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产业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7-13 09:22: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 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篇2

关键词 农业生产事故;分类;特点;鉴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X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07-01

农业生产上,因农资产品质量、农田环境污染、农事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这类事故发生后,人们需要弄清事故的成因,以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和追究事故责任。

然而,目前农业事故鉴定技术尚未独成体系,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见到,国家农业部虽然出台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但文中并没有提及具体的鉴定技术。笔者在乡镇农技站工作20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事故鉴定经验,现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冠之“农业事故鉴定技术”,以与普通的田间诊断技术相区别。

1 农业生产事故的分类

根据事故的成因,可以将生产上常见的农业事故分为4类:一是农资质量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种害、药害和肥害3种。种害常见的有:种子发芽率低,种子纯度差;药害常见的是农药中含有致害物质;肥害常见的是肥料中有害物超标。二是管理不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品种不适宜当地种植;未适时播种;未及时灌溉或排水;未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农药品种、浓度、防治时间选择不当;施药风向、间隔期选择不对等。三是灾害天气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冻害)、旱害、涝害等。四是环境污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因光照、尘土等造成只是偶有发生[1-2]。

2 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实例

2.1 农资质量类事故

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大、户数多,受害农户呈散状分布。2001年涓桥镇七一村的一位农民在某农资店购买了Ⅱ优501中籼杂交种,该品种长至分蘖期时出现异常,植株皱缩。而农资店主却称售出的逾500 kg Ⅱ优501均未出现这类问题,因此不是种子问题。本起事故发生户数少,受害户呈点状分布,不符合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所以店主的判断自然正确。

2.2 管理不当类事故

管理不当类事故的特点:受害田块为个别现象,受害农户呈零星状分布。2003年驻驾村一农民反映其棉种出苗不好,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笔者到现场查看,发现该户棉苗营养钵摆放高低不平,出苗质量参差不齐,便认定事故是由于薄膜平铺在高低不平的营养钵上,遇雨天后,雨水在薄膜上积水成潭,将膜下的营养钵压板,致使出苗困难。根据事故发生的特点化解了农户的疑虑。

2.3 灾害天气类事故

灾害天气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很大、区域性强,受害品种呈覆盖状分布,同时伴有不良天气发生。2012年刘街村4户农民种植的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减产严重,要求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认为刘街村种植品种多达20余个,唯独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认为是品种问题,而不是气候原因所致,不在理赔范围之列,决定不予理赔。笔者鉴定时认为,协优728属国审品种,且适宜在安徽全省种植。其发病呈覆盖状,应为气候原因所致。其之所以发病比其他品种重,是因为在破口期恰巧遇上了连阴雨天气。假若破口期没有遇上的连阴雨天气,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从历年情况看,协优728的穗颈瘟并不是十分严重。基于笔者这样的鉴定,保险公司后来对这4户的损失进行了理赔。

2.4 环境污染类事故

环境污染类事故特点:这类事故又分多种,其特点也各不相同。一是大气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与风向一致,受害部位为新叶幼嫩部分,根部未直接受害。附近有排放废气的企业,靠近企业的作物受害较轻(灯下黑现象)。二是水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具有流域性,越是靠近水源的农作物受害越重,受害部位是根部,附近有排放污水的企业。三是光照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受光源限制,主要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四是尘土污染的特点。覆盖在作物表面,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3-4]。

3 农业生产事故鉴定方法

3.1 调查咨询,现场察看

通过调查了解和现场察看,掌握事故是如何发生、是否发展蔓延、如何发展蔓延、个体的受害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全面情况,初步判定事故的原因。种植Ⅱ优501中籼的杂交种出现植株皱缩的农户的田块中同时种植了另一个水稻品种桂朝2号,但其长势良好,因而认定是Ⅱ优501种子有问题,但出售Ⅱ优501种子的农资店店主却认为秧苗皱缩可能是矮缩病造成的。农户不相信从而产生了纠纷,笔者被委派调查此事原因,笔者根据受害受害秧苗症状,认为应是除草剂危害,但一时又无法解释同一块田里为什么另一个品种长势良好。直到笔者来到受害田实地调查,发现桂朝2号秧苗比Ⅱ优501秧苗高出约3 cm,才明白由于该农民施用除草剂时,秧田水较深,致使Ⅱ优501秧心被淹,产生药害。而桂朝2号因秧苗较高,秧心未能淹到,自(下转第309页)

(上接第307页)

然没有发生药害。

3.2 辅助验证,科学鉴定

对于初步判定的结果,若能够用化验方法或试验方法进行验证,应尽量验证。对于笔者的鉴定结果,上述事例中的农民仍是将信将疑。为了打消那位农民的疑虑,笔者提意用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用土埂围几株桂朝2号秧苗,将水放到秧心以上,再施以同样除草剂,观察这几株桂朝2号秧苗是不是也出现类似症状。那位农民同意了笔者提议,试验结果表明笔者的鉴定结果是正确的。

3.3 尊重事实,科学补救

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提出的补救方案,不仅要做到及时,也要十分地谨慎,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2005年贵池区发生了严重的稻飞虱为害,进入9月下旬,不少单晚稻田出现了早衰和青枯现象。当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包括叶面喷肥、放水养根等。笔者观察分析认为,单晚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第四(5)代稻飞虱集聚在水稻叶鞘上为害所致,这些稻株不单是营养组织遭受了稻飞虱的大量摄食,而且输导组织也遭到了稻飞虱的严重破坏,一切的防治措施必将徒劳无益,只能增加农民负担。于是提议:对已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田块,应放弃防治措施,尽量提前收割。

4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夏中卫.农业生产事故纠纷调解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9(3):13-15.

[2] 朱跃成,郑跃钱.农业生产事故的原因、特点及防处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0(1):217-220.

篇3

关键词:农业风险管理;气象指数保险;技术难题;改进建议

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自然风险、生产风险的重要保险手段,它对稳定农民收入、迅速恢复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不过,随着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发展,传统查勘定损型农业保险的技术弊端逐渐显露,如定损缺乏相应的准确依据、赔付标准难确定,保险纠纷不断;承保理赔程序烦琐,从灾害发生到理赔结束时间长,影响受灾户及时恢复生产;道德风险难以防范,保险公司对养殖险等业务主动回避。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并困扰着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为改变农业保险的经营困境,中国专家学者们自2007年起开始探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气象指数保险具有降低经营成本、信息高度透明、保障效率较高等突出的优势,从技术层面讲,该产品只需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即可确定相应的保险费率,并根据实际的气象数据确定相应的赔付标准,操作上无需进行实际的查勘定损,可有效缓解传统农业保险的固有难题。自2007年起,中国开始理论关注和实践探索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自此之后的历年中央1号文件均提及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发展问题,其中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探索重要农产品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政策空间比较广阔。与此同时,在较多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实践操作中,存在气象指数难确定、历史统计数据难获取、产品研发在关键环节上的准确性难把控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中国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现状进行梳理和述评。首先,回顾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现状。其次,分析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特点。再次,总结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技术难题。最后,提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进一步研发的改进建议。

1中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现状

1.1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整体概述

在中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成果自2009年以来逐步增多。截至2016年,代表性的产品研发成果已接近50项,分布到全国20多个省份,涉及保险标的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以及水果、茶叶、烟叶等经济作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现状表现为增长速度快、分布地域广、保险标的多、区域性风险明显等特点。

1.2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理论成果的区域分布

中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玉米、小麦、水稻3大主粮作物为主,设计它们的研发数量占比约为70%,除此之外水果作物的产品研发占比约为10%,其他经济作物的产品研发占比约为20%。在主粮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上,小麦和玉米的产品设计数量为12项,稻谷的产品设计数量为9项。产品设计覆盖了安徽、山东、浙江等16个省份,其中关于小麦和玉米的气象指数产品设计均以干旱指数为主,同时还有降水、温度、日照、倒伏、综合等其他气象指数产品。已有关于稻谷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无集中性的某种气象指数,但涵盖了高温、干旱、暴雨等多个气象灾害。由此可见,中国针对小麦和玉米气象灾害的产品指数选取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在水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上,共有6项成果,分布在5个省份,分别是浙江的柑橘和油桃、山东苹果、陕西苹果、海南芒果和福建的热带水果,且气象灾害均为冻害。由此可见,水果作物气象指数产品的致灾因子选取已经形成了非常一致的认识。在其他经济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上,还有棉花降水、干旱、低温指数,茶叶霜冻、综合指数,烟叶霜冻暴雨指数,羊群雪灾指数,马铃薯干旱指数,日光温室综合指数等共计9项产品,分布在江苏、甘肃、浙江等7个省份。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定义的“综合”气象指数保险是指气象灾害因子在2个以上的产品。

1.3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环节分析

总结先有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设计步骤,大致可以归纳为5步,即:数据获取和处理———气象指数选取与构建———气象产量分离———气象指数与气象产量关系的确立———保险费率的厘定。其中,产品研发的关键是如何较为准确地构建气象指数与气象减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特点

2.1产品选取原则以研究基础和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为主导

中国早期进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多为气象部门专家,研发成果具备便捷的气象数据条件和典型的气象灾害特征。之后的研究开始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地域的便捷性和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上。

2.2产品标的对象集中在主粮作物

当前阶段,中国针对小麦、玉米、水稻3大主粮作物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占比达到70%,果蔬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各占15%左右。整体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几个地区的主粮作物产品研发模式,如安徽小麦、水稻,山东玉米、小麦,浙江水稻等。与此同时,一些创新性的经济作物产品研发也不断涌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浙江茶叶,海南芒果、橡胶,江苏阳澄湖大闸蟹等。

2.3产品设计关键环节的方法选取多样

目前,针对产品设计关键环节的方法选取也呈现出多样化特性。第一,在气象产量分离环节,采用的方法如5年滑动平均法、灰色系统模型逐段滑动平均法、与年份多元多项式回归模型等。第二,在气象指数与气象产量关系的确立环节,采用的方法如直接设定和验证二者相关关系、采用实验室模拟构建高温条件下的减产量与高温指数间的相关关系,如Copula函数法、空间面板数据分析等。

2.4产品研发选取的气象灾害指数以致灾单因子为主

分析农作物的风险受灾系统可知,农作物在不同时段甚至同一时段并非只遭受一种气象灾害。但是,限于技术困难因素,目前中国还少有完善的关于多因子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而是多为气象灾害因子分布稳定且一定条件下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较为确定的单因子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3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的技术难题

3.1影响产量的气象因素多,气象指数设计过程复杂

总结中国现有的产品设计成果,可以发现:第一,就多数农作物而言,造成其产量损失的气象因素并非单一,如何合理选取气象指数是产品设计的首要难题。第二,气象指数的选取都需要对应于特定的时间段,但是指数时间段的选取需要针对不同年份的自然调整做灵活变化。第三,气象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某个较大区域,其次区域的受灾具有不一致性,指数设计覆盖区域范围难以准确划定。

3.2需要较为完善的历史统计数据,数据在不同年份的统计口径需要较一致

总结中国现有的产品设计成果,可以发现:第一,现阶段,中国农作物长时段的历史产量数据相对缺乏,难以达到结构化数据要求。第二,尽管数据统计技术在日益进步,但农作物的年际数据统计标准存在不统一问题。第三,农户对农作物的种植经验,对干旱、低温、洪涝等主要权重风险因子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风险自救措施,但历史统计数据不能体现农户风险自救行为。

3.3产品研发在关键环节的准确性较难把控,易造成基差风险程度的加大

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关键环节有两个,即气象产量的分离、气象指数与气象产量关系确立,这两个环节的准确性都较难把控。一是,在气象产量分离环节,其核心步骤是趋势产量的拟合,不同的趋势产量方法得到的气象产量存在差异,因此趋势产量拟合的准确性较难把控。二是,在气象指数与气象产量关系确立环节,需要具备严格的假设前提,如回归模型变量的选取与检验、减产率标准系数的确立等,否则基差风险便更加难以管控。

4进一步研发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特点与难题的分析总结,本文认为,下一步的产品设计还需要做好如下3方面的技术工作。

4.1优化指数选取机制和产品构建程序,区别对待权重较大的气象因子

(1)优化指数选取机制和产品构建程序。第一,在指数的选取上,不仅需要考虑现实的业务需求,还要注重选取受人为因素影响小、数据质量相对理想、指数设计相对简单的气象因子。对于在生命周期和同一时段受到多个气象灾害影响的农作物,仍需选择贡献突出的主因子气象指数,但可以增加产品数量,研发“一揽子产品”组合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第二,对于主因子难以选取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可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采用数学降维的处理方法,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第三,针对农作物在不同年份种植时间、气象条件、作物周期存在的偏差,需适当地扩大指数设计时段范围,或合理调整农作物气象指数的时段范围,或分类别研发小时段气象指数保险产品。(2)区别对待权重较大的气象因子。干旱和低温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两类气象灾害,气象指数保险应优先选择降雨指数和温度指数。在设计中,针对这两类权重较大因子的农户风险自救行为,可适当调整气象指数临界值或权重,或采取提高保险费率的办法,也可采用风险自救成本代替保险赔付的方法进行差异化补偿。

4.2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有效处理标准不统一数据

第一,在数据获取的基础设施上,应优先增加气象站点的密度,特别是针对气候条件较为复杂,适宜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的小气候地区和地形复杂地区。也可以通过目前已经被保险公司引进的现代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无人机技术,来提高数据特别是气象数据的准确水平。第二,针对标准不统一的年际数据,可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可选取中间年份作为数据基点,采取模糊数学理论中头尾加权逼近的处理方式设定权重指数,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准确分离气象产量,准确构建指数与减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气象产量准确分离的关键是趋势产量准确拟合。在趋势产量的拟合过程中,需要从多模型中进行比较选优。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第二,在较为准确分离气象产量和选取气象指数的基础上,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步骤有效构建指数与减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5结语

农业保险是保险行业中技术要求最复杂的险种,限于技术手段、客观数据、气象条件复杂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较难实现对农业风险的准确定损。如何解决当前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问题,尽可能使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基差风险达到最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开拓市场,从而推动保险业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陈盛伟,张宪省,2014.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J].农业技术经济(12):32-38.

牛浩,陈盛伟,2015.中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面临难题及解决建[J].中国科技论坛(7):130-135.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

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5] 刘可东,陈建春,朱根苗,等.黄山市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608-12609.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呈现在农户的面前。针对作为农户农业耕作时的新的选择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环

>> 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研究 抓好农业生产“三大”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泗水县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析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谈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业供求评价及发展路径 浅议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论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彰武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议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人工影响天气在酒泉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浅谈农机利用率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2,(1).

篇6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篇7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是关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配套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由于项目资金始终是有限的,政策、项目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可采用“一抓二帮三放”的办法推进产业化进程。城口优势农业产业已确定,年度扶持政策已出台。一个产业的培育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部门要策划相应项目,筹集资金,将年度政策变成一个时期的政策,下定一抓到底、不成功不转向的决心,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要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对不同规模标准和不同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大力促进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放活传统农业,让传统农民在公司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中学知识、变观念、长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重点要倾斜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新技术的推广。在品牌培育上,打好“绿色、生态”牌,做好“三品”申报和认证,打造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要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和真正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抓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篇8

农业是最古老的、弱质的产业,也是新经济中大有发展前途和高效益的产业。但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季节与劳动时间差别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市场滞后性。

在一些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农业逐步实现了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来装备和经营,这种趋势尤其在大都市城市周边区域或受都市经济影响巨大的城郊农业更加明显。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摆脱生产经营单元过于细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村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

与工业、信息产业等相比,农业产业最大的不足是产业的经营组织即农业企业及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或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太少。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大多数也是以家庭农场或农户为基本形式,而且采取的就是企业化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场或农户,则依靠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如产销班、专业公司、农业协会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能实现不同群体最大利益的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将产、加、销联结成一个整体,进而发挥了产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使农业产业由弱变强。

由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和农户之间联成一体,因而后者不再以势单力薄形象出现在市场,而是以平等贸易伙伴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市场交易成果。因此,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都市区域及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日臻完善,商品交易活跃,口岸情况较好,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现实可能。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的成功运作,或是一个成功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清晰的、正确的思路尤为重要。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尽可能使所做的80%的事是正确的),然后才是正确做事(努力把80%的事做好)。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花都之一。农业以出口为主,郊区主要发展花卉及蔬菜。它与其他几个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0.8万公顷,其中花卉0.53万公顷,蔬菜0.27万公顷。年生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60%左右。全国农业出口总值达到年500亿美元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6%),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①农业产业要做出特色,要做专、做大、做强。荷兰以菜篮子为主体,发达的蔬菜、花卉、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在世界同行业举足轻重。

②农业产业要开放市场,面向世界。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港口之冠的鹿特丹。发达的工业和开放的市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程度。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日照缺乏,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厂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大力发展设施精品农业,使园艺业闻名世界。

可见,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重要的是找到本地区的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把特色产业做成强势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战略

一般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要求:

1.定位要准,落点要实。不同的地区,农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天时、地利等优势也不同,应做到定位准,落点实。

2.突出特色。当前的农业是开放型的农业,而且农产品数量供大于求,因此,农业产业不仅要突出特色,而且要强化特色,加强品质调控和售后服务。

3.既要从长远考虑,也要有风险投资。农业规划的战略定位要着重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同时,规划也要有风险投资意识。过去,农业一直缺乏风险投资,常常是引进、试验、中试、推广,把许多市场机会都错过了。

三、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

不同的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也不同,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类型或模式就不同。

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如北京的城区绿地和二、三、四环区域的农区、中关村园区等,其土地等农业资源十分稀缺,区域工商业发达。农业一般以精致园艺场、成片林地、观光和休闲农业等形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提供新鲜农产品,提供城市开阔绿地,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城市绿化的作用,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大城市的中远郊,如北京的顺义区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主要经营禽、畜、鱼、奶以及温室蔬菜、瓜果等,大型牧场、温室设施、各类园艺场等集中在这一区域,同时也包括稻、麦、水产、加工等。工商业有相当基础,一般以供应城市新鲜类食品为其主要任务,同时又应发挥城市生态屏障的作用。它是城市农产品、资本、技术的主要集散地。这些区域的农业产业,构成农业的要素异常活跃,如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等得到充分应用,农业企业规模大。

在城市圈(带)区域(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如北京、天津和河北边缘集镇结合地区极具代表性。这些区域距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接受城市辐射相对较弱,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环境负载较轻。都市农业则体现城市生态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不同城市间农产品交换与资本、技术扩散走廊的作用。

但是,不管在什么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大致有四种思路:

1.市场和科技导向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良种和商品示范基地输出技术,带动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扩张。其基本做法是一个投资商兴办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建立一定的市场品牌和知名度,然后,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良种和示范基地,并与农户和中小企业签定合同,提供各种条件、标准和服务,扶持和引导他们发展原料生产,实现企业扩张,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

这类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的生产规模大体与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相一致,无论初级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产品价格都易于控制,规模比较稳定。②中小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系,但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各种良好的服务、优惠条件,通过契约与初级产品生产者(商)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在利益分配上还谈不上均沾,但是农户的利益仍然有一定保障。③这种模式一般要求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资本、技术、市场作后盾,产品技术层次较高,服务比较到位,市场资讯发达,并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采用这种产业开发模式的目前成功几率较高。农户和生产商更愿意选择龙头企业作为自己的依托。如北京的大北农等。

2.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地方支柱型产业。其基本做法是在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先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大商品生产基地后,再投资兴建批发市场以及加工或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

这种模式完全是一种以本地特色产品来带动产业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还比较被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这种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不是十分稳定,尽管分散的农户经营已经置于组织化(常常是政府控制)之中,但是,基地生产者涉及千家万户,他们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结,而只有利益约定。因此,任何一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均会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和原料品种的变化;②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利益分割,采用买断形式。因此,这种模式对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在利益上往往难以平等相待。这种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平谷县的桃产业开发、山东鲁南地区的蔬菜产业开发等。

3.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对现有地方性企业和基地进行治理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进行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实现企业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其基本做法是:投资商首先对现有企业和基地作出基本分析,确认其是否存在产业开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治理,然后向加工产业和商品基地同时扩展和延伸,使产业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①不是一种简单重复或累加式的发展,而是对现有资源与资本的重新组合,剔除不良部分,投入优质部分,完全是一种对现有企业和基地的治理和改造。②发起企业要有强大资本实力以及技术和市场。③农户、生产商与龙头企业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支柱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企业群。

这种模式的例子如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等。

4.中央市场带动模式。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植下,通过众多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以中央市场为中心的利益团体的开发模式。其程序为通过政府的财政低息贷款建立市场,然后把全部资本拆细折股转让给众多生产商(农户)。土地资本一般作公共财产具有公益性,像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这类用地一般不作股本金投入,而采用低租金形式。市场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一个由三方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对市场的日常管理。至此,政府完全退出管理,以后只行使税务、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①政府对产业化的推动是通过对众多小企业的有限帮助来实现的,一旦形成气候即刻退出,从而避免了政府的直接操作。②通过市场的共同开发、建设与运作,各方以市场为载体,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平均利润,做到了利益分沾、风险共担。③由于市场由众多小股东组成,代表十分广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