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3: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丽乡村典型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21年上半年XXXX深入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活动共31次。进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18次,利用清明、五一、端午、六一等节假日假期节点到各乡镇十字街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以“一盔一带”“农用三轮车禁止载人”等内容为重点,详细讲解了驾乘车辆不系安全带、骑乘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无证驾驶、无牌上路、酒驾、人货混装车辆的危害性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大家要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引导群众切实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大队充分利用农村超市、农商银行、乡政府门口等有LED显示屏的地方投放“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拒绝酒驾”、“一盔一带”等宣传提示语,提醒广大驾驶员拒绝分心驾驶、严禁酒驾、超员、超载,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
还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范围广、宣传效果好的特点,结合辖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编制通俗易懂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农村交通安全常识及酒后驾驶、一盔一带、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危害性等方面内容传递给村民。
一、乡村旅游升级的必要性
(一)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休闲度假时代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正迈入全民休闲时代,市场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向康体运动、生态游憩、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较近、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食宿接待服务为主,已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的产品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二)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驱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的从一开始即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通过旅游导入,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单独农户的自发参与、政府的简单规范引导为特征,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生态、产业、人才、资本的整合,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因此,从乡村整体发展与振兴的视角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整合与路径设计,是未来乡村升级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实现乡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农林产业等多元资源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休闲体验价值。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以乡村可视资源的初级、简单的利用与转化为主,对于乡村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缺乏深度解读与精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价值降低与资源浪费,甚至很多地区因为不当的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前提,推动乡村资源的精致化、创意化、集约化利用,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旅游升级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 ,就是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创新模式有:
(一)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1)“乡村酒店”的理念,以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有品质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是传统农家乐的直接升级版。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到访游客,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大众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务配套区。
(3)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建立与成熟景区的联动关系:按照酒店的功能空间,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按照酒店客房的标准,设计各个接待户的配套设施,如房间面积、独立卫生间、统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涤用品等;积极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营销,并建立从景区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导视系统,开通免费摆渡车,通过吸引景区到访游客,获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4)典型案例。密云司马台新村――北京“乡村酒店”模式实践与示范标杆。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因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该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遂启动了司马台新村建设。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面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了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目前,司马台新村共有215个民俗户通过县镇村联合验收,可提供房间645间,床位933张。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1)核心理念,把一个乡村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基于村落文脉与古民居群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民宿群落和精致的乡村文化休闲体系,创造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精致乡村生活方式。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尤其以传统古村落为典型代表;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适宜开发多种历史文化体验产品;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环境自然质朴,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具备开展乡村文化度假的基本条件。
(3)模式要点。古村整体保护与特色民宿打造,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对村落内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1)野奢度假综合体理念。以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为导向,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
(3)模式要点。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把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
(4)典型案例。山里寒舍,由“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转变。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
(四)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1)乡土游乐场理念,整合村落内的河流、田园、果林、山地,创意打造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并通过策划好玩、丰富的乡村活动形成为村落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2)适用村落特征: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休闲游乐设施或项目;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号召力。
(3)模式要点。扩展乡村休闲空间和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相结合: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导入创意理念,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e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好的休闲项目开发。
(4)典型案例。创意休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尚书圩村,位于浙江安吉县皈山乡境内,距安吉县城18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2010年,尚书圩村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转变观念,提出“经营村庄”思路,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尚书休闲文化村,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之路。
为促进旅游发展,尚书圩村首创林地股份制流转机制,并通过吸引投资和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先后建设了尚书文化园、尚书开心农场、向尚花田等休闲体验项目,其中的开心农场,是村内基于土地流转建立起来的,设计有百亩葵花园、千米瓜果长廊、蔬菜园、瓜果园、采摘园、春泥农耕园等特色版块,主要面向城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提供乡土教育、农耕体验、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并策划举办金榜节、葵花节、欢乐农家过大年、乡村南瓜创意PK赛等一系列乡村趣味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尚书圩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单就村中景区门票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1)主题庄园,依托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复合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两大基本功能,既是企业品牌展示与技术研发基地,也是高品质的田园休闲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或拥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文化资源;土地流转门槛低,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涉农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
(3)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旅游”双驱动;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庄园产业延展和产业链条构建为主;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从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柏联普洱茶庄园讲求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再创新,其中的制茶坊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执笔设计,全钢架结构、全玻璃外墙和隔断的精制厂房,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缔造了一座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为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制茶坊”。
7、8月份开始,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工作内容主要转变以配合为主,参与了北碚静观、酉阳小坝、易华录数据湖及江北区五宝镇等项目。其中,在静观和小坝项目中主要完成了对项目地区位的分析;在五宝镇项目中负责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申报的各项政策补贴的梳理;在数据湖项目中收集了项目地的对标案例及项目建议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期间,还参与了乡村振兴全过程顾问咨询服务模式的设计工作,完成服务清单的整理分类及编制工作。
课题方面,逐步加入中冶农特产品型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组,协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时,自7月初加入文创IP小组后,完成了小龙虾项目的市场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划思路和理念;另外,负责美丽乡村院IP的策划、设计与打造工作。
在院宣传方面,负责撰写了中冶扶贫征文和美好中冶公众号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峡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为转折点,开始正式作为设计及执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负责该项目的产业部分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策划。提出在金刀峡镇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的思路,打造金刀峡镇区域有机品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品牌打造路径和模式。
除此之外,长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开,主要负责项目的文化振兴部分。根据长寿区文化的禀赋特点,基于现存的“自然长寿”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和“百年长寿”的长寿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在长寿区宣扬儒家文化以完善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宣扬工匠精神以促进民族民俗手工艺品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积极转化。
另外,课题方面除完成重庆市农委乡村振兴课题的申报工作之外,还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文旅驱动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的申报工作;文创IP小组方面完成农特产品IP打造路径研究和酉阳小坝项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内容详见附表。
回头入职近一年的时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和转变:
一、 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光里,从刚入职时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从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高兴的。这段时间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补充背景知识,虚心请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仅可以保证被分配任务的质量,还有精力一点点尝试着把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提炼出来融入到项目中来,做出创新和提升,以期为项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刚刚入职时,还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学院气比较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时而还会有惰性。项目上不太善于和别人配合交流,经常出现完成的作品达不到要求和预期的情况,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有意识的调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量不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充电,偶尔还会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返工的问题渐渐转化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对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在刚进单位的时候,恰恰赶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也不是很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深刻地体会到美丽乡村院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对单位越来越有感情,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一点一点增强。现在已经时刻做到意识自己是美丽乡村人,自己的优秀就是为美丽乡村院争光。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现有的不足:
一、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院项目提供的帮助太少。因为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类项目讨论会上发言较少,羞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导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
二、距离多专业复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备的产业基础知识能力之外,对于规划设计、文旅策划方面知识的不足,景观建筑方面意识的欠缺都可能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项目的开展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三、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思维进入工作思维。虽然前文中提到这一年中的转变,但是照比优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完美地找到“有”和“优”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给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对院级层面的宏观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视野。对于项目和院发展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政策和市场前景缺乏前瞻性的见解,或是目光短浅,过于关注眼下,或是忘记了作为央企的性质和责任,过多追求拥抱市场。
而从2015年开始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让这种这种过去多出现在电影里的小镇有了全国铺开的可能。特色小镇强调园区、社区和景区的多维打造,其在特色产业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地文化的挖掘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已在全国范围内被重视。
我们也能看到,特色小镇在走出浙江杭州之后,其模式早已不限于大都市周边,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的探索案例正在不断增多。这种远离都市的特色小镇,有的结合原有乡镇基础进行升级,也有不少是在原来的乡村地区新建。不可避免地,这类特色小镇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交集。
党的“十”之后,美丽乡村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量乡村的外观为之一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成为普遍追求。但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难以一劳永逸,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内生活力缺失、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问题依然严峻。并且这些问题触及更庞大的社会系统,只有超越乡村,才能解决乡村的问题。
那么,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乡村问题的解决又价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和乡村有着交集,那么小镇的建设对乡村而言,其在乡村地区的产业重构、空间梳理、文化保护、治理机制等层面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的。
笔者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迎来了重塑内生动力的新机遇;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建设也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而在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创新的逻辑。
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目前的实践和案例看,特色小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嵌入都市型的,地处大都市圈之内,另一种是远离都市的,处在相对偏远的传统乡镇、乡村地区。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它们虽名为小镇,但并未脱离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现代交通和城市相连,紧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块之内。
目前,在广州、成都等许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围内也都布局着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是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进行城市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产物。高效的交通体系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等,让城郊也可以摆脱“边缘”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协作体系。
而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镇、乡村地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则根本无法嵌入到大都市的体系之中,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抓住现代交通、互联网的机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务配套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很难向这类小镇自然地溢流。那么,这种纯粹是在乡村空间里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在逻辑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镇是不同的: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无法接受来自大都市的辐射,还要自己构建发展动能,主动从外面匹配资源,驱动小镇和周边乡村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来看,这种远离都市的、生长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比例还不小――毕竟全国范围内可以依托凭靠的大都市数量还是有限的,而广阔的西部与乡村地区,其特色小镇的建设所能依托的主要资源禀赋并非来自最近的城市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过去的乡村是处在一种“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市镇村体系里,这种体系自然是由行政权力引导的,其中的建制乡镇在产业上对乡村并没有必然的引导整合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使传统的市镇村体系被“城区―特色小镇―乡村”的新体系所取代。
在新的体系当中,特色小镇能够扮演着传统建制镇所不具备或不必然具备的平台价值,包括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的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阶段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时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治理机制的提升和完善、乡村开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乡村问题是整个社会系统问题在乡村地区的投射,其解决需要从社会协作的层面思考,只有乡村内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市场要素难以按供需实际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资本想要下乡,面对的是难以资本化的乡村资源,有心而无力。想要让城市资本更多的到乡村地区投资,就必然要求农民对于自己的财产有更自由的处置权。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势必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乡村地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将通过集聚资本、人才、创新创业等要素,成为乡村地区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这些对乡村建设而言,都意味着绝佳的时代契机。特色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特色小镇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笔者曾经在陕西西咸新区调研的茯茶小镇,一年有数百万的客流量。茯茶小镇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而深圳华侨城新提出的战略路径是“文化+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化层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就业。
2.特色小镇是乡村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重要支撑
乡村地区遗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但许多具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依托传统乡村的载体,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更谈不上IP打造、国际化表达、产业链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镇的平台,将能够支撑起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以彝族的文化作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以小镇的平台,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小镇本身是一个旅游产品,也是文旅产业集聚地,更是承载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撑。
3.特色小镇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
此前笔者曾到惠州一个市区调研,当地正在策划一个生命健康小镇,依托当地山川河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本地的医院和外来的资本,试图打造大健康产业小镇,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链条清晰的集聚地,乡村农民也能借此解决就业问题。
作为产业带动型的小镇,特色小镇必然会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生态进行重塑。在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背景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都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识到,仅依托原有的乡村地区,的确可以推进一些产业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体量限制,所能容纳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投资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支撑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而目前的产业投资的趋势则是,从投资某个项目转向投资产业链。
4.特色小镇是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着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价值。整体而言,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却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毕竟一个村落所能承载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镇则能承担起周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鲁朗小镇,目前已开业迎客。鲁朗是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由于过去没有像样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过夜但没有像样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过。鲁朗小镇建好之后,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接待服务平台,是至少方圆数十公里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带动作用,并且在事实上带动了牧民的民宿发展。
很多景区也发现,旅游景点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区附近建一个特色小镇,便有着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镇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散中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5.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小镇和休闲农业关系密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加快特色镇发展”一节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创新逻辑
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区营造,既不是建制乡镇的建设,也有别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以下逻辑:
1.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
人是特色小镇的居民,更是城镇建设的客户。特色小镇是产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间,以较好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居民提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注重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只有产业的繁荣,才能带动外来人口和人才在小镇里的集聚。当前,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特色小镇能否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考验着其是能否构建起自己的价值闭环。
2.超越土地和地产的逻辑
过去20多年里面,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变成了地产,地产主导下的工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概念,很多时候其落地之后,相应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断地生长。到今天,地产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土地财政也已难驱动城市新区的发展,更何况是在乡村地区。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超越地产辑,否则会导致地产和其它目标产业的双输。
3.坚持市场化的逻辑
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要投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产业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业家的参与。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入住,更是无数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都不是行政权力单方的“任性”就能够实现的。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之路,此外别无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是特色小镇的机遇。特色小镇的“特色”来源,将有很大部分来自乡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而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将是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它地区、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联网的逻辑
借助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价值,大量的冗余产权将被释放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联网对于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的介入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旅游资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农家房屋并非旅游资源,但借助Airbnb这样的平台,主人空出来的房间和时间拿出来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兴起。另外,互联网在营销层面对特色小镇的驱动价值也是很大。
6.社会建设的逻辑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原有的治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伦理和治理机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社会建设逻辑也应该贯穿始终。
一是一个村的发展基础在班子,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是开展好村级工作的关键。比如,郝家镇黄店村在换届之前,“两委”班子不团结,凝聚力不强,党支部书记、主任存在较大分歧,极大削弱了班子工作合力,导致村里的许多工作止步不前。在20XX年村“两委”换届后,“两委”班子得到优化,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改善,村民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了薄弱村居的转化提升。
二是抓好党建这个龙头,让村党支部和每一名党员都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旗帜作用。比如,董集镇刘王村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建+队伍建设”,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党建+便民服务”,搭建了党群“连心桥”;“党建+产业兴村”,激发了自身经济活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党建+美丽乡村”,造福了村里百姓。该村依靠“党建+”工作模式,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整个村子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公共积累“破壳”脱贫,是帮扶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比如,垦利街道荆岭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帮扶单位支持下,依托贫困村产业扶贫资金,投资60万元建设86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引进特色养殖项目,有效解决了村内大多数贫困户缺少致富门路、村级集体无致富产业的难题,村“两委”逐步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3月4日,__县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表彰暨县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120名妇女代表齐聚一堂,共庆节日、共谋发展。大会对在2014年服务城乡发展、巾帼创业就业、妇女儿童关爱、美丽乡村建设、绿满__工程、清白靓家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为焦运平等10个__县首届“最美家庭”颁发了证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肖鹏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希望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紧紧围绕“新兴工业强县,全域旅游富民”两大战略,奋力打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民生靠山”。要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豪气,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业绩。一要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在增强本领中展示新风采;二要提升素质,锐意进取,在夯实基础中谋求新突破;三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增强意识中开创新局面。肖鹏飞就巾帼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发挥妇女在“清白”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做了重点强调,希望广大妇联组织利用家庭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妇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源头抓起,从家庭入手,从主妇切入,让千家万户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7个乡镇妇联分别召开纪念表彰大会,对2014年度的三八红旗集体、红旗手、最美家庭、好婆媳、“巾帼建功标兵”、“我爱我家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妇女和家庭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巩固广大妇女投身“三个__”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今年是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三八”节期间,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了“男女平等宣传月”活动,在全县掀起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热潮。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妇女之家、电视台、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妇女观、社会性别理论,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涵,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宣传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及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妇女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一批优秀妇女典型。3月6日,__县妇联组织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四个部门的妇委会主任,开展了以“建设法治__.巾帼在行动——部门联动 送法到家”为主题的法制宣传系列活动。首先,县妇联组织四个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向前来咨询的妇女同胞们发放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司法调解等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及资料。四位妇委主任结合近几年来,__县内发生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例和最常见的妇儿维权法律法规知识,妇女如何正确维护婚姻、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教育、养老扶小责任关系、女童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展开了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在座的妇女同胞们受益匪浅。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送维权知识进村、进社区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全县“妇女之家”,送到妇女身边,使广大妇女同胞人人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增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的习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三八期间,__县妇联共开展送法进家活动达5场次,有近5000名妇女同胞参加,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8000多份,利用媒介书写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标语330条,深受广大妇女同胞们的热烈欢迎。
为保护__的绿水青山,建设绿满全域、彩扮百村、
林富万家,力争两年内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绿色全覆盖的工作总目标贡献__“半边天”的力量。县妇联下发“绿满__·美丽家园”巾帼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四个一”开展活动(一次系列宣传活动、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一支巾帼绿色志愿服务队伍、表彰一批巾帼绿色先进典型)。共发放“凝聚巾帼力量·建设生态__”倡议书2500份,3月3日,县妇联组织70余名巾帼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到茅坪场镇何家湾村开展“生态文化走廊”巾帼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种植紫薇600株。 围绕“清白工作”开展巾帼清白服务月活动,3月11日,县妇联组织鸣凤镇社区干部、网格员、鸣凤镇妇女干部共65人到嫘祖社区开展“巾帼洁家靓家美家行”志愿服务,拉开清白服务月活动序幕,当天共清理白色垃圾100余袋,鸣凤水岸的环境得到整治。在绿满__·美丽家园 巾帼行动中,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迅速行动,成立由3750人组成的巾帼绿色志愿者服务队125支,发放洁家靓家美家倡议书3500份,植树34000多株,开展清白服务125场次,整治环境250处,通过洁家、美家、净家、靓家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家庭生态意识,为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贡献巾帼力量。送岗位。__县妇联联合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共同组织的“__县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3场次,“满足企业用工,促进就地就业”,共有49个企业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440个。累计5000多名女性进场参加应聘,3460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女性1380人。
送服务。3月6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文艺团体慰问演出下乡、医疗服务下乡、人口与计生宣传下乡、法律服务下乡、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知识、科技及农业知识普及下乡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淳安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和“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试点,拥有“天下第一秀水”之称的千岛湖是淳安的最大优势品牌。在政府提出全县景区化战略之后,全县旅游服务业面临从“湖中”到“湖边”的周边扩展、纵深辐射新阶段。湖畔周边乡村作为景区延伸第一站,在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实践中,在考虑融入历史、风貌、文化、民俗等多种元素的同时,更要思考乡域旅游品牌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两个较为重要的“落地”问题。
一、乡域旅游产品品牌设计及传播
对于乡域旅游产品品牌设计和传播,个人认为主要围绕三点:产品、创意和媒体。具体展开来讲就是产品定位策略、创意策略、媒体策略和客群策略。
(一)产品定位策略
首先要为旅游产品作产品定位,找出其“独特的消费主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卖点。对于产品本身卖点的挖掘自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旅游市场领域内,旅游产品的消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消费者的消费状态实属理性消费。此刻,消费者几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旅游产品所带来的消费体验本身,例如:旅游产品本身及配套设施等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乃至满足感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如何表现安全感、信赖感和满足感是关键问题。这里要注意不同地方国家的消费者的理解管理是不一样的,日本消费者习惯于“产品说明”,当你向他推荐一条旅游线路或景点时,他们习惯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配套设施等“产品细节”。而中国消费者喜欢“以理服人”,更加关注这个旅游景点能满足我们什么需求,风景、民俗还是养生体验?“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千岛湖游客的深度游需求,为此提出了“一核两翼”总体品牌定位,在核心升级,纵向深挖,打造“摄影基地2.0品牌”的同时,横向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体验”和“当地特色民俗游”两个卖点。
(二)创意策略
找到产品的卖点之后,接下来要思考“谁”是主要的沟通对象?如何将“生产者的语言―卖什么?”转化为“消费者的语言――说什么?”换言之,就是“讲故事”的力量。
故事本身是具有客观性的,但讲故事的那个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因此,同一个故事让不同的人讲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基于旅游产品的特征和功能,个人认为还是要绘声绘色的讲。在本研究对象打造过程中,除了讲述有800多年历史的朱家民俗-赛猪头外,策划团队还设计了“三小品牌故事”,对金峰乡的品牌构建要素“小石头、小溪、小蜜蜂”分别做了故事演绎。
(三)媒体策略
选择媒体的同时对于经费的控制,无论是产品开发商还是广告公司必须考虑的。由于经费有限,寻找异业结盟,以发挥传播综效,更可以达到跨媒体相乘的效益。对于乡域旅游来讲,尤其是寻找异业结盟,可以带来双赢的成效。例如:与互联网产业的结盟,与影视业的结盟,与地产业的结盟等。设计可以是一种乘法,跨界相乘。
(四)客群策略
在商业社会下,市场细分到哪一个层,我们都要了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只需点到为止,不需要细分。需要分类的是目标客群,这里的目标客群涉及两部分:自身的和竞争对手的,我们都要了解。对于目标客群我们是要往深里做透而不是要在横向层面铺开。
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金峰乡“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不仅涉及道路拓宽、房屋改造、景观提升等村落建筑形态的改动,还涉及到旅游业态引发的村与村之间利益分配和协调等社会问题,都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敏感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指导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载体。二是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中尊重民意,要积极问政于民,提高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法治性和科学性。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产业业态规划、建筑规划等需要触动农民本身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从政府与公民关系角度分析,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抛弃“官本位”思想,尊重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树立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思想。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从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为社会、市场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空间。以本案为例,要充分发挥各级摄影协会、旅行社、地产开发商和“回归村民“的的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实现农村社会互助合作,参与村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培养创新典型,激励带动机制创新。通过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个别典型,使机制创新的积极因素转化成倍增的社会效应,在农村基层掀起管理机制创新的浪潮,提高大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敏锐的发现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农村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具有特色的机制创新案例。二是较高的培育能力。对发现的管理机制创新案例,帮助及时总结提升,体现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从个别创新典型中总结出普遍的经验,以便推广。三是给力的推广能力。要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管理机制创新典型座谈会、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现场会等各种手段宣传,制定相关政策,强力推广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经验。
最后,完善项目资金审批使用监督机制,预防基层腐败滋生。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审批,规范村干部跑、拉、要项目行为,杜绝腐败现象。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务必保证专款专用。
(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热情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各项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农村社会管理的各种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因此,要落地乡村旅游规划,要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这样既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物质基础,减少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又可以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供经济条件。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富裕农民群众。如果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来农民群众政治参与?乡村旅游只有给老百姓带来看的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配合,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梦里看花,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一场秀而已。
一、强化源头管理,夯实安全基础
拖拉机安全技术状态、驾驶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农村道路设施是影响秋冬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拖拉机一律不予注册登记。把好安全技术检验关,严格检验标准,对转向、制动、照明及信号等进行重点检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强化驾驶员培训与考试,拓宽培训渠道,规范考试程序,严格考试标准,切实提高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联合公安交管部门加大农村公路、机耕道路等事故易发、多发路段的隐患排查,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治理措施,完善安全管理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二、强化执法检查,下沉监管重心
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拼装改装、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等仍是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机安全的重要隐患。县农机监理部门和乡镇农业部门加强农机安全执法,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农田、场院和农机合作社等场所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要认真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安全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老旧拖拉机报废更新。公安交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在春秋农忙季节,冬闲季节和节假日等重点时期,在城乡结合部以及通往农田、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的主要路段,严格查处拖拉机无牌无证、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推进“乡村农机两员”与“警保两站两员”有机结合,实行“一站多能、一人多岗”,将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解决农村交通和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缺位问题。
三、强化应急处置,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事故应急处置,运用事故案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意识和素质,是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机安全的重要措施。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后,公安交管部门要及时将事故情况通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事故调查工作,较大以上事故按规定及时报告。县农机监理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要在秋冬季节联合开展“送安全知识下乡”活动,推动“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运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农民机手和广大农民群众懂法、守法和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交通安全日”和“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发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农机安全宣传作品,提升安全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四、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