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德育的本质属性8篇

时间:2023-07-12 09:3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的本质属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的本质属性

篇1

关键词:艺术;社会性;艺术家;个性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70-01

一、何为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的社会本质即社会性,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因此,艺术之花并非是开在天空的,没有社会作为土壤,艺术是无法生根发芽的。何况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多数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虽然是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并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但它仍属于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并不曾脱离过生活独自存活。

而且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人,艺术家虽是创造艺术的特殊人群,但艺术家终究也和社会脱不了关系,所以艺术具有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时代出现的艺术形式也不同,这正说明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没有哪种艺术是横空出世找不到来源的。什么样的艺术出现在某一个时代都是有其特定根源的,并非是一种历史偶然性,所以有人提出艺术的作品性就是社会性,且社会性比艺术性更加重要。

二、艺术家的个性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家有千千万万,何其多也?但所创造的艺术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便是艺术家的个性。因此有人认为艺术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决定的,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艺术是高雅而神秘的,与世俗的社会生活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社会性体现在它与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因此艺术的创作与形成是受到很多的社会因素影响的。

当然这与艺术家的个性决定了艺术的创作并不起冲突,因为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一份子,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艺术家的个性形成也就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个性在给艺术创作带来影响的时候,恰恰也正是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而艺术家正是这中间的媒介。关于这一问题,艺术的地域性风格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艺术家的个性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周遭的风俗习惯有着必然联系,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这是有着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风俗熏陶才在激烈碰撞中迸发的。所以那些将艺术作品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和社会生活不沾边的看法肯定是错误的。

三、艺术的社会本质与艺术家个性之间的关系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没有社会性的艺术不是艺术,离开创造主体――人,亦没有艺术,而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也不能说是创造,只能说是对别的艺术家的模仿和抄袭罢了。因此,艺术的社会本质便和艺术家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艺术和人一样,要有血有肉有活力就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没有社会性的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它是虚空的,正如那无法站立的稀泥。而没个性的艺术家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家,因为其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力,哪里会有什么艺术作品面世?所以那些一个劲高喊着个性一点再个性一点,只讲究自己个性而脱离现实存在的艺术工作者是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的,就算要说也只是个伪艺术家。

我认为艺术家在培养个性的时候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只有充分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养料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而在艺术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又终将对社会生活起影响,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前进。因此艺术的社会本质和艺术家的个性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欣赏和创作时应保持对艺术的清醒认识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性特征才能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欣赏到艺术的美。什么都不考虑或只考虑其中之一是很难充分地欣赏艺术作品的,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漏了精华,这都是很可惜的。同样,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艺术的社会本质,或是忽略自身的个性特点,都将给我们的创作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就不能忽视艺术的社会性,也不能随大流没有自身特性。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构思才能有更加新鲜且充满活力的作品诞生。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表现形式 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指能区别出事物的复杂现象,能决定所反映事物为该事物,并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并在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能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更好的把握,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判定方法,首先需要对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分析

社会的生产方式深刻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目标、主体、形式、内容及结果等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从游牧、农耕、小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再到今天的信息知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在历史的每个时期,职业教育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萌芽时期

从游牧时期到小手工业生产时期,这一阶段萌芽出了职业教育,也可称这一时期为前职业教育时期。该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现出“学徒制”的特点,职业教育都仅限于师徒、父子相传,其教育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在这一时期中,让个人获得能立足于社会的生存方式,就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另外,在个人才艺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职业教育时期中,职业教育活动渗透于各种社会生活中,但是并没有被重视,更不存在相关的正规制度,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表现得无足轻重。

(二)发展前期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可以看做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期。在这一时期,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取代“学徒制”。在学校中,学生能对复杂化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而非局限于手工技艺的练习。社会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三)发展时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在发生变化的同时,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方式,将其称为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技术职业教育。在多数国家,职业教育的实施从高中阶段就已开始,可将其大致分为分流制和单轨制。其中分流制以德国、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将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合二为一是分流制的特色,这一教学制度让高中职业教育几乎沦为了职业训练,因此也被称作“现代学徒制”。实施单轨制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和美国,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分开进行是其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职业教育在目标、形式、层次和内容等方面都变得更加丰富,提供了更多选择,它是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以人为本是本质属性的核心

从古到今,社会中的所有教育,从价值本质来看,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没有人就不存在价值和意义。职业教育是人的智力和体力高度融合、统一的体现,它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课本、学校、地方或者国家为本位,为人而进行的教育。脱离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就无从谈起。

(二)社会生产性

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因此它一定具备天然的社会属性。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来看,社会生产服务与职业教育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究其本质,职业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职业教育是一项谋生就业和技能培训活动,为社会生产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是其直接任务,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培养的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衡量标准,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所服务,通过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方式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生产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在。

(三)职业导向性

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在职业教育中,以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导向,通过应用模拟职业环境的手段,对工作过程和技术知识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能否发展的关键。职业能力是指通过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进行掌握并加以实际运用、类化和迁移,且能整合相关的一般能力的一种能力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职业教育中,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具体职业发展为教学目标。职业教育通过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按照专业实施教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适合本身特点的专业,能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其专业的专业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关注现实生产、生活是重点

关注现实生产和生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几方面的能力。

3、终身学习是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新行业不断兴起的今天,一次性学习的观念已不能符合社会的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多次变更,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必须培养学生在各专业中流动的能力,且刺激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的欲望。终身学习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20):12-14.

篇3

关键词:艺术本质,形象, 情感

艺术的定义为:“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从而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有形象性、想象性、虚拟性、审美性、自由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

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从艺术史的视角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中、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和分析繁杂众多,讨论也一直不曾间断, 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究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无论是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潜意识说”等,还是中国美学中的“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这些艺术本质观都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作用,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和切入视角不同,对艺术的本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他们有的从艺术的“再现现实”出发, 来界定“艺术”的基本内涵;有的则从艺术的基本属性或艺术的服务对象出发来说明艺术的本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看,任何一种艺术本质观都受到过其他理论的质疑、挑战,甚至被指责和批判为错误的、有偏见的理论。

艺术的首要任务或其根本性质就是美。具体说,“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张黔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的让欣赏者产生非功利心态并进而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艺术特有的性质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

一、艺术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

“形象说”认为,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任何艺术都需要一种形象化手段,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包括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想象两个方面。任何艺术必须首先是一个有形象的对象世界,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齐白石作画的“经典”学说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云云。”即使这种似与不似也都是有形象存在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在实际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的具体情景。它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显示着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艺术品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艺术形象或由若干艺术形象所组成的形象体系。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鹿角立鹤,器高143.5厘米,宽41.4厘米,重38.4公斤。整个器物造型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等组成,有多处纹饰。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鹿角立鹤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风格独特。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鹿角立鹤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该作品主要采用夸张变形手法,鹤头上呈圆弧形的两只鹿角完全对称,不同于自然形态的鹿角,立鹤颈部比例有所拉升。作品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塑造出了造型优美的形体结构,表现出鹿角立鹤的神奇。修长的鹤颈,张开的鹿角,韵律的双翅,精美的纹饰,有力的腿爪,这些局部和整体形象都突出强调运用流线造型,直线与弧线的穿插有序,呈现出音乐般的律动和美妙。这种造型美重点不在于要求色彩、纹样等简单地去摹拟事物,再现现实,而在于使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格调、风尚和趣味。采用的对称手法可以表现出一种严肃完整的情调,依靠由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思想。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想象总是“由某个欲念或意图控制住的”。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鹿角立鹤这件作品直接摹仿或再现鹤、鹿动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创作者以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品的主体,创造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再现物,是创作者基于客观现实世界而虚构摹拟的想象动物,具有一种脱离和超越现实的意象性。意象乃心中“营构之象”,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言说的。意象既不拘于心,亦不拘于物,而是心物有机结合所呈现的一种状态。鹿角立鹤显现和传达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这种感情,意在从中获得一种自由感和超越感,达到了审美性质所要求的亲切感和距离感的高度统一。

二、艺术的根本特性在于表现情感

情感问题是美学理论中关于审美意识的最基本的问题。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活动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情感贯穿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整个过程之中。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融注了情感因素,艺术形象是一种情感形象。情感对于艺术形象,犹如血液对于人体,缺乏情感的艺术形象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所遵循的常常是情感逻辑,而艺术评价也是一种情感评价,它包括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评价和艺术欣赏者的情感评价。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艺术活动表现情感。他认为艺术家在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公众的或集体的情感,是大众的心声。从心理学看,艺术以情感为特质,为中介,但从认识论看它又不仅仅是情感。情感、想象诸心理形式,偏重于人的个体、经验、类型的形态方面。艺术既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形式的特质,也要有深刻的理性内容,因而情感想象的形式又必须和认识的伦理的内容相结合。中国最早的美学文献《乐论》(荀子)就强调艺术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刘勰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为情而造文,不为文而造情”,就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也指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是情感。《诗经?小雅?鹤鸣》中词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中以鹤比喻贤人。笔者认为“青铜鹿角立鹤”的创意来源于《诗经.小雅》中《鹿鸣》和《鹤鸣》这两篇乐诗。是曾侯祈盼贤人政治理念的美好寄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代诗人崔颢这首传颂千古的黄鹤楼诗,乃是我国诗人以鹤为题材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鹤自古就被视为吉祥鸟,是群禽之长,鹤除了吉祥之意外,也是人们心中吉祥长寿之象征,“松鹤延年”是中国人最爱用的祝寿词。2007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是由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胡博飞创作的“鹿角立鹤”,取名为“楚楚”。该吉祥物是以湖北重点文物青铜器“鹿角立鹤”为原型,通过卡通变形而成的。鹿、鹤都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鹤的两个翅膀,既象征湖北展翅高飞,又表示艺术节翩翩起舞。红、黑、金黄是楚文化绘画传统色彩,脖子上的云纹也是楚文化漆器的经典文饰,亦可以看成阿拉伯数字“8”的变形。湖北省随州市将鹿角立鹤作为市标,“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寓意经济腾飞、吉祥如意等。这些艺术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才具有了艺术特殊功能的感染力,带给欣赏者以共鸣,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

从前辈艺术家们的理论探讨来看,从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艺术所特有的性质只能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艺术反映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和注入情感,情感和形象才是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本质的层次里,形象和情感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共同熔铸为艺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篇4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促进生命载体的人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内涵。就此,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积极落实主体地位,促使生命得到均衡发展。本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落实主体地位,促进生命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熟悉的情景具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件出示:熊妈妈有一块饼,它想把这块饼平均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老大说:“我只要一块。”老二说:“我想要两块。”老三说:“我要三块。”熊妈妈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满足了每只小熊的要求,又做到公平合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故事里有没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谁来说说故事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熊妈妈是怎样分饼的?”“把饼平均分成三块,给老大一块。”“把其中一块饼再平均分成两块给老二。”……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现在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收者,他们已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拓宽成功的渠道,让他们有着丰富的体验。教学时我提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张纸条大小是不是相等?”“相等”“也就说‘单位1’相同,涂色部分的长度怎样?”“相等”“那么就说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三、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的思维在跳跃着,“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两条规律,谁能把这两条规律全面完整地总结成一条?”“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不对,不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还要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为什么”“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0要除外”……

[课后反思]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好胜,自控能力差,激发兴趣就更为重要了。因此,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本课学习第一环节是操作观察,让学生动手折纸条,观察比较涂色部分,得出。第二个环节就是以学生的直观感知为基础,探索几个分数形变值不变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探索中学生伴随着观察比较会有一系列思维活动,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第三环节为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前面实践活动做铺垫,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为基础,运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节课基础知识教学扎实,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突破教学的难点。

篇5

【关键词】 环境成本;控制成本;可持续发展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首先环境成本的发生是为了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即对环境的负责;其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采用事后处理法,即企业在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之后,对环境问题设法进行清除和弥补的行为,并将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列为环境成本;最后我国未做到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所以环境成本可看作是各类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用或被要求采用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要求所付出的成本。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内容有:(1)传统的企业环境控制成本。企业在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环境活动中,为了履行环境责任,所发生的货币性的支出和非货币性的消耗。(2)政府以法定形式规定的成本。政府以法定形式规定的企业必须发生的环境控制成本。(3)企业为达到环保目标与计划自主投入的成本,也称自发成本。是企业为了达到环保的目标与计划,自主决定的环境控制成本。(4)预算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未来的环保活动所作的预算。具体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消耗。(5)突发性的成本,即偶发成本。指事先没有预计的突发性的环境控制成本。(6)故障成本。是对环境破坏和环保举措不力等恶性环境活动的经济处罚。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1.按环境的归属可分为环境内部成本与环境外部成本。环境内部成本是指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且可以精确计量由企业负担的环保成本。环境外部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尚未精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负担的不良环境后果。

2.按环境成本是否能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所影响分为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影响成本数额的成本;不可避免的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

3.按环境成本的用途分为环境补偿成本、环境维持成本、环境发展成本。环境补偿成本是指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各方面造成损失而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维持成本是指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护费用;环境发展成本是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控制方法是事后控制法,将成本分为以上几类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析以及环境成本的控制。

二、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经营导向”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代价。

其次,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环境成本控制相当重要。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序化,对我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造成大量浪费,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的日益关注,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要求日趋严格,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行为负责已是大势所趋。

再次,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应该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经禁止无环境标志的食物进入市场。资金市场开始注重企业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许多国际金融组织、一些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和政府贷款对受援国的环境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也规定各级银行发行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保护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最后,从企业面临的风险来看。环境问题将使得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国家对环保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追究已不仅仅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且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这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

三、我国相关法规与环境成本控制的关系

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行为进行约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会对企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产品规格等有更高的要求。一旦企业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将处以罚款,使企业的环境补偿成本增加。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环境补偿成本,会投入资金维持或改造生产加工、污染物处理等系统,这将使环境发展成本或环境维持成本增加。法律法规越严格,企业发生环境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降低可能发生的巨额补偿成本,企业将会加大环境维持或发展成本。环境成本的迅速增加,必然会使企业产生压力,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旅游产品本质属与作用性组合整体性

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

(一)产品的涵义

从原始意义上讲,产品也称劳动产品,它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此可见,产品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产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在广泛的意义上,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即人们通过精神劳动而创造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精神劳动的产品,产品都具有是劳动产品这一本质属性。关键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它就既可独立于生产者,又可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只有当它被消费者购买并实际消费时,这一产品才逐次或一次消亡。与此相反,除了那些可以用物化形式承载的精神产品之外,还有很多精神产品,当不具备物化条件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是在生产者头脑和身体中完成的,并且储存在生产者的头脑和身体中,没有外化于生产者头脑与身体之外。只有在受众欣赏时,这种精神产品才能通过语言、动作、颜色、接触等媒介渠道,独自或与环境一起外化出来,让受众感知获取,并内化成受众的感受体验。

除了精神产品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由劳动创造生产出来的,而其产生或存在方式也和缺少物化载体承载的精神产品一样,以独特的外化和被接受方式进行生产或消费。这种产品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简称服务),是生产者通过由人力、物力和环境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来销售和实际生产及交付的,能被消费者购买和实际接收及消费的‘功能和作用’”。而从一般意义上说,精神产品也可归为广义的服务产品之中。

(二)产品的种类特性

我们把完全可以独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形物质产品叫做“独立性产品”。而把广义的服务产品叫做“非独立性产品”,因为广义的服务产品既不能独立于生产者,也不能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并且在“非独立性产品”中,又根据是以物还是以人为直接作用对象而分为两类,即“对物非独立性产品”和“对人非独立性产品”。就“对物非独立性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对物”的“功能和作用”。但这种服务的真正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因为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这种服务产品。这种服务是通过物品作用于消费者的,因此我们这里也可把它叫做“物媒非独立性产品”。而就“对人非独立化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面向消费者身心”(即直接对人)的服务产品,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

“独立性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即生产阶段、流通阶段、消费阶段,出现两次交换(少数直销的除外)即生产者与商家的交换;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换。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都是完全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非独立性产品”中,无论是“对物非独立性产品”还是“对人非独立性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产品都不是一种有形物,而是人和物以及环境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消费者消费的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非独立性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不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而且只有一次交换,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并且“非独立性产品”的生产阶段与消费阶段在时空上是同一的、重叠的,“非独立性产品”的特殊本质属性正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

另外,“非独立性产品“与“独立性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二者的消费界面不同:“独立性产品”的消费界面在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后并实际使用商品时,而且是在与生产者脱离情况下。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是自己主动和产品及消费环境相结合,以使产品功能得以发挥,然后消费者自己又实际消费这种功能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形成对产品功能的体验性(即作用感受性)消费。由此可见,在“独立性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是一次性购买“独立性产品”,一次或多次消费使用该“独立性产品”。因为一般的“独立性产品”都至少具有一次或以上的“功能和作用”。而“非独立性产品”,则是生产者将人力、物力、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即“大产品”,生产者出售的不是整个“大产品”,而是将这种“大产品”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和作用”作为可以出售的产品,分次或分时加以出售,而自己则保留对“大产品”的剩余“功能和作用”的产权。

如果生产者将人力、物力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而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则就会出现构成“结构系统”的各种人力、物力、环境的浪费。因此,“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时间的函数,它被消费利用比率越高,生产者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越差。这就像“独立性产品”被生产出来后未销售出去形成积压一样,积压的“独立性产品”虽然可以降价,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但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一种损失。

而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其一旦出现,如果无人购买它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商品化,但构成它的人力、物力和环境却是随时间而消耗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非独立性产品”)的价值(尤其是时间价值)就随时间的流逝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被浪费。在这一过程中,购买的人少也不能降低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的固定生产成本。

旅游产品的涵义及本质属性

(一)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活动中,如果把“游览”活动去掉,那么,这项活动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动中把“旅行”活动抽掉,这也不叫旅游。可见,“旅行”和“游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旅游活动。

根据上面对旅游活动的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就是由“旅行消费”加上“游览消费”而构成的“组合性消费”。为满足这种“组合性消费”需求而整合出来的组合性整体产品。因此,旅游产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旅行产品”加上“游览产品”而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闲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消费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特点又使旅游产品成为“组合性整体产品”,呈现“珠链形”。并且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都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各种服务产品生产行业)的一种产品。但这些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本身却不能被称为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旅游产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生产的多种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服务产品链”,而且由于这个“服务产品链”中的每个服务产品珠子都是某种“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个“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就是“珠链式”的由多种“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组合性整体产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与“组合整体性”就是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因为正是这两个属性使得旅游产品既不同于“独立性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性产品”。它是“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也即“非独立性产品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说话”;生命形式;明清话本小说;书面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08906

明清话本小说的文本形制受两宋“说话”艺术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对此论者并无异议。但许多论述对“说话”艺术和话本小说文本形制体现出的“生命形式”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遮蔽了建立在“生命形式”基础上、无论“说话”艺术还是话本小说所体现出的以“交流”为核心的文体、取材、叙事方式、叙事策略等的特殊性。考察明清话本小说文本形制形成的内在原因,必须还原勾栏,揭示两宋时期娱乐场的运作模式;必须走进书场,了解“说话”艺人的生存与接受者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话本小说对“说话”艺术的书面化改造。

一 、还原勾栏:两宋娱乐场的运作模式

两宋时期城市文化极度繁荣,城市格局打破了唐长安的市坊格局与时间限制,使商业繁荣、人员阜盛。对此,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做了这样的描述: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1]4

东京之盛还可以从张择端史诗性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得到直观的呈现。南宋杭州之盛又远过于东京,耐得翁《都城纪胜・序》中这样写道:

自高宗皇帝驻跸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虽市肆与京师相侔,然中兴已百余年,列圣相承,太平日久,前后经营至矣,辐辏集矣,其与中兴时又过十数倍也。且《洛阳名园记》后论有云,园囿之兴废者,洛阳盛衰之候也。况中兴行都,东南之盛,为今日四方之标准;车书混一,人物繁盛,风俗绳厚,市井骈集,岂昔日洛阳名园之比?[2]

城市的繁荣、人口的激增、市民阶层的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同时使满足市民趣味的娱乐业空前发达。两宋城市文化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方面就是专供娱乐的瓦肆的出现,据《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条记载,仅这一条街巷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1]66宋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条按照地点记载了一些勾栏瓦舍的名目:“南瓦、中瓦、大瓦、北瓦、浦桥瓦。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常是两座勾栏,专说史书,乔万卷、许贡士、张解元。”[4]支撑这些勾栏运作的是大量“说话”艺人的出现,他们有自己的行会组织――雄辩社,这是艺人切磋技艺的组织;同时还有为艺人提供“说话”底本的组织――书会,书会的组成人员多为科场失意流落京师的下层文人,同时也包括下层官吏、有才学的演唱艺人,等等。[5]

“说话”艺术的接受者“看官”遍布于各个阶层,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形成了欣赏趣味、水平参差不齐的受众群。据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诸色技艺人”条记载的“小说”艺人中有5人后明确标有“御前”二字,2人后标有“德寿宫”字,说明这些艺人至少曾经为宫廷服务,或直接就是皇帝或皇族的御用艺人。可以想见,在皇帝的爱好下,贵族阶层也会效法有供自己娱乐的“说话”艺人。然后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包括远离京师的乡村都有“说话”艺术的受众群。这样就形成受众的层次并直接导致“说话”艺人的分层,比如高级的“御前”艺人、受贵族青睐的艺人、在固定勾栏设场的艺人,以及“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6]这些艺人为了生存需要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了“说话”艺术的繁荣,这种繁荣有如下几层意思:其一,竞争使艺人对自己的“说话”技艺精益求精,提高了“说话”的水平;其二,竞争使“说话”名目不断增多,产生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术、神仙” [7]等名目,这样,很多艺人在固定的勾栏专门表演某一类型。其三,“说话”艺术的繁荣直接导致了专门为艺人写底本的书会“才人”或“老郎”的出现,他们所写的“话本”有时不但供艺人表演的底本,而且会作为阅读消遣的文本。比如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中说,“至有宋孝皇以天下养太上,命侍从访民间奇事,日进一回,谓之‘说话人’”。[8]

从以上论述可以使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以“说话”艺术为中心的城市娱乐场的基本运作模式: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构成了“说话”艺术形成的客观条件,加上当时农村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涌进城市和城市贫民一起构成了城市的低级阶层;两宋文人制度发达,很多下层文人流落京师,这些人出于生活所迫从事技艺生涯。受众群上至皇帝下至贫民的层次划分,直接导致了“说话”艺人以技艺高低来划分的层次性,层次性带来的收入、地位的差异使他们为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9]在表演的技艺上精益求精,这使“说话”艺术水平获得了提高的动力,这样就为后来的话本小说提供艺术上沿袭、借鉴、发展的可能性。书会的出现、文人参与创作话本使“说话”艺术在文化品位上大幅提高,这在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有精彩的描述,此处不赘。“说话”艺人为提高“说话”水平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表演技法,一方面从书会才人处购买“话本”。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创作――“说话”艺人表演(相当于“出版”)――看官(受众)”的运行链条。当然,由于“说话”表演艺术的特性,所谓的创作其实很复杂,话本作为底本,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要想获得好的书场效果必须加上艺人根据书场情况进行的创造性表演。也就是说,创作是书会才人或老郎的“话本”创作和艺人现场创作相结合的。同时,这种创作受“看官”影响很大,同一故事在不同的书场氛围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说话”艺术基本的程式是在说话人和看官的长期交流磨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走进书场:“说话”艺术的生命

形式 对话本小说文本形制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方面,即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文本形制其实是“说话”艺术长期形成的一种“生命形式”。“说话”艺人首先把“说话”艺术看做自己的生存之道,通过表演给别人提供娱乐获得自己的生活资本;同时,“说话”艺术不同于商品买卖的是,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娱乐,即所谓“娱人耳目”,因此必然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品味、价值。因此,笔者把这种既有生存需要又追求精神价值的艺术形式称为“生命形式”,以区别纯粹为获得生存资本的“生存形式”。对于艺人表演和其生活的关系,历史上著述并没有太多的记述,清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其《出道录》中对艺人从生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早起莫迟,恐使声音哑涩;夜眠休晏,须防精气衰疲。幼而不肯用功夫,老亦难成事业。试思青春不再,岂容片刻荒疏;白日易过,全杖少年习学。当初游戏,无益身心;日后饥寒,攸关面目。况且三条弦索,播入四处声名;一部南词,容我半生衣食。……登台以秽语诙谐,先丧雅道,到处则大言狂妄,易惹祸殃。当以克己待人之气度,兼之劝人为善之心肠,而作稗官玉尺,野史金。[10]

从这里的“当初游戏,无益身心;日后饥寒,攸关面目”、“ 一部南词,容我半生衣食”,可见艺人们对于生存的忧虑与对于技艺的刻苦训练的关系。并且,对于“雅道”、“为善”的强调,使我们看到从事精神娱乐的说书艺术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品质。

两宋时期的“说话”表演场所,即书场,在《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书多有记载,形式多样,有瓦子勾栏、茶肆酒楼、寺庙、街道空地、宫廷、私人府邸、乡村,等等。这些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听众可以随意出入。听众不是先付钱后听书,而是先听书,在此过程中说书人在某个适当时间收取费用。《醒世恒言》卷38“李道人独步云门”中记述了这样一个说书过程,李清遇到一位瞽者说书,瞽者:

念了这四句诗,次第敷演正传,乃是“庄子叹骷髅”一段话文,又是道家故事,正合了李清之意。李清挤近一步,侧耳而听,只见那瞽者说一回,唱一回,正叹到骷髅皮生肉长,复命回阳,在地下直跳将起来。那些人也有笑的,也有嗟叹的。却好是个半本,瞽者就住了鼓简,待掠钱足了,方才又说,此乃是说平话的常规。谁知众人听话时一团高兴,到出钱时,面面相觑,都不肯出手。又有身边没钱的,假意说几句冷话,佯佯的走开去了。刚刚又只掠得五文钱。那掠钱的人,心中焦躁,发起喉急,将众人乱骂。

此为类似“打野呵”式的“说话”表演。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说书人处于非常尴尬的处境。“说话”艺术的程式一般为:题目、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正话、篇尾。这些显在的程式其实是一种书场交流模式,不妨列表来说明这些程式各个层面的书场交流作用:

上表简单勾列出了“说话”艺术形式与说话人生存的关系,也就是说,说话人时刻处于失去听众的焦虑之中,他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与听众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使他们时刻处于继续听下去的心理动机之中,而不至于中途退场。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听众对于“说话”艺术形式的反向塑形作用,听众的嗜好、心理、行为直接影响了“说话”的形式。比如题目的“广告化”,在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载的“说话”名目都极为简单,如“《葫芦儿》、《芭蕉扇》、《鸳鸯灯》、《三现身》”等,这些简洁的题目使人过目不忘;对于入话和头回则是一方面等待听众,另一方面也可能体现了听众游走于不同书场选择时的时间迟延。由于两宋时期“说话”艺术的发达,艺人竞争的激烈,“说话”的这种艺术形制无不体现了一种策略性的措施。换句话说,这种艺术形制无不体现了“说――听”交流过程中的长期的筛选与磨合过程。

说书人的这种时时刻刻的听众交流指向,不仅仅表现在“说话”艺术的这种显在的形式上,而且已经深入“说话”艺术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以“交流”为核心的内在艺术机制。在题材选择上,说话人往往选择听众最爱听的“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术、神仙”等故事,并形成了一个说话人专说一类故事的局面。这就印证了罗烨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载的以“小说家数”来分类,而不是以“小说”来分类的原因,即艺人常常在固定场所表演固定的故事类型。在主题选择上,说话人往往选择一种大众的主流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并把这些进行“显在”的处理,即在入话部分就会首先说明正话要表达一种什么主题思想,这种故事深层主题结构的表层化处理使听众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价值期待”之中,吸引他们为这种期待带来的好奇心付出金钱。这种深层结构的表层化,由于其大众化与主流化使其获得了穿透故事本身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力量。在“说话”艺术的情节模式方面,其交流性更加明显,比如采取表演性情节、场面化情节使书场变成了一种故事实景的存在,听众仿佛置身其中。说话人的这种要保持听众的焦虑还表现在不时穿插于故事中的议论与设身处地为观众解惑的品评。所有这些都作为“说话”的内在的艺术机制运行于“说话”的整个过程。

综上所述,书场的客观情形直接影响了“说话”的艺术形制,这是建立在说话人生存基础上的一种“生命形式”,是一种交流性的艺术形式。正因为说话人表演的好坏与其生存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于讲故事、表演的技巧的探索便成为他们非常注重的一方面。这客观上促进了“说话”在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由于“说话”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娱乐,讲究思想价值,比如对道德、伦理等的宣扬,使“说话”艺术区别于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而具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说话”艺术的形式是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生命形式”。

三、说话模拟:话本小说的文本形制

话本与话本小说的不同之一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受群。鲁迅先生指出,“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具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作凭依,是为‘话本’”。[11]可见,话本是作为说话人的“底本”,面向的是说话人而非普通读者。由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来看(比如《醉翁谈录》中的话本篇目、《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篇目,等等),其文本形制和明清之际的话本小说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作为“底本”的话本对一些说话人常用的套语、叙事程式并没有呈现出来,而且内容很简略,这要靠艺人在表演时的现场“敷衍”与“捏合”来使故事更加丰满与动人心魄。因此,称明清话本小说为“拟话本”,即对话本的模拟并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为明清话本小说的文本形制是一种“说话模拟”,而非“话本模拟”,即是把一种具有现场感的艺术进行了书面化的改造,也就是说,这些小说是一种“书面化”的“说话”艺术,笔者将此类作品命名为“话本小说”。这样,话本小说就包括宋元文人创作的供人阅读的模拟“说话”的小说与明清文人创作的模拟“说话”的小说作品。“话本小说”是一种文体意义上的命名方式,它既包含了这些小说与“说话”的渊源关系又包含了作品的“写――读”特点。

话本小说对于“说话”的模拟与书面化改造可以从文本形制的模拟、叙事方式的精化、题材的调整、内在精神的改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话本小说具有一种现场感极强的、模拟“说话”的文本形制,甚至比“说话”艺术的形制更加规范。因为“说话”艺术有很大的灵活性,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说话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顷刻间的“提破”与“捏合”就反映了这种灵活性。比如对于入话和头回的处理,如果说话现场人员爆满,那么说话人很可能选择在开场之后直接进入正话。但作为一种文体规范,话本小说在规范的同时失去了“说话”艺术的灵活性。从话本小说,比如“三言二拍”的文本形制可以看出,话本小说对“说话”艺术题目、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正话、篇尾的沿袭与书面化形成了话本小说固定的文本范式,并在文本进程中模拟“说话人声口”,比如随处可见的“话说、且说、却说、正是”等口头语;再如为表明故事结构的“话分两头”或“按下不表”;以及穿插于故事之中的大量议论等。也就是说,话本小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个说书人,把写作看做面对听众的“说话”,这种“听众意识”使话本小说具有了“说话”艺术的读者交流品质,而且这种交流品质不仅仅存在于文本形制的表面,它还存在于文本的叙事方式、结构模式、文化模式以及意识形态模式之中。

其次,话本小说作为一种书面文本,作为以读者为接受对象的艺术形式,其不同于“说――听”艺术,或者说对“说话”艺术书面化改造在叙事方式上表现为叙事方式的精化。“说话”艺术在叙事方式上往往随意性较强,对故事的“提破”、“捏合”、“敷衍”表现了这种随意性特征,话本小说对“说话”的书面化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随意性,对叙事采取了精细化处理,这样使故事看起来更加合理,更具有可读性。比如《喻世明言》卷35,“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采取倒叙的叙事方法,使故事在一个悬念的背景下展开,这样便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味。再如在全知视角下采用限制视角用来表达悬念或者表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在语言上,更能体现书面化与口头艺术的不同,比如《初刻拍案惊奇》卷6“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采用浅近语言的骈体进行叙事:“见男人问讯称呼,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妨。到内室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语言的这种书面化特性在场景描摹、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时更加明显,语言的雅致体现了“写――读”模式的特点,因为阅读的快慢、重复、时间等在于读者,也就是说主动权在读者一方,他可以在字词之间留恋琢磨,语言的雅化使阅读更具兴味;而“说话”艺术的“说――听”模式主动权在于说话人,听众基本随说话人的语速对故事进行体悟,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有利于降低理解的难度和减少理解的时间,这样听众不至于因理解时间过长产生跟不上故事进程的情况。因此,话本小说叙事方式的精化一方面是小说创作文人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书面文本交流方式变更的支配。

第三,话本小说对于“说话”的书面化改造还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在明清之际繁荣的话本小说与两宋“说话”艺术在题材选择上的不同,表现了时代的差异与接受群体的不同。明清话本小说作家对于题材有着自觉的追求,他们往往取“巷闾近事”来“新听睹、佐谈谐”。翻检大量的话本小说,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商人形象,日常琐事成为话本小说叙述的中心。这与话本小说读者群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有很大关系。题材的调整,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接受群的变化和以读者为交流对象的文本追求的变化。题材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方面是对的描写。“说话”艺术的接受是在一个公共的空间进行,因此说话的题材往往对有所顾忌;而话本小说的读者阅读一般是在一个私人空间进行,接受环境的变化使书面文本容易摆脱公共的道德约束而为取悦读者的阅读趣味进行一些描写。这同时与明清之际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第四,话本小说的书面化最为核心的是内在精神的变化。明清之际文人生存环境加速恶化,社会动荡,加上阳明心学和李贽“童心说”的影响,社会思潮向着高扬人性精神发展。明清之际,江南特别是江浙闽一带,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性质的萌芽,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流传千古的“义利”观,弃儒经商已经成为许多文人的选择。因此,时代精神的转型使文人的传统精神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话本小说中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商人靠劳动和智慧获得利益的肯定,对弃儒经商者所持的赞成态度与不避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对于妇女问题则更体现了难能可贵的男女平等思想,如《二刻拍案惊奇》卷11“满少卿饥附饱 焦文姬生仇死报”中写道:

却又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好色、宿养妓,无所不为,总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子愈加放肆,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里的所在。

这里把男女不平等看做天下的“不平事”,体现了在人性觉醒的明末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明清话本小说中表现女才子的故事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女性表现出了使很多男性不如的才华。话本小说对于妇女贞节问题也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许多小说站在传统的立场维护妇女的;另一方面很多小说还表现出了对于妇女再嫁的肯定。所有这些内在精神的变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读者群变化后的一些交流性调整。

综上所述,话本小说对书场“说话”的书面化模拟存在模仿和调整两种同时性的维度,话本小说继承和发扬了“说话”艺术特有的文本形制,使“说话”艺术以“交流”为核心的艺术特性得到保留,并根据时代特点和接受群的变化进行了符合“写――读”交流的书面化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在各个层面,从而确立了话本小说以“交流”为核心的艺术特色。“交流”不但作为一种具有读者指向的写作目的,而且是一种文本的叙事模式和组织模式,是一种艺术方法。

四、结语

两宋“说话”艺术的艺术形制是建立在说话人生存和“说话”艺术精神特性基础之上、在长期的表演实践和与听众交流磨合下形成的具有思想内涵的“生命形式”。说话人的生存和时刻有失去听众的焦虑,直接使“说话”艺术从表层艺术形式到内容呈现出一种“交流”的艺术特征。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以“交流”为核心的艺术形式,“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核心意义的艺术方法。话本小说对书场的还原和对“说话”的模拟使其具有了“说话”书面化特征,这表现在对于“说话”艺术文本形制的继承和针对“写――读”交流模式进行的书面化改造,这种改造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同时展开。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话本小说以“交流”为基础形成的独特的文体模式、结构模式、情节模式、文化模式,等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话本小说对“说话”艺术的书面化改造过程无不受到来自读者群的反向支配,因为读者兴趣往往成为话本小说追逐的目标,这是一种“读――写”交流模式,话本小说的发展与没落无不体现出“读写/写读”两种交流模式之间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序[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75.

[3][宋]西湖老人繁胜录[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105.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57-75.

[5][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408.

[6][宋]罗烨.醉翁谈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7]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92.

[8][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克强指数;Benfrod法则;回归拟合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06-03

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有许多经济指标可以反映,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质量如何,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对掩饰篡改经济数据一直有着强烈的动机和利益考量。如何能甄别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的经济决策一直都为学术界所乐于探讨。

克强指数源于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克强指数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方法和思路,作为对经济运行做出判断的成功范例,对克强指数的研究和改进与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础知识

(一)Benford法则介绍

Simon Neweomb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发现许多类型的数字都很好地符合这样的规律:以1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要比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频率要大,而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又比以3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概率要大,并可以此类推。1938年Frank Benford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自然数据的首位数字的出现频率符合一个规律,这就是Benford法则[1]。Benford定律的定义:在不同种类的统计数据中,首位数字是数字的概率是:

P(D=d1)=lg(1+1/d1), d1=1,2,…,9 (1)

Benford法则可以用来检查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George Judge使用benford法则检测调查数据的质量[2]。许涤龙将Benford法则用于对M2统计数据准确性的研究[3]。刘云霞运用Benford法则对中国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4]。孟连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进行了估计[5]。许宪春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6]。Mark J.Nigrini提出该法则可用于检查是否有伪账[7]。张华用Benford法则对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8]。这些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Benford法则在部门数据和宏观数据质量检测上的独特功效。

(二)Benford法则检验方法

1.卡方拟合优度检验

其中ei是统计数据中首位数字i的实际频率,bi是Benford法则下首位数字i的理论频率。在显著性水平为0.05、自由度是8的条件下,卡方检验的临界值是15.51。如果卡方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统计数据首位数字的频率分布则不符合 Benford分布,即说明该数据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应引起注意。

2.Pearson相关系数

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线性关系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则样本Pearson相关系数为: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克强指数使用三个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对地区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评估。本文选择克强指数相关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总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四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数据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五个经济指标从2003―2012年共十年的分省年度数据。

(二)Benford检验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分别统计了每个指标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十年数据首位数字的频数,计算出每个数字出现的频率,以便检验各指标首位数字出现的频率是否符合Benford 法则。表1是各指标数据首位数字出现的频率分布。

对各指标首位数字的分布频率与Benford法则的分布频率进行频率分布拟合优度检验,计算结果(见表 2)。

表2的数据表明,前4个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中,除铁路货运量为0.71818外,其它3个指标都在0.985以上。从卡方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来看,显著性水平为0.05,自由度为8的卡方统计量临界值为15.51,除铁路货运量之外的其他指标的卡方值都小于此临界值。从两种检验结果都可以推断出铁路货运量指标数据可靠性存在问题。

为了找出铁路货运量数据中存在问题的样本,逐一剔除铁路货运量各省的数据。经计算发现贵州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在剔除其省份数据后相关系数明显变大、卡方值明显变小。说明这几个省份数据存在质量问题。综上所述,克强指数相关指标的数据质量整体可靠,由于全国各省交通运输发展悬殊,南方几个省数据的干扰使铁路货运量这一指标的数据质量变差。

(三)克强指数优化方案

为了优化克强指数的指标体系我们选取总货运量指标代替铁路货运量。首先计算出总货运量指标十年数据首位数字出现的频率分布(如表1所示)。对总货运量频率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2看出总货运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卡方值也小于0.05 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可以认为总货运量比铁路货运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用总货运量代替铁路货运量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评估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为了验证猜测,分别使用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和发电量、总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回归拟合使用SAS软件。

首先用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拟合地区生产总值。拟合结果中F统计量t为925.50,可决系数为0.9007,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各系数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分别为-4.75、17.93、-6.66、17.30)都落在拒绝域范围内,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然而虽然拟合方程的统计意义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铁路货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却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不符,也印证了铁路货运量存在质量问题的结论。

然后用发电量、总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拟合地区生产总值。拟合结果中F统计量为1 675.5,可决系数为0.9426,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各系数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分别为-6.89、10.05、3.78、18.27)都落在拒绝域范围内,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经检验拟合方程的各变量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对比两个拟合结果,有理由认为发电量、总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能够更好地评估地区生产总值。

结论

本文从克强指数使用的经济指标出发,基于Benford法则对各省份2003―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的数据准确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铁路货运量数据可靠性存在问题。通过逐一剔除各省份的方法找出存在数据篡改的样本。因此克强指数相关指标不适合评价所有省份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优化克强指数的指标体系,选取总货运量代替铁路货运量,分别使用工业用电总量、铁路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和工业用电总量、总货运量、固定资产投入国内贷款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总货运量代替铁路货运量可以更好地拟合地区生产总值。因此本文得出结论:克强指数指标体系并不广泛适用,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估全国所有省份的经济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 George Judge,Laura Schechter.Detecting Problems in Survey Data Using Benford’s Law[J].The Jounal of Human Resources,2009,

44:1-24.

[2] Hill T.P.A Statistical Derivation of the Significant-Digit Law[J].Stat.Sci,1996,10:354-363.

[3] 许涤龙,金瑛.基于Benford 法则的M2 统计数据准确性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8).

[4] 刘云霞,吴曦明,曾五一.关于综合运用Benford 法则和面板模型检测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J].统计研究,2012,(11).

[5] 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0,(10).

[6]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0,(2).

[7] Mark J.Nigrini.The Detection of Income Tax Evas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Digital Frequencies[D].Ph.D.thesis.Cincinnati,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92.

[8] 张华.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评价及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The Study of Reliability About Keqiang Index Based on the Benford Law

SONG Xiang-dong,GUO Teng

(Yanshan University College,Qinhuangdao 066004,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