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农村;财政收支;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中国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从实际出发,国家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中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建设力度,在党的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农村建设中的部分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仍需提升对农业部门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这要求相关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发展领域,换言之,针对农村财政支出情况,应制定出相关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财政农业支出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财政农业支出简述
财政农业支出笼统的概念是:财政资金在农业农村生活中各领域的开支情况,其资金广泛用于农业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日常事务开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部门中一些公共政务生活开支以及一些事务行政部门在进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必要支出,该领域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财政收支情况与国家现行的财务管理政策一致,即农业农村相关财政部门(特指)乡镇级及以上政府在开展政务工作中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及日常政务生活中的各项指标资金都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详细预算,并进行资金的合理运作。第二,主要体现在将资金投入农业生活中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农业部门作为国家发展重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得到重视,因此国家在完善农村电路网以及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而该领域也是资金支出数额最大的区域。此外,还包括对公共设施检测以及维修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是财政农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财政农业收支的多元化。第三,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建设等农村素质教育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建设,因此会逐渐增加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就目前形势而言,农业农村各项设施基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农业支出,因此财政农业支出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财政农业支出概述不难看出,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环境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国家农村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但财政农业支出可以在经济发展层面进行有效调控,致力于农业经济增长环境建设,从而保证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稳定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农业方面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产业化的不断提升,致力于新时代高科技水平以及高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二、中国财政农业支出领域发展现状
(一)财政农业支出水平的总体发达程度较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国家逐步重视财政农业支出发展问题,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农业财政支出量不足、财务农业使用水平发达程度较低、资金管理问题较为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以及无法有效提升资金凝聚力等,导致资金运用方向在不同部门之间略有差异,无法充分彰显其财政农业支出水平。自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国家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投资力度,自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各地政府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开始将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逐步由城市转移到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村财政支出方面投资力度,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仍然无法达到国际统一标准,农业农村相关规定实施力度不够,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量未达到预期目标,无法促进农业农村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财政农业支出问题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政府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力度,但从当前现状不难看出,国家对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且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分析历年发展数据发现,第一,国家在财政农业支出领域中对行政方面的资金支出量较大,对其他农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不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各地政府需要意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投入;第二,在财政农业支出问题中,相关政府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力不够,换言之,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生产技术建设方面的资金支出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实际应用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需求,无法充分解放国家农村生产力;第三,财政资金支出途径较为单一,相关政府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往往过于随意,未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
(三)财政农业支出领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目前,国家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过程中主观性较强,无法有效规范资金支出,导致国家部分农村在资金管控方面缺乏相应力度。相关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时,由于对资金管控缺乏集体性要求,从而使整个资金管理区块较为分散。具体来说,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时,涉及部门较多,农业生产及管控的相关部门数量较多且标准不一,使各级政府之间开展工作较为独立,导致在实际资金投入中各部门之间开展工作的角度不同、力度不一,对工作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职能,同时也会使财政工作出现较大漏洞,增加资金流动风险,而且由于资金流动数据庞大,给一些品行不端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增加腐败风险。
三、针对农业农村财政支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一)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工作监管力度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工作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工作受政策的约束性较强,但在当下农业农村发展中,该领域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规范财政农业支出监督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财政农业支出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管,确保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能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实际效用;第二,加大财务支出力度,确保资金充足性,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第三,在具有充分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注重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明确发展目标。
(二)不断优化该领域产业结构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能最大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进行农业财政运用结构优化工作。目前,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大多侧重于对行政事业的投入,忽略了农业农村实业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在开展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过程中,要将农业设施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交通设施亟待完善,否则将严重阻碍农产品进入市场,从而制约农业农村新发展,此外,由于交通不够便捷,使农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困难,对此,当地政府应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完善交通设施上来。总体来说,农业财政支出问题是一项覆盖范围极广的工作,因此相关政府要明确自身发展职责,立足于时展大局,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思想素质意识,拓宽发展渠道,开放创新型发展新格局。
(三)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第一,应不断健全相应管理机制,以制度手段开创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在财务农业支出管理部门中,要杜绝政出多门的现象,统一管理部门的同时,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管理机制,坚持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统一,避免财务资金区域化以及板块化,坚决避免资金重复投入以及发展要求不一等现象发生,提升资金流动性,保证财政农业支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财务农业支出工作的优越性。第二,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督,建立明确的监管制度,相关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能,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进程。
(四)建设国家层面的辅助政策
在当前时代下,虽然国家已提出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但就中国农业农村长久持续发展而言,在政策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支持。具体来说,对部分发展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进行现代化农业园建设,多方面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农业农村多元化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四、结语
目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国家推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新发展,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转型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支出工作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保障城乡发展协调性,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以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序,陈盛伟.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8-44.
[2]王静.农业科研投资增收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阈值特征:以山西省市域面板数据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1-68.
[3]卢现祥,王素素.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21(1):37-63.
[4]张东玲,陈景帅,范伟丽.财政支农与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基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9-81.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我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战略决策,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增加收入为主要任务,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到户的精准脱贫共建战略,到2020年年底,色柯镇幸福一村建档立卡已脱贫的贫困人口继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三、工作思路
2020年帮扶工作中,我局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防止松懈、防止滑坡,精准发力去结对帮扶,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按照“思想帮扶激发内生动力、资金帮扶改善家庭环境、精准施策提供帮扶效果”的工作思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帮扶措施
(一)压实帮扶责任。继续坚持帮扶人员原则上不调整,每人每季度入户走访不少于2次,了解情況,分析帮扶对象的困难原因,制定一户ー方案、一人一措施,坚持扶贫与扶志、日常帮助和临时救济、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着力着力解决实际困难,与驻村工作队及时沟通信息,切实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二)加强政策宣传。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工作要点,提高贫困户思想认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防止返贫。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等、靠、要”思想,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继续走访调研。分管负责通知全年入户走访调研不少于1次,宣传扶贫政策,认真听取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及村两委汇报,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户情、自然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具体困难等,详细掌握情况,对结帮扶事项。着力抓好贫困户收入达标、贫困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台账规范等重点工作,积极配合村两委制定好乡村振兴计划。(四)凝聚工作合力,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加强对帮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帮扶干部进步熟悉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提高帮扶水平和质量。结合党组2020年党日活动计划,开展“主题党日+脱贫攻坚”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到幸福一村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春节”、“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对其进行不少于5次的走访慰问,通过物质经济支持、帮扶、协调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关键词]乡村振兴;钦州;乡村旅游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乡村田园景观、原生自然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乡村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康养服务、购物消费、度假游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钦州乡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契机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正在形成,对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钦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林、岛资源组合,地处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与广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汇区,地质构造独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中华白海豚、茅尾海等优质滨海类资源,五皇山、八寨沟等高等级山林生态资源,还有浦北香蕉园、钦北金华果场、滨海红树林等“绿色”旅游资源,是知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乡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支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钦州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号召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钦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钦州市抓住自治区提出的创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计划。近年来,大力发展星际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步在提高,对乡村旅游美好体验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钦州市找准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与民生期盼的结合点,挖掘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采摘、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游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旅游产品体系。截止2020年12月,钦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自治区传统村落13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2019年钦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乡村旅游消费约240.32亿元,同比增长50.94%,占全市旅游总消费的46.65%。
三、钦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人气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的景点罕见。回头客较少、回游率较低,吸引力不强。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为主,时间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为主。
(二)乡村旅游体验浅显单一
旅游体验全链条挖掘不充分、旅游项目单一、设计不精致,多以“吃农家饭”为主,“住农家房、干农家事、观农家景”还在起步阶段,有的仅仅是“吃农家饭”,无全链条的系列产品,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体验。
(三)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充分
钦州市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层次低、影响力小、开发主题不明确,表现形式也单一。目前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还处在“田头采摘园、村头农家乐”的“两头”初级阶段,典型的有钦州牧歌田园、北部湾花卉小镇、钦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个性化不足、规模化欠缺,种类少、品质低、层次低、链条短,体验感差,营销能力不足,文化意蕴欠缺,地域特色不明显,附加值不高。
(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钦州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通达不便利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距离主干公路较远,游客多以自驾为主,班车不能直达,即使能够直达,道路也较为狭窄,遇到节假日,堵车比较严重。
(五)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狭窄
乡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钦州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以个体为主,资金不雄厚。实力强、专业化、资金多的投资主体少。
四、钦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钦州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牢固树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科学分析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推动钦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一)推动旅游顶层设计落实落地见效
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布局和规划引导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确,政策充分。钦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储备比较完善,高起点编制实施的系列规划为科学务实、有序规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将好政策落实落地见效。二是明确职责,合力推动。从纵向看,发展钦州乡村旅游涉及市、县(区)、乡、村;从横向看,涉及发改、文旅、农业、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文旅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促进发展。三是活力迸发,竞争有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多种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对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巩固现有成果,争取建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要鼓励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结成联盟,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原则,在全市规划四个示范带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四个示范带即灵山县打造龙武乡村振兴荔枝特色农业示范带、浦北县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乡村旅游示范带、钦南区打造三娘湾滨海风光示范带、钦北区打造贵台镇八寨沟生态体验片区示范带。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三娘湾-大环渔家风情体验游、七十二泾-茅尾海十里蚝排海洋生态体验游、环五皇山长寿养生休闲游、环八寨沟壮乡农家生态风情游、中国荔枝之乡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注重乡村旅游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科学全面认识乡村旅游的本质,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定位,时刻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农字牌”。一是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色。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开发包装、房屋风格、道路建设、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风格,坚持因地制宜,不让城市化遮蔽乡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绝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乡、不土不洋。让游客真切地体会到乡风淳朴,品尝到乡村气息,欣赏到建筑风格,品味到历史韵味。二是扩展乡村旅游认识视野。不能简单地将吃粗粮、品野菜、尝野味与乡村旅游划等号,更不能让农家饭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农家乐成为喝酒、钓鱼、打牌的休闲地。这些仅仅是乡村旅游的一项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创新,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项。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康养、休闲、研学和运动等旅游形态,无疑让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农民也应当享受更高层次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上,进行跨界融合,重塑产业业态。依托钦州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建设森林人家、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和乡村康养小镇;将科普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推进文化科普基地建设成为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务暖人心。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经营意识,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转变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吸引游客的狭隘观念,在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休闲环境等软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经营服务者的综合素质,争取引进专业管理经营服务团队,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规划。打破乡村旅游以个体、家庭或村落发展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集团式发展、集体式竞争。二是向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乡村旅游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层次。突出农业属性、凸显农村本色,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深度挖掘钦州农业潜力,全力打造休闲式农业、订单式农业、观赏型农业,增加游乐、观赏、体验、感受等元素,寓农于乐、寓乐于游,让游客享受“乡愁”之美。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觉感受,让游客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开发加工特产食品、原生态农产品、特色餐饮、纪念品、高档礼品、养生保健品等具有“乡村味”的地方特色产品,变低端为高端、让产区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农民变商人,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变单纯的旅游产品为复合的文化产品。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张扬个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装、注重创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文艺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满足游客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修复保护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从“修旧如故”原则,展示乡村建筑美学,在保证农村风貌不变质的前提下,对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打造乡村民宿,变农民房为客房。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求解思维,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有变化,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乡村旅游道路通畅工程。尤其针对乡村旅游景点与主干道距离较远,要结合实际建设等候站、接驳点,进出道路要适当加宽,注重精细化管理、景观化建设,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大巴车双向通行、安全通过;自驾游客进的来、出得去;散客上下车方向明确,一站式到达。二是实施公共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保证“水电暖网”畅通,紧密结合乡村“厕所革命”机遇,升级改造乡村旅游区域内的厕所,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为游客打造安静、舒适、干净、整洁、现代的环境。三是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内功能设施完善,推进停车场、餐饮店、娱乐场、运动场、旅游标识标牌、购物场所等集吃、住、游、娱、购等一体的配套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环境,让游客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
(五)拓宽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以“农户+基地+公司”“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鼓励农户以个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让农民变股东、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三是有重点、有侧重地整合林业、农业、生态保护等部门资金,扩展乡村旅游资金池,对特色鲜明、经营有方、前景广阔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重点支持。四是探索试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就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以本土文化品牌为特色、以体验产品为卖点、以产业融合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规划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真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乡村旅游视角分析乡村振兴[J].商业经济,2021(1):124-129.
[2]刘萍,姜涛.乡村振兴视角下黑龙江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0-11.
[3]吴静激.浅谈后疫情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N].钦州日报,2021-04-21(002).
[4]闫雪梅,黄幼霞,陆遥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乡村振兴背景下李家染坊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21(21):89-90.
[6]杨美霞.新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2-3.
一、发展现状
2018年,孟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744hm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2126hm2,秋粮播种面积15618hm2。全市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647hm2,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262hm2,花生、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壮大,并建成5个标准果园。随着孟州市惠农补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农技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全市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18年,孟州市农林渔业总产值达到41320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378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5元。
二、存在问题
(一)个体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抗压能力弱
农村经济在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市场冲击力度逐年增强,个体农户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很低。孟州市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经营收入,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空间小,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严重。
(二)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共赢体系持久性不够
企业和农户在收购环节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要逐步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实现企业和农户共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断链化”
孟州市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单一,精加工能力不强,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不多;规模化种植户没有好的保障措施,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独自经营、独自销售,合作途径狭窄,上下衔接不好,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市场观念不强,对商品生产规律研究不够,只注重一次性生产,不重视产品加工转化;只注重卖原料,不重视产品深加工,不能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發展思路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思路
主导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基地发展。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自抓,上下形成合力,一如既往地给予资金支持和人才及信息帮助,建成主导和特色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二)注重引进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人才
资金的引进包括政府财政、税务以及货币等政策的倾斜,还有各种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流入。人才的引进包括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动员其他部门人才投入农村工作,引导农村全方位发展。
(三)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依托乡村主导或特色资源,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因地制宜带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蹚出一条产业致富之路,与时俱进地赋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含义。
(四)激发农业主体活力,培育农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立合作共赢模式,形成“成员拥有、成员控制、成员受益”的利益联合体。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合作社逐步探索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品初加工、产品包装等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议有关部门在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时,定位于“引导、服务、帮助”,不要强迫干预农民生产经营组建合作社产业群,进一步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活力,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一、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
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
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提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
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