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8篇

时间:2023-07-14 09:43:2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篇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 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 坚持六个原则

1.1.1 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 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 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 实现两个结合

1.2.1 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 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 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 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 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 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 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 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 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 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附图

图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图

2.3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 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 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 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篇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坚持六个原则

1.1.1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实现两个结合

1.2.1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2.3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篇3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88-01

农业资源保护是指对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该系统一旦破坏,农业生产会受到致命打击。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可以永续利用土地、水及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经济上能够维持、技术上应用恰当、环境上永不退化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2]。

农业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比如: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整体规模庞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统计,只有约5%的农业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整体产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1.3 缺乏农业资源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3]。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耕地保护事关中国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大事。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规划期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0.27亿hm2,各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操作,保障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要注意吸收、引进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建设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在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方逐步推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4-5]。

2.3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统筹规划农业经济的发展[6]。同时,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养,成立专业的服务农业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2.4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现行的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3 结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

4 参考文献

[1] 孙皆.试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3(1):21-23.

[2] 雷玉桃,王雅鹏. 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2):30-32.

[3]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7-86.

[4] 李春海.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2):6,15.

篇4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3]。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及其他地区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而剥夺他人生存发展权利。农业发展既要消除农村贫困,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4]。

2.2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性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3个方面。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保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农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农业发展要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持农业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2.3协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农业发展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护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5]。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是一个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复合系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多角度、综合性的,因此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

3.1人口因素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说,人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索。适度的人口规模与优化的人口素质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的人口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过快,且农村人口比重多,庞大的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生产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效率差,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3.2经济因素

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经济系统是作用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特征与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影响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很多,主要有农业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业要素生产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非农产业比重、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业信贷以及农村市场发育状况等。这些因素有的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有的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6]。

3.3社会因素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农业人口的40%,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观念落后,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成果难推广和普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不断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3.4自然环境因素

资源是人类衣食之源,是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增长和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量相适应,才能谋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填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全国耕地的2/3为中低产田;目前“三化”草原面积达1.35亿h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从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自然湖泊从2800个减少到2500个,减少了10.7%,湖泊的总面积减少了11.5%。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致使大量农业遗传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近50年来约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现在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33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7]。在全国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气超过12亿m3,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341t,约有60%的城市出现过酸雨,每年排放的污水总量有360多t,城市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以及废气、废水,不断地向农村排放[8-9]。

篇5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3]。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及其他地区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而剥夺他人生存发展权利。农业发展既要消除农村贫困,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4]。

2.2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性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3个方面。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保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农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农业发展要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持农业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2.3协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农业发展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护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5]。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是一个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复合系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多角度、综合性的,因此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

3.1人口因素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说,人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索。适度的人口规模与优化的人口素质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的人口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过快,且农村人口比重多,庞大的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生产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效率差,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3.2经济因素

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经济系统是作用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特征与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影响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很多,主要有农业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业要素生产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非农产业比重、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业信贷以及农村市场发育状况等。这些因素有的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有的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6]。

3.3社会因素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农业人口的40%,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观念落后,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成果难推广和普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不断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3.4自然环境因素

资源是人类衣食之源,是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增长和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量相适应,才能谋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填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全国耕地的2/3为中低产田;目前“三化”草原面积达1.35亿h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从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自然湖泊从2800个减少到2500个,减少了10.7%,湖泊的总面积减少了11.5%。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致使大量农业遗传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近50年来约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现在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33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7]。在全国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气超过12亿m3,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341t,约有60%的城市出现过酸雨,每年排放的污水总量有360多t,城市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以及废气、废水,不断地向农村排放[8-9]。

篇6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

二、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薄弱

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模式看,我国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耕种和管理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实现统筹管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看,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生态农业结构分析需要精通经济学、农业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高端人才,以我国的农业经济现状,并没有借鉴基础,理论体系的搭建并不顺利。

(二)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在发展期间,政府的扶植政策至关重要,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政府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培养技术人员,但是由于农业管理的分散性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局限性,扶持效果并不明显。

(三)生态农业推广难度大

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自我学习能力较弱,但是通过专业人员培训无法做到覆盖面的高校拓展。二是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不完善,农民很难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转换为生态农业的一手资料。三是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地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平衡。

三、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循环再生理念,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利用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现代管理办法,对农林牧副鱼的生产进行科学调控,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色农业

三色是指绿色、白色、蓝色,其中绿色农业是指以土、水、气为基础的传统绿色植物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蓝色农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水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以生物工程为技术主体,以微生物学为科学基础的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

(三)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

(四)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

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对土地进行承包,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进行种植,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大量发展养殖业,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第三,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加强推广灌溉技术,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第四,组织农民合作创新,相关的政府部?T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第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提高农业的种植素质。第六,建立农业保护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立包括农业风险基金、对农产品进行储备、农产品最低价格保护制度在内的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7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可持续增长;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上市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业绩滑坡的报道屡见不鲜,暴露出一系列诸如主营业务衰退、多元化经营失误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思想原则。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贯彻。那么,基于企业层面角度,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到底如何?是增长过度,还是增长不足?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地实现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03~2007年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秩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原因,以期得出适合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为农业上市公司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始于Robert. c. Higgins(1977)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James .C. Van Horne(1988)沿用希金斯的企业可持续增长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之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影响因素:Storey(1994)认为企业家、企业本身和企业经营战略三个要素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实现持续成长;Hay Michael和Kamshad Kimya(199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提出了包括债务和融资能力不足、获得风险资本能力不足、得不到足够合格的劳动力等在内的12个主要影响因素。国内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对上市公司持续发展不力的成因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如吴晓求(2001)、黄速建和卢晟(2002)及陆国庆(2003)等;2.通过构建一系列评价指标,定量研究上市公司能否持续发展或者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范明、汤学俊(2004)认为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和市场权力纬度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力纬度结构;苏冬蔚、吴仰儒(2005)构建一个新颖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计量模型,并首次运用屏面数据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王方华、肖海林(2005)提出的“十个管理诉求”模式认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必须遵循十个管理诉求。相比而言,国内针对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多,张锦华(2003)、朱翔和蔡明超(2005)对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做过定性分析,王玉春和花贵如(2006)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状况及原因。但有关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证据。

(二)模型选取

对于模型的选取,笔者认为,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构建是在(企业打算以市场条件允许下的增长率增长、管理者不可能或不愿意发售新股、企业已经有且打算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三个假设约束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静态的模型,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林娜,2008)。而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更强调可持续增长率是个目标值,他从静态模型研究入手,通过改变假设条件,得出动态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为了保证实证检验的正确性,笔者以詹姆斯.C.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验证我国沪、深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状况。詹姆斯.C.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可持续增长率(SGR)=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权益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权益乘数)

可持续增长模型说明:1.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融资(权益乘数)和股利分配(留存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活动的效率,可以用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表现为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权益乘数和留存收益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前者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杠杆政策,后者反映了管理层对待股利分配的态度,两者取决于管理当局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权衡。2.可持续增长率表示根据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率的目标值、公司销售额的最大年增长率,同时是企业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当销售按照不同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比率增长,就需要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比率,调节经营政策或财务政策,对企业的增长率进行调节管理,使企业以合理健康的速度发展。

本文具体实证的内容如下:一是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二是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是增长过度还是增长不足?三是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未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具体财务原因。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是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界定的农、林、牧、渔业的上市公司。样本按以下标准筛选:1.选取2003年之前上市的农业上市公司,因为本文的样本数据覆盖年度为2003-2007年。2.剔除B、H股的上市公司。按照我国有关法规,A股公司和B、H股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分别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A股公司遵循中国会计准则;B、H股公司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其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3.剔除处于*ST、ST或者PT状态的T类上市公司。因为T类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十分常见,正常生产经营不能持续,这些公司的会计指标并不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4.剔除数据不完备的上市公司。按照上述样本选择顺序,本文最终得到110个有效样本,具体为22家农业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财务数据。本文所用到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

(四)变量选取

笔者基于詹姆斯.C.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的角度来选取变量。其中:GG=SGR-g,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两者的差异代表实际情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笔者把它命名为“增长差距”。出现“增长差距”有两方面原因:企业增长过快和增长不足。为了保证检验的正确性,需要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笔者利用哑变量YEAR(0,1)对年度进行控制。变量的选取详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表2报告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2003~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增长率显著高于可持续增长率。从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及方差可以看出,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实际增长率的波动远远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这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增长超过了自身在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而实际增长高于可持续增长是依靠增加负债来维持的,如果不能通过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那么这种实际增长是不能维持下去的。2003~2007年,销售净利率逐年下滑;总资产周转率在2003~2007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逐年上升。但是,总资产周转率回升和收益留存率、权益乘数上升却不能抑制销售净利率下滑所导致的可持续增长率下降的趋势。

(二)是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检验

表3报告了农业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有无显著差异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可持续增长率的样本均值与实际增长率的样本均值差异的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U=SGR-g=0,即假设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差的均值为零),表明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均值差异在99%以上的置信水平高度显著,意味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未实现可持续增长,出现了增长过度或者增长不足的问题。

(三)增长过度和增长不足的检验

通过上述配对样本的T检验可知,样本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不一致,未实现可持续增长。那么,是增长过度,还是增长不足?这可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来证实。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用于检验两个相关样本是否来自相同均值的总体,或检验两个相关样本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布。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SGR)和实际销售收入增长率(g)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关样本,该法通过计算各观察值的偏差、绝对偏差的秩以及正负符号秩的和,不仅考虑两组数据差的符号,而且考虑差的大小,可以用来进一步检验确认样本公司的增长状况。

表4为报告样本的威尔科克森秩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所选的中国22家农业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之差的负秩数为81,占总数的73.64%;而正秩数为29,占总数的26.36%;结为0,即在总样本中没有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相等的样本。在显著性水平а=0.05时,Z1-а/2=1.96条件下,|Z|>Z1-а/2时,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率(SGR)和实际销售收入增长率(g)有显著差别,即均未实现可持续增长。样本公司中有73.64%出现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这种与自有财务资源不相匹配的增长过度,使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26.36%出现增长不足的问题,造成了企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四)未实现可持续增长原因的检验

依据詹姆斯·C·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四个驱动因素——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和收益留存率进行回归分析。笔者建立回归模型:

GG=β0+β1PS+β2RA+β3AQ+β4R+β5YEAR+ε

其中:GG-因变量;β0—常数项;β1-β5—回归系数;ε

—残差。

1.相关系数

表5报告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显著小于0.8,故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回归分析

表6报告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R2为0.165278,说明样本拟合优度一般;DW值为2.024325,接近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销售净利率(PS)、权益乘数(AQ)与增长差距(GG)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RA)、收益留存率(R)与增长差距(GG)负相关。从回归系数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看,其中销售净利率(PS)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销售净利率即盈利能力是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出现增长差距(GG)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权益乘数(AQ)即资本结构不合理。

3.主要影响因素的财务分析

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即盈利能力是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增长过度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权益乘数即资本结构不合理。以下对农业上市公司增长过度的关键因素: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笔者以销售净利率、资产利润率、权益利润率及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表7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与其它行业如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相比,销售净利率偏低,同时其净利润增长率从2004年开始出现负的增长,导致农业上市公司收益留存率下降,阻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内在增长能力。

针对销售净利率偏低的原因,本文对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深入分析,如表8所示。从2003年到2005年中,销售净利率逐年下滑,并且2005年出现了负的增长,从2006年到2007又呈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的平均值为0.2283;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同比增长率的总平均值为0.7882,其中主营业务成本占34.09%,财务费用占33.06%,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总体占32.86%。正因为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同比增长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大幅侵蚀了利润,所以才直接导致销售净利率年年下滑。

表9报告了农业上市公司历年盈利构成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相对较高,营业利润比重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国外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和价格也对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产生较大冲击。同时近年来,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农产品所需原料价格也节节攀升,这直接导致了原材料、运费、燃料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公司的营业利润下降。但同时样本公司中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有上升的趋势,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性质,受其国家的扶持较多,因此补贴收入自然也多。另外,从样本公司涉及的行业来看,其虽以“农业题材”上市,但很多都投资经营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证券业等业务,“背农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非核心经济业务降低了其可持续增长能力。

篇8

" 浅析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1级市场营销 叶飞 摘要:通过对海南各地农业现状的调查,结合可持续发展与人力和资源状况的相互关系,利用定性研究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讨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针对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海南省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的近海领水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气候资源优越,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研究的“天然大温室”,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28℃,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5.0-5.7*109KJ/m2[1];所以针对海南这些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的丰富气候资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然而海南迄今为止,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一直是追求农业增长,忽略了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海南省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种种形式主义行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海南农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目前全省不仅农村人口总量过大,而且无论是农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产条件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海南农业有必要结合现在的实际,走一条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其最本质的问题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性永续利用问题。[2]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强调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海南农业应该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和永续利用。要扬弃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哲学观念,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新当选的我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价拨出补助资金和粮食,支持各地区退耕还草、还林、还湖,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试图恢复良性循环。这些都对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海南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海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海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逐年减少。 虽然海南省人口规模较小,但近年来海南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总数增加了118.23万人,9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8年仍高达1.29%,超过台湾及较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将在今后10年内失去其地大物博的优势,而且在发展农业当中土地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一旦丧失了其原有的优势,那么农业就无从谈及其可持续发展。

4.2提高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海南生态文明村来实行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的标准是:科学规划,逐步达到民舍整齐,道路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有厕,畜有栏,绿树环抱,果园飘香,社会风气良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多方面资金支持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从而改变落后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对封闭状态,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费观念,并逐步实现以液化气和电力取代柴薪,作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方式。 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资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家采取本地区或跨地区联合方式,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投资兴办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销等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由分散的小户经营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带各环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且污染较小的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4加大力度支持产品的深加工,让农业发展走上“三高”之路。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但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的作用。像我校进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产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么一点;咖啡,腰果肉原先是当作废物处理的,通过加工,不但具有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产业” 根据海南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先行性产业;以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性产业,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开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砂矿夜和海洋服务业为支柱性产业;以及其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 [page] 4.6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循环性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单次产出值。可采用低产田承包户联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联合投资者资金、技术入股和出卖劳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如商品林、水产养殖、花卉、药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从而有效提高低产田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上,应该山腰与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围种水果这些比较不易破坏土地的农作物,而山沟则种效益较好的橡胶。紧紧围绕“山上发展橡胶,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种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满足农业用水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以排涝系统建设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适应农业结构的需要。继续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50%,要优化林业结构,重点发展木质水果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抓好公路两旁绿化林,海防林区,“五边地”和椰子的种植;落实好纸浆林用地,千方百计完成纸浆林任务;要抓好风景区周围绿化的规划,种植和保护,坚持依法护林,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4.7 加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系统的生态合协 利用开放政策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市场接轨,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 扩大人才市场的开放度。2001年出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场上有4万外地高校毕业生跟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而海南居然仅有700外地高校毕业生进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场。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较差的,从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现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岗,以及政府以“东部带动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这些都对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工作待遇,居住环境,自身价值的能否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在人才市场上必须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输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再次输入,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较丰富的落后地区,今后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人才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农牧渔业部热带作物区办公室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区划.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2] 谷树忠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3] 伊双增 《面向新世纪的海南高新技术产业》 南方出版社 2000. [4] 蒋和平 《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气象出版社 2002 [5] 张壬生、张洪生、张汝安 中国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出版社 2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