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3: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保节能行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21世纪,全球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人口急骤增加、资源萎缩枯竭、环境恶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而且破坏了环境,因此,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被重视起来。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出现就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一、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内涵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如今,人们购置房屋已不仅仅是栖身之用,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住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迅速成为人们所青睐的家庭居所。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们对绿色住宅的理解仅局限于书面,一提到绿色住宅就大讲绿化,绿化俨然成为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代名词。
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是指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从社会的、环境的角度达到最大收益的住宅。基中包括两方面含义:
(1)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说明绿色住宅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均有一个合理使用的范畴;
(2)考虑角度必须是从全社会、环境的角度。这样,毫无疑问,原有的效益、成本的概念将被修正,转变为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将环境效益、环境损失考虑在内,同时收益也是经过修正的,考虑到了环境影响的收益,并达到最大化。
二、住宅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环保化、节能化发展的方向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进、住宅品质的提升,必须有坚实的环保和节能理念做支撑,为此,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环保住宅”、“节能住宅”。所谓绿色节能住宅,是指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的空间,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三、住宅建设环保化、节能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促进住宅建设的环保化、节能化,主要做好几点工作:
一是,提高住宅设计技术有利于解决环保节能问题。住宅环保节能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水、电、气、热等资源和能耗的节约,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能,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首先,社区建筑必须坚持以绿化、环保为基础的原则,增加社区绿地面积,使用循环中水等。其次,主体建筑使用绿色节能建材。比如,青岛市就用城市污泥制作出来环保生态水泥,这样可不仅消耗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料,并而且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逐步过渡到大量消耗利用生活垃圾,使水泥窑炉从“能源老虎”变成城市“清洁工”。再次,室内建材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化和节能化。甲醛、氨气的释放和放射性污染是家庭装修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污染源。为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人们除了普遍使用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外,更关注是对房屋总体的设计、审慎地采购环保建材、严把绿色环保施工关、细心地选购环保家具甚至节能灯具。最后,建筑能源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都被引入其中。事实上,目前不少建筑物在使用高科技设备去解决环保的问题,如福斯特的作品,为采光、取景用上了自动追光的摭遮阳设备、机动通风的玻璃幕墙。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必反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和冷热风的通风量,。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二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提升环保节能建筑的意识。开发商和业主的环保节能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住宅的环保节能水平。首先,开发商谈到环保节能,首先关心的是运行成本。事实上,如果建筑设计合理科学,每平米的建筑成本并不会相去甚远。再者,消费者买房子最关注的是价格、地段、户型。消费者选房时,应注意到:外保温墙的颜色和材质、房间的开间、进深、是否明厨明卫、玻璃窗的节能效果、有无空气转换系统、绿地面积大小等方面。
三是,缺乏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等。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发展节能建筑。在探索激励政策时,应考虑到:对新建建筑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适当延长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扩大使用范围,促进墙改基金支持节能省地工作;研究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参与既有建筑改造;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深化供热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污水垃圾收费制度;改革有关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执行建筑“四节”的情况作为评审内容。
四是,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在推行环保节能住宅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和法规建设至关重要。住宅建筑在硬件上主要是墙体、窗户、地板、屋顶、家具五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绿色住宅建设方面技术标准和立法很不健全,虽然现在有了北京标准、上海标准、厦门标准。但是事实上,北京和上海气候完全不同,上海相对湿度都是80%以上,但是北京可能20%。我国陕北的窑洞室内被大地包 围着,在-20?C左右的气候下,仍保持着15?C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阴凉的空间。可见,住宅的环保节能标准相去基远。与此不同的是,在伦敦,大一点的建筑都是要经过EIA评估。EIA就是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很多比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土地的质量,开发商在买一块地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段是黄金地段,但是曾经是否有过污染呢 这个污染是不是可能传到地下水,这个地方会不会有没有废气或者将来通过楼板造成污染。我国应尽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绿色住宅的条件尚不成熟,但绿色住宅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是今后住宅发展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层认知,绿色住宅正在逐步成为主房地产市场新的需求增长点。为了大力发展绿色住宅,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开发商进行绿色住宅的开发,同是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对绿色住宅标准的监测;开发商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选材和施工;而消费者也必须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提高对健康和环境的支付意愿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晋琦. 居住区环境设计人性化的探索[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关键词:环保;节能;绿色住宅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oreign countr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green house they have developed the corresponding green hous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evaluation technology, particle can describe objective quantitative green house effect in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rate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becomes the system design method, evaluation method, and all kinds of technology, the new material emerge in endlessly, th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resident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Green house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全球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人口急骤增加、资源萎缩枯竭、环境恶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而且破坏了环境,因此,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被重视起来。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出现就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一、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内涵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如今,人们购置房屋已不仅仅是栖身之用,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住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迅速成为人们所青睐的家庭居所。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们对绿色住宅的理解仅局限于书面,一提到绿色住宅就大讲绿化,绿化俨然成为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代名词。
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是指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从社会的、环境的角度达到最大收益的住宅。基中包括两方面含义:
(1)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说明绿色住宅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均有一个合理使用的范畴;
(2)考虑角度必须是从全社会、环境的角度。这样,毫无疑问,原有的效益、成本的概念将被修正,转变为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将环境效益、环境损失考虑在内,同时收益也是经过修正的,考虑到了环境影响的收益,并达到最大化。
二、住宅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环保化、节能化发展的方向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进、住宅品质的提升,必须有坚实的环保和节能理念做支撑,为此,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环保住宅”、“节能住宅”。所谓绿色节能住宅,是指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的空间,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三、住宅建设环保化、节能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促进住宅建设的环保化、节能化,主要做好几点工作:
一是,提高住宅设计技术有利于解决环保节能问题。住宅环保节能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水、电、气、热等资源和能耗的节约,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能,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首先,社区建筑必须坚持以绿化、环保为基础的原则,增加社区绿地面积,使用循环中水等。其次,主体建筑使用绿色节能建材。比如,青岛市就用城市污泥制作出来环保生态水泥,这样可不仅消耗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料,并而且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逐步过渡到大量消耗利用生活垃圾,使水泥窑炉从“能源老虎”变成城市“清洁工”。再次,室内建材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化和节能化。甲醛、氨气的释放和放射性污染是家庭装修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污染源。为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人们除了普遍使用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外,更关注是对房屋总体的设计、审慎地采购环保建材、严把绿色环保施工关、细心地选购环保家具甚至节能灯具。最后,建筑能源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都被引入其中。事实上,目前不少建筑物在使用高科技设备去解决环保的问题,如福斯特的作品,为采光、取景用上了自动追光的摭遮阳设备、机动通风的玻璃幕墙。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必反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和冷热风的通风量,。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二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提升环保节能建筑的意识。开发商和业主的环保节能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住宅的环保节能水平。首先,开发商谈到环保节能,首先关心的是运行成本。事实上,如果建筑设计合理科学,每平米的建筑成本并不会相去甚远。再者,消费者买房子最关注的是价格、地段、户型。消费者选房时,应注意到:外保温墙的颜色和材质、房间的开间、进深、是否明厨明卫、玻璃窗的节能效果、有无空气转换系统、绿地面积大小等方面。
三是,缺乏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等。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发展节能建筑。在探索激励政策时,应考虑到:对新建建筑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适当延长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扩大使用范围,促进墙改基金支持节能省地工作;研究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参与既有建筑改造;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深化供热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污水垃圾收费制度;改革有关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执行建筑“四节”的情况作为评审内容。
四是,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在推行环保节能住宅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和法规建设至关重要。住宅建筑在硬件上主要是墙体、窗户、地板、屋顶、家具五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绿色住宅建设方面技术标准和立法很不健全,虽然现在有了北京标准、上海标准、厦门标准。但是事实上,北京和上海气候完全不同,上海相对湿度都是80%以上,但是北京可能20%。我国陕北的窑洞室内被大地包围着,在-20ºC左右的气候下,仍保持着15ºC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阴凉的空间。可见,住宅的环保节能标准相去基远。与此不同的是,在伦敦,大一点的建筑都是要经过EIA评估。EIA就是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很多比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土地的质量,开发商在买一块地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段是黄金地段,但是曾经是否有过污染呢?这个污染是不是可能传到地下水,这个地方会不会有没有废气或者将来通过楼板造成污染。我国应尽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绿色住宅的条件尚不成熟,但绿色住宅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是今后住宅发展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层认知,绿色住宅正在逐步成为主房地产市场新的需求增长点。为了大力发展绿色住宅,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开发商进行绿色住宅的开发,同是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对绿色住宅标准的监测;开发商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选材和施工;而消费者也必须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提高对健康和环境的支付意愿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晋琦. 居住区环境设计人性化的探索[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海南;高耗能行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海南高耗能行业发展情况
通过“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海南工业快速发展,其中,以油气化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800万吨炼油项目已投产,8万吨苯乙烯项目已竣工,投资约8亿元的福耀玻璃二期已动工,该项目建成后,海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玻璃生产基地。
(一)以油气化工、电力为主,初具全国性竞争力。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产值达到545.7亿元,同比增长124.1%。高耗能行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54.4%,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电力三大行业产值合计占比高达90%。目前,海南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电力等重工业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并具备了全国性的竞争力,如中海化学已成为国内化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南炼化成为中石化的样板炼油厂。
(二)盈利能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21.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31.3%,年投资利润率达到57.5%,同比提高28.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良好。
(三)行业发展的局限性逐步体现。由于大量高耗能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加之配套规划滞后,一方面造成电力、天然气供应紧张;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0万吨,两项指标均超过国家下达的指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海南高耗能行业风险分析
(一)能源缺口风险。高耗能行业的急剧发展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据有关部门分析,按照目前的能源效率和开采水平,假定我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保持在7%、8%、9%的水平,到2020年以后,每年的石油缺口将分别达4.5亿吨、5.4亿吨和6.4亿吨。若像现阶段增长率在10%左右,石油缺口会更大。海南近年来由于大量高耗能工业项目的动工投产,用电矛盾突出,据有关部门预计,2008年海南的电力缺口将达到43万千瓦。由于对能源依存度高,能源缺口将直接影响高耗能行业的平稳运行。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能源缺口的扩大化提高了高耗能行业所需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以石油为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为50%左右。而这又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原材料定价权的缺失,一旦原材料价格走高,高耗能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原材料成本风险。2008年一季度海南炼化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成本支出增加23.13亿元,亏损8亿元;一汽海马受钢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产值同比减少6.24亿元,下降25.2%;华能海口电厂受煤炭、海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亏损1.2亿元。
(三)环境政策风险。伴随着海南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环保压力迅速加大。而随着环保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监督检查执法力度的加大,高耗能行业将面临更高的污染标准要求、更严格的政策监管环境。这一方面意味着高耗能行业企业环保成本的加大;另一方面如果发生环境污染,违规成本将大幅增加,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四)行业信贷风险。近年来,海南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控制对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2007年海南高耗能行业贷款增加额仅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1%。信贷资源对高耗能行业的介入程度有限,且贷款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短期内风险可控。但根据对上述三类风险的分析,高耗能行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高,环境因素变化极易影响行业运行,而投向高耗能行业的大多为中长期信贷资源,长期来看,隐含着较高的信贷风险,需引起关注。
(五)优势资源风险。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一旦伴随高耗能行业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区域生态的承载能力,引发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将丧失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
三、控制高耗能行业风险有关建议
(一)推动高耗能行业合理发展。一是合理规划高耗能行业发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能力配置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推动建立行业单位能耗指标体系和污染监测系统,及时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节能减排标准的高耗能企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努力推动节能工程建设,推进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项目和醇醚类替代燃料开发及应用,缓解能源约束性矛盾。
(二)积极防范高耗能行业信贷风险。应完善针对高耗能行业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机制。对于已有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的银行,应当提高对该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加大对相关能源、原料供应、行业政策变化的监测分析力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等突发风险,能及时启动应急方案来化解和规避风险。也可考虑通过引入行业保险等方式,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
(三)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一方面加强海南金融机构和能源、环保部门的信息联动,把能耗、环保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运用绿色信贷手段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如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推出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四)以产业投资基金为杠杆,为海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应着眼于集约式发展,提高投资的效益和产业的科技含量。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通过不同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合,为海南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整合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拓宽优质产业的融资渠道,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资推动和高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发展。近期,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将能源需求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能源开发利用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涉及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目前仓促满足能源高需求的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能源预测和规划,面对能源高需求增长,政府无法从容应对。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电力短缺。为了消除电力短缺,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电力产能。然而,这种做法有很大风险。现在看来,由于没有预测到这次电力需求高峰,为急于满足电力需求,对电厂建设所应当考虑的环境问题可能无法进行充分适当的评估。如果一个本来不该建的电厂却建了,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长达30年到50年,甚至更久。能源和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日益增大,直接威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以及相应的减排量化指标。如此规模的节能减排仅仅靠提高能源效率和简单的节能是不够的,它要求调整经济结构。
电力行业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实施上大压小、差别电价、节能调度、发电权交易等多种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在外部经济环境严重恶化的不利条件下,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国发电生产耗用原煤量13.40亿吨,同比增长4.05%;全国平均供电煤耗为349克/千瓦时,比2013年降低7克/千瓦时;全国电网输电线路损失率为6.64%,比2013年下降0.33个百分点;全国关停燃煤、燃油小火电机组3269台,共计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2014年度关停1300万千瓦的目标。
当前电力节能减排正处于从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方式过渡阶段,前期工作主要由中央政府主导和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层层分解节能减排指标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对于快速取得成效、实现短期目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政府调控、市场调节、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等多方统筹协调、共同推动。
随着节能减排的强力推进,我国二、三产业面临结构优化和行业调整的历史时刻,节能减排既推进了传统行业发展改革的进程,亦催生出众多的行业投资机遇。电力作为国民经济运转的动力源泉,涉及产业范围之广、触及经济利益之深可谓独一无二,因而电力工业领域的节能推进首当其冲,发电侧与输配电侧的节能行业投资机会已受到市场的关注。
2014年底出台的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的投资用于节能减排。今后3-5年,扩大内需政策将使节能环保行业迎来发展的好时机。受此政策利好刺激,节能环保、新能源发电领域增长趋势明显。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s analyz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needs government support. Based on considering the market factors, government subsidies, consumers green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and so on,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s the market share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and traditional energy industry by specifying the minimum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vel of access. Through game analysis,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vel access is worked out.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规制;博弈论
Key words: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regulations;game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44-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汽车尾气的排放,发电厂燃料的燃烧无疑都给环境污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浅层地温能作为一种新型环保能源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但是目前浅层地温能的推广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的规制,既能保证浅层地温能可持续、有效地开发,又能推广浅层地温能的使用以替代一部分传统能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浅层地温能简介
浅层地温能(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又叫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200m)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太阳辐射,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清洁环保、高效、安全性强的特点[3]与传统的空调相比,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效率要高30%~60%[10];与电暖相比,地源热泵可减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近年来,我国地源热泵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地源热泵类型、地源热泵冷热源类型、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结合形式均呈现多样化发展[1]。
2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制现状
2.1 规制概述
规制由政府规制而来,一般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其中,经济性规制主要包括价格规制、进入退出规制、质量规制、激励规制等;社会性规制则主要包括环境规制、健康规制、安全规制等。1970年以前,政府规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如电力)、通讯、交通与金融等方面,关于规制的界定主要反映在这些产业的定价和费率结构问题上[2]。自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如何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3]。目前国外规制经济学发展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体系较为完整的学科。政府对经济的规制问题最初源于对自由放任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4]。
2.2 国内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制现状
清华大学徐秉业教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将地源热泵技术引入我国,开启了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发展潮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开发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北京市和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试点工作,同时完成了、山东和安徽等省(区)的常规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试点。2011年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财政专项中,安排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31个,主要包括全国29个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专项研究等,中央财政总经费1.64亿元。据悉,截止2012年底,全国地源热泵应用面积已达2.4亿平方米。北京、上海、[8]天津、南京、沈阳、重庆、武汉、山东、安徽等城市已相继开展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察、资源存量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示范应用推广等部分或全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作。
3 浅层地温能行业特点及发展阶段划分
3.1 浅层地温能技术相关行业特点
浅层地温能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尚不成熟,开发利用仍需推广,相比传统能源来说,市场份额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但是浅层地温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其环保效果好,绿色程度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广阔的前景。
3.2 浅层地温能技术应用发展阶段
浅层地温能行业的发展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结合我国前地温能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该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①研发阶段;②技术示范阶段;③市场化阶段,又可以细分为市场化初期和市场化成熟期两阶段;④下降阶段。[9]
研发阶段主要解决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适宜技术问题。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浅层地温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但是市场对地温能的认知还不高,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一阶段需要依靠政府规制来引导行业的发展。
技术示范阶段既是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和检验,也是市场化的基础,这一阶段中资源建筑应用的规模较小、地源热泵等设备产品的成熟度低等原因,浅层地温能行业缺乏市场有效竞争,项目的投资风险较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补贴实现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市场推广,吸引更多的建设项目应用资源。同时通过市场推广扩充浅层地温能资源的投资渠道。这一阶段仍是政府规制为主,市场机制为辅。
市场化阶段,浅层地温能行业的市场主体可以由企业承担,行业的发展主力逐步由政府规制向市场机制转移,政府只需做好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等。
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可再生性决定了该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市场需求将一直存在,只是市场占有率高低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前三个阶段,即研发、技术示范和市场化阶段。
在2010年10月18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节能环保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居第一。根据规划,到2020年节能环保将成为
“十二五”能耗目标
单位gdp能耗再降17.3%
我国于2006年3月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至2008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分别为-2.74%,-5.04%,-5.20%。到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为1.07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8年降低3.61%。2010年第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导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3.2%,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离20%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差距。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将下降17.3%,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从70%下降到62%左右。“十三五”期间将下降16.6%,2020年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1%,达到该目标除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外,节能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力。
2010年5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通知》提出我国将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中央安排833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建设,
合同能源管理
直接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广泛应用于工商业节能领域,据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统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的116.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5.32亿元,同比增速为67.37%。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有望解决节能产业发展的瓶颈。
根据《2009年
板、节能幕墙等节能材料将因此受益。
二、环保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预计将达8800亿元。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1.02%提高到2008年的1.49%。在水污染方面,“十五”期间投资规模为27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为6400亿元,增长137%。大气污染方面,“十五”期间投资规模为28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为6000亿元,增长114%。固废处理方面。“十五”期间投资规模仅为900亿元,“十一五”期间达到2100亿元,增长133%,年均增速为18.5%。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将在总量控制、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上着力。“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将以污染防治为主。燃煤电厂和工业炉窑脱硫脱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水污泥处置、土壤修复,农村环境保护,颗粒物等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等作为重点。
污水处理
提标、资源化成趋势,催生mbr等细分行业
污水处理包括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农业废水等。据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处理厂、农业等领域会有超过1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城市污水处理产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统计,2009年底投运的城镇污水产能达1.06亿立方米/日,在建0.52亿立方米/日,二者之和接近2008年底污水排放总量1.57亿立方米/日(包括工业),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3%。“十二五”期间预计年均投产污水产能1000~1500万吨/日。城市产能建设增速将放缓并外扩,未来5年城市新建规模与县城相当,单厂规模减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中,预计地级市,县级市、县城污水厂,配套管网及城市,县城改建污水厂分别为260亿元、960亿元、280亿元,773亿元、168亿元和32亿元。
污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资源化成趋势。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执行一级a标准。“十二五”规划氨氮排放将纳入约束指标,同时规划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至10%。这将推动mbr等新技术工艺发展,催生细分行业。
大气污染治理
除尘迎来结构调整,脱硫稳定增长,脱硝市场将启动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cod、二氧化硫列入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下降10%),目前均超额完成。除尘年均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十二五”除尘市场增长趋于平稳,但是烟尘排放标准有可能从150mg/m3提高至30mg/m3,超过一半需要改造或者更换、袋式除尘由于具有较好的除尘效果,将迎来较快增长。脱硫市场预计年均投资规模可达100亿元。我国目前火电装机6.6亿千瓦,2009年脱硫装机达4.7亿千瓦。占71%。“十二五”期间仍有2亿千瓦机组需要改造,同时每年还需新建3000万~5000万机组,而已建部分每年10%需要更新。此外,钢铁烧结机脱硫将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氮氧化物也逐步列入控制目标。2008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国,若无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20年将达到3000万吨,给我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威胁。2010年1月,国家颁布《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规定低氮燃烧技术应作为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的首选技术 当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达标或不满足总量控制要求时,应建设烟气脱硝设施。“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总量控制范畴,目前脱硝加价政策正在研究当中。一旦出台将催化产生脱硝子行业,但预计规模相对脱硫要小一些。
固体废弃物处理
“十二五”期间增速最快的环保一级子行业
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其中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起步稍晚于污水处理,但目前发展差距较大,产能建设高峰期仍未到来,其中垃圾处理费征收不全是重要制约因素。2002年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来,到2007年底约有380多个城市开征垃圾处理费,开征比例约60%,而收缴率不到50%,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垃圾处理项目资金。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一是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建立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下的绿色产业体系。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产业升级绿色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的相适应。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从而提高产业的产出。
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当然,在不同时期,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其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是不同的。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5%,其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又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的问题。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是从成因上解决消耗高、排污多、附加值低等粗放型增长问题的有效举措。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两个方向就是节能降耗与环保。
2、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四个层面。从经济层面来考察,生态文明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首先,第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诸产业之间结构协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失衡的倾向日益严重,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加大。一方面,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发展速度太快。2006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6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发展较慢。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再次,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能源、资源问题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两大挑战。因此,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通过节能降耗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建立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首要的任务就是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坚决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是节能降耗最关键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行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产业布局。二是要花大力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煤焦钢铁传统产业,广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综合产出率,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三是要培育壮大能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四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快速推进产业档次。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从宏观方面讲,能源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指导和引导,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设备先进的成熟节能技术要实施鼓励扶持推广或强行推广。从企业方面讲,一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二是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全面控制各个工序节能降耗。三是要努力促进管理创新。节能降耗是一项硬指标,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合理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时还需要“精细”的管理,需要从管理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3、积极开发引进多种能源,优化用能结构。要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新的能源品种,按照优化结构和多种能源互补的要求,引进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新能源,鼓励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或热力利用,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提高抵御能源短缺的风险能力。
4、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5、加大宣传力度,推广节能典型。一是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节能行动,推广节能墙材、节能照明灯具、节能家电以及节能交通工具等,广泛营造节能氛围,增强全民节能意识。二是开展企业节能降耗示范活动,分行业分别选取~个好的节能典型,召开流动现场会,组织实地参观学习,推广典型,以点带面。
6、强化监管,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建立地方能耗公报制度,定期公布能耗结果,加强跟踪监督。二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通报,监督落实。三是将能耗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并作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和实绩考核指标。
三、建立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是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生态转型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逆向产业是指为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服务的产业。环保产业就是专业化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逆向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环保产业整体和核心竞争力较低,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环境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市场化进程缓慢,滞后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在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1、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指导。制订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标准及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制订我国环境要素和重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政策、指南、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制订和鼓励发展的环保技术、产品目录等。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引导,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限制相对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矿设计;供给侧改革
在2002至2012年问,我国的煤炭行业迎来了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许多新建、技改和整合矿井项目快速发展,煤矿设计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行业迎来了新阶段,而煤矿设计也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煤矿设计如何适应时展,需要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煤炭行业遇到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煤矿设计在思路和措施上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提升。
1当前的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尤其党和国家在2015年提出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些对煤矿设计提供了新的环境。
1.1经济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新常态做出系统性的阐述,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1.2供给侧Y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其在之后得到完善并成为2016年及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
1.3煤炭行业当前的形势
近年来,煤炭行业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进入“四期并存”的新常态,即需求增速进入放缓期、市场进入过剩产能消化期、消费进入环境制约强化期和行业进入转型攻坚期。
2016年伊始,国家开始推进钢铁煤炭产业的去产能工作,并配套8项政策文件给予支持。在去产能方面,原有落后产能给予淘汰、现有产能通过调整工作时间等进行限制,而对于新建产能,要求在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可通过减量置换实行。
总之,我们可预见今后新建煤矿将会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煤矿设计需要加强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成本节约和技术先进等设计理念及相关措施。
2关于煤矿设计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矿设计遇到了新的形势和课题,为适应新的情况煤矿设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安全高效
(1)安全: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而在当前形势下,保证安全、不出事故对煤矿企业显的尤为重要。对于煤矿来说,其特有的煤尘、瓦斯、火灾、水害和矿压灾害一直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而每个煤矿的具体条件不同,在进行矿井设计时,需要根据其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措施。
(2)高效:我国的煤矿目前进入高产量行列的不少,但是自身能力能达到高效率的并不多。因此,需针对矿井自身条件进行设计,避免因过高或过低标准设计造成的损失。此外,在矿井投产后,煤矿通过充分发挥管理水平,利用好人才、技术、装备和资金,最终达到高效产出的目的。
2.2节能环保
(1)节能:煤炭行业在供给能源的同时也属于高耗能行业。在节能方面,我们在煤矿设计阶段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如:使用适宜的采煤方法和工艺以提高回采率,优化生产系统使其高效运行,在耗能设备方面使用先进设备和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运力浪费等。
(2)环保:目前,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已成为煤炭生产和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煤矿设计时,做好三废即废水、烟尘及气体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此外,采取适当的绿化和防止噪声污染的措施等。
(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涵盖节能减排和环保,还包括综合利用等概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包括煤炭在内的许多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工艺技术方面,可采用绿色开采技术使煤炭开采合理化、科学化:在综合利用方面,提高伴生资源、余热和瓦斯等的利用率:此外,煤矿设计和矿区设计需要与上下游(如配套坑口电厂、洗煤厂和煤化工企业等)相结合,协调设计、统筹安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增加煤矿企业的出路。
2.3成本节约
关于成本,在设计中有技术经济专项内容进行阐述。技术经济不仅是设计工作的部分内容,在行业利润微薄的今天,其已经成为煤矿生存的保障,显得尤其重要。在设计上做好定额指标,降低成本并提高全员效率,从而保证煤矿的盈利能力。
2.4技术先进
经济新常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技术先进不仅是各个行业的外在要求,其更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源动力。曾几何时,我国煤炭行业走的是粗放式发展道路,很多企业对技术重视程度不够。今后,煤矿行业包括煤矿设计需要要求煤矿使用高素质人才,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等,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