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科技市场分析8篇

时间:2023-07-11 09:20: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科技市场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科技市场分析

篇1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变分散、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整个北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温室构建和温室规模化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

众所周知,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延长北京农业的产业链条,即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突出北京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先进、成熟、应用面积广、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体系、畜禽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蓝色农业基地等,促进北京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提高北京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层次: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后,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其中包括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剂类和农产品加工类等。

第三层次: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北京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1-3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或税后返还待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保险政策,设立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

对由农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中转制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进行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形成种子、种苗、生物、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以联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一批具有优势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对上下游联系紧密、接口集中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业,鼓励组建以科技为先导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六)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的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北京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中,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扶持技术高、档次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使之成为该产业或产品的主导。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主要是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向股权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新技术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窗口;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农业商品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的辐射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小区域范围内率先实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为北京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供“科技载体”、“加工载体”和“流通载体”。当然,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点带面,对带动北京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换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保障各方面增加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北京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

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

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九)完善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应立足当前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的现状,根据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积极制定北京市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成果和发明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大力推进北京市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要率先在籽种产业、疫苗产业、园艺设施产业、新型肥料及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新型农机具等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制度,并逐步过渡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北京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十)加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开发

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快速引进和吸收,而且有利于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

北京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畜禽新疫苗、新药物,农田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病菌、病毒的识别、检测和快速诊断等。

此外,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借助一些在国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回京合作、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梗概,2000.10;

2.北京市农委科教处,科教情况反映,2000.5;

3.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1999.6;

篇2

预测2007年的IT市场需求和采购趋势,则一定要先看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

来自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的预测,2007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放缓将连带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回落。据INSEE的统计,2006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幅度年累计计算,9月份近15%,2006年第三季度平均增长超过16%。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也保持原有的增长速度。预计2007年,在中国收缩投资和美国投资放缓的双重作用下,亚洲经济增长速度稍有回落。

与INSEE的悲观论调不同,标准普尔则在最新报告《2007亚太市场展望》中称,预期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削弱非常有限,2007年亚太地区整体经济状况将继续受益于中国、印度和日本三个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将继续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主要动力。考虑到政府将继续采取宏观经济稳定措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及股票市场今年表现出色等因素,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预计将接近10%。

世界银行在《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驾驭下一波全球化浪潮》报告中也预测,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虽将略有降温,但相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依然强劲。

由此看来,在世界将陷入低迷时,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枝独秀的增长。这对于IT企业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刺激需求固然很好,一枝独秀的状况无疑将使得各方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更加集中,竞争将更加激烈。

行业需求: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行业方面,由于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因此2007年将进入奥运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因此,很多资源需要向奥运倾斜。预计2007年,与奥运建设相关的行业采购,例如地产、电力等行业会有很大增长,而其他无关行业,例如教育行业的采购则应该比较平淡,但是,大量的工作应该在2007年得到良好的解决或做出解决计划,在2008年之后,会有所反应。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市场仍将是2007年的重要热点之一,与今年相比较,中小企业明年花费要多一些。IDC预测,2007年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增长将高于IT需求的平均增长水平。但是,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点也仍是这个市场的关键。中小企业市场一直被各个软硬件厂商寄予厚望,被视为充满希望与神秘的新大陆,但却苦于一直无法破局。爱代购网CEO彭志强认为,因为一直无法找到一种低成本、可扩张的营销/运营之路,“渴望而不可求”成了业界的难言之隐。他认为,通过互联网平台营销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互联网平台使得中小企业的应用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中小企业需要低价格、简单实用、可扩充的软硬件平台,这些需求都是传统营销/运营模式不可能突破的。简单的、相对标准化的需求,未来将更多地透过互联网实现,这种趋势不容逆转。

产品:繁荣在“混乱的年代”

2006年,新技术、新标准涌现层出不穷,被誉为“混乱的年代”。2007年,基于新技术的新产品将繁荣在这个“混乱的年代”。

硬件方面,2007年是国内PC企业发展的关键一年。2007年的PC采购在商用领域将更加细分,而消费类的采购将更加时尚,更加追求品牌,追求个性化。关于2007年的PC采购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应用模式的要求,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绝不仅仅关注购买硬件,更关注的是购买产品后能够带来怎样的应用体验,尤其对用户的效益、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帮助,这一趋势在中小企业和网吧这两个新型行业市场将表现的更加明显。成长迅速的中小企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发展壮大,而企业的信息化绝不仅仅是硬件的问题。需要安全性、稳定性、性价比等全面配合。从厂商角度来讲,PC企业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机器及解决方案,比如方正商祺系列。另一个是网吧行业,其整体产业链将向着品牌化、规模化、多元化的趋势迈进。

在IT服务市场方面,目前,国内硬件市场同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比例大约是7∶3,而在成熟的美国市场比例大约正相反。神州数码高级副总裁兼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总裁 陈勇认为,随着中国IT市场与客户的不断成熟,中国IT市场中,软件和服务的比例会逐渐加大。具体体现在软件和服务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的增长速度。IDC等公司过去几年的市场分析报告中也已验证。软件和服务未来5年内仍将会有超过20%的增长速度,是整个IT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

新技术刺激需求

2006年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将在2007年发展得更加明朗,刺激、影响IT市场需求。

Windows Vista的新版Office将于2007年1月底上市销售。功能强大的Vista为客户提供了很多新的应用体验,但是,对硬件环境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因而预测,Vista的普及将大大刺激PC需求,甚至有可能带来有史以来最大的换机潮。目前,微软、微软的硬件合作伙伴、华尔街都在密切关注Windows Vista在客户中的普及情况。

多核是另一个影响IT硬件的重要因素。2006年11月底,Intel了多核。但多核到底能够带来什么,2007年将见分晓。多核产品相对单核产品而言,存在整个内部构架的改变,而随之匹配的主板和显卡类产品也相应提高,多核与Vista呼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硬件平台的新、旧更换。

虚拟技术是服务器市场中广受关注的新技术。这是一种使多个操作系统同时在服务器上运行的技术。包括从IBM到英特尔、再到微软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软、硬件厂商都对虚拟技术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预计它的应用在2007年会更普及。而虚拟技术,以及包含多处理器在内的与服务器相关的技术将改变软、硬件产品的定价模式,为新的价格模式奠定基础。

软件服务化(SaaS)和SOA技术是影响软件市场和IT服务市场的两大关键点。由于SOA代表的是一种架构面的方法论,用来产生松散耦合、互通的业务服务,而这些服务在企业内和跨企业间共享并重复利用。特别是这几年来不少解决方案纷纷在企业中被建置,如CRM、ERP、SCM、ILM……愈来愈多的IT建置,彼此连结性并没有与IT架构的成长有更高的密合,因此吹起一股整合架构、重复使用资源、整合资源的应用之风。根据2006年的调查结果,将SOA列为优先导入解决方案的企业用户比重高达84%,其中将其列为高优先级的更是高达52%。由此可见,SOA已经成为市场中主流的解决方案。2007年,这种状况将更加明显。而软件服务化SaaS则是针对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市场应运而生的。市场分析专家认为,企业的供应商通过把软件即服务(SaaS)而不是通过缩小他们的企业产品版本来吸引中小企业用户。

PC会更加细分

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祁东风

2001年8月进入方正科技,历任方正科技销售平台总经理、方正科技助理总裁、执行总裁,现任方正科技总裁。

2007年是国内PC企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关于2007年的PC采购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应用模式的要求,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绝不仅仅关注购买硬件,更关注的是购买产品后能够带来怎样的应用体验,尤其对用户的效益、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帮助,这一趋势在中小企业和网吧这两个新型行业市场将表现的更加明显。成长迅速的中小企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发展壮大,而企业的信息化绝不仅仅是硬件的问题。需要安全性、稳定性、性价比等全面配合。从厂商角度来讲,PC企业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机器及解决方案,比如方正商祺系列。另一个是网吧行业,其整体产业链将向着品牌化、规模化、多元化的趋势迈进,网吧业主更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这也对PC厂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如何在同质化的产品中体现厂商的差异性。这是任何IT厂家必须面临、必须思考、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的问题,未来的PC肯定不会是现在这种形态,肯定会融入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多关注应用的产品出现。举个例子,国内首款UMPC(超移动电脑)笔记本电脑,它就融合了PDA、笔记本电脑、PSP、MP4、MP3等众多数字设备的功能。产品设计非常时尚,也很有个性。可以很好地满足移动商务和时尚先锋们的应用需求。

把这两个方面归总到一起,就是客户的需求。对我们PC企业来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体验,给他们提供应用价值颇丰的产品,从整个产业链条上保证“以客户为中心”,这才是国内PC企业不二的生存法则。

2006年是方正科技快速发展的一年。在IDC最新的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方正科技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同比增长21.9%,稳居国内第二,亚太第四。其中,方正家用机市场份额达到13.5%,在消费类市场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方正商用机市场占有率达18.1%。此外,方正笔记本电脑总体出货量仅次于联想,成为中国第一大笔记本电脑品牌,2007年会继续努力。

核心观点

2007年的PC采购在商用领域将更加细分,而消费类的采购将更加时尚,更加追求品牌,追求个性化。

IT服务的春天将至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总裁 陈勇

199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同年加想集团,2004年荣获中国渠道十大管理精英称号,出任神州数码高级副总裁,主管集团之软件及服务业务。

目前,国内硬件市场同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比例大约是7∶3,而在成熟的美国市场比例大约正相反。我们认为随着中国IT市场与客户的不断成熟,中国IT市场中,软件和服务的比例会逐渐加大。具体体现在软件和服务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的增长速度。IDC等公司过去几年的市场分析报告中也已验证。软件和服务未来5年内仍将会有超过20%的增长速度,是整个IT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

从未来IT服务的发展趋势看,金融、政府、电信、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仍将大约占据中国IT服务市场的70%。在这四个领域,神州数码已经完成战略布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在许多领域里,已经不是在跟国内同行竞争,而是主要在和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竞争。我们有更贴进本土客户,更了解客户需求,能更快响应客户等诸多优势,但在能力、管理和理念等许多方面也与这些世界一流公司存在很多差距。所以我们在竞争中,也要向他们学习,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不断提升我们的能力。从能力建设到自身观念的转变和挑战都将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正围绕咨询、解决方案、运营外包三条主线构建我们的能力。中国市场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我们认为,探索一条通过掌握客户需求,以最佳实践积累经验,自主开发,形成适用于行业的业务模块,以此逐渐深入IT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储备的自主创新之路。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在2007年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企业要靠自主创新来逐步缩小差距。神州数码通过不断了解客户需求,总结出一些加强自主创新的思路。我们在内部建立起以管理创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4S创新体系。

核心观点

中国市场和客户正在逐渐成熟,IT服务的春天正在来临。

中小企业市场需求被激活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爱代购网”CEO 彭志强

1999年开始涉足分销业务,带领团队由零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四大IT分销商。2005年,彭志强著书《卓越执行》。2006年,创办企业服务门户网“爱代购网”。

展望2007年,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火苗终于为中国IT产业带来一些新的生机、新的期待。沉闷了几年,我们需要在创新上有实实在在的尝试与努力。

中小企业市场,一直被各个软硬件厂商寄予厚望,被视为充满希望与神秘的新大陆,但却苦于一直无法破局,因为一直无法找到一种低成本、可扩张的营销/运营之路,“可望而不可求”成了业界的难言之隐。

先以软件来看,互联网平台使得中小企业的应用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中小企业需要低价格、简单实用、可扩充,希望先试用再买,这些需求都是传统软件营销/运营模式不可能突破的。简单的、相对标准化的需求,未来将更多地透过互联网实现,这种趋势不容逆转。

“免费试用”的“无进入门槛”方式,按使用付费,而不是买断付费的方式,这些创新举措不仅符合客户的利益、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也更适合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能力薄弱的现状。“软件即服务”,正在呈现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国外市场的成功就是中国市场的明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商业的基本规律大致一样。

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家家打井是主要的喝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自来水厂成为主流的方式,用户根据使用的水量进行付费,而且这样的成本比打井喝水要低。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企业服务平台(“自来水厂”)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低价格核心需求的有效方法,这将是中小企业市场未来的主流方向。

而在硬件领域,伴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对商务经营、诚信建设的投入,电子商务将从过去的小额低价值物品交易,进入到大额高价值物品的网上交易,这标志着电子商务2.0时代正在不可逆转地到来。卓越、当当等起步于20元的图书/CD,淘宝/易趣的交易均价在200元左右,而今天,电子商务2.0时代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美国的市场状况,2000元以上的大额高价值商品将逐步成为网上购买的重点,而其中,日益标准化的IT产品将成为网上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而其中团购等新模式因为聚合产生力量,合众模式具有大发展的必然性,而这无疑将深刻地改变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核心观点

2007年,将有创新的营销方式破局中小企业市场。

教育采购走向特色应用

北京甲骨蓝科技有限公司CEO 黄磊

199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随即进入IT业,2002年创办甲骨蓝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结合。

就教育行业采购而言,2006年似乎是一个过渡年:高教不紧不慢地在招标,普教“校校通”工程正在结尾,新的政策性采购又没有成型,“农远工程”已成众多厂商的“鸡肋”,IT应用也乏善可陈,行业缺乏新产品新应用,只有职业教育是唯一的亮点。

2007年是教育口“十一五”规划全面展开的一年,初步预计教育行业IT采购总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采购形式在厂家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下也将进一步多样化,采购内容除传统IT产品的例行配备外,预计在IT应用和安全方面的投入比例会有较大幅度地增长。职业教育仍会独领IT采购,成为整个教育行业中人均采购额最高的高地。

行业主导:占主导地位的采购仍将集中在服务器、PC、投影、网络设备等传统IT产品线上,各个厂商单位产品的利润只能依靠新型号、新配置来保留。

特色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逐渐摆脱束缚成为特色学校,特色的IT应用也随之产生,由学校自主的特色IT应用采购也将越来越多。2007年将是这种特色应用从初现端倪到开始大行其道的一年,比如:地理特色校将加大声、光、电和特色软件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物理特色校将增大仿真方面的投入等等。而且可以预计:具有全新功能的教育专用硬件产品也会大量出现。

网络安全:安全产品的采购也会成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由于具有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先天优势,具有统一威胁管理(UTM)功能的安全产品将在2007年逐步渗透进入学校,整个行业规模将会有3~5倍的增长。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仍会是2007年IT采购的先锋,多数地区的“十一五”计划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当地有限的几十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批豪华校园网将会陆续出现。

教育软件:教育软件仍旧保持疲软态势,这是2007年教育行业仍旧无法解决的切肤之痛。由于2008年之前,资源需要向奥运倾斜,2008年之前教育系统的采购应该比较平淡。

核心观点

2007年,教育系统采购形式会多样化,特色应用和职业教育将是亮点。

刀片服务器爆发式增长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公司商用系统事业部产品总监 裴勇

199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同年进想集团,1998年2月进想科技发展公司信息产品事业部,现任商用系统事业部产品总监。

2006年,x86服务器的增速大约是17%,预计2007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速度。电信增值服务、金融市场的开放、能源行业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压力、继续夯实基础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制造业以及中小企业(SMB)的蓬勃发展,都将成为拉动服务器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产品方面来看,机架式服务器已经成为服务器市场增长的龙头产品,07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相较塔式服务器而言,机架式服务器具备高密度、高度集成和强大的扩展功能等优势。尤其是随着企业用户机房空间利用效率的压力,对计算性能和易于部署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加,1U、2U机架式服务器的竞争力将不断凸显出来,并能充分满足瞬息万变的可靠性需求,势必会受到更多企业级用户的青睐。

2007年,刀片服务器也将加快市场实用化的步伐。在多核、低功耗技术的推动下,将以整体综合性能,以更高密度、敏捷式部署和维护、全方位监控管理、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等为发展重点。而对于刀片式服务器的目标用户,我们目前更看好金融和电信用户。2007年是国内金融业全面走向开放后的第一年,国内外银行之间将形成全面竞争局面,势必将掀起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建设浪潮。而对电信行业来说,随着增值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3G牌照落地等因素影响,也将掀起一轮信息化投入的高峰。这些因素必将会拉动刀片式服务器在2007年取得类似机架服务器的爆发式增长。

在技术方面,虚拟化技术预计将成为2007年中国服务器领域的热点。可以预见,目前的服务器技术发展来看,用户对性能、可靠性等基本需求已经解决,进一步通过虚拟化技术优化其IT资源配置,快速应对业务需求变化,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发展变化,神州数码在2007年将继续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视对工程师技术队伍的培养,并逐渐将分销型销售模式过渡为具有技术含量、解决方案型的技术销售模式。同时,神州数码将加快拓展区域市场的步伐。

核心观点

服务器整体市场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新技术成为需求热点,渠道将是竞争关键。

中小企业管理软件采购网络化

北京市哲仁汇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欧阳南迪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2004年加入北京哲仁汇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从整体采购金额来看,与2006年相比较,2007年的中小企业板块的总体采购额要更多一些,尤其是针对管理软件的采购,我们自己的预测增长仍会高于10%。

中国市场中的第一批中小企业已经经过市场历练,发展到一定规模,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发现,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出现了矛盾,企业发展出现失衡,因而迫切需要引入科学规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我们认为,这就是近两年来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增长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对于管理软件的需求并不简单,有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味。因此,市场上一些厂商普遍采用的、用缩小企业软件产品传统的授权版本以期满足中小企业要求的做法,在面对市场时,就显得颇为力不从心。

从我们的感觉来讲,从微观层面看,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二是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亏损与盈利的敏感程度高;三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四是中小企业管理素质普遍较低;五是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但同时,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加,中小企业又亟需采用管理软件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基于互联网掌控市场,实现企业资源最佳配置,改进自我协同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的需求将显著增加,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从产品上而言,中小企业需要功能强大、可灵活定制、按需扩展、服务简便的管理软件产品。从营销方式而言,需要一个低成本、快速地到达中小企业市场以及及时获得客户反馈的营销模式。通过传统营销方式,与中小企业合作对IT供应商来说是极端困难的,传统营销方式针对中小企业的销售和服务成本就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互联网将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基于此认识,我们开发了Netcel如意智能网络信息平台。

篇3

关键词:天然橡胶;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天然橡胶是国际重要林化产品,与石油、煤炭、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并列为四大工业原料,属全球短缺资源。天然橡胶具有发展区域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作为我国热带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当地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及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之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使得天然橡胶供需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目前,我国橡胶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已走出逆境,成为全行业创建品牌、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生力军。我国橡胶工业面对资源不足,天然胶、合成胶等橡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困难局面,全行业齐心协力,在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概况

(一)天然橡胶概况

天然橡胶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表现为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耐磨、耐撕裂、耐冲击、耐油、耐酸碱、耐腐蚀,以及良好的绝缘性、密封性、柔韧性和黏合性。由于综合性能出众,天然橡胶被广泛运用到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国际上天然橡胶工业大规模发展超过100 年,目前有超过5 万种工业制品以天然橡胶为原料或与其相关。天然橡胶与石油、煤炭、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天然橡胶消费量成为一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理论认为,北纬15 度以北不适宜种植橡胶。上世纪50 年代起,中国农垦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实践,成功地在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北纬18-24 度地区逐步建立了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国际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宜胶地区面积非常有限,我国政府一直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角度,以多种产业支持政策来推动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

(二)我国天然橡胶的基本生产及供求情况

天然橡胶是橡胶树的乳液,作为热带雨林植物,是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热带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始建于1952年,是在极端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天然胶产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历经两代人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世界奇迹并获得了辉煌成绩。据统计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

1、天然橡胶的生产现状

天然橡胶种植受地域的限制,发展潜力受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保护等条件的约束。橡胶的主要种植区域是海南和云南省。海南省主要是集中于儋州、琼海、白沙、乐东、澄迈和海口,而云南省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州。由于海南省四面环海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大,其单位面积产量远远低于云南。根据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数据2012年我国胶园面积达到1500万亩生产天然橡胶7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80公斤/亩。在北讳18到24度之间,我国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土面积现已基本开发完,天然橡胶供给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

2、天然橡胶的消费及进口状况

天然橡胶的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增加,国内天然橡胶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天然橡胶进口、轮胎出口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我国在天然橡胶进出口及相关消费政策等方面制定了积极的刺激政策,比如上调出口退税,降低天然橡胶进口从量计征税额标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利润,从而鼓励出口。2012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17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天然胶乳进口30万吨,技术分类天然橡胶114.4万吨,烟片胶 23.1万吨,其它形状的天然橡胶3.5吨,中国复合橡胶进口 102万吨。目前,中国进口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国是东盟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自上述五个国家合计进口量占当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98.2 %,进口复合橡胶占我国复合橡胶总进口量的 95%以上。2001 年以使用中国和泰国天然橡胶为主,2007年至今基本上形成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其他国家天然橡胶各占 1/4 的局面。中国天然橡胶自给率逐年下降,中国天然橡胶的供应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例如:中国从泰国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50.56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72.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22.42万吨;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橡胶由 2001年的7.9 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60.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53万吨;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14.8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5.8万吨,数量加了21万吨;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橡胶的数量情况变化不大。

3、天然橡胶的消费出口状况

中国天然橡胶存在少量出口,但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历年我国天然橡胶出口均价和进口均价相差无几,表明出口天然橡胶附加值并不比进口天然橡胶具有优势,中国天然橡胶出口竞争力低的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影响国内的宜胶地较少,自产天然橡胶量又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二、未来天然橡胶市场展望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展望

因为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及广东",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国适宜种植橡胶的面积有限,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可能性很小,加上天然橡胶其生长对地理及气候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自然灾害例如热带风暴、台风、持续雨天或干旱、霜冻及病虫害都会影响其产量。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不断,天然橡胶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会再像上世纪初那样迅猛增长。但是我国政府对天然橡胶的生产一般不实行限产措施,资金投入有保证,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橡胶投产面积以及产量均会略有增加。近几年我国经济依然稳步增长,预计 2013 年我国橡胶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

(二)天然橡胶价格预测

天然橡胶价格主要受以因素影响:1.天然橡胶市场贸易行情影响;2.天然橡胶供求关系及其进出口贸易影响;3.天然橡胶主产国之间的协定政策影响;4.国内天然橡胶的进口政策及税率影响;5.国内天然橡胶生产库存耗费等情况;6.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情况,如轮胎及相关的汽车工业;7.合成胶的生产及应用情况,包括合成胶的上游产品原油的市场情况;8.政治因素及政局变动对天然橡胶价格造成的影响;9.自然因素气候节季影响。据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2012 年全球天胶供应量增速低于需求增速的态势未发生变化,未来天然橡胶价格仍会保持比较低迷的总态势。

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

我国特种橡胶工业目前主要生产丙烯酸酷橡胶、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氟橡胶、硅橡胶和氯醚橡胶等少数品种,这些胶种基本没有形成系列,品种单一、牌号少、产量小,许多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还有许多胶种处于试验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环保压力比较大;专用配合剂少,基本使用传统防促剂和加工助剂,对提高特种橡胶及其制品的质量十分不利。

(二)对进口依存度过高

目前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为150万吨,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在迅速增长。

2002 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自此以后,我国一直保持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地位。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年均增速为 7.3%,进口额年均增幅达到 29.7%。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突破 200 万吨,达到 210.1 万吨,比 2010 年增长12.9%;进口额为 93.8 亿美元,比 2010 年增长 65.5%。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逐年大幅攀升。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涨至 4464.5 美元/吨,比 2010 年上涨 46.5%,比 2004 年价格上涨 2.8 倍。

(三)材料涨价使成本增加

天然橡胶价格高企,严重影响用胶行业的盈利状况。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协会统计企业平均利润率为 3.15%,预计 2012 年天然橡胶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将延续高位震荡,用胶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再度经受严峻的考验。对于轮胎行业来说,天然橡胶价格大幅波动,使轮胎企业无法控制生产成本,产运行遇到极大的困难。2011年,轮胎企业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利润比 2010 年下降 16.2%,亏损企业 11 家,亏损额比 2010 年度增长 92.25%,亏损面达 25.6%,比 2010 年度扩大 6.98 个百分点。

胶鞋行业受胶价上涨冲击较大,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又难以上调,效益急剧下滑。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去年胶鞋行业利润下降50%,产量也一路下滑。经历了几年增长,加之各种鞋类产品间的相互替代,胶鞋行业进入调整期也是一个因素。力车胎行业也受到胶价上涨的影响,产量增长不大,但行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高。橡胶价格上涨正在影响米其林(Miehelin&Cie.)等轮胎大厂。米其林说,天然橡胶价格2003年上涨41%,而同期其他原材料价格则上涨16%。欧洲最大的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和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商Bridgestone正在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

四、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资源,政府对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十分重视。在制定进口政策时,按国际惯例, 一直把天然橡胶列为敏感产品,实施保护性措施,为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对天然橡胶的供给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天然橡胶生产属于环境约束型产业,产业一旦萎缩,不仅将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丧失市场话语权,甚至受制于人。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应当继续坚持扶持。

(1)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设立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基金,扩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把补贴范围扩大到低产胶园改造和老胶园更新、胶园非生产期抚管、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提高等领域,并按产出量向国内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和胶农予以补贴。

(2)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种植天然橡胶需要承担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应尽快将天然橡胶统一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增强产业抵御台风、寒害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坚持科学植胶原则

(1)在专家指导下,有序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调整胶园布局和扩大良种面积,有效提高适宜植胶区土地利用率。

(2)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将现有全国天然橡胶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增强天然橡胶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调整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针对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攻关。加大对橡胶树重要病虫害如死皮病、白粉病等的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二是深入开展包括橡胶种质资源收集、大田种植、鉴定、评价方面的研究;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胶种的研发力度,要联合下游企业和科技部门,开发适销对路的胶种。

(3)实施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的配套完善,加大天然橡胶良种苗木的繁育力度,通过开展橡胶良种繁育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种苗管理,保障良种供给,促进胶园尽快实现良种化。

(三)增强天然橡胶资源支配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必将增加,而我国适宜植胶土地有限,单纯依靠国内资源很难满足需要。为此,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的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把我国特别是农垦橡胶产业的技术、管理、劳力、资金等优势与境外植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采取各类形式合作开发利用境外植胶土地资源,收购国外失管胶园和加工场地,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继续推动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在东南亚和我国周边地区的境外胶园和初产品加工厂建设。

五、结语

我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呈恶化趋势,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口市场集中率也呈上升趋势,一旦主要进口国天然橡胶遇天灾减产,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短期内通过进口来缓解中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但应积极地探寻更多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国家过于集中的风险,要建立有效天然橡胶进口监测预警与储备调节机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及向纵深演变的背景下,天然橡胶储备更具有战略意义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战略,技术和人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加大投入培育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提高中国天然橡胶产量、种植面积及自给率;期货市场战略,中国应加快推进进口标准胶的期货上市交易,增加上海期交所期货交易品种,吸引更多世界天然橡胶商及资金参与交易,活跃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交易市场,争夺国际天然橡胶定价话语权,降低进口天然橡胶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一民.橡胶业要快却社会包袱[N].海南日报,2004-01-16(7).

[2]橡胶业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EB/OL].隆众石化商情网,2004-03-03(5).

[3]周文荣.聚丁二烯橡胶市场分析[J].中国化工信息,2003,(28):.

[4]范继宽.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J].现代化工,2000,(8).

[5]杜亚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橡胶科技市场,2006, (10).

[6]王锋.中国天然橡胶可持续发展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王冬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现状及未来发展[J].橡胶科技市场,2006,(12).

[8]黄先明.从天然橡胶产业安全角度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3).

[9]柯佑鹏,过建春.初探中国天然橡胶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J].林业经济问题,2006,(5).

[10]柯佑鹏,过建春.对我国三大垦区天然橡胶的成本比较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2003,(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