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8篇

时间:2023-07-14 09:4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篇1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世界知名的伟大教育家,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出“全人发展观”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全人发展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造就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全人发展观”具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对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什么启示?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予以探究,以期对当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能有所裨益。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塑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使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造就学生高尚的品德。智育的本质与任务在于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等。学生的知识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为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开设思维训练课、开展课外读书、组建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工作的本钱,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为此,他严格控制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时间和作业负担,为他们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并制定了合理的作息制度,以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为此,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美的心灵,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劳动创造人类和财富,所以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改变人类“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要求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每一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之间要实现和谐统一,“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惟此,才能造就真正有灵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二、“全人发展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当代教育是批量生产,在人才生产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人才生产的质量却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则片面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文理分科、学科划分过细以致条块分割,以致诸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大思想家几近绝迹。二则不和谐发展的问题相当突出,以致教育产业“危险品”、“次品”、“废品” 泛滥成灾。面对这些挑战,当代教育应从苏氏的“全人发展观”中汲取养分,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三者有机融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时代新人,这无论是对教师、父母,还是学生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教师应深度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自信十足、精神坚强的人。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合理确定每一个学生所能达到学习程度,促使其智力有序发展。自信心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从而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教师要用爱心去融化其“冰心”,用耐心去培育其坚强意志,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正缺点,使他们能真正地抬起头来走路。

(二)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培养其独立人格

针对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是上班族和工作压力大,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严酷的现实,父母要摒弃“给钱就是最好的关爱和教育”的错误观念,尽量和孩子多相处,花充足的时间去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给他们以心灵的关爱和呵护。在呵护心灵的爱心浇灌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为此,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人格尊严,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灵隔阂,在塑造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中使孩子独立成长,最终在面临人生的各种抉择时果断决策,独当一面。当然,独立人格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奏效。尤其要善于运用激励法,诚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用赏识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你的孩子,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怀的健康情感和良好心态。

(三)学生应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学会独立思考

自我教育是以学生接受课外活动为主的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应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其内部需求,思考自己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渐入“生活充实”、“精神丰富”、“追求激情”的良好精神境界,这才是“人的最大的幸福和欢乐”。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教育孩子,要使他以自己的发奋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的高昂代价去赢得精神财富”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把学生的各种愿望和要求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包括责任感、自觉性、自我控制、对生活的兴趣,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自我学习等。作为学生应具备清醒的反省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为此,学生应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换言之,学生应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所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

总之,“全人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因此,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篇2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吃苦能折磨人,但也能锻炼人,使人增加了原来不具备的才能。提倡“吃苦”,并不是要求人们过缺衣少食的苦日子,而是更高用嫔系木神内涵。在吃苦过程中获得的非凡体验和震撼,即使过了很多年,即使在自己身处低谷时,也会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低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侧重点都放在知识传授及智力开发上,而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却关注不够。吃苦教育缺失,破坏的是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终将以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为代价。

我国学生吃苦教育严重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而言,市场经济导致的逐利思潮,社会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热捧,媒体对低俗选秀节目的热衷,让部分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愿付出,只想获取,总想着走捷径成名、致富,以短平快的心态对待人生。从教育层面而言,教育的功利化,将教育的关注点聚焦在升学和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以前还有一个劳动课为学生提供吃苦耐劳的教育,而现在,随着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班级值日,几乎没有劳动机会。劳动缺失,吃苦教育也就缺少了载体。从家庭层面而言,再苦不能苦孩子,让孩子舒舒服服长大,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家长代劳,有些孩子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生活的磨练、吃苦的体验更是离他们极其遥远。很多少年儿童惧怕艰苦,贪图舒适,追求享受。从个人层面而言,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衣食无忧的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生活磨难,很少思考吃好、穿好、用好背后的艰难困苦。

与我国情况相反,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吃苦教育”。越是教育发达的国家,越是顶尖的世界名校,越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木板上垫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冬日的寒气从老旧的窗户里不断渗透进来,早餐未必能比公立养老院提供的膳食好多少。这段描写出自英国媒体对眼下英国顶尖私立女校的描述。

坐落在美国加州的深泉学院地处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几根木棒搭起的简陋校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看起来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深泉学院的学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学生在拂晓前起床,捆甘草或挤牛奶,然后直接穿着带有牛粪的靴子去教室讨论。学生一边从事农场劳动,一边进行超强度学术训练,常年紧张的课程学习,配合每星期20小时的苦力劳动,换来的是学费与食宿全免,还有在沙漠中磨练出的自律与自我管理能力、坚韧性格与合作精神。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就建在一座古堡里,学生生活条件相当差,宿舍里既无空调也无电话,甚至没有自来水,用水还要自己到井里去打,一切生活设施都尽量因陋就简。诸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桌椅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发达国家对吃苦教育如此重视,而我们却将吃苦教育边缘化。吃苦教育缺失如不及时弥补,对孩子的成长、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伤害都是很大的。如何让吃苦教育回应时代关切,培养出积极、乐观、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多方努力。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要能吃得了苦,其前提是要会劳动。学校后勤服务不能完全社会化,应将后勤服务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例如,教学区、宿舍、食堂的公共卫生应包干到具体班级,由学生打扫;在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上,哪个班级使用,就要哪个班级负责清洗、摆放好实验器材;图书馆书籍的整理也应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年龄,每周要有不低于两课时的劳动课,学校要配有专门的劳动课教师,制定劳动课教学计划,组织学生从事合适的劳动作业。

二是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吃苦经历,不应游离于学生身份之外,应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吃得了学习中的苦,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压力。必要的学习压力是指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关心社会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学生减负与增加必要的学习压力并不矛盾。

三是设置必要的吃苦环境。学校在城市扎堆,教学条件越来越好,学生都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吃苦教育的实施。均衡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将部分学校向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迁移,既可带动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可提升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文明程度,也可让学生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生活能力。

四是优化吃苦教育的形式。目前,吃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体验农村生活、野外拓展训练、吃苦夏令营等。不过,类似这些刻意的吃苦教育应适时适度,勿将其变成“作秀式”的教育。吃苦教育应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配合。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的生活标准不要定的太高,不要给孩子使用奢侈品,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在社会方面,媒体要注意对国人价值观的引领,营造劳动光荣、吃苦崇高的价值观。

吃苦能磨练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成熟,升华人的精神。加强吃苦教育,将吃苦教育融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道德建设的需要。将吃苦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有理想、能劳动、会生活、能吃苦、有毅力、品格健全的年青一代。

【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

篇3

【关键词】模仿心理 向师心理 趣味心理 探究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变化的要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呢?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洞悉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根据不同心理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效果。

一、根据学生的模仿心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认知系统不够完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素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仿效教育者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自身形象如何。“打铁还须自身硬”。教育者必须重视“人格力量”的发挥。所谓“人格力量,就是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那么,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怎样才能具有“人格力量”呢?一是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发挥模范表率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教育者行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应保持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二是要有奉献精神。试想,教育者对国家、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缺乏热情,怎么能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国家,树立远大理想呢?因此,教育者必须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发扬“春蚕”、“红烛”的奉献精神,不记名利、乐于奉献、勇于探索、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二、把握学生的“向师心理”,提高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

教育心理表明,学生对教育者有着一种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尊重、敬佩、爱戴,甚至崇拜老师,认为老师是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把老师的话奉为真理。对此,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维护、培养这种“向师心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被信任度,更好地发挥这种“威信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以亲切之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做到:(1)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那些颐指气使、胡吹乱批、盛气凌人,使学生感到厌烦的教育者的观点,学生非但不能接受,反倒产生反感。因此,教育者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得虚心恭谨、善于同学生交朋友,将心比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疙瘩”。(2)输诚坦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反映。教育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呼声设身处地地了解、关心学生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3)不断学习,提高教育艺术。德育工作者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教育中,要注意语言表达、材料运用等,做到朴实无华,通情达理,给学生以可亲、可敬、可信之感。

三、满足学生的趣味心理,讲究教育形式的活泼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必须从“趣味”入手,采取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教育目的寓于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艺术之中,做到情深意切,托物言情,别开生面,以满足学生的趣味心理。广泛吸引学生参与,使之在美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总结体会,并自觉接受教育者的立场观点。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三方面的结合。其中,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打破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陈旧做法,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力”,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其二,注意传统教育方式与新的内容相结合。寓教于乐、典型示范、报告演讲等,是我们开展德育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途理想、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中愉快地接受新的教育。其三,注意课内课外“静”、“动”结合。课内传授知识、讲解道理,教育者要注意静中有动,善于枯燥的理论教育,抽象的法规教育,繁杂的思想教育等恰当地融进名言哲理,渗入幽默、诙谐的语言、活动之中;课外,教育者还要注意动中有静。善于创设一定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能正确交往。这样,就能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四、适应学生的探究心理,搞好开放式教育

心理学调查表明,学生对于他们亲身参与的活动中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教育者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当代青少年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敢想敢为,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驱使他们对什么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那种整天把学生死死地锁在校园里“闭门自教”的传统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国家不开放,经济活不了,学校不开放,效果好不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德育放在首位,从真正提高德育效果的角度出发,敢于放开、善于放开。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引导他们到社会中去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想一想,从实践中去体验、去思索。如,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就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塔等一些名胜古迹,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苦难史,了解祖国的国情,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发展。又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讲授有关劳动技能外,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有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活动,公益性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洒小汗水,付出代价,体尝艰辛,学生定会感到劳动的意义与伟大,热爱劳动的观点与习惯就会自觉形成。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又能增强德育效果。

当今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崇高的事业心,我们相信,只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认真遵循教育规律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实新时代精神内容,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 王宝祥 主编

篇4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营销;乡村旅游

[中圈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29―05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写到: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托夫勒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变化、闲暇时间的增多,共同推动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笔者认为,朝阳产业旅游业与体验经济有很好.的对接性。旅游企业为游客所提供的产品,实质上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为代价来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以出售体验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行业”,旅游与体验天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大舞台。中国乡村地区幅员广阔、山川秀美、生态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传承着极具底蕴的传统民俗、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感受与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乡村生活的体验需求,对于追求“返璞归真”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营销问题十分必要,对繁荣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和体验营销

(一)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

1.人类需求层次、消费观念与经济时代的对应关系。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菲利普・科特勒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满足、质的满足和感性满足三个阶段。在感性满足阶段,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产品数量和质量,而是为了一种感情上的渴望而追求商品与理想自我概念的吻合。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可以和不同的经济时代实现很好的对接(见表1)。经济演进的过程伴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体验经济的出现反映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正在进入一种新的高级形态。

2.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趋向。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较之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2)从消费内容来看,大众化产品日渐失势,消费者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3)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乐于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情感化、个性化、感性化,其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在产品或服务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重视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二)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体验营销

1.体验营销的概念。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影响深远,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体验营销应运而生。伯恩德・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关联等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了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营销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为宗旨,在提品和服务的同时,将消费过程看作是一种整体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注重顾客的参与和氛围的营造,力图通过满足顾客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体验营销将体验作为一种真实的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有别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载体来进行“兜售”。

2.体验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特点。体验营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产品或服务为媒介,企业和消费者进行行为和心理的互动,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层认同。作为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如表2所示):(1)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体验营销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经历对感觉、内心和思想的触动,从而把企业、品牌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2)以社会文化为导向,体验营销不再把产品和竞争的分类限定在狭窄视野里,而是把产品或服务置于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寻找内在联系,形成协同体验,注重购买后的顾客反映,努力提高品牌的忠诚度。(3)以感性营销为支点,体验营销试图寻找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敏感点,并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使消费者的求美心理和浓郁的人情味都得到了满足。

3.体验营销的方法。体验营销的方法和工具种类繁多,企业要善于寻找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和工具,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有:(1)感官式营销。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2)情感式营销。在营销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3)思考式营销。即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4)行动式营销。通过偶像、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5)关联式营销。其包含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或营销的综合。

二、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然性

(一)乡村旅游的体验本质

1.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给游客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的体验。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逃避”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面对生动的、具有审美感受的乡村景观,旅游者暂时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从中体验轻松与自然,并将这美好的体验永远留在记忆中。

2.从体验的内容来看,乡村旅游是体验的大舞台。体验是一种参与经历,包括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四个领域,最难忘的体验是处于四者交汇的“甜美的亮点”。四者与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一致甚至是融合于一体的,无论是“娱乐观光”乡村游、“劳动教育”乡村游,还是“民俗文化”旅游,或是“农家乐”乡村游,都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全身心参与,并拥有自已独特记忆的经历。乡村旅游天然具备体验的“甜美的亮点”,因此,体验必将在

乡村旅游的大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体验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从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看。在体验经济时代,情感寄托、回归自然、展示个性和交流沟通是逐渐成为消费趋向。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游,强调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譬如亲身参与乡村劳动,感受其中浓郁的乡土味和人情味,借参与产生互动,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体验”已成为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这为开展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从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表现出对自然风景资源、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乡俗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产品容易模仿,造成了整个行业产品趋同化严重。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顾客的体验需求,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运用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以达到吸引旅游者并增强其忠诚度的目的,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

3.从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需要来看。目前乡村旅游业存在市场集中度差、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方式相同等问题,品牌优势很难形成,乡村旅游要发展,应针对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营销规则的变化。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贯穿整于经营管理过程的始终。因此,进一步完善与时相符、体现乡村旅游本质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体验经济时代下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调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类全部的思维中,处于意识层面的只占5%,大量的思维存在于潜意识中。旅游者的需求欲望同样如此,大量消费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沉淀在需求意识的底层,甚至潜意识当中,只有通过营销手段等外力才能将其唤醒。面对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乡村旅游经营者应积极通过营销手段来尽可能唤醒旅游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以创造美好的旅游体验,使旅游消费者达到自我实现层次。

(一)设计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如果缺乏鲜明的主题,消费者就抓不到“主轴”,就不能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也就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主题的本质是针对某一目标市场,突出文化内涵,并以高度形象化语言概括,以最终形成品牌为目的的营销过程。体验主题不一定是企业经营使命的简单重复,但它应该作为体验设计的指导性纲领,将企业的各种活动和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乡村旅游作为典型的体验型行业,其产品定位集中体现在主题上,即体验主题化。乡村旅游主题应该从作为其动力来源的乡村意象中提炼出征服旅游者内心的“品味”概念。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应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突显个性,通过细节强化主题。乡村旅游主题应强调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主题。

(二)整合各种感官刺激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即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的体验式情景营销,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使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感官营销可令消费者识别产品、引发购买动机、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如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和感人的魅力,国外有一种理论叫“七秒钟色彩”,即对一个人或一种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之内以色彩的形象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并产生独特的促销效果。由此可见,感官因子给产品所创造的高附加值是惊人的。

以视觉为例,乡村旅游地的景观设计要突出乡村特色,注重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如在设计建筑时要尽量运用当地的木材、石料、竹子等自然材料。除色彩要与环境协调外,还要杜绝诸如垃圾成堆、厕所卫生差等“视觉污染”。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愈令人难忘,因此,应该围绕主题把食、住、行、游、娱等各种服务用“体验”的观念整合起来,营造一个乡村特色浓郁的体验性场景,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三)激发游客的情感

情感营销是以消费者内在的情感与情绪为诉求,通过激发和满足顾客的情感体验来实现营销目标。从消费实践来看,消费者总是关注产品与自身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产品。情感营销的核心应该是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提供使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情感营销的范围可以从一个温和、柔情的正常心情到欢乐、自豪甚至是激情的强烈的情绪。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了解用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黄洁认为“乡土情结”即土地情结和家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乡土情结驱动下的游客希望通过参加乡村游暂时“逃离’’喧嚣的城市生活环境,体验乡村生活,贴近自然与泥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因此乡村旅游情感营销要触动游客内心对土地、对自然、对家的特殊情感,以创造其喜好的情感体验。亲近自然、远离喧嚣、贴近人心、爱心的奉献、亲情的呼唤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运用情感营销策略的基本诉求。例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民俗歌舞表演,完全按照白族礼俗的仪式展现在游客面前,传递出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对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游客的思维

思维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惊奇、兴趣和对问题的统一或各异的思考。思维营销以智慧的火花为卖点,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思维营销的魅力在于让消费者通过自己的想法与产品或企业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好的思维营销往往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乡村旅游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引发思考的功能。大棚蔬菜、花草树木、昆虫、家禽都可以作为一段自然界生物生长的经历,这些生物奥妙能激发游客的兴趣,激活其思维和探究欲望。如深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聘用农学博士采用先进的技术将示范区管理得井然有序,并将农业产品开发成为观光农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体验,观摩学习,自主探究,使游客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由此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

(五)营造参与互动的氛围

所谓参与营销就是企业在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进来,按照消费者的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产品,使他们在对最终产品满意的同时,其兴趣、爱好、想象力和抱负也得以实现。顾客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而不是传统的接受企业的“定制化”服务。

体验营销的核心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并产生互动,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消费市场中逐渐成为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行为。为了强化参与的体验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比如游客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民风;还可以下地采摘瓜果、上山挖野菜,甚至自己动手制作豆腐、采蘑菇等,切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喜悦。通过观察、模仿、习作,既显示了游客的某种能力,其想象力也可通过辛勤的劳动变为现实。这种参与型旅游产品会使游客一直沉浸在一种愉快的心情当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与放松,并能牢牢地吸引游客,增强体验营销。

篇5

[关键词]卢梭 爱弥儿 消极教育 儿童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著作,他既是一本讨论教育问题的书,也是一本哲学著作,充分论证了“人天生是善良的”这一哲学命题。他的教育思想中渗透了亚里士多德和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观点,并进一步将其发展完善。《爱弥儿》一书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社会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史料记载,卢梭花了二十年的心血去思考,三年的时间去写作才完成了此书,之后为它付出了八年的逃亡流浪生活,可谓代价沉重。他所论述的教育理论不仅在现代欧洲引发了一场革命,还丰富和发展了幼儿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方法和原理,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概述。

1.1 “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分阶段叙述了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全书共分为五卷,包括婴儿期(0―2岁),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儿童期(2―12岁),以体质的增强和感觉器官的发展为主:少年期(12-15岁),以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青年期(15―20岁),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成年期,以女子观和爱情观为主。书中着重介绍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即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任由人的天性自由发展。“消极教育”思想是他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第二卷儿童期首次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理性的睡眠时期,是实施感性教育的重要时期,而不是实施理性教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卢梭反对长篇大论的给儿童讲道理,极力反对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无所作为,他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偏见。”96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关于消极思想的细致阐述,“他在1762年写给巴黎博蒙大主教的信中是这样说的:‘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用它们去获取知识之前,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皆称之为消极的教育;它将通过感官的锻炼,为理性发展做准备。’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消极教育思想其实包含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使儿童的各个器官臻于健全发育的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健康茁壮的成长,而不应在儿童未到一定年龄之前就用我们的“积极教育”思想去培养他们的才情以及向他们传授做人的知识,这种教育是有悖于儿童天性发展的。

1.2 “消极教育”思想的目的。在卢梭看来,传统封建的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发展,忽略了他们与成人的区别,因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存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一再强调“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必须把自己置于次要地位,努力理解儿童,主动跟随他们,帮助他们的生活,不合理的教育不仅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反而阻碍其生长发育,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我们应当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将我们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们,“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这一时期“消极教育”思想的主要任务还是儿童的身体养护,目的就是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动,能凭他的精力做人,能凭他的理性做人。”137―138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要使感性教育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

1.3 “消极教育”的方法。卢梭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详细甚微的原则和方法,比如卢梭主张运用“听其自由不加管束的办法”,卢梭在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80然而卢梭所谓的自由也并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无限制的自由,而是给孩子“有节制的自由”,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时期孩子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应该安于什么样的位置,所以还是要依赖成年人的,但并不是受我们的摆布和命令。教师应该以更为积极地态度去对待他们,用事物的教育把儿童放在应该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

1.4 卢梭还提到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教育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的放过去。”因为从出生到12岁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大人的法则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行动达到目的…人们称之为“事半功倍”。人们经常会看到儿童费力的做一些无用功,所以就试图去帮助他们以减少时间损耗,可没有发现我们只强调了结果,却忘记了这个精彩的过程。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切莫节省时间,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去引导和纠正,要防止他们的各种恶习和错误发芽滋长,最后我们愈是不急于达到什么目的,那么我们反而会很有把握和很顺利地达到那个目的。

卢梭在消极教育中还注重“自我教育”法,又称“自然后果法”。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自己对自己进行有日的有意识的自我修养活动,是实现自我规范、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活动。卢梭主张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道德准则。他劝导年轻教师要学会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处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须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所以你不要去斥责他们撒谎,绝不要仅仅因为他们撒谎而处罚他们,而要使他们明白,如果撒谎,则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都要落到他们头上,例如,即使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相信;即使没有做什么事情,也要被别人不由分辩地指责说干了坏事。”109所以,任何事情我

们都不可以强迫他们去做,以免他们弄虚作假,如果迫不得已要签订一些条约,那么这些条约的内容就由儿童来提:使撒谎这种行为不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惩罚由事情的后果来决定。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行为选择,在儿童阶段,一个人的理性尚未形成,所以就不应当向他们传授道德与知识,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然的欲望而非功利动机,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拥有的权利,但不是责任。总之,“卢梭是要培养有道德自治能力的儿童。告诫我们要处理好儿童意志与听从教导的关系。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给儿童一定的自,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治,让他感觉自己在做主,感到教育与自己的利益有关,最终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负责的人。”

2.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卢梭思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干过教师,但他的思想却一针见血的直击封建思想的要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很快波及欧洲影响了世界,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之父的康德读《爱弥儿》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裴斯塔洛齐、巴泽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都渗透着卢梭的思想。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1 “消极思想”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反观当前的“积极教育”现象。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子女教育,近年来尤甚,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中的孩子越来越少,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却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投入的时间、精力、经费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实施了积极的教育行动计划,超前教育、补习班、特长教育等全部强压到了孩子身上,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下,输在起跑线上。

俗话说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对比家长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更多的是学不完的特长、做不完的作业与上不完的补习班,大人们从未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一意孤行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抹杀了他们的天性,造成了许多早熟的孩子,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多无法弥补的损失。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有利于反观我们现在所谓的“积极教育”,“大自然之所以造儿童,是为了使他们受到爱护和帮助”,不要忘记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理应得到一个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研究发现,儿童期不仅仅是成年期的过渡,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生物适应价值:同时,儿童是有价值的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更是社会未来的创造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们不是无思想的附庸或私有财产,他们的心声与需要有必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因此,他们有权利游戏、读书和健体,任何剥夺儿童现在幸福与未来发展潜力的做法都无异于杀鸡取卵、拔苗助。长。”

2.2 “消极教育思想”的提出为婴幼儿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卢梭由于尊重天性而着手观察儿童身心发育的过程,胜过了他的前人,哺育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虽然他的论证并不完全正确或有局限性,有的人甚至称他的思想是难以实现的幻想。但从婴幼儿心理学史上看,他的思想仍然是里程碑,他不仅奠定了儿童教育的坚实基础,也为我们教育探索提供了新的归宿点和目标。

2.3 “消极教育思想”有利于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都说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针对当前儿童普遍负担过重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负担轻重更多是一种心理体验。与其“减负”减而不下,不如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其自制能力。

我所强讽的学习并不是指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来看道德习惯的养成先于道德知识的传授,突出强调儿童的感性教育。我们应该从儿童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着手,将教育、道德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觉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正如卢梭所说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2.4 “消极教育思想”对我国少儿教育方法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自然的法则,顺应人的自由发展。我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成功教育,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卢梭强调儿童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的这一思想,对于改革我国儿童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所有好的教育理论都是相通的,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日的都是一样,这就需要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师品质,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使教育切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

当然,卢梭在《爱弥儿一论教育》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表现出了进步性和深邃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偏激性和时代局限性,书中有些观点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但这份宝贵的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应当对他的教育思想做出科学的评价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育研究资料,为我们未米的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3 但柳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篇6

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为此,我们要坚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种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全人教育理论上的阐述学术界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受到上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了八中具体校情提出的。它的基本内涵是:“全人教育”即以人为本,以师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关注全体师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师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的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即以和谐为奋斗目标,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关注师生个体心理的和谐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进互助、彼此激励合作,共同发展,关注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生成与发展。可以说,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实践是灵魂的载体,师生踏实的实践力是一所学校“身心和谐”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价值与意义。2010年我主持八中工作以来,在对八中办学理念传承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重要阶段。

二、长春八中“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实践策略

2010年长春八中 “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入到逐步完善、逐渐成熟、逐渐规范的阶段。在2010―2012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我把八中办学理念的实践目标锁定在“踏实性、实效性、高效性、持久性、创新性”等方面。我们的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人生规划办学特色落实全人教育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作出人生规划、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因此,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为此我们把“师生生涯规划促进学校发展”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从2008年――2009年,我们借助师生生涯规划在职业的前瞻性方面给了师生一定的引领,规划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励师生“俯下身来”做事的效果,我在2010年广泛地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规划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通过“灯塔式”长远目标与“路标式”短期目标并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其一,在继续推进“灯塔式”长远目标规划的同时,又辅之以“路标式”短期的规划思路,旨在指引和规范师生行进中的点点滴滴,预防其面对长远目标出现“心理疲劳”,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保持其持久的工作学习热情,让师生“处处有规划,时时有成就”,同时关注规划的生活化、常态化,强化规划的实效性;其二,探索师生生涯规划最佳的契合点,以及师生生涯规划共同体的建构,以达到师生成长互相促进的效果。其三,教师的生涯规划,由先前的部分教师的引领,转向全员参加。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学历、年龄、教龄情况以及骨干教师情况,总结了教师成长特点规律,分层次制定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对全体教师的生涯规划档案从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完善。专设师生生涯规划档案室,制定规章制度和文化设计,亲自检查教师档案内容,对不合格的及时纠正;其四,学生的人生规划,由学业规划目标为主转向品行素质目标和学业目标并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拥有开放的胸怀、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高贵的精神。为了上好人生规划课,我校编撰出版了校本教材《生涯》。三年来,我一直承担《人生规划》特色校本课程。

2012―2014年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收获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的延展期。对“以人为本”、“以校情为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认识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育德”、“育才”这一中心,师生生涯规划只有植根于此,我们的特色教育才会更有生产力,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学校、社会。我们将继续深入抓好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增加开课的班级,推出人生规划观摩课。做好学生行业体验及社会实践的汇报会。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学年及学期规划,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印发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成长手册。聘请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申报《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科研课题并组织开展研究。

(二)在吸纳“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全人教育

我校自2008年引进了河南省卫辉高中的课堂“五步导学法”以来,八中的课堂教学便在探索中前进。“五步导学法”就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了使更多教师领会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学校多次派教师走出去学习,曾到过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衡水中学、杨思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长沙一中等知名学校。学习带回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必要的“形式”有益于“内容”的完善,于是我们在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应该说它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它的精髓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的全人教育就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鼓励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加深合作精神的体验,课堂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素养。它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实现了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包容共进的全人教育。

(三)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各级课题的研究是落实全人教育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提升师德和专业素质。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依托高校或培训机构“量身定做”培训内容,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实施系统的培训工程。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提高,培训关注适用性和提高能力为主,内容包括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标准、教科研能力、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关注培训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使其尽快转化为适用性成果。培训有针对性,注重突出特色、完整性、层次性、时效性。发挥名师工作室工作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有利条件,推出了十多名教师参加省各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搭建了这个平台。

教师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期间,我校承担了六个国家级课题、七个省级课题、十几个市级课题,其中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大部分教师都实现了职业生涯中的课题研究规划目标,提高对“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实施教师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以课题管理学校,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创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凸显成效。

(四)以编写校本教材和开设校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施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重古典人文的传统教育日渐衰微,科学主义成为各个校园的主导文化。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注重实用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实用知识,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学习,甚至将很多人文课程视为无用,学校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气氛,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世界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只是一味地成为物质生产的工具,而学校就成为制造这些工具的“工厂”。我们的全人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物化的教育观,主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有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为了保障校本教材的质量,学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指导小组,从校本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指导,截止2012年9月有13本校本教材已经出版并已经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涉及道德、艺术、体育、心理、历史、语言、数理、环境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内容。我们正在培养更多有能力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全人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五)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使全人教育福佑师生一生

以往的教育,我们以牺牲一个又一个“今天”为代价,来换取升学率,无法让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让人倍感心痛的事情。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带着今天的遗憾走向暗淡的明天。终身发展要关注今天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起步在今天,赢在今天。于是我提出了“教学生三年,为学生着想三十年,为学生幸福一辈子打好基础”的育人理念。采取了“关注今天、设计未来”,“培育学校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一系列教育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

为此,我们打造全新的育人环境,采取了“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让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通过“民族的记忆”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经典篇章诵读活动,组织部分班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优秀经典篇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课程开发、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咨询服务及科研工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坚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积极参加长春市运动会并做好体育特长生发展工作,组织好学校各项体育比赛和军训工作等全员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团委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月活动落实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举办论坛、座谈会、知识竞赛、影片展映、参观考察、主题升旗活动、“成人节”系列活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生态环保节日为契机,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切实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积极组织校环保小组、绿色社团,开展节约资源、保护家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拓宽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使青少年志愿者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开展了“学雷锋”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月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宣传庆祝活动、长春市中学生英语课本剧、长春市中学生辩论赛、“角色互换体验”。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推进社团的规范化建设和品牌化建设。

(六)以润物无声的人性化关怀,让师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施全人教育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学校,以博大的爱心、阳光的心态迎接多彩的生活。学校很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成立的“康乐协会”为教师的健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12年学校从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考虑,开设了环境优雅的“时光驿站”(咖啡屋),教师每天中午可以听着轻音乐,品着咖啡在一起交流。

学校的领导班子面对全体教师有“三到”:教师有病住院必到、教师情绪波动必到、教师家里有大事小情必到。领导班子每次到场送去了微笑、送去了理解、送去了鼓励、送去了温暖。这份无声的爱、真挚的情传递在八中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份难能可贵的和谐是八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八中教师的人生规划中,很多教师建立了“和谐、友爱、互助”专栏来规划与人相处以及自己的幸福目标,优秀的校风充实了教师生涯规划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树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教师节评选校十佳教师。签订每学期一次的师德承诺书。组织教师师德承诺宣誓活动。在校本培训中强化师德培训。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师帮扶工程,每一名教师帮扶5~6名学生,教师家访和扶困形成常态。同时教师把帮扶的办法、预期的成效写入自己的生涯规划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在此项活动中有很多学生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得到激励、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三、在成效中寻求新的支点,期待全人教育再上新台阶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失败”,但能在成功中寻求新的起点,获取更大的成功,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成功走向成功”,教师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人教育理念支撑下,八中教师在师德修养、业务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收获。现在学校有一个省名师工作室,有12名教师进入省名师工作室工作,有68名教师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有35名教师成为长春市科研骨干教师,有多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公开发表著作文章很多。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始终走在通往最优秀的路上。

总之,全人教育促进了我校全体师生发展、促进师生有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福佑师生一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对办学理念认识的高度还不够,如何进一步激励师生的践行力等问题都将是八中成长路上新的课题,行者无疆,永在路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