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0: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因其所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和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它是产生新知识、新理论的沃土。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最重要来源之一的高等院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科技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成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或通过技术转让,或作为无形资产,或采取产学研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总之,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无一不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管理不到位,势必造成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还不规范,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流失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人员流动、科技合作、非法使用等;流失的原因也十分复杂 ,主要有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经费缺乏、约束机制不明确、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健全等原因。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不足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提升到了新的重视高度。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科研立项、鉴定、评价、奖励制度所造成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等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科研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于众,并不重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取得、成果的保护。而且,在高校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上述法规的教职员工并不多,致使高校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埋头自我研究者多,关心课题知识产权保护者少。当一项科研项目取得进展时,项目产生阶段性成果时,便匆忙将其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之于众,从而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可见,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专用经费。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缴纳申请费、实审费、授权登记费和维持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缴纳机构的费。如果到国外申请专利,动辄需用上(数)万元。目前,高校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的费用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课题完成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因此,课题任务一旦完成,专利维持就显得很困难,而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以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的,对一些有前景的专利而言,由于课题组无法按时缴纳维持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使其成为公有技术,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它的审查周期长,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授权,其效益的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仅由课题组决定专利权维持与否,就很难有效地保护高校的发明创造成果。近些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相当高,这与无知识产权专用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图名不图利的思想,对科技成果只统计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管专利权是否有效。
(三)侵占高校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虽然我国的《专利法》对职务发明创造成果和非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的概念和所有权的归属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过程中,无意或故意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教师和科研人员觉得这项技术成果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觉得自己就有处置权,随意或故意将职务技术成果作为非职务技术成果转让导致产权不清、高校知识产权流失。我国专利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将执行本单位任务、主要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条件作为界定职务成果(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的依据。这种规定把利用本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一律列为职务发明创造之列,忽视了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的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发明人、设计人的创造性劳动;我国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和国家资助,不但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资料,而且聚集了大批的具有科研能力的人。由于没有在科研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大量的科研资料、科研数据掌握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和头脑中,一旦科研人员跳槽,将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制上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问题中的“短板”环节。
关键词:西部地区; 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re are main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The colleg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brain drain is seriou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less aggressively;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omiss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problems such as relative lag, so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se 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Keep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words: the western reg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在全国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令人担优。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一、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逐步完善、法治不断健全,西部地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淡薄是直接影响西部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由于西部地区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时间较短,领导层和一般管理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缺乏对知识产权内涵的真正了解。长期以来,西部高校一直把数、科研项目数、鉴定与奖励成果数等当作科技工作要求的主要方面,把这些指数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奖励、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这种“重成果轻专利”的政策导向,使教师们申请专利的意识差,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科技论文以、成果鉴定、学术研讨等形式公布,使其丧失作为专利申请条件之一的新颖性,得不到法律保护,同时大量科技成果免费被世界各国使用,造成巨大损失。
2.西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流失严重,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力度较弱。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相对东部高校处于劣势,一方面招不来顶尖级的人才,另一方面自己培养的高级人才又相继流失。这使得西部高校本来并不富裕的财政和并不是很充分的人才储备雪上加霜,并成为恶性循环。高校人才流失,带走了大量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对西部高校来说损失巨大。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建立、维护、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捉襟见肘,而西部地区更是极度缺乏,这必将制约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西部高校责无旁贷,但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没有针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匮乏。
3.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疏漏。目前,西部地区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盒管理方面的经费,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知识产权工作多由科技处管理人员兼职,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这种相互脱节、不协调的运行机制,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暗道”。
4.知识产权政策相对滞后。西部地区高校的知识产权政策大部分缺乏激励性,即不与工资挂钩,也不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科技成果是目前大学教师普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它与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以及福利待遇等多项利益紧密相关,而这些利益的获得与专利工作和专利技术转化关系不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申请和从事专利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1.强化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针对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力度。如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班、选修课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并进行典型案例教育,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盒管理观念,强化竞争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2. 要留住和培养人才。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要想留住高校人才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薪酬待遇。愿意到西部高校发展的老师多数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因此要用高薪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解决住房问题。如今全国房价上涨势头迅猛,对于收入不高的西部高校教师来说住房是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因此西部高校要解决老师的住房问题,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三是要搭建科研平台。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要给教师们提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价值的科研平台,形成强有力的、完整的科研队伍,让教师有归属感、集体感。四是要健全管理体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制度透明、公开、公正、公平,让教师看到努力的方向,给每位年轻教师晋级的希望。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西部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从制度上扭转重论文、轻专利的思想,把知识产权创造纳入到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中,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与岗位津贴想结合,与成果奖励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校级层面知识产权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二级院系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一)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配套体系滞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现象,不少二级院系的领导重视不够,未做好关键技术的保密工作,无意中造成科技成果的流失。此外,管理者自身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管理者与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权责明确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保障。目前,院系缺少专人专职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的设置缺失导致难以有效有序地开展工作;院系缺少与学校层面配套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导致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缺乏从事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积极性;院系缺乏与校级管理机构(或企业)紧密联动渠道,独立的科研行为未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影响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是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人员流动频繁的特性。例如,为了提高学术水平,高校教师经常通过从事博士后研究、去外校做短期访问学者或出国留学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自身学术领域的研究;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学业完成后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还有一些高校教师以辞职、调离、兼职等方式创办或协办高新技术产业,诸多情况都可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有研究人员发现,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中,外单位窃取的为40%,随人员调配的占20%。
(二)高素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缺失目前高校二级院系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培养是非常急切的。但是,因为此类人才定位尚不够准确明晰,很难确定知识产权人才相应的发展方向,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管理者自身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当下情况是二级院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很少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许多管理人员是从行政管理职位转岗来的或身兼数职,没有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知识,难以胜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各二级院系知识产权管理发展不均衡不同的二级院系学科属性不同,有些偏重基础研究,有些偏重应用研究,有些偏重成果转化,且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不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异。不同院系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系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知识产权产生、评估、许可、转化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统筹管理体系。
二、完善高校二级院系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分析
院系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保证,针对院系的实际情况,各二级院系应全面客观分析,充分研究,精心设计适合本院系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制度。
(一)以意识教育为抓手,多渠道提升管理队伍保护意识在二级院系进行宣传教育,真正使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理解知识产权对于科研成果及其商业化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从思想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综合采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1)继承传统媒介的优势,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宣讲会、交流会、汇报会,定期对师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熟悉申报、资助以及授权的各个环节,掌握发生纠纷时的处理技巧;(2)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即时传播功能,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采用专题网站、展板、橱窗、QQ等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深入各部门、各实验室、中心,以定期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其懂法、知法、守法以及用法,以维护合法权益。
(二)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素质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基本实现了高学历化,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如此。但高学历化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相契合。要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严把关,要求应试者接受过法律专业或知识产权知识的课程学习,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有计划地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结合当前知识产权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培训,定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实时跟进最新的法律法规。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危机
(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创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大量具备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专家。就战略层面看,应当做好高校师生的宣传咨询和高校决策层的顾问工作,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习教育课程,且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总体而言,知识产权课程还未能成为高校必修课程,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极度缺乏。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需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师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低。同时,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对知识产权法也不甚熟悉,这对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极为不利,甚至部分师生在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察觉,且不知道如何维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多关注教师的数量,对师生的专利技术则甚少关注。一些合同对知识产权未作出明确要求,致使一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权的注册,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冒用高校名称培训或招生的现象,使高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与之相关的无形资产也受到侵害。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致使高校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制定维权措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同时,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负责,但行政部门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登记或者报奖,关于商标权、技术转让、著作权的管理则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知识产权缺乏专利保护。此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部分知识产权流失,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科研成果被窃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条例,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条例,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中科院为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规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要以发明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并明确规定必须先申请专利才能够申报技术发明奖,这对专利工作的长远发展无疑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正视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制度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校长直接领导,并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包括对外知识产权的法律职能,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职能。既要有制约、监督措施,又要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人员自觉维护自己与学校的利益。
(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服务层和决策层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进而促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要及时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知识产权的环境。最后,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不仅要完善制度,还应当关注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以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人员能够取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高校成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国内外不乏先例。没有当初斯坦福大学的高瞻远瞩,就没有硅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依托周边的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省内的高校,也为我省和全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南京邮电大学为我国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关键的技术支撑,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电话秘书”;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单路载波器”,改变了载波机一直依赖进口的历史;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纵横制市话用户交换机;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可视电话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光纤闭路电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彩色电视广播光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程控用户交换机CKJ-128;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0MNINET)光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会议电视系统和第一套TMUX设备;研制成功江苏省第一套黑白电视发射设备。
近年来,我省高校围绕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取得授权专利2231项,签订技术转让项目合同1321项。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江苏高校共计获奖58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301项的19.3%,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量列北京市之后为全国第二。我省地方高校共获奖14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对照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和“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江苏高校在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和应用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省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在国家和江苏重点发展的若干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高校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系列,校标和名称专用权等商标系列,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系列,商业秘密及信息以及国家法律、法律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知识产权等。目前,我省高校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但也有不少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仍定位于单纯法律保护的范围,导致了知识产权管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有些高校由于在国际合作中尚缺乏政策规划,在国际交往中缺乏警觉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等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申请专利后,仅作为一种带法律性的成果,没有转化为产品;有些专利取得授权后,一两年后又放弃维持,轻易失去了经济价值。还有这样的例子,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完成课题并产生科研成果,但当导师将科研成果转让时,其研究生却抢先释放了信息,导致学校经济利益的损失。
做好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智力成果流失,要从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构建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必须着力于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经济资源的双向流通,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以专利为中心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专利事务所,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专利管理工作。一些高校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由专利人来进行的,更为可取的方法是在高校成立专利事务所,设立专项基金,增强教师专利意识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学校利益。
二是拓宽技术转移口径。高校的知识产权。应通过多种途径转化,可建立大学科技园,可通过自办企业消化科研成果,也可把专利直接卖给企业,或者专利人股,与企业合作。聚集高校、社会、企业多方力量,合作共赢,将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尽快推向市场,提高利用率,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但是高校的科技管理确暴露出诸多问题,由起初单一传统的高校科技管理转变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管理与高校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在统一的水平上,部分高校出现在科学研究领域环境与设施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其不仅表示高校在科技管理中出现纰漏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高校在科技管理中存在不和谐的点,科技管理在高校中并不是顺利的进行,同时促使管理朝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高校科技管理中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对此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科技管理人才的缺乏
发挥高校科技管理的有效性,主要依靠科技管理人才,而且科技人才在高校管理中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但是在高校科技管理的发展中,忽略了科技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将科技管理人才输送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没有意识到科技管理人才的高校自身的重要性,毕竟高校培养的科技管理人才不论是对高校的生活环境还是对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都是非常熟悉的,高校缺乏挽留科技管理人才的意识和措施,导致部分科技管理人才流失,而且人才的流失会造成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的不稳定,不利于高校科技管理的长期发展。
(二)科技管理队伍无组织性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中,缺乏组织纪律的约束,例如部分高校中的科技管理队伍,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导致科技管理队伍没有团结的意识,逐渐根据自身对高校科技管理的理解形成“小帮派”,导致高校科技管理没有统计的课题,形成多种多样的主题,如此降低了高校科技管理的目的,而且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小帮派只维护自家的课题,同时在利益的作用下,对其他的课题抱有“攻击”的态度,不仅不能有效的实现高校科技管理课题的统一,更严重的是造成高校科技管理中不同课题之间呈现相互隔绝的状态,一方面导致高校科技管理不能有效的平衡各项课题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被迫闲置,导致高校科技管理中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高校自我维护的意识低
高校科技管理中缺乏自我维护的意识,主要是对高校中的知识产权缺乏维权的意识,由于自我维护意识的缺乏,高校科技管理中科研成果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高校科技管理中过量投入的人力、财力,却无法收取相应的成果,我国相关政策表明,积极鼓励高校科技管理的学术研究,为此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部分高校科技研究人员为完成学校的在学术研究上的任务或者是迫于对利益的追求下,盲目的对学术研究进行结果定论,例如高校科学研究人员,为协助高校成功的申请知识专利,开展某一课题的学术研究,如果只是专利申请成果后,科学研究人员离开对自身研究的学术知识不再过问,知识居于表面化或形式化,没有从学术研究的实际意义出发,造成大量的学术研究缺乏科研人员持续的维护。
(四)信息化科技管理的停滞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中应适当引进信息化的管理,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适应了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导致无法引进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方式,降低了高校科技管理对信息管理的时效性,例如高等院校群体中,如需对科技管理进行交流,一定会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如此对高校信息技术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其投入的建设是非常少的,而且大部分高校更是缺乏信息化科技管理的建设意识,造成高校信息化的科技管理处于停滞状态,或者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只存在于表面形式,既不能拓宽高校科技管理的渠道,也无法改善高校科技管理的狭隘性。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科技有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同时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高校科技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保证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价值和意义,针对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措施,在保障高校科技管理可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科技管理的效率,为此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注重科研人资管理
高校科技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首先高校科技管理中必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科技管理中可制定相关的科研工作机制以此调动科学研究人才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不论科研人员的资历或年龄,只注重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思想,积极鼓励高校科技管理中的人才提出自己对学术研究的观点和见解;其次注重科研人资素质的培养,促使其形成对学术研究的刨根问底的精神,使科研人员有效的发挥其对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而且高校科技管理中设立科研人员贡献奖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促使科研人员之间形成竞争,使其在竞争中感受努力的意义;最后通过高校科技管理保障科研人资在学术研究贡献中的公平公正,实现“多劳多得”的奖励方式,避免有些科学研究人员凭借自己年龄、资历上的优势,限制年轻科研人员的发展,保障科研人资在管理过程中透明化,提升其对高校科技管理的意义。
(二)构建科技管理队伍的管理体系
有组织有纪律的管理团队是需要可行的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约束的,因此针对高校科技管理组织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首先是奖罚制度的建立,奖罚制度的存在可以提高管理体系的目的性,同时时刻提醒管理人员组织的重要性;其次是制定具备层次性管理的体系,高校科技管理中的管理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之间负责不同的课题或管理内容,因此对其制定合适的管理体系,同时通过管理体系协调好各个科研小组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多学术性课题得到研究;最后是构建带动性的管理体系,例如定期评价出成就比较高的科研小组将其作为高校科技管理的模范,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尊重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是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标志,因此高校科技管理中必须做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管理中的科学成果,例如高校中可设立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部门,对每一次知识专利的申请过程进行记录和科技管理,同时拟订专利申请过程中涉及到的合同,保障知识产权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质量和效率,保护好高校中的知识产权,避免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在流动过程中导致知识产权不完整或丢失。
(四)加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促进高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下,网络资源变得日益强大,只有通过提高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才可提科技管理的竞争力,其可为高校科技管理提供更多信息资源,满足高校科技人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拓宽了高校科技管理的途径,可提高科研人资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网络化的信息在高校科技管理中快速的流动,因此高校科技管理中需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力度。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
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紧跟国际市场潮流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将研发补贴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资金,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1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双创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高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存在很大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指导,高校中的教师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意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在实际的学生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占据了10%左右,从中足以说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有待提高。
2.2科技成果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刺激是其持续进行学习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在科技成果产权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或者是评估不正确的情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技术创新没有相应的认定标准与界分标准,大多毫无例外的将知识产权划归学校或者直接认定给导师,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创业背景下,该项创新技术或成果可能就是学生创业的基石,融资的根本,如果不能够将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完善,将限制大学创新体系与体制的发展,阻碍大学创新体系的活力。
2.3高校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工作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的相关法律与制度接触几乎为零,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关键要素。
3加强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保护意识
对创新需求的提升,使我们必须认识到根据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作用,对于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构建使科研、教育、生产、创业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机制,深化创新体系当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意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3.2在高校开展普及型的知识产权教育
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开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保护学生在知识培养与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模式无法满足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的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专业型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
3.3建立完善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学生创新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高校科技工作与创新领域中完善对大学生创新产权的保护,明确大学生在校创新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划分等标准与制度,并形成统一的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政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
3.4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我国高校已经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管理和认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管理机制中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的有效引导,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支持与管理(包括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合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利于高校中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与保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现全面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的促进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现如今高校知识产权教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科研创新是现如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学生是高校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体系的更好发展。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的管理和建设能够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友亚.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9).
[2]马坤.我国知识产权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纵横•网络财富,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