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8篇

时间:2022-06-29 01:26: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篇1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内地高校 港澳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Graduate Enrollment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Liping

(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For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to recruit graduate students, both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trengthen the important regional education channe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case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over the year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uate Admissions example, analysi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admissions and enrollment professionals'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publicity channels for a single, time is tight, focused and weak admissions work.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talented people and select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recruitment campaigns to raise publicity targeted;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enrollment; mainland universities;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1 近年来我校港澳台研究生招生的基本情况

1.1 招生与选拔模式

每年十月中旬左右教育部办公厅将公布关于做好下一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下达的招生规定与要求,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港澳台招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招生宣传、招生命题、制卷、机要寄送、阅卷等有关考务管理工作。

招生类别包括公费全日制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在学期间免交学费并享有学校普通奖学金和公费医疗待遇;以及自费全日制研究生、自费兼读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在校期间按学校的规定交纳学费(学费额度和大陆学生相同)。此外,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可以申请国家设立的台湾、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

1.2 报考与录取趋势上升

随着内地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放对港澳台地区的招生政策,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内地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人数也呈递增趋势。自2008年起,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对港澳台招生改为“申请制”,①对其他高校的报考有一定影响。从总体数据上看,报考我校的港澳台学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呈基本稳定并逐步上升趋势(如图1)。

1.3 报考专业注重实用性

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在选择报考与学习的方向比较集中于应用学科。从图2中对2008年至2013年报考人数的学科比较中看出,经济管理类考生居于首位,医学类其次。就专业的热门度来看,企业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口腔临床医学、经济法学等专业报考人数较多。由此看出,港澳台地区考生在经济、管理、医学、法学等传统实用型学科方面比较热衷,同时也看出考生在根据自身兴趣选取报考专业的过程中,目标主要集中在内地重点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图2)。

2 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弊端

2.1 招生方式单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校已放开了在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为争取招收优质生源,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如清华、北大等高校2008年开始实行的“申请制”。我校到目前为止,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渠道仍然是单一的国字号专办,即在教育部印发招生通知之后,根据新的政策制定我校的招生简章,然后委托教育部认可的对港澳台招生专门机构(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广东省高校招生办公室、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和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等)开展研究生招生政策咨询、组织港澳台地区考生报名和考试、负责考生与内地高校沟通联系等工作。虽然该招生方式具有权威性,但渠道太单一,且主动性弱,不利于取得突破性的招生成果。

2.2 招生宣传缺乏主动性

我校在对港澳台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上采取的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研究生招生网招生信息,这是一种需要学生自己找信息的较被动的宣传模式。内地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被动宣传不适应时展的弊端,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招生宣传模式,如武汉大学借助组团赴台的招生宣传模式,克服高校在台湾知名度和地理位置带给武大的不利因素,获得了巨大的生源回报,成为对台研究生招生的成功案例。②

3 新形势下对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3.1 以研究生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强研究生招生改革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高校需结合自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在港澳台研究生招生上,既要以生源质量为核心,也要考虑港澳台与内地学生教育培养的差异,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需要掌握考试题目的宽严适当,在复试阶段,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生培养前景。

3.2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多元化的招生渠道

我校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其中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港澳台招生宣传的有力武器。一方面,我校每年开展两岸高校研究生短期交流互访项目,台湾、香港学生来我校交换学习,通过参观校史馆、实验室、图书馆,感受我校求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触动交换生欲报考我校研究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校学生被派往港澳台地区高校学习交流期间,可将我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报考办法、专业优势、奖学金政策等信息提供给有兴趣报考我校研究生的学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此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也是一种宣传渠道,如近年来,我校举办了多次“亚洲博士生创新论坛”、来自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日本等地的高校学者及研究生参加论坛,论坛分院系设置了分论坛,论坛可充分展示我校不同学科研究生地学术创新实力,可能吸引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要求的港澳台学生前来报考。因此,充分利用多种交流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港澳台招生宣传,不仅可以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注释

篇2

关键词: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 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下统称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质量逐步提到日程上来。学校研究生院2008年招生351人、2009年招生277人、2010年招生370人、2011年招生417人。化工学院从2008年研究生招生48人、2009年研究生招生50人、2010年研究生招生73人、2011年研究生招生75人,每年招生学生数逐步增加,因此,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势在必行。认真研究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规范教学过程,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优秀的生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第一,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调剂政策,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下设一个招生办公室。招生领导成员包括学院领导、各学科教授及相关负责人。同时领导小组召开相关部门扩大会议,在会上主管研究生工作院长,介绍学校研究生院关于招生工作精神,并根据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布置,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好研究生招生各项工作。

第二,积极协调学生生源。相关学科负责人、导师,认真落实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分别到相关院校、金属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进行调研和宣传。招生办公室积极组织落实与调剂报名学生进行密切联系。

第三,在研究生录取中,学院积极制定方案,从研究生综合面试开始,进行严密组织,制定了研究生面试执行细则。

第四,在学生通过考试、复试、综合面试选拔等环节中,注重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研究生招收进来,选拔真正合格的学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导师的高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一,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并在学科建设团队、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高素质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导师队伍建设中,首先是要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这也是强化导师知识储备和责任感的一种手段。遴选的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是充分尊重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针对每年研究生入学后,学院根据校研究生管理要求,召开全体研究生导师和新生双选会,制定学生双向选择规定。首先参加双选会的研究生导师自己介绍自然情况、科研团队以及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工作和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通过学生双选更好地加强研究生早日进入导师科研课题,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相互间更好地进行课题工作。

三、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首先,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育质量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对各学院(系)的统一部署,学院召集全院各学科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参与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如:化学工艺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学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调整,保证研究生教学有章可循,按时完成学校研究生院下达的修订培养方案,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

其次,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制度规定,一是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检查,并形成会议纪要,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学院并进行记录,进行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三是不断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科研、论文指导等方面规范有序进行,按时完成研究生院学位办下达教学任务。

第三,经常开展学术活动。学校、学院不断研究和构建适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学术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现代研究领域最前沿技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研究水平。

第四,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学生的考核上,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考核上,采取课程考试、撰写论文、课堂提问、自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五,保证教学任务准确。每学期学院都对研究生教学任务进行核对,对教学任务中的课程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称一一与导师核对,保证按时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

四、学位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根据学校管理规定,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在研究生教学中,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首要是毕业论文质量,严把质量关。在研究生学位中,建立健全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检查报告制度。同时,在学生学位答辩上采取导师负责制,认真、科学地评审。凡有毕业学生,学校采取随机抽查学生参加学校盲审论文,其中包括同等学历、工程硕士。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论文查复检测。避免研究生论文出现抄袭现象发生,保证研究生论文高质量完成,并为研究生答辩做好准备。

第二,导师严把论文质量关。除盲审外,对研究生没按要求完成的论文或论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参加正常答辩。应延迟答辩和延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2010年学院有1名学生未能正常完成学位论文,学院按照学校规定要求执行整改,延迟至第2年参加答辩。

第三,过硬论文质量。学院学生论文90%以上研究生从事与教师科研相关课题,在2010年有2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

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条例》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保证了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培根.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2]胡志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社,2011,2

篇3

摘要:招生工作是培养工作的开端和基石。高校可通过积极招生宣传,制定奖励政策,加大选拔力度,吸引、录取优质生源;实行双资格制度、隔年招生、一级学科招生、复合导师制招生和限制导师招生人数等举措,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策略,建立利于研究生培养的招生模式,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1]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开端和基石。高校可从招生环节着手,调整并优化研究生招生的策略,从而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前期保障。

一、抓好生源质量,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前提基础

研究生生源是研究生教育的入口,优质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制定奖励政策,加大选拔力度,将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和“量”。

1.注重招生宣传,保证生源数量,争取优质生源

研究生招生宣传是一个对外充分展示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过程,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又为研究生招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宣传辐射面,逐步建立起研究生招生宣传的高效、长效机制,在保证生源数量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1)全面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在时间上应做到常年性、长期性,在人力上应做到全校性、全员性,并逐步建立起一个纵向、横向、立体的全面宣传网络。[2]

纵向是指通过学校、研究生处(院)、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等多个层次,做到各级单位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横向是指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海报、编制宣传材料、参加现场咨询会、与兄弟院校互通信息等多种渠道和参加会议、学术交流、外出讲学等机会,进行大范围的宣传。立体是指尽最大的可能提供最为详尽的全方位的招生相关信息和耐心、周到、细致的服务,让社会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2)重点突出,保证招生宣传的精准。在做到全面宣传的基础上,招生宣传更应突出重点,以确保宣传的精度和准度,进一步发挥招生宣传的作用,提高招生宣传的效果。宣传材料内容要突出侧重点,既要做到相对稳定,又要与社会的需求、学校的科研动态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并具有一定灵活性;材料制作要讲究实用性并突出特色,可将内容印制在考生经常接触和使用的文具或日常用品上,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选择宣传媒介时,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主流且权威性比较强的媒介,也可适当考虑一些在考生中影响较大、对考生粘性较强的考研学习网站、考研论坛等。招生宣传要注重宣传的对象和区域,应把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宣传对象,把高等院校作为重点宣传区域,通过开展现场咨询会、高校宣讲会、学术报告会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起高等院校优秀的生源基地。另外,招生宣传还要重视宣传的方法和技巧等。

(3)分析总结,提高招生宣传的效率。招生宣传工作须讲求实效,要及时分析宣传工作产生的效果,总结招生宣传工作的经验,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对报考生源的状况进行分析,可看出招生宣传产生的直接效果,对产生效果较小的方法、措施要及时改进,对产生效果较好的要加以推行;通过对录取生源的状况进行分析,可对来年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提高招生宣传的效率。研究生招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在数量上完成招生计划,不能只是多招生源,更要多招优质生源。

(4)注重平常,建立宣传的长效机制。招生宣传更应注重平常和潜移默化。除了报名期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阶段性宣传外,制定中长期的研究生招生宣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平时的现场咨询会、高校宣讲会、学术报告会等形式与本科院校建立一种长效合作的关系,在非报名期间宣传学校,从而在考生中建立更深刻的印象,更好地传播学校的影响力,更有利于达到招生宣传的效果,并且可以逐步减少招生宣传的投入,建立起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另外,要充分发挥高年级研究生和已毕业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他们一起参加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帮助、带动其本科同学、师弟、师妹等报考学校的研究生,进一步完善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

2.制定考生报考和录取的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为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研究生,提高生源质量,高等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研究生报考阶段、在校阶段、毕业阶段分别制定奖励政策,建立奖助体系,实现全程资助。高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3]在此形势下,奖励政策对考生就更有吸引力了。

在招生环节,制定报考和录取的奖励政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一志愿报考的考生进行奖励:如,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被正式录取后,可适当地减免学费等;(2)对报考非热门专业和生源紧缺专业的考生进行奖励:如,对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被正式录取到农科、工科等相关专业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等;(3)根据考生来源的高校给予奖励:如,“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推荐免试生和一志愿报考并被正式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其入学报到后,可给予适当的奖励等;(4)根据考生初试的成绩给予奖励:如,对初试成绩排名本学科前三名的考生给予一定奖励,二区高校可对初试成绩达到一区分数线的考生给予奖励等。

3.强化复试环节,加大选拔力度,录取优质生源

研究生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中死记硬背的内容仍占了较大比例,部分考生经过突击复习也能取得高分,不能真正检验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复试工作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4],也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科研潜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生源状况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生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5]因此,高校应强化和规范复试环节,严格把守复试关,加大复试权重和选拔力度,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复试应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科学选拔、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确保质量”原则,不能拘泥于形式,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招生中的二次筛选作用。

此外,资格审查也是复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充分意识到资格审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进行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并将审点放在考生的学历上。尤其是加强对同等学力考生、无学位考生、自考生、成人教育生、网络教育生等五类考生的资格审核,做到既不埋没人才,又确保生源质量。

二、改革招生机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在招生工作环节,除了在研究生生源质量上为培养提供质量保障之外,还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实行双资格制度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可实行双资格制度。对于学科、专业而言,双资格是指其学位授权资格和招生资格;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双资格是指其指导教师资格和招生资格。在实际操作中,可将两种资格分开。学科、专业的学位授权资格与其招生资格分开,取得学位授权资格不一定取得招生资格;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教师资格与其招生资格分开,取得指导教师资格不一定取得招生资格。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确认学科、专业和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在每年编制研究生招生简章之前,进行学科、专业的招生资格确认,取得招生资格的学科、专业才列入招生简章;在每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前,进行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确认,取得招生资格的研究生导师才能在该年度招生。对于缺乏研究课题和经费支持的学科、专业和导师,可取消其在该年度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2.实行隔年招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学科发展体系的持续完善,其研究生招生学科点的数量逐年增多。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高校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加之本校原有教师的职称、学历和教学科研水平逐年不断提高,加快了研究生导师逐年增长的速度。

对于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较多的高校,生源数量长期严重不足的学科、专业可以采用不同学科、专业隔年轮流招生的方式,使得各学科、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相对集中,以利于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的开展;对于导师人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专业,可以采用不同导师隔年轮流招生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全体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为研究生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部分研究生导师招生人数过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情况发生。

3.推行按一级学科招生

部分高等学校在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研究方向)比较多,但上线生源的数量不足且分配的招生计划有限,每个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研究方向)每年能招收到的学生人数非常少。

高校可对招生专业目录和考试科目进行对应调整,以一级学科为单元开展研究生招生工作,逐步淡化二级学科的概念,将原学科结构中的二级学科和原分属不同学科门类的三级学科(研究方向)归并至对应的一级学科下,调整为新结构中的“学科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更灵活地选拔人才,扩大优秀学生来源,实行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将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科空间,为全面实施一级学科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奠定基础。

4.推行复合导师制招生

在招生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加大力度改善本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实行双导师制、多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的方式招生,完善导师个人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导师体系,强化学科间、校内外联合,集中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推行按复合导师制招生显得尤为重要。以第一导师指导为主,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学术背景的多名导师组建成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各有侧重、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每位导师的研究重点、能力、水平都有其局限性,而复合导师制可以发挥每位导师的优势、特长,发挥导师团队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集体指导作用,使研究生获得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5.限制导师招生人数

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人数逐年增多的情况下,限制研究生导师的招生人数,可以使研究生导师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分配到所带的每位研究生身上,对研究生加以学术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等院校可通过限制兼职研究生导师的招生人数、限制单个研究生导师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制研究生导师在校生的总人数等等,对单个导师的招生人数进行明确限制,避免导师招生过多、过滥,弱化将研究生招生数量作为研究生导师是否完成工作量的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进一步增强导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育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招生环节,高校应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为工作重心,采取有效的措施,抓好生源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内部进行适当的招生机制改革,探索并建立有利于本校研究生培养的招生模式,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以全面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5-10.

[2] 李远颂,张银东,朱国鹏,暴瑛.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4):373-379.

[3]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2013-05-06.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 号,2006-03-03.

[5] 徐琳,孙跃东.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六所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55-59.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15-02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由于研究生办学历史、规模和经验等原因,也出现诸多的体制性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问题。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合理行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完善地方高校培养模式和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孙友莲认为要有效提升招生管理灵活性、提高考试方式科学性和复试规范性及完善免推制度合理性;刘越男分析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树立正确的学历观、完善课程考核体制、健全教育管理系统及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等对策。

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的学术和行政权力,完善二者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制度设计,改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力求为社会输送较高质量的人才。

一、研究生招生入学制度设计

1.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基本情况。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的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共计780个单位(含科研院所),地方高校有216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有167所,只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地方高校有216所。期中,地方高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3605人,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73419人,无博士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共计划招生81418人,具体硕博士招生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以上数据依据《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

2.招生考核环节制度设计。研究生入学考试具有选拔性,需较准确地衡量考生的业务水平,研究生的招生宣传环节主要是行政事务,而命题考核环节主要是学术事务。

(1)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术委员会进行辅助,共同制订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

(2)对生源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考生信息管理制度,如考生的年龄、学历等都要有相应的制度限制;本科院校是“985”或“211”的考生考入一般院校,将得到高额奖学金。此项工作主要由招生办公室执行,计算机网络中心辅助完成。

(3)专业课自主命题制度。由各院(系)中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高级教师成立命题小组。考试科目一般要符合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目标,试题难以程度要适中,也要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并且实行全称保密制度。

(4)复试制度逐步完善。复试要考量的是考生对于必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较准确地衡量考生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各高校复试考核标准不一,复试制度还未健全,导致初试成绩成为主要的衡量对象,如研究生入学奖学金制度等级就是通过初试成绩决定的。

二、研究生学业培养环节制度设计

1.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环节。研究生正式入学后,按照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再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及个人的学习能力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将进行硕士论文开题工作,开始准备论文写作,并且专业型硕士需要完成为期半年的专业性实习。研究生将课程学分修满、完成实习或科研工作、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校学位评定委员将授予此研究生硕士学位。

2.学业培养环节制度设计。(1)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计划则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科研能力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其影响着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也间接地影响着课程考核后学分的获得。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环节,其制订、执行和修订主要通过学术委员会完成。(2)课程教学制度设计。研究生课程大体分为公共必修课及一级学科课、其他选修课及二级学科,前者采用笔试的方式,后者采用考查的方式。经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即能取得课程的相应学分,最终获得的总学分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课程安排方面,如编制课程表、根据专业人数安排授课教室、制定并执行考核管理办法及成绩录入与归档等均属于行政事务,主要执行人员是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教学秘书起到协助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如任课教师授课、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命制考题、评定考核成绩及提交教学相关资料档案等均属于学术事务,主要由任课教师和教学秘书完成。

地方高校的培养模式多数沿袭本科的教育模式。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学业培养中,形成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交叉的制度模式,需要行使学术权力的学术委员会及导师和行使行政权力的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及教学秘书积极协调配合,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三、研究生综合管理环节制度设计

1.研究生管理阶段重点工作环节。综合管理研究生的过程复杂、工作环节烦琐,大部分重点环节为行政事务。

2.研究生管理阶段制度设计。(1)奖助学金制度设计。学校成立奖学金评审与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决策有关全校性奖学金等重要事宜,如制定学校各项奖学金的等级、金额和评比原则。地方高校普遍上调研究生的奖学金金额,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激励机制的实施力度。研究生要获得助教、助管、助研岗位需要由导师向相关部门申请。助研岗位由导师通过学院向学校申请并决定准确的资助研究生,研究生的助研岗位的资助标准由其导师实际的科研工作决定。(2)日常管理制度设计。研究生日常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管理、在校期间的档案管理等行政事务基本由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学校后勤部负责规划、建设、分配和调整研究生宿舍、提供住宿资源及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公安部维护研究生宿舍区域的安全和秩序。(3)党团建设制度设计。学院党支部、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和研究生学会共同负责党团建设,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学习形式,提升预备党员、党员的思想修养及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党员广泛先进性。

四、毕业答辩制度设计

1.研究生毕业答辩重点工作环节。通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分析能力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环节如表1。

2.研究生毕业答辩制度设计。(1)毕业答辩制度设计。研究生按照学校规定进行论文申请答辩,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初稿,再提交给学院进行评审,达到相应标准者,允许参加答辩;若需要少量修改,研究生须与指导教师讨论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完成修改后方可答辩。答辩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阅学位论文、制定答辩通过标准等。(2)学位评定制度设计。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与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共同确定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及实施细则、讨论学位授予情况、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并做出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决定等。

篇5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质量 导师

自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经突破100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就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重在开拓他们的视野,教会他们思考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引领学生入门,为其日后的继续深造、努力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激增,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的急功近利、追逐个人享乐使得一些研究生既想成才,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出现了滑坡趋势,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不好的影响。

1.课程教学不合理

有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但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硕士点的增长速度较快,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缺乏,这样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缺乏问题,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压倒质量,在遴选导师时降低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下降;二是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论文与指导,有些导师甚至连自己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三是出现导师兼跨现象。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专业带学生,有的导师甚至兼跨三个专业,严重地影响了培养质量。

3.论文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由于导师数量缺乏,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 转贴于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一定既要做到严格、规范,又要科学、可行。因此,研究和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源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在保证生源的同时,提高生源的质量。在当前,有些热门专业往往报考人数非常多,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却少得可怜,导致最后录取时没有合格生源。这里面既有专业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有招生宣传问题,有些专业不被人了解,或者说有些招生院校对外宣传比较少,很多考生不了解这些招生院校,无形中就少了一部分生源。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认真制订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各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这对改善生源结构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依据,是检查、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学科及专业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培养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为原则,课程体系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应该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帮助,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严格导师选拔制度,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实行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把能力突出的教师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与此同时,培养单位应该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倡导形成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的良性的“双向选择”制度。

4.完善规范管理

完善规范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规范管理主要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随着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的复杂化与管理内容的增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责任心,熟悉管理事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是指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应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杜绝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李保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开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篇6

【关键词】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1978年的1.0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3.82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将达200万人。我国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已由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即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本文从生源质量、过程管理、导师队伍建设、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探析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从事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源质量

1.1从本科入手

为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考虑从本科教育入手。首先,高校应鼓励或要求本科生多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交流,使他们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打好专业理论课基础,明确上研目的。其次,在本科阶段可通过实验室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单位实习等方式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能很好设计论好铺垫。同时,也要在本科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把好入口关

为提高生源质量,一方面研究生招生工作者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在部分院校召开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招生专业情况,突出地方对招生专业研究生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并用就业率数据说明,突出本校招生优惠政策以争取优秀生源,如招收推免生、报考第一志愿者公费、设立奖学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复试面试成绩比重。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在复试面试环节,要规范程序,提高面试水平,加强过程监督,使复试真正能够做到择优录取,把好研究生入口关,保障生源质量。

2、严格过程管理,把好研究生出口关

2.1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是研究生培养的两种不同类型。因此,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针对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特点,科学、合理、规范,能体现本学科的内涵,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根据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不断进行更新,也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

2.2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及时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可成立教学督导小组,采用集中普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监督,从而提高教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研究生网上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评价结果,评选奖励先进教学典型,督促鼓励落后教师。

2.3积极开展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为培养硕士生教学能力,可在第三至第五学期中组织研究生参加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承担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包括部分专业课的课堂讲授、实验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有关生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是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还应组织参加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践专业的需求,并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所参加的活动,要求研究生及时提交心得体会报告,并纳入考核指标,对考核不合格者不准毕业。

2.4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全面衡量研究生毕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高校的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应切实发挥作用,指导学科组认真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工作,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可实施性,并采用各种措施,如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双盲评审制、建立学科专家库,随机选择答辩委员、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导师回避制等,实现答辩公平公正,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2.5建立动态激励机制,实行淘汰制

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淘汰比率接近于零,随着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零淘汰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淘汰制,可以引起研究生的重视,达到促进研究生科研进度,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效果。激励与淘汰制度要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如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等环节。对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要打破过去平均化的分配体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对鼓励研究生钻研学术,勇于创新起到激励作用。

3、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提高导师整体水平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社会责任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方面的能力,也要重视导师的指导能力,更要注重导师的人格魅力。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有效地激发出导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导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工作质量。再次,要加强对导师的培养培训,针对不同梯队的导师实施有计划、有区别的培养和提高。对新任导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指导研究生工作;对在岗导师要多组织参加学术交流会,尤其要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会议,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使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转变传统理念,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研究生学习条件,充分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应根据学科特色,利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使研究生参与到学校申请的项目中,尤其是一些国家级重点项目,同时也要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得以锻炼;其次,高校也要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和高校具有研究前景的项目和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研发型、应用性人才为重点,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结合科学研究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5、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

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心理素质在人的行为过程中起着定向、动力、调控、导向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取得成功。当前,研究生的心理状态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仍有少数研究生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孤傲自恋、交往障碍等形式[8]。要做好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研究生入学后采用面对面谈话、心理试题测试等形式进行心理素质摸底工作,对心理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网络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研究生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应从德、智、能、绩4个方面来评价[9],完善的评估体系不仅是高校对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评估,还应包括政府、社会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针对高校研究生宏观把握和具体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的评估。因此,要尽可能量化评价指标,使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来监督实施。

总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tjsj/ndsj/

[2]武晓维,朱中超,季燕.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举措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3]曹光群,方云,刘晓亚,等.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

[4]王俐.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5]李永红,洪书生.重视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基于江西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6]王丽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7]王建民,楚红丽.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_以北京市全日制统考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

篇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管理;校院两级;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张小红(1966-),女,河北昌黎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董丽凤(1981-),女,辽宁锦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院两级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研究”(赣教研字[2009]1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各类学历的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1-2]从2009年124.6万人报考(录取47.5万人)、2010年140万人报考(录取47.2万人)、2011年151万人报考(录取49.5万人)到2012年165.6万人报考(录取51万人),研究生招生及学历教育也进入迅速扩充的阶段。[3]研究生教育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招生规模增长较快、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学科结构趋于完善的态势,面对现有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原本的各校院级统一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偌大的一个研究生群体,招生工作脱轨、质量监控保障、专业个性的彰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矛盾和缺陷已愈发凸显。[4-5]因此如何在校院级管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校院双向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更趋和谐,并促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各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6-7]

一、校院两级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目标考核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专家亨利·莱文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好的大学都是适当放权、相信并发挥教师和学生才能的学校;在一个学校统一的大构架内应该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层面的人做与之相关的决策。”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中,学校研究生学院通过宏观把握各学科优势与发展特点,在招生计划制订、招生名额分配、学术型/专业型比例调整、招生环节宣传、培养环节检测或抽查(主要是文献综述、开题、中期、预答辩、学位答辩)以及学生助研、助教、助管“三助”等日常管理与制度约束,每年及连续三年向各二级学院下达目标考核任务与指标(参见表1)。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利用激励手段全面驱动,宏观调控。在日程教学管理中,学校的研究生管理机构从过去的过程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教学监督制度,建立符合现代教学活动规律的教学评估体系,健全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成绩突出的学院应给予一定奖励,使教学管理评价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学院教学秘书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措施。通过教学管理、督导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从宏观上监控学校的教学发展方向,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管理手段从具体管理变为监控管理。

表1 研究生学院对二级学院下达的目标考核主要内容

研究生招生 教学管理 学位论文

全日制招生率(%) 第一志愿上线率(%) 外校生源录取率(%) 在职硕士招生率(%) 管理达标率(%) 调停课率(%) 教学差错率(%) 电子检测合格率(%) 外审平均分 论文优秀率(%)

学生管理 质量工程与创新教育

违纪率(%) 安全稳定(%) 就业率(%)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数 省级创新项目数 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含专利)比率(%) 学术活动次数 科技竞赛获奖数

二、制定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培养方案优化机制

校院两级管理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大势所趋,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责、权、利下放到两级学院以后,给各学院充分自主培养的机遇同时,也给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鲜明特色和专业技能的研究生是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必须认真规划和具体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最根本和最纲领性的一个环节。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修订,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制订相应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各院级培养单位应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并修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可采用灵活化的培养方式,本文在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和研究结构上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优化(参见图1)。制订不同标准,分类培养,这样硕士生的发展就有更多的选择性,保证了其培养质量。确保学业内容上有稳定的、也有长远的方向,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篇8

1.1培养方案尚未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对于各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培养模式,各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基本是参考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并结合学术型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在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毕业前分别进行了学生座谈、导师研讨和用人单位调研,学生对培养方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多方调研结果反映,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和学术型基本相同,偏理性、研究性,与工作实践结合太少,对提高学生和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帮助不大;教学方式上,授课方式缺乏具体方法和案例,互动交流不够,案例教学应用不普遍。实践环节落实不够,有些实习企业因为工作订单太多,在安排实践内容上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充分进行实践,走马观花。

1.2教师队伍需要锻炼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势必要求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数甚少,同时,导师观念误区,由于学制原因,导师不太愿意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学术型的形式进行指导[2]。

1.3管理制度缺乏一方面,学校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从国家层面寻求不到具体指导文件,仅有一些临时性的文件;另一方面,学校对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从学术型和在职硕士的模式中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1.4实践环节落实有困难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有半年左右的企业实习,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学生企业实习环节仍旧很难落实。一方面,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业,实习过程除了完成实践工作还得进行论文写作,强度比较大;另一方面,船舶相关企业订单比较多,安排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比较为难,学生实习过程必须安排一名企业导师指导,有时还会牵涉更多员工,一般来说,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生学习后基本不会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从企业用人角度来讲,他们更愿意要有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实习。

2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2.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经过两年的培养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改变招生策略,从2012年开始,学院加大招生宣传,组织学院各研究所导师团队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招生宣传,侧重向学生讲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趋势,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看法。

2.2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新开设多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并在船舶设计、流体、结构方向各新增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课。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设学院从2008年开始,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培训,同时,学院每年在相关船舶、海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来校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学院还定期和企业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进行合作,增强校企联合。学院目前所有青年教师均完成了一轮企业实训环节,每年有十名左右的企业高工被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企业指导教师。

2.4实践基地建设在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乙方建设甲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与13个造船企业和研究所签订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其中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