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业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二)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纵观全球,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分业经营模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起步时间较晚。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二)品种少,结构单一,业务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在利用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尤其八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有420多个品种,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已达2万多种。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与国外银行强大的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系统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此外,从事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业务的“瓶颈”。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人才,其从事的业务更集中于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
(四)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许多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不高,业务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与发展中间业务密切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使许多商业银行无法进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期货、期权业务的开展受到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瓶颈。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就以下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改革,加速其发展。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相互包容。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最近几年,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尤其是在业务方面进展加快,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3、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4、转变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5、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优秀人才。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2]谭永全.全面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J].财政金融,2006(12).
银行保险是金融服务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保险在国际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是由银行保险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受国际银保合作浪潮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保险业也有所起步,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占保险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存在业务形式单一、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阻碍因素。在世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各种金融资源急需整合。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无疑可以使银行和保险公司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1银行保险的含义及现状分析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由银行(Bank)和保险(Assurance)组成的一个合成词。狭义上讲,银行保险就是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其特定的保险产品。即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银行来销售其保险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利益收入的一种金融合作服务方式。广义上讲,银行保险还包括银行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其保险分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银行产品。银行保险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营销方式不同:银行保险利用的是银行或邮政的庞大网络以及它们的良好客户资源和企业形象,而非人工推销。(2)产品功能不同:银行保险主要针对银行特定的客户或便于银行以其优势推销保单的客户,而非所有保险客户。(3)在经营主体上,银行保险的经营主体除保险公司之外,还有兼营保险业务的银行、邮政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我国,自平安保险公司在2000年8月首推出“千禧红”银行保险产品后,一些寿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银行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泰康人寿的“千里马”、太平洋保险的“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日渐成为保险公司继个人销售和团体保险后的又一业务支柱,并得到了保险市场的宠爱,同时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亮点。到现在,已有10家商业银行与5大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发卡、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保单质押贷款、保险融资业务、资金汇兑划转,网络结算以及客户信息共享等。银行通过提供寿险和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较低成本获得寿险产品积聚资金的优势、分享寿险业长期增长的好处,还可以进入利润丰厚、具有成长潜力的养老保险市场。
2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观念落后,银行的营业厅内只有很小的位置为银行保险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认识不足。(2)银行内部保险人才匮乏,银行普通员工的文化素质还难以胜任需要相当程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银行保险业务。(3)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但创新动力不足。(4)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水平低下,利润空间有限,只注重短期竞争而放弃长期持续经营。(5)我国现阶段实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保险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融合和利益分配。
一、引言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发展中的主要业务之一,它能够提高银行收入水平、推进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这个发展趋势,当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只靠传统的商业银行已得不到满足,因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依照管理运作方式又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通俗的说,理财顾问服务就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并给客户相应的投资建议、以及介绍个人理财产品。而综合理财服务是银行得到客户的准许,依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合同,对客户进行财产管理以及投资,此中的投资收益按照方式同享,投资风险依照商定方式共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优势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潜力巨大
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相当于他国来说开展得较晚,市场发展的空间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投资者和居民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放心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根据公众意见调查中心2012年上半年的例行调查显示, 96.1%受访者对银行在吸收居民个人存款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4.3%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决定将钱存入银行的;91.7%的受访者将钱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提供的“高品质的服务”。从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储蓄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是放心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银行能够做好推广和宣传活动,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及产品的销售将不成问题。第二,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联合其他的经营方如保险、期货、基金、证券等进行联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其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进行投资。其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投资者会倾向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等级之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情况、不同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其中:第一级为PRI级极低风险等级,第二级为PR2级较低风险等级,第三级为PR3级适中风险等级,第五为PR5级高风险等级。除了最后一级的风险较高,其他等级的风险级别均较低,且第五级风险也略低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银行具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对于风险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较强,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收益。因此,对于大量投资者而言,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优势之一。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较为贫乏
各行各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本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但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者专业素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从业人员对于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范围了解不够清晰,对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也缺乏深刻地了解。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期权,期货等内容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方面了解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业务员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难以得到客户的满意,最终导致业务难以推广。
(二)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时期,坚持从客户角度出发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但从目前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却有待提高,个人理财业务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质量决定的[5]。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地搜集,包括客户的预期投资消费行为、经营和收入状况、个人偏好等,然后通过专业人才和专业操作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帮助客户进行专业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近年来,各商?I银行虽然也在锲而不舍地设计新的理财产品,但所设计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同质化现象。银行在设计新的理财产品时,只是在其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形成富有客户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能够吸引顾客,所以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上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理财产品单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银行均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单一,产品大多用来给客户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办理贷款,客户收款及付账等,关于投资类的理财产品不够全面,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依照本身的特征,结合整理市场情况,设计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理财人员
从上文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理财人员数量不多,绝大多数理财人员只是单纯的介绍以及销售产品,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理财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一,银行建立资格考核,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的从业难度,丰富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利于我国理财业的发展。第二,安排理财人员之间相互探讨金融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第三,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也可以自己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理财队伍。第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健全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人员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二)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成为导致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新的理财产品。首先,?y行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是复制加修改,要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设计出有本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双方互相提供建议与帮助,能够减少市场的竞争压力。客户不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有不同之处。每位客户的行业,风险偏好,收入状况及消费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银行需要结合不同客户设计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
六、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未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成为了各银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总体上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分析
从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不足来看,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主要为人才劣势、市场劣势以及业务综合性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思想的转变,这些劣势和困难最终可以被克服。就目前我国专业学习的情况来看,财经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热门专业,银行只需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人才专业性缺漏。而人才的配置对于创新产品理念和业务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推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
(二)优势分析
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人们对银行的信赖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人们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未来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稳固。
(三)前景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减小银行的竞争压力、提升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必然会有利于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现象也可以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个发展契机,银行可以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现自我更好地发展。
摘 要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国有商业银行要赢得市场,必须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
关键词 信用卡 产品创新 功能开发
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摸索前行了26个年头,从最初的准贷记卡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标准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中更趋于理性化。
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演变
国内信用卡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一直未出现高度发展的局面。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实现了全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状态。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全面启动信用卡业务,步入“跑马圈地”时代。
这一阶段,我国信用卡业务经历了不同时期,从争抢客户,到口水战,尤其一些规模小的银行为争夺客户不惜降低信用卡进入门槛,引来各类的信用风险及诸多客户投诉。2009年底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相后出台政策,促使我国信用卡业务步入了理性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不再是以“跑马圈地”为主要模式,而是转向“跑马圈地”和“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跑马圈地”短期内不会结束,银行间的竞争能够推动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规模之战将会长久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2010年各家银行的年报先后披露,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已趋于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信用卡发卡量遥居榜首,综合分析建行则在年消费额中更显优势之态。
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招行的数据比较全面,单从人均消费额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优势之大。就其提供的2010年年报数据具体分析,信用卡发卡量3477万张,信用卡年消费额3920亿元,其发卡量和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都远远超过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但按其提供的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1854元数据,则不难发现:其仍存在的严重问题,发卡量高,而当年的消费额却未超过建行,说明其存在大量的睡眠户,或者是说低激活率,这必将导致较高的沉没成本。
跑马圈地为银行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户数量,但不能简单以发卡规模来衡量业绩的好坏。 “跑马圈地”的结果,使各家银行必须面对信用卡使用率低、坏账率高的现实,四大国有银行也开始推行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因为精细化管理客户才是支撑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市场对信用卡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信用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就要求信用卡业务做得更细,更贴近客户需求。如今,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银行已逐步进入到“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
信用卡的循环信贷功能,对银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发卡量的增加,同时合理地控制风险,循环信贷给将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一方面是运作成本高,另一方面是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免费用卡和低廉的商户佣金,使特约商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银行,回佣率也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加剧了行业的微利甚至无利的现状。同时,几乎所有信用卡用户每个月都能及时还清欠款,这样循环利息收入也不会很高;大量的睡眠卡又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沉没成本,从而整体上影响银行信用卡的成本问题,以至于让信用卡行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并不容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前景展望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为赢得市场,国内各大银行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并积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对此,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劲实足。
1.加强重点产品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吸引客户,各行不断开发和尝试新的产品,以推进本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挖掘潜在客户,发现创新型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本行特色产品,强占市场。
例如:建行就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过龙卡汽车卡、足球卡,并在 2010年先后推出芭比美丽信用卡、卓越信用卡、欧洲旅行卡等特色产品。交行的刷得保,将第三方保险服务与持卡人的用卡行为直接挂钩,用户在刷卡消费获得积分的同时,还可额外享受意外保障,且保障额度随账单余额倍增。
从2008年开始,国内信用卡市场就已经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的主题。各行纷纷采用电子化账单,减少了纸质账单在制作和邮寄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环保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实现低碳生活,体现环保特色,中国低碳信用卡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少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低碳信用卡值得推广。
2.注重信用卡新功能开发,迎合客户需求,早认识早受益
四大国有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信用卡缴费业务,这与一些股份制银行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市场。对于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做到各项交费,很方便。该项信用卡功能,建行还未开发,只对网上借记卡业务提供缴费业务,如果扩展到信用卡的缴费,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大信用卡的激活率。
目前,我国信用卡网上交易并未全面开通,各行电子银行主要是与借记卡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网上购物蒸蒸日上,网上团购更促进了网上交易的火热。商务部近日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这是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有利时机。
国内各大银行均以消费积分刺激客户用卡,但网上交易不记积分,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客户。四大国有银行更为谨慎,考虑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因此信用卡的网上业务并未得到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多数与银行借记卡绑定,若能有效地使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限和循环信贷,网上业务同样会刺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信用卡的约定还款业务又会带动借记卡业务,这样信用卡的联动作用不但会带动了网上或手机市场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推进借记卡和电子银行业务步入成熟。
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客户质量较好,只要在信用卡准入上把好关,信用卡在网络上的发展将是前景无限,这一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相差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赶超,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关注这方面。当然,网络一旦出现风险漏洞,损失将会很大,但只要能够合理地控制风险,盈利空间将是无限量的。谁能够通过信用卡的联动作用强占市场,不断地加快业务创新,谁将会是信用卡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赢家。
3.挖掘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潜力,培育新的金牛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
随着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化、机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技术,需要掌握先进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摘要: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在低碳框架下商业银行应对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去年12月份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世界气候大会,在这次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上,组会再一次强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碳金融就就孕育而生。
碳金融的概念
碳金融源于《京都议定书》。通过开展碳金融,不仅可以促进环境内生型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开拓中间业务收人、促进经营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大意义。
碳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指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基于《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的要求,碳金融包括三个层面的运行机制:
1、是允许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转让他们剩余的碳排放配额,这就是 “国际碳排放贸易”机制(IET)。
2、是允许发达国家从有减排义务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节能减排项目中获得碳减排信用,用于抵减排义务,这就是 “联合履行机制”(JI)。
3、是允许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抵减其排放义务,这就是 “清洁发展机制”(CDM)。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现状
利用这些机制,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及经济实体可以选择世界上任何成本更低的地方实施减排,获得减排信用,用于抵其减排义务,由此,这些全球配置刺激国际间金融发展,为各国实现“低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率的手段。
正因为有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碳金融需求, 目前国际银行看好这一发展潜力巨大的低碳市场。总部设在伦敦的低碳经济专业投资银行—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limate Change Capital),目标是通过投资管理、为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 使全球低碳的同时创造可观的回报。他们管理的私募碳基金达亿8.5欧元, 其中投人中国的达3.5亿欧元, 该碳基金的投资者包括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养老基金, 一家英国最主要的电力公司和一家领先的新兴商业银行, 业务遍布中国、俄罗斯、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
由于碳金融的CDM最终产品CERs具有虚拟和衍生性,仅代表合同一方获益权力或某种义务。所以商业银行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金融产品设计,促进低碳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深化碳金融的市场。也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利润前景,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广泛介入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由于碳金融的兴起的时间不长,我国商业银行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的理解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对碳金融业务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第二,商业银行相关机构和人才的缺失。碳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商业银行拥有对应的机构,以完成碳金融产品研究、产品设计等必要的前提工作,而大多商业银行还缺乏这样的机构。较传统业务言,碳金融业务对具备金融、低碳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依赖较大,目前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储备还不足。造成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第三,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传统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协议,该框架下的三个减排的机制仅持续到2012年,之后如何,包括我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中的角色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促进碳金融交易平台建设
中国目前作为碳排放出售方,与国际碳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交易往往缺乏经验、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必要的交易平台,这点严重制约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应积极与国外投行沟通合作,在中国发挥积极作用,银行自身充当财务顾问、提供咨询业务以获取手续费。借发展低碳经济,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在碳金融交易中发挥作用,促进业务经营转型,使商业银行经营更加多元化。
发展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满足于把钱存放在银行获取利息收人,而是投资股票、债券和等理财产品。尽管碳排放权是一个虚拟的概念, 但荷兰银行、中国银行推出的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只要国家重视低碳,环保企业表现优于其他行业,与碳金融有关的理财产品前景广阔。
碳基金也是充满潜力的融资方式。目前世界上碳基金有58只, 2007年10月-2008年3月近5个月中,新成立的碳基金多达12只,而中国目前碳基金领域发展很慢,预计未来会出现较大的发展。拥有托管国内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参与托管碳基金业务中去。
规避碳金融交易风险
CDM 项目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意味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高、外部担保强的项目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项目的本息大多采用外币偿还,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风险。对于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国外投资者。(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前言
2015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扩大至1.5倍,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大额存单的实施,业界普遍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在年内实现,但这只是“临门一脚”。在近期麦肯锡写的名为《中国银行业趋势与七大转型策略》的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已经实质上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时代。本文通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弊的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业银行的机遇
(一)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
利率的放开,使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差别服务,根据不同贷款人的背景、实力、资金状况和服务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贷款利率,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更加强了商业银行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银行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效率。
(二)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了诸多的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也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内控建设和风险意识,培养专业化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来规避风险以获取最大利润。从2005年建设银行港股上市打响了国有银行上市的第一枪之后,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于2006年上市,农业银行也于2010年A+H同时上市。标志着我国四大行全部完成资本市场改造,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当利率处于被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无法自主决定利率,这减少了商业银行主动开发产品的动力因为新的产品必然带来新的利率价格。大多数银行都只能提供无论在功能还是价格方面都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当利率管制逐渐放松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得他们拥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空间以利率为变量设置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也能反过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会有一个攀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贷款风险较小、信誉度较高的企业被逐渐驱逐出市场,而留在市场上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都是从事高风险项目、经营业绩较差、信誉度不高的借款人,这便是“逆向选择”。这类借款人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于资金的成本考虑甚少。再加上面对如此高的利率,便产生了“道德风险”,只管借不管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企业的行为,当企业在高利率的逼使下从事高风险的项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二)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利差的大小也受到中央银行的政策影响。人民银行在对利差进行调整时,主要会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当时的经济运行状况。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相当一部分筹(投)资者不用借助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直接寻找对手来直接进行筹(投)资活动,这就促使了脱媒现象的产生。为了减小脱媒现象的影响,增加存款数量.抢夺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利息业务,因此要提高利润率自然需要提高存贷利差。从表可见,2012年以来,我国一年期存贷毛利差一直维持在3%左右。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也有所改变。银行不再简单地抢占市场、建立起关系型客户,而可以靠打造信誉、组建自己的专业化团队来为客户量身服务,金融创新也将成为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程度及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定价,这就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技能、定价是否科学合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减小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由于对方违约而造成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之一。利率市场化在扩大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增加了
信用风险。我国信用评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借款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商业银行应参照外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较为客观和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按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信誉高的客户可以适当降低利率,而对于信誉较差的客户,则采用高于平均价格的利率。
(二)注重金融创新,鼓励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产品或服务。在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金融工具丰富多样,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对可借鉴和引进的产品,仔细研究分析其基本原理、组成模式和定价模型等,并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改进,力求推陈出新,不断推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存款新品种。
(三)积极拓展表外业务,为扩大银行收益寻找新的支撑点
利率市场化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收益率也大幅度下滑。为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为其收益注入新的力量。表外业务,简而言之,就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又可分为或有负债和中间业务。在这两种业务中,银行虽然都是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但是在或有负债业务中,银行需要承担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而中间业务则只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就可以获得相关的收入,同时还减少了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但利是大于弊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积极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建立有效地风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优化资产结构,进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04:5558
[2]钱芳.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何去何从[J].理论探讨,2001,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