄大,接触新鲜事物较少,所以在利用微机打字,以及学说普通话时,遇到困惑时,我总是热情而耐心地帮助他们。

五、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4

一、反思意识

虽然部分外语教师具有教学反思行为,但其反思意识表面化现象严重。有的教师进行的是偶然反思,其特点是即席性或临时性较强,是随意发生的,目的不明显,甚至没有目的,所以深度不够,容易成为无效反思。反思必须是有效果、有实际意义的。要保证反思的有效性,首先得加强反思意识,从思想根源上入手。

可从以下几点培养和完善职业反思意识:①培养日常反思意识。这包括善于对教学行为、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勤于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同事的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大到宏观的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小到对课堂导入方法、课堂氛围的营造手段进行挖掘、思索,反思诸多教学因素带来的教学结果。培养日常教学反思习惯,能使教师达到“自我监控”的目的。②反思要足够地深入。众多反思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不够深入的原因。有了教学反思的习惯,还要考虑适当提高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反思稍纵即逝,不能带来教学意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进入不了新的教育实践,注定不能使教学有质的飞跃。因此,对某些问题可以不进行深究,但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要追根问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反思精神。③反思时机的掌握。掌握科学的反思时机能极大地提高反思效果。虽然个体因素导致了人们反思时机的差异,但对反思时机的掌握,通常可以考虑在教学行为之前、教学行为中、和教学行为后。教学行为之前的反思注重反思课堂设计、相关教学策略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着重“教学预期”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反思的机会不大,但也可借用快速反思进行适度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之后的反思注重回顾、总结,可采取自问、参照对比等办法。

二、反思策略

没有一定的反思策略的支持,仍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反思。恰当的策略可提高成功反思的概率,提倡“聪明”、“策略”地进行反思。以下从三方面讨论反思策略。

1.要有独立的反思能力,更要与他人合作探讨。多数情况下,反思应当是反思者独立完成的。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教师应当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对课堂评价体系、尤其是对一堂“优质课”的概念,应当有比较明确的心理原型,并遵照教学理论的相关原则对自身课堂进行合理评价。这种独立的评价能力,其实就是教学能力,更是反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独立的反思能力并不意味着排斥他人的帮助、排斥向同行学习。虚心向他人学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节省直接经验所要经历的巨大支出。间接经验在很多时候更高效,因为那是他人的总结。加强与同事、与外界联系、沟通,对拓展教师的反思思维空间和反思角度是极为有利的。

2.处理好反思型教学与常规型教学的关系。反思并不意味着需要对每堂课进行反思,也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属于反思型教学。从反思的视角来看,外语教学可分为反思型教学和常规型教学两种。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师在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对原有的做法或想法有了新认识,随之进行意识和行为的调整。在这种新认识相对成熟的时候,把其带进课堂,付诸行动。这种具有实验性质、或具有对原有做法进行调整的教学行为,称之为反思型教学。当这种反思型教学进行到某一程度,逐渐成型并能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即常规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模式形成后,教学即进入平稳的运行。一旦发现问题,教师又开始对它进行新的反思和新的调整,向新的常规教学继续深入。如此循环,在反思型教学和常规型教学的轮流交替中,教师完成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辨证过程。

3.对反思内容有清楚的界定。要避免反思的盲目性,就要对反思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即应该对什么进行反思的问题。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要求的反思内容是不同的。例如,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教学反思,常常是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的等进行反思,具体如导入方式、提问策略、互动环节等等。然而,多数教师往往把反思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如上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忽略了对宏观的教学指导思想,或相关教学理论的反思。例如,课堂体现了什么样的现代教学思想?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新外语教育理论、新学习理论的框架?是否体现了运用了现代网络教学资源的新思路等。反思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的,由细微到宏观、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多维。应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反思对象,避免盲目、关联意义不明显、甚至毫无相关的反思行为。

三、反思的理论支持

没有理论基础,教师就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没有评价,教学反思就显得没有必要,因为反思的一个出发点是存在不足。没有评价,何来“不足”之说呢?因此,教师掌握相关的理论,是其具有评价自己教学行为、评判他人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否则,其教学反思因出发点不正确而缺乏说服力。教师可从以下两点提升理论水平,作为反思的科学依据。

1.跨学科理论基础。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互动交往频繁的程度胜过以往任何时代,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多学科互相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见证了现代信息的便捷与繁荣。另外,由于人的智力的发展,人脑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对信息的领悟能力和吸收能力是空前的。人脑可对更加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清晰地解码。现代外语教育理论在这样信息交融的大环境下,充分吸收了多种学科的有益元素,在教育理论和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要成为合格的现代外语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科知识有所涉猎,虽不门门精通,但要具备一定的通识能力,方能成为快速变幻环境下的合格教育者,成为具有广阔视野的教育反思者。跨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是外语教师进行成功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

2.个人教学理论。跨学科知识由于具有抽象性、普遍性、间接性的特征,其对外语教师的思维和教学的作用往往是比较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真正对外语教师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是其个人教学理论。外语教师的个人教学理论指的是教师对教学认识的深层理念。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先前知识和对学习与教学的信念来绘制出个人教学理论的。它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先有的经验和理论认识水平关系密切。

篇5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为其所真正信奉的(有些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是无意识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全部教育知识的一部分。教师通过阅读或听讲座所获得的一些知识,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教师如果从内心并不认可它或相信它,它就不属于个人教育知识。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教师的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支撑教师专业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2]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以前人们比较忽略实际上却对教育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研究者渐渐认识到,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支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它虽然不如理论性知识显而易见,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论性知识)时起过滤作用。它不仅对教师所遭遇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筛选,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陈向明,2003)。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鞠玉翠,2003)。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陈向明,2003),它是真正指导与监控教师专业思考及行为的行动准则。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其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有研究表明,教师具有的诸如教育理论这类公共知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即并不是这类知识越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好。[3]只有当公共知识引起了个人在经验和情感上的共鸣,融入到每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只有当教师获取的教育理论知识经由教师个人理解、体验、丰富、充实而成为极富个性色彩、带有诀窍意味的知识时,教育理论知识才会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转化为行动智慧。[5]

 

可以认为,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而知识管理恰恰是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因为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它恰恰契合了教师知识更新的需求。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知识的更新,在组织知识更新的过程中,组织中的个人知识也必然会得到更新。

 

知识管理牵涉到知识的分类问题,因为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在知识管理中,大多采用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1958)提出。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可以称为隐性知识。”[6]

 

显性知识相对来讲易于管理,其目标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到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企业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组织的文件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难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其次,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的身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如何挖掘出其潜藏的隐形知识而不致于因这个人才的调离、退休而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流失,就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创新,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则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

 

按照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Takeuchii,1995)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个人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为客观知识的过程,也是将个人知识转换为组织知识的过程。组织知识创新的目的在于创新知识个体化。因为只有个体采用了组织所创新的知识,组织的竞争力才能有所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毛亚庆认为:“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它的知识创新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的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学校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更新和提升的过程。”[7]因此,组织知识创新的流程可图示如下:

 

因此,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的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实现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呢?

 

整合,即把显性知识融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形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8]按照奥苏贝尔的理论,无论是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还是组合学习,都要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使新学到的知识变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做到融会贯通,避免“知识孤岛”的出现,这样将来运用时,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

 

应用,即及时把所学到的显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显性知识多是从外边学习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个体应用、体验、相信的过程,很快就会被淡忘甚至彻底遗忘。因此,应用、体验从而相信新知识的过程不可或缺,只有经历了“用——信”的过程,新学到的显性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体系中。而且,应用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把显性知识组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的末端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是创新知识个体化,否则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而且“会说不等于会做”,有些教师表面上看掌握了新知识,但如果没有行为的及时跟进,尤其是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从脑海中消失。“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创新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及时地运用组织所创新的知识以及自己体悟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经验程度、相信程度,使这些知识变成“经验的”知识。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系统,这不仅是扩大教师教育知识的“库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环节。

 

提起知识更新,提起学习,许多幼儿教师更多想到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比如,看书、听讲座等。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习惯抓住隐性知识学习的途径来充实、提高自己。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当然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但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一定不可忽视。

 

(1)重视学习自己的经验——及时记录、交流、反思教育经验,在经常写反思笔记的基础上,养成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换。

 

许多教师很重视学习外在的显性知识,却对自己经过实践得来的教育经验视而不见。殊不知,自身的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不管教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它才是教师最喜欢用的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主人”。而且只有有意识地不断积累这样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蜕变。许多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成长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教师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要使教师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能够更好地为其以后的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经验需要经过记录(外显化、明晰化、凝固化)、表达和交流(明晰化、组合化)、反思(理性化、组合化)等几个关键环节,才能上升为教育知识,也只有上升为教育知识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为个体的教育实践服务。这是因为,按照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几个阶段,如果信息没有经过编码这个必要阶段,那么以后需要时就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编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的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9]非但如此,按照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新经验应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效关联,若不能与原来存在于头脑中的旧知识达成连结,变成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在随后提取时,因连结少,能达成活化的路径也少,这就会使得教师所得到的知识经验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不能返回到工作区而成为可应用的部分。

 

记录、交流经验的过程,可以使用文本化策略、交流化策略(岳亚平,2007)。另外,反思和理性化策略也是常常可以使用的一个策略。教师应养成记录、表达和交流、反思教育经验的习惯,非但如此,还应养成在经常写反思笔记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换。经验总结是由一系列反思结果构成的,而论文则是由一系列经验总结架构出来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实践智慧才会越来越丰富,才能逐渐变成“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从“教书匠”蜕变为“专家型教师”。

 

在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中,反思笔记的撰写不可或缺。反思笔记的撰写促进了个人化、缄默化的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外显,有助于不断提升个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提升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这需要教师对自我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反复地再总结、再反思,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幼儿教师写作反思笔记,以文本的形式将其教学感悟和经验予以记录和保存下来,便于教师以后再反思、再研究,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整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自我特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体系。反思笔记还便于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保存与传递。文本性的反思笔记可以在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传阅,有助于教师经验共享,进而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空间与领域。[10]经常写反思笔记、经验总结、论文,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个职业习惯。

 

(2)重视学习别人的隐性知识——通过观摩、研讨,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

 

不少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如听讲座、看书等充满期待,却对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活动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实际上,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这种观察性学习、研讨性学习对教师的冲击力更大,它们更能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许多教师在观摩研讨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应用一些由观摩、研讨学来的教育知识。教师应该自觉把观摩、研讨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同时也要注意鉴别这些教育经验的优劣。对于优秀的教育经验,还要追根究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波兰尼认为,“师徒制”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的途径。也就是说,跟着“高人”学习,可以让新手教师学习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经验,使新手教师少走弯路。所以,幼儿园应该建立“师徒制”,为新手教师配备老教师师傅,为骨干、优秀教师配备更高一级的师傅,如更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等。

篇6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College Counsellors' Professional Quality

Und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erspective

LIU Siyue

(Business Schoo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Education philosophy is a practice philosophy, teacher'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teachers' pers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teac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to discuss reason a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oday's college counsellors' lack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philosophy.

Key wordseducation philosophy; counsellor; professional quality; lack; promotion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领悟哲学,是一个教师作为教师的精神性前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而作为教师个体,也需要教育哲学来对其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应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重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于希望成长为反思型或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来说相当必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对于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研究,唤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辅导员专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专业化形象,使更多具备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形成专业情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

2 概念的界定

2.1 个人的教育哲学

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从内容上讲个人教育哲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标观的时代性转化。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第三个层面是教师的人才观、成材观。如果一个教师在以上这些层面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信念,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就笔者理解,所谓教育哲学,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普遍的哲学观念,也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个人的教育哲学,也可以看作是一般哲学与教学活动(实践)的一个中介。它实际上是对许多教育现象完整、系统地一种抽象化的概括,属于应用哲学的一部分。

2.2 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翻阅相关文献资料,很多学者都从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入职所需具备的专业结构,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素质”被定义为 “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①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②

叶澜教授从当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一角度来探讨教师素质问题,她认为对人类的热爱与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③

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展开的成效,那么,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又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其次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知识结构,并要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第三,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3 辅导员教育哲学的缺失及影响

3.1 缺失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为什么会欠缺个人的教育哲学思想?求其根源,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向来是重经验而轻理论。这就导致很多辅导员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洞且乏味,从而排斥教育哲学,也就更谈不上自己对此有什么见地。所以,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教育实践中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把外在的教育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观。

3.2 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影响

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序中,提到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这里所谓的肤浅,就是指个人教育哲学缺失的教师个体。那么,这种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会对高校辅导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教师会失去反思的意识,而变成纯粹的教育工具。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不懂得思辨,不会总结所遇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单纯的就事论事,先前的经验对后世的发展起不到借鉴与指导的作用。其次,教育教学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身为辅导员不仅要上好形势政策课,还有许多日常事务需要处理,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要保持前进的状态进修,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很多辅导员根本还没有达到做教师的顶峰,就已经丧失了做教师的热情。第三,拥有个人的教育哲学,能有助于辅导员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民主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辅导员改变与学生的关系,认识到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教师就不会总是那么高高在上。

4 教育哲学指导下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育哲学试图解决的都是教育最深层次、最基本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教育与人、教育与知识、自由、民主等等。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去认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以及怎样认识教育本身。

4.1 统领全局,活的灵魂

辅导员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持有何种教育哲学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工作活的灵魂,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特殊,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广泛。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从学生作息考勤与家长的沟通,从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到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与培养,从奖学金的评比、助学贷款的申请到综合测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和参与。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否则会易于迷失教育的方向。辅导员个体专业素质和教育涵养的提升需要加强对教育哲学的追问,但是教育哲学的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具有不甘于被教育所“奴役”的心态和胆识,以教育哲学为工具,边教边学边反思,在反思中可以看见教育的精神。要让教师真正关心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关注以往教育者的思想创造和实践创造,从而反思我们的教育。

4.2 指导教育实践

我们都很明确,教育过程是非常具体的,有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那么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应该怎样与实际相结合呢?或者也可以说,有些一线的教师总是存在这样的困惑,教育哲学不能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帮助,因此他们比较忽视,甚至抵触,长久以往也就不愿意和哲学扯上关系。其实,这些种想法都是相当片面的。教育生活的实际和生动,使教师首先关注的就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并不问津其背后的思想基础,这是正常现象却很不理想。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实际上起着很大的指导与参考作用。究竟怎样来判断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那些行为是需要禁止的,这都暗含了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而这种价值观的概念正是哲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可以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实践。

4.3 成长为反思型的辅导员

教师个体要最终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念,需要在心底培养对教育哲学的兴趣,认同教育哲学的价值。这就要求了教育哲学的研究者,不要过多地使用所谓的术语和话语方式,写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章,尽量使教育哲学的著作深入浅出而不是晦涩难懂。而一线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将注意力从对日常教学事务的关注,转移到对教学的反思和梳理上来,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对自身的教学习惯、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激发教师从研究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其思考性和感悟力的增长,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循序渐进地形成个性鲜明的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简而言之,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其素养积淀的漫长过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也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支持。如果真到了能够感受到的那种在教育领域自由学术的氛围,不再有那么多的功利教育思想缠绕的日子,也许才是教育哲学瑰丽绽放的年代。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磨练与积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升都是这样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得到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清晰认识。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2)[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②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1.

③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6.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有效英语教师 教师反思

现如今,如何才能成为有效的英语教师,是最值得已经步入或者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人们所思考的问题。英语教师反思和有效英语教师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要促进有效英语教师的形成与发展,在反思方面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做或者改进?下面将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议。

一、具备反思意识

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省即反思。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对自己走过的路程,适当地驻足静思,发现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从而继续发扬做得好的,及改正不足之处,可以使人发展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英语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对每天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问问自身是否有做错的地方,哪些地方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做得更好;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或建议进行反思,想想哪些是事实,哪些不用理会;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反思,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需要修改,从而更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拥有科学的反思理念

1.扩大反思的广度

首先需要认识到,有效的英语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不光生活在学校里,还生活在家庭里,社会里。教育领域内有着全人教育的理念。根据百度百科,综观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虽然全人教育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它的理念、它的精髓不正也可以运用于教师的发展上面吗?其二,应该意识到,有效的英语教师,不单“教学好”,还要求人际关系和谐、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因素都是值得反思的内容。

总结了一部分关于有效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素质的不同说法,基本上可以归类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两部分内容,束定芳、庄智象(1996)还提到,衡量合格外语教师的标准还应具备好的性格。李正亚(2008)也提到有效英语教师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与人格魅力。用“德智体美劳”五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所提到的有效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素质,知识和技能属于“智”部分。性格、人格等属于“德”部分,至于“体美劳”三部分没有很明显提及,这几点被忽略的部分对有效英语教师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不可缺失的意义。教师在如蜡烛般默默燃烧自己,辛勤付出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自身的身心状况,即“体”部分。“美”指教师着装仪表、内心的幸福感等。“劳”不是指字面上的体力劳动,而是包含前面“德智体美”所没有涵盖进去,如人际关系等不容忽视,需要“操劳”的部分。“德智体美劳”五大块英语教师素质要求关注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全面的发展。有效的英语教师应该切实扩大反思的广度。当反思的视野变得相对开阔,教师对自身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2.将反思内容具体化、理论要求量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反思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探讨,研究内容涉及反思的概念、内涵和分类以及反思性教学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等。日常与英语教师的信息交流中获悉,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对于相关反思理论的认识相当有限,同时由于认识有限或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他们日常反思的内容范围也比较狭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他们的教学性质、类型、方向毕竟有很大不同。就国情现状看,在现在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风气下,中小学英语教师比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成绩”方面承受的压力确实大得多。

针对中小学这批基础教育线上的英语教师,对他们来说,如果要通过反思向有效的英语教师方向发展,必须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进行切实有效的反思。鉴于基础教育线上的教师课余时间和精力有限,将反思内容具体化和理论要求量化,如此,英语教师具有反思的具体项目与反思结果评比的标准,可以进行最有效的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

三、掌握反思方法,做到切实践行

反思的方法很多,但是个人不同,适合的反思方法也不一样。下面主要介绍三种运用较广泛有效的反思方法。

1.写日记

不少英语教师习惯在事件结束之后,写日记记录感触体会,这是教师反思中可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和英语教师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日记法方便有效,是一个形成有效英语教师的好习惯。高翔和王蔷提到,教师在一天工作或一堂课后,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教师可与自己的同事在这一天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高翔,王蔷 2003)。其提到的讨论内容是针对教学方面的,当然日记记录的事件远不限于此,只要与有效教师的发展相关,都可涵括在内。

2.真实录像

随着科技的发展普及,录像变得相对容易实现。课堂录像将课堂的全部状况记录得清清楚楚,是教师课后反思最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得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最直观的了解,可以对课堂上的任一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其他教师的课堂录像,揣摸他们上课的特点,发现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可以改进之处,如此可以给予教师自身一些启发和灵感。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参与干预性的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者参与到行动中以规划、实施、监测行动的变化,并利用研究者的理论与经验服务于被研究对象(维基百科)。有效的英语教师应该熟悉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生活中用心发现问题,进一步制定计划、实施、反思、对下一步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最终实现目标。

有效英语教师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通过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往正确方向前进,方能到达彼岸。在反思方面,英语教师则应注意扩大反思广度、尝试建立自己的反思量化表、切实践行反思。

参考文献:

[1]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新课改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提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且还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学生的综合学习发展。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生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存在一些弊端,为此,在新课改发展下,需要教师转变初中教学发展思路,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初中数学教学之前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仔细研读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加强对教材编写意图的了解,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要求进行反思,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比如,对于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平行投影”“打折销售”等课程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图案、图标,到商场了解商品如何进行打折销售,在太阳下观察实际的投影形状等,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初中教要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反思

初中数学学习中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思,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初中数学学习的价值,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像“正方形的边长在减少2 cm之后,面积是8 cm2,求解正方形原来的边长。”边长的求解需要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之后列出方程(x-2)2。方程的列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同时学生还不会求解平方数的平方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估算的方式来计算。但估算的方式学生也没有充分把握,估算流程也很复杂。教师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是让学生进行解题,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和一般计算器计算之间的区别。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中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关怀,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人教版“生日相同概率”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相关教学,比如,提问学生50个人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大?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区分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之间的区别。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反思

教师虽然在课前对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对于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强行打断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解决学生心中的学习疑问。比如,在人教版反比例函数学习中,对于“y=■,当x1

三、教学之后的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转变、教师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学比较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反思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实现的。通过让学生反思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效。(3)学生学习的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体了解,并在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中得到学习的启发。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评价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进行阶段和教学结束阶段全面践行新课改中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