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篇

时间:2023-07-14 09:4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1研究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组织方式优化、物质装备先进、服务保障有力、产业体系完善的新型农业局面。现代农业形式下形成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频度、多层次的特点,黑龙江省现存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无论在金融服务质量水平上,还是金融制度环境方面,都无法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求。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进程存在相对较大的滞后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弄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化大农业下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促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制约农业主体融资的因素

首先,对于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而言,担保物品不足以及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不完全是农村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障碍。制约小规模农业经营者获得金融服务支持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进而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客户的担保要求;同时,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机构无法低成本的获得客户相关信用信息。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贷款服务的获得率不高,导致小规模农业主体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对于中型农业企业来说,担保不足同样是制约其获得金融支持的一大障碍。中小规模农业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对于企业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规模企业受其自有资金限制主要以租赁的方式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并不具备所有权。可作为抵押物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手中。由此,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面临担保不足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来自农业企业资产规模和生产效能的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固定资产抵押物以及可靠的利润来源。因而扩大中等规模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其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等的投入是解决中等规模企业金融需求的有利途径。第三,对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受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存在生产周期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的特征,因而其经营风险和生产成本都相对较高。由此,生产成本高是限制大型农业企业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经营风险较大。且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使得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因而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其利润空间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于大型农业企业的根本保障。

3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3.1合作联保金融组织模式适用于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较小的组织形式。分散的小农生产是影响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影响小规模农村经营者融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同时,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导致其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基于此种现状,为解决黑龙江省农户小规模运营与大市场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应着力将分散的小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联合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而借助联合金融组织改善农村借款者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讨价还价的被动局势,从而为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问题。合作联保金融模式对以往的小农经营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很好解决了小农经营分散性的不足。因此,合作联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是黑龙江省当前将小规模农村经营主体联合起来的有效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农村经营者的融资实力,有利于多种规模经营的发展,同时大幅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违约成本。

3.2订单型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黑龙江省中小农业企业的农村金融支持水平主要受到企业拥有的农机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影响。农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担保物品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存在担保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农业企业运营过程可能涉及多个主体,以及上下游企业相关连的运作模式,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可以使农村地区企业之间形成以订单为基础的联合信用担保机制。这种担保模式创新着力于突破传统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制约,通过订单的形式使农业主体间形成相互配合的信用担保模式。订单农业模式是指农业生产主体通过使用农产品订单作为抵押品而获取金融支持服务的一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以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订单形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企业间担保体系。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利用下游收购企业订单作为担保,以产品产销完成后的收购款作为贷款偿还资金。从而解决中小农业企业担保品缺失的困境。基于这种农业订单担保机制,能够解决农村中小企业抵押不足等问题,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搜寻信息带来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农业订单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农产品价格保障和农业技术服务支持等附加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使农村金融风险降低,对提高农业企业运营效率具有较大益处。

3.3价值链融资模式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所面临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其融资过程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的影响较大。大型农业企业所需现金周转的使用周期长,对金融机构来讲承受的风险较大,因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龙头企业资金融通的需求。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黑龙江省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运行模式为:通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金融活动相结合,基于大型农业企业间业务往来形成的真实交易过程,以企业生产加工的最终产品和在产品为信用保障,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降低金融机构的审核监督的交易成本。企业间存在大量的赊销预付等商业行为,这使得价值链融资可以通过内部的行为,使得价值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形中变为可以提供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这就打破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规模小以及服务数量不足的现实局面。

4保障措施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要想正常平稳的运行,就必须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在此引出以下几点保障措施:(1)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需要保险体系加以合理规避,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健康运转提供保障。(2)完善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政府积极的发挥其引导作用。基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家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突出。政策性金融可以在纠正和监管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农业政策的推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在经济中地位独特,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3)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普遍较差。对担保体系、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完善担保机制、健全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农村信用状况是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文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EdwardS.Shaw.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2]Ronard.I.Mckinnon.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73.

[3]赵俊臣.中国农村金融新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熵权法;“互联网+”农业;权重;灰色关联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宋富胜,赵邦宏.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3

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成效明显;一方面资源约束加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加快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实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劳动者。作为新型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必然会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同时,职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持续旺盛需求,刺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扩大了技术供给。“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职业农民。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

三、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业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农民。

四、培育职业农民,顶层设计需先行

篇4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篇5

关键词: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财政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由长春科技学院科研启动基金(博士启动基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40

1 吉林省农民增收的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民增收主要采取的方式:一是农村第一产业中农民收入增长稳定;二是非农产业的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三是政府相关惠农政策的落实,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的各项税费改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的减负增收;五是在竞争中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下,为解决农民增收创造了必要的竞争条件。

2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与整体的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愿望仍有较大差距。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存在农业机器、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吉林省农产品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实现稳产、高产;二是一些农村农业生产的工程标准较低,整个工程设施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效益缩减等问题,不能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可见,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吉林省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吉林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吉林省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条件,促进了全省农业的发展。

2.2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吉林省农业及林业的比重较高,而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较低,畜牧业发展滞后。在饲养业中,由于吉林省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中过多偏向养猪业经营活动,致使节粮型、食草型畜牧业、高蛋白质的禽类生产不足。就现阶段总体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整个吉林省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发展策略等必须达到一致要求。当前,在我国支农、抚农政策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速度与往年比实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在整个吉林省城乡发展进程中,乡镇企业也在逐步调整发展策略,争取在当下的务农政策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展,吸收新的就业机会。吉林省要在当前的抚农政策下,适时作出新的调整,以达到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于整体合理化的最终目标,实现在吉林省农村各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加快吉林省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2.3财政支农机制不够完善

自我国取消农业税以来,吉林省农村财政体系趋于完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农户自身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吉林省农业财政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财政支付过程中信息不透明、支付结构不够合理,这种情况下,吉林省农业整体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不断降低,从而对吉林省农民收入增加造成影响;二是目前的财政机制尚未健全,财政支农机制不够稳定和规范。在当前财政支农机制政策扶持下,吉林省财政支农机制的补贴资金虽逐步增加,但总体的支农资金在持续走低。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当中的生产要素很难流向农村,反之,在吉林省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加剧外流。原因在于吉林省现行的农业财政支农政策中没有起到引导作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劳动力剩余

吉林省农业人口居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较低,耕地资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相对于耕地资源来说农民的数量呈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农业资源之间没有很好的匹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剩余的劳动力闲置,影响了农业劳动总体生产率,对全省农户的收入、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过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在有限的土地上分散的农民,生产规模的粗放模式,土地补偿规模下降趋势明显,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5科技水平低下

在资金投入上,吉林省对农业科技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吉林省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新科技应用推广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在农业科学和技术上的投资相对量、绝对量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科技的渗入占全省总农业产值的0.5%~0.7%,发达地区的农业总产值是9%,全省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增长率奉献为40%左右,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地区的70%~80%的水平。

2.6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现阶段,吉林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开展专业的农业生产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农民中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在日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生产效率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权晓超.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篇6

1991年,全国3种粮食平均和农户散养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为21.36元和165.08元,2007年分别增加到56.91元和479.53元。1991―2007年16年间,全国3种粮食平均、大豆、农户散养生猪和规模养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增加了166.4%、195.3%、227.3%和187.0%;每亩(头)总成本分别增加了212.5%、233.1%、198.8%和198.2%。

一、推动农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一是对于粮食产品或畜产品,人工成本都是推动其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2006年,人工成本分别占3种粮食平均、农户散养生猪和规模养猪每亩(头)总成本的34.1%、22.4%和8.1%。2001―2006年,这些产品每亩(头)总成本分别增加94.29元、154.81元和148.37元,人工成本增量占总成本增量的比重分别达24.7%、25.8%和13.9%。在稻谷等亩用工较多的农产品生产中,人工成本甚至成为导致其每亩总成本上升的首要因素。

二是就粮食产品而言,土地成本是推动其总成本上升的另一主要因素。在粮食产品中,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呈现明显的提高趋势。以2001―2006年为例,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土地成本增加了25.68元,占其总成本增量的27.2%;在3种粮食平均中,土地成本对总成本增加的作用还高于人工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土地要素的稀缺程度提高,导致土地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迅速上升。

三是化肥费、机械作业费增长迅速且相对较快,与能源、原材料相关的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粮食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许多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有所加速,特别是化肥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等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国内外能源价格迅速上涨所致。农药费是重要的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在粮食成本的增加中,农药费的增加也需要引起重视。以2001―2006年为例,在3种粮食平均和稻谷每亩总成本的增量中,农药费分别增加8.31元和18.02元,占总成本增量的比重分别达8.3%和15.3%。

四是尽管种子费占粮食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较低,但种子费对粮食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也不可轻视。根据2008年6月对江苏泰兴县的调查,2006―2008年,每亩小麦和水稻的种子成本分别增加了12.3%和55.4%。近年来,由于良种的推广和播种等环节的技术进步,多数粮食生产的每亩种子用量稳中略降,种子费的增加主要是单价提高所致。

五是精饲料费成为支撑养猪业产品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仔畜进价、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的影响也值得重视。长期以来,精饲料费占养猪业总成本的比重在农户散养生猪中超过40%、在规模养猪中超过48%,精饲料费的增长是导致养猪业成本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如2001―2006年5年间,农户散养生猪每头总成本增加154.81元,其中精饲料费增加123.77元,占总成本增量的80.0%。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正严重侵蚀着价格提高、补贴增加带给农民的好处

如2004―2007年,3种粮食平均每亩主产品产量增加了1.5%,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提高了11.4%。由于单产和价格提高,导致3种粮食平均每亩主产品就增收74.96元,但由于其每亩总成本增加了85.61元,导致其每亩净利润不增反降了11.32元。在此期间,由于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补贴收入增加了16.6元,但不及每亩总成本增量的1/5。同期,农户散养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提高了52.6%,每头主副产品产值增加了53.9%;如果每头总成本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不变,每头净利润将增加242.8%;但由于每头总成本增加了112.48元,农户散养生猪的每头净利润仅增加169.7%。

(二)农产品成本的迅速上升,正在蓄积成妨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农产品成本的提高,不仅严重侵蚀着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也在严重动摇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是侵蚀着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化。二是加剧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问题。三是导致局部地区农业商品化和现代化的退化。越来越多的农户把种粮目标转向实现口粮自给,压缩商品粮的种植和销售。近年来,由于农机作业成本迅速增加,许多农户被迫缩减农机作业量,有些地方甚至由机械作业回归手工作业。由此不仅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还可能导致农机经营户的亏损和农机具资源的浪费。

(三)提高农产品价格、农业的盈利能力和比较利益水平,仍成当务之急

与上一周期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阶段相比,在本周期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阶段,除2007年由于粮价迅速上涨导致的特殊情况外,多数粮食产品的每亩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水平均未见明显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如2006年3种粮食平均的每亩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54.96元和34.83%,分别略低于1996年的155.67元和40.05%。因此,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盈利能力未能根本提高,除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提高缓慢。最近两年来,我国粮食和生猪产品的价格出现了迅速上涨,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加快推进,非农产业收入上涨的压力迅速释放,导致农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比较利益水平低的问题仍在迅速凸显。多数农民务农的年收入,不及其在城市打工的季收入。况且,粮食、生猪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正在迅速弱化,下降的压力却在不断加大。

(四)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农产品成本仍将呈现上升趋势

农产品成本的变化有其周期性波动规律。若干年后,农产品成本出现连续2―3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下跌不是没有可能的。在粮食的生产中,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占据重要地位,情况更是如此。但就中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成本仍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一是根据历史经验,尽管若干年后农产品成本可能会出现连续几年的下跌,但成本下跌阶段的低谷仍然很可能高于此前开始成本上升阶段的起点。农产品成本的短期下跌,难改其长期走高的趋势。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将会呈现加快上涨的趋势,由此会形成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持续推力。

三是至少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仍将呈现上升趋势。尽管近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提高国内油价的动力仍然较足。这种情况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等与能源相关的要素价格,在总体上仍会呈现增加趋势。

四是今后,无论是在种植业,还是在养殖业中,农产品生产的用水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可能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将会不断加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

五是我国畜产品成本提高的推力同样不可轻视。由于粮食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正在显著增强,养猪业精饲料费的变化可能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养猪业的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和保险费呈现总量加大的趋势,从而推动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

(五)针对农产品成本上升问题,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应该突出重点

近年来,虽然农产品成本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速度、总量和结构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相对于小麦和玉米,稻谷的成本上升最快。由于南方14省的稻谷产量仍接近全国总产的85%,而南方14省大多属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的地区,因此稻谷生产更容易因为比较利益的下降而出现滑坡。可见,为解决粮食成本迅速上升的问题,出台补贴政策和其他措施,应以稻谷为重点。

(六)部分地区农产品成本更高、上升更快的问题,尤应引起充分重视

一是部分主产区农产品成本较高、增速较快,利润较低。一般而言,相对于非主产区,特定农产品主产区由于具备资源优势,该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常较低、亩利润和成本利润率通常更高。但近年来,有些农产品主产区由于农产品成本增加较快,这种状况已有所改变。

二是在部分工业化、城镇化较为发达,从而农产品生产机会成本较高的地区,农产品成本高、增加快的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其利润(率)也更低。仍以晚籼稻生产为例,2006年,全国亩均成本489.03元,但广东省和福建省,晚籼稻生产的亩均成本却分别高达509.68元和539.95元,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和10.4%;尤其是福建省晚籼稻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为3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七)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农业的发展环境,为降低农产品成本创造条件

篇7

一、乡农业发展概况

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篇8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乐居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乐居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乐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年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