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0: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教育含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教育部不断地推进着新课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新课程标准。教材改革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很多教材都一改之前生硬刻板的印象,持续增加教材配图的数量。应此趋势,初中生物教材也变得更加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随着新教改的实施,教学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课堂内容变得非常丰富,但教材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目前生物新教材已经运用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就需要教师们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去适应这一套体系,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所以探究新课改过程中插图教学方案的实践就十分必要了。
二、插图教学的意义
为响应新课改,生物教材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不断的迭代过程中,插图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从最新的教材使用情况来看,插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插图中不仅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概括了生物学过程,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结果和结论的体系,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结晶,表达了大量的知识点,更是弥补了文字在达意上的短处,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相关研究表明,插图的审美属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中学时代开始养成,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色彩亮丽的插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现状
前文中已经说明了教材中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们并没有适应新教改的迅猛发展,教学思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经调查发现,教师们对于教材插图的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是没有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而将它束之高阁。当然这也有插图不合适带来的影响,但是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插图没什么实质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利用到这些插图。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但是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领会到一些重要插图的深刻内涵,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精髓。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图片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上。在观察过程中也缺乏耐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插图质量的不达标也造成插图教学实施力度不够。因为毕竟图书的出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些图片没有达到教师的满意度,教师弃之不用,同样是插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反,很多老师认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能找到一些比教材中更合适的图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选择了迎合学生心理,紧贴时事的图片充实教学内容。
四、插图教学的实践研究
理论上讲,教材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知识点,吸引其目光,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到学习成绩上也一定是更积极的效果。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所以如何能让插图教学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关于如何增强插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利用价值,作者总结了这样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描绘插图
有一些很重要的插图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二次描绘能够更加锻炼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了知识点。
比如细胞结构图,教师可以借助标本,模型,以及实物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直观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其对细胞结构进行绘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
(二)帮助学生建立图文连接
事实上,教材插图,包括一些图表,都内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插图进行文字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插图,记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插图进行语言描述。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文字信息来自制插图。这不仅仅能够帮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让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识图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有时候会缺乏耐心,对图片里信息的获取不够全面,所以形成的认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达成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插图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识图,这样学生也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了解到图片加文字的综合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笔者曾于2013~201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讲授对外汉语,对象为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海外华人初中生。与在国内针对留学生教学不同,面向海外华裔的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鲜明特征。
一、作为教育对象的海外华裔学生特征
华人一贯重视教育与文化传统,所以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尤其看重。由于笔者在一所知名大学附近工作,所以学生父母多为大学教师,学历背景高,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性格上往往积极阳光,朝气蓬勃,且有着独立的见解和思想。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一个英语环境中,汉语虽然是他们名义上的母语,但普遍来说,学生对汉语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和热爱。这些孩子之所以来学习汉语,多半是因为父母的坚持。所以,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学习汉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由于父母为第一代移民,所以学生们在家中常听父母讲汉语,他们往往汉语听力问题不大,日常对话都能听懂,但是口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这与他们身居国外的大环境有关,毕竟日常交际语不是汉语,对汉语需求量小。作为学生,他们大部分的有效时间都在美国的中学里进行英语对话,练习汉语的机会少。即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教学引导下,学生的听力水平可以逐渐提高,但大多数华裔学生的口语表达仍然相对滞后,常常夹杂英文词汇,尤其是在表达比较复杂的含义和句子时,熟练的英语往往脱口而出。
与听说能力相比,阅读水平低,汉字的书写与写作能力更加匮乏。华裔学生掌握的汉字数量不多,笔顺的写法也往往不对,语法知识相对薄弱,常常只会使用简单句子,导致学生读写困难。
绝大多数海外华裔学生对中国文化有隔膜。语言背后是文化、价值观念、历史、人伦等等。对生活在国内的我们来说,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但身居海外的华裔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有限。同时,由于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受英语文化及美国的多元文化影响颇重,一方面他们很难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低。
二、海外汉语学习环境和资源现状
首先,优秀师资的匮乏。在美国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如果想去中学执教,必须有教师执照,但是目前美国大学没有大规模培养中文教师的资格和能力。我国政府的对外汉语教师输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没有普遍意义。同时,真正优秀的师资可能有更多机会从事其他工作,所以最后留在这一领域的师资,其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待提高。
其次,适合使用的教材及相关的教辅书、考试题等的配备需加强。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中文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国内某出版社5年前发行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时代脱节。而且相关教辅书是针对教师的,出版社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素养的配套书籍。由于缺乏相关考试参考书,任课教师只能根据个人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状况进行非标准化考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再次,针对华裔学生的汉语网络资源不多。对母语为英语的华裔中学生来说,目前的汉语学习网站的内容太枯燥。因此,华裔学生不能通过网络方式有效地自学汉语。如果这类网站能增加一些实时互动和情境化的内容,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最后,中文声像资料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有待加强。语言学习比较枯燥,通过声像资料来学习中文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电影、电视剧等。事实上,近年来美剧的对外输出就可以给我们一种启发。美剧在中国的成功播出,强烈带动了英语的学习热潮,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美剧已经从美国电视剧的简称转变为美国文化符号的代表,凭借美剧强大的渗透力,美国文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美剧也推行了中国元素。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经常用讲中文来增加笑点,蹩脚的汉语在主人公夸张的表现下使剧情增彩很多。
相比之下,我国的电视剧、电影输出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我曾建议家长多给孩子们看看国内优秀的影视资料,但是家长认为可操作性并不强。第一,真正能吸引初中生看的内容不多,国内影视剧题材与美国文化下成长的孩子的兴趣如何接轨是一个问题。第二,很多国内的优秀电视剧资源并不能同时具有中英文字幕。华裔学生由于成长在非汉语文化环境中,汉语听力和理解力有待提高,所以双语字幕对他们非常重要。
三、面向海外华裔初中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1.积极推广诵读式中文教育
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延续千年,教育过世代学子,造就出无数大家。这种教育模式尽管有一些弊端,但是也有可取之处。针对海外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应当发挥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我们用中国式的教学模式去教授汉语,更能彰显中国文化。在教材选择上,与其选用某些未必试用的陈旧资料,不如选择真正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传统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将文化与语言知识融为一体。同时在讲授上,可以使用诵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汉语独特的韵律之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由心底对中文产生热爱。
2.加强文化熏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习得汉语能力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使命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将汉文化传播融入到汉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生硬乏味的听说读写和语法教学,而是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对华裔学生来说,与中国相关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益的事情。而且,掌握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对他们也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好中华文化和汉语对这些华裔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也大有裨益。
3.在美国文化中发掘中国元素
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华裔学生对美国的流行文化更熟悉,更有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能善加利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果。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霍华德常显示自己的语言天分,他教谢尔顿中文“我的姓是谢尔顿,不,我的名是谢尔顿”而引发的搞笑桥段,不但添足了喜剧效果,而且会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文、英文姓氏文化的表达差异。再如,该剧中主角们都会用筷子,吃宫保鸡丁或是饺子,楼下的四川菜馆虽没出镜,却是主角们每周都要吃的菜馆。主角边吃中餐边聊天的情节会让这些在家庭中吃传统中国菜的华裔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也会对中国饮食文化更有兴趣,拉近孩子们与母国的心理距离。
近年来,中国品牌不断开拓美国市场,热播的美剧中也出现了中国产品的广告。《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17集,“科学怪人”谢尔顿喝上了伊利营养舒化奶,这在中国的美剧迷中掀起了一场大讨论,由此也让华裔学生了解了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汉语学习也变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一般,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特别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大多数老师处理汉字教学的方式大致如下:带领学生读一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利用PPT展示字音、字义,或读或认;随文识字;课余要求学生抄抄写写。这样的汉字教学模式无视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忽略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使学生把握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更谈不上认识汉字承载的文化意义。
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未尝不是如此。在初中起始阶段,虽然按规定应当掌握2500个常用字,但是笔者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完全按入学考试成绩平均分配的班级,几乎所有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别字。有的学生只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书写不规范,就更谈不上美观。识字、写字不达标是中学语文学习掉队的症结所在,更会对其他学科有很大影响。
那么,在初中起始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好开学第一课对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一般教师会在开学第一课上向学生介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或讲述一些语文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往往会忽视汉字教学。其实,恰到好处地介绍汉字反而会事半功倍。在开学第一课上,笔者就从“文”说开去,详细介绍了“文”字从甲骨文开始的字形字义的衍变,从而分析汉字的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鲁迅)在此基础上,又讲解了汉字的造字法,让学生真正知道了汉字的特点,领略了汉字的文化魅力。学生当即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很多学生长时间地记住了这一课。
二、随文识字,方法多样
这个阶段的学生富有很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经常进行一些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随文识字,是指把汉字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可以多样化。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尤其是在一些自读课文中,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和自认为重要的字词(不限于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部分),并注音、解释。上课伊始,并不是由教师通过PPT或直接教授新字词,而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准备成果。这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新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同时,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涵,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既可作为检查预习的手段,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调整随后的课堂内容。
第二,潜心吟咏,挖掘内涵。汉字是表形兼表意的文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它的信息量无与伦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挖掘,深刻领悟字中蕴含的深蕴。如学习《散步》一文时,紧扣文本与语境,抓住“熬”、“孝”、“爱”三个字,由它们的形演变和字义流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三个字的意蕴,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在课文的一开始单一地认识字词,还是在文章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字形、字音进而猜想字义,不但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祖先造字智慧的感悟,无尽的意蕴尽在其中。
第三,善用方法,同中辨异。汉字学习中最难掌握的应当是多音多义字和形近字的辨别和使用,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但稍不注意就容易写错字、别字。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比较”是行之有效的法子,尤其那些同中有异的近义词,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哪些方面是同,哪些方面是异。如分析《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一句时,可把“驰”字改为“骑”,让学生分析两个字的异同:“驰”是“奔驰”的意思,比“骑”的速度更快,不仅体现了千里马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木兰的归心似箭,表达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而“骑”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作文教学中可渗透汉字教学。如作文题为《那味道真……》,引导学生审题时应当注意“那”的意义,否则容易偏题,诸如此类“题眼”和关键字词的审、讲、评,写作中对语言的锤炼,查找班级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都能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从学生的生理发育上看,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右脑的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左脑的局部识别能力都有所提高,记忆力极强,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了解了汉字的历史和构字法后,他们会自觉地利用汉字知识巩固和认识的新的字。但是,由于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承受力较差,稍有挫折就急流勇退,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这个阶段应当多进行趣味性教学,汉字的教学可以趣味化――让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汉字知识。如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讲的百家讲坛――《三字经》、美术动画片《三十六个汉字》;还有猜谜、成语迷宫、找错别字大赛等,在活动中,学生投入深厚情感,动脑积极,既可以把负担变为兴趣,又能开阔视野,使知识多元化。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使得语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许慎《说文解字?叙》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关键词:输入理论;输入材料;输出
一、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
克拉申(Krashen)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指出可理解姓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他的输入假设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学习-获得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受到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输入假设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时间推移,接触到理解性输入后自然形成的。输入假设理论强调输入的重要性,理想的输入应具备4个条件:可理解的;既有趣、又有关联的;非语法程序安排的以及足够的输入。
第一,可理解性输入。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只有当学习者理解了输入的内容之后,其内在机制才开始运行发挥作用,语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而不可理解的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或一堆不具意义的符号而已。
第二,既有趣又有关联的输入。输入的语言即要有趣味性,又要与学习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使用有趣而贴近生活的输入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使他们觉得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一种探索,如此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非语法程序安排的输入。在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学家们发现,儿童对语法一无所知,却具备了相当强的语言发展能力。因此,克拉申主张“粗调输入”,也就是未经任何调整的语言输入。他认为外语教学没必要为学习者准备万无一失的“精调输入”,而应采用撒网的方法,大剂量地为学习者提供“粗调输入”。
第四,足够的输入。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克拉申用“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用“1”表示略高于“i”的水平。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同时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材料,学习者利用语境帮助理解略高于其现有能力的材料,如此才能从现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2)“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情感过滤假设”是克拉申的又一重要理论。这里的情感指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和情感状态。克拉申认为,当学习者的情绪放松、自信心强、学习态度积极式,情感过滤的效率就会降低,学习者会注重薛兆和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更高的语言学习效果。相反,当学习者焦虑、不自信、有验血情绪是,情感过滤的就会提高,此时即使学习者理解了语言信息的含义,也不会将信息输入大脑,此时情感因素就阻碍了语言的学习。该强调了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需要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符合现今大多语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
根据这两个假设,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大目的语原版材料的输入,同时也应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输入理论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设理论强调是大量的听和读的输入,根据其理论的指导,笔者在韩语教学中,增加了听力材料与阅读材料的输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对输入材料的选择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选取难度适宜的输入材料。
输入理论强调输入的材料应当是可理解的,也就是难度适宜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应当是稍稍高于学生当年的知识水平,即i+1。如果输入低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i+0,语言材料太简单,学习者就会以为外语学习不过如此,导致兴致索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果输入语言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达到了i+2,甚至i+3等,则语言材料难度太大,学习者会以为外语学习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导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半途而废。因此,在选择输入材料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水平,考虑并重视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输入材料。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可提供一些小小说、简易本的广告、会话等易懂的材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语言学习者,可提供一些说明文、议论文或短篇的诗歌作品等。教师应当实时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发现为学生提供的材料太难或太简单是,应及时进行调整。
2、有趣的、有关联的输入材料。
语言学习中,输入的材料应当是有趣有关联的。因此教师应注意材料的趣味性,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为他们的阅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学习气氛。这也同时考虑到了“情感过滤假设”的作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降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焦虑、厌烦以及其他负面情感,尽可能多得调动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的因素,使学生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如果阅读材料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是枯燥无味的,必将会是收效甚微或是无效的死知识,即使大量输入了也会被很快淡忘。
3、适当讲解,提高输入效率。
Lightbown(1999:163)的试验表明,简单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脱离教师的指导与讲解的大量输入对语言习得的作用的低效的,甚至会使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停留在某一阶段不再上升。外语学习离不开一些语法规则和固定的语言形式,光靠听和读的输入以求让学习者自行总结出语言规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太费时间且收效不佳,如教师能进行适当的讲解,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因此在韩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输入,也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外语学习者记忆一些简单的语法规律、语言形式等,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帮助外语学习者快速、高效的提高语言水平。
三、韩语教学中的输出
大量的实践表明,外语学习中只靠输入不足以习得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输入假设”理论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将输出看作是大量输入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其实,在教学中,输出反馈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检测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指导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在注重输入的同时,也应当组织一定形式的输出活动,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具体在韩语课堂中,教师可组织一些实训活动来引导学生输出。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接受了一定量的输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输出活动,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语义理解层面转到句法与语用层面。结合中国学生内向、怕出错、不善表现等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适合的活动选择。教师可定期布置小组讨论、辩论赛和演讲等活动,通过集体准备、个体展示的方式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各尽其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监控并稍加引导,尽可能多得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使用韩语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语言水平就提高的越快。同时,经常使用韩语表达也可以锻炼学生韩语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后就会更加自信地使用韩语表达,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语言水平也会越来越提高。
2、适时总结,整理文字材料
在进行了辩论赛、演讲等口头表达活动之后,适时的总结成文也是重要的输出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就主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组织成文,将其归档整理。小组共同完成文字工作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纠错,互助学习。同时也达成了写作训练的目的。
四、结语
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将输入和输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语言水平。贾冠杰(2015:27)根据克拉申的输入理论提出了“先听说,后读写”的教学建议。依据此建议,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增加听读的力度,同时也应重视说写的练习。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重输入,也不要忽视输出,注意两者的结合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冠杰,二语习得论[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顾琦琦,语言输入理论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3.
[3]方彬,夏斌斌,新形势下输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2.2.1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①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②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③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④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2.2.2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2.2.3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理念 汉语文素养 自主 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实施,“守正出新”的教科书更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高中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形成:汉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正成为一种基本趋势。新课程在模块、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在新一轮汉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储存器,而是一个个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的个体。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地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课程中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这种人性化的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汉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生环境中逐渐提高汉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文的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彻底改变权威灌输的做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语言情感交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要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朗读的热情,形成阅读的快乐。鼓励学生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从中汲取营养,提高汉语文素养。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谈自己的理解,或读书笔记,或片段练笔,或心灵感悟等等,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注重观察,写真情实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一、教学片断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描点法作图,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先通过描点法自行作出。同时,一次函数图象与前面所作的图象又有所不同,其只需要确定两个点即可作出。因此,此处又需要教师作适当引导,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过程简述如下:
教师提出问题:请各小组由组长选定一个一次函数,然后组内的同学先自行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作出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
此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一次函数,任意确定出五六个点的坐标,并在坐标上标出,在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之后,就得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事实上,当学生开始描第四个点时,就已经能够猜想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根直线,这样的直觉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奠定思维基础。
当然,这样的知识发生是需要丰富其过程的。笔者在学生得到图象的基础上,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作图方法,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必须要找出多个点的坐标,然后才能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另一种观点是只要找出两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图象。应该说这两个观点的提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前者建立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找的点越多越具有代表性,连出来的图象也就越准确;后者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认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得出只要找两个点即可的结论。
教师此时可主导好学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以让学生能够处在一种“愤、悱”的心态当中,这时教师知时给予证明,在愤的基础上启之,在悱的基础上发之,启发式教学过程便由此发生。
……
二、通过比较,发现规律
有数学课程专家指出,数学规律的得出不外乎几种方法:分析、归纳、比较等。对于本知识而言,比较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例如,如果两直线有交于某一点,则此点的坐标为两函数共同的解;如果两一次函数有共同解,则此解一定为两直线的交点等规律的发现,亦可交由学生在比较中得出。
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关键认识:一是从教学理念上,对于学生自己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点,一定要敢于放手,不能包办,而一个知识点是否属于这种性质,则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作出准确判断;二是要给足学生的时间与空间,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所用时间一定大于教师讲授所用的时间,而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可能需要生生互动,需要下位交流等,这时教师都要给足学生自由。否则,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不可能落实,自主学习就沦为形式主义了。
三、教学反思
笔者的考虑是,像这样的学生有可能自主学习到的知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更多的辅工作。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恰恰相反,由于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教师反而要做大量的传统教学中不需要做的工作,例如,教师要开动脑筋尽量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列举出来,还要预设好解决之道。教师要有面对学生“突发意外”的心态,一旦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回答,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这样的教学现场,如果当时无法立刻反应出正确的思路,则需要有勇气向学生解释,并说明将在下一课的时间进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