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8篇

时间:2023-07-14 09:43: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篇1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艺术2+1项目 音乐教育

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逐渐落实推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大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校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制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学音乐课课型单一,一般以欣赏为主,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不到音乐能带给自己的快乐。根据这种现状,学校应该拓展和补充音乐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活动以及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及时有效的赞美和奖励,丰富学生在校园内的音乐生活,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而我国教育部现在提倡的“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和一项艺术特长,这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1]。

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需要处理的关系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所显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兴趣培养过分忽视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2]。

1.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小学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把它们与新课程改革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背景,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学校实施的“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实际做法,应该与新课程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本校条件的特色课程[3]。

2.与标准化办学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教师资源短缺,而且学校教学器材严重不足,进而直接阻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限制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极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体育场地少、音乐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真正的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比较困难的。

三、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学实施中的反思

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是小学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太多先进的理论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努力。目前我国小学课程因教育现状和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无法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无法照顾众多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策略教学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开发推进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与需要;二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三是可以凸学校自身的特点;四是了解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 [4]。

四、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保障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一项受学校欢迎、家长支持、学生受益的素质教育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足够的保障项目,给予让其实施及正常所需的管理机制和基本条件。

1.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规定,配齐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并且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实施推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能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积极对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器材尚未达到要求的学校,列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以尽快满足该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5]。

2.学校与社区进行结合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所要涉及的人员经费和校园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解决。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掌握了一定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各小学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社会人才资源,聘请有体育、艺术专长的认识进入校园内,对学生的体育。艺术课程进行相关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好的像所有小学开放,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艺术馆、体育馆等社会体育、艺术活动的资源,由此扩展小学生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空间。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

结语:

可以说小学实行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顺应了我国目前正在实行推广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我国教育要求的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必将促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有进一步的定位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耀慧.从博弈论的视角看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01):93-95.

[2]段启勇.“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认定标准的定位[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11(03):23-25.

篇2

一、乡土音乐的涵义

所谓“乡土音乐”,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经说过,“乡土音乐教育”简单地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乡土音乐与课堂音乐的相互促进

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统一的音乐教材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如果说课堂音乐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那么,乡土音乐就是“土特产”,调味调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例如:欣赏第七册中国台湾的童谣《月亮月光光》时,可以联系到乡土音乐童谣中的《外婆谣》;在学习十一册中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可以和享誉中外的“青瓷瓯乐”相结合,学生听到家乡的音乐,还是用方言来表现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并会产生自豪感。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课堂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乡土音乐通过课堂音乐得以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虽然农村孩子在学习音乐的硬件设施上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们能经常嬉戏于田间地头,能够接触到最自然、最纯真的乡土音乐,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座民间艺术瑰宝,不断丰富、充实农村音乐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农村的孩子淳朴善良,这或许就是土土的乡音和悠悠的乡韵所赋予他们的本性。乡土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它的歌词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对人的教诲,宣传或排斥一些东西,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在里面,如:歌颂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诚信的品德,教育人们要遵守传统美德,成为健康、高尚的人,如:本市的乡土音乐“雀咚咚”的内容大多以“忠孝”为主,反映了民间扬善惩恶的淳朴民风。所以,乡土音乐对学生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音乐的独特内涵与魅力,感受充满亲情的母语音乐文化,以此激发他们爱家乡、爱音乐的热情和对乡土音乐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篇3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教育;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仍然保持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方式,与社会的进程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方面,民族音乐课程的比例较小,不利于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很难承担起弘扬、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笔者试从民族地区地方特色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关系的角度,对民族地区高校建立特色音乐教学作一些研究。

一、加强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和全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仍然保持着六七十年代的课程设置形式,课程内容多为西方音乐体系。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本地区地方特色音乐资源的重要性,还是按照统一课程模式或模仿西方音乐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设置。如:声乐、管弦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到作曲理论、复调等基础理论课程,都没有加入地方特色音乐的课程,老师仅放眼于西方音乐文化,保持着西方音乐文化的思维,没有很好地把地方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所以,教学上也得不到改革与创新,只能在自身范围内循规蹈矩,培养的学生也只是重复固有“模式”,到了社会上他们没有优势。这种没有特色的音乐课程模式,必将影响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及当地的本土音乐很难在高等音乐教学中得到相应的重视和传承。

因此,我们民族地区高校要在课程的设置中,增设世界民间音乐、广西地方民间音乐以及中国民俗、广西地方民俗等相关文化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创特色的音乐教学。这样,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我国高校真正得到落实。进几年来,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大胆改革,把地方特色音乐资源转化为音乐教育资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利用当地音乐资源,开设了广西彩调、壮族婚俗与婚礼歌、壮族音乐史等地方特色音乐课程,从中填补了地方音乐课程的空缺。同时,在技巧、技能课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融入了壮族、侗族、苗族民歌、戏剧等内容;在声乐教学中也采用了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提取的声乐元素,实现了现代声乐教育与传统声乐资源之间的良性循环。教师撰写了很多有质量、有价值、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论文,学生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等,在全国影响很大。可见,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创新教学上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我们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以地方音乐为主体,结合西方的音乐课程体系,建立一种新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熟练掌握地方音乐的精髓,还能学到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文化。这样的课程建设构想,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趋向。

二、利用地方音乐资源,开展特色音乐教学实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各区域的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深藏民间的地方音乐文化。而这些音乐文化都是与本地区、本民族血脉相连的。地方音乐产生于本地,也流行在本地,更代表着本地,它从里到外都显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笔珍贵财富,也是创进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的音乐文化资源。目前,在我们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还难以脱离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适合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要改变这一陈旧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应该考虑的是相互感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从而体现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这种活动的状态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主体交互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加入地方特色音乐,激发学生对学习地方音乐的兴趣,使地方音乐资源得到很好的挖掘与传承。

贺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学校,它拥有良好的地方音乐环境和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可用于创建地方特色音乐教学,作为不同课程和不同学习的音乐实践。音乐实践比书本上的音乐理论知识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来,贺州学院在音乐教学中,也慢慢摸索了一条适合本校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之道,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是“请进来”,就是把民间艺术家或地方民间艺人邀请到学校,让他们把地方音乐文化带进课堂,让学生对地方音乐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地方音乐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地方音乐的环境,为学生填补音乐课程设置的空缺。这样,不仅能打破以往传统课堂的说教模式,还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民间艺术家和地方艺人及民间演出团体请到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最直观、最贴切的听觉、视觉体验方式,让学生熟悉、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基本形态,感受、发现、理解地方音乐文化所表现的情感。其次是“走出去”,是指把课堂搬到民间去,让学生面向社会的大课堂,去学习存活在劳动人民中的生动、活性的地方音乐,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地方音乐文化深层的内涵,在原生音乐文化场景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受地方的音乐文化。这样,就能改变过去那种在琴房唱歌、弹琴,在教室啃书本、做作业的教学模式,并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新教学方式,也给民族地区高校带来了特色音乐教学的新气象。加之,贺州特有的民间音乐有客家山歌、瑶族民歌、汉族民歌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是少数民族中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经常带着学生到各乡村、各区域采风,甚至深入到那自然条件非常险恶的山区,把那些久传不衰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加工,建立资料库。再采用现代媒体给学生生动地反复地再现这些地方音乐的原始风貌。

篇4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小学民族音乐课;教学模式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现状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心想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但并不重视音乐课,音乐课在教学课程中也是形同虚设,常常被占用而改上其他文化课,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学校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老师的,这种类型的老师大多是属于很业余的水平,像笔者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的音乐老师都是没有专门接受音乐教育的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们因为自己喜欢音乐,业余学习音乐。音乐课堂完全不涉及音乐基本理论和常识的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卡带机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音乐课的课时不能保证,一般都是隔一周上一次,音乐课经常被老师用来给学生自习,客观上来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严重缺乏,一般来说是脚踏风琴或者电子琴,原因有二:一方面没有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即使有设备也没有老师会用。从教学内容来说,以流行歌曲为主,教学方法是跟录音学唱。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老师不允许学生互动或者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互动。总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综合性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且具有很高的地域性特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教材中,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统一,没有形成具有差异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有陇东民歌、洮岷花儿、贤孝说书等优秀地域音乐,但是在当地的音乐教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些音乐类型,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遗憾。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总体教学大纲的限制,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当在音乐课程中灵活的加入当地民族音乐的兴趣性的教学,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逐步渗透。

三、偏远地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尝试多民族音乐交融教学,除了本地区的特色音乐需要掌握以外,其他民族的音乐也可以引入课堂。一是与该地区关系远的民族音乐,例如甘肃临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引入江苏地区的特色音乐,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差异性很大,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然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民族或者学生所在地区特色音乐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

笔者曾经听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王瑞卿教授的讲座,她说:.“难道没有钢琴就不能学习音乐吗?”,这一问题使我突然觉得我们音乐教学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我国钢琴运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也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从客观上来说,钢琴进入学校也并没有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有太大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多学校或者教师抱怨没音乐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是因为没有钢琴就显得有点故找借口的意味了。

将钢琴用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固然是有利的,但是正像王瑞卿教授指出的,没有钢琴完全可以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民族音乐。简单的例子,高山族人、维族人、藏族人等民族,不适用钢琴,他们却个个能歌善舞,具有极高的音乐表演演奏能力。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脱离钢琴而进行。

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因经济的落后相对封闭,因而这些地区的民族音乐也更有其原始性和社会的普遍性。这两个因素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实则是两个很有利的因素。因为接近,所以更加方便和熟悉;对于许多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当地的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从小耳熟能详的,或多或少贯穿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都有所接触,笔者从记事起就开始看当地老艺人演唱的凉州贤孝,虽然并不理解这门艺术,但是对于演出的形式,所讲的大致内容还是了解的,就是所谓的“听惯了”,所以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另外笔者的几个维族朋友,他们虽不是音乐专业,也不懂新疆的木卡姆音乐,但是,只要音乐响起,个个都能情不自禁融入其中,载歌载舞。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广西特色

师范院校所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将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中坚力量,所以必须要强化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师民族音乐教育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高师的音乐教育课主要是以集体课、综合课的形式展开的,它不仅能教会学生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树立良好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教育观,自觉加入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一、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民族音乐是在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蕴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要构建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教育学课堂,首先必须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具体操作者,好的音乐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传授民族音乐的精髓;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改变中小学生崇尚流行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趋势;发展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主动地接触、学习民族音乐;更能够利用学校所在区县现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会自己身边的、现存的、活生生的民族音乐,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加深对本乡本土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选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要素,要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课堂,所选教材的具有本土民族性是至关重要的。以现行教材为蓝本,对它进行增删、取舍,增加民族音乐的成分,不失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权宜之计。

在教学中,根据《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配套教材、国家教委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配套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在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以突出民族性为主要目的进行增删、分类,然后再根据类别充实优秀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应把乡土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和学习广西本地的音乐文化遗产。

在“歌海”广西,优秀的民歌俯首皆是,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如壮族的对歌、瑶族的耍歌堂……在演唱教学中,挑选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民族歌曲,激发学生对广西民族音乐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都选编了乡土音乐教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郁,内容多为学生最熟悉但从未注意过的音乐。据报道,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县,当地的民间音乐“天琴”已被纳入音乐教学计划,正式走进了中小学音乐课堂。这是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教学计划或教学任务本身,体现出了中小学音乐老师自觉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三、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当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时,民族音乐必须将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传承的重要基地,把民族音乐的活性资源纳入到音乐教育学中,通过高师培养出的音乐老师,将民族音乐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紧密结合。

教师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结合点,只有热爱民族音乐并对其有着深刻理解的音乐老师,只有具备深厚民族音乐素养的音乐老师,才能能够轻松驾驭民族音乐内容的课堂,对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要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将民族音乐内容引入高师音乐教育学课堂,需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中,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上讲台演唱本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努力提高并充实自身的民族音乐素质。充分利用广西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化,使他们能在对音乐美的认识中去了解、热爱广西的民族音乐。

四、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课堂的实践初探

广西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还是占很大的比例,各地方的音乐教材也都加入了乡土材料,音乐教材的编写者努力地坚持弘扬民族音乐从中小学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开始的方针。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音乐观,在音乐教学法上要注重与民族音乐的结合。

广西的少数民族众多,在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本民族音乐更容易感染学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要从音乐欣赏教学入手,把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民族音乐素质。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通过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带有典型广西民族风味的歌曲:如《壮乡美》,在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孩子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对民族音乐的感情。让学生结合所欣赏的音乐讲讲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引导学生去领会民族音乐的精髓,对这些民族音乐创作根源的追溯,会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音乐教学法一向提倡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民族音乐教育也应如此,采用以感受体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堂上应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唱、奏、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与广西的民族音乐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晓蓓著.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

[2]孟新洋主编.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探索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论文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

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特色音乐教育;实施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逐年下降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特色音乐教育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时间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如何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逐步积累并形成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对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优势条件

1.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农村寄宿制初中相对农村其他学校管理更严格,制度更健全,考核也更全面,这样就可改变以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弊端,使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逐步走向正规。

2.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设施和师资保障

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以一所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为母体,进行多校合并和扩建,整合了一批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划拨一定的资金购置一批艺术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尽量完善硬件设施,可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从各校选择最优秀的音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在校时间长,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时间保障

4.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丰富了特色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

我校是由三所农村初中合并组建的一所城郊寄宿制初中,有38个教学班,1700多学生,150名教职工。建校四年多来,学校充分挖掘寄宿制学校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校现已被确定为县级艺术特色学校。现将我校近几年开展特色音乐教育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农村同类学校参考和借鉴。

1.努力创造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内部环境

农村寄宿制初中在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农村同类学校的前列。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各项制度和实施方案。要以实施特色音乐教育为切入点,创设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环境;建设高素质、有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实施方案的需求,有计划地逐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以保障特色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

2.充分发挥好音乐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农村寄宿制初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类课程。农村中小学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音乐素质不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对现行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新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中第一学年,主要进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谱视唱教学,视唱内容主要来自小学学过的儿童歌曲、地方民歌以及初中第一学年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初中第三学年,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五线谱视唱教学,同时进行歌剧、交响乐作品欣赏、简单的合唱排练等。通过初中三学年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视唱,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音乐特长生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要充分利用充足的校内课余时间,成立各种音乐兴趣小组,在学校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创造、音乐表演、合唱等方面对特长生进行培养,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学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用健康的娱乐来充实富裕的时间,填报精神的空虚,愉悦其身心,健全其品格。我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音乐教育与特色体育活动相结合,成立健美操、锅庄舞、搏击操、太极拳、呼啦圈、竹竿操、武术操等方队,每个方队都配有精选的音乐,并每个月变换一次音乐,在每天早上大课间时间进行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了音乐素养。

5.将特色音乐教育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发和教学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拓宽音乐教育渠道

农村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农村寄宿制应挖掘当地民间优秀灿烂的音乐文化,如民歌、社火、民间器乐曲等。结合学校教育及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双重目标合二为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6.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

要以“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和学校“艺术节”为重要的展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还要求学生在假期(特别是春节期间),积极参加所在村镇的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篇7

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十分重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民族音乐,是具有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音乐。我们应该本着将其发扬光大的理念,在吸收外来西方音乐的同时不断发展本民族音乐,进而将其面向世界。长久以来的音乐传播方式有两种,即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民间艺人的演奏与演唱就是明显的无意识传播,而学校的音乐学习则是有意识传播,将民族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向学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小学的音乐教育是传承当代民族音乐的主要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国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简述及研究现状

20世纪初期,近代音乐教育以学堂乐歌开启了教育历程。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音乐学者不仅学习西方音乐,也深谙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但是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音乐的教育体系逐渐被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取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我们开始接纳西方音乐并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民族音乐取得了较大发展。近些年来,通过大量研究与积累,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及发展多以思辨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与实施的研究,而这类研究对民族音乐长远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3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日韩港台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取向上,“重西轻中”依然影响很深,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3.2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相对专业的民族音乐专业方向的教师,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

3.3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其片面性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大多只是涉及到歌唱和舞蹈方向,比如汉族民歌的教唱和民族舞的练习。甚少有涉及到戏曲和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学生对于中国的国粹以及民族器乐基本常识的了解不够。

3.4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严谨的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穿插于其中,比如在某一节音乐课上,教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得孩子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民族器乐和戏曲更是概念模糊,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4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建议

4.1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学材料。小学音乐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应当适当增加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并且增加关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比较教学。

4.2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比较单一。大多以民歌教唱为主,而对于戏曲、说唱、民族舞蹈和民族器乐则少之又少。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能使学生对基本的民族器乐类型有一定的认识,就更别提对其基本演奏技能的掌握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民乐演奏中,往往会使用板鼓、锣、钹等乐器。在小学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小学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小学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4.3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时,除了原有的常规模式外还应该创新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小学生真正热爱与接受民族音乐,实现其传承价值。由于“感染熏陶”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看一些录像、多媒体课件,多听一听民族音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联系教师给出的情境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图画,充分发挥小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其通过视觉材料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音响资料,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培养出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也可以主动学习一门乐器,自己动手实践,单独演奏某一民族民歌等。上述对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相信会带动小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5结论

篇8

总课题组长——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尹红教授在学校开展了选题、课题研究和对实验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他着重指出,本课题应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和整体性,应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活动、民族音乐知识以及民族器乐教学的安排进行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打好基础。

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促进了贯彻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并带动了周边学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勐海分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两年来,形成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学教研联合体,开展了“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说课、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活动)。在这个联合体里,课题组逐渐形成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到几次主题联合教研活动的惯例。每次教研活动都由第一小学牵头,然后由课题组四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聚在一起把分头收集到的民间音乐素材摆出来,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如,怎么消化采集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素材?老师怎么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怎么操作?学生该怎么学习和领悟?他们集体讨论,集体研究,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教研难题。在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总课题组“唱起家乡的歌,跳起家乡的舞,奏起家乡的乐”的倡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

1.民歌进课堂。

在民歌引进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如,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布朗族歌曲《爱花的布朗人》;下册是哈尼族歌曲《迎宾曲》等。义务教育阶段共安排18个单元,36个课时。

2.自制民族打击乐器。

结合学校乐器相对不足的现状,教师通过自制简易乐器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认识打击乐器的时候可用竹板取代打击乐器,用铁丝串起酒瓶盖子做串铃,用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做沙锤,用竹子做双响筒等等,所有这些自制的乐器都能用在歌舞表演的前奏与伴奏上。这些乐器虽然简陋,但却弥补了乐器不足的现状,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

3.民族特色音乐的开发研究。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在课题开始阶段,我们就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村寨,走进家庭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力求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例如,勐混镇中心小学组织音乐教师到打别村收集民间音乐时,发现了一首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山歌。这首歌是哈尼族的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或迎接远方的客人时唱的山歌。音乐组全体教师通过整理,把它改编为歌曲——《咚叭嚓》。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把一首哈尼人民采茶时唱的山歌通过整理,改编为歌曲——《采茶歌》。另外,学校又组织退休音乐教师康忠明作词,年青音乐教师作曲,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勐章巴》。勐海县第一小学还要求教师挖掘学生家长方面的音乐资源,通过自荐或举荐有音乐素养的“老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表演,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该校还制定“民族节日表”,号召教师和学生在民族节日的当天带着问题去歌舞,去学习,然后再由教师把采集到的民族特色音乐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师生对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爱。

二、融合民族音乐和舞蹈,改革大课间操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操、手操舞等艺术活动项目,使每天的课间操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好地弘扬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自2002年开始,勐海县第一小学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的课间操,把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融入到课间操中,每天换一种形式将大课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100%的师生都会唱、会跳和会弹奏简单器乐,让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老师到对口支援学校和乡镇小学送教下乡、上研讨课、研究教法,对他们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很快,勐混镇中心小学、曼赛小学也都开展了以民族歌舞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在勐海县一小的带动下,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也开始了舞蹈创编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创编了适合初一和初二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大课间舞蹈,并组建了傣族“和尚生”傣拳表演队,成为西双版纳中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音乐课外活动

在“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倡议下,简单实用的手操舞在勐海一小遍地生根。手操舞借鉴并吸收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民族音乐为伴奏音乐,以传唱童谣的方式来表现的具有不同形式的班级特色文化。手操舞遍及勐海一小的每一个教室,并在表演中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作为伴奏音乐,虽因陋就简,很多道具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手工制作,但简朴实用的道具如手铃、小竹板、花巾、烟盒、扇子、圆舞板、纸星星、树叶环等却丰富了手操舞的表演内容。手操舞很快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实现了由县向乡镇和村的辐射与拓展,从2005年开始,勐海县勐混镇中心小学、勐混镇曼赛完小、勐海三中也相继开展了教室手操舞和富有民族音乐和舞蹈特色的大课间活动。目前,包括勐海县和黎明农场在内的全县近十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这些活动,当地的民族歌舞正通过此项活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勐海县第一小学还组建了“红领巾艺术团”、“民族器乐演奏小组”和“少儿合唱团”。这些小团队在每年的红领巾艺术节、家长开放日和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傣家小龙宰》、《山里的布朗娃》、《上学路上》、《敲起我的小木鼓》、《快乐的小仆少》、《金孔雀飞来了》、《傣家娃娃数星星》、《银铃舞》、《美丽的姑娘》、《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系列舞蹈,多次在舞台上得以展示。《我的家乡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橄榄坝》、《金风吹来的时候》、《竹林深处》、《竹楼情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醉在版纳》以及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经常活跃在各种演出中。其中,舞蹈《傣家小龙宰》和《万事如意》分别获西双版纳州首届文艺调演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获小学团体第一名。不定期的“集体舞比赛”、“卡拉OK比赛”和“歌咏比赛”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勐海县第一小学的影响下,勐混镇中心小学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民族器乐小组等。每逢节庆日,小组成员就施展各自的特长为全校献上一场民族歌舞晚会,小演员们也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其中,《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爱我中华》、《赶摆场上》、《采茶舞曲》、《竹筒舞》、《三跺脚》和《太阳照亮布朗山》成为最抢眼的节目。勐海三中也组织学生组建了课外民族舞蹈兴趣小组,编排了《银铃声声》、《雨林》、《水之女》、《小仆少》等适合初中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

总之,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勐海县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师生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了以音乐课程标准的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其他学科教育理念逐步转变的大好势头。他们在收集整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素材并将之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将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融汇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学校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把“县、乡镇和村”三级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辐射、相互支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使更多学校都受到了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响应了总课题组“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和奏家乡的乐”的倡议,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实现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