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3: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创设。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中进行教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先让爬过长城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学习时,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树立了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谈论对长城的感受,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中,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把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这个载体进行展示。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一些含有深意的课文不能深入理解。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把静态的文字转变成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让学生在丰富、活跃的课堂上进行探究,引导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画给学生播放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设计成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让学生掌握黄河变化过程的同时,使他们深刻认识到黄河对人类的作用,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创设表演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能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探究心态。在表演情境中,学生为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特点和心理活动,在表演中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会积极地进行多次阅读。让学生参与表演,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融入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各个角色。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让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后,自由选择扮演的人物,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分析,使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充分刻画出各个人物的具体形象。通过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了雨来的英雄气概,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让学生树立了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情感。在表演情境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表演得入情入境。
四、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融入游戏活动,明确训练目标
在小学四年级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将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思维健全发展。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他们对于游戏活动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课堂学习,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目标,就可以将游戏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小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注意力,通过参加语文课堂活动,逐步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以小学四年级“普罗米修斯”教学为例,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教师发现学生对这类故事的热情非常高。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击鼓传花”的形式讲述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后“花落谁家”的学生讲述了《西游记》中的故事,学生将“三打白骨精”的片断讲述的绘声绘色,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在他们的世界中对于一个人的判断只有“好”和“坏”,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偶像孙悟空会用很多语言描述,而对于“坏人”白骨精就用寥寥数语进行总结。在故事氛围下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
由此可见,在这个游戏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打开了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二、科学引导,促使学生进入思维活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梯度地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维训练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训练思维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引导,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境,采取科学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再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普罗米修斯”教学为例,在正式开始教学内容教学之前,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_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可以自行发挥讲述自己知道的传说和童话故事,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具有传说性质的视频片段,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创造回顾反思的空间,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通过总结再次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于语文课堂教学,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三、思维训练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教学内容图片化、视频化、音频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碰撞,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4月23日,有幸听了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曹老师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望庐山瀑布》。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全程分为五个部分:根据诗人李白进行链接积累,积累李白的诗歌;按照学习诗歌的四个步骤进行古诗学习;根据新学古诗所描写的内容进行链接积累,积累复习描写自然景色和瀑布的古现代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写的练习,花了10分钟。此外,执教老师的PPT做得很好,每一句诗与之对应的图片很准确,图片基本能够体现出诗句的内容,但如果能将对应的诗句附在图片旁边,不单独出现,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特别积极,曹庆红老师的课很有感染力,很有激情。语文教学要留下情感,首先老师就要有激情,老师所表现出的正能量,必定能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和氛围中。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难在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今后古诗在小学语文中的分量还要增大。不同年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中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课标上只有一句话,“诵读优秀诗文”,诵就是要反复读,熟读成诵,这就告诉我们古诗教学的一个策略,以读作为主线,然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这个情感不是读完了才来添尾巴,它是随着读的过程中穿去的。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中段不像高段要准确地理解每一句,只要大致了解它的诗意就可以了。
今天的古诗教学值得学习的有:读,读时引导学生质疑,读中质疑,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图画让学生读;读中积累,课前引入做了一个作者链接,复白的相关诗歌,课后又从景物的角度,从内容的角度进行链接,链接的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古文诗歌,一种是现代文,体现了语文古诗教学的开放性,但还不够,其实课前、课后、课中都可以开发。借助图画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想象。积累,如课后的写都是积累的体现。学法指导,中段古诗教学中应有古诗学法指导。
这个课怎样才能上得更好?还要在读上下工夫,研究读来组织整个的教学,怎么读,读的层次,每一次读的目标都不一样。比如第一次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难点就是个别难点字的字音和节奏读不出来,每一次读都要检查,都要达标;第二次读,在此基础上读出节奏、音韵美,七言怎么读,五言怎么读,有很多种读法,每一读都要检查;第三次读,展开想象,读出画面,今天是先出的图,再出的文,其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先出图还是先读文,可以读中质疑,重点词的理解,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每一句诗都要进行设计;第四次读,内化,这时可以把图画连起来,给图背诗,背诵,指导书写,适度拓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写作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要善于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小学生从低段进入到中段,语文学习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写话到作文的过渡。虽然有写话训练作为基础,但作文的要求比写话高出了好几个层次,因此,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1)记流水账。学生的习作往往没有重点,很难抓住典型性事例来写人或记事。如写“秋游”,他们总是从前一天的准备开始写起,接着写早上到学校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带了什么吃的、玩的,谁在吃、谁在玩都写进去,末了才写到秋游,而对秋游的记叙往往是一笔带过,毫无重点可言。
(2)语言贫乏。学生的习作中,很难用到好词好句,更难得见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往往用贫乏的语言平白直叙。
(3)段落篇章不合理。很多学生的习作从头至尾只有一大段,他们缺乏分段的意识,不懂得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解决中段学生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呢?笔者的经验是:切实抓好教材,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中开展好学生的习作教学。
现行苏教版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文质兼美,不仅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会学生品悟优美语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篇章布局的独具匠心,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
一、仿写中感悟语言的形式
仿写包括句式仿写和段落结构的仿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教授他们一些仿写的方法,会对他们的习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式提炼出来供给学生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
师:我们再将目光聚焦于小河,小河有什么特点?
生:小河清澈见底。
师:什么是清澈见底?文中怎样描写小河的清澈底的?
生:清澈见底就是河水清得可以看见底。文中说“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不同寻常?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清澈见底的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
师:小河和透明的蓝绸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小河是透明的,河水蓝晶晶的,所以说它是透明的蓝绸子。
师:你看,比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找到相似之处。(出示满塘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你能用比喻写上一两句话吗?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对泉水声音和形态的描写用了四个“有的……”,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同时,每个句子中还用了比喻。排比、比喻的手法,真切细致地描绘出了泉水流动的形态和声音,让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真是美极了。在学生领悟了美之后,我相机出示千姿百态的图,让学生仿照本文中的句式,写出一组排比和比喻相结合形成的句子。
通过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领悟了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对他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2.段落结构仿写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将一些典型的段落解析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谋篇布局。
中段教学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段落结构便是“总分”。如《东方之珠》中,文中第二、三、四、五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感受每段的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一到休息时间,操场上就沸腾了”,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这样的仿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能将他们的理解内化为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想象中拓展语言的思维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中留白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能让文章无声处有声,有声更生动。因此,抓住文中留白处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加强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还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
文本留白往往有两种:文中留白和结尾留白。
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句话:“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教学时,我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崎岖的山路上,母亲总是____;在泥泞的小路上,母亲总是____;在骄阳似火的晌午,母亲总是____;在寒风冷冽的黄昏,母亲总是____。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难过和愧疚。
又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文章时,在学生把握了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围绕“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一问题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续写。这样的续写,扎实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细节中彰显语言的魅力
中段学生的作文往往缺少细节的描写,尤其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很难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扎根教材,开展习作教学。
1.语言描写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语言的描写往往伴随着神态,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如:
一群杂草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小稻秧脱险记》)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徐悲鸿励志学画》)
语言的描写往往也伴随着动作,同样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
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三代麦子》)
布鲁斯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第八次》)
当然,语言中同时伴随神态、动作描写的更是屡见不鲜,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写出细腻传神的文章。
认识了语言描写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比如围绕“垃圾满地”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提醒语言中注意神态、动作的描写,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动作描写
茅盾先生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这说明动作中同样可以见出人物的性格。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番茄太阳》)
爱因斯坦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读赏 分析 教学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行为。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读赏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重要途径。而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曾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同时也不会放手一些学生。长期下去,这种形式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潜力发挥。另外,小学的生字词的积累的过程中,运用的少,而且有些情况的阅读能力也相对很差,阅读情况往往不会达到老师的要求。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阻碍影响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小学生字词积累和运用少,因而阅读理解能力差,阅读的情况往往不能达成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如此,我们教师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敢于思考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见解。采用这种形式,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有几万字,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阅读能力也属于需要更新的内容,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和规定。
在语文素养上提高也是甚微的,只有采用的赏析作品,达到一定的要求以后,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学采用读赏式教学,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中,获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文学知识和情感体验,有效的激发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强的阅读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方法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获得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机,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读赏式阅读法开展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学习要以激发兴趣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情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赏识的教学过程中也重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积极的被鼓励,被赏识,这个过程能够让他们在被鼓励赏识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在不断的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和阅读的兴趣。
2.1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侧重对文字的教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占有主导的地位, 突出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属于被动参与机械学习,在老师的强行灌输知识,从其中获得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方法的掌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产生一种等待老师给予知识的心理。造成学生缺乏度一些自主学习的习惯,根本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形成学习兴趣。因此在阅读鉴赏的教学中,需要增进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阅读一些作品。例如,小学中学过《施恩难忘》一片课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幼儿园的老师或者让学生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老师。这种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对哪些老师印象深刻,值得自己尊敬的、爱戴的或感恩的老师的原因,都可以让学生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表达对老师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学习之后,让他们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并且找出刘绍棠回忆的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怎样叙写这一事件等,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按照一定的阅读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能够获得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的方法,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2.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阅读
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激趣,顾名思义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适当的导语。因此,在读赏式教学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2.2.1讲故事法
如在《》一文中,教师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在参军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初步在学生头脑中勾勒出这个人的形象,从而很顺利的引入课文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在学习《小珊迪》前,我们让学生先来讲自己的童年生活。学生都谈到自己的童年很幸福:有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的玩具。谈到这里,教师调转话题说到:“但是,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位名叫珊迪的孩子的童年。他的童年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引入课文的学习。
2.2.2分析课文题目联想法
在《珍贵的教科书》记述了在抗战期间,为了保护学生的课本,指导员壮烈牺牲的感人事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2.2.3收集资料观察法
适合一部分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就人教版第七册来讲课文属于此类型很多,于是,发动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课前交流,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2.4预习式提问
学生生通过初步的预习之后对文章字词句等提出问题。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可以实现这个要求,我们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小狮子爱尔莎》一文是让学生知道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十分钟,然后提问。学生在自读之后大都提到了“作者为什么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
2.2.5悬念式提问
在学习《三味书屋》时,教师把三味书屋的图片挂到黑板上,可以让同学们,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上学的地方,它叫三味书屋。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然后在进行提问。
2.3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3.1口头语言激励
有意识的让学生发言,说出学生自己的观点是读赏式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能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学完《和时间赛跑》之后,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教师就应给予鼓励。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之前,教师提问了有谁知道胜利是几号。全班只有那位平时一贯被认为学习很差的学生答了出来。教师对其进行了一番表扬,从此之后,我们发现他在语文课堂上的显著性变化。
2.3.2肢体语言激励
有时限于课堂时间,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表扬。但此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学习《》一文,它的自然段较多,于是我们采用接龙的方式来读课文。当每位学生读完后,教师要么用手指表示出学生读的不错,要么用一个眼神来表达这种含义,使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在进步。我们也发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
2.4寻求学生的主动发展
2.4.1编排课本剧
要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扮演文中角色,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2.4.2充当小导游
课本介绍一处景物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充当小导游的方式。
2.4.3习作练习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落实到学生能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仿写就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要锻炼学生运用这些写法进行小练笔。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读赏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探索,采用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尚卫红.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128-129.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做到有所思有所悟,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知识由浅入深,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强化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低效行为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旨在聚焦课堂,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3―4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养成读书的习惯,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存在疑难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质疑讨论,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地方,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忽略拓展延伸环节,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幼小的心灵,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关键词:分段式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创造与延伸,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方法与基本途径。因为小学生在能力、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时,应该以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采取分段式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
一、分段依据
1.生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6~14岁这个范围内,其自身生理发展与情感体验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初段:这一阶段指的是1、2年级,这一阶段内的学生体质柔嫩,心理变化大,情感体验随意,对任何一种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很弱,这些使得其在写作与表达上具有不准确、单一、随行而模糊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并不是“我要写”,而是老师“让我写”。
(2)中段:这一阶段指的是3、4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渐长,心理起伏渐稳,情感体验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开始变得清晰、理性而准确。在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一般表现为“我想写”,但是“我不会写”。
(3)终段:这一阶段指的是5、6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基本稳定,在情感体验方面也更加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则更加丰富、准确、理性而清晰。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之前几年的训练与学习,在写作上的理解则表现为“我要写”并且“我能写”。
2.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
因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语文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在写作知识上更是基本为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在对各种中外名篇的阅读中,开始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以及相关的写作知识等,并用其对写作实践进行指导。写作知识的增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经过初、中、终这三个阶段的积累而实现的。
3.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在小学生对写作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还应该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获得具体的成果。随着写作知识的不断累积,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着。对写作能力进行的训练,同样应该依初、中、终这三个阶段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每一阶段的侧重点,要让各个阶段都能自然的衔接,决不可出现滞后、拔高或跨越式的训练。
二、分段式训练的具体方法
1.文字表达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积累好的词句、造句与句式变化以及对标点的使用。其中的核心是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内容为:词语搭配、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转换、反义词的替换、形近字组词、好词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归类等;句式变化训练内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间的转换、佳句积累、否定句和肯定句的分类与转换、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间的转化、修改病句等;标点使用的训练内容为:各种标点符号的区别、用途和具体使用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文中,有少量的生字和生词,全文没有注音,为的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积累这些生字和生词。
(2)中段:对文本进行段落划分和意思归纳、材料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的核心是分段和意思归纳。分段与意思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层次与段落的划分、对每一层次或段落的意思进行概括,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对语段的排序,分析重点段落等。材料选择的训练内容为:分析文章的整体和部分都写了什么,用什么写的,材料的详略该如何处理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内容为:分析修辞手法、仿句、修辞手法的转换等。
(3)终段:对文章进行主题归纳、谋篇布局与对特色的提炼。该阶段的核心是特色提炼。谋篇布局的训练内容为:了解文体的写作要求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对线索与思路进行归纳,列出课文的阅读重点等。主题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小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中心思想等。特色提炼的训练内容为:对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对写人和叙事的特色进行分析,概括文中线索,对写作风格进行评价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里的《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叙事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该文章的主题和更深一层的含义,借此来学习对长文章进行主题与结构的编排。
2.具体习作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正确使用词语、句型和标点写出片段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的是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从日记、周记、讲故事等形式进行一句话或一段话习作;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是叙事性习作。
(2)中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够以一段话为基础,写出多段话的短篇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段落的编排以及组织材料选用修辞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进行文章、文段的改写、缩写、扩写和续写等训练;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有叙事、状物、描景和记人等记叙性文体。
(3)终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以短篇文章为基础,进行长文章的写作;在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谋篇布局、主题提炼以及特色展现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文章的扩写、创写、续写、补写以及缩写等写作训练;写作文体方面可以以记叙文为主,同时进行说明文或议论文的习作训练。
三、进行分段式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的编排相适应
不论是哪一版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习作环境为宗旨的,都强调了要从不同的渠道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有的写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在教学时顺应教材的编排,从阅读写作结合、生活写作结合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要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小学生在写作上的分段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对应的。教材上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编排出渐进的教学顺序,这是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适应的,让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可以逐级进行。如,在终段的教材中,通过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并且让话题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同,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对阅读的能力进行提升。
3.要破除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
要破除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习作教学的主体。要破除按照传统规定来布置写作内容的教学思想,要让作文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相关,让学生有话可写。要破除教师权威不可犯的教学思想,要将师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讨论研究。要破除教师批改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拥有修改作文的权利。
分段式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缺陷同样不可忽视,它将小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划分,如果无法将各阶段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出现人为断裂。因此,在编排整个小学六年的写作教学规划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到衔接自然。
参考文献:
[1]闫景娥.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提高办法[J].华章,2013(4).
[2]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3]杨小艳.强化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教学对策[J].时代教育,2013(4).
关键词:监测试卷;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笔者对近几年农村小学中段语文监测试卷进行了样本分析,发现监测试卷对中段语文主要从“积累·运用”“阅读·感悟”“习作·表达”这三个板块进行考查。其中“积累·运用”大约占40%,“阅读·感悟”占30%,“习作·表达”占30%。“积累·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理解常用词句的基本意义及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考查课文优美句段及课后、“读读背背”推荐名句和课标推荐的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学生是否加强了课外阅读、是否关注时事。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从样本监测试卷质量结果看:
■
学生的监测情况折射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习惯随意化
不重视书写习惯,导致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写出来的是火柴字,撇没撇尖,捺没捺脚,字的间架结构比例失调,字体生硬呆板,不美观,错别字很多。审题不细致,题目不读清楚就开始做。
2.阅读感悟表面化
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涉及到理解、应用的部分,得分率就低,这说明学生阅读能力不够强,如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
3.习作教学形式化
不少教师对习作教学没精心准备,流于形式,不重视指导,导致学生习作不能理解题目要求,语汇贫乏,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选取的材料不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缺乏真情实感。
4.学段目标朦胧化
不清楚各段教学要求,阅读教学存在着学段目标不落实、年段特点不明显的问题,语文老师的辛苦付出与成效不成比例。有的教师不停地扩充课堂容量,加大难度,严重超标,也有些老师则“浅”化了课堂教学,“淡”化了语文味道。
透过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寻找方向。
1.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改
将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重视书本知识和重视死记硬背、接受性学习转移到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来。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运用,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并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2.准确定位中段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1)重视识字写字,夯实语文基础
中段的字词教学,教师要重视独立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意义识记,避免死记硬背,努力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练习,最终达到学而会用。重视写字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注重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不要满堂讲、满堂问,或者让优生越俎代庖,代替了小组内其他学生的阅读感悟,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自读,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落实课标规定的阅读量,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把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指导,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