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8篇

时间:2023-07-14 09:43: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篇1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3]廖开历. 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与心脑血管疾病处理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03:74-75.

篇2

高血压是在非药物情况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肾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发病率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总结近年来,高血压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旨在提高对高血压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讨新的预防治疗及教育模式和思路,推进高血压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从预防治疗和健康教育中得到益处。

1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治疗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状群,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预防高血压应从年轻人开始,预防重于治疗。

1.1 首先对存在引起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1.2 找出将来可能要发生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没有升高前进行预防。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尤其是有明显高血压家族史者,或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

1.3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获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和痛苦,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介绍一些治愈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1.4 引导患者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转移到其他事情中去,通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钓鱼、散步、打太极拳等,使患者在生活中逐渐淡忘疾病的烦恼和痛苦,最终缓解负面情绪。通过对身体和心理的双向调节达到控制血压和降压的作用。

1.5 服药的依从性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率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善生活质量即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意义目的及模式

2.1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也是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2.2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2.2.1 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2.2 对于患高血压的患者,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2.3 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脑出血等。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2.2.4 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阻塞呼吸道,使患者窒息死亡。

2.3 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有系统地进行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

2.3.2 社会干预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迄今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为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做输液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满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具体讲解内容由医生准备,现场发挥。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制定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教育评分标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患者的需求,按路径表时间,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总结认为,建立健康教育路径表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利用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时间集中,健康教育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3 健康教育对治疗高血压病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以保证高血压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最终目标。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3.1 观察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变化。

3.2 观察患者的饮食习惯、休息、锻炼、良好的心态培养情况。

3.3 观察患者坚持服药、治疗、门诊随访情况。

3.4 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健康教育更有效进行。

4 小结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健康教育的落实还需要社区医护人员、家属、患者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人类中提倡和维护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早期发现隐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病的加重和变异,提高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血压病;三级管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R255.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12)12152101

高血压病的管理是控制人群心脑血管病、肾病高发病、高死亡的主要手段之一[1],为探索有效可行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本文提出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与病人自服药未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人机体状况及心脑血管病等发病率的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试验研究设计,将11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高血压三级管理组(干预组)与高血压自服药组(对照组),每组各55例,比较两组病人在实施2年后,在血压控制、心脑血管病、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的变化。排除标准:有肿瘤、精神异常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脑卒中病人。

1.2研究方法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主要为门诊医疗药房家庭保健方式[2],积极参与门诊医疗、自行药物服用及日常生活保健三者有效结合,使病人认识高血压,加强自我管理。高血压自服药组病人只进行日常服药[3]。

3讨论

高血压三级管理包括门诊医疗、药房和自我保健管理三方面。这种疾病管理模式强调病人对自身病情的重视与自我有效科学管理[4],非常适合高血压病这种需终身管理同时涉及心理、生物及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疾病[5]。本组研究发现,三级管理模式与病人自行服药管理相比,血压下降程度较高,高血压的控制量增加相对明显。

本组研究是在对病人进行有效需求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病人自行服药非规范管理对病人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降低病人血压,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需要病人与医生之间进行密切合作[6]。通过三级管理模式中三部分的密切配合,从而有效改善目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覆盖面小的局面[7]。

本组研究通过对比三级管理模式及病人自行服药管理模式,发现三级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病人的高血压控制、机体反应及心脑血管疾病及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保证了病人身体的健康。

另外本组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统计效能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增加样本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三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病人病情[810],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霖,陈嫣,张东霞,等.不同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模式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09310.

[2]WeaverFM,CollinsEG,KurichiJ,etal.Prevalenceofobesityandhighbloodpressureinveteranswithspinalcordinjuriesanddisorders:Aretrospectivereview[J].AmJPhysicalMedRehabilitation,2007,86(1):2229.

[3]余信国,李静,赵鹏,等.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781380.

[4]HoshideS,KarioK.Lowdensitylipoproteinsubfractionasanewriskfactorforsilentcerebralinfarctioninhypertensivepatients[J].HypertensionResearch,2009,29(5):297298.

[5]赵欣,李瑞杰,徐应军,等.高血压病社区医院之间危险度分级管理模式的效果[J].临床荟萃,2010,25(6):464467.

[6]徐崇凯,季建隆,曹静,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88.

[7]李晓雯,袁欣,古艳云,等.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病人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60762.

[8]DevynckMA,KunesJ,LeQuanSangKH,etal.Membranemicroviscosityandplasmatriacylglycerolsintherat[J].ClinSci,2009,94(1):7985.

篇4

[关键词]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33-02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以上,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我国40岁以上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威胁。研究表明[1],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要联合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降压的同时,具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常用利尿剂,二者联合用药比的降压效果比单剂好,且不良反应低[2-3]。因此,本研究观察在社区医院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疗效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按照坐位收缩压< 180 mm Hg,且90 mm Hg≤坐位舒张压< 110 mm Hg标准,共纳入1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已知的继发性高血压和有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为2010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中心就诊的患者,两组入组时一般情况见表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方法

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厄贝沙坦治疗组(n = 52),服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日;另一组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组(n = 54),服用厄贝沙坦1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的复方制剂,1次/日,均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于每日7:00前后半小时内服用,观察期为8周。入组后在观察期内原降压方案(包括用药剂量及服药时间)仍保持不变。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1、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上午8:00~9:00,静坐5 min后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每次测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随访记录SBP、DBP、PP(PP=SBP-DBP),心率(HR)变化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电解质、血脂、尿酸值。

1.3 疗效评价

(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20 mm 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降到85 mm Hg以下或下降10~19 mm Hg;(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变量用x±s表示,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经正态性分布检验,两组间变量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8周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3.3%(45/54),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41/52)(P < 0.05);两组血钾、LDL-C、尿酸、血糖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x±s,mmol/L)

注:与入组前比较,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提倡高血压联合治疗[4]。联合用药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处方的临时联合应用,另一种为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采用固定配比复方的给药方式,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一种固定复方制剂,厄贝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它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其Ⅰ型受体的结合,拮抗Ang Ⅱ的强力缩血管和水钠潴留作用,从而导致降压、强力利尿、排钠、降低冠脉阻力,减轻左室重构,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脏血流,不仅起到降压效果,还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应用ARB后,血清Ang Ⅱ水平上升与Ang Ⅱ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介导缓激肽、NO和前列腺素的产生,有利于降压和靶器官保护[5-6]。有研究表明ARB可改善心脏与血管重构,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房颤发生率和代谢紊乱发生率(如血尿酸降低),另外较少引起血钾升高[7]。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的同时可能影响肾脏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肾素活性,从而影响降压效果,另外可使患者糖耐量下降,血尿酸升高,血钾下降,降低脂肪酶活性,使三酰甘油分解代谢减低,以致血三酰甘油升高[8]。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可产生以下协同作用:在增强降压作用同时,抑制利尿剂诱导的RAS激活,改善单用噻嗪类利尿剂产生的对电解质、尿酸、糖代谢、脂肪代谢的影响等。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患者既通过抑制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的角度改善血压,又从减少容量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且相互抵消不良反应[2-3]。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具有确定的降压效果,有效率可达83.3%,而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比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显著,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出现尿酸增加,诱发痛风,或造成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均未出现上述现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较单用厄贝沙坦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增加不良反应,但降压效果优于厄贝沙坦组。

总之,对于在社区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降压疗效满意,达标率高,且安全,不良反应少,是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理想用药。

[参考文献]

[1] 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randomised trial[J]. Lancet,1998,351(9118):1755-1762.

[2] 孙宁玲,荆珊,陈捷.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中国高血压病患者的达标率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618-621.

[3] 陈少萍,郑兴,秦永文. 复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164-166.

[4] 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Committee. 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2003,21(6):1011-1053.

[6] Julius S,Kjeldsen SE,Weber M,et al.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s patients a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zed trial[J]. Lancet,2004,363(9426):2022-2031.

[7] Watchell K,Hornesstam B,Lehto M,et al.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 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LIFE) study[J]. JACC,2005,45(5):705-711.

篇5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055-04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iming and surgical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UANG Jian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Overseas Chinese Hospital of Pun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Puning 515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timing and surgical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analyze its applicability.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6,301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super-early treatment group (24 h;n=64)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ing (time from disease attack to hospitalization for treatment).Based on the bleeding position,amount of hemorrhage and degree of hematoma during the treatment,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groups were selected,there were 92,121,and 88 cases in decompressive hematoma evacuation group,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group and puncture drainage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urgical method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in the supev-early treatment group,early treatment group and late treatment group was 77.8%,50.0% and 35.9% in a short term,and the rate of favorable prognosis during followed-up visits was 72.8%,56.4% and 31.2%,the rate in the super-early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early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late treatment group,and the early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late treatment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urgical timing;Surgical methods;Adaptability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且>95%的脑出血发病均与高血压息息相关[1]。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其不仅起病急,且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威胁。因而,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并选择合理、科学的治疗方式,无论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还是预后、生存质量的改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的时机及手术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适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0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急,在发病72 h内到我院就诊;患者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并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为首次发病;经颅脑CT或者MRI等影像学手段检查确诊,且患者的出血量≥30 ml;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并有手术治疗的指征。排除标准:合并颅脑外伤或者因动脉瘤、静脉畸形、肿瘤破裂等引起脑出血的患者;合并脑疝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按照治疗时机(从发病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超早期治疗组(24 h)分别有81、156、64例。超早期治疗组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51~84岁,平均(66.2±3.1)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大脑半球、丘脑、脑室的各64、9、6、2例;平均出血量为(60.1±10.5)ml;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为(9.2±0.9)分。早期治疗组中,男81例,女75例;年龄49~82岁,平均(65.7±3.2)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大脑半球、丘脑、脑室的各115、21、15、5例;平均出血量为(58.9±10.1)ml;GCS评分为(9.3±1.2)分。晚期治疗组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46~83岁,平均(64.1±3.5)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大脑半球、丘脑、脑室的各50、7、5、2例;平均出血量为(59.4±9.8)ml;GCS评分为(9.1±1.1)分。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出血部位、平均出血量、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同时,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组92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121例,穿刺引流术组88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确诊,并确定无手术禁忌证后,经积极的术前评估,以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程度等为依据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1.2.1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组 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以患者实际情况去骨瓣减压,减压窗足够大以保证减压充分,打开硬脑膜,直至血肿全部暴露出来,直视下进行血肿清除,以电凝止血,手术结束后对硬脑膜进行修补,对切口进行缝合。

1.2.2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 采用全身麻醉,于血肿最靠近颅骨的位置做一长约6 cm的切口,经电钻扩开骨窗,直径为3 cm左右,在显微镜下操作,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1.2.3穿刺引流术组 采用局部麻醉,经消毒铺巾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穿刺,并于穿刺点处钻过颅骨和硬脑膜,取出钻芯,置换硬通道(北京比福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其缓慢推进至血肿区域,以注射器对血肿进行多方向反复抽吸,生理盐水冲洗。发病>6 h的患者需注入尿激酶,以夹管夹闭3~4 h后放开引流,并以冲洗液冲洗。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术后2周,比较三组不同治疗时机的临床效果,评价标准[3-4]为: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可以正常生活,伴有或不伴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为5分为优秀;患者术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合并中度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为4分为良好;患者术后意识清晰但无法自理,合并重度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为3分为中;患者术后处于植物生存状态,GOS评分为2分为差;以患者术后GOS评分为1分为死亡。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同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患者三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再出血发生率。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对其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参照ADL日常生活能力自理程度分级法[5]:以患者的生活能力完全恢复正常为Ⅰ级;以患者的生活能力基本恢复,可以自理并独立生活为Ⅱ级;以患者的生活能力基本恢复,但无法实现完全自理,需要由他人协助方可完成部分活动为Ⅲ级;以患者的生活能力未能恢复,但头脑处于清醒状态为Ⅳ级;以患者处于植物人状态为Ⅴ级。其中,分级为Ⅰ、Ⅱ、Ⅲ级的为预后效果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z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手术时机治疗组患者近期效果及随访生活能力的比较

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及晚期治疗组患者的近期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7.8%(63/81)、50.0%(78/156)、35.9%(23/64),超早期优于早期优于晚期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的比较

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穿刺引流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2%(37/92)、24.8%(30/121)、10.2%(9/88),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组最高,而穿刺引流术组最低,差异统计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的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数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致死致残率仍可高达40%~60%[6-7];加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带来的一系列工作、生活压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发病率不断升高[8],其治疗压力也相应增大。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以手术为主,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组织压迫,促进脑脊液循环改善则是主要目标[9]。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差异。本文比较了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可见超早期治疗组患者无论是在近期治疗优良率还是随访期预后良好率上均显著优于早期治疗组及优于晚期治疗组,且早期组显著优于晚期组。这是由于脑出血发病后的0.5 h内血肿开始形成,而发病24 h,患者的血肿增大程度可以>1/3[10-11]。从病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脑出血发生后的0.5 h,脑组织开始出现海绵样改变,并随发病时间的延长不断扩大,发病后6 h则脑组织开始出现坏死,12 h后脑组织的坏死不可逆,因而早期手术治疗意义重大[12-14]。但也有研究[15-17]认为发病时间4 h内实施手术,由于患者的出血尚未完全停止,血压波动幅度大,病情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者还会造成血肿继续增大的情况,过早实施手术治疗可能造成较高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影响预后,因此也并不主张过早实施手术治疗。发病时间>24 h,血肿周围会有血清渗出,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变性、坏死,并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神经元损伤。综合来看,发病时间4~6 h内的治疗优良率与安全性俱佳,是理想的治疗时机。

在治疗手段上,一般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以选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者钻孔穿刺血肿吸除术;如果出血量较大,或检查中发现合并脑疝情况,可选择实施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Broderick等[2]的研究中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手术方式选择依据,主要根据出血时间、出血量、血肿位置、血肿形态等指标进行判断:①出血时间60 ml并有脑疝形成的情况下需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③患者的血肿位于内、外囊或皮质下,且出血部位形态、血肿形态都比较规则,边缘整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穿刺引流术。虽然从本文研究来看,微创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这是由于其创伤小、止血效果好、减压充分,但不同手术的适应证不同,治疗中仍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托选择最佳方式。同时,三种治疗方式的术后再出血率都比较高,需要做好定期复查,了解是否有再出血发生,给予及时处理。

总之,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尽早实施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患病情况、身体状态等,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预后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敬河,宿鹏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101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7):48-51.

[2]Broderick JP,Adams HP Jr,Barsan W,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 special writing group of the Stroke Counci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1999,30(4):905-915.

[3]杨君,魏进旺,梁启龙,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综合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7):7969-7971.

[4]杨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2):1541-1544.

[5]余鹏飞.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2):53-55.

[6]谢振都.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术后再出血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4):85-86.

[7]巴玉.探讨不同时机和手术方式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47-49.

[8]胡振华.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41-42.

[9]钟景阳,杜晓光,宋立涛.不同手术时机和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23):59-61.

[10]Montes JM,Wong JH,Fayad PB,et al.Stereotactic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鄄erebral hematoma:protocol 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J].Stroke,2000,31(4):834-840.

[11]张俊,宣宏飞,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51-553.

[12]雍利军,贾元光,何明方,等.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评价[J].西部医W,2016,28(6):849-851.

[13]陈利涛,张丽兴,蔡少松,等.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4,14(11):49-51.

[14]樊雁峰,云亚滨,马新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30-32.

[15]刘宏浩,王少雄,黄程,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2014,2(22):2925-2927.

篇6

胜利石油管理局临盘医院,山东德州 251507

[摘要]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酯、依那普利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中的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83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1)和B组(n=42)。A组给予坎地沙坦酯、胺碘酮联合治疗,B组给予依那普利、胺碘酮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B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SBP水平、DBP水平、房颤发作次数均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5);A组、B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组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SBP水平、DBP水平、左心房内径大小、房颤发作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坎地沙坦酯或者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均可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确切。

[

关键词 ] 高血压;阵发性房颤;坎地沙坦酯;依那普利;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17-02

[作者简介] 宋金燕 (1972.6-),女,山东德州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相关研究显示[1-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抑制剂对房颤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未达理想。胺碘酮被认为可降低房颤时心室率,有助于改善房颤病情。该研究为寻找更佳的治疗药物,将探讨两种不同RAS抑制剂联合应用胺碘酮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2月该院收取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2)和B组(n=41)。A组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63~75岁,平均(68.1±4.0)岁;B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在62~76岁,平均(68.5±4.3)岁。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给予坎地沙坦酯(H20041988,重庆圣华曦药业)和胺碘酮(H31021872,上海信宜九福药业)治疗:①坎地沙坦酯用法用量为:4~8 mg/次,1次/d;②胺碘酮用法用量为:第一周开始,200 mg/次,3次/d;第二周开始,200 mg/次,2次/d;第三周开始至治疗结束,200 mg/次,1次/d。B组给予依那普利(H31021938,上海现代制药)和胺碘酮治疗:①依那普利用法用量为:5~10 mg/次,2次/d;②胺碘酮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治疗时,坎地沙坦酯、依那普利可依据血压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用量。两组共治疗4周。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案血压改善情况的比较

A组、B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SBP和DBP水平均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SBP和DB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治疗方案患者左心房内径大小的比较

A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内径大小分别为(34.5±4.9)mm、(34.7±4.3)mm、(34.9±3.9)mm,B组分别为(34.3±4.5)mm、(34.4±4.1)mm、(34.6±4.5)mm。两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治疗方案房颤发作次数的比较

A组、B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房颤发作次数均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房颤发作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容易合并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症,发病时出现严重症状,有可能引发栓塞,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因此需尽快处理。相关研究显示[3-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和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病人心房内压力异常升高,导致心房肌局部转换酶出现异常表达,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水平,增强血管紧张素Ⅱ于心房中的作用效果,而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增加病人体内心肌细胞钙离子负荷量,而超负荷则是引发房颤心房肌电重构的一个重要机制,这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房颤的发生、预防密切相关。

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常见药物,能够阻断钾通道,且可抑制延迟整流钾电流[5];此外它还能够有效地阻滞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内向整流钾电流,以及有效地抑制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6-7]。作为两种RAS抑制剂药物,坎地沙坦酯、依那普利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病人的RAS系统,并发挥抑制作用,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SBP为(124.5±12.8)mm Hg、(125.6±13.1)mm Hg,DBP为(74.1±7.3)mmHg、(75.0±6.9)mm Hg;B组SBP则为(125.1±13.5)mm Hg、(125.9±13.9)mmHg,而DBP为(74.4±8.1)mm Hg、(75.2±7.2)mmHg;两组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提示两种不同方案均可有效地缓解高血压病情;左心房增大,是房颤发生过程中的典型症状,本文A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内径大小分别为(34.5±4.9)mm、(34.7±4.3)mm、(34.9±3.9)mm,B组分别为(34.3±4.5)mm、(34.4±4.1)mm、(34.6±4.5)mm ,A组、B组经治疗后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方案均可以抑制左心房内径增大,缓解病情;本文A组经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为(5.8±0.8)次、(3.9±0.4)次,而B组则为(5.7±0.9)次、(3.8±0.5)次,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为(10.7±1.3)次,B组为10.8±1.5次),提示两种不同方案对房颤控制效果确切,减少房颤发作次数;A组、B组治疗后无论在血压控制、左心房内径大小、房颤发作次数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的RAS抑制剂均可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病情。李超[8]等人在胺碘酮、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房颤中指出,两组合用可降低房颤复发率,维持窦性心律,证实RAS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具有确切效果。

综上,坎地沙坦酯或者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均可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确切。

[

参考文献]

[1] 杜以梅,张家明,于世龙,等.RAS抑制剂预防心房颤动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3):161-162.

[2] 李广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房颤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7):556-557.

[3] 刘涛.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6下半月版):823-824.

[4] 周小良,吴立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对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电重构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6):939-941.

[5] 冯晓云.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4,23(3):77-78.

[6] 蒋军华,郑乃清,何皓,等.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2):103.

[7] 王勃.60例心房颤动应用胺碘酮转律的疗效观察和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1):108-109.

篇7

【关键词】高血压病;全科医疗;诊疗分析;诊疗措施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宏华.1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与血压控制率调查[J].中国药师杂志,2011,25(6):22-26.

篇8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点: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很好地教育他们,充分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常识,教会他们自己监测血压或一定要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饮食上注意少盐多醋,少糖多果,戒烟限酒,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饮食以高蛋白、低热量、多纤维为主。加强有氧运动,每天最少做有氧运动两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很好地控制体重,减少心脑肾负担。同时还应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葱、大蒜、木耳、芹菜、萝卜、海带等食品。另外限制食盐摄入量,高危人群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