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3: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西方释梦、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诊所。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 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始。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也始于这段时期。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 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有68 篇, 2000-2010 年发表的文献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层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层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基础教育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一、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有各种形式的英语课程,同时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3)》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家庭环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
有关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英国学者对于父母职业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后德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对家庭因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过很多调查研究。在国内,沈菊仙等(2002)研究了家庭心理环境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李燕芳(2004)对汉语儿童早期英语读写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家庭英语读写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张晓晴(2006)研究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影响,石涛阳(2006)研究了家庭背景对上海市基础英语教育的影响,王文辉(2007)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牛建辉(2008)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作出研究,梁军(2008)研究了家庭、学校、学生综合因素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效果关系,朱俐(2010)研究了儿童二语习得与家庭语言环境的关系。
研究国内外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主要是从三个方向谈论的:第一是相对性研究,即以英语教育为基点,探讨家庭因素及其他方面因素对于英语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如环境因素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影响);第二是以影响英语教育和学习的因素为基点,讨论影响英语教育和学习的包括家庭因素在内各方面的因素(如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第三是相关性研究,即围绕家庭因素与英语教育的关系展开(如家庭,学校和学生综合因素与基础英语教育效果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不管哪种探讨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本文综合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各种家庭因素进行分类说明。
1.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中国近现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快速的时候,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会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
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意味着他们有较高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和必备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课后练习英语的机会和学习英语所需的硬件设施。国内外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在校生学习成绩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牛建辉(2008)[1]在家庭背景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越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相对提高。从家庭经济收入条件看,家庭经济状况稍好的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会参加其他一些有偿教育,如英语训练营、出国学习团等。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家庭在各项有偿教育参加人数上稍少于其他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
物质是基础。稳定有力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孩子的物质需要、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客观上为孩子的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同时,优越的家庭背景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资金支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富有感彩的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制度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反映社会文化。李培林在其《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为:(1)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有形的社区和无形的人际关系;(2)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动,父母的关注和父母的语言基础。[2]家庭文化活动指读书看报、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从小潜移默化,其学习能力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研究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关注子女的学业,期望较高,鞭策也较为殷切。而在影响个人教育程度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鼓励所发挥的作用较大。不同阶层的父母在日常用语表达中,其语法和表达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较复杂的表达方式对子女说话,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能力。
牛建辉(2008)将家庭文化分为家庭文化资源、家庭文化活动。家庭文化资源就是指书籍、文具和电脑等读写工具。家庭文化活动包括孩子和家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的读写活动,包含了他们所有的家庭读写经验。家庭文化资源通过家庭文化活动作用于学生,并发挥其积极效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家庭文化,影响父母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帮助,主要表现在能够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Burstall 1975年对英国一所小学学生的法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法语听、读、写方面,平均分高的学生父母一般职业社会地位都高,平均分低的学生父母职业社会地位相应的低。王文辉(2007)[3]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方式,借助SPSS软件,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父母的学历和英语水平与中学生英语学习有紧密关系。总体来说,父亲的学历和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英语听、读、写成绩越高;父亲的学历和文化水平越低,孩子的英语、听、读、写成绩就低。一般孩子英语程度好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也高。父亲的英语水平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孩子的英语成就。父母的英语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满足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需要。同时,研究表明,父母对于英语知识的兴趣越高,孩子的英语成绩越好。
可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如优良的社区环境和家庭与社会其他人的和谐关系,积极的家庭文化活动和对孩子的合适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导作用都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重视、父母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成果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成果的期望、都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果产生影响。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关联研究法,对某所小学五年级两个班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长非民主教养态度,工具型教育价值取向和儿童消极的单独文化活动更容易导致儿童外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而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培养其自我实现意识和健康的内在素质又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突破口。牛建辉(2008)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些从不关心英语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英语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关心英语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见,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英语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所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对英语家庭教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关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环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围,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总和。它由家庭的人际关系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据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一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受父母的重视程度、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英语的热情降低。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农村学习英语的环境较差,特别是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环境而言,家长观念较为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致使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英语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英语的进取心,等等。
还有家庭英语语言环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数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规律,父母的最高学历,父母有无学习英语的经历,父母的长期职业,父母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但同时,付美榕(2007)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条件不在于财富带来的奢华与富足,而是事业稳定、知书达理的父母营造的良好氛围。[5]几方面在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孩子的个人成就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文化环境而非物质环境。社会教育界要从几个方面采取系统措施以提升促进孩子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
三、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的建议
尽管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活动,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其学习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引导;父母、教师和生活中的其他关键人物通过提供中介学习经历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家庭因素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调查数据分析,同时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经济和社会阶层与孩子语言学习的关系方面,但多数欧美国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欧语系内的研究。由于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家庭形态又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因地因时进行具体实际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并且该领域有关的社会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儿童双语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和个人在知识构建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尽管家庭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国内研究很多是谈家庭因素对于孩子学习的影响,具体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二语习得的研究还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入,有关家庭因素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坚实。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有重要影响,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孩子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希望此篇综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视,更希望理论研究和英语教育实践能够有机结合,使对于家庭因素和英语学习相关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孩子的个人成长,使家庭为孩子学习和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辉.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李丹.性别、家庭收入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1995)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观点用于协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22.)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市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证研究为主,根据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孙莹,周晓春在其著作《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1]一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明显比普通家庭差的结果,提出在观念上建立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的理念,在行动上策划和发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方案;陈静在《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2]一文中通过对贫困子女教育现状分析,提出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的相关建议等;湖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该省10个市和6个县的265户城乡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的结论。[3]尹海洁等在对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子女的教育费是城市贫困家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4]龚立新对江西省南昌市的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的家庭中很少有独立承担子女教育费用的,总体上看南昌市低保户家庭在子女教育费用的支付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减免。[5]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的针对山东省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虽然城市困难包括低保家庭的教育救助,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教育救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在于救助政策比较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措施和规范化管理。[6]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第三,分析教育对于反贫困的作用,从教育救助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相应措施或政策。关信平提出城市教育扶贫是加强和扩大反贫困行动的主要措施。[7]杨立雄指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强调生存、忽视发展的问题,建议实施发展性救助。[8]有学者认为制度优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途径,其中包括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9]李迎生在研究救助内容的更新上提出拓宽开发性扶贫的思路,将教育(文化)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0]洪大用在谈到完善社会救助的重点时指出,要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即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专项救助,应当将教育等专项救助的范围扩大,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贫困线的人也纳入专项救助的范围,以促进救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11]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市贫困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中国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市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市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这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对我们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工作过了就能有切身的体会。短短的三天培训非常短暂宝贵,内容涉及很多:有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专题讲座,还有安吉县有效课堂规范年综述及学生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讲座。
关于教科研的讲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教书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们要学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的课题比较难,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为这种实践加理论的科学方法可以加快我们的成长速度。例如,我们的教后感。把每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困惑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从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当然,不足要通过教育专著或者向专家、老教师请教解决。
通过培训我也对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联系所有任课教师的纽带。汤校长给我们组织的分小组设计班级班徽、班歌、班名的活动,更是让我们从实践中了解到了一个班级团结凝聚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257-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四种主要监护类型(父或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2]。本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一中、长兴县虹星桥中学、温州闹村中学、湖州南浔区练市小学、丽水市缙云长坑小学、温州市洞头县城关二小等六所中小学中抽取750名留守儿童和750名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378份。其中男生692人,女生686人;留守儿童670人(小学生315人,初中生355人),非留守儿童708人(小学生338人,初中生370人)。
1.2 工具 自编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人口学资料,共7个题项;第二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批评指责、打骂、迁就),共13个题项。
1.3统计方法 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儿童监护人的一般情况
670名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最多(占51.8%),其次是父或母单亲监护(占36.1%)(其中由母亲一方监护占了27.9%),上代(6.1%)和同辈监护(5.8%)比例较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较低,43.0%为小学,39.9%初中,11.3%高中,大专或本科只占3.7%。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更低,51.1%为小学,35.6%为初中;监护人中54.8%是农民,17.1%是工人,隔代监护人中68.98%为农民。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比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品德方面的人数比率少于非留守儿童(56.3%/67.4%,χ2=50.403,P=0.000);非留守儿童父母平时能倾听儿童烦恼的比率、平时关注儿童情绪反应的比率、对儿童情感需要满足的比率均多于留守儿童监护人(59.0%/51.6%、83.1%/74.6%、82.2%/75.9%,χ2=7.579、15.055、8.206,P=0.006、0.000、0.004)。非留守儿童平时有了烦恼会对父母说的比率多于留守儿童(44.6%/11.8%,χ2=18.937,P=0.00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6.395,P=0.000),非留守儿童父母采用讲道理(85.2%)、打骂(3.3%)的比率多于留守儿童监护人(77.7%、2.7%),而留守儿童监护人采用批评(10.9%)、迁就(3.8%)、不管不问(5.0%)方式的比率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8.6%、1.7%、1.2%)。
2.3不同监护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比较(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较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辈监护均存在较多家庭教育问题,其中隔代监护的问题最大。验证了叶敬忠等人对留守儿童监护现状的描述 [2];隔代监护家庭教育问题最多,这可能与隔代监护人多数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关。
参考文献
1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3):60-65.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这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对我们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工作过了就能有切身的体会。短短的三天培训非常短暂宝贵,内容涉及很多:有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专题讲座,还有安吉县有效课堂规范年综述及学生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讲座。
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式对我们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我懂得了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关于教科研的讲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教书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们要学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的课题比较难,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为这种实践加理论的科学方法可以加快我们的成长速度。例如,我们的教后感。把每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困惑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从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当然,不足要通过教育专著或者向专家、老教师请教解决。
通过培训我也对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联系所有任课教师的纽带。汤校长给我们组织的分小组设计班级班徽、班歌、班名的活动,更是让我们从实践中了解到了一个班级团结凝聚的力量是无穷的。
关键词:家长行为;教育;教养;家庭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造成家长对他们的过分宠爱,幼儿的一切要求都听之任之,一切坏习惯都以“孩子还小”的理由,“谅解”他们。而也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他们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养和关爱,爷爷奶奶则因为年龄的代沟不懂如何教养,导致很多幼儿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多,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这在幼儿园里就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跟祖父母生活的和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幼儿,在行为习惯上有好多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孩子生活之初的头几年,在他的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以及丰富、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排在首位的就是家庭教育,也是人生接受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教育。幼儿像一面镜子,而他们的家人则是那个照镜子的人。家长的行为模式总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学习和模仿家人的行为,获得认同感。所以孩子身上许多习惯都是直接从家长那里模仿而来的。如果家长一向勤劳淳朴,家里的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幼儿也会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研究,不论是一个大众眼中的好学生,或者是一个在步入社会后思想品格高尚、杰出成绩的人,绝大多数都与他是否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为人父母,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自己的恶习、陋习。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对幼儿来说是温馨的港湾,但是据笔者在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家庭对某些幼儿带来深深的消极影响,家对这些幼儿意味着是樊笼、是战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经常在孩子面前做些容易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的事情。例如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出口满嘴脏话;有的父母会互相埋怨、表露颓废的情绪,家庭氛围压抑;还有的父母会不分场合在人前责骂或批评孩子等等一些现象。这些事情在家长眼中都是小事,可是在孩子的心灵上早已烙下印记,让孩子觉得家庭没有安全感,扭曲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孩子性格的塑造上打下不良的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不同分类,笔者将观察到的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过分溺爱型、暴力专制型和自由放任型。从这三种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可以帮助家长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对于幼儿社会化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一)过分溺爱型
因为国家政策影响,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和二胎子女。独生子女的幼儿在家享受着家里六个大人的疼爱,父母虽然想严厉教养,他们的祖父母也会“护犊子”。二胎子女基本上是由父母两方的祖父母分开带的,孩子都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事事都迁顺着孩子。在家里祖父母给孩子包办任何事情,小孩子几乎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过分溺爱的方式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上懒惰、自私、任性、依赖、情绪不稳定、没有责任心和蛮不讲理。在幼儿园里就会出现有的孩子要什么东西就是一句话,如果不给他或是不答应,他就会在那大哭大闹,还会出现动手打小朋友的情况。还有的孩子不懂得去分享,每次玩玩具他总是把他的玩具护在怀里,自己不玩还不许别的小朋友碰。教小班时班级里有一个小朋友,每次来园前或者离园后都要求他家人给他买这买那,如果有一天不给他买就会出现不愿意来上学的现象。刚开学他在门口哭闹,我们老师过去安抚他时,他的家人就表现的不信任老师,当我们让他们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总是一脸伤心不舍的表情。他的家人每次总想着多陪陪他家宝宝,每次我们其他小朋友都在做操了,才送他家小朋友入园,中午一直都接回家,不肯午睡。这样的溺爱只会让这个孩子越来越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了让家人帮他做好一切事情,促成不良行为的定型化。
(二)暴力专制型
暴力专制型的家长,崇尚“武力”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他们专制的认为小孩子就是应该都听爸妈的,自己的“权威”不容反抗。如果孩子不听话,他们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打骂幼儿,有的甚至有虐待儿童的行为。我们班级一些调皮不听话的幼儿,在与我们的交流中会流入露出特别害怕家里某个大人,因为不乖就会被他以暴力的手段“批评”,有的孩子大班时就会吐出一些侮辱性的词语。老师与之沟通,他们有时显得特别怕你,不敢有眼神交流,跟他打招呼他会回避你,甚至班级里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这样过多的消极对待幼儿,使幼儿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交流过少。所以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不要一味的打骂体罚孩子,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三)自由放任型
有好多孩子的父母两人都是工作比较忙的,所以把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者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场所让孩子自己找东西玩。他们连孩子都没有时间照顾,更别提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幼儿园里有的孩子的家长会、亲子活动总是爷爷奶奶来参加,祖父母辈的家长有的连字都不识,也不可能有体力做一些亲子运动。那些孩子感到自卑、孤僻,父母长期不陪在身边与爷爷奶奶又有代沟,幼儿会感觉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他们虽然自由无拘无束,但是没有归属感。这样教养的幼儿会缺乏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动常具有盲目性。在青少年时期很有可能会有叛逆行为来吸引父母,获取注意。
三、解决策略
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针对孩子性格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绝不能袒护、纵容。孩子虽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但是家长只要引导好幼儿,幼儿还是可以教育好的。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民主的空间,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与孩子相处、带孩子出去游玩,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关爱,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情绪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