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学研究的范式8篇

时间:2023-07-11 09:2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研究的范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研究的范式

篇1

关键词 教学范式 以学生为中心 数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6

Abstract The reform of “student-centered”teaching paradigm has brought change on basic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radition education.It advocate combining teachers’ leading function with students’ main body position.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lf-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paradigm in university teaching.The principles consisted of four aspects:teaching goal should conform to level of students’ acknowledg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favorable for students’ learning; the control of teaching process shoule be suitable for finishing teaching work and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Keywords teaching paradigm; student-centered; mathematics; ability

20 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育理念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为培养富有生活和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教W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增长才干、成为完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性环节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转变教学范式无疑是当务之急。③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主要受到的是应试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学习,不知道如何探索和运用知识。而大学数学课的内容多、难度大,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所讲的知识点全部掌握,做到融会贯通,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摆正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位置,教会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④本文结合数学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经验,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 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课堂教学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既要落实学科的知识目标,又要落实交流和合作、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创造和创新、灵活性、主动性等一般性技能目标。⑤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数学基础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具体细化到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点,达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如何突破教学难点,通过什么练习引导学生去解决等等。教学中通过把总的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应做到耐心指导,循循善诱,遵循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有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杜威(J.Dewey)的实践认识论和反省思维理论倡导:“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进行反思”。⑥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根据教学效果总结经验,调整实现目标的策略,通过反思、改进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教学内容的选取易于学生接受

教师在备课前要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是新课如何引入,创设的情境反映什么问题,怎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的思路中。其次,数学中例题、习题的选择很重要,如果难度上不适应学生的水平,即使再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也无法接受。所以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灵活运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力,恰当选取例题,应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探讨解题的思路方法,掌握问题的实质,建构知识。所选的练习题要在学生学会方法后再逐步增加难度,起到将例题的思路拓展的作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避免一成不变地重复训练,浪费时间。

课程设计应该能为学生提供呈现知识发现过程的学习经历。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只是明确教师自己应该讲哪些内容,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作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的学生,做什么题目、用什么方法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疑问,提出什么问题,哪些地方他们有能力独立研究,什么地方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提示。比如,学习线性代数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节,可以先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已知:矩阵A=,,,求,,并观察结果。

学生很容易得到==(2,2)T,并意识到前面学习的内容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教师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这种导入方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也容易理解。于是进一步让学生将=变形,得到()=0,根据定义的条件≠0,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出是方程组()X=0的非零解,所以||=0,这样又得到特征方程等有关定义,以及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理。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定义、定理的由来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他们创造独立思考、探索的环境。

3 教学过程的调控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范式改革中,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出现一些实践误区。比如让学生随意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结果提出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或者对小组讨论不控制时间,讨论中课堂秩序混乱,自由散漫,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的改革完全曲解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任务重,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不仅受学生能力的限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引导。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二项分布公式推导,可以在学习重伯努利试验的定义后,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来完成。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时,必须有教师的指导。

例:设随机变量的分布律为,求的分布函数。⑦

学生虽然理解分布函数的定义,但不知道如何分情况讨论。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画一个数轴,用X的取值将数轴分成4部分,即

4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机械训练,让学生被动接受、模仿,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是以适应社会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适当的提示说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化解疑惑,充分发挥他们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改进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用于实践。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不仅包括单纯数学知识点的运用,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实际应用,要能正确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泊松分布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进行训练:

设某城市在一周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服从参数为0.3的泊松分布,试问:(1)在一周内恰好发生2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2)在一周内至少发生1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会明显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有探索研究的动力。学习中,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可以让学生互相研究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拓宽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①④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57.

②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大学教学,2008(4).

③ Kreber C.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2):151-167.

⑤ 刘华.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以整合性“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来自美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8.

篇2

一、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选择正确的指导策略

学生对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研究在不断变化中进行,有许多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要求教学设计作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大胆地对教师提出质疑并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策略对提高学生研究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激励学生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兴趣。一般来说人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当学生在科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取得一些成绩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一定的成就感中继续前进,而且这种动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营造特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特定情境,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可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营造特定的情境途径很多,如可通过“反常”的实验现象,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通过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例,通过精心设计的某一问题,通过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例等。以科学实验营造特定的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科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可从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结论。

三、利用开放科学实验室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通过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内容,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简捷的实验方法,周密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仔细进行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师作为主导,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申请开放实验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开放科学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构思和设计实验能力、分析和表达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科学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进行研究性学生有着极大帮助。

四、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活引来了实验,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学科学教师,知识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五、科学实验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开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开发。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0时”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的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机关报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0时才等于90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篇3

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四个属性: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篇4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4] 魏贤华.与科研相融合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A].涪水华章-西南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教学成果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4-248.

篇5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翻译教学模式,分别从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四个方面加以探索与研究。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翻译教学 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对基础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大。为了满足市场对基础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了笔译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师生角色错位、“教”与“学”理念不清、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以英语笔译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托,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实践开展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期创新高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英语翻译课堂教学质量。

2.概念界定

2.1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混合式、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1]。与有型资料、教学影像等传统单一型教学资源不同,微课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复合型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可以服务于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2]。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并使用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从而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对“学生课堂上听讲解,课后完成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转,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进行知识巩固和深化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翻转后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问题答疑、学生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和个性化辅导等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学习交流[3]。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践,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翻转课堂理念运用于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80%的学生喜欢课堂上与教师协作探讨学习;75%的学生表示希望有机会可以自我展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翻译技能;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电子技术,熟练地掌握电脑或手机录音、视频录制软件。鉴于此,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既符合翻译教学现状,又符合学生对兼具个性化、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青睐的实际需求。

哈佛大学的Eric Mazur认为教学的核心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和内化[4]。翻转课堂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是一种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或其他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课后巩固所学知识的创新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可以打破传统翻译教学中的各种弊端,让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能习得的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还能大大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从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理念实现了翻译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在翻转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不再纯粹灌输翻译知识和独霸课堂,而是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充当指导者和协作者。课前,翻译教师应该制作多样化的教学视频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中,教师应该组织和策划多元化的课堂;课后,教师要及时关注W生网上的学习活动,追踪学生对翻译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知识体系构建的主导者,他们可以主导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

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了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翻译知识和技能,旨在变革传统的翻译教学,实现翻译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创新性。

4.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翻译教学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拓展了翻译教学的时空,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贯穿翻译教学实践。整个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4.1翻译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制作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翻译知识、技能的微课和多媒体课件,提供公共空间上适用于翻译教学的资源和翻译学习网站等。翻译课前,学生可利用微课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传统翻译教材教学内容的限制;翻译课堂上,教师可强化和操练学生各类文本的翻译技能;翻译课后,学生可利用相关的翻译教学资源和网站进行翻译实践,还可打开文本内容进行翻译对比和学习,同时能与教师就翻译问题和困难进行在线交流。总之,教师应该亲自参与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和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和练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反馈与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下次翻译教学内容。

4.2翻译教学任务设计

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任务体系主要包括翻译课前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后教学任务。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任务的有效统一解决了翻译教学开设课时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下面笔者以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长句翻译为例,阐述翻译教学任务的具体设计和安排。

翻译教师布置课前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长句翻译微课和浏览相关翻译网站浏览进行长句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并在学习反馈中发现相关问题。n堂上,教师一方面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生生协作探讨等方式解决,另一方面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运用长句翻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长句翻译实践训练,将课前的有关翻译知识和技能内化,形成长句翻译技能,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课后,教师可安排课后翻译任务,通过设计专题翻译训练让学生加以巩固长句翻译技能,教师能及时跟踪学生的课后翻译实践情况。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长句翻译知识的内化和翻译技能的训练,最终提高翻译技能和翻译水平。

4.3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翻译技能训练是翻译教学重点。笔者通过翻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据此对翻译技能进行模块整合,构建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翻译技能训练模式。学生翻译技能训练从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着手,逐步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平行文本运用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双文化转换能力等。

现以文本分析能力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训练――课后拓展深化的方式实现翻译技能内化和翻译能力提升。课前,教师把文本分析能力做成多媒体课件和微课,上课一周前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测试和作业;课堂上让学生对文本分析技能进行总结和相互探讨,紧接着进行各类文本实例分析的实践活动;课后进行强化和拓展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翻译技能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理念的翻译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控翻译技能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情况,极大地增强翻译技能学习中的交流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

4.4翻译评价体系设计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应当在学生的翻译学习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大量课堂内的学习与探讨和翻译项目的实践成果展示都是由小组协作完成的,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无法科学客观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我们建构了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翻译评价模式。同时在翻译评价体系中,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个体与小组成员引入评价中,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通过在线交流和课堂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能让学生客观清晰地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提高[5]。学生小组互评可营造竞争、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是由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阶段测试构成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翻译评价模式,能更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和翻译能力水平。

5.教学成效与反思

5.1成效

在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后,翻译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优化。第一,学生的翻译技能掌握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笔者现在所任教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能预先完成相关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微课学习,他们拥有更多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他们能更熟练地掌握翻译技能并更好地运用这些翻译技能解决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第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整个翻转课堂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配学习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学平台与教师更好地互动和交流,课堂上他们或以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环境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真正的以评促练,以练促学。第四,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了指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成为翻译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提高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5.2反思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所以如何有效合理地监控和评估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最大的挑战。学生在课后的拓展训练中由于缺乏面对面的指导,翻译成果质量不是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否得到教师有效的反馈与帮助,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四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水平,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14-17.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外语,2014(11):1-7.

[4]Dan Berrett,How “flipping”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EB/OL].http:///article/

How-Flipping-The-Classroom/1308571/.

篇6

关键词: 翻转课堂 MOOCs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翻转课堂最初来源于美国,在21世纪之初随着网络资源、课程视频资源的丰富,许多山区偏远地方的老师发现利用网络上传PPT的录屏视频可以有效地辅导学生的日常学习,使学生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一次来自于英文“Flipped Classroom”,它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地点分为课外和课上两个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交换学习心得、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外,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课程的视频或ppt,在课堂内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使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是近代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发挥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个人数字终端的普及,学生可以在课堂外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内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教学模式的变革,过去学生习惯于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讲解,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照着自己的讲稿侃侃而谈。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点,已无法满足人类学习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却打破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让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享受一流的教育。翻转课堂最知名的例子是萨尔曼・可汗在2009创办的“可汗学院”,截止到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已经吸引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2015年“可汗学院”进入中国,目前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有60余门课程,几十万人关注度,超过百万次的点击量。在可汗学院之前,其实就有“翻转课堂”的概念,但随着“可汗学院”、Coursera、Edx等MOOCs课程相继风靡全球,翻转课堂的概念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开始于2012年,随着MOOCs课程的推广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MOOCs平台,随之也推出特色的翻转课堂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做出很多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果。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和国内外多家大学合作开展MOOCs教学,并基于此平台开设多门翻转课堂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创新思政课”等,并把翻转课堂教学引入培养工程硕士的教育模式中,在探索混合式教育中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

三、基于网络公开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带来信息量的激增,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减少。如何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改变原有的沉闷被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课堂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是翻转课堂教学最本质、最原始的教学目的。

目前网络公开课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讲解的课程视频资源。如果想象在学校一样有规律地参与学习并和同学进行讨论,可以MOOCs平台上注册申请课程,参与MOOCs学习,并随时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翻转课堂是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自学和进行MOOCs学习的补充。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身为课堂的辅导者,通过集中授课,辅导学生学习网络公开课或MOOCs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课程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就是依托网易公开课的课程资源实现的翻转课堂,是翻转课堂在生化学院课程建设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的课程资源包括三个独立的网络课程《TED演讲:欢迎来到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与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共14集内容,每集大约1小时左右。

本课程分为四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均包括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对于每一个学习主题,教师均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提纲、学习重点要点、学习方法等相关资料,并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要求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网易公开课的视频资料,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回答思考题、完成学习。在课外学习期间,学生如遇疑问和难点课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时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进行翻转翻转课堂时,学生需要提交的具体学习资料包括:

1.课前学习内容,包括三四个主要的学习要点;

2.学习笔记;

3.课前布置的思考题;

4.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希望在翻转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5.教师在翻转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每次翻转课堂为90分钟,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表所示:

在复习课外学习内容阶段,由教师主要总结归纳课外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本次翻转课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教师预先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具体案例资料,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在案例学习结束后,翻转课堂进入课堂分组讨论阶段,课堂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教师规定讨论的问题,每次翻转课堂的讨论时间大约是20至30分钟,每组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观点和结论。讨论结束后,每组由一两名学生代表发言,提出该组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同时汇总学生意见和观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经验的总结

翻转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刻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课程的学习方向并提供学习素材和具体案例,最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固化程度则取决于课堂的实际参与者(即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每一名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实践者,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同时学到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性的理解。

翻转课堂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翻转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作用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锻炼其自我学习和综合思考的能力,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逐步过渡到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并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可对学习的内容加以深化、融合和进一步扩展。

学习是一种乐趣,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考试,拿学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享受却被压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全过程,翻转课堂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模式。当然目前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受的是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欠缺,自主学习的热情明显不足。学生习惯于听命于老师的安排,对个人自身的认知欠缺,因此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之初需要反复动员学生积极发言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如何锻炼学生主动明确地表述自己观点能力。

再有,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递者,还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充当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辅导者和旁观者,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课堂设计和课堂把控能力对学生知识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最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五、规划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在线的学习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分类会越来越细化,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教材和讲义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终将被摒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强国战略,高等教育的变革势不可挡,高校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8岁的孩子、20岁的青年还是80岁的老人都会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收获成果。最终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高效、最成功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者说现在预言还为时过早,但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尝试和探索非常必要。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经验,也促进我们对于教育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李惟民.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开放大学教学体系[J].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3]谢国平.大学英语慕课的前景与问题探讨[J].海外英语,2015.11.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理论探讨,2016.1.

[5]艾尔肯.关于翻转课堂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广角掠影,2016.1.

[6]王飞.论慕课时代翻转课堂中的技术主义倾向[J].学科探索,2016.1.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思考――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2016.1.

[8]何朝阳欧玉芳.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篇7

关键词:高校;翻译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多媒体、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学习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而翻转课堂将传统学习过程进行翻转,课前完成知识传授,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予以内化。学生在课前以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实现对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并将疑难问题留到课堂教学,强化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此趋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听说读写等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但尚未普及到翻译教学中。因此加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主要是教师制作视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并从中获取到知识,然后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进行面对面答疑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传统学习过程进行翻转,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和内化,课堂主攻疑难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最早,翻转课堂出现在美国高中,2007年,乔纳森・伯尔曼等人录制了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为课堂缺席的学生补习功课而用。该模式深受学生欢迎,且学生参与度极高,得到了广泛传播。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传入国内,我国教育界也积极进行探索,并将其在运用到中小学、大学等部分课程当中,期望对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予以培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且能够促使师生角色发生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通过网络平台展示教学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前接受知识传递,随后,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指导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以往,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练习,通过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受到以往大学四六级考试题型的影响,主要以单句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翻译理论认识深度不够,提及翻译理论,学生言必称“信达雅”,或者即为翻译名字,但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没有形成自我认知。在大量机械化练习下,学生仅能够掌握简单的翻译技巧,但不会举一反三,且语篇翻译能力较差。正因如此,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面对四六级考试翻译转型及大量翻译练习,直接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对翻译学习毫无兴趣,不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参与工作岗位。

翻译理论导入过少,学生对于理论认知薄弱,直接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单纯凭借自我感觉进行翻译,学生主动性并不高。因此我国翻译教学要积极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而非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步掌握英语翻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自2013年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翻译部分由开始的单句变为段落汉译英,四级与六级翻译段落汉字数分别为140~160和180~200,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另外,段落翻译中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内容让学生感到焦灼,也对现行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一直以来,翻译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翻译能够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技能,但学生对其较为抵触。究其根本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没有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兴趣,而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增强翻译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翻译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克服焦虑与抵触情绪。

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在校园网络中,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到大量资料,如双语知识、翻译理论等,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支持。且能够使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任务得以实现,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翻译学时不够等问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及内容,为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四、高校翻译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策略

上文我们已经对当前高校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要性等进行了阐述,明确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目前,翻转课堂结构图如图1。

(一)课前知识传递

翻转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要在网络平台上学习视频,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学习视频,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获取、也可以教师自己录制。随着慕课的发展,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愈发丰富,为翻译教学提供了诸多支持,国内也陆续构建了国家精品课程,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择优选择,使得学生能够接收到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最新教学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外极少关注国内英语翻译教学,专门性视频较少。如华中师范大学在新浪上开设《英汉比较与翻译》,主要以实例为基础介绍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句、段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还有一些非知名学习平台提供的课程,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屏幕录像、辑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该软件功能丰富,且操作难度不高,适合教学视频录制。如针对复旦大学介绍翻译教学中,只有了解高校宏观环境,才能够确定出“五年共培养本科与专科毕业生700万人”中培养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要在视频中对复旦大学宏观环境进行介绍,为学生翻译提供支持,引导学生能够以整体文本为背景,确保翻译符合规范。再如,在《发现中国:美食之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及地方特色美食制作视频,恰当融入外语翻译知识,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国内美食文化,且能够体会到美食制作背后的故事,以此来增强对内容的翻译效果。

教师将制作好的视频通过e-mail、QQ、微信等平台进行传输和交流,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提供更多支持,真正意义上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对于课前知识传递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强调教师写作备课,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都要借助网络平台收集教学资源。观看视频后,教师要辅以适当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能够深入到翻译当中,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基于翻译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常会遇到多种语法,但表达不同版本,哪个是最佳选择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二)课中讨论拓展

视频观看后,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所不同,理解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观看视频后的疑难点进行共同讨论。由于课前对知识已经有所掌握,讨论过程相对高效,能够快速解决问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内化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3]。因此在完成翻译练习后,教师要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分析不同翻译方式优缺点,以此来获得最佳翻译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翻译方法和技巧,合理选择词汇与句型,从而提高交流有效性。如以《发现中国:美食之旅》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五个小组,每组4人,并选出负责同学进行翻译学习。最后,让学生扮演厨师、美食栏目主持人等角色进行模拟翻译训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翻译练习,能够实现知识迁移,且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延伸学习。

小组讨论中,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脱离了学生,而是深入其中,及时发现学生良好的想法,并在其他同学面前给予赞扬和引导,对于尚存在疑问的学生,要保持耐心进行针对性讲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翻译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课堂展示、辩论等多元形式进行交流[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再次感受中英语言的差别,且能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如可以以广告翻译选择为主,开设广告语、广告文案翻译等专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资料,并展示其综合翻译成果,进行讨论。或者以美术作品标题翻译为练习内容,加强英语与美术等学科的结合,锻炼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三)课后反思评估

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学习成果,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进行。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学习成果,还会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拓展性学习等方面,不仅如此,评价主体还会涉及教师、其他同学,更加多元。因此完成教学后,师生要共同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巩固翻g知识。同时,还要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而教师在评价中,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在面对面交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于翻译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教师在评价中,也会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微视频内容。教师要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性,积极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灵活把握其开放性等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翻转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学生要对英语翻译感兴趣、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明确其兴趣、爱好,在制作视频时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做好课前沟通,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做到公平教学,进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五、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现如今,翻转课堂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效弥补了英语翻译教学的空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动下积极转变,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自,根据自己的步调控制学习进度。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着课前知识传递、课堂讨论拓展及课后评价三个步骤进行,融入更多翻译案例,并配合小组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学会翻译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交际、探究及创新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1):71-74.

[2]冉海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22):103-105.

篇8

关键词 仪表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33-02

1 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家里看视频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跟教师进行交流或跟同学进行讨论,完成内容的学习,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讲授,采用课下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变革,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学生不必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来源于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当时他们的上课形式跟其他教师的上课形式不同,他们使用录视频的软件完成课堂的讲解,并将网上的视频提供给不能按时到学校的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随着两位化学教师开创性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迅速演变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萨尔曼・可汗为翻转课堂的领军人物,他的可汗学院以翻转课堂闻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如今翻转课堂已经是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程 在翻转课堂提出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录制的网上课程如何设置,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微课程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微课程应该说是翻转课堂的载体,它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设备上完成知识的学习,是翻转课堂重要的自学资源。微课程的设计、开发跟评价、管理等都为翻转课堂的视频制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以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可反复学习的特点,并且这种学习模式碎片化,跟传统课堂上系统的知识讲授不同。但是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微课程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容易让学生忽略知识间的联系,这需要教师特别注意。

2 仪表类课程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设计

本文以仪表类实验“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整个教学设计。首先对课程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有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控制在36人,本次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个组,教师可以兼顾每个小组的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学校准备基本教学设备与仪器。因此,这样的基本构成能够有效开展翻转课堂。

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应该在课程之前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这些准备主要包括智能调节仪与热电偶的有关资料、智能调节仪、热电偶等。在基本工作准备完成之后,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每个微视频应该简单介绍几个知识点,本次实验采用软件Camtasia Studio 6.0来进行微视频制作,画面效果好、操作简单。画面呈现了智能调节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市场上的应用情况。微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观看视频,随后开始实验。图1为微视频中调节仪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课中

1)合作探究的阶段。顾名思义,合作探究阶段是教师提出相关任务,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对于“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来说,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讲解到的仪器的概念与用途,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了解智能调节仪与传统的控温仪的不同,随后进行实验,3个人一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应保证分工明确,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个性化指导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指的是教师为不同的小组解答问题的过程。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整齐划一、系统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智能控温仪跟传统控温仪的结果基本相同,认为智能型的控温仪没有突出的优点。这时候教师应该观察他们在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实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智能调节仪的优点。教师在传授给不同小组内容之时,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旁观,有助于他们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强化正确认知。

3)巩固学习阶段。在经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之后,小组内部应该对本次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知识重难点,加深印象。如果自由学习时间充分,还可以跟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将问题与人分享。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采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在此次“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中,学生发现使用智能型控温仪代替原来的控制器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智能型控制仪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任意设定给定值,设定控温时间,数字显示,且测量数字准确,控制温度稳定。这就解决了实验中经常存在的升温慢以及控制不稳定、测量不准确的弊端。

3 翻转课堂的优劣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并不是利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创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完美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虽然有其优势,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学生一般只会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源,而不主动去搜集其他的资源,因此不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中下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翻转课堂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而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自主学习,因此,实验结果显示对中下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翻转课堂受到人数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小班教学,不适应于大班教学,教师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4 结语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如何设计仪表类课程还处在研究阶段,设计原则重点在于发挥翻转课堂的势,避免存在不足,并利用高科技平台帮助实现翻转课堂。翻转课程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陈立军,冯玉昌,韩晓菊,等.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11):82-83.

[3]陈立军,王建国,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26(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