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信息化教学8篇

时间:2023-07-12 09:3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信息化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信息化教学

篇1

1.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设计需要严格遵循设计的原则,首先,任何一个学校都会不同的组织机制,所以学校的管理平台设计也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事先的调查和分析,从而设计符合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其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应该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方便学校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修改,以及方便学生和老师进行信息查询,所以应该设计的尽可能简单方便,让使用者能够通过简单的程序进行操作。再次,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有规范的程序,让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者能够方便进行管理,所以需要严格相应的责任,让每个工作者的职责和责任能够明晰,这样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再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利用最先进的软件和程序对平台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的整体网络,跟学校的网络相互结合,当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出来之后,能够在整个学校网络中进行传输,从而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的管理,让教学的运行更加方便和快捷。1.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打造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在打造和建设之前,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模块应该包括以下几大板块。第一,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和学生非学习相关的信息,比如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已经学习结课的成绩分数统计,学生的学历和学位授予管理,学生的宿舍登记管理,学生的娱乐活动登记管理等。第二是教务信息管理,主要就是学校教务处和教务管理部门对学生设计的培养计划,对学校课程的安排,对学生选课的登记和记录,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登记等信息。第三,是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情况,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部分应该就是教学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学校各个精品课程到这个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号和工号进行登录,然后下载观看;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和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将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引入,让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同时,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将学校的教室等学校设备等在网络上,这样学生可以知道学校的哪个教室有什么设备,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1.3采取安全措施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借助于网络和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动了黑客和病毒的到来,对广大计算机用户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对用户的密码和账号进行盗用,从而干扰正常的用户操作。所以,确保网络安全性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首先要做的也是确保安全。只有具备安全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平台投资最初的目的,才能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该利用高科技技术,设计和开发最先进的保密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使用,让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校园网络的控制之下,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正常和安全传输、下载、使用。

2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具体步骤

目前,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很多高校已经组织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协助和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般的信息化部门都是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校长或者副校长负责,教务部门牵头,设置几个小部门,配备多名工作人员,专门设置经费,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然后由这些工作人员在领导的带头下制定规章制度,从而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选择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直接影响着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所以选择科学、合理、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绩效考核方法是极其关键的。当前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考核方法有360度考核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等。360度考核方法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考核方法,它是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测评。目标管理方法是很多企业广泛使用的考核方法,该方法将各项工作制订一个最终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途径和方法达到该目标。为了强化企业业绩考核的实施效果,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详细地进行工作分析,将360度和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为本企业量身定制的绩效考核方法,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当今流行的某些考核方法。

4加强绩效沟通、反馈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改革;本科高校教学管理;途径分析

一、重要性

(一)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高校教学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高校教育在近些年来不断的扩招,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对教学的管理工作,其中会出现教学难度大的状况,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高在教学中收取学习信息,分析信息,并能及时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才能够保证教育往更加标准、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教学管理中,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因此,需要提高教学工作人员的素质,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借助网络为学生注册学籍、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学生的资料,可以做到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使教学管理更具有规范性。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总结。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人员重复工作的时间,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压力,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的水平,从而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四)实现教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教学场所和教学的实验基地、教学中的仪器等资源,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清楚的指导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同时能够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科高校需要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中心,不断的提高办学水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观念陈腐

高校校长和教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个院校的负责人来负责本科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都是属于被管理的范围,目前,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能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管理上教师的行为受到了约束,由此可见,在教学管理上过于陈腐,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对教学管理的评价不具有科学性

在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过于程序化、流程化、形式化,没有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的权限交给了学生,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为参考的标准,因此缺乏了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上的考核,因此缺乏相对的公平合理性。

(三)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普遍偏低,因此导致教学质量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管理体系不合理

首先,在教学管理的模式过于陈旧,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在情感、思想、文化上进行交流,注重思想文化教育的培养,而不是只限于在文化知识上的培养,应当更多的注重在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上的培养。其次,教学管理中,规矩过于机械化。在管理中,强制学生服从教师的安排,导致学生的态度不积极,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感情绪。最后,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考核标准过于教条,在评价主体上过于单一,并且在考核中只注重教学和学生的考核,而没有加入家长和社会对教学的评价,因此考核机制不合理、不科学。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学校需要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向全体师生展示,使最新的教学方法能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渗透。[1]

(二)实现规划化管理

在管理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管理人员,根据自身工作的需求进行收集相关的网络资料信息,如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通过使用网络的方式,寻求其解决方案,同时要保证查找的信息的准确性,从而能够将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使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重视使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

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师生的教学及科研信息,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需要确保信息输入的准确性,以此能够展示出最真实的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同时具有监督和促进提高的作用。

(四)合理分类使体系更具有规范性

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如学生的学历、学籍、教师任务、教学质量的管理,以及师资情况的管理,在这其中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实验的实习情况、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并且同时也可以应用在对教学后勤的管理工作中。在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方案,将管理权限和责任落实到人,层层下发。其次,在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必须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在管理上需要统一应用软件系统和使用设备,使整个系统更加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

(五)加大建设现代化信息体系的力度

高校目前已经非常注重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工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使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流程更加标准。[2]

(六)加强网络校园的建设

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加强环境建设,要想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整体的规划性,同时需要考虑分期建设校园网络平台,最后需要加强网络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需要设定专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其岗位的培训工作,注重实践应用的培训。

(七)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

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师,教师服务于学生,因此需要加强高校教学的服务意识。同时,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使教师真正的做到科学培养人才、管理人才的目的。另外,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信息素养,能熟练的掌握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能,使自己具有良好的信息知识、意识、运用能力。最后,需要加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又能全盘把握,有较强协调能力。

(八)加强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教学质量。[3]因此,需要加快教学管理内部的运行机制,可以在内部分设两个不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同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两个管理机制一个是学校级别的,另一个是二级学院的,需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特点,分担校级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校级教学管理不能任意干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篇3

【论文摘 要】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等院校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验室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可全面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的展开,教学档案管理日趋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方法的推进,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其特点如下: 

1.教学原始性材料分类多,数量大。 

教学档案有来自上级各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安排、管理制度、规定条例等,也有各教学单位对教学过程记录的原始材料、教学工作安排的工作文件,还有教研室活动、教研室建设、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原始记录和相关材料,分类较多;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大、人数多,因此档案数量相对较大。 

2.教学档案整理的周期性比较强 

教学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原始材料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因此,教学档案整理归档应按学期进行,形成周期性的档案。 

3.教学档案学科专业性强 

除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共性外,高等院校的各系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按不同的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各种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的整理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性。 

4.教学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化 

各个院系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野外考查、社会调研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材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纸质材料、照片、光盘、标本、样本等,这种多样性档案原始资料,可以真实确切地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更能体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由各个教学院系独立完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系统协调管理,管理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以纸质档案为中心,管理对象是纸质载体档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大多是手工进行。 

第二,电子档案保存不统一,通常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缺乏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给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很多档案重复建档,利用率低,利用手段单一。 

第四,电子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电子档案存储目录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会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导致数据完全破坏。 

第五,教学档案管理独立于校园网进行,没有采用有效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不但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重复建设。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 

考虑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 

1.构建有效多级网络化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通过采用基于web的网络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主管部门、教学院系、教研室的多级管理体系。web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施、维护简单,特别是在校园网内运行,通过设置访问控制列表,可较好的实施安全管理策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2.系统采用多级存储体系,提高档案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数据存储采用磁盘、磁盘阵列、磁带库的多级存储体系,实现数据的多级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有效的实施raid技术,一般情况下通过raid 1(磁盘镜象结构)来确保数据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raid 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方式,即可保证数据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数据读取的性能。

3.检索工具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和全文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档案查询的效率和准确度。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查找、报道档案材料的手段,是管理和利用档案的工具。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档案检索,除了设置常用的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全宗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以外,还需要设置全文检索,将档案中的各种事物名称、档号、关键字等进行编排,通过输入特定的词来实现全库数据检索,可有效提高检索效率,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4.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分级实施,分学期完成。 

由于教学档案的分类多,档案的产生涉及的部门较多,档案数据的采集必须按不同的部门分别同步进行。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不同级别的处室分别规定数字化档案的范围,同步实施档案数据采集,有效避免重复劳动或相互推诿。由于教学档案的量较大,必须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归档立卷,并有效的实施数据的电子化;对于类似学生活动等较为频繁开展的活动需要缩短归档的周期。 

5.档案收集时,采用“双套制”,在进行纸质、实物档案的归档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完成档案的电子化。 

由于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示,所以对于有凭证作用的文件必须以纸质形式保存;由于电子档案的载体不稳定性,加上电子档案的易修改性,所以纸质档案的保存很有必要。归档时采用不同的编目方法,资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都必须在备注部分加以说明,注明对应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档案编号,以便利用时相互参照。 

6.档案的查阅采用分权分级流程审核方式,保证档案的保密性。 

由于教学档案的查阅利用会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而档案的保密性针对不同的档案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分级别、按权限进行查阅;对于低级别权限的用户需要查阅高保密档案时,必须严格执行流程审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7.档案管理采用专兼职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由于教学档案的数量较大,给立卷归档和数字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仅有专职档案管理员统一完成会有较大难度,必须采用专兼职结合,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归档的统一规划、立卷、审核、指导等工作,兼职档案员负责具体材料的装订归档,并完成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电子档案建设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阻力,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落实责任,保证建设的进程。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档案建设意识和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加强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管理者发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档案的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真正使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管理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是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档案管理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差异性、学历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以保证管理人员团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把电子档案建设落实到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中。 

由于电子化教学档案建设种类多、数量大、任务重,必须要求广大教学管理者全员参与、专兼结合。为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建设任务制度化,并形成可以量化或者物化的指标,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内容。把建设任务与岗位责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夯实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建设任务有效完成。 

4.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投入的力度 

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以外,更需要配置较好的数字化设备,包括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设备的需求也是电子化档案建设的特色。 

五、总 结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断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1 教学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1 信息化结构和管理制度不匹配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高校信息化管理实施的过程并不理想,这也取决于学校对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可能跟学校的着眼点有一定的联系,有些高校把信息化教学管理主要放在信息平台和硬件设施的建立,没能结合现代化的信息理念。加之,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了解很少,这也间接的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高校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高校管理要求,达到高校教学目的,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完善信息化结构和管理实施制度,建立与教学信息化匹配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1.2 信息化意识不够

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对信息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充分认识以往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决策部门,使得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受到阻碍,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受到牵绊;在信息化管理中,没能正视教学重点,而是注重管理,就脱离了教学的本职工作轨道;在信息化结构中,人员的配置以及管理人员的设置跟信息化管理不匹配,这也进而影响了信息化在高校的发展。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一定要强化信息化意识。

1.3 信息资源建设不完善

高校能否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前提保证,缺乏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施工作不能顺利展开。目前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方面,从上级部门没能及时有效得制定相关的实施制度,缺乏高校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不能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学校间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没能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构成,这就导致了部门间有重复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弱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程度。

1.4 信息资源规范化不合理

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项目,为能使信息化管理得到长远发展,开发信息资源尤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保证。教学信息系统是由很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都起着相应的作用,在这些模块中,对信息管理信息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资源规范化,俗称编码规则,这项规则直接影响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因此,高校必须以编码规则为基准,解决信息资源规范中的不合理结构,制定出符合当前教学模式并能适应未来教学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达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1.5 信息化系统研发难题

高校信息化管理中,最主要就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对于这项系统的研发过程,高校面临着几大难题,比如研发周期长、花费金额大以及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的系统必须具备涉及范围广、功能强大的特点;对于开发系统中另一难题就是代码的编写,这个系统的代码是专业性很强,精准度很高的一系列程序,必须是由团队共同完成,这就要求高校加大了人力投入。对于研发难题来讲,对高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购买相应的系统软件,之后配备专人来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开发中遇到的难题,降低了高校的投入成本,也可以和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完善系统中的不足,更能很好的融入学校特色,研发出更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匹配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2 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

2.1 数字化

随着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繁琐的信息都相应的转化成了数字模式,这样既减少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也为信息很好的传播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不乏出现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从以往的教学管理当中来看,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耗费长时间的精力,当数字化信息应用到管理中时,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消耗,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让信息处理简便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数字模式,这也为高校节约了投入成本,方便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达到了资源的共享。部门之间不会由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不能及时的获得信息资源,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当前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给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2 网络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在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一系统平台为教学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何谓网络化,它指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将院系、部门之间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达到资源的共享。不同部门组织之间都可以通过终端软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查阅并使用。在网络化信息管理中,校园网的建设也在管理范围之内。校园网一般包括的是老师、学生以及课程的管理,通过校园网能够将这些数据信息统一综合起来,通过系统查询又能方便用户,做到数据的传输交换。通过网络化建设,也能够把教学网络、学校网络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内外的交流,及时有效地将校内信息传递到外界,在毕业季也有利于毕业生的招聘就业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就是一项显著成果,展示了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成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网站上会及时的更新学生信息、工作动向以及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和用工单位的相关介绍,达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重选择。“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信息网”的出现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中的信息化工作,这个平台提供了报考、招生、录取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讯息,方便学生了解最新动态。这个平台透明化的管理,以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为指导方向,这个系统完美的和高校信息化系统对接。通过网络化的管理,高校做到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加快了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速度。

2.3 智能化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多种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使教学信息化逐渐趋近智能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未来的使用方向以及具备方便的特点,在设计中就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模块管理技术,把原本独立的环节通过渠道有效地联系起来,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在信息化网络设计研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码,这就使得计算机管理系统人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实现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信息化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随机性、模糊性的信息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进行分析总结,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之处。

2.4 扁平化

过去的教学管理是垂直的结构,但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就使得这种垂直结构向扁平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将权利、资源、信息以垂直结构划分,增加了很多层级关系,往往由于这些层级关系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缓从而使讯息失去原来的意义,这种管理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效率迟缓。为了顺应时展要求,结合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这种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将多层级关系逐步的删减,达到一个最优状态。扁平化的教学管理更好地处理信息,达到一个时间上的同步,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同时也为这种扁平化的模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有效地结合,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篇5

一、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

按照人文主义现代化观点,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包括教师的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首先是要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在行动中重视信息化,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理念、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也即要建设一个服务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交互和反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化的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也即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总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介和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学信息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以,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在教学媒介方面创造良好物质环境,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相应激励措施,引导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借鉴何克抗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2],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演示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或者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建设因为成本昂贵,所以数量很少;部分教师尝试利用专业软件制作CAI 课件,通常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2.CAL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是强调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浏览查阅学习资料、自我测试、讨论交流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阶段得力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在互联网建设大潮的促使下,广大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工程、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信息化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该时期,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强调信息化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其应用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广大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辅助教师轻松建立课程网站,开展传授、作业、讨论、考试、评价等全过程的网络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以万计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显然,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教学信息化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3]:

1.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教师授课仍然延续“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较少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媒体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部分教师教学存在过度使用媒体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滥用投影仪,部分教师似乎离开投影内容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忙于记录教师投影的内容而无法参与教学互动。

3.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4.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5.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因此,要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师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能不仅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工具的操作,也包括熟 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为核心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非常重要,学习是在交流和协作中发生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理论。其次,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何克抗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5]。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问题和情境设计,即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才能很好完成。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和深度的互动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工具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和简单化,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2.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媒介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3个子系统,即通俗上讲的“路”、“车”、“货”。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即依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投入性价比,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一味求新求全。当今,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购买使用成熟的技术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

(2)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到了要营造形成一个信息化生态环境的阶段,也就是“路”、“车”、“货”协调整体建设和发展,避免产生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从而影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在软件平台上,特别要注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以课程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中心平台。

(3)共建共享原则。由于信息资源天生具有易于复制和便于共享的优点,因此要注重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可行的做法就是行政部门通过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机制,比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形成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的方式,在成员高校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3.制定教学信息化政策,促进组织管理信息化

实践表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教学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首先要有组织保障。在学校领导层,美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CIO(首席信息官) 体制值得借鉴。据调查,目前美国高校70%以上都设置了CIO副校级高级职位,负责学校包括教学信息化在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这就从学校宏观发展和战略规划上保证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地位[6]。在组织机构上,要切实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维护、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其次,要有政策激励。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率先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而发挥示范效应。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教学新思路”项目,分层次进行项目资助,要求项目教师开展课堂面授与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也有的高校直接利用评估督促结合奖励的办法,要求教师完成课程资料上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业绩奖励上予以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6]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2][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篇6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信息化 措施

从技术性角度分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系统、考务和成绩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从制度性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到信息化技术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加强对其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中的教学管理系统由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具体来讲,不仅包括了培养计划、还包括培养过程;不仅包括教学施教者,还包括教学的受教者;不仅包括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信息等。因此,教学管理系统会将这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要素按照科学合理地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将教学计划、课表安排、学籍管理、成绩统计等一般性事物管理扩展为对学生个性化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师资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的全面管理。

(二)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环节多、事务杂,而过去由于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及规章制度使得高校的教学秩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而在高校管理中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高校管理的更高层次管理,而且还涉及到了高校教与学的所有方面。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从而保证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件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以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为中心,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当前在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是从系统当前的实用性出发,因此尚未充分考虑到系统与实际教学在日后的发展需求,这就易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和不连续性。加之,由于部分高校受到自身教学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将教学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研制委托给校外第三方公司来进行,而高校自己却并不参与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然而,虽然这些专业性的软件公司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开发公司却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和环节完全搞不懂,这就会造成软件设计与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不相符,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不断深入实施,当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有针对性的对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培训管理工作的不严格,长期以来导致当前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也就无法熟悉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而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三)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其牵涉的面非常大。因此一旦系统设计人员对高校教学管理业务不熟悉,那么势必会造成系统中漏洞的出现,进一步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隐患。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于互联网网络中,而在互联网中各种病毒、木马等层出不穷,各类恶意的攻击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教学数据的安全,进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等。

三、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与设计,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首先,高校相关领导者应当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而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学校教务处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断组织、集合各个方面的专家,如教育管理学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进而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高校实际教学情况相符,充分体现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性、独立性;再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还需要在收集整理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经验的基础上,允许其参与设计过程;最后,高校教务处应当配备一名既熟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高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的专业人员,并聘请其成为教学系统的管理人员。以从结构上、功能上、实用性上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效化。

(二)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是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而且还是促进该进程的受益者。而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完全受制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依此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日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三)重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是整个高校教学信息的基础与枢纽,一旦其遭受到病毒的入侵或网络不法分子的攻击,就会面临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防火墙”的安全级别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拥有管理权限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密码从内部管理人员外泄。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将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雨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2]刘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网络化 教学评估 安全管理

当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全新时代,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体,相比之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大为滞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地需求也快速增长,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电子档案系统,有效地整合各部门的教学档案资源,使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趋势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电子化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逐渐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系统,如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等,这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不仅提升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随之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档案。这无疑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教学档案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领导管理工作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在本质就是档案的信息功能,为此,建立完整规范的电子档案系统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档案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建立一个统一著录格式,统计表编排的档案信息网络,将过去的一些纸质资料用磁带、光盘等介质来替代,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网上汇编资料的传送,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校、系(院)电子档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教学档案信息。

加强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档案文献服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校(系)利用计算机承担着教学档案的查询检索,辅助立卷、编制目录、数据统计、学籍档案管理等项业务。尽管由于软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但已显示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化

当前,随着各高等院校校园网的普遍建立,教学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信息服务网络化。根据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系统开发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使之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是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共享性原则,通过一定的处理系统,我们可以将教学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分发,实现远程存取服务。教学档案的收集、管理、检索、传递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范围内的档案信息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档案用户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不光局限于本校、本地区,远程用户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教学档案信息,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档案管理的全部工作。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档案工作必将发生更加深刻地变化。

3.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

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这就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相比,不光需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因为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当电子档案信息在网络上运行、传递时,档案管理人员应区分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既使合法用户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又能屏蔽非法用户,避免档案信息的泄密。对于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档案信息,如何保证网络安全,避免“黑客”攻击,防止已有的档案信息非正常变化甚至丢失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以后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专业要求。

二、本科教学评估机遇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教学档案资料能真实反映和体现教学水平,真实完整的教学档案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下大力气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地收集整理高校教学档案,是搞好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电子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设想,专家只要坐到电脑前,进入档案库,就可以随意调阅各种资料、数据、图片,这样不仅使评估工作效率更高,也会使专家的评估结论更客观、准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大为滞后的高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内各部门推行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部门收集、保存、管理档案的自觉意识,提高部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编辑整理档案的水平。

2.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在信息化环境和氛围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扫描仪和相关软件集成,逐步完成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做到存储安全、迁移便利。

3.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在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档案室应加强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4.充分发挥学校网站的作用, 设立档案管理栏目,不断完善、丰富栏目内容,有计划地开放档案目录,公开档案信息,向全校和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安全管理

1.坚持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树立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

2.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规划,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电子档案上网后,必须从进入、传输、使用三方面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外部攻击可以采用防火墙、安全等技术实现;防止内部成员泄露,在管理和技术上要做到信息安全存放。

4.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建设工作中,要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的档案目录查询服务,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转。

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新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档案工作带来了便利与难度并存,但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世纪是教学档案事业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纪。作为综合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新技术手段,做好教学档案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菁菁.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4):26-27.

[2]陆小宇.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29-231.

[3]俞志华, 王军宁.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2):78-81.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督导;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29-04

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下,高等院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高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国内各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面的同时,也相继采取措施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较为认可的形式是成立高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聘任校内专职督导专家和兼职督导工作人员对本校的课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保证本校教学质量。

一、教学督导含义及组织形式

1.教学督导的概念

国内不同学者对教学督导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将教育督导的概念与教学督导的概念进行比较,2012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文件),其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二条中提到,教育督导包括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1]。故我们可以将教学督导看作是教育督导的一种形式,“督”意为监督、检查,“导”意为引导、指导。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织及其成员根据教育的科学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过程[2]。

2.教学督导的组织形式

为了监测和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多数高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聘请学术造诣深、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教学督导员。督导委员会采取综合督导、常规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跟踪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教学督导专家的任务会在每学期开始时提前进行规划,一般包含:学期初开展教学巡视工作并撰写巡视报告;学期中对全校教师的课堂进行有计划的抽查并且深入听课,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和学生对教师或者课堂的建议等方面形成听课记录表;定期抽查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往年考试试卷;学期末对全校考场进行巡视并撰写巡视报告,年终对年度教学督导工作进行总结。

二、现行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学校所开展的教学督导工作对该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保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督导专家听课覆盖面不均匀

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工作总结时发现,原定听课计划并没有圆满完成,其中最大的表现是听课覆盖面不均匀,有的学院被深入多次听课,但是有的学院才区区几次。究其原因,督导专家在学期初人工选定听课教师,形成课表,按照课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在实际教学督导工作开展中发现,由于临时调课或者更换教室,该教室的课堂并不是原定教师的课,而有关调课和更换教室,主讲教师并没有及时通知督导专家。现行的解决方案是,提前联系主讲教师,以提高听课效率并保证覆盖面,但是这样做“弊大于利”,提前通知主讲教师,会破坏该教师最自然的教学环境,不利于掌握教师最真实的课堂教学水平。

2.督导资料存放和调阅困难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一般是由多名教学研究能力强、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授组成,有的学校会配备年轻的督导秘书来辅助工作,督导组建立专门的资料库来存放督导专家的个人资料、听课记录、工作资料等。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纸质的存储方式,由督导秘书统一整理并归档。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督导工作中所产生的资料归入资料库,但却是建立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上百个资料盒,上千份文件,需要督导秘书一件一件来审核资料是否完整,后期的核对和调阅又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3.学生意见的搜集可信度低

高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时,会深入主讲教师的课堂分发问卷,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来确定发出问卷的份数,通常一个教室分发30份问卷,不足30人的课堂人手一份问卷,学生通过问卷对主讲教师的课堂和该课程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有建议或者意见,可以直接书写在问卷中,而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回收并整理。一方面,在主讲教师课堂上发放问卷,会影响教师和学生上课,有些学生会看在老师的面子上打“人情分”,影响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如果在课间分发问卷,可以先请任课教师回避,但是只有短短的5到10分钟,学生还要办理私事,有些学生就不看评价表,直接勾选,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无效问卷。督导秘书在对问卷进行统计时,不仅要记录不同课程学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还要甄别该问卷是否有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

4 .督导专家意见的反馈途径不通畅

教学督导人员在日常的督导工作中记录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会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反馈,第一,在听完主讲教师的课后,利用课间时间,与主讲教师就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沟通和交流;第二,督导秘书收集并整理督导专家的听课记录,形成书面建议,然后反馈给主讲教师;第三,定期召开督导会议,督导专家就发现的闪光点和问题进行交流,由督导秘书进行记录和整理,可撰写教学督导简报,指出当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授课内容,教学设备配置,学生学习情况等向全校公开,必要时安排安排督导专家和任课教员座谈,进行当面交流[3]。而在实际教学督导工作中,由于专职督导专家督导任务繁多,且老教授精力有限,所以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反馈大部分时间由年轻的督导秘书来完成,但是多数学校仅为教学督导委员会配备1名年轻的教学督导秘书,所以督导秘书的任务繁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督导信息的及时反馈。

(1)信息采集模块:采集领导、专家、同行、学生根据教学督导评估指标对理论授课、实验教学等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最好是由评价主体本人直接录入。

(2)信息查询模块: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部门领导、主讲教师、督导专家可以登录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中查看教学督导评价,督导简报,督导表格等。

(3)信息统计分析模块:对信息采集模块录入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种统计图表,比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4)信息公开模块:为评价的主体、客体及教学管理人员等提供评教议教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栏目有:工作动态、情况通报、督导专家展示、督导论坛、督导简报、资源共享等。

(5)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对系统运行所涉及的学生、同行教师、部门领导、督导专家、主讲教师等主体的基础数据,督导工作简报数据、督导工作公告通知数据、专家听课课程基础数据、学生专业年级等基础数据进行维护,确保整个系统正常、平稳运行。

3.系统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构建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与安全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规范性与开放性[8]。首先,科学性与安全性原则,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不同的用户开放不同的权限,保证督导信息不泄露给与督导工作无关的人员。其次,完备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应该具有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容量要适当大并且有可扩展性,足以支撑后续数据的补充,还要具备较强的易用性,方便督导专家和管理人员操作。最后,规范性和开放性原则,要建设一个标准规范的系统,能与校园服务器和用户浏览器兼容,系统设计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随着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不断的开展而逐步完善。

小结

高校教学督导是监测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督导正在变革的趋势,事实证明,教学督导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加强督导专家、主讲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能随时随地、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收集专家、学生、同行等对主讲教师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强大的计算功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和分析督导数据,切实解决督导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督导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4号文件:教育督导条例[EB/OL]. .

[2]郭学东.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08-10.

[3]高中玉,钟懿隽,温世浩,任为民,王悦.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督导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0(9):45-46.

[4]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意见的通知[EB/OL]. .

[5]高艳.教学督导信息化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3):54-55.

[6]韩相春,万思志,李雷鹏等.高校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