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8篇

时间:2023-07-14 09:4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敦煌舞蹈;造型艺术;审美特征;《闻法飞天》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姿态,就是敦煌舞蹈的源头。敦煌舞蹈属于对整个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和发展的结果。以“敦煌”进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大量的舞蹈姿态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我国舞蹈工作者,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创造性的获得了敦煌壁舞蹈中“腾踏旋转”、“弹指移项”、“扬眉动”、“扭胯蹶臂”等动人舞姿,并通过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创造出敦煌舞这一种新的舞种。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寻并重现中国古典舞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从戏曲、武术、民间舞蹈等方面进行探寻,还可以利用莫高窟内十分丰富的壁画、雕塑,文物、文献等。敦煌舞的出现,综合了壁画中存在的各种舞姿,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并形成体系,推动敦煌舞蹈的进步。

三、敦煌舞的发展

戴爱莲先生《飞天》《丝路花雨》作为我国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民族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敦煌舞借鉴敦煌壁画与创新结合的时代。

四、敦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艺术的丰富象征性内涵

在敦煌艺术中,丰富的象征性内涵可谓是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中,出现了单纯整一却又复杂规整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宗教的内涵十分的鲜明。在研究敦煌艺术的时候,需要将敦煌艺术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去分析敦煌艺术的魅力。

(二)敦煌艺术中结合了简约美与繁复美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敦煌塑像,都可以发现众多的敦煌艺术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过简约与抽象的艺术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复装饰图案。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来。如在北朝壁画中出现的纹饰忍冬纹,其造型设计自由活泼,变化多姿,简洁朴实,并通过忍冬纹组成单叶波状、四叶边琐样式等,叶状上结构脉络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简约美与繁复美的结合。

(三)敦煌艺术中蕴含音乐美

敦煌雕塑或壁画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关于韵律的音乐美之处。表达着艺术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画中的图案装饰最可以体现音乐美,如忍冬纹修长舒展的枝叶,随风飘动的云纹,仿佛燃烧跳动的火纹,还有长袖飘然,舞动长天的飞天,自由的状态,舒展的情怀,洒脱的张扬,让整个的艺术具有着深深的音乐美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律动。

(四)敦煌艺术融合了人间美与天国美

敦煌艺术,是包含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艺术。在敦煌艺术进行创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时,还将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间美与天国美的融合,营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艺术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其壁画或雕塑美术艺术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观念与佛教观念的融合,如莲荷纹在佛教之中代表着净土,蕴含了清净的意义。

五、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审美趋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内在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表现形式中,选择由三人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意境,隐隐中透出大道无形,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虚实之中,感受《闻法飞天》独特的内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选择长绸作为艺术表达的道具,可谓是《闻法飞天》中最具灵魂感的道具,与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长袖善舞,通过这种抛收动作,将观众引入虚幻而飘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风格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体态来完善整体舞蹈的风格。S型曲线的营造,需要舞者将自身的气、力连贯于一体,使之看起来十分的娇媚动人且不失流畅感,有些S型曲线更是表达出了西域之中飞天的活跃之感,豪放而干脆,让人感觉刚柔并济、紧慢相宜的风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手势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手势的运用,让众多的观众惊讶不已。《闻法飞天》中手势是根据佛的手印演化而来,寓意与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及内涵。如六壁风动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灾并祈福的含义。

六、结语

本文对敦煌舞蹈《闻法飞天》的造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巨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并流传于世。

篇2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篇3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 艺术特征 审美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是艺术的分支,而民族舞蹈是舞蹈以及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蒙古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其繁衍、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并拥有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舞蹈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样。

一、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

内蒙古处于以高原为主的内蒙古高原,幅员辽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随处可见。蒙古族人一直以来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被弱化,但还是作为蒙古族的标志被人们所熟知。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他们广阔的胸襟,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蒙古族人对传统文化十分尊崇并有自己的信仰,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对于庆祝节日方面也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祭敖包、祭火、敬献哈达等等;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人主要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思路;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蒙古族舞蹈中也都有所展示;马是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骑马的动作也是蒙古舞中常见的。“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狼图腾》舞蹈的诞生就是蒙古族图腾文化的缩影。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平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蒙古舞提供了无限可能,华丽的服饰、日常的生活用具、平日的民族乐器等等都成为蒙古舞中出现的道具,挤牛奶的阿妈、草地里嬉戏的孩童、套马杆的汉子等等都能成为蒙古舞中的人物设定。这些符号也都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代表,蒙古族人的生活和娱乐都演变成了蒙古舞的艺术风格,同时成为蒙古舞蹈的重要元素。

“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而蒙古族舞蹈的这种“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

(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每一个蒙古族的舞蹈都是一个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它的非审美性就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宗教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中,在歌舞、民俗等方面也处处都体现了宗教的色彩,蒙古族舞蹈也同样如此,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并为宗教而服务。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一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王公贵族仍有重要影响,民间百姓也信奉萨满教。而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对萨满教以及其他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都为人们所信仰。

“查玛舞”是具有宗教色彩舞种的典型代表。“查玛”的意思是因征服敌人而欢呼、载歌载舞庆祝。查玛舞是喇嘛教寺庙为驱鬼酬神、祈福、庆祝战胜异教而表演的一种宗教庆典仪式舞蹈。相传“查玛”是从流传到蒙古地区的,后来在传播发展中吸收和融入蒙古地区的元素和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而成了蒙古民族的传统舞蹈。

“查玛舞”主要有跳、唱、念、打等动作。查玛艺术也具有它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点:其服饰和头饰也同样具有宗教特点。演员都身着与龙袍相似的蟒袍或绸缎做的服装,头戴各种假面具。这些假面具有各种牛鬼蛇神,比如神仙、魔鬼、鹿、狮子、人物等;查玛舞的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蒙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成就,同时查玛中也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由于舞蹈中的宗教色彩,它的表演人群也有一定的等级划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舞蹈的,演员大多都是喇嘛。

宗教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中,蒙古族的宗教艺术特征也一直存在于蒙古族舞蹈中,宗教舞蹈也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及当时的“安代舞”,都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三)淳朴真实的生活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可能,舞蹈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而生的。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主要以打猎畜牧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马是蒙古人民朝夕相处的忠实伙伴,因此创作出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舞蹈作品。蒙古地区流行着“牧马舞”、“厄拉特走马舞”、“祭马舞”等,其中马步是这些作品中的典型动作。马步,就是舞蹈步伐模拟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其动作繁复,包括轻骑马步、奔驰马步等。

蒙古族人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以用艺术的手法创作,蒙古族妇女在挤奶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劳动体会,也将这一元素添加到创作中。肩和手臂的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常见动作,通过一系列的肢体语言,把清晨中蒙古族姑娘在劳作时的愉悦用舞蹈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些反映蒙古族人日常生活的舞蹈作品来看,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都是平日里人们生产劳作的缩影,是以其为基础,经过编创人员的改编然后呈现在舞台上。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蒙古族的筷子、盅碗等即具有实用性,也是蒙古族舞蹈的创造思路。《筷子舞》、《盅碗舞》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其中所使用的道具都是平日里最普通常见的生活用具。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在大家吃喝尽兴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歌舞相伴,所以餐桌上的用具便成了他们随手抓起舞动的道具。

盅碗舞是女性演员头顶一个或多个瓷碗,双手再各持一对酒盅。舞蹈时,要求演员头部要保持沉稳,上身要端正,始终保持其平衡,像天鹅一样甩腕挥臂的同时,双手利用手指的运动上下击打或左右摇动酒盅,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蹈动作柔中带刚、利落优美。舞蹈反映了蒙古族姑娘豪爽、稳重的性格特征。

二、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艺术的分支,所以它具备各种艺术共有的审美特征,而且除此之外,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审美特征。蒙古舞也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它旨在反映草原人民生活,用一种艺术的、美的、灵动的形式将草原人民的生活搬上舞台,他们热情奔放、强壮而勇敢的生活在内蒙古高原。

(一)蒙古族舞蹈的自然美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蒙古人对自然是极为崇拜的,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认为自己是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生存发展的。独特的生存方式,练就了蒙古族矫健的体魄;辽阔草原的生活环境,使其拥有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格。这一点也在蒙古族的民族歌舞中有所体现。蒙古族舞蹈主题多为歌颂草原、母亲、生命,因生长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以蓝天为帐篷,以草地为毡毯,这样的环境也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二)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美

蒙古族舞蹈中运用最多的是对手腕、手臂、肩部等的运用,这都提炼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挤奶舞》、《摔跤舞》等都表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是将生活中的元素艺术化。

对于肩部动作的运用,其原因也包括蒙古族对鹰的崇拜,所以借以舞蹈动作来模仿鹰的雄姿,关键在于手腕、手臂、肩部三者的配合,如提腕、压腕等。

马是传统蒙古族主要的交通工具,牧人策马扬鞭、套马、勒缰绳,都会因肩部的运动而产生动作。因此,蒙古族舞蹈作品中,还常有腕部、肩部动作与双脚动作的结合,像骑马时一样,有勒缰绳、扬鞭、奔腾的动作,将生活中的场景用舞台表演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肩部动作”成了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

(三)蒙古族舞蹈的符号美

“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中国舞蹈中常见的符号是“划圆”,“圆”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美好寓意的一个符号,舞蹈也是典型的划圆艺术。舞蹈中所体现的各种圆的形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文化强调的圆满、圆润、圆美等特点。而蒙古族舞蹈也显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从其动作来讲,手、臂、肩、脚都体现了“划圆”的韵律。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大多由于受到宗教等原因的影响,最初的舞蹈动作多以大家围城一圈共舞为主。

蒙古族崇拜长生天,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祭祀用的敖包都具有“圆”的元素,所以从表面来看,蒙古族舞蹈的划圆艺术可看做是对蒙古包还有敖包的提炼;从文化内涵讲,这是蒙古族“崇尚圆”的心理呈现,这种划圆艺术在蒙古族舞蹈中的体现,表现了蒙古族在多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特征。

篇4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审美特征 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的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所谓艺象是艺术作品中的或由视觉形象或由听觉形象,或由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多层次整合的包括形象、情境、氛围等在内的总体,即西方文论所说的艺术本体。有人说,舞蹈是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浓缩,这一点从我国的舞蹈历史就可以考证。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舞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心中有对美的感性,我们都能感觉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魅力:总能给人一种奇特的体验, 令人身心欢愉,超凡脱俗。

所谓的舞蹈艺术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来创造艺术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规范化了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表现形式的总结, 因为它把审美当中最值得肯定的节奏动作保留下来程式化, 使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美学价值。舞蹈通常以含蓄蕴藉, 追求神似, 注重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 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 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动作性、抒情性、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的三个突出特质。

1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是以人的躯干和四肢为物质材料, 其表演手段只能是用人的动作和姿态, 通过动作表现舞蹈美。而动作和姿态的审美特色的发挥是舞蹈成败的关键。舞蹈的很多动作和姿态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自然动作和姿态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如劳动中的割稻、打场、洗衣、骑马、划船等,这些动作和姿态是被赋予美感的,予人以更强烈的感受。另外舞蹈动作还可以利用模拟自然景物来表达舞蹈艺术效果,如鹰的飞翔、抖翅、鱼的游水、蚕的蠕动。表现身体灵活用鹞子翻身,表现反应快用鲤鱼打挺,表现腰枝纤细用柳条摆动,表现手指秀美就用兰花开放,表现火的蔓延用袖子飞舞等。这种模拟动作和姿态同样用的是夸张变形和按节奏组织起来的,因此,舞蹈动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而是被审美形式升华了的有节奏、夸张变形,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的艺术,比自然状态的东西更美更具观赏性。舞蹈的姿态和动作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不断的变换,必须由节奏来制约和规范,没有节奏的舞蹈是杂乱的舞蹈,不可能予人以美感。舞蹈的动作和姿态经过规范化、程式化才显示出最值得欣赏的美学价值,如我国的戏曲舞蹈和欧洲的芭蕾舞就都由规范化走上了程式化,程式化突出了某些动作和姿态的典型特征。由美国舞蹈家邓肯所创始的现代舞,就是以摆脱古典芭蕾程式束缚为特征的。它们以即兴的、自然的、不受拘束的动作和姿态,表达着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和审美态度。因此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突出特质。

2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舞蹈是情感激越的表现, 舞蹈中情感因素是最强的,也说明用舞蹈情感表达的内容更充分、更逼真。舞者的情感一时必须投入到动作之中, 使之成为抒情言志的物质外化。舞蹈通过动作, 目的是为了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人的审美态度。舞蹈是视觉艺术, 必须通过动作、姿态及表情来让欣赏者观赏到其情感的变化。其情感表达得是否准确, 完全看其动作姿态、表情设计得是否合理。尤其是动作, 设计表演得好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双人舞《追鱼》,以形象的人体动作描绘出老者和小鱼之间顽皮与逗趣, 衬托出老者对生活热爱的情感特征。舞蹈《快乐的嗦》编导为了表现彝族人民砸碎了沉重的镣铐, 奴隶当家做了主人的激动心情。舞者随着音乐的情绪, 用小手腕的前后摆动, 脚腕的连续划圈的动作, 成功地塑造出快乐的青春, 快乐的今朝, 快乐的火焰, 在我们心上熊熊燃烧的艺术意境,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担鲜藕》中主人公用甩手扭动臂部等动作表达了她急切向前走的心情, 也更是其愉快心情的充分表现。抒情依靠舞蹈动作的合理设计和表现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

3 舞蹈艺术的节奏性

篇5

1.舞蹈是以动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达到“长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艺术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艺术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次却相互融合的综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节演绎的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审美艺术的韵律美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舞蹈的身韵和气息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虽然主要是动作的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高层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这些都是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透过肢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极难预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了解舞蹈的审美过程,这样使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篇6

舞蹈美学简而言之是美学与舞蹈学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学科,它属于文艺美学的一部分,属于舞蹈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门类。舞蹈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到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等,同时涵盖了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以及人们在实际艺术实践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的审美活动等。舞蹈美学映射出舞蹈的形式表现手段、舞蹈内容题材的范围、社会功用等方面。在舞蹈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把舞蹈美和其他艺术的异同区分开来,从而把握舞蹈美的特征和本质。各类舞蹈体裁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一个社会侧面的现实写照,它反映和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必然,体现着舞蹈审美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舞蹈美、内容美与形式美是高度统一的关系,在艺术美学的层面中体现出舞蹈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舞蹈艺术审美的形象性

舞蹈艺术的形象美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艺术形象可以直观具体的表达出舞蹈的品鉴特质,给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产生审美的感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艺术的审美形象也是源于生活,它同样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通过舞蹈的表演来抒感和思想,这也是舞蹈艺术审美特性的根本规律。在丰富的文化底蕴做铺垫的基础上,舞蹈艺术的发展中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服装等艺术的表现手段,这样的文化大融合使得舞蹈艺术的内蕴更加丰富,同时也扩大了舞蹈艺术审美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舞蹈艺术审美的感染性

舞蹈的艺术形象树立固然重要,但其感染力也是不能忽视的,舞蹈艺术的感染性可以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只有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才能更好的激起大众品鉴舞蹈的情感浪花,真情实感的表露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波动欣赏者的心弦它的源头就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观众在品鉴舞蹈的作品的过程,是一种舞蹈审美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生活,通过舞蹈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唤起观众的感知与精神共鸣,这一过程也是观众生理活动上升到心里活动的一种表现。这种心里活动产生的快慰和满足就是舞蹈审美感染所得到的愉悦。

(三)舞蹈艺术审美的功利性

舞蹈的类型有很多,并不是每一种舞蹈都是具有感染性和舞蹈形象的美感,有些舞蹈只是表面上追求一些低级趣味,没有达到舞蹈艺术形象美的需要,这样的舞蹈形象是不具有美感的,也不能引起人美对美感的认知和追求,这种舞蹈的感染力越强则美感越低,有些形象甚至不堪入目。所以我们从这样的视角去分析舞蹈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极力推崇积极向上的舞蹈审美活动,让美好的形象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思想,让美的艺术形象和正确的感染力影响大众审美的精神活动。让充满低级庸俗趣味并使人产生邪恶欲念的舞蹈远离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舞蹈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只能带来或不良的负面影响,或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或是让大众的精神上受到污染。

(四)舞蹈艺术审美的独创性

舞蹈作品在树立了良好的艺术形象,拥有一定的感染力以及功利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再挖掘工作,就可以对舞蹈的题材上进行大胆地开拓,并在主题的构思和艺术表现上探索,对舞蹈作品进行独创性的深入。独特性的挖掘可以突破墨守成规的老套路,创新出新的舞蹈题材内容,便可以给大众带来新的舞蹈艺术美感,所以说舞蹈艺术审美的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对舞蹈的创新也是促使舞蹈美向前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品鉴艺术的水平、审美情趣都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墨守成规的陈旧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的适应大众的审美需要,舞蹈艺术的审美才能不断的发展。

(五)舞蹈艺术审美的技艺性

篇7

关键词:舞蹈艺术; 美学特征; 动作美;抒情美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4-1

引言

“美”是舞蹈艺术的第一要素,人们凭借舞蹈艺术形象不断发展并传承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并且形成了自己多元且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形态。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将融合于舞蹈中的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将其蕴含的艺术美感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凸显舞蹈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实现舞蹈的审美性。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交流与传播,非常有必要对舞蹈艺术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一、舞蹈艺术的动作美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现的,通过特定的动作才能表达出作品的价值与思想内涵,表现出舞者的内在情感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评价一部舞蹈作品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就是看其动作展现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动作在舞蹈艺术构成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舞蹈艺术中对舞蹈情绪的表达、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舞蹈意境的展现等都要通过动作来实现。而动作都是编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和提炼出来的,并且赋予了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所以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舞蹈的动作美感从视觉艺术上来讲,更多的是来自于舞蹈艺术动作的“神”与“形”相结合产生的丰富的美感和雕塑感,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空间感更能给观众带来广阔且深刻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奇妙、新颖、独特的美的享受。

舞蹈艺术要讲究动态美,这是由舞蹈艺术的动作性要求决定的,这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舞者的律动,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舞蹈的主题内容和内在情感。富有丰富美感的舞蹈动作才能充实舞蹈的审美特色,有了动作的牵引,也才能更加自然而然地舒张开舞蹈情节,进而使其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如舞蹈作品《水》,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服装,然后集体去溪边沐浴、汲水等动作表演来展现作品丰富的动作美和鲜明的生活场景,这样非常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其具体的舞蹈形象和美感。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美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美学艺术特征之一。情感表达是艺术的基础,任何脱离情感表达的作品都构不成艺术。舞蹈是以经过组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生产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某种角度上说,在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几大艺术形式当中,舞蹈抒感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舞蹈来抒发,这不仅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感情,还可以给人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触发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共鸣。感情具有丰富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很直观,能够被感知,因为舞蹈是人们心里活动的感性形态和外化,与人们的表情、动作紧密相连。此外,感情还具有互融、互通性,这也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在舞蹈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动作与感情之间搭建一道审美感情的桥梁。而表情、动作与人们的感情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体动作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把人们的感情体验和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三、舞蹈艺术的韵律与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美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大表现,其中节奏美是韵律美的前提。节奏美主要是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所呈现出的美感。只有完美整合、协调舞蹈动作的跨越、舒张和旋转等节奏,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对气氛的渲染和对情感的表达、宣泄,进而在舞蹈和音乐的配合作用下完美地展现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舞蹈艺术不同的审美风格特征。舞蹈艺术的韵律美是通过其表现节奏实现的。韵律、动作与表情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的基础,三者是相互依靠、不可或缺的,舞蹈的表情和动作不可能离开韵律而单独存在。舞蹈艺术只有通过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同时配以具有起伏动感的节奏才能形成其韵律美。

四、结语

对美的欣赏与传递是舞蹈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和精妙的动作性,使舞蹈自然地萌发出来,同时舞蹈还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逐渐全面、充分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自然特性,将其中具有的美的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观众,并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美的空间,促使观者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深刻且独特的身心感受。

参考文献:

[1]曲超.舞韵意象――浅谈舞蹈艺术中的“意境”构成[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3).

[2]马亮.论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路线及审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3]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8

关键词:二人转 多元 形态 元素 影响

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师徒的精彩表演及“刘老根大舞台”的遍地开花,东北二人转大红大紫。究其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二人转艺术本身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多元化,是其走红的重要原因。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的多极化、经贸的多边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时代,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需求的多元化。正是二人转艺术本身的多元化、时代的多元化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形成同步共振,才使二人转艺术大红大紫。因此,研究探讨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在理性思辨意义上,还是在艺术实践意义上,对于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均大有裨益。

具体而言,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层面:

一、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上面。它不仅融曲艺、戏曲、歌舞为一炉,而且集这三种艺术形态与其他许多艺术形态(包括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话剧等)为一体,堪称“百货俱全”的“艺术小超市”,可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著名吉剧作家、二人转专家王肯先生指出:“比起二人转这个概念更为复杂的是二人转的归类问题。说它是戏曲,又不全是戏曲的戏曲,曲艺和歌舞的成分不少。说它是曲艺,又不全是曲的曲艺,戏曲和歌舞的分量较重。说它是歌舞,又不全是歌舞的歌舞,戏曲和曲艺的特点突出”“如从说唱角度看,它是破格的歌舞、戏剧成分很重的说唱;如从歌舞角度看,它是罕见的说唱性、戏剧性突出的歌舞;如从戏曲角度看,它又是少有的保存说唱、歌舞技艺较多的戏曲。”

的确如此,二人转作为走唱类说唱艺术,它的表演要素以“千军万马,就靠咱俩”著称,即两个演员(一旦一丑)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化出化入”中呈现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审美特征,“化入”时戏曲的物征鲜明,“化出”时曲艺与歌舞的特征明显。

除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歌舞“三合一”之外,近年来二人转更是吸收了杂技、魔术与各种新潮艺术(如声乐艺术中的通俗歌曲、舞蹈艺术中的现代舞、戏剧艺术中的小品等),使其多元化的含量更高,受到新老观众的欢迎与青睐。

由此可见,二人转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使其成为“多功能体”,并由此占尽了先机与优势,它的走红,便成为自然而然之事了。

二、表演元素的多元化

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以说、唱、扮、舞、绝的“五功”为主,这本身即是多元化的综合体。而且,每一种表演元素又各自成为多元化的“小综合”,也就是说,二人转表演元素是“大多元”套着“小多元”“大综合”套着“小综合”。

1.说功的多元化。二人转的说功,俗称“说口”,即说白、白口,它在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所谓“说是骨头,唱是肉”“唱丑唱丑,得会说口,不会说口,不算好丑”之说。而“说口”又由四类构成:套子口、专口、零口、脏口。最后一种脏口,属于淘汰出局的“说口”。

2.唱功的多元化。二人转唱腔异彩纷呈,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主要可分为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3.扮功的多元化。扮功又称“使相”“卖相”“相”,分为“丑相”“怪相”“羞相”“冷相”“哭相”“笑相”“傻相”等,所谓“使相卖相,千姿百样”之说,是见其多元化特征的突出。

4.舞功的多元化。二人转的舞蹈,既有民族民间的秧歌舞,又有交际舞,还有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柔姿舞等)等,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5.绝功的多元化。绝功又称“绝活”,包括手绢功绝活、扇子功绝活等,近年来又出现了杂技绝活、魔术绝活,以及用鼻子吹奏乐器的绝活与气功绝活等。

由此可见,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也是多元化的综合体,用老百姓的话说:“二人转是大花筐,什么玩意都能装。”

三、艺术影响的多元化

二人转不仅本体审美特征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对其他各种艺术的影响力,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辐射状特点。

1.对音乐艺术的影响。著名民歌手郭颂演唱的《看秧歌》《丢戒指》《瞧情郎》,李高柔演唱的《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等歌曲,都是二人转小曲小帽中的同名曲。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曲《二人转的回忆》,直接取材于民间二人转的音乐素材。

2.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舞蹈组剧《月牙五更》、民族舞蹈《红手绢》等,都吸收了大量的二人转“三场舞”的舞蹈语汇。

3.对戏剧艺术的影响。话剧《秋天的二人转》,是话剧等地方戏曲新剧种,直接以二人转艺术为母体。赵本山更是把二人转的表演元素带入话剧小品之中,为他发展成为“小品大王”奠定了基础。

4.对影视艺术的影响。电影文学剧本《原野上的马车》,电视连续剧《刘老根》《马大帅》等,都受到二人转艺术的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二人转的艺术影响也是多元化、全方位的。

(注:该项目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HEURSO764)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肯.土野的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