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8篇

时间:2023-07-11 09:2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篇1

学风即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面貌。优良的学风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是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努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我校的学风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学则行远,习如自然”。下面以这一学风为例,来探讨学风建设问题。

一、学则行远: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

“学则行远”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要实现远大目标,就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既要眼界高远、目标远大,又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做不到志存高远的学生,就不会脚踏实地从事艰苦细致的学习活动;相反,一个不能脚踏实地地对待学习的学生,也肯定是一个做不到志存高远的人。可见,学则行远是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则行远呢?

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笔者看到那些特别厌学的学生就感到痛心,他们似乎什么课都不想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缺乏热情。厌学的学生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懒。观察发现,厌学的学生其懒惰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懒得做家务,懒得做值日,懒得做操,懒得唱歌,懒得做作业,懒得听课,懒得思考,有的甚至懒得拿起笔、懒得打开课本、懒得在课本上把重点内容划一划。二是虚。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有的可以说很充裕,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有的可以说极端空虚。三是迷。一些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远大的志向,缺乏高昂的志气,缺乏高雅的志趣,缺乏高尚的追求。正是这种“懒”“虚”“迷”,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淡化或弱化。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在改变学生的“懒”“虚”“迷”等方面狠下工夫。一要强化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彻底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二要强化精神培育。精神空虚需要精神生活去充实。如何充实精神生活?那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没有真正的阅读,学生的心灵必定是一片沙漠,学生的精神必定空虚。强化精神培育,就要从强化学生的阅读开始。三要强化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实现人生价值。

2.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校内活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一些学校现状的生动写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本该开展的校内活动被取消,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本该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志存高远?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真正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平时天天从家里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返回家中,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双休日、节假日,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看电视、玩电脑,要么就是出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使他们欠缺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欠缺了实际生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欠缺了社会责任感,欠缺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欠缺了生活的欢乐和动力,也就欠缺了人生的志向和目标。可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提升,逐步使自己成为志存高远的人。

3.树立行为的标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非常强的中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会更大。因此,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一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二是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前辈为真理、为正义、为自由、为解放而奋勇拼搏乃至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三是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为理想而辛勤工作的教师、为理想而勤奋学习的学生的事例,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标杆。

4.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三分钟热度等毛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时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玩游戏上面;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能精力不集中,不能懒得思考、懒得合作、懒得举手;三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不能无缘无故不完成作业,不能轻视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习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如自然”源自《颜氏家训》:“少知砥砺,习若自然”。意思是说,知道磨砺自己,习惯成自然。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习如自然呢?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被动地完成作业。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是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就会逐渐主动起来;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对学生多鼓励、对表扬,使其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些学生上课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不喜欢质疑,更不喜欢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有独特价值的问题;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现有结论,大胆进行质疑问难;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引导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学习的习惯

有的中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如果没有作业,也就不学习了;或者是很快写完作业了,也不学习了。这样做是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习惯,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学习。如果有作业,就要完成作业,如果没有作业,要么复习,要么预习,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了。

4.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并且新学的知识更容易遗忘,而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巩固。一些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知识学过之后,就不去主动复习、巩固。结果,几天之后、一周之后,所学知识就忘记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各科教师要科学布置作业,尽量减少作业量,尽量为学生留出除了作业之外的复习巩固时间。否则,学生即使想复习巩固也没有时间。

5.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长期固守课本,死读书、读书死,结果是要么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视野狭窄,见识短浅;要么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节假日更要坚持课外阅读。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学困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6.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渠道。但是一些学生没有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即使有条件使用网络也懒得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利用网络保留资料。

7.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这些常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是“常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也没有做到。例如,课前两分钟入静,即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状态,等待上课。但是一些学生就没有养成入静的习惯,不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在教室里、走廊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再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一些学生要么不举手就发言,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要么会也不举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如,遵守课堂纪律,不交头接耳,不随便说话。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上课不专心,管不住自己的口,或窃窃私语,或大声说话,或左顾右盼。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对课堂常规常抓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如此,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8.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

成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地执行目标。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整天东一头、西一头,要么该预习的内容忘了预习,要么该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复习,甚至该完成的作业都忘了完成;也有的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一遇到干扰,例如迷恋电视、痴迷游戏等,就改变了甚至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督促学生制定和执行目标,监督和检查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意志力,提高学生排除学习干扰的能力。

9.引导学生养成接纳、欣赏教师的习惯

篇2

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笔者看到那些特别厌学的学生就感到痛心,他们似乎什么课都不想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缺乏热情。厌学的学生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懒。观察发现,厌学的学生其懒惰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懒得做家务,懒得做值日,懒得做操,懒得唱歌,懒得做作业,懒得听课,懒得思考,有的甚至懒得拿起笔、懒得打开课本、懒得在课本上把重点内容划一划。二是虚。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有的可以说很充裕,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有的可以说极端空虚。三是迷。一些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远大的志向,缺乏高昂的志气,缺乏高雅的志趣,缺乏高尚的追求。正是这种“懒“”虚“”迷”,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淡化或弱化。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在改变学生的“懒”“虚”“迷”等方面狠下工夫。一要强化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彻底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二要强化精神培育。精神空虚需要精神生活去充实。如何充实精神生活?那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没有真正的阅读,学生的心灵必定是一片沙漠,学生的精神必定空虚。强化精神培育,就要从强化学生的阅读开始。三要强化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实现人生价值。

2.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校内活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一些学校现状的生动写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本该开展的校内活动被取消,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本该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志存高远?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真正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平时天天从家里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返回家中,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双休日、节假日,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看电视、玩电脑,要么就是出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使他们欠缺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欠缺了实际生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欠缺了社会责任感,欠缺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欠缺了生活的欢乐和动力,也就欠缺了人生的志向和目标。可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提升,逐步使自己成为志存高远的人。

3.树立行为的标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非常强的中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会更大。因此,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一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二是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前辈为真理、为正义、为自由、为解放而奋勇拼搏乃至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三是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为理想而辛勤工作的教师、为理想而勤奋学习的学生的事例,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标杆。

4.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三分钟热度等毛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时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玩游戏上面;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能精力不集中,不能懒得思考、懒得合作、懒得举手;三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不能无缘无故不完成作业,不能轻视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习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如自然”源自《颜氏家训》:“少知砥砺,习若自然”。意思是说,知道磨砺自己,习惯成自然。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习如自然呢?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被动地完成作业。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是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就会逐渐主动起来;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对学生多鼓励、对表扬,使其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些学生上课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不喜欢质疑,更不喜欢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有独特价值的问题;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现有结论,大胆进行质疑问难;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引导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学习的习惯

有的中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如果没有作业,也就不学习了;或者是很快写完作业了,也不学习了。这样做是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习惯,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学习。如果有作业,就要完成作业,如果没有作业,要么复习,要么预习,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了。

4.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并且新学的知识更容易遗忘,而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巩固。一些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知识学过之后,就不去主动复习、巩固。结果,几天之后、一周之后,所学知识就忘记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各科教师要科学布置作业,尽量减少作业量,尽量为学生留出除了作业之外的复习巩固时间。否则,学生即使想复习巩固也没有时间。

5.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长期固守课本,死读书、读书死,结果是要么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视野狭窄,见识短浅;要么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节假日更要坚持课外阅读。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学困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6.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渠道。但是一些学生没有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即使有条件使用网络也懒得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利用网络保留资料。

7.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这些常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是“常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也没有做到。例如,课前两分钟入静,即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状态,等待上课。但是一些学生就没有养成入静的习惯,不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在教室里、走廊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再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一些学生要么不举手就发言,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要么会也不举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如,遵守课堂纪律,不交头接耳,不随便说话。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上课不专心,管不住自己的口,或窃窃私语,或大声说话,或左顾右盼。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对课堂常规常抓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如此,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8.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

成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地执行目标。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整天东一头、西一头,要么该预习的内容忘了预习,要么该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复习,甚至该完成的作业都忘了完成;也有的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一遇到干扰,例如迷恋电视、痴迷游戏等,就改变了甚至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督促学生制定和执行目标,监督和检查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意志力,提高学生排除学习干扰的能力。

9.引导学生养成接纳、欣赏教师的习惯

篇3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