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8篇

时间:2023-07-12 09:32: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1

关键词:战略执行;企业家能力;环境不确定性;高管团队支持;中小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17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2-0035-07

一、引言

环境决定战略观认为,环境是企业战略及其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机会和规避威胁才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这对处于经济转型中的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打造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驾驭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是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能力心理学者指出,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说明了环境因素在个体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只有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持续提升。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将详细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以及考察高管团队支持对两者关系的调节影响,并说明其中的作用机理,为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程度,它包括动态性、敌对性和复杂性三个维度。本研究将详细分析企业环境的动态性、敌对性和复杂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以及高管团队支持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

(一)企业环境动态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

动态性又称动荡性,它是指环境因素快速的、难以预期的变化。刚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荡的。顾客需求变化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行业技术变革的加快和环境因素联系的加强也加剧了企业环境的动荡性,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提出了挑战。因此,根据信息处理观及相关研究,中小民营企业家在动荡的环境中将不得不增加信息搜寻和处理的能力以提高企业家及时更新战略决策标准和战略行动速度。随着环境动态性的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家搜寻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瓶颈逐渐显现,这将对其实施战略决策和行动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其战略执行能力的发展。由此可得,H1:企业环境动态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企业环境敌对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

敌对性是指企业在环境中运作所需要关键资源的稀缺度,它是与丰裕度(Munificence)相反的概念。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运营所必需的资源的外部控制将会减少组织管理的自主性、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最终威胁组织的存在。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方面处于政府政策优先次序的最底层,它们在贷款、土地和建筑物、关键资源和外汇的控制、外贸的参与许可以及信息和新技术的获取等都受到政府政策的干预和管制。为了获取这些稀缺的资源,中小民营企业家在战略决策和行动上必须更具风险承担性、长远性、主动进取性和创新性以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例如,他们通过积极与商业伙伴培育紧密的个人关系网络获取资源和制度支持,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能力基础观认为,为了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识别、选择、培育和利用一系列有形、无形的资源和默示的知识。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中小民营企业环境中资源的稀缺迫使企业家更加努力培育其战略执行能力以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因为其战略执行能力可以成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之一,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改善了企业家在资源稀缺时对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效率,环境敌对性的不利影响也将降低。由此可得,H2:企业环境敌对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企业环境复杂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

复杂性反映了企业环境组成要素的异质性或多样性。随着环境复杂性的提高,企业家会对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引进深刻的变革以及提出重要的承诺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将把精力集中于识别和整合重要的战略因素以及形成和运用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上。因此,企业家在复杂环境下将积极培育与战略实施相关的能力。

在我国,政治规制制度是中小民营企业环境复杂性来源中影响最大的方面。因为各种政府政策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行业选择、投资许可和运用的自主性、资源采购、设施使用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在上述方面均处于不利位置,这提高了其面临的环境复杂性。同时,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的异质性不断增加,这对于成立时间较短、市场力量薄弱、关系网络短缺和市场渠道狭窄的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越发严峻的竞争挑战。在不利的规制和竞争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常常采用更为主动进取和积极创新的竞争战略,游击队式战略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战略下,它们把竞争活动限制于有限的少数选择上并为关键活动保留稀缺资源,在市场机会到来时能够迅速行动,这不仅使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先动地位和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带来快速和丰厚的回报,也为企业家获取和积累有效实施战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提供了机会,从而促进其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得,H3:企业环境复杂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高管团队支持的调节作用

高管团队的支持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资本、管理能力、行业经验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这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高‘管团队支持对于缩小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缺口、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促进中小民营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管团队提供的专业能力、行业经验和关系网络支持是中小民营企业家培育其战略执行能力所必需的资源、知识、经验和技能的重要来源。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高管成员的专业能力、任职经验和关系网络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可以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家迅速与利益相关者达成战略共识、推动战略与组织形式和运营活动的协同以及有效监控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从而使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成为了其他资源和能力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同时,高管团队的支持也包括他们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家改善其战略执行活动的效率,这才能保证他们能够有效识别企业家在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为此提出专业的建议意见和合适的解决方法。总之,高管团队支持能够有效缓解环境不确定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不利冲击或有效强化其有利影响,从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在不确定环境中得以持续地改善。由此可得,H4: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关系起调节作用。H4a:在高管团队支持强时,企业环境动态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弱;在高管团队支持弱时,前述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强。H4b:在高管团队支持强时,企业环境敌对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在高管团队支持弱时,前述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H4e:在高管团队支持强时,企业环境复杂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在高管团队支持弱时,前述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

三、研究样本与量表来源

本研究分析的中小民营企业家是指拥有企业所有权,并且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掌握着最终决策权的企业主。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广东省通过总裁班、企业家商会等渠道进行调查样本采集,共向中小民营企业家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64.75%。数据分析的软件是SPSS16.0。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企业家中男性占总样本的73.4%,女性占26.6%;平均年龄为37.98岁,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39岁,占总样本的57.9%,其他依次为40-49岁、20-29岁和50-59岁,分别占34.0%,5.8%和2-3%;受教育程度以本科最多,占总样本的33.6%,其后依次为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研究生,分别占29.0%、26.3%、7.7%和3.4%。从企业家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参加过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的企业家分别占总样本的56.0%和38.2%。企业家所在企业的平均年龄为8.16年;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占总样本的56.8%,其后依次为成熟阶段、创业阶段和衰退阶段,它们分别占20.8%、18.5%和3.9%。

在本研究的测量表中,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和高管团队支持的测项分别是在黄亮和张建琦和Stubner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企业环境敌对性和动态性的测项来自Green等,企业环境复杂性的测项来自Kabadayl等,采取Likert式7点评价刻度,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

四、实证结果和讨论

(一)实证结果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企业环境动态性、敌对性、复杂性和高管团队支持的Cronbaeh’s系数分别为0.864、0.693、0.681、0.689和0.895,均达到可以接受的要求。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1)表明,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与企业环境复杂性、高管团队支持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显示,在模型2中,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对企业环境动态性、敌对性和复杂性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054、0.000、0.115,除了企业环境复杂性的回归估计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以外,其他两个回归估计系数都在0.10的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企业环境复杂性对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3中,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对企业环境动态性、敌对性和复杂性与高管团队支持的交互项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000、0.080和-0.058,除了环境敌对性与高管团队支持的交互项的回归估计系数在0.10的水平显著以外,其余的交互项回归估计系数都在0.10的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支持正向调节了企业环境敌对性与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关系。另外,模型2和模型3中各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统计量VIF值分别介于1.026至1.208之间以及1.041至1.244之间,这说明两个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现象。因此,理论假设H3和H4b得到了调查数据的支持,其余假设没有得到支持。

(二)讨论

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首先,企业环境复杂性的加剧对企业家实施战略时应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异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家必须不断提升其战略执行能力才能在实施战略时有效控制外部环境复杂性的影响,驾驭复杂环境是企业家培育其战略执行能力的重要动机之一。其次,在敌对性高的环境下,高管团队支持为企业家实施战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企业家摆脱资源稀缺的困境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其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再次,企业环境动态性和敌对性对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当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家未能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行业技术变革的加快和环境因素之间联系的加强做出有效的反应,在实施战略时难以形成适应市场变化节奏和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扶持力度不足,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家难以从企业外部获得实施战略所必需的资源,从而未能使其在战略实施时形成和发展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能力。最后,高管团队支持没有对环境动态性与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关系以及环境复杂性与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关系起显著的调节作用。这是因为高管团队支持在动荡环境和复杂环境下所发挥的功效极为有限,尤其是高管团队未能为企业家在这些环境下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应对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故难以推动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和改善。

五、研究结论和管理建议

(一)研究结论

对259家中小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环境复杂性对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管团队支持有助于强化企业环境敌对性对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其战略执行能力的改善,中小民营企业家一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复杂环境下战略实施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在敌对环境实施战略时需要积极获取高管团队的支持。

篇2

黑龙江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电线电缆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佳木斯市最大的民营企业。这家公司目前固定资产已达4亿元,产品有4大类、150个品种、15000多个规格,年产值12亿元,年上缴税金7000万元。2005年,沃尔德牌电线电缆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荣誉,成为东北地区电缆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被黑龙江省质监局评为“省名牌产品”和“省免检产品”,企业获得省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质量诚信企业称号,荣获“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奖”。

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振江向记者介绍说,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推行了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生产产品在全国电缆行业首批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CC”产品安全认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CB测试认证,获得了产品出口许可证;计量体系获得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化管理获得省级“标准化良好企业AAAA级”。

贾振江告诉记者,沃尔德公司除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外,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还特别注重人的因素,注意发挥和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在公司内部,推行了民主管理,积极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组织研讨班,增强员工的民主意识和质量意识。另外,公司还将全体员工的工资与质量进行挂钩,推行质量工资制,即从每一名员工的工资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以作为质量工资,并按每一名员工的综合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分,根据得分进行质量工资的再分配。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制度 执行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民营企业而言,规矩就是规章制度,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是一个单位正常运转、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执行力是基于制度的制定,又是制度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重制度建设、轻制度执行”的现象却普遍存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管层彰显业绩的表现,执行力却较为薄弱。我们不缺乏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能力,却缺乏制度执行的力度。笔者就此浅谈下民营企业的制度建设及执行力。

一、制度建设与执行力的关系

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就像人的两条腿,并肩齐步,才能走的久走的稳。工作中,就应该辩证地看待制度与执行力二者关系,不应把二者割裂开强调某一面。企业的战略目标、工作计划、规章制度需要制度来保证其推进,而制度又是要靠执行来贯彻的。制度再多,没有约束,无法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有了好制度,员工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偏差,心态不好,消极对待,没有形成执行力,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制度和执行力达到和谐统一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而当二者相矛盾、相抵触时,就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力。

二、制度建设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善建议

(1)对制度的认识不够,导致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脱离实际,重实体、轻程序,可操作性差,在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难于贯彻落实。制定制度完全是为了应付,照搬照抄相关制度,稍作修改后印发了事,对制度执行不闻不问,最终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

民营企业管理中,对制度的认识误区是,能拿出制度,说明领导重视,有管理,有执行。监管部门与外部审计的审查亦是重视是否有制度规定,至于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却并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内部审计相对于监管部门与外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即使发现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也只是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民营企业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比,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较为薄弱。为了发展壮大,仍然有必要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层需要了解具体经济业务,结合部门的执行情况,对制度运行中发现的缺陷进行归类分析,力求建立健全科学、严密、配套、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公司管理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制衡控制机制。

(2)制度虽有从起草、审批到公布的流程标准,却因流程的不规范,在批准通过后仍然存在多数不同意见,使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

笔者公司制度通过OA系统。由于系统中规定了相关流程:起草->审批->公布->会签。在该流程起草阶段,形成了制度初稿,亦与各执行部门进行了沟通。但该沟通流程没有在系统中明确规定。以各部门负责人为代表的部分部门反馈了意见,使制度得到修善,还有部门未反馈任何意见,默认为对制度无异议。制度顺利经过了审批、公布。在会签阶段中,多数部门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企业管理者陷入了制度是否马上进行修改的尴尬局面。

就笔者公司不规范的流程而言,笔者建议,制度在OA流程上再做加强。制度在起草后,审批前,增加一道各部门意见会签流程,最后的会签流程改为签阅形式。意见会签流程用于以部门负责人为代表提出有关制度草案的修改意见。这样可以避免制度后,各部门又提出很多意见,给人制度不权威,善变的不好印象。

(3)制度用词过于口语化,意思模棱两可、语句不通、甚至有歧义;文句缺少必要标点,一口气都读不完内容;字体、结构不规范,标题无主次之分;编号顺序混乱,存在重号、错号、缺号。制度即使是经过起草、审批、批准,仍然存在以上问题。

民营企业管理者中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水平、经营思想和理念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文章的咬文嚼字功夫,更是欠缺。制度的审批过程亦是形式主义,签字即可。

制度起草后,不能因是草稿,而不重视内容用词的斟酌。制度是严肃的,各种用词、格式方面亦须讲究。草稿完成后,打印出来通读一遍乃至几遍,能发现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修正。自己较难发现,可以找文字功底较好的同事对制度用词进行润色。

(4)制度普及性较差,多数职员不了解公司有哪些制度,需要如何执行。更谈不上对制度的重视。

首先,制度出台前,没有广泛征求不同对象的意见,仅仅是部门负责人作为代表参与,各部门职员无法提任何意见。其次,制度公布后,仅仅是部门负责人接收有关制度文件。而部门内部,亦缺少有关制度的沟通或学习机制。

笔者认为,在制度沟通阶段,执行部门内部需要集中讨论,由部门负责人作为代表,反馈意见。制度后,以文件传阅的形式,将制度在各部门进行传阅、阅签。阅签必须得到公司全体职员支持,部门负责人需监督职员认真对待文件的阅签,不可使阅签流于形式。再加以培训学习,让执行部门每个员工均能领悟到新规章制度的精神。

(5)制度的权威性不够,一方面,自己(如采购、生产、计划等部门)制定制度约束自己或则平行部门(如财务部、行政部)制定制度约束自己(如采购、生产、计划等部门),其权威性与公正性都不够。还容易包容自己的缺点或是惰性,不利于改善。

多数民营企业,总经理就是老板或则老板的直系亲属。要求由各执行部门或则财务部门或者行政部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最后由总经理室批准公布。由此制定的有关制度条例比较宽松,亦缺少有关执行不到位的惩罚条例及监督职责。在执行方面,人往往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更不愿意去改变工作习惯。对于新制度条款,仅对是否执行进行讨价还价,而不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探讨。

《公司法》规定,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是公司总经理的职权。公司的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从起草到公布的一个流程。在制定制度时,就需要调查研究,首先确定哪些条款是必须执行,哪些条款是有待探讨。总体的原则是制度稍微高于现状,这样才有改善意义。必须让公司职员懂得制度的权威性,制度草案沟通并不是工作的讨价还价,而是站在可行性角度探讨。对于职员提出的问题,需找寻问题的根源,从源头开始抓起,理顺各种关系。有时候,可以获得以一个点的问题,而找到解决一个面的问题的收益。

(6)许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没有严格的处罚标准,执行时紧时松,缺乏严肃性,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有的制度虽有处罚规定,但弹性大,是“猴皮筋”、不是“高压线”,往往重错轻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民营企业领导层的管理,常受情绪化影响,亦存在太多特殊情况。制度刚公布时重视,执行出现严重偏差,强调制度时重视,对制度执行进行监督时重视,除此之外,制度执行几个月甚至几星期、几天就渐渐无人问津,最终归于沉寂。更是普遍存在制度的制定者,往往是制度的破坏者。

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有严格的处罚标准。对于不遵守制度、破坏制度者,除了罚款外,更加需要公布曝光,以使制度能得到一贯执行。公布实施的制度,任何高管人员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同时,需要建立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发现违规情况及时举报,并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对知情不报者,也应给予相应处罚。有必要成立内审部门或岗位,或则有财务部门牵头,对各部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定期考核,提高制度执行力。

总之,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视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制度是执行的保证,制度就是铁的纪律,没有铁的纪律,不会形成健康的组织,也不会有好的执行力。当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保证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同时,更要靠这些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戴建超.试论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J].湖南烟草;2008年01期

[2]苏壮俊.关于基层央行提高执行力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年10期

篇4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民营经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中小企业。新时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至2004年底,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占全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民营中小企业提供的。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一个民营中小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数量、质量以及价值观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他们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再是传统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定律下的受雇员工,而是以知识资本的投人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有针对性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这就有赖于对知识型员工应实施系统全面激励型策略。主要包括薪酬激励、工作激励、环境激励、文化激励、成就激励5个方面。

一、薪酬激励一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新型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作为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在我国当前仍然是一种最核心有效的激励手段。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薪酬激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尽量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仍然是企业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应该适当地拉开薪酬差距,给予知识型员工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他们意识到组织对他们的认可和器重。

2 选择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和员工需求的薪酬激励制度,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日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薪酬激励制度,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制度,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得到的报酬也越多。而民营中小企业中,职位高低与贡献大小往往不成正比,一个职位很低的员工可以凭借他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采用适合知识型员工的新型薪酬制度。新型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四种:基于技能的薪酬制度、基于团队的薪酬制度、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及股票期权制度。上述四种薪酬激励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环境,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激励模式,来达到对知识型员工理想的激励效果。

二、工作激励――民营中小企业应采用灵活的工作设计

工作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它与员工的个人成就需要和业务成就需要的满足有很密切的联系。有效的工作设计可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员工的满意感并提高其工作效率。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设计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1 合理的工作配置

有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其工作动机的强度有密切联系,当它们对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时,效率会显著提高。因此,企业在设计和安排工作时,应合理地使用知识型员工,尽可能使每个人的工作都与其特长、兴趣匹配,进而激发其内在工作热情。

2 增强工作的挑战性

知识型员工把克服挑战看作一种乐趣,是为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要增强知识型员工工作的挑战性可以对知识型员工委以重任,以激发其内在潜力使之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3 充分授权,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首先,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专业权威性;再次,充分下放决策权,满足了知识型员工被组织委以重任的成就感需要,使他们对工作抱有更大的热情。一般来讲,技术决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而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下放的程度应该低一些。

4 实行弹性工作制

知识型员工更多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具有张力的工作时间安排,因此,工作设计应该体现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征,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三、环境激励――民营中小企业应营造良好的环境

1 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

知识型员工主要从事知识性、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对他们来说,优越的办公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企业应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工作所必需的办公条件,比如现代化的设备,安静的办公环境等。另一方面,企业应允许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环境更富有个性化和人情化,这样将更有利于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2 和谐舒心的人际环境

尽管知识员工的工作独立性强,但是其大部分时间同样是在职业群体中度过的。因此,如果在职业群体中既有相互支持、体谅、尊重的同事,又有能理解、同情、关心鼓励自己的领导者,那么这种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环境本身就是对知识型员工无形的激励。

3 建立透明的竞争环境

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企业的公平与公正,当他们感到企业的待遇不公时,就会另谋出路。因此,在企业内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让所有员工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文化激励――民营中小企业应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的总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知识型员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有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调动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价值理念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或强制型,而是贯穿着激励、信任、关心、情感,充分体现着管理者对人性的高度理解和重视。要注重员工的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使每个员工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其次,培育“学习、合作、创新、共享”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自主创新、有团体精神的文化氛围,企业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企业要建立创新型文化,把创新的意识植入到员工的心中,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建立学习型文化,就是不断推动企业组织和员工的持续的学习能力,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建立共享型文化,就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氛围,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消除不同阶层员工知识共享的界面障碍;建立合作型文化,就要加强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鼓励员工与他人合作,彼此依赖,并促进团队协作行为。

五、成就激励――民营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员工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

1 开辟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路径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发展意向,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通常有横向与纵向两种。为了促进知识员工的发展,企业应根据知识员工的年龄、特长、兴趣和心理需要的不同,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即每一位知识型员工可选择成为企业中的管理者,也可选择成为具有核心专长和技能的专家,专家在企业中可以获得和管理者同样的待遇、权限、地位和尊重。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路径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增加他们自我实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篇5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中小进出口型企业 影响 企业应对措施

自2005年7月实行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11:1,到2013年1月的6.2897:1,人民币升值约30%。这就是说,如果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与2005年相比,价格在下降,而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与2005年相比,价格在上升。针对这样的进出口条件的改变,笔者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小进出口型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企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小进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中小进口型企业的影响。(1)部分商品进口量将增加。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以及在进口环节所花的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从而降低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当商品富有弹性时,即Ed>1时,需求量对于价格的变动是比较敏感的,也就是说需求价格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稍稍的下降都将引起进口量的巨大增加。由于各个行业需求价格弹性的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进口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如珠宝、豪华汽车、高级化妆品等)需求弹性大。

(2)因进口产品成本降低提高进口型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相对于国内同质产品,当进口产品的成本有所下降时,势必会形成成本优势,简单的说就是进口的商品相当于打七、八折。这种由汇率变动形成的成本优势,将提高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势必提高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人民币升值使得部分相关进口型企业获利。人民币升值将使部分商品进口量有所增加,进口成本又有所降低,市场占有率也有一定的提高,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相关进口型企业将从中获利。

(4)增加能源消耗型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增长。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我国进口的货物中,价格依存度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钢铁、石化、交通运输、电力设备等能源消耗型商品,人民币升值将使这些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增长,这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利好。

2.人民币升值对中小出口型企业的影响。(1)部分商品出口量将减少。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受价格因素的变动,终将引起需求量的巨大变动。因此,由价格弹性理论可知部分商品出口量将有所减少。

(2)因出口产品成本增加而削弱我国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同时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费用终将导致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的价格竞争优势将有所下降。

(3)出口型企业利益受损。因为升值导致相对价格以及人工、流通成本费用的上涨, 从而缩减单位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加之出口量的减少,以及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因此,在短期内,出口型企业将蒙受一定的利益损失,短期冲击难以避免。

(4)出口结构的重新调整。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接近4:5,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举发展的国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其实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一些弱小的仅仅依靠规模扩张和低价劳动力优势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另外,在出口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出口产品或将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势必会从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转向强调质量、技术和效益的经营模式,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我国出口结构将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二、中小进出口型企业的应对措施

1.资金准备。人民币实际汇率增长,出口企业应有一定的现金准备。准备一定的现金,可说是救生要义。资金短缺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瓶颈,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应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果可以,中小型企业借助大中型企业贷款融资的平台,以货抵资的方式,差额支付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占用利息。这种方式,需要有几个条件,一是中小型企业有货,而且跟大中型企业有贸易往来,二是大中型企业贷款便利且有一定优惠,三是企业间彼此信任,相互间的客户信用度都很高。

2.进入自贸区。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自由贸易区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同时,自贸区享有兑换、结算、通关等优势,进入自贸区的企业,将拥有先发优势。如果规模足够大,直接到签订自贸协议的境外设立机构,可将摩擦成本降到最低。

3.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中小进出口型企业多是既做进口也做出口。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短期内,进口行业获利多而出口行业损失多。因此中小进出口型企业可以调整进口与出口的比例,多做获利多的进口产品,少接损失多的出口产品。对于签订远期合同的出口合同,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办法规避汇率变化的风险,如果可能,可以考虑以进口国的货币单位作为结算货币单位,本币结算转外币结算。同时,可以寻求外汇管理部门在外汇管理政策和服务上的支持,采用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方案,提高外汇资金运作效率、节约结算成本、简化结算流程,达到规避外汇资产汇率风险的目的,减少损失。

4.转变贸易方式。中小进出口型企业可以采取外销转内销,传统贸易转电子贸易的方式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营困境。面对出口量的减少以及出口成本的增加,企业可以将外销转向内销,打通国内销售渠道,建立国内销售市场。另外,企业应及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传统贸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是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据相关调查显示,最近三年,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美国买家数量从200万增长到700万,英国买家的数量从36万增长至160万。另外,据商务部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0.6%的增长率,国内电商平台发展,与全球大多数贸易商在线交易相匹配。这就说明,国内外很多商家都选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如果企业不参与,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个竞争机会。

5.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小进出口型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比较优势行业,可到产品出口国进行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同时企业根据需要,尽可能地加大国外先进设备、原辅材料的进口,以人民币升值的进口获利降低进口原料的成本,从而冲抵出口损失。

6.研发新产品。任何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只有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但是对于中小进出口型企业而言,因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是每种产品都适合中小企业出口。理想的产品策略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生产满足供给能力的产品。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要量力而行,不要出口那些超出企业生产能力的产品。其次,选择个性需求突出、具有特殊性的出口产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市场上各种特殊的需要能做出快速反应,大企业由于更注重标准化,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而小企业则可利用其小、快、灵的特点生产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最后,出口的产品必须具有竞争力。出口产品的性能要么比同类产品好、要么有特色或者价格比其他厂家产品价格低。另外,新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供应、生产、技术、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应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而不是各自为政、朝令夕改的随意组织。

三、结语

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引起中小进出口型企业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是新的危机也是新的转机,谁能够挺过这个危机,把握这个机会,进行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谁就能够抢占行业先机,率先发展,成为行业巨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扩张期 智力资本 物质资本 治理结构 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越高,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治理挑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考验。而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消亡在其成长的半途中,成功实现有效存活并且规模和效益有效扩张的少之又少。在我国,成功的民营企业各有各的成功办法,而这些带有强烈的家族特色的成功手段风险极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往往又成为制约其发展甚至导致消亡的原因。本文以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智力资本的视角来探索民营企业扩张和发展,阐释智力资本与影响民营企业扩张的关系。

一、民营企业生命周期

( 一 )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企业生命周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依据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分发展出不同的分支,主要有:仿生―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为了选择一个适合的民营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本文先对这四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重要分支进行简要回顾。仿生―进化论者以生物进化论为方法基础,将企业当作生物,认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多样性、遗传性和自然选择性这三种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来推动的(Winter & Nelson,1982)。阶段论将企业生命周期视为一些列阶段的连续过程,重点研究企业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中的企业特征和问题,最有影响的两个分支分别是:格雷纳(Greiner, 1972;Churchill & Lewis, 1983;Quinn, 1983)阶段论和爱迪思(Adizes,1989)阶段论。归因论者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研究技术、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全过程所呈现出特有规律,并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马丽波,2007)。对策论以系统动力学为方法论基础,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对衰败、夭折和长寿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企业在不同的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探索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优势因素。仿生―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对企业生命周期阐述和阶段划分各有千秋,但相对而言,阶段论的影响最为广泛,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发展出十多种阶段论。这十多种阶段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学者们阶段划分的标准不同,因此划分的阶段也不相同,如(表1)所示。其中丘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Lewis,1983)的企业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不仅用流程图阐述了企业整个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发展和转化,还分析了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风险,以及“财务、人资、系统、商务”四种企业资源因素和“个人及企业目标、运作能力、管理能力及分权意愿、战略规划能力”四种企业所有者因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丘吉尔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本文以丘吉尔和爱迪斯等人的阶段论为基础,将其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存活期、发展期、扩张期、成熟期五大阶段,按阶段分析其企业特征和治理要素,并重点考察智力资本在其扩张期治理中的作用。

( 二 )民营企业各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因素众多。一些学者认为信任资源的缺失是导致民营企业消亡的基本问题,基于血亲关系的低信任度社会容易给家族式民营企业带来成长困境(李新春,1998)。文化失败论者则认为企业文化的失败导致企业在人才、战略、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企业崩溃(张长立、崔绪治,2003)。认为产权结构和人才缺乏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主要原因的学者也很多:申向明、盖志毅(2003)认为用人、融资与剩余分配的封闭性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李欲晓(2003)指出我国民营企业由于任人唯亲、产权模糊和排斥人才的原因使其无法跻身为世界500强;李亚(2007)则将资本、产权和人才列为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三大核心要素。另外,学者们提到的影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还有:创新能力、内部关系、法制环境、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政治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甚至存亡的因素不尽相同。学者们虽然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或侧重某一层面的深度研究,但是没有针对不同阶段展开深入研究。要研究民营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需要分析器不同阶段的特征,而且还要考察企业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问题。

(1)孕育期。孕育期是爱迪思(Adizes,1989)提出的,是如何推销产品以获取顾客资源、充足现金保障创业期的需要。主要特征是: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模较小;产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够稳定,顾客资源单薄且不稳定;企业所有者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承担着企业管理和大部分重要的事务性工作;企业风险性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随时都面临突然死亡的威胁;企业资源等同于企业所有者个人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孕育期的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使得企业所有者必须有良好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并且能筹集到足够的现金,才能维持企业运作。因此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所有者的工作能能力及社会关系、财务资本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治理因素,其次企业的内部关系、“经济政策、法制环境、道德环境、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其发展的次要因素,而员工素质、创新能力、信任资源、人才短缺、治理结构等是相对无关紧要的因素。

(2)存活期。民营企业存活期是指其度过孕育期以后,有了一定的顾客资源并能持续维持生产和销售(Churchill、Lewis,1983),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摆脱了“突然死亡”的威胁,但企业生命依然很脆弱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组织结构依然简单,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水平趋于稳定,有一定的顾客资源,能维持生产和销售;企业有了少数的雇员和经理承担着生产或事务性工作,企业所有者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很少参与生产或者事务性工作;企业风险依然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差,企业存续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收支平衡;财务资本的重要性在所有企业资源中占据支配地位,当企业出现短暂亏损经营时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来补充。民营企业在存活期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的有效存活,具体而言:(1)短期,企业生产销售带来的现金流量能维持企业运作;(2)长期,企业生产销售带来的利润能使得企业实现规模和效益上的扩张,从而步入发展期。实现短期目标的企业只能保证其存活下来,但并不能保证其长期有效存活,因此民营企业存活期的关键问题就是盈利。稳定持续的盈利,财务资本和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能力是最关键因素,企业所有者的社会关系、企业的内部关系以及“经济政策、法制环境、道德环境、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对次要,而员工素质、创新能力、信任资源、人才短缺、治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不重要。

(3)发展期。民营企业的发展期是指企业脱离了存活期的盈利困扰,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稳定顾客资源,实现了稳定持续盈利的生命阶段,丘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Lewis,1983)的中小企业五阶段模型也将其称为成功阶段。生存的成功只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漫途中的阶段性成功,摆脱生存问题以后,面临的将是如何规范企业的治理,为后续扩张夯实基础,将其称作发展期更为合适。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各基层组织具有独立的功能,企业规模扩大;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水平稳定,拥有充足的顾客资源,日常生产销售能保障持续盈利;企业所有者主要掌管战略层面的工作,各部门经理分担了日常管理工作,员工数目增加,分工趋于专业化;短期风险显著降低,但长期风险依然很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高;现金流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财务资本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智力资本、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开始上升。与在孕育期、存活期严重依赖财务资本、企业所有者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关系等硬实力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在发展期趋于依赖智力资本和治理结构等软实力,而民营企业发展的目标却是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愿景。安逸的企业所有者将会维持现状,坐收盈利,最终的结果会是遭遇长期风险而改变这种安逸的现状;雄心勃勃的企业所有者会夯实企业扩张的基础:建立企业文化,梳理内部关系,规范内部治理,给予非企业所有者一定程度的管理授权。

(4)扩张期。扩张期是民营企业在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所谓扩张期,是指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均实现快速大幅扩张的阶段。民营企业在扩张期的主要特征:组织架构复杂,企业规模庞大;产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开发竞争激烈,需要开发潜在的顾客资源;职业经理人获得充分授权,参与或接管全部管理工作,企业所有者以股东的身份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激励,主导公司战略决策;短期风险已不构成威胁,长期风险来自于自身长期战略规划和对市场判断是否正确以及面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一起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扩张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财务资本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营企业的扩张,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质变过程,从不规范不可控的发展模式变化为规范可控的发展模式,产品或服务从原始的单一变化为多元,企业营销从简单的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挖掘顾客需求为顾客服务。民营企业要实现这样一个质变的过程,光有物质资本的支持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职业经理人,更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关系资本的概念不仅包括了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还包括与社会、政府、同行、金融界等的关系,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此外,企业所有者个人能力能否适应企业发展,是其是否参与公司治理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按产权结构来赋予企业所有者相应的治理权。否则,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必然会导致智力资本水平下降,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不能有效结合,最终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其后果是企业退回到发展期、存活期、孕育期,甚至消亡。

(5)成熟期。成熟期是指民营企业巩固了扩张期的成果之后,其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治理结构之间实现系统融合,其财务目标的实现来自于自身规范可控的系统能力,而非单一因素或者偶然机会的阶段。民营企业在扩张期的主要特征:组织架构非常复杂,企业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的保持、争夺异常激烈,产品质量一流,新产品的开发具有创新意识;两权分离:职业经理人获得充分授权,企业所有者不参与日常经营,以股东的身份监督职业经理人履行权责;风险来自长期战略规划的正确与否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感知能力。财务资本、智力资本、治理结构等演化为企业的系统能力。 民营企业的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前期的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消化,必须通过财务预算、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充分授权给专业的、有经验的职员来提升企业的运作能力,以应对前期扩张带来的效率和专业性的问题(Churchill、Lewis,1983)。民营企业在成熟期仍将面临很多的挑战,创新决策和风险规避能力的不足将导致企业僵化(Churchill、Lewis,1983),长期规划与市场现实的错位将导致优秀的竞争者后来居上,盲目多元化或者过度扩张将导致企业资源过度消耗而损伤元气,智力资本的培育和维护的不当将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在民营企业的成熟期,公司治理要求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因此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能力无关紧要。

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关键治理因素结合其阶段特征进行梳理,可以总结为为智力资本、治理结构、企业所有者能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本五大要素,将如(表2)所示。“人才短缺”、“职业经理人”归入人力资本范畴,“公司文化”、“信任资源”、“创新能力”等归入结构资本,而“社会关系”、“社会责任”归入关系资本。(表2)的结果显示智力资本的影响在民营企业步入扩张期以后快速升高。

二、扩张期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型

前文的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影响治理的因素也不同,即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重要性也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智力资本、企业所有者能力、治理结构、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本五大要素在民营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程度,本文绘制了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民营企业的扩张期,智力资本、治理结构、物质资本和外部环境成为最关键的治理因素,而企业所有者能力反倒成为无关紧要的因素。

( 一 )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的孕育期、存活期甚至发展期等早期阶段,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企业所有者同时也承担着大部分职业经理人的职责,问题并不突出,这种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避免了两权分离带来的监督、激励补偿、剩余控制权流失等交易成本(苏琦、李新春,2004)”。但民营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和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并不利于其在扩张期的发展。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其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要求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家族成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水平参差不齐,显然满足不了专业化的要求;同时家族成员特权的存在,对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极大的挑战。首先,从智力资本的角度看,企业的快速扩张必然要求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来源于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不同于财务资本的软资本,具有不可及时获得性,需要长时间的培育。而占据企业重要管理岗位的家族成员,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造成阻碍。其次,从财务资本的角度看,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基本上等同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融资能力,并非全部家族成员的融资能力总和,因为家族治理模式并不能保证家族成员与作为企业核心成员的最大股东利益完全一致,存在复杂的内部关系治理问题。成熟期以前的民营企业,即便企业所有者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但企业自身的风险程度高,信用水平较低,融资成本高昂。最后,从外部环境的影响来看,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长期战略规划和对市场判断的正确性以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外部环境反应,这就要求科学理性的决策,但是所有权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的决策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质,意味着非科学性和非理性。由于两权合一的治理结构严重制约着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外部环境三大治理要素,扩张期民营企业摒弃家族治理模式,通过分权和引入外部投资者来改善治理结构成为必须。所有权的稀释和两权分离虽然可能使得原来的企业所有者丧失控制权,但是现代企业制度会保障其作为股东的权利,同时也会改善企业的融资困境和智力资本水平状况,最终会增加原来的企业所有者的收益。

( 二 )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资和现金,以财务资本为核心,以现金为形式,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存货、应收货款、预付货款等流动资产。民营企业步入扩张期以后,随着生产和销售规模的迅速扩大,意味着应收账款、存货、风险缓冲准备金和固定资产等形式物质资产需要量也快速增长,如果公司的资金不堪重负,扩张就会受阻。财务管理的理论表明,当企业实际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时候,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资本支持。而民营企业在扩张期的发展属于高速增长,其实际增长率显然是高于其平均增长率或可持续增长率的,这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在扩张期对物质资本的需求量是随着其扩张的进程而急剧增加的。物质资本的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因此民营企业步入扩张期以后,其效益和规模的扩张并不是单纯由物质资本投资堆砌而来,而是更多的来自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和质量提升、营销体系的建设以及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提高、新产品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充满风险的。公司销售规模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小规模销售的堆砌,需要进行营销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而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是一人才和资金为基础的。同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引进人才、完善治理结构、培育智力资本,这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换而言之,民营企业的扩张,不仅需要直接的物质资本投资,还需要通过对智力资本进行投资来提升公司的软实力,这种间接的物质资本投资会改变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的困境,从而是物质资本发挥更大的效用。

( 三 )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的经营不仅受宏观的经济周期左右,甚至也会受到同行业经济形势的影响。因为受到经济形势的冲击,处在孕育期、存活期的民营企业往往可能突然死亡,而处在发展期的民营企业则会重新回到存活期的挣扎境地。正确地判断经济形势的影响,客观地分析企业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利用经济形势顺势而为地进行快速扩张,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同理,在一个不利的经济形势下进行企业扩张的行为无异于“企业自杀”。经济政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有利的经济政策是民营企业扩张的助推器,而不利的经济政策则是绊脚石。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无法决定经济政策,但是必须认真研究经济政策对企业扩张进程的影响,即便不能借助经济政策作为扩张的助推器,但也不能使其成为绊脚石。在我国,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比如最近国家重视新能源的发展,给予了研发资助和财政补贴,在光伏电池和风力发电领域里,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做大做强。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政策,是一个挑战企业家智慧的命题。法制环境对民营企业的扩张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前提,而法制则是公平竞争的保证。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法制环境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有很了巨大的进步,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其中最具标志意义的事件。立法固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对民营企业影响更为深刻的却是执法环境和司法效率。由于不具有国有企业的公有制背景,民营企业遭遇的违规执法、选择性执法、执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当民营企业遭遇法律纠纷,司法效率低下极大的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民事经济司法案件中的执行难问题。道德环境作为扩张期民营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外部环境之一,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道德环境应该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是,苏琦和李新春(2004)在探讨华人家族式民营企业“三代消亡”的原因时,就指出道德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些没有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为了逐利而进行“一次博弈”,其它企业纷纷仿效,最终导致整个市场出现“劣币驱良币”,对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构成打击。智力资本理论中的关系资本将企业与顾客、商务伙伴、社会和政府等利益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关系资本,遵守道德伦理承担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企业的潜在财富。违背伦理道德的企业目光短浅,其快速扩张的过程也是扩大它与利益相关者矛盾的过程,损害顾客、商务伙伴和社会利益的扩张将加速企业的消亡。

( 四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对于民营企业扩张的重要性,在物质资本、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中已略有提及。首先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提升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重要求,而人才则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对于扩张期的民营企业而言,尤其要重视职业经理人、研发、市场、财经、法律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的经营和管理并非易事,需要设计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只有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公司效益,人力资本才真正具有资本的意义。再从结构资本的角度看,结构资本所包含的这种平台化、制度化的无形资产是为企业所固有的,不会随着人力资源的转移而流失,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扩张在表象是规模和效益的扩张,而实质则是核心竞争力的升华,企业系统能力的飞跃。人力资本虽然是企业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但是只有当其演变成公司制度、企业精神、创新机制和知识产权等结构资本的时候,才真正成为企业所拥有的系统能力。民营企业的扩张要求公司治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而结构资本的培育过程正是使其公司治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过程。最后从关系资本的角度看,关系资本将企业与顾客、商务伙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能力看作企业的软资本,说明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关系资本的概念暗含着企业的声誉、产品或服务的信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处于扩张期以前的民营企业或许可以漠视关系资本的重要性,违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以求存活,但是却不能使其实现有效扩张。

( 五 )治理模型智力资本、治理结构、物质资本和外部环境四大治理要素的内涵和它们对扩张期民营企业治影响,前文已进行论述。这四大治理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彼此牵制或者促进,比如智力资本要素中的“关系资本”与外部环境中的“道德环境”就密切相关。本文以四大治理要素为基础构建了扩张期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型,智力资本处在模型的核心位置,如(图2)所示。如前文分析所言,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面临最大风险是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治理结构、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决定着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治理结构也影响着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要素,它是民营企业有效扩张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治理结构不仅能改善企业智力资本水平,还能解决融资困境并提高物质资本的效率。物质资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它是改善治理结构、培育智力资本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资金后盾。智力资本在处在模型的中央位置,是物质资本的效率倍增器,是改善治理结构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的智力支持。

三、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扩张期的治理

( 一 )扩张期民营企业的发展目标 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模型分析了治理结构、物质资本、智力资本和外部环境 四大关键治理要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治理结构、物质资本和外部环境对于民营企业扩张的影响,苏琦、李新春(2004)等学者进行过专项研究。至于智力资本的影响,学者们更多是从人力资本单一维度进行过研究(李亚,2007),缺乏基于智力资本三大要素的全维度分析。前文阐述了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把民营企业的生命过程同人的生命过程作一个类比,扩张期就好比人的青春期,是“生理”、“心智”快速发育成长的阶段。民营企业扩张期的发展是否成功,对整个民营企业的走向成熟和最终的成功关系重大。那么,该如何界定民营企业扩张期的成功,或者说其发展目标或成长标志是什么,对此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储小平、李怀祖(2003)认为企业成长的标志主要有三点:资本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扩展和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作者认为这三点概括完全是结果导向型,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系统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而言,扩张期正是其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扩展的阶段,是企业“生理”趋向成熟的过程;扩张期也是其智力资本水平、公司治理水平和市场盈利能力提高的阶段,则是企业“心智”发展的过程。概括地说,民营企业扩张期发展目标是: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架构的扩展、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这三种能力除了与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等企业“生理”状况相关,更与企业所处的智力资本水平密切相关,换而言之,智力资本是企业的系统能力的来源。

( 二 )人力资本与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人力资本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对于扩张期的民营企业而言却是新问题。前文在分析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民营企业扩张期治理模型的时候都提到了人才问题,在民营企业扩张期之前的阶段这一问题并非关键问题,到了扩张期则成为关键问题。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一直是一个难题,这即与企业所有者的眼光和魄力有关,也与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失灵有关,如储小平、李怀祖(2003)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任不足”,造成“爱也经理人,恨也经理人”的困境。扩张期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是降低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摈弃家族式治理模式,实现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如果扩张期民营企业自身不能培养高效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同时又不能从人才市场上招募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那么分权治理将是一个灾难。从物质资本的角度看,人力资本在扩张期民营企业的投资融资过程中至为关键。前文提到,现代的资本运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必须是熟悉资本市场的专才能胜任。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有合适的长期财务规划和良好的财务制度,专业有操守的财务人员是关键。强大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能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还能扩展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傅元略(2002)的研究认为对人适宜的激励能够促使人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再次说明作为人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成本密切相关。扩张期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也都依赖于人力资本。从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也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应对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变化,需要依赖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应对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领域的挑战则需要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的平台和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包括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市场盈利能力既是公司治理的结果,也是营销人员的努力,优秀的营销人才是扩张期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光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三 )结构资本与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 结构资本指的是研发能力、智慧资产、过程资产、公司文化、信息系统等平台化、制度化的公司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本不同的是,结构资本是固化在企业内部的智力资本,不随职员的流失而消失。扩张期的民营企业规模扩大和组织架构扩展带来的挑战,要求企业必须摆脱前期的家族式治理,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治理的轨道。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治理在组织层面体现为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操作层面则体现为从采购、生产、研发、市场到决策全方位实现流程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却是作业流程不规范,制度建设不严格,信息化程度落后,这将给其迅速扩张带来巨大的运营风险。企业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建设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不仅取决于人才和经验,也受制于公司治理结构。在家族治理模式下,企业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族管理者个人意志的干扰,而不能体现企业的意志。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目标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人力资本,而且也依赖结构资本。研发能力和智慧资产是智力资本中衡量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研发能力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的基础,而智慧资产则是创新的结晶。研发是一项风险高同时较难管理的业务,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不一定能有效转化为研发能力和智慧资产。除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外,研发能力的高低以及智慧资产的多寡与企业的技术能力、项目管理和研发战略息息相关。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要摆脱早期那种少数技术骨干控制整个研发业务的局面,企业的研发能力要建立在自身的技术积累、良好的项目管理和合适的研发战略上,规避因为关键研发人员流失而带来的风险。换而言之,就是要把属于人力资本的技术能力更多的转化为属于结构资本的创新能力,而结构资本是为企业所拥有的不随人力资本的流失而消失的。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精神的体现,是企业凝聚力的来源,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发展愿景、经营哲学、社会责任等,甚至包括企业所特有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行为具有导向功性、约束性,同时对员工也具有激励和凝聚的作用。扩张期的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都需要企业文化来指导和约束,以免企业失去发展方向、凝聚力和战斗力。失去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扩张得越快,内部分裂的可能性也越高。

( 四 )关系资本与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关系资本是指公司与市场渠道、顾客、供应商、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民营企业的孕育期、存活期和发展期等前期阶段,企业注重与顾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与市场渠道、供应商、社会之间的关系则不太注重。但当步入扩张期以后,民营企业与市场渠道、供应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企业与顾客以及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的认识非常清楚。尽管也有少数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早期发生过欺骗顾客的事情,但是为了长期的发展,它们还是会努力调整与顾客之间信任。长期不顾顾客利益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在我国,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会去破坏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在步入扩张期以后,民营企业销售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市场渠道的建设意义重大。在这一阶段,企业仅凭自身的市场拓展能力,显然是很难与快速扩张的销售额相匹配,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渠道网络。在物质资本充裕的情况下,企业独立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当然可以;但对于处于扩张期而又急需大量物质资本投入的民营企业而言,建立独立的销售网络则不划算。市场渠道的建设、维护和调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如何与渠道合作伙伴实现双赢合作是重中之重。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的市场渠道建设不规范,没有与渠道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利益共享的关系,甚至侵害渠道合作伙伴的利益,势必影响市场渠道建设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同理,在步入扩张期以后,民营企业销售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原材料的采购规模随着扩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纠葛趋于复杂。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扩张赢得稳定、持续的原材料供应,对于扩张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现实中,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供应商利益的事情常有发生。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着生产扩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扩张期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破坏自然环境、侵犯公众利益,这也造就了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为富不仁的社会形象。步入扩张期的民营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企业去开拓更大的顾客资源,而这些潜在的顾客资源正包含在普通社会大众之间。一个社会形象不好的企业,是很难赢得顾客的信任和青睐的。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大力参与慈善事业,重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其目的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喜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争取足够的顾客资源。综上所述,简而言之,在民营企业扩张期治理中,智力资本既是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架构的扩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扩张期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的来源。

四、结论

本文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模型,以及智力资本与模型中其它要素的关系。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存活期、发展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大阶段,民营企业在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治理挑战,其中扩张期的治理在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影响民营企业扩张期的治理因素很多,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之后,将治理结构、物质资本、外部环境和智力资本归结为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模型的四大要素,智力资本居于核心地位。智力资本作为扩张期民营企业的软资本,它对治理结构、物质资本和外部环境都有重要影响,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人才支持,是物质资本使用效能的倍增器,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的来源。虽然本文研究了扩张期民营企业治理模型和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评价扩张期民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水平以及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有效扩张的贡献程度如何,需要设计合适的度量指标并取得相应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这将是后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2]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苏琦、李新春:《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4]申向明、盖志毅:《封闭性――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桎梏》,《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5]李新春:《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1998年。

[6]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张长立、崔绪治:《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初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亚:《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管理评论》2007年第9期。

[11]储小平、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12]傅元略:《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3期。

[13]Fornell,C.Customer Asset Management,Capital Efficiency,and Shareholder Value,Cambridge University,Cambridge,Keynote Speech,2000.

[14]Greiner Larry 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2.

[15]Ichak Adizes.Corporate lifecycles: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Prentice-Hall, New York, 1989.

[16]Quinn J. B.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2.

[17]Quinn R E,Cameron K anizational Life Cycle and Shifting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Management Science,1983.

[18]Mason Hai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levant to Business and Indust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9.

[19]Stewart, Thomas A. Brainpower: How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Becoming America's Most Valuable Asset,Fortune, 1991.

[20]Stewart, Thomas A. 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l,1994.

[21]Toffler A. Power Shift: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the Edge of 21st Century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90.

篇7

一、民营企业加强新型班组建设的重要性

(一)班组是现代企业的必要组成部分

十以来,国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但同时也对民营企业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即企业中需要建设完整化、?w系化的管理系统,本着精细化管理的原则进行经营,这样企业的实力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与同行业其他国有企业相比才能够占有一定比重的市场份额。如果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看做一个金字塔,那么班组建设便是金字塔的最底层,它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实现提质增效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二)班组是企业基层员工发挥作用的最小单元

班组的组成单位不是领导群体,而是基层员工,也意味着班组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只有做到分工明确,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将各项工作科学的规范科学的开展下去。也只有每个班组中的成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及时完成企业分配的任务。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进行班组建设有利于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沟通,有利于增强合作能力和凝聚力,这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整个班组一起努力解决问题,有利于员工养成坚韧的精神。班组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但是能够将每个人得生命力和创造力凝聚在一起,不断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三)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楼房的挺立靠的是牢固的地基,企业发展就像盖楼房一样,只有加强班组这一地基的建设,企业才能够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稳固的向前发展。如果没有稳定的班组单元,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就无法落实,发展规划就无法统一,战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班组建设完成后不仅仅要使之源源不断的为增加企业的绩效创造能量,还要时常对班组进行调整和完善,及时发现班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班组建设质量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体现

班组建设能够将企业各个管理层、决策层以及基层等几个方面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但是班组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收到成效的,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党委、工会、团委以及政工部门等所有人得共同努力,只有上下级之间加强协作,明确分工,相互制约,才能提升决策的准确性,让班组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如何加强民营企业新型班组建设

(一)加强创新

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要求发展,首先应该注重的便是创新,在民营企业班组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要在各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

1.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升班组成员的创新能力

很多基层职工思想意识较为落后,认为基层员工只要干好活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创新能力能够为班组、为企业带来多么大的收益,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鼓励班组成员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例如读书演讲活动等,通过良好的氛围让班组成员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要求学习,提升自身技能。

2.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提升班组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高科技手段不是十分发达,鉴于这种情况,在新型班组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和企业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班组内部开展企业创新立项活动,由企业工会进行组织,将每个班组的倡议申请等统一归纳进行分类并上交企业领导层进行审批,对于那些立意新颖,效果良好的班组要着重表彰,从而激发职工的创新意识。

3.建立班组创新激励机制,为员工创新提供动力

为了提升每个班组的创新能力,建议企业成立创新激励机制,根据每个班组在不同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褒奖和表彰,对于成果格外突出的班组,要走出企业参与行业之间的一些创新比武竞赛等,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市委市政府申请市级劳动模范,以此对班组的良好表现进行鼓励。

篇8

【关键词】国进民退;民营企业;控制权;融资

控制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方面,归根到底,它是资本与权力的流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思维,以控制权转移为形式的资本流动应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在当前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生产者基本类型的二元经济生活中,两者的地位和权重不仅是反映看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走势,他们之间的博弈,也是两种治理结构、两者经营理念的对抗。按传统观点,国有企业代表了以政府为支撑的经济力量,而民营企业则是现代治理结构的代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争体现了两者运行机制的博弈,进而影射出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府主导经济的现实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结构、行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等方面的倾向性;在微观层面,企业控制权在国有主体和民营主体之间的配置以及在两者的流动,则是现实经济特征和市场条件的一个重要写照。

一、民营企业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新生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此外,民营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对丰富上市公司主体、改善企业治理、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作为对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特别是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模式发展轨迹。改革初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退民进”,通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此时的民营企业也成为实现这个多元化的关键性“第二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成功的背后既有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内在机制和民营企业家智慧与创业精神的回馈,也有民营企业借原有国有企业背景和政策空间之利而实现的利益。但是进入21世纪,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个“创业期”,这背后的原因既有自身运行机制需要才家族或个人控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需要,也有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之对应的经济结构也从“国退民进”开始向“国进民退”转化。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控制权问题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兼顾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国有企业凭借其天然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垄断性,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生存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因此,了解民企业的控制权到底有哪些特征,当前处于什么状况,影响其控制权价值的特有要素以及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的诱因等方面,对于认识当前民企的生境至关重要,而民企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则是认识这些要素的一个基本窗口。

二、并购市场中的民营企业

企业并购是控制权市场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并购参与者的地位、并购价值等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控制权的配置和价值。而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中的地位和表现则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线索。

作为咨询机构的一员,笔者亲自参与了近期的一些并购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是国企收购民企,尽管个案缺乏概括力,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并体现出民营企业在当前并购市场显示的特点。

1、并购市场上的控制权转移特征

如果将企业主体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的话,当前并购活动的涉及的控制权方向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则凤毛麟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形势下的并购市场上,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和金额上都应该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收购方,或者说,国有企业在控制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民营企业只能甘拜下风。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显然是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

2、参与并购的民营企业特征

这些作为被收购者的民营企业,他们甘愿放弃辛苦打拼出来的事业,将企业控制权拱手让给集官僚权威和经济大权的国有企业,到底是处于何种目的,抑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也促使我们将眼光转移到这些放弃控制权的民营企业身上。

尽管笔者参与的这些并购活动属于个案,但它们所表现出的特征合乎当前形势,并且在这些局部领域中体现出民营企业的某些共性特征。

(1)具有相对复杂的间接控制权结构。这些被收购的民营企业要么实际控制人通过海外公司的境内子公司对实际被收购对象实行控股,要么是通过在避税天堂设立的公司,进而通过境内子公司实际被收购对象。也就是说,这些民营企业或成立全资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从而以间接控制方式实现控股,具体的控股方式又分为树状控制结构和金字塔控制结构。前者为母公司以全资形式控股子公司,因而,避税应是企业采取间接控制的主要考虑;后者则采取全资和合资并存的形式,实现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这其中既有避税方面的考虑,也有以部分资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金的因素。

(2)收益能力较高。这些民营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40%,净利润均超过10%;个别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50%,净利润均超过15%。这些盈利指标不仅高于被收购方,而且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原因,更有企业自身经营灵活、效率高、成本低等方面的经营性因素。

(3)偿债能力极端恶化。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70%的临界线,相当一部分接近80%,最高甚至达到90%。此外,所有被收购方的流动比率在近期内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民营企业均存在较大的外部借款和频繁的内部资金周转。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和企业管理层的讨论,我发现,这些企业在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和增加收入,资金出现瓶颈,而寻求被国企、尤其是央企并购,似乎已经成为他们获得资金注入的最佳选择。

(4)控制权高度集中。这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些企业均采取了复杂的多层次间接控制形式,但最终控制者非常集中,表现出很强的一人控制或家族控制。尽管发展迅速,前景明朗,但内部控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先进以及过度避税等民营企业的固有局限性却显露无疑。此外,股东大会基本形同虚设,小股东对企业的决策基本没有影响,几乎完全听从大股东的摆布。

(5)财务造假现象严重。很多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造假现象,通过推迟或少计收入、提前或虚列费用以达到避税甚至偷税,既是民营企业利润动机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们在当下融资困难、现金流拮据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扭曲了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估值,不仅加剧了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也给作为收购方的国有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

三、民企困境的思考

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及其控制权特征既有与理论相符合的一面,也有在当前特定形势下形成、尚待进一步思考的很多新特征。

首先,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再加上融资困难及税负过重,构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在经历了2007-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大举收购国有企业的趋势彻底转向,“国进民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最大的推手莫过于融资能力。对民营企业来讲,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融资,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依靠自有资金已明显无力以支撑其进一步的增长,而现有金融体系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对民营经济在融资上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上都远不及国有企业,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为换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而放弃控制权。

此外,在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依赖控制权实现的价值既有通过其控制地位带来的合理控制权溢价,也有因为对控制者缺乏监管而借助于不合理避税和侵害非控股股东带来的“隧道”效应,这不仅制约了民企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民企对完善经济结构发挥的作用,并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并购等渠道传导给国企。

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垄断优质资源和融资渠道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必将继续面临困境,除已完成“二次”创业并形成行业龙头的个别民营企业之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还要在发展权和控制权之间做出权衡。无疑,这些问题都将放大民营企业控制权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民企被国企收购“去民营化”愈演愈烈日期[OL].中国建材网,2011年4月7日.

[2]顿曰霞,薛有志.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多元化经营与投资者保护[J].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09期.

[3]唐英凯,周静,邹晖.中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及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4]裘益政.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A].三友会计论丛(第8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