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8篇

时间:2023-07-11 09:2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

篇1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营销策略

目前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中,而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对于我国大量的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利率风险,能够增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 都将次贷危机推向了又一个,进而对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金融海啸发生以后,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那么,要能让企业接受这种存在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又需要如何控制风险,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呢?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1.1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介绍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的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及外汇期权交易。当前,我国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外汇期货交易及场内外汇期权交易。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一般选用远期外汇交易,有时也会选用外汇掉期交易及场外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获准开办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品种包括远期、互换(掉期)、期权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包括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货币期权交易(Currency Option)、利率期权交易(Interest Rate Option)等交易,与信用挂钩和与商品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交易,以及这些交易品种的组合交易。

1.2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缺点

1.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点

1)运用灵活,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度身定做,完全满足客户的风险管理及保值增值需求;

2)保证金的交易方式可使客户更加灵活的进行资金调度和安排。

2.金融衍生产品的缺点

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收益越高的产品风险越大,因此,客户在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的时候,须了解各种产品的风险所在。

二、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防范外汇风险的实质就是在商品交易市场外,选择金融市场为第二市场,利用金融业务,冲销商品市场的外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对此银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应有充分的认识。

2.1金融衍生业务风险

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具体可分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市场风险:为确保交易的及时平盘,分行应着重监控每笔交易是否以同样的细节立即向省行平盘,不能提早或拖延平盘,或者使用系统内对冲等其它超出授权的行为,以免在市场急剧变动当中造成损失。

2.操作风险:在业务各个流程方面,均可能出现由于操作上的失误,或沟通不明确造成交易细节错误、交易数据资料和凭证丢失、客户交收金额不一致等情况,分行应建立业务各个流程的负责人制度,并定期监控未交收交易的情况。

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出现在到期时,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优于原交易价格时,客户可能拒绝履行交易委托书上的义务。

2.2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要点

银行对金融衍生业务进行严密控,在监控中一旦发现申请人有任何违约行为,财务状况恶化,受理业务的经办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监控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人交易期内的经营能力、信用情况和财务状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申请人支付能力的事项。

2.省行国际业务部负责指导各行建立健全金融衍生业务的规章制度,从外汇业务经营风险的角度研究各项衍生交易的经营风险点,建立金融衍生交易经营风险点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严格控制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做到各司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控制内部操作风险。

3.各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专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人员,每笔交易必须经过经办、复核及审批三级操作,并对业务操作岗位实施定期轮岗制度。业务管理实行前、中、后台分离,特别是加强外汇资金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严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生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代客衍生业务管理及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要求既要熟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又要懂得业务风险控制和管理。

4.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操作风险、政策执行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以及业务特点,与稽核监督部门共同制定检查计划,在自查规范和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内控的要求,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度,采用重点抽查或全面普查的方法完成各项业务检查任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分支行落实相应的措施并在限期内整改。

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营销策略

3.1目标客户定位

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公司客户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企事业法人。机构客户是指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客户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一定外汇市场经验,具有规避外汇市场风险的知识和能力的个人。所要求办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具有金融衍生产品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适合以下目标客户。

1.有大额外汇收支、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为客户购汇降低成本。

2.有大量长期外汇债务、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将客户的收入与负债进行匹配,规避风险。

3.有大额外汇资产,需要进行保值、增值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使客户外汇资产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实现保值和增值。

3.2金融衍生产品营销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规模,现金流状况,以及对风险的不同偏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营销,其营销策略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步:

1.细分客户类型,按照对象可划分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按需求划分可分为汇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利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和外汇资产管理型客户。

2.了解客户长短期的财务情况及财务目标,针对其不同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案。

3.撰写具体的外汇衍生产品方案,对交易细节应严谨详细阐述,并且明确提示方案的优点和风险点。

4.银行客户经理应保持敏锐的职业触觉,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找出客户外汇资产负债中的风险点;或者在跟踪市场变化过程中发现有利时机,主动向客户提出外汇衍生产品理财方案;或者在已经叙做外汇衍生产品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帮客户分析方案可能的最终效果或提出动态管理建议。

5.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在对客户进行产品营销的同时,注意揭示风险所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销售前,一定要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好风险。根据一些银行的成功案例,总结营销的思路有:对于需要付汇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进口代付(进口押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既保证了客户款项的支付、又使客户获得一笔收益,同时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业务量也大幅上升。对于有远期购汇需求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同样可以实现远期购汇锁定汇率的效果,同时锁定的价格大幅优于远期购汇价格。对于结汇的客户,采用“远期结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的组合,可以使客户获得比任何风险管理措施都不做,到期再结汇要好的价格。

参考文献:

[1]王新宏,王丽静,从金融海啸看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张利,金融海啸后的营销赢思维,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10年1月

[3]严行方,直面金融海啸,金城出版社,2009 年1月

[4]吴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09期

篇2

摘要: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发展,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汇率风险。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就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受到制约。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那么,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呢?。

 

关键词:外汇风险 案例分析 应对措施

汇率是一国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一、 什么是外汇风险及外汇风险的种类

(一)外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外汇风险产生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一旦涉及到货币的兑换,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汇率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指既可能使当事人受损,也可能使其获益的不确定性。在这里,外汇风险主要指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问题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由于其主要经营进出口业务,贸易量又比较大,因此,外贸企业预防和化解外汇风险尤显重要。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一般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以外币计价或结算,从交易发生到完成的这段时间里因汇率发生变动而使得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前面本文讲述的就是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与海外的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汇率的变化所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项目产生账面损益的风险。经济风险是由于外汇汇率发生变化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外贸企业关注的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交易风险。

 

二、在实际工作中,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成功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据2010年8月28日大连日报报导) 我市一家做海外工程承包的企业,由于工程周期一般都是三五年,收汇期很长,汇率风险也大。在银行的帮助下,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通过结构性远期买卖套保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多数外贸企业对套保业务虽然认知度较高,在选择套保时却存在着做金融衍生品有否投机的顾虑,甚至有的企业还简单地停留在套期保值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有盈利才做套保,把结果用“赢”或“亏”来考量的层次上。“其实企业套保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盈利本身,而是通过提前进行成本锁定,增加盈利的确定性,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渣打银行大连分行行长田翎表示,“正确的套保评价原则是,坚持既定政策的套期保值,即使亏损也是正确的;反之,即使盈利也是错误的。这是套期保值成功的关键。

 

案例2、美元贬值无疑在不断侵占着出口企业本已薄弱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但是同样的前提下,也有一些出口企业找出了应对办法,2009年初,我们的记者在大连制作“危机中的转身”这期节目时,发现一家做服装出口生意的企业,成功躲过了2008年那场汇率波动,他是怎么逃过这一劫的呢?李桂莲告诉记者:“我们锁定一个汇率就是7.5,按照7.5的这个汇率给我们来结算,以后的汇率就是降到6了那么咱们相互也要保持这样一个,那么将来它要回到8了,或者回到更高了,那个咱们再坐下来谈,也就是2007年就开始和他们客户谈,就开始执行这个。所以2008年客户给我开玩笑说,真没有想到你怎么那个走在这个危机的前面。你要现在和我们谈,我们根本就没法和你俩谈。”

 

对汇率的提前下手无疑为李桂莲减少了很多风险,但绑定汇率,并不是所有的外商都能轻易答应的谈判条件,与大型出口企业相比,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在跟国外客户议价时,常常处于劣势,所以很难以此应对风险。

 

案例3、谷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知名企业,其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其收入来自世界各地,根据谷歌在7月16号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来自美国以外的收入35.3亿美元,占到其总收入的52%。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海外市场对于谷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庞大的海外市场必然会相应的带来一个问题,即汇率问题,汇率的变动会对其的整体营收造成重要的影响,正如谷歌在其近期财报中所显示的那样,汇率风险成为了谷歌所面临的首要市场风险,而如何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成为了谷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

 

而面对如此风险,谷歌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由汇率变动引起的损失。从谷歌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到今六月为止,共购买了价值7.06亿的远期外汇合同,约占外汇收入的20%,而在去年这一数据是5.94亿美元,通过各种远期外汇合同的套期保值,谷歌很好的锁定了有关汇率风险。

 

通过对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外汇风险的成功规避,不但减少了前沿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外贸企业应对外汇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灵活运用贸易结算方式

收回销售货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环节,强调“安全及时”收汇是外贸出口应始终贯彻的原则。“安全”有两层涵义,一是出口收汇不致遭受汇价波动的损失;二是外汇收入不致遭到拒付。“及时”与“安全”密不可分,及时收汇则汇率波动的时间风险会大大缩短,拒付的可能也受到限制。因此,要做到安全及时收汇,防止外汇收入不能收回的风险,还应根据业务实际,在了解对方资信的情况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赊销、跟单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等,各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在关注外汇局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二)考虑将汇率风险纳入成本控制

既然汇率的波动现在已经比较频繁了,那不如干脆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就留有余地,因为在一定的周期内汇率的波动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一般在3%--5%之间,报价时就考虑进去这个区间。同时也可以和客户约定如果超出这个比例,那么风险共担,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利润损失。或者约定报价有效期,目前很多客户都从原来1~3个月报一次价格缩减到了10~15天,甚至有客户开始每天按照汇率波动更新报价单。

 

(三)加快付款或推迟付款

我们假定,按照付款合同规定,进口商必须用出口商所在国的货币进行支付。如果进口商预测本国货币相对于国外供应商的货币会升值,则推迟付款利于自己的公司。相反,如果进口商预测本国货币

相对于国外供应商的货币会贬值,则加快付款利于自己的公司。

 

四、远期结售汇

即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和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如到期违约则需缴纳违约金。目前,各家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的币种包括美元、港币、欧元、日元和英镑等;期限从7天到3年不等;交易可以是固定期限交易,也可以是择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业务可帮助外贸企业事先锁定交易成本,从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五、存货避险法

由于存货价值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因而在资金和成本允许的限度内,存货可以作为防止外汇风险的一种措施。这些存货在货币贬值后可提高价格出售。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汇率期货、汇率掉期、汇率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将有更多的选择防范汇率风险。

综上所述,世界正逐步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国对他国经济上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入世后,国内企业的发展同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使得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向市场,受世界货币体系的形象,汇率变动的频率和范围将大大增强,外汇汇率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外汇风险定义及种类

[2]2010年8月28日.大连日报外汇风险相关报导

[3]2009年8月29日.中国财经报道

[4]外汇网.2010年8月4日.看谷歌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品规避外汇风险

篇3

【关键词】 金融期货 规避风险 激励

一、金融期货概述

期货是指买卖双方通过事先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按照双方所商定的交易条件进行交易的一种商品买卖行为。期货交易是相对于现货交易来说的,现货交易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在买卖合同签订后,若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交易者无法避免价格风险;现货交易大多数是一对一交易,交易的价格只能反应市场上的局部信息,致使价格信息不能完全反应,而期货市场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

金融期货是一种派生的金融工具,它的产生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结构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外汇市场急剧膨胀,这种形式使各部门对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十分敏感。汇率风险加大,是因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取而代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对汇率不加固定,任凭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例,中央银行不承担维持汇率的义务。利率的急剧波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调节滞涨局面,由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货币主义,利率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稳定汇率的工具。在上述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张金融期货合约在1972年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标志着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始。目前,金融期货交易已占整个期货市场交易量的80%以上。

金融期货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商品(如外汇、债券、存款证、股价指数等)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按照标的物进行划分金融期货一般分为三类: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货币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汇率为标的物,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在于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际上货币期货合约交易所涉及的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以及欧洲货币单位等;利率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利率为标的物,一般来说,利率期货根据标的物的期限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利率期货(资金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资本利率期货)两大类,资金利率市场是买卖标准化的短期信用工具的市场,如各种期限的商业票据期货、国库券期货等,而资本利率期货其标的物为长期信用工具,如中、长期国债;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买卖基础的金融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特定的时间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协定。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分析

企业投资生产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通常来讲,风险一般划分为商业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其中各项风险又分支成众多小的风险分类,如商业风险又可以细分成资产风险、自然风险、信誉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中主要分析商业风险中的政治风险、财务风险及外汇风险,这在次贷危机后,发生汇率的大幅震荡、股票价格指数大幅下跌、希腊债务危机等背景下,研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意义巨大。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同参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的风险,以及由于政治因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若企业没有参与国际活动,其面临的风险又可以称之为政策性风险,即国内政策变化对其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若一个跨国企业或者存在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对方国家的政治变动或政策性变动会影响对方国家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和汇率的稳定,进而影响到企业能否按时收回应收账款和收回账款兑换成本币的数额。政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风险和外汇风险的产生。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者可能性,这种风险是纯粹的商业风险与投机商业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反映。如利率的上浮或者下调,引起支付利息的变化及其融资成本的改变,汇率的变化使其收汇时存在损失的可能性等都造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和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国际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结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文中所指的外汇风险指结算风险。

三、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企业行为分析

随着次贷危机余波的蔓延,国内及国外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下,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和金融工具来避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形式具体解析企业规避风险的行为。

1、运用金融期货与短期投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假设存在某企业于八月份锁定一张100万美元,90天预期十月份交易的商业票据借款的成本,目前商业票据的贴现率为10%,若企业预感到十月份利率上升,则公司可以卖出到期值约97.7万美元的90天期的十一月份短期国库券期货,期货合约的折扣率约为9%,假如十月份的利率上升,企业可以以10.5%的贴现率卖出商业票据,同时买入100万美元的短期国库券的期货合约对冲先前的期货交易,折扣率为9.3%。若不进行套期保值,借款的利息成本约为26541美元,进行套期保值后盈利了758美元,使得成本降低到25783美元,实现了短期融资成本的降低。以上介绍的是金融期货对短期资本成本保值的情况,同时金融期货对于企业现存的投资和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保值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已用于投资的短期资金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若企业人员已卖出期货合约,然后采取对冲操作,就可以将期货交易盈余用于部分抵消投资损失。

2、运用套期保值于长期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长期债券可以为企业获取长期的资金来源,长期融资的风险主要是证券出售前股票和债券价格无法预期的下跌,通过卖出期货合约,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假如某企业预计于5月1号发行金额为100万人民币的债券,期限7年,现时公司债券的利率为11%,由于预期到利率上升,企业卖出10份利率为10.4%的六月国库券期货来保值,若利率真实上升,可以提早债券的发行时间,如定于4月1号,在三十天内,公司债券的利率上升到12%,国库券期货的利率也上升至11.01%,则抛售期货的收益可以使得新发行债券的成本低于11%。股票的发行与债券基本相同,企业可以运用股票期货指数防范股票价格不可预计的变动,可以通过卖出股票期货合约来减少股票价值损失的风险,同时期货合约的交易数量取决于这一证券对期货合同基础的指数的敏感性。但是,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票都不能保证现货市场的收益与损失将通过期货交易确定无疑地被抵消。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期货抵消了一个企业负债和股票融资成本不可预计的变动,减小了风险波动的范围,从而为防范公司错误估计资本成本提供了保值。若对资本成本的估计有很大的把握,则经理们就更愿意增大公司的规模,就这一点来说,期货减小了盈余的变化幅度,减少了投资者对公司资本成本的风险贴水。

3、运用套期保值于收付汇的企业行为

套期保值也称之为“对冲”,即在外汇市场上经由期货合同现行买进和卖出未来外汇期货,已被到期时有确定数额的外汇支付对方(或者确定数额的本币被收到);或者经由外汇现货市场先行借入外币,将其兑换成本国货币存入银行,但本身预计的外汇到期时再予以归还。“对冲”是以一项抵消性的安排来减少风险,使某一外汇合约所失去的,能由另一抵消性合约收汇。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种类很多,有买入、卖出和交叉套期保值,如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中国的出口商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外汇风险。假如中国出口商出口美国货物,美元计价,货物金额100万美元,结算方式为D/P after 90 days,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则中国企业可以收到800万人民币,若三个月后人民币升值,预计汇率为1美元=7.5人民币,则相应收汇的人民币金额减少,为减少最终收到人民币金额的损失,就可以采取卖出套期保值的方式,卖出远期美元期货合约,假如当时合约价为1美元=7.8人民币,则到期时买入美元可赚30万人民币,减少原来50万的人民币收汇损失至20万。

四、结论

当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货币政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剧烈波动,企业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操作来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收益的损失。本文分析了金融期货的相关概念,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说明了利率与汇率变动的根源,并介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三种风险,在接下来的企业行为激励的分析中,结合案例的形式分析企业运用金融期货降低短期和长期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收益率的措施及减少收付汇时的损失。但是,企业运用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只能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不能完全避免损失。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损失,这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孙雪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8).

[2] 贾小雨:企业如何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J].新财经,2006(3).

篇4

美国对外汇保证金经纪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主要原因是相关立法的落后。美国期货市场监管机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以下简称CFTC)依据的法律主要为: Commodity Exchange Act(1936年商品交易法,以下简称CEA)、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Act (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以下简称CFTCA)、Commodity Futures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0(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以下简称CFMA)。

CEA赋予CFTC对在交易所和场外交易的期货和商品期权的唯一管辖权,同时也赋予了它监管市场中介机构的权利,如期货佣金经纪商(Futures Commission Merchant,以下简称FCM)。不过,场外外汇交易并不受CEA监管,除非这些交易涉及未来在商品交易所交割。CFTCA赋予了CFTC对期货合约的专属管辖权,但是有关外汇合约的监管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由于陈旧的法案早已无法适应当代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所以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制定了CFMA。CFMA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OTC衍生品交易的限制。法案规定了“合格投资者”(eligible contract participant,以下简称ECP),用来明确哪些交易者要服从CFTC的监管,而哪些交易者则不必。

所谓ECP是指总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各类投资者,包括经纪自营商、期货佣金商以及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商品基金。在ECP之间的外汇期货交易不属于CFTC管辖;非ECP客户的交易要服从CFTC的管辖。

但是,CFTC对OTC外汇衍生品的管辖权只是被限定在期货和期权产品上,远期和现货外汇合约并不在CFTC的管辖范围之内。

不过,作为行业自律组织,NFA(美国全国期货协会)也对其成员作出了一些约束。2007年6月19日NFA提出外汇建议谘询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on Forex Proposals):

所有外汇交易成员必须于任何时间维持净值500万美元;

较大型的外汇交易成员,尤其设有交易台的交易商,可能需要符合大幅高于建议新规例所要求的最低资本净值;

NFA可能视乎需要,要求任何外汇交易成员提供经由独立注册会计师核证的年度财务报表。

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潜在风险

1、资金安全

交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安全。NFA在针对OTC外汇交易零售客户的官方宣传材料中明确指出:OTC 外汇交易没有结算机构的担保,客户用于买卖外汇和约的入金不受任何监管机构保护,且在破产时不被优先考虑;即便客户的资金由经纪商存放在拥有 FDIC 保险的银行帐户中,在经纪商破产的情况下客户的资金也得不到保护。(参见NFA官方网站,nfa.省略/investor/forex/forex.pdf)

所以,即使外汇经纪商在NFA和CFTC进行注册并受其监管,国内客户的资金也一样得不到保护,甚至连“客户”都算不上。根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股票客户或商品客户拥有清算理赔的优先权,所以当经纪商破产时他们保全全部资金的可能性相当高。但是,由于外汇现货既不属于股票也不属于商品,所以外汇现货客户既不是股票客户也不是商品客户。正是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使得在外汇经纪商开户的国内外汇投资者无法在破产清算中享有“客户”待遇,只能以无担保债权人的资格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将可能导致血本无归。

2、市场风险

外汇市场24小时运转且没有涨跌幅限制,波动剧烈的时候甚至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走完平时数月才能达到的运动幅度。外汇的走势受众多因素影响,没有人能确切地判断汇率的走势。在持有头寸的时候,任何意外的汇率波动都有可能导致资金的大笔损失甚至完全损失。

3、高杠杆风险

每种投资都包含风险,但由于外汇保证金交易采用了高资金杆杆模式,放大了损失的额度。尤其是在使用高杠杆的情况下,即便出现与你的头寸相反的很小变动,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包括所有的开户资金。所以,用于这种投机性外汇交易的资金必须是风险性资金;也就是说,这些资金即便全部损失也不会对你的生活和财务造成明显影响。

4、网络交易风险

虽然大部分经纪商有备用的电话交易系统,但外汇保证金交易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所以可能出现无法连接到经纪商交易系统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能无法下单,或无法至损现有的头寸,这将导致无法预料的亏损的出现。经纪商对此是免责的,甚至经纪商的交易系统出现当机他们也不会承担责任。同样,国内银行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对于此类风险也是免责的,这在交易开户书的协议条款中写得清清楚楚。

此外,前面已经提到,无论是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还是国外外汇保证金交易,在某些特定时段(比如美国重大数据公布的时候,或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时候)无法连接到经纪商的交易系统上进行交易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此种风险。

5、信用风险

OTC 外汇交易没有结算机构的担保,受到NFA和CFTC的监管也相当有限,所以报价的公正、资金的安全、交易的透明都依赖于经纪商的诚信和声誉;换句话说,客户要自行小心,没有机构会为此负责。

有些客户曾抱怨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经纪商的走势图上突然出现价格的“毛刺”,然后客户的止损因此被触发执行;但是,在其它第三方走势图上并没有这个价格“毛刺”;也就是说,该止损可能是被经纪商制造的价格而非真实市场价格所触发的。但针对此种情况的申诉往往是不了了之。

6、破产风险

前面已经提过,针对OTC外汇现货交易基本没有监管,外汇经纪商也不需要像期货经纪商那样执行逐日盯市的结算和风险控制制度,所以一旦经纪商破产或者携款潜逃,客户用来交易的资金可能血本无归。

关于外汇保证金的常见错误观点

1、不滑点和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

经纪商通常承诺客户所见到的价格既是可以立即成交的价格,并且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正常情况下的确可以实现。但是各级别的外汇现货ECN上都不保证止损,经纪商承诺不滑点和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也就意味着他们承担了一定额外风险。当行情波动剧烈时,风险如果超过了经纪商的承受能力,则可能不能保证原价成交。

FXCM公司就曾经在进行业务推介时,承诺其交易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不滑点执行及客户的止损/止赢单保证执行。但NFA在对FXCM的检查中发现,当行情剧烈波动时,客户的下单不一定能以原价成交,止损/止赢单也可能无法正确执行。因此,NFA商业操守委员会认为FXCM及其商使用了具有误导和欺骗成分的销售资料,对FXCM处以了11万美元的罚款。

2、银行间报价

前面提到过,国际顶尖银行主要在EBS和Reuters上交易,这上面的价格才是真实的外汇市场价格。普通外汇保证金经纪商通常不够资格在上面交易,他们一般从某家银行或某个数据商拿到价格数据,过滤加工后再报价给客户,所以客户从经纪商看到的报价一般都是有微小的延迟。ECN上的点差是浮动的,欧元/美元的点差在正常市场情况为1点,而经纪商的点差是固定的,欧元/美元的点差在3点,这样的报价显然不可能是银行间报价。

3、隔离账户或客户资金与公司资金完全分离

为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NFA要求FCM将客户保证金与自有资金的账户分开,且FCM应当在隔离账户(Segregated Account)中存入准备金。隔离账户指单独存放客户保证金的专用账户。准备金是FCM的自有资金,数量与客户保证金量成正比。NFA的账户隔离要求是防止FCM挪用客户保证金的有效手段。在瑞富破产事件中,其子公司Refco LLC的期货客户仍然可以自由提款,这就是隔离帐户的功劳。

但是,NFA只是对从事期货交易的交易商要求建立隔离帐户,并没有要求从事OTC外汇现货交易的交易商为客户建立隔离帐户。所以外汇保证金经纪商宣称他们为客户提供隔离帐户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即使经纪商真的将客户保证金单独存管,也可以随时挪用,因为没有任何机构监管这种行为。

以上是美国FCM财务汇总报表的部分内容,其中Customers' Seg Required 项是要求的隔离帐户资金数,可以看出前三个外汇经纪商都是零。(报表数据来自CFTC官方网站)

4、受FDIC或SIPC保护

某些外汇经纪商宣称在其公司开户的客户的资金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FDIC)或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以下简称SIPC)的保护,但事实并非如此。

FDIC的主要职能是存款保险,它为全美9900多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的8种存款账户提供限额10万美元的保险,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而非在外汇经纪商破产的情况下)为储户提供一定额度的补偿;并且FDIC只对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存单、退休金账户等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保险,对共同基金投资、股票、债券、国库券等其他投资产品不予保险。SIPC则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保护的,OTC外汇现货交易并不在其保护范围之列。

所以“受FDIC或SIPC保护”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已。目前美国没有任何投资者保护基金对从事OTC外汇现货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保护。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放开外汇管制,实行“藏汇于民”并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个人和机构投资于海外金融市场。但国内投资者普遍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了解,其中包括监管环境、交易环境和司法环境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投资者屡屡折戟海外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一。

篇5

关键词:项目融资 债务风险 债务管理 研究

关于项目融资(尤其是大型项目的融资)风险的表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信用风险,大型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项目有关参与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风险。其次是项目的完工风险,其中就包括项目融资的债务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于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试生产阶段,它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项目融资债务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因此可以看出项目融资的债务风险是整个融资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必须想法设法做好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工作。

一、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第一,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因此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逐渐的比之原先缓慢下来,这样就容易出现大型项目的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型项目所背负的债务不断攀升。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国际上的金融危机影响,使得欧美经济也陷入了长期低迷状态,导致我国大型项目的融资外需疲软,再加上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造成内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增加了项目融资的债务风险。汇率及利息的波动对外币债务风险的影响主要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不同,直接标价,升水即本币贬值。由於本币利率高,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会下降,远期本币将贬值。此时外币债务保值产品的选择上有许多,比如合约性套期保值: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操作,使外汇净流量未零,把外汇风险转化出去;通过远期合同的方法利用海外企业,平衡责任,保理业务。

第二,从微观方面来看,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造成项目融资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项目负责企业成为负债高企。其中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现状不断严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减少,造成我国项目建设的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这也就增加了项目的工资成本压力。其二,项目建设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的成本不断上升或维持在高位,能源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其三,随着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所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增加,成为项目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其四,目前我国的税费负担比较重,甚至在经济形势不好时,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税收稽查力度,反而使项目建设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

二、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策法规不完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融资的债务风险管理必需需要国家能够通过立法划分项目产权的界限,维护项目融资负责人的合法产权权益。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尚未完善,法律法规多而杂,没有系统的具有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容易对融资风险管理体制造成混乱,导致项目融资的风险稳升不降,大大增加了项目的融资成本。况且许多的政策法规未能及时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已经明显过时了,造成许多项目投资者在寻找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依据是没有具体可靠的的政策法规可供使用。

第二,外汇管理政策与政策执行不一致,加大了项目融资的外汇风险。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许多的外国投资者更多的是担心他们在项目上所花费的能不能在外汇市场或者是在银行方面可以得到相应的外汇来偿付其他的项目投资和得到相应的利润,就目前而言,这种担心是正确的,我国许多的政策都对这些外国投资人心中所期望的长期目标和战略相差甚远。这样也就大大加大了项目的利率和汇率风险,在较少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情况下来规避利率和风险的手段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技术基础薄弱,水平低。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风险管理技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管理的水平处于低层次阶段。许多人在风险意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对风险的评价出现的误差比较大,处理风险能力弱,处理手段比较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第一,做好技术准备。要解决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影响新形势下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的因素有哪些,结合目前的经验总结,要减小新形势下项目融资债务风险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新形势下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对新形势下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研究。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案,做好技术准备,为日后的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减少问题的出现。综合现有对数据局限较少,并能提供不同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的比较。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更富逻辑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防范项目融资债务风险:远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责任、保理业务、外汇期权业务、利用海外企业、 计价货币的从优使用

第二,完善政策法规,有具体可靠的的政策法规可供使用。比如项目融资债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主要是一个货币对另一个货币币值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主要包括持有外汇资产的汇率敞口风险,出口企业未来收汇即进口企业未来购汇的汇率风险。或者在外汇交易中汇率剧烈波动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你只要持有非计价货币的风险敞口,你就要承担汇率风险。规避市场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买卖交易,在期初时对汇率进行锁定;也可以通过买入期权的方式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对于净出口企业,可以采用本币结算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国内进出口企业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 加强人员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管理好相关人员,不能从源头上出现错误在工作中能够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时需要培养合作意识。当工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准确快熟的做出最好的判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协调能力。

第三,项目负责企业必须要定期对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相关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再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阶段要做好人才的定期培训。可以加大对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资金支持,促进人们对风险意识重要性的理解,积极鼓励多人员进行培训,派遣相关专家进行对员工进行讲座知识培训,加强相关人员对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理解和重视。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好大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也要结合实际和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开展实地演练,只有在平时更多练习,做好技术总结和经验的把握才可以为以后工作的运行做好更多的铺垫,为以后解决困难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结束语

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的管理是需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的,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过程中谨记只有工作的真实有效,才能提高质量,促进相关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戚力.浅析BOT融资项目中的政府角色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01)

[2]荀志远,朱珊,宋兆君. BOT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J].企业经济. 2003(07)

[3]张鸿.当心项目融资风险――印度大博(Dabhol)电厂失败案例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2(01)

篇6

关键词 国际EPC项目 投标阶段 风险管理

一、项目概况

某国地铁2号线是该国政府投资并组织招标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包括除地铁车辆采购和地面动迁以外的全部工程内容。该项目由招标人提供方案设计,线路走向,车站规划,强、弱电系统的适用标准及要求,其设计深度较接近于国内的初步设计,但仍留出极大的设计优化的空间。

该项目招标方式为非限制性、最低价中标,采用当地货币。合同标的包括:设计文件的准备并获得许可;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描述和估算;制定地下隧道及车站挖掘方案,取得各工程监管部门的设计、施工许可及验收;施工、安装及机车联动总调试。投标保函约1000万美元,履约保函是合同净价的6%(投标总价=合同净价+增值税)。

于2008年10月初开始招标工作,2009年2月16日投标截止,历时四个多月,共有5个联合体参与投标,中方投标价为第二低价,约44亿当地币。第一低标为意大利公司的报价,约40亿当地币。其他参与报价的公司有德国、法国等国的众多实力很强的工程公司。虽然,依照最低价中标的原则,最终中标的是意大利公司,但从各投标价的整体上分析,中方公司的报价非常具有竞争性,且能综合反映中方实际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力。

二、联营体组织结构

基于本项目内外部的环境和工程本身的实际情况,中方公司不具备在工程所在国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认证工程师,也缺乏对当地建筑标准和建设管理的认知,仅依靠自身能力尚不能达到此次投标的要求。因此中方公司整合了若干国内外参与方,通过建立有效管理和经常沟通机制,将众多不同背景的参与方整合为一个协作体,在投标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协作的集成优势,有效地保证投标工作有序进行。具体投标组织结构图见图1。

三、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

Hastak和Shaked在2000年提出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可划分为国别风险(Country Risk)、市场风险(Market Risk)和工程风险(ProjectRisk)。作为国际EPC项目的常见风险,国别风险管理要求承包商必须考虑工程所在国在政治、经济、商务、社会等四个方面客观存在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与特定的国际工程市场相关的风险,同时也包括国别风险对于建筑市场的影响。工程风险是指一项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移交运行各个阶段可能逍受的风险(雷胜强,2002)。因此,以下按照国别风险、市场风险、工程风险对于该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简要论述并对其提出防范措施。同时,结合案例,这里还将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国际EPC项目投标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识别清单。

(一)国别风险

1 本项目实例分析

(1)汇率风险

工程所在国的汇率制度采取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完全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波动完全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工程所在国政府不对汇率水平进行任何承诺(魏伟,2005)。因此,与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爬行钉住汇率制度、有波幅的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等相比,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更加灵活,汇率的波动性更大,工程项目的汇率风险也就更高。

具体到该项目而言,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汇率受到重创,从投标伊始的1欧元兑3.6当地币至临近投标截止目的4.85当地币,兑人民币的汇率也从1当地币兑3.3人民币跌至1.9人民币。本工程约有30-35%的资金将用于国际采购,同时,汇率波动还会进而影响该国当地的供需平衡和物价通胀。可以看出,这一时间区间内的汇率波动很大。

除此以外,合同条件中并未规定汇率方面的价格调整条款。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工程最重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汇率风险。

实际采用的对策:综合区分欧元、当地币、人民币采购的金额,最终的含税总报价中欧元所占比重约为3%,人民币所占比重约为24%,当地币所占比重约为73%。其中,直接费中的机电安装工程费和施工机械购置费用欧元支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将来的汇兑风险。以施工机械为例,倘若出口机械所在国的货币相对于人民币有贬值的趋势,则应该选取其他较稳定的币种作为支付币。而人民币则主要用于支付直接费、弱电控制系统费用、开办费、融资成本等费用。其中,直接费中车站工程、区间土建以及轨道工程的人工费均用人民币支付,材料、设备及机械使用费均用当地币支付,这样一来也降低了当地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人工费的损失。同时,中方公司结合权威金融机构对未来三年汇率走势的判断,测算综合汇率为1当地币兑2.22人民币的汇率。

(2)通货膨胀风险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该国建筑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萧条的时期,大量的工程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由于资金链断裂和市场需求骤跌而破产,开工量不足使得建材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建筑材料、设备价格大跌,譬如钢筋历史最高价为3800当地币/吨,经常性价格在2500当地币/吨,但在投标期间已下跌至1600当地币/吨;混凝土经常性价格在350当地币/m3,投标期间已跌到240当地币/m3。对于经济危机在多长时期内对该国建筑市场的影响程度确实较难估计。

实际采用的对策:①根据招标文件中通用合同条件的规定,本合同价可以根据该国政府每季度公布的物价波动指数进行调整,调整的总价累计不超过合同价的5%;经测算,在当地发生的采购金额大约占总价的50%,因此,在合同调价条款中已包含了抵御10%物价上涨的能力;②在进行限额设计时,综合考虑了一定的设计余量,提高了材料的计价数量;如在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方量时,由于本项目的站台建筑面积大,车站出口多,深度较国内常规地铁站的深度大,因此参照国内同类地铁设计指标(1.6 m3/m2-2.5 m3/m2),最终确定本项目每建筑平米的指标为3.2m3/m2(建筑面积)。③采用中国定额和工程经验进行工料测量,在计量标准中已包含了约5%―10%的余量。

2 国别风险的识别

国别风险清单见表1。关键条目解释如下:

A11:主要包括政府的变更;

政党意见不一致;有鼓动国家分裂的组织等等。

A12:项目所在国与承包商所在国的关系。

A13:工程所在国政府对于国际工程的产业政策;联营体的强制性;技术移交的强制性;工程所在国对外国公司的税收政策。

A21:工程所在国的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会导致工程项目融资难以为继。

A23:影响极大的经济事件,比如,世界性金融危机有可能导致工程所在国进行贸易保护,加强贸易壁垒从而影响承包商是否能够中标或者中标之后的一系列原材料、机械的采购问题。同时,金融危机还会导致汇率的变化,如果承包商没有在合同计价单位的选择上仔细研究,或者未采取其他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一旦风险发生,对于承包商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EPC这类一般以固定总价计价的项目。

(二)市场风险

1 本项目实例分析

本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向欧洲出口的设备、材料必须CE认证。“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凡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就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无须符合每个成员国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商品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针对此风险,投标时实际采用的对策为:在选择供应厂商时,优先考虑中外合资且有CE认证的品牌产品。辅助材料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对认证的要求。

(2)机械的使用和设备的移交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验收批准,具有进度不可控的风险。实际采用的对策:通过寻找当地公司,收集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并由公司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3)本项目总承包商需要垫付前期(三个月)工程款,存在资金流风险。实际采用的对策:由于投标期间欧洲银行都在大幅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比如英格兰银行的贷款基本利率仅为3%,所以投标时考虑了选择欧洲的银行进行融资。并且,联营体事先编制了一份资金使用计划,整体测算融资金额,并适当考虑不平衡报价,规避风险。

2 市场风险的识别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工程所在国的建筑市场的风险。综合来看,这类风险主要来自于贸易壁垒。目前,很多欧美国家依然采取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即采取法律规定、政治手段等形式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建筑业或者其他行业的产品(Nakra,2004)。常见的非关税壁垒包括:出口限制、关税配额、技术规定等等(Lu et al.,2009)。因此,市场风险清单见表2,关键条目解释如下:

B11:采购是国际EPC工程在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很多国家对于材料设备或者国际贸易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如果不熟悉这些方面的规定,势必会对总承包商的询价、签订采购合同、采用何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等方面造成影响。

B13:包括工程物资准入、外部资金流入、财务管理及纳税等方面的法规。

B21:报价时需要考虑工程所在国的劳动力价格、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从承包商本国引入劳动力所需的费用问题。同时,如果承包商没有考虑到工程所在国关于劳动力准入方面的规定,很可能出现工人不能按时到达施工现场的情况,从而导致工期延误损失。

B23:国际EPC项目前期的资金需求量一般比较大,在招标人的预付款和前期进度款不能够满足总承包商实施项目的情况下,总承包商如若不提前考虑其他的资金筹措方式,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B31:联营伙伴的选择是建立联营体的基础,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是联营体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薛敬和刘俊颖,2009)。合作伙伴常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如若选择不当则会对以后的工程实施阶段带来影响。

(三)工程风险

1 本项目实例分析

该项目的主要工程风险是设计与技术风险,包括:对该国地铁设计的规范不熟悉;对招标文件中的概念设计与技术需要加深理解;在设计过程中要克服由于长期按照国内标准设计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由于不了解欧洲地铁设计的标准和规范,难免会在设计中过于保守(特别是结构设计),导致工程造价虚高;由于设计参与方较多,而缺少牵头方,需要对各方设计界面进行认真切割,避免多头设计或重大漏项的发生。

实际采用的对策:

一是安排方案设计方与联合体外方设计院和土建、弱电公司,就招标设计方案和技术说明进行讨论、答疑,增加对招标文件的理解;

二是组织国内设计专家考察正在运行的该国地铁1号线,其内部装修标准、设备配置、监控系统运行、强弱电安装、商业区域布置和轨道设计等;

三是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几份该国土建及安装工程的图纸,对当地的设计有了概念性的了解;

四是在深化设计过程中,始终掌握一个重要原则,即“将招标人的最低要求作为设计工作的最高标准,确保限额设计”;

五是将工程工作,如管线翻排、绿化搬迁、建筑物监控等工作,交由外方设计公司完成并报价;

六是根据标书拟定细分设计任务和方案编制任务,发给各参与方进行讨论,仔细切割各方的工作界面,编制投标工作总体进度表。

2 工程风险的识别

在投标阶段,对于总承包商来说,工程风险包括投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以及投标过程中的不当导致的后续风险。具体风险清单见表3,关键条目解释如下:

C11、C12:总承包商若不了解工程所在国的技术标准或者招标文件中的概念设计与技术说明,将很难深入地根据招标人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很可能出现深化设计过于保守,造成报价虚高的后果。

C13:大多数EPC合同通常规定,承包商对招标人前期的设计成果在投标前有审校义务,有的合同甚至要求承包商为招标人在项目前期勘察设计成果的某些内容的正确性负责(张水波和陈勇强,2008)。因此,此类风险是承包商应该高度重视的。

C14:该类风险主要包括(1)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脱节,导致后者无法按时完成工作;(2)设计部门的设计质量问题导致施工阶段的风险。

C22:EPC项目包括设计、采购、施工这三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当中存在着许多二级、三级合同。如若某个环节中的分包商违约,则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合同。

C31:造成此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招标方提供的招标材料及设计方案有误

(2)对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标准理解错误

(3)招标设计深度不够

(4)投标书的编制过程在承包商国内进行,而投标在工程所在国进行

(5)翻译不准确

篇7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但这机会中也潜伏着更多的贸易风险。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帐甚至坏帐不断增加,不仅造成了明显的利息损失,从长远来看,还将影响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识清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极为必要的。

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中,通常要经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交接、支付结算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链。在这一过程中,既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外的风险,也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中的风险。本文将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合同风险。一份贸易合同,贯穿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因此合同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合同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首先是贸易双方在洽谈业务时所处的贸易环境可能使合同利益失衡而带来风险。若产品供大于求,在合同条款谈判过程中,进口方更具有主动权,从而进口方会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上要求更为苛刻,或是在交货时间、结算方式上迫使出口方做出让步等,显然,合同利益会偏离出口方;反之亦然。其次是合同条款内容上的缺陷导致风险。这主要是指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全面,文字、术语等表述是否准确无歧义,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手续的日期是否合理有效等。若合同疏漏了保险、索赔、仲裁等方面的条款,或者对主体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或是文本不规范,都有可能使合同无法顺利执行,给外企带来风险。另外,还有因为合同主体一方恶意行骗产生风险的情况。

二、市场风险。受各国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人文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给外贸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是最典型的市场风险。商品价格直接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利益,因此也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但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实际价格却随市场波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的产生。如2004年9月21日,由于台风破坏了美国的咖啡豆储藏仓库,国际市场哥伦比亚咖啡到岸价当年已上涨超过10美分,达每磅0.8213美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汇率的变化也会给外贸企业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与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将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这里的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支付结算时因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风险。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是指客户不遵守合同约定行事,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使合同不能顺利执行,给外贸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当今的国际贸易,早已不是以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单证贸易”,进口商若能设法骗取提单,便可提货;而若出口商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之间没能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出口商就无法结汇,无法收回货款,甚至货款两空。

四、其他贸易风险。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没能预知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不以企业及其业务人员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会导致企业资产承受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为其他系统风险或固有风险。如货物运输风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遭遇人们无法预料的灾害性天气或货物被盗窃、丢失、损坏、锈蚀、灭失等,或是选定的运输方式或承运公司不恰当,不能安全快捷、节约又及时地运送货物,或是由于政治原因不能顺利通关等,都将引起贸易双方利益的潜在损失。再如非关税贸易壁垒风险。一国的关税水平是透明公开的,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水平逐渐下降,各国都变向地采用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认证等非关税手段,来实现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对我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弱势,这类灰色壁垒造成的风险是很高的。另外,市场的过渡或恶意竞争,以及战争或外交的影响,可能导致贸易条件发生突变,从而可能产生合同被毁、货物拒收、货款损失等连锁风险。

主要风险的防范措施

外贸企业可以结合风险转移、风险吸收、风险回避、风险中和以及风险分散等原则,采用以下防范措施,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线。

一、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首要问题就是更新观念。要培训进出口贸易业务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使之能有效识别每一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要定期或不定期结合贸易风险案例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要为业务人员提供到学校再教育机会,或派他们出国考察,及时了解相关贸易政策,丰富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科学的风险防范理念和业务能力。

二、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合同是每一笔业务的展开、延伸和终结。它的签订固定了贸易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双方履约的尺度凭证,也是经济索赔、贸易纠纷、依法诉讼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同风险的防范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的关键。业务人员在商议业务时,要充分了解自身企业所处的贸易地位,尽量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在签订条款时,因本着极度审慎认真的态度,做到合同形式标准规范,条款内容完整无误,语言表述简单明了。合同条款签订后,要及时报送相关人员审核、审批。要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谨防对方利用合同中任何条款的变更欺诈行骗,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也应处变不惊,认真调查、科学分析,以最小的代价化解合同风险。

三、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极其丰富,对它的防范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的一大重点。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获取快速且渠道多样。但各类信息都会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不准确性、不对称性,特别是信息的时效性,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因此,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全面展开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动向,及时掌握消费者偏好、产品供需状况以及外汇市场等的变动情况,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研究各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报告系统、信用情报系统和资信调研系统,把国际国内市场情况、客户信用、业务流程等信息情况,汇集、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评估,为企业内部相关部门选择市场以及企业的下一步决策提供支持。

篇8

关键词:汇率改革 外汇管理 人民币

针对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问题,有国内外学者分别将此与1985年9月美国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联系起来予以相提并论。比较而言, 中国和日本有两个根本的不同:首先是中国有资本管制,而日本没有;其次,汇制不同。虽然日本当年的情况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当时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强国在汇率改革方面所受到的巨大压力与当前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相似之外,反思和及取日本在汇率政策、汇率改革进程中沉痛的历史教训、可以为我国2005年“7・21”汇率改革后外汇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前车之鉴。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分析澳大利亚主动的汇率改革过程和外汇管制相应变化的基础上,探讨该国从爬行钉住汇率制成功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历史进程及其有益经验,这对于今后我国适时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优化外汇管理颇具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日本汇率改革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汇率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建立并极力维护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1949年~1971年)

二战后,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稳定汇率有利于出口。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美元兑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保持了22年多,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为日本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国对日本产品出口日益不满。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美间摩擦不断。60年代后期开始,双方贸易摩擦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增大,在金融层面要求日元升值。

(二)被迫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日元逐渐升值时期(1971年~1985年)

1971年8月,美国“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本为维护日元兑美元汇率水平,多次入市干预,但都无济于事。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不断批评日元升幅不够。1971年12月,“史密森协议”决定将日元升值16.8%,即1美元兑308日元,并以此为标准,可上下浮动2.25%。但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元汇率仍呈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本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过渡。从固定汇率过渡到浮动汇率,日本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后才实现的,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

(三)允许日元汇率大幅度升值时期(1985年~1997年)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日本政府放手日元升值,既是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也是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进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当时日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还未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的地步。因此,日元升值推动传统产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形成了所谓的国内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经济结构转轨,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企业在国内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采取措施阻止日元汇率升值时期(1997年至今)

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破灭的肇因之一。日本饱尝了本币过度升值的苦果后,转而采取了阻止日元升值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实际上采取了促使美元贬值的政策。对此,日本运用各种手段防止日元汇率升值。如2004年1-7月,日本政府动用9.03万亿日元入市干预,购买美元和欧元,目的是保证出口收益,以外需来弥补因长期萧条带来的内需不足。

二、澳大利亚汇率改革的发展

澳大利亚汇制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固定汇率制度(1931年12月~1976年11月)

从1931年12月至1971年12月“史密森协议”前,澳大利亚实行钉住英镑的汇率制度,并随着英镑对其他货币浮动。二战后,美元在国际储备和国际结算中逐渐取代英镑的地位。这一趋势也体现在澳大利亚银行外汇业务中美元占比上升、外汇储备中的英镑被美元和部分黄金储备替代上。“史密森协议”为主要货币提供了重新估价机会,澳元兑美元汇率从1.1200美元升值到1.2160美元,并在IMF允许的2.5%波幅内波动。澳元转为钉住美元。

1973~1974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涨”,澳大利亚经济也因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和消费者支出减缓转入衰退。1974年9月25日,澳元对美元贬值12%,并与美元脱钩,澳元开始钉住以澳大利亚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指数(TWI)为权重的“一篮子”货币。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每天根据TNI对外公布澳元兑美元的中间汇率,并对加权指数进行经常性的小幅调整。钉住“一篮子”汇率虽然稳定了名义有效汇率,但受到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相对通胀率的影响,实际有效汇率仍可能频繁波动,因而不但难以实现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目的,而且给投机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汇市日益浓厚的投机气氛使澳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到1976年11月29日,澳政府将澳元对“一篮子”货币贬值17.5%,固定汇率制度终结。

(二)爬行钉住汇率制度(1976年11月~1983年12月12日)

作为过渡阶段,1976年11月后,澳大利亚采取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当对相关经济因素的评估显示汇率水平需要变动时,就小幅频繁地调整澳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目的是避免市场对汇率长期大幅变化的预期,并使汇率成为经济政策中一个更具弹性的工具。其外汇管理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并将汇率工具作为对付通胀的重要手段。外汇管制措施与我国的现状类似。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存在澳元有效汇率频繁变动的预期,巨额投机资本反复无常地流动,不仅造成汇市动荡,而且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迫牺牲国内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严重影响。1983年初,政治性投机压力又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出,澳元汇率持续贬值。因外汇管制成本日益高昂而管理效率低

下,爬行的钉住和外汇管制的有效性均遭到质疑。

(三)自由浮动汇率制(1983年12月至今)

从1983年12月12日开始,澳大利亚改行自由浮动制度。储备银行从即期市场退出,不再公布指导性的澳元兑美元中间汇率,也不公布加权指数,但保留干预汇市的决定权。不再要求银行每日与储备银行清算其外汇头寸,但超过规定的敞口需告知当局。允许资本自由进出,澳元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只有在必要时,储备银行才适度入市干预,以维护货币的稳定性。

三、国际汇改案例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若干启示

通过研究如上汇改案例,对今后人民币汇率改革及优化外汇管理具有以下启示――

(一)一国汇改的主动权应“操之在我”,要适时、合理调整外汇管理政策。

“主动性”是新兴经济强国汇改之关键。如“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大幅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欧美对日本政治施压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一个日渐崛起的新兴经济强国,汇制选择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量。特别是在一个美元霸权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新兴经济强国的嵋起必然会对现有经济体系和国际格局产生冲击,也必然会受到国际既得利益集团打压与干扰。因此,能否顶住国际压力,主要根据本国国情保持汇制的稳定或根据自身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汇率改革是新兴经济强国汇率政策调整的关键。反观澳大利亚,其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各阶段的国内、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在旧汇制无法维持或维持成本太高时,果断选择并施行新汇制,成效显著。

迄今,现有汇率理论研究对于汇率运动轨迹难以科学诠释,实际问题解释力很差的情况仍未改变。基于经济与金融的复杂性和汇率指标的敏感性,当今人民币汇率论争在现阶段和可预期的未来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在目前汇率水平下,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物价水平及国际收支没有出现严重失衡,就不能轻言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者骤然贬值。否则,汇改“大震”势必伤害中国的根本利益。

(二)一国汇改是一个动态的“渐进性”过程,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应具备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强国,其币值不可能长期保持在偏离均衡汇率的水平之上。如果汇改仅仅着眼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无论是上调还是下降,仍然是非市场化的,均不足取。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改革。从长期看,具有灵活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可能是新兴经济强国汇改的较好选择。如澳大利亚实行浮动汇率制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的事情。虽然澳大利亚从爬行钉住制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看似“冒险一搏”,即这种汇改并非监管当局在完全把握市场和调控工具的前提下的变革,但澳大利亚客观上正是在其即期与远期汇市都取得充分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方采行汇率自由浮动,并且当时已基本达到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企业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高效的金融监管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联系我国实际来看:长远而言,人民币势必由扩大汇率波幅直至实行全面自由兑换。只不过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开放汇率管制过程,“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极为关键。政府要以最小的震荡代价、最适宜的节奏,逐步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改革首先受国内经济、制度和市场发育等因素决定,要考虑选择期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具备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并在充分分析各种因素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以维护和促进本国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加以理性选择。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贸然推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自由浮动非常危险。在今后相当时间内,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无法承受汇率的巨大波动,还不具有实行自由浮动的条件,而适当的选择就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理性做法应是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三)一国汇制的选择与适时转换必须考虑“平衡性”,兼顾其主要贸易伙伴承受力。

从历史演变来看,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该国的汇率做出相应调整。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纽带,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现状,也反映着国际政治关系博弈的结果。“广场协议”前后,一系列日元汇率安排都是通过主要发达国家间经济政策协调来实现的。这说明在日益全球化世界经济中,一国汇制选择与适时转换不仅要考虑本国经济的需要,还要权衡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承受能力,否则将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造成双方经济和福利损失,对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

对于一个新兴经济强国来说,汇制选择也是一个参与世界经济决策的舞台。新兴经济强国的崛起向世界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要学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处,承担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责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四)汇率波动的“可控性”与相对稳定是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货币当局金融监管能力及行动方式很重要。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判断一国货币汇率水平合适与否的根本标准应是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实际影响。发展一国经济不仅要保持本币币值对内稳定,同时要保持其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否则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如日本自“广场协议”以来的实践就是一个极好例证:从1985年的250日元/美元到1995年4月变为78日元/美元,三年后再降到1998年的140日元/美元,然后汇率不断摆动,曾经涨到]05日元/美元,然后又降到130日元/美元,现在是120日元/美元左右。这种长期持续的汇率剧烈波动显示汇率变化在宏观管理上失去了控制,不仅损坏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进行交往的利益,更难以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又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必要时(如面临通胀加剧或澳元汇率剧烈波动等)主动干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有力维护本币币值相对稳定及其汇率正常波动,是迄今澳大利亚浮动汇率制有效运作的必要保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