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育研究8篇

时间:2023-07-12 09:32: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模式

【Abstract】As a global topi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from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rul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exploration. It aims to rich the theories of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at home and provide theori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It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mode of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Enterprise;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de

美国较早开展了创业教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1]。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yles Mace早在1947年第一次开设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课程,一直以来该门课程都被视为是美国高校的创业学课程的首门课程,这也是大学里第一次提及创业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是在率先在本科正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1968年开创了创业方向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的课程[2]。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底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及了关于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指明必须在学校“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1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历阶段

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一般认为萌芽阶段是从1947年至1970年,主要以青年商业社和创世人霍勒斯・摩西为标志。该商业社自1919年创立以来,对美国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商业实践教育在高中生中的实施,可以说是催生了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开展。但由于在1945-1970年间,美国正处于大工业时代。这这段时期,美国的大公司逐步迅速繁荣并发展成为大型寡头企业,而小公司则面临过大的竞争压力而导致直接破产。美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业教育仅仅处于萌芽状态,没有社会支撑发展的环境,要推行创业教育受到了阻碍。

2)起步与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从1970至2000年,当时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涌现了大量的新型中小企业,因此在这种境况下“创业革命”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迅速向前发展。1979年美国就有127所本科层次高校新开设了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到了1986年迅速上升到59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而1999年则达到1060所高校, 2005年初美国有共计超过1600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3]。与此同时创办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关于创业教育的期刊杂志,《小企业管理期刊》创办于1963年;1988年更名为《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美国小企业期刊》创刊于1975年;1985年《企业创业杂志》创刊等。

3)完善阶段

一般认为该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延续到至今,完善阶段可认为是逐步迈向成熟的创业教育时期,并由该国的管理学会以及创业学部率先提出了“创业学博士”项目,并开设 “博士论坛”,以此来促进创业人才能积极从事创业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创立创业课程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著名的考夫曼基金会积极同一些高校加大合作机会,同时新创了“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的课程,因此美国高校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

在此阶段美国社会对开展创业教育也尤为关注,比如一些期刊杂志《成功》、《美国新闻》及《创业者》等经常报道有关于高校的创业教育成功及发展动态,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状况排名。以至于排名现在已成为衡量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新标准,高校的经济收入以及招生就业率都有受到排名的影响。

2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2.1 教学研究体系

在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把创业教育划分成一个专业研究方向,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创业教育领域都具备完整系统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依据创业课程教学计划,来开展创业教学,授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完成,模块通常由基础理论教学部分以及模拟练习部分、案例分析部分等组成。通过系统化的创业课程教学引导,逐步实现了创业教学目标,落实了创业教育理念。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由创业家协会、家庭企业研究所、创业教育中心、智囊团以及创业研究会组成。创业家协会一般由优秀的创业家构成,并由他们来指导创业教学,同时还要定期给创业中心一定的捐助;家庭企业研究所定于每年开设家庭企业研讨会和一系列的创业讲座,推荐杰出家庭企业奖,推动家庭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家庭企业培养接班人。智囊团是由一些大型公司的首脑人物参与,并每年召开会议,提出一些促进发展的措施,实施咨询反馈;创业研究会主要开展一些创业方面的学术交流,专门为从事创业研究者和教育者创建交流平台,并定期出版会议文摘、交流论文;创业教育中心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以及外延拓展计划的机构。

2.2 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社会创业体系,特别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在整个创业教育体系中,有计划地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建立创业教育研究会、高校创业合作中心、设立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等,创业合作中心同社会形成有机整体,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创业培训与资质评定机构、创业者联合会的连接,逐步地形成高校、企业、社会三者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体系结构,社会的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一直也来美国社会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发展的条件。首先,从小学的教育开始,一直强调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打下了基础。其次,大多数美国大学均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其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再次美国所有大学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积极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最后,美国高校注重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各级企业为师生到企业进行调查和项目研究提供机会。

随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推进,与之对应的监控机制、评价体系也逐步完善。从1990年起,美国著名期刊杂志,如《商业周刊》、《成功》、《创业者》等每年对全美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估。现在评估涉及到以下几点:高校教师相关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的数量、高校设置的创业课程内容、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开展的创业教育有关的创新项目、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创业成成就以及校友的创业反馈,该评价方式有效地对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利用这种方式,促进了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竞争,直接影响高校的报考率,通过有效的引导机制实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启示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2002年我国指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成为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5]。随着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及社会的创业大赛目前正在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了社会创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认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分析研究美国创业教育后,得到以下结论: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误区,不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创业潜能,误导学生定位高薪职业[6]。这就造成了每年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涌入人头攒动的招聘会寻求稳定的职位,不敢冒风险推行自主创业,缺乏创业精神。因此首先各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社会就业培训有着根本区别,更不同于“企业家的速成教育”。创业教育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创立作为标志“创业革命”发展的环境下,对创业人才大量需求的新型教育理念。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者。其次,要增大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念,具备既能参与就业又能开展创业的素质。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的领导要重视并积极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计划的建立、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充实、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划及教学措施和方式的实施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创业教育工程实施。

2)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不能只重视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实际的帮助和指导。在美国,高校一直注重推进学生的创业体验,参与创业体验能让学生建立创业的感性认识。通过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的研究报告证明,美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家是来自于拥有企业的家庭[7]。这也再一次说明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践,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而我国这方面的教育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多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有规模的创业企业、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业计划竞赛、积极举办各种创业沙龙、建立模拟企业管理模式等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经验,又引起了学生的创业兴趣;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丰富创业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欧阳跃军.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2]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Hernandez-Gantes, Victor M: And Others. Fostering Entre Preneurship through Business Incubation[Z].

[4]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Z].

[5]翟惠根.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篇2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师资建设 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朱静然(1980- ),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王岚(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18)王淑娜(1977- ),女,河北博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处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科技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2012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7-03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从清华大学1997年开展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3年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全国有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此后,有关创业的课程及与创业相关的网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等机构纷纷在一些著名高校亮相。2005年,我国第一个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会在上海成立,并在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两年多来,基金会已支持了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此外,由、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实施的KAB创业教育项目,作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启蒙教育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当前,KAB创业教育项目已在全国近600所高校实施,341所高校开设了KAB创业基础课程,56所高校创设了KAB俱乐部,有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受功利化观念影响较大,并未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如有些高校主张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无须进行创业教育;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有甚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言,它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它应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第一,师资资源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教师在聘任体制上追求高学历或高职称,使得他们讲理论有余而创新经验不足。虽然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了几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培训了600多名教师。而这些培训工作也大多落实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亦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第二,课程资源缺乏。课程资源缺乏是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仅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其课程也只是管理、工商和发展前景好的工科等与商业联系较紧密的学院开设,其内容也大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别说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和基础知识融合了。

(三)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一,政府资助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必然要求与社会的互动。但从省市立法实践来看,除了一些发达的省市,很少有地方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正是由于我国并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真正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资助体系,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不积极。第二,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推动组织。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而后才由政府推广。目前国家层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即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其也是2010年才设定的,具体运行情况有待考察。而在省级单位这一层次,我国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在高校中,大部分高校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而设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高校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推进缓慢。此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民间专业化组织机构的推动,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

(一)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目标

国外发达国家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秉承此理念,百森商学院强调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发展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同我国一样在价值取向上也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其逐渐变成非功利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成为其主要培养目标。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是当今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创业教育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二)具有系统化、灵活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约有18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形成了一套科学、灵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高校间提供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差异性很大,但其设置无外乎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到整个课程设置当中;第二,加强多学科相互渗透,增加跨学科课程;第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单独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中,又考虑到不同年级的特点,例如,斯坦福工学院的技术创业项目为本科生开设了“高技术创业入门”“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技术创业”“高技术创业管理”“全球创业营销”等比较深入的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了有关创业学科领域的研讨课,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

(三)拥有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有5名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开设8门课程,另有32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伯利克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而具有创业体验或在职培训经历是这些创业教育教师的必备条件。例如,在创业教育教师选聘中,德国把具有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聘任创业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日本政府为了鼓励教授和研究人员从事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实施了“远山计划”,为国立、公立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创造了条件。相比于我国而言,由于创业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其师资缺乏不言而喻,但真正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又有多少有过创业体验或培训经历,想必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成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第一,政策保障完备。国外的创业政策为创业教育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首先,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完备,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如法国2008年的《经济现代法》中规定,国家允许个人,包括工薪阶层、事业退休人员及在校的大学生从事经营活动,成为个体经营者,不但申请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其次,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给力,融资环境融洽。例如,英国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青年创业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债券式的青年启动金。该启动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申请手续简便,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只需支付低于银行利息的利息即可。总之,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第二,组织机构健全。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国外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在英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健全,既有政府层面的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即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又存在诸多创业教育的民间组织机构。而各高校也多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其领导多由高校管理者担任。例如,在就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上一向表现优异的利兹城市大学就有专门的创业学院,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也是很完善的,其创业教育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又分为不同的层级,如全国级、州级、地方级等,它们主要从事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在高校,创业课程与创业项目往往和一个创业中心共存。目前,美国大概有150个创业教育中心。

总之,完善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及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及环境保障,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以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有较强的功利性,这也正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解决就业的功利性目的转变为培养创业精神的非功利性目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转变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靠、要”的就业思想观念,积极投向市场,为创业教育的展开做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注重技能到注重能力、从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育阶段的紧密配合。在这方面,国外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而具体到高校而言,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基于此,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第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关于“为创业”和“关于创业”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灵活性;第二,要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第三,要把创业教育的思维、理念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灵活、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依托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问题。第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或增加创业体验。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有诸多途径:可通过定期参加培训班、创业教育会议等方式;可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其创业经验;聘请兼职的“创业导师”来开设讲座或授课,我国高校师资大多都实践经验不足,可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各行业优秀的从业者,作为兼职的“创业导师”,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四)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许多并未真正落实。因此,目前需要从大学生急需的资金、相关激励制度、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着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基于此,政策的支持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设立专门为小企业创业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体系改革,改善融资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通过税收优惠、降低进入壁垒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组织创业培训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指导。第二,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组织支持系统还较弱。虽然教育部在逐步推广创业教育过程中,成立了一些相应的部门或组织机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们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基于此,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到高校层级分明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特别是多类型、多层次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以此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方面的缺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针对高校而言,需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及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来负责全校范围内创业教育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各学院内部需建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来组织学院里的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3]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4]肖艳晖.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研究,2010(5).

[5]刘敏.法国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6]罗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篇3

[关键词]教育财政;补救,措施

1 现状

高等教育被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成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两种提供途径。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总的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和世界相对的合理水平有一定距离,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最大压力。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资的重点,国家将很难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高校应如何做好财政补救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财政不足的问题,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

2.1 财政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我国教育总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4%的目标仍未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依然巨大。同时,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逐步向初等教育倾斜。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教育预计支出1980.62亿元,在具体的分配上,更倾向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费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资体制下,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许多高等院校经费不足也是必然结果。

2.2 经费投入地域差异明显,投入不均衡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分级管理”改革将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根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这一新的拨款体制有助于调动地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各地区教育投资的总量和增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发展失衡。一方面,不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后流向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不发达地区投入无法回收,从而影响了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进而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公平的主要原因之-。

国家财政缺乏必要的教育平衡机制,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的不合理比例下,地区间教育发展失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拨款的明显不足,使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2.3 财政拨款制度和方式不合理,效率低下

高校拨款目前均采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其是以各类学生培养数及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培养标准,属投入型拨款模式,这种拨款模式只关注教育规模,势必形成高校不顾自身条件拼命争招生指标,扩大招生规模而不顾其他。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各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差异,学费标准由物价部门统一核定,没有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重点及效益作为参考因素加以考虑,缺乏有效的控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益。

2.4 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从而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在汇总预算中,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是按一定比例同级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没有考虑高等教事业发展计划、实际需求以及产出实际。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这样编制的算既难反映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总量,也不能对限的资金进行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必然导致经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 财政补救措施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增加财政拨款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无法实时支撑政府的投入。要解决高校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不仅要对财政投入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依靠建立多方位的补救措施,开发并有效使用稀缺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有机的体系,为高等教育摆脱资金缺口提供多种选择路径。

3.1 主体的确定

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受益主体均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①国家是教育的最终收益者,其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补偿相应的教育成本;②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受益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纳税、捐助等方式体现;③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以学费的形式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④学校,学校面对着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科研和社会服务开发能力,应以从科研、服务等收入中提取部分用于学生培养。

3.2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的选择,对保证财政经费的投入,使主体各方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系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财政补救措施的研究,是在财政拨款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根据高等教育的经济性质和发展阶段,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补救措施为辅的有机组合。

3.2.1 财政拨款方面

(1)完善立法,保障教育财政拨款。立法完善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财政工具的作用效果。一是用法制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比例;二是通过立法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职能;三是还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以确保同步发展。

(2)引入绩效与竞争,建立多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方式。目前政府对高校拨款主要采取的投入拨款机制,其实质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机制,与之相比较,绩效拨款机制则是以产出指标分配资源的拨款方式。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把资金的分配与高校的教育质量联系起来,使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高校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我国教育拨款应倾向以产出或绩效为导向,以多参数结合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建立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等多因索的作为拨款因子,设计多种参数合理量化拨款公式,并定期进行调整,在中介机构的评估与监督下,使教育拨款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3)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是政府“领导”下的拨款而非政府“指导”下的独立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直接运作模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财政拨款的中介部门。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的拨款程序,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有益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4)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通过支付转移逐步提高地区间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和缩小各地区内部教育机会均等程度之差异,补偿贫困落后地区高等教育投资净流出的教育成本。不仅要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纵向形式的转移支付,同时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行性。

3.2.2 补救措施方面

(1)科学制定学费收费标准完善收费机制。学生缴纳学费,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实质上是学生及家长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杂费已成为高校财政收入之外的最大来源。学费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利益获得”、“能力支付”、‘‘/公平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学费标准。同时,政府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具有一定的权利,给予高校适当调增、调减的自主权。这样既保证大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又有利于增加高校的经费收入,减轻高校的经费负担。

(2)完善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建立起有效的贷款偿还制度。按其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是从选择合理的贷款发放机构,合理制定贷款回收期限,选择理想的担保方式,采取可行的还款方式,如“以收入比例还款”按月收取等方式。同时做好相关的贷款偿还减免的相关政策制定,鼓励学生提前还贷,对支边从事艰苦工作的专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条款。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为助学贷款的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对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安全观,促进大学生成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为社会和校园稳定提供保障。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能提高整个国民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安全水平,从而能做到从个人安全到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全盘工作,扎实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体育安全问题类型

(一)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一直是各高校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其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原因而导致的体育安全事故。

(二)体育锻炼安全问题

体育锻炼安全问题是指发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口常个人或集体进行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进行的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体育安全问题。

(三)训练比赛安全问题

训练比赛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校运动队,在口常进行专业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多方面因素而导致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问题。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二、场地器材安全

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正常安全进行的基础和平台,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之一。场地设施及器材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完成状况、学生的安全保障。调查发现:发现60%以上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安全隐患。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体育设施不完善,场地面积容纳人数太多,相对活动空间小,发生体育安全问题可能性扩大。14.2%的学校从来没有对场地设施和器材进行过维护检查和更新,28.5%的学校也只是偶尔对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安全事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技术动作不规范,存在危险动作;没有配备护具如护腿、护膝。可见目前高校由于场地器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体育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三、安全意识淡薄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纪律松散,追逐打闹,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冒险的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极易出现教学安全事故,例如,田径、游泳等项目。严格的比赛规则是学生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由于课外体育活动脱离了教师的视线,在无监督和监护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时,不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过分强调胜负,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对抗激烈,在运用铲球时如不加以限制,往往导致伤害发生,所以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文明比赛。

四、领导安全意识

领导对体育的不重视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教学的压力,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安全法规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完善、场地器材有安全隐患、课时安排不合理作为管理因素被选在前列,目前国家的安全法规并不完善,尤其在体育教学事故方面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合理的体育活动出现些伤病实属正常,但只要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家长便找到学校,造成学校、教师都害怕被承担责任的问题,没有为学校、教师撑腰的法律法规,那只有将教学难度与强度打折的办法。

五、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一)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提高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体育安全进行的重要对策。如今,高科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不仅仅作用于高端行业,同样也对学校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利用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讲座、海报、知识竞赛、图片展示等方式,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二)端正教师安全态度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让体育教师清楚学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学习、宣传等方法让教师了解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并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事故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的体育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尽快的从思想上转变过来。

(三)提高领导重视

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关注程度不高,造成了体育课被压缩、调整、占用、甚至取消的现象。造成了场地器材损坏严重,年久不修,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现象,造成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的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等等,所以,首先应该转变领导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要让领导明白学校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抛弃不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其次,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条件。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习惯工作进行,让它成为工作中不可忽视,又经常进行的工作。

(四)健全安全教育责任体系

高校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体育安全管理责任明确、配合协调、共管齐抓。高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分级负责可分为:由院分管院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各项体育安全工作。院党委书记为首的体育安全思想工作团队,做好学校体育安全方面的思想工作,让体育安全深入每位师生员工心中。校团委、学生会组成的体育安全工作小组,对大学生课余时进行体育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技比赛进行体育安全的组织和传播工作。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保卫处,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协调,维护体育教学、课余活动、训练比赛的正常进行,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廖小梅.桂林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2]崔运坤.福州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和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 高校 素质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有中国教育方针的立足之本。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 《教育规划纲要》 指出素质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教育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习,培养能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1.1 激发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努力做到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挖掘自我的潜能。

1.2 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

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高校本身必须打开校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推进。 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作为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请企业、团体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引领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3 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时代潮流。从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改变。电脑已经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要的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 强化“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

2.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状况有其特有的特点。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此,我们提倡建立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格特征。

2.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改进授课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观看录象片、组织专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教师在掌握讨论秩序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并给予点评。这种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表达、争论和推理归纳,以及做探索性实验的好方式。

2.3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科体系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又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质量培养的提高。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主修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后,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2.4 营造良好的创新支持环境

正如斯滕博格的理论提到的,创造力的产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需要支持并能奖赏创造性的环境作为培养个体创造力的资源。因此,在高校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体系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篇7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篇8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