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2: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科学推理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抽象思维 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科学六册内容里,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些内容往往是初中科学的教学难点。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讲,学生的大脑正处在从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亦称直感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大部分学生难以解决的内容:例如浮力、运动、力、电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往往是因为学生只是应用其本身的形象思维去判断问题所呈现的情景,过多依靠了学生自己的直觉。 像浮力、运动、力、电路等方面问题情景的疏理往往需要学生能表象中分离出本质的信息,再应用科学的规律进行分析和判断。但是让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凭直觉来判断转变科学分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熟练应用科学方法则有助于学生对思维难点的疏理和分析。在长期间的教学中,体会到科学方法的教学指导不应该是简单的方法介绍,而是能让学生熟练应用各种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充分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方法不只是单纯的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介绍科学六册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分别使用哪些科学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熟练应用。其实,科学方法的应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抽象内容的关键。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深层次的应用:
1、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在用科学规律对实际事物进行研究或揭示物理现象在某种特定 条件 下遵循的某种规律时 。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运用理想实验方法 , 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大大方便了对物理问题的处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理想模型法的一些特点,以及如何把具体的实物模型化。对于教师反复分析过的模型或者情景,学生往往都能很好地了解。对于新模型或新情景学生就不能学会利用理想模型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对于事物就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上,解决问题最后也是靠学生自己的直觉。以下题为例:
小明为了在取书时不把书架弄乱,设计了一个“方便书架”,每本书都加上一个铁支架小明取书时,作用在按压块上的力始终与按压块垂直,铁支架从图甲状态匀速转动到图乙状态的过程中,小明所用的力的大小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这个杠杆模型的时候,有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和杠杆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学生没能很好地分析出杠杆的五要素,并错误回答所用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本题中的书架可以进行模型化处理,从中分析出杠杆五要素。杠杆模型的五个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都需要由它们的定义来找出。对于新模型或新情景学生就不能学会分析,只能凭直觉判断不能进行有效抽象分析。这其中与学生没有建立模型的观念和掌握相应模型化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应用理想模型法进行熟练应用,并树立事物分析时的模型意识。
2.实验推理法。
实验推理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揭示规律的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推理熟练应用对于学生加强抽象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推理也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推理思维,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学会敢于科学推理,拒绝接受式科学知识学习,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对于运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解存在主观上形象认识错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对实验与推理想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法教学,让学生的主观判断和实验推理发生思维冲突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很多学生在回答本实验本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时,答案往往都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由于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因此实验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真空,也不能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而只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介质。
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这个结论是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由此,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推理方法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3. 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量时,因为有一些比较相识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所以相互类比彼此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科学教材中常见的类比有:电流类比水流,电压类比水压,电路类比水路,电源类比水泵,,导线类比水管,研究声波时类比水波。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应为初中生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又无疑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的教育质量。我根据当前新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本文谈的看法,愿与同行商榷,并希望对同行的教学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能提供帮助。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自主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里的“初感”,指时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自主探究,在进行物理学习时,能够对思考的方式有一个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这种自己的自主探究感受是独立、自行思考、自主运用的起步。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解读或是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初中生的物理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辩证建构思维和内源建构思维,是指通过有意义学习对有正确标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建构,建构的结果应符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外在的正确标准。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教育部门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个总的限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还有各个地区所采用的课程教材,有的学校由于所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多,而正常的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这会造成“填鸭式”的教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但凡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协调好自主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关系;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在同时具备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最终完成的过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的两个必备条件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条件,缺一不可。
三、教学案例――阿基米德原理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②了解用实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③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使用条件。④能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②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方法。②由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引申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
2.学生分析
(1)已经了解浮力的成因、物体浮沉的条件。(2)具备探索事物成因的积极精神及能力。(3)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教材内容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概括性强,语言简练、准确,但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常会产生误解,因而形成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将阿基米德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随着条件的不同,所得结论往往差异悬殊。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问题。压力差法只适合求规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不规则物体的面积很难求出,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那怎么办呢?阿基米德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沿着他的做法,研究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通过演示实验对浮力的大小进行猜想。
4.教学设计理念
本内容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若直接通过教师讲解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改用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的形式,这样学生对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可以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运用液体压强公式和二力合成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采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加深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浮力的大小。这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两种思路,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金属小球的沉浮既感到迷惑,又觉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了解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学中重视对液体的密度和被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的讨论和理解,使学生分析和解决浮力问题的能力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并且有所提高。课间的演示使学生在实验后进一步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达到了用其辅助课学教学的目的。
四、结论
对于初学物理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还处于很低的水平,这时候教师要做的除了教会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结合不同的物理结构形式,让他们有很强的物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通过努力学习,相信会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创作能够得到同仁们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吴燕.浅谈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8(02).
[关键词] 初中科学 有效教学 四策 探究
一、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述问题能力
问题的科学表述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成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最终表达出来,它是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述问题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通过反复演示片段或放大局部特征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概括,把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帮助他们找到现象的实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陈述现象,或者用学过的科学概念表述现象的本质。
例如,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雨后泥泞的地面,人们总是在泥土上放一些砖块或木板之类的东西,否则,就陷入泥土里;图钉的结构特征和啄木鸟嘴巴的特写镜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木板和鞋子对地面作用的不同是因为压力的作用面积不同,从而造成泥土的凹陷程度不同。”学生可以把问题演化成:“压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进而通过讨论发展成:“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学生就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科学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他们进入五光十色的科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等等。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科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三、设计生动、可探究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紧扣课本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场所、实验指导,把学生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问题的设计应以学生为本,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水平,思维水平和动手,观察等能力,同时必须体现趣味性和可探究性。这样学生在经过适当准备后,就可带着兴趣自己进行,并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从中得到正确结论。
例如,在“蚯蚓”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不是提出“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而是提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更快?”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道挖蚯蚓,并让他们为蚯蚓准备“温馨的家”,还准备了玻璃板、纸壳、棉花等材料,探究前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如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近前端有一个粗大的指环,身体表面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之后让学生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实验前,多数学生假设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慢,就好像人在冰上走不快一样。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蚯蚓为什么在玻璃板上爬得很快,在纸壳上却爬得很慢呢?蚯蚓的爬行速度与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成正比吗?此外,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纸壳吸走了蚯蚓体表的粘液,才使得蚯蚓爬得很慢?是不是不同种类的蚯蚓爬行速度不同?是不是蚯蚓因为害怕才爬得快呢?等等。虽然有的问题提得针对性不强,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相反,我还对他们的大胆提问表示赞赏。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闪现出很多创新的火花,这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同时也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初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我在作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由于很多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耕种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基本上有这些说法:温度,水分,阳光,土壤等,没有学生谈到需要空气的,这时如果我稍微提示一下或让学生看书,大家会马上把“空气”这个条件补充上。虽然这个结论是我想要的,但是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这个实验一下子就变成了验证实验。于是,我引导大家一起分析:同学们对“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一致认同,而对“阳光和土壤”这两个条件有争议,那么我们该怎样为自己的实验设计问题呢?学生说:阳光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吗?土壤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吗?很快学生们分成甲、乙两组,就在班级的窗台上,用培养皿进行实验。甲组同学探究“阳光”这个条件,乙组同学探究“土壤”这个条件,同时我要求学生把种子分给我一部分,我也进行同步实验。因为大家都认为“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是必须的,不用探究,所以暂时不考虑。甲组同学用纸壳箱把其中一个培养皿遮光处理,另一个见光,其他条件相同;乙组同学把一个培养皿放上土壤,另一个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过了几天,同学们发现,种子有很多没有发芽,不论是有没有阳光或土壤,而且有的种子已经烂掉了。这时同学们都在思考“为什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的同学说种子的质量不好;有的同学说是温度不适宜;还有的说是水多了……我把自己培养的种子给大家看,告诉大家我也是放在窗台上的。看着老师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大多数发芽了,学生们知道了,既然都是同样的种子,而且温度相同,那么就剩下“水分”这一个条件了,再看看自己的培养皿种子泡在水里,学生们意识到种子需要“透透气”。找到了症结,马上重新设计并投入实验。最终得到了和课本相同的结论。在这课的学习中,对于一时走了弯路――实验失败的学生,要进行合理引导,不能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学生们正是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五、结语
以上只是笔者选择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诸多策略中的四点进行论述的,希望这些策略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初中科学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面向全体,注意科学问题的解决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环保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因此,当前各地中考题、平时习题内容的编制,应多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
1.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A.红光 B.红外线 C.紫光 D.紫外线
2.如果你看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围棋讲座就会发现,棋子在竖直放置的棋盘上可以移动,但不会掉下来。原来,棋盘和棋子都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棋子不会掉落是因为()
A.质量小,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B.受到棋盘对它向上的摩擦力
C.棋盘对它有很大的吸引力
D.它一方面受到棋盘的吸引,另一方面还受到空气的浮力
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一款最新概念车——叶子,它出色的能量转换技术和“负排放”理念吸引了许多观众。(1)车顶的“大叶子”是一部奇妙的能量转化器,它模拟自然界中叶片光合作用的某一阶段,即捕获空气中的______和水,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实现了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将产生的电能传给锂电池充电,由电机驱动汽车。(2)若该车最高速度可达72千米/小时,则行驶1200米至少需要_______分钟。
二、注重开放探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探究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由此来编制的探究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获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开放性试题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沿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1.自行车是一种人们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它要用到许多科学知识,请你举出3个例子,将它填在答题卷中,要求说出相应的科学原理(或道理)。
2.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的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2)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3)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三、多学科间渗透
科学本来就是一门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多学科知识,在考查科学知识的同时,可能还会融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习题,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素质。
1.“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刚开始,“观众”通过比较认为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中途睡了觉,“裁判员”通过比较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
2.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过度繁殖 D.生存斗争
四、重视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重要。”初中科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效法、转换法、模型法、逆向思考法、科学推理法、数学工具法等。
下面是科学学习中的几个研究实例:
(1)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
(2)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的概念
(3)在研究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引入总电阻
(4)在研究分子运动时,利用扩散现象来研究
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等效法”的是()
A.(1)(3) B.(1)(2) C.(2)(3) D.(3)(4)
参考文献:
[1]傅和平.物理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探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2]顾冷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物理课堂 注重 教学
在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时,必须对以下两个策略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课文内容,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烦燥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文教学或操作实验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为高中学生的思维已逐步转向逻辑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像初中生那样活跃、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训练活动。这就更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3.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估摸学生这一头可能出现的疑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各种思想感情,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因素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疏忽的。物理教材中出现的科学知识,大多冠以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的名称和类似的形式,给人以“庄严”、“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似乎它们一开始就是以这种完美无缺的样子,被供奉在教学的殿堂里。其实不然,这些物理知识,也都是人类在长期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探索后所取得的,甚至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物理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不能忘怀。
4.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做到准确、清晰。而在情感处理上,则要求教学言语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获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5.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其中的情境,理解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二、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
1.物理学科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观察、实验为先导,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工具概括总结出经验规律,再经过实验实践的检验,上升为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使物理学理论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学会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抽象法、数学工具法等研究方法;同时掌握探究法、等效法、模型法、隔离法和近似处理法等。
2.物理学科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1)科学方法的第一层次称为具体方法,如观察法,使用仪器法,实验法。高水平的观察往往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学会不少基本仪器的使用,同时在实验中,也应向学生归纳小结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效法、逐差法、外推法等。
(2)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称为逻辑方法,即进行物理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上升到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科学方法的能力。
(3)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纵观中学物理教学,在这一层次上,等效法的思想渗透于很多章节;近似方法在教材中也比比皆是;而物理模型法则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解决问题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
3.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1)结合物理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因为每一物理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形成物理概念。
一、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烦燥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文教学或操作实验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为高中学生的思维已逐步转向逻辑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象初中生那样活跃、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训练活动。这就更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
1、物理学科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观察、实验为先导,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工具概括总结出经验规律,再经过实验实践的检验,上升为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使物理学理论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学会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抽象法、数学工具法等研究方法;同时掌握探究法、等效法、模型法、隔离法和近似处理法等。
2、物理学科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1)科学方法的第一层次称为具体方法,如观察法,使用仪器法,实验法。高水平的观察往往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学会不少基本仪器的使用,同时在实验中,也应向学生归纳小结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效法、逐差法、外推法等。
(2)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称为逻辑方法,即进行物理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上升到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科学方法的能力。
(3)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纵观中学物理教学,在这一层次上,等效法的思想渗透于很多章节;近似方法在教材中也比比皆是;而物理模型法则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解决问题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
3、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1)结合物理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因为每一物理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形成物理概念。
1在化学知识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
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教学,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时,可采用事实―分析一雅论―实验验证一^结论的科学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物质的内在联系等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实验多次验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通过课题讲座或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同时,可以根据化学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就应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化学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化学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化学规律。
2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对科学家们开始为何会’’古怪’’地思考问题疑惑不解。如卢瑟福在当时无法验证的条件下,怎么会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罗蒙诺索夫何以会向当时化学家权威们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疑义;凯库勒怎么将梦见的几条蛇的缠绕现象与苯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在100多年前发现了几十种元素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先是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紧跟着是迈耶尔提出”六元素组”和纽兰兹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们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有力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这个追根溯源、回顾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理论和规律入手去学习当然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苯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碱法的建立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转换反应的规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纷纷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新课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之相应地,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给予充分地体现。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不仅特意安排实验探究的专门章节,而且还在每一学习主题里都嵌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所以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页的食用油在洗洁精的溶解实践,则要运用到实验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做法由于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科学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4设计化学习题,夯实科学方法教育实践内容
化学习题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习题要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通过让学生在解决这类化学习题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
例1:请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学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义,用图表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并将下列物质列入相应物质属类。①铁矿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气;④铁粉;⑤氧化镁;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气;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鲜鸡蛋入入水中,鸡蛋深入水底。加入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盐酸试一试(先鸡蛋后放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鸡蛋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
以上的两个化学习题在设计时都注重到了科学方法的渗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必须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只要教师能对化学科学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通过知识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并能长期坚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考纲,吃透精神
09中考物理的考纲就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其中《考试说明》是各地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定的精细化要求,有些大市也叫做《中考指导意见》。认真仔细研究中考纲要,全面了解中考纲要对教材中实验探究的考查要求,可以保证我们精确把握中考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全面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作为组成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探究的素材可以来自《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来自与《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同时,由于科学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物理中考既可以对包含所有要素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评价。组织复习时,教师要精选探究素材,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维顺序,掌握在完成探究要素时所用到的一些具体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同时,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把握全局、强调基础
根据这几年来物理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析可知,考查的实验主要仍是我们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以及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都有可能在中考题中出现,为此在把握全局方面我们要做到两点:一是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全面复习教材中的所有实验,一个都不能少。二是要注意全面复习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
在实验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基础,基础是指“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能力是指着眼科学探究能力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如电流表、电压表的选用。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人手,如温度计的使用,用天平测质量等。也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人手,如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等。对基本仪器、仪表的复习应着重在仪器的选择、使用规则和读数方面。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对比,刻度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对比,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的对比,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对比。让学生从仪器、仪表的名称符号、功能、结构(图)、实物、用法(注意点)几方面加以比较,对共性和个性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以加强记忆。
其次,要掌握探究基本环节,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有关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题型主要有:考查探究目的(实际上是考查对实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考查根据事实有根据的猜想,考查设计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考查分析、论证能力,考查评估能力和考查对实验结果的理解。这些基本环节的复习立足于学生平时的亲手操作和观察研究。对于平时实验探究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的重新操作或演示。
根据对这些年来的中考实验题的分析,一个实验题的考查往往有好几个考点,并不是每个考点都是有难度,往往前面一至二个小题考试的都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比如说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与读数问题,比如测量工具使用前的调节问题,比如分析实验数据、图像归纳实验结论与寻找物理规律等,所以说加强学生实验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突出重点,注重发散
实验探究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章节之中,而且考查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这给我们搞好中考的复习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关键在于,我们要抓住实验探究的复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要突出一些重点与难点实验。根据对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归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实验是几年轮回一次,比如说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等。有些实验会在中考试题中三年两头的出现,比如说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浮力及物体的密度等有关实验。有些实验则是年年考查,比如说电学实验中的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或是探究推导欧姆定律这三个实验中每年是必考其中一个或是两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对那些考查几率比较大的基本实验以及每年必考的重点实验做一些专题复习。
第二、针对不同的实验要突出不同的探究环节。比如说密度的实验中关于没计环节和评估环节考查的特别多,我们复习时就要突出对这两个环节的训练与提高。还如有关电学的实验中电路连接环节、电路设计环节和故障评估环节考查的比较多,复习时我们就要突出这些环节的训练等。
第三,我们还要加强对教材上的一些基本实验内容的发散与深化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实验内容的发散与深化的考查已是这几年来中考实验题的一个主要考查模式之一,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些实验的考查内容往往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失分率最高。
实验设计环节的深化考查。比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会影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等,这些实验在教材上都有着其原型,比如说教材上已经有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压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设计方案,同样教材上也有探究液体的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是否会影响浮力大小的设计方案。但是一旦与书上的设计方案不一样,很多学生就会手足无措。
实验评估环节的深化考查。这些考查一般是我们在平时实验中往往忽略比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出错机率比较大。这其中包括实验中错误的查找及改正、误差的查找评估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对比评估等等。
四、渗透方法,注重建构
在复习中,我们要在强调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强化研究方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这些年来考题中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也正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实验探究中的研究方法很多,这其中包括对比、归纳、类比、模型、转换、图象、控制变量、科学推理和等效替代等等,这其中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体现的比较多,考查的也比较多,在这里我不再一一举例,科学推理法在考查中也有体现,比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和“探究声音的
传播条件”。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归纳整合,加强实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并配以一定量的综合性专题练习。可以促进全面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我们两册教材的实验中,其实很多实验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并且这些互相联系的知识点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的。比如说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就包括着对天平与量筒使用的考查,并且密度这个知识点又与探究物体浮力大小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考试中就可以设计成利用浮力的知识测量物体的密度来考查学生。还有电学实验中,“探究推导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三个实验之间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其电路的设计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往往在考查的时候这些知识点都有可能牵连到一起,比如可以把测“小灯泡电功率”与“伏安法测电阻”进行对比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