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0: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发展机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医药;竞争力;产业政策;台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3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与健康水平的关键动力。自1953年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人类开启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明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技术成为现代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起源;1976年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共同创立的全球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Genentech于美国南旧金山成立,1978年第一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生产上市。其后,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测序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等生物相关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并对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物制剂(biologics)作为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活细胞制造所得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并可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医用制剂,包括细胞活素(cytokin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激素(hormones)、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DNA protein vaccines)等。虽然生物制剂在种类上远远少于化学药品,但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生物制剂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医疗工具,如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胰岛素和干扰素等,通过重组蛋白的产生,可治疗人类由缺乏活性蛋白质而罹患的各类疾病。此外,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药物靶向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也显示出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等多种恶性疾病的良好治疗潜力。
2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刚性需求的快速成增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8亿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64%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意味着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人类即将步入全球性的老龄化时代。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不断高涨。人口高龄化作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必将带来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5年间公共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威胁将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吸烟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心血管类疾病和罹患肿瘤的死亡人数在未来快速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约1,710万,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至2,340万;2004年全球死于各类肿瘤的人约740,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也将增加至1,18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将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此类情形将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生物制剂在治疗上述恶性疾病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众多医药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2.3 生物类似药市场蓬勃发展
生物制剂大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活细胞内合成,故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就其结构与组分而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仿制药品,利用化学合成方式可取得相同分子结构的化学仿制药,但由于不同细胞生产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会有所差别,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只能产生与原药品相近的分子结构,而不能做到真正意义行的完全仿制,因此,生物类似药是“仿原理”而非“仿产品”。医药企业仿制的化学药品在完成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试验后便可审批上市,其仿制技术成熟、审批简化、风险可控且成本低廉,但生物相似药的审批与注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完整的临床试验去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且由于生物制剂多使用活细胞生产,一旦仿制企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有所改变,必将影响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仿制生物类似药对各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由于多数生物制剂属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药品,其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医保部门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目前各国普遍对生物类似药采取鼓励仿制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政策。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于2004年率先拟定《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于2006年核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上市,截至目前,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共授权了21个生物类似药品种(以通用名计为7个品种)在欧洲上市(其中2个现已撤市),包括hGH、EPO、filgrastim。
美国政府则对生物类似药采取更为谨慎的监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3月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病患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其中的《生物药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ct, BPCIA)已明确定义生物类似药上市审批流程,该法案明确赋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生物类似药的新职权,包括颁发注册证和实行上市后药品监测。FDA在2012年公布3项生物类似药注册指南以供仿制企业进行参考。
近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长动力部分来自于大批生物制剂的专利到期,2009-2015年间全球至少有15个畅销的生物制剂品种专利到期,给生物类似药仿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制剂,如Enbrel、Remicade、Humira、Rituxan等将陆续在2017前后丧失专利保护;加之各国为降低日益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均已提出了鼓励使用非专利药物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物类似药的市场需求。据IMS的统计,2011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总额约6.9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规模总量的0.4%,预计至2016年将快速增长至30-40亿美元。众多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包括:TEVA、Merck & Co.、Novartis、Astra Zeneca和Lilly等均已成立相关研发机构,部分企业更组成战略研发联盟进军生物类似药市场,例如:Pfizer与浙江海正、Amgen与Actavis。
3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政策
生物制剂占全球制药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加之生物制剂对于部分恶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内备受关注。有鉴于此,台湾地区也先后制订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科技领域之一,在亚太地区率先颁布实施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旨在推动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台湾地区又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颁布《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实施细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业投资抵扣、人才培训以及高级专业及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等优惠政策措施,2008-2012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的新增投资金额约60亿元新台币,占产业新增投资总额的19%,显示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生物制剂具有加快资金募集和产品开发的显著成效。而2009年由台湾地区“行政院”颁布《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以加速生物医药相关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岛内企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随后,推出了《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等配套措施,以加速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注册和生物医药产品审批,落实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在药品监管方面,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也仿照欧盟、美国等对生物类似药进行监管规范,针对相关注册登记与审点,并于2010年和2013年先后实施《生物相似性药品查验登记技术性文件审点》和《生物相似性单株抗体药品查验登记基准》,以完善岛内的政策监管环境,为未来生物类似药上市建立一规范机制;此外,台湾地区自2013年起已成为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GMP认证,可大大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
此外,台湾地区已与中国大陆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及《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就生物医药产品的流通关税、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监管法规等议题进行协商。2013年中国台湾基亚生技的肝癌新药PI88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核准成为《两岸药品研发合作专案试办计划》的标的药物,依照海峡两岸关于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国际规范(ICHE6:GCP)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特有的优势,以减少重复试验为目标,通过试点及专案方式积极推动两岸药品临床试验研发合作,促进新药提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4 结语
生物医药是需要持续进行高投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充裕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等,加之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在产业发展早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推动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扶持和激励科研部门和企业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当前,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或产值规模的表现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受到政策推动和多家厂商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技术授权等有利因素,促使资金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使台湾地区上市生物医药股的市值急剧增高、市盈率也偏高,行业充斥着一定的泡沫化风险,需要台湾地区经济和行业监管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在各项政策推广与科技孵化措施的持续投入,提供行业监管、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外部扶持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掌握并强化生物医药的核心科技,以仿制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通过模仿创新逐渐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当前两岸医药合作政策环境和缓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大陆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开拓广阔的大陆医药市场,并共同进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11):123128.
[2]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3]王飞,陈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基本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6):104109.
[4]伊遥.生物制品脚步越走越快[N].中国医药报,2012286.
[5]台湾经济部.生技产业白皮书[Z].台湾,2012,43.
[6]工业和信息化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2012.
[7]李清安.μㄍ迳物产业政策之政策分析[D].台湾:成功大学,1999,(98).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发展成为辐射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产业集聚地,初步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中心和闻名全国的“风险投资之都”,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已有近两百家、市值逾万亿,证券公司家数居全国之首,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净值和创投机构占全国的比重均约为1 / 3,银行业营业网点超过 1300 家 ;深圳金融业的总资产达3.7 万亿元 ,位居全国第三 ;深圳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去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位居我国境内城市第二。总之,经过 30 年艰苦努力,深圳金融业已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圳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加快实现国家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深圳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以及挑战:
第一,深港金融合作很可能步入深水区,深圳金融业将在更广阔和高端的平台实现跨越。 未来 5 年,深港跨境货币合作机制将更加成熟,两地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将承担更大功能,这将促进内地资金的跨境流动,促进深港货币一体化市场的形成。 深港两地银行支付、外币清算系统、债券回购等交易系统的对接进程有望加快。 因而,无论是从机构互设,还是从业务合作、体制创新及管理提升方面,深圳金融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望取得新突破,深圳金融业在“珠三角”及全国的影响力将继续强化。笔者认为,经过准确定位和共同努力,未来五年,深圳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基金与财富管理、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人才聚集、金融信息管理等重要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整体金融创新能力继续提升。 深圳金融业在促进珠三角、粤港澳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乃至全国金融资源流动聚集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深圳金融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圳经济金融开放度将继续增强,有利于深圳金融业“走出去”及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未来5 年将继续发挥体制优势, 进一步提高经济金融的开放度。尤其在金融领域,深圳除了在国内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同时借助深港合作的大平台,有望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深圳。 本土金融机构在积极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也将积极“走出去”,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更快提升。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深圳金融业也存在诸多挑战,深圳金融业原有的体制优势已经开始弱化,深圳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尤其是,深圳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其突出表现在深圳的人才环境和商业环境令人堪忧,尤其是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教育和医疗环境,深圳金融人才环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较后。 另外,深圳商务运营成本的上升过快。深圳的土地使用、场地租售、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等运营成本加速上升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深圳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任务更为紧迫。
二、“十二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及策略建议
第一,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不仅出口额连续17 年雄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而且毗邻正在打造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独特优势无人可及。下一步,深圳应利用现有的基础,大胆创新,与其它城市继续拉大距离,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 笔者建议:一是在深圳设立“金融保税区”式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该区域内非境内居民间的贸易资金往来采用境外管理模式,但严格控制境内与离岸金融中心间的资金流动,并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互补合作; 二是设立深港人民币 FDI 投资目录 , 为鼓励项目设立“绿色通道 ”,加快立项审批 ,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备案后直接汇入人民币投资深圳;三是促进两地银行在港合作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支持并参与港交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追踪深证成指的上市基金(ETF);合作推出可互换金融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四是加快实现境内支付系统与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与结算系统(RTGS)的跨境联网,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及投资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 深圳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财富不断增多。 目前深圳人均GDP 已接近 1.3 万美元,人均收入接近 3 万元人民币,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位居国内城市榜首;二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CTR 市场研究公司曾对中国城市居民金融理财需求进行追踪研究显示,相较京沪等其他七大城市 ,深圳居民理财意识更强、理财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三是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深圳目前拥有3 家商业银行总部、19 家证券公司总部、10 家保险公司总部、11 家期货公司总部和全国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总部,外资金融机构约有50 家, 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载体。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需要在市场建设、机构发展、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市场建设方面,深圳应致力于加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另类投资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深交所打造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借鉴香港经验,建立起横跨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信托计划、保险收益产品、银行理财的统一信息平台;加强两地交易所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深港两地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双重挂牌,促进两地公司相互上市,实现投资者的跨境交易、跨境互换和联网交易,并允许两地银行机构相互代销各种证券产品。 机构发展方面,深圳可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机构入驻,加快发展信用评级、保险精算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鼓励设立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标的可由目前较为常见的债券、股票、黄金等,扩展至红酒、艺术品、房地产信托,以及碳金融、水指数、气候基金等国际新型理财产品; 同时鼓励扶持大力拓展 QDII 业务,争取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展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多品种的金融投资。 市场培育方面,借鉴香港经验加强监管,增强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理财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举措,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机制, 把投资者理财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第三,加快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创新的引擎,是支持自主创新最好的金融机制。 深圳是全国风险投资最活跃地区,云集 500 多家风险投资机构 ,共计管理资金约 2000 亿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风险投资仍存在很大差距。 为此,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尽快设立创业投资政策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补偿基金,建立以政府资本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探索推行以有限合伙制为主的风险资本组织形式,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 ;探索开展柜台交易,培育不同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以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产业;机遇;挑战
1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带动了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对很多产业带来或大或小的难得机遇。就以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为例。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会计产业发展的很多方式,与会计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当前会计产业逐渐向着信息化方面靠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会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会计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一些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对企业会计部门带来的优势,并且从目前企业引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情况来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层面上来讲,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点。
1.1信息技术改善了会计产业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会计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优良的生存环境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会计产业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提供基础;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会影响会计产业的发展,有时候甚至对会计产业的正常生存都能产生巨大的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将信息技术认为是改善了会计产业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发展基础条件,如果会计产业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那么对于会计产业的发展则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迫使现有的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产业相关人才的模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就能够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过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会计行业“虚假人才”统统留住过去,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会计产业提供更多实用型的会计行业高端人才。
1.2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
当前,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单一化的学科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信息技术背景下,正在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整个会计学科中的内容不断扩大、向其他相近学科延伸。换句话说,会计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不断地缩小、消失。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相近学科的相互依赖性、相互渗透性、相互支持性正在不断加深。会计学科的种种改变不可避免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而这种情况所形成的结果就是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必然会使得会计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行业、产业,只有具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其才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辉煌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产业人才凋零,那么这个产业必然是人们常说的“夕阳产业”。所以,信息技术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也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1.3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合理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更倾向于开放性的系统性质,不同的会计信息应用者将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职务上的调阅。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更为严密、安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使得企业针对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更为安全、完整地保护,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会计产业发展提供的机遇的一个方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的重点是对于重要数据的存取控制模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的输入、存储、分类、输出以及快速调用过程。信息技术为整个过程提供了必要的防火墙、重要会计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相关基础。
2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然,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难得的机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意识到在这些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挑战。当然,接受挑战对于会计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更为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要能够明白在会计产业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2.1重要会计数据容易被盗取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时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滥用。就以会计产业为例,很多时候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得到,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打击,甚至于致命性的打击。所以,这就迫使企业在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储存、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安全设施的维护工作。信息技术在为会计数据提供更为便利的方式的同时,也给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为了会计产业的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处处防备其为会计产业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样才能将机遇扩大化,将挑战缩小化,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2.2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信息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很多会计产业的人才对一些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多少,这就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在会计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会计行业人才要想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用以对企业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合理、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记录、存储、整理以及输出等操作,有时候还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帮助策划人员进行管理、预测以及最终决策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需求下,迫使会计产业人才不得不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获得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
3结论
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及时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地应用其带来的优势将会计产业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会计产业能够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2).
[2]李复臣.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关键词] 福建汽车 产业集群 机遇 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04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06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竞争者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近年来的热点,各省市都加大投资力度,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轿车方面,国外大公司纷纷与国内企业合资,不断推出新车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而东南汽车涉足轿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三菱提供的车型优势相对不足,造成竞争力明显落后。轻型客车方面,轻型客车是我国客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生产企业近40家,竞争一直较为激烈。目前有金杯、江铃、南京依维柯等品牌竞争者。东南在2006年销售下滑后,目前仍元气不足。大中型客车方面,我国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0余家,中型客车生产企业30余家,竞争相当激烈。其中郑州宇通、丹东黄海等企业都对厦门金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国际合作企业的变局
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要考虑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东南汽车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在轿车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厦门金龙汽车与东方宝龙合资成立金龙车身公司,进军MPV市场。但三菱汽车给东南提供的轿车车型与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另外三菱品牌的汽车在2002年~2005年期间因为隐瞒技术缺陷而导致负面消息不断,也对东南及其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2007年5月,戴姆勒-克莱斯勒将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克莱斯勒正式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此举引发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合作的变局。而失去了奔驰这个品牌的克莱斯勒产品能否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同样成问题。
3.产业集群自身的威胁
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东南汽车产业集群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众多配套厂商紧跟东南汽车落户青口,在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政府培育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共同作用。闽南、闽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类似。因此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培育型产业集群,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本地根植性强的集聚效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和不稳定的国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集群形成中的自身弊端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外部宏观环境趋好,海西建设也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节能环保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1.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2结语
关键词:能源产业;规划发展;项目建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区域能源产业公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流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下面就区域能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发展环境及相关思路建议如下。
1 区域能源公司现况
公司以电力为主业,实现投产和在建装机容量470万千瓦;煤炭产业以打造煤炭供应为目标,煤炭总产能达到3666万吨;供热产业负重前行,供热面积达到2490万平方米,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总资产330亿元。
2 “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及公司面临的形势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一体化战略,致力于煤电化基地建设,做强电力核心产业、做大煤炭基础产业、做实供热民生产业、做准煤化工新型产业和做细相关配套产业,开发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初步建立以煤电基地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产优良、产业协同、绩效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5年,实现公司产业规模较“十一五”翻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煤炭产能达到7000万吨,供热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认真研究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应对措施。
2.1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平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用电需求继续较快增长,煤炭需求总量仍保持适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做好经营发展工作,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二是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尤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发生核电站危机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难以改变,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公司大型电源基地规模,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四是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批项目的投产,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公司已拥有两大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先进、成熟的露天、井工煤炭开采队伍,提升产能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为此,公司积极打造第三个煤电化基地,加大煤炭产能,确实保障集团公司装机、煤化工以及供热等相关产业用煤需求时机成熟。六是已有的供热市场,成为热电联产项目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2.2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一是在电力工业方面,要突出外送、电网建设和热电联产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支持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通道建设。二是高度关注煤田资源配置问题,开发建设第三大煤电化基地。同时,拓展更多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在做好目前供热工作,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好“十三五”供热产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占有更大的发电市场份额,还能增加公司在获取当地资源配置上的话语权。四是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分别与签订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资源配置及配套煤化工产业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及早落地。五是在完成水利枢纽及输水管线工程基础上,依据规划配套工程进度,实时推进第二水资源工程建设进程,把握好战略性资源份额。
3 规划发展实施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电力产业发展
加快规划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积极与电力用户采取多方式合作。
3.2 煤炭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新煤田前期工作进度,以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等项目实现“煤电用”(2011年11号文)产业的发展,尽快请自治区予以明确实施进程。
3.3 供热产业发展
3.3.1 解决供热用煤问题
为了减轻供热成本压力,采用煤热联营是最佳解决方案,既能保证煤炭供应,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请政府为供热产业配置必要的专项煤炭资源。
3.3.2 解决所有供热产业用水问题
积极与市政府协调解决“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公司所有供热产业(热电机组和热网)发电生产和供热循环总用水,并不占用拟建水库项目公司水权。
3.4 煤化工产业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及煤制烯烃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在排序上领先,一旦政策出台便全力争取审批。
3.5 能源交通产业发展
由于两伊铁路运输受伊-白线段铁路基础和运力限制,公司易关注投资相应铁路通道建设,为今后公司保证稳定的煤炭外运能力打下夯实基础。
3.6 水资源项目发展建设
参股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在获得的参股水权外,加快力度完成湖水权置换水权工作,保障公司其他规划项目的用水需求;协调市政府配置公益产业项目“十二五”、“十三五”用水新增水量。
3.7 其他领域
初步考虑涉足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及铀矿(合资)资源开发等工作,为国家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资源短缺或公司核电进口原料做准备。
总之,我们清醒地看到公司发展还面临着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影响和挑战,我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融资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突出,国内及地区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总体上公司所面临生产经营形势仍旧严峻,为此,公司上下要坚定信心,实事求是,细致工作,科学规划;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争创和建设好集团一流公司。
参考文献
[1]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规划2011-2015[Z].
[2]“十二五”电力产业发展规划[Z].
[3]能源报,2011.
[4]煤化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