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德育的途径8篇

时间:2023-07-11 09:2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德育的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德育的途径

篇1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篇2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德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对社会传统秩序的冲击。道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开始下降。因此,社会对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道德新秩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德育的投人,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即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的实际效果,成为目前德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们归纳总结了若干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包括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校德育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和成人化等。从这些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德育管理缺失是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关于德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国内学者如屠大华认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对学校德育各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以保持德育各要素的适度状态和良好的运转机能,从而有效地完成现代学校德育任务的活动。”黄兆龙认为,“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学生层面管理

学生层次的管理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一个是以学生为德育客体中的教师队伍管理。一方面,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自尊,自爱,自我约束等等。“自我”是心理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整合,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学业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德育的自我管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把握规律性,创造德育环境和各方面德育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我们觉得德育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而后再从管理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才能促进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

(一)我国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或轻或重,即有学生个体因素形成的,也有管理失范造成的。我国当前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的思想道德问题: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科学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坚定的正确立场,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少数人把理想、信念、追求、情操等看成是美好的空谈、虚无的梦幻,无理想、无信念、无追求、无激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从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功利型”价值观。他们信奉“有用即真理”。二是“自我型”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和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从而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三是“多元型”的价值取向。不仅对社会、对集体缺乏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也不强,缺乏进取精神。

3,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严重目前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考试作弊严重。管理者们不得不以强制性手段——签订考试诚信合同来控制这类问题的继续恶化。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抓住学生诚信意识危机的命脉,只治标而不能治本。

4,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个人英雄主义较为严重,不善于团结和协作,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尊重。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大为强化。个人空间相对增大,集体观念相对薄弱。这同现阶段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相关,学生的个人意识膨胀,集体主义观念便相对来说难以迅速建立。

5,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追求物质享受倾向明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少人忽视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一些学生淡化了艰苦奋斗的观念,害怕艰苦、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投机取巧的思想有所滋长。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以学习为教育根本,社会以成材为导向,使得学生不再像以前能够得到艰苦奋斗的经验。

(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自我管理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中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又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通过自我管理,学生在平等、民主、亲密、和谐、富于情趣的班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其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学生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说,培养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从根本上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再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正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增长管理才干提供一个平台。长期在自我管理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长大以后会有进取心。不墨守成规,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在展示个性、陶冶情操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参与到维护学校纪律,校容校风,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

二、教师层面管理

教师层面的德育管理同样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德育教学管理,一个是以德育课教师为核心的管理。中国历来主张德教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和重要不容质疑:教师承担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传授任务,指点解答学生的道德疑惑,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是德育实践的楷模,是学生崇敬和仰赖的对象,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都需要在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言行点滴中渗透体现。但在当前情况下,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同德育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不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德育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在一些方面却已经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分析。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害怕学生打击报复,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2,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严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失落对教师形成冲击,一些教师向家长索要财务、暗示家长送礼、利用家长关系为自己办事:从事有偿家教,或炒股经商而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随意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学生,变相体罚,甚至批评指责家长等等,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个教师应该有的责任。

3,师生关系紧张德育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凭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

4,教师德育能力和技巧缺乏一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鉴于教师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改变学校德育低效现象,需要多方合力。教师自身需要进行自我管理,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统一辅助式的管理和教育,此外还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三、学校领导层面管理

德育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层面是被广泛论及的关于德育管理的核心成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说,德育管理由学校领导统筹规划,是将德育管理体制实施的第一人,在整个德育中具有统率作用。也正因为此,学校领导的责任重大,他们所造成的失误对德育工作的展开影响重大而深远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和德育过程管理。这些内容都需要学校领导;统率全局,亲历亲为。此外,德育管理价值的理解和体现,德育管理原则的确认和坚持,德育管理机制的维护和实现及德育管理技术的提高和选用等等,都必须由学校领导者、德育管理者去分析和考虑。

(一)目前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管理思想内容的封闭性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2,德育管理目标的理想性从各级各类德育目标系统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完美化,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是实事求是的经济,只有具有匹配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对应着德育管理工作的完美性,从而形成了某种定势: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希望到德育处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理想化、完美性的德育目标显然不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只能使我们与时代相脱离。

3,德育管理价值的他本性传统德育价值实质就是“利他”或者说“奉献”。从”为了他人的”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再发展到“舍己为人”的他本性思想成为中国德育史的关键词。我们首先要摆正利他性与利己性的关系,唯利他性会使人们在享受高尚情操所带来的快慰时产出一种发自个体内部的自然性的种种疑惑。处理好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矛盾,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目前德育管理价值中存在着的市场经济多元化与德育一元化,德育价值功能紊乱等矛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德育思想内容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软性的东西,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正如前面所说,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存在,对其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四、完善德育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四个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德育管理体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在这四个主体身上表现出来。如上文所述,学生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直接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失效和问题的存在;德育工作的失效或缺乏实效性则直接反映出学校德育管理的失职和问题的存在;德育管理问题的存在同样直接反映出德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疏漏,反之亦然。我们可以将这四者的关系概括为:

如上所示,这四个主体都是双向联系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在其他三者身上有所体现。所以,我国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从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者三个方面着手,不可切断其中的联系。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融人德育管理新观念改革现有德育管理必须接收德育管理的新观念:(1)德育的价值管理:以共生性为主体,并兼有单子性的某些特点。(2)德育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民族性之上坚持全球视野。(3)德育内容管理:重视多元性的同时,积极探求同一性的普世伦理。(4)德育方式管理:坚持开放性与协作性的统一。(5)德育过程管理:强化终身性过程管理,建立生态性管理观念。

2,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建国以来德育管理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建国到“”前德育管理的批判改造与初步发展。第二,时期的德育管理的异化。第三,改革开放初期德育管理的本体回归与曲折发展。第四,世纪之交德育管理发展的新时期。各个时期的德育管理都表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只有与时俱近才能同时展共同进步,只有整合创新才能适应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工作。

3,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德育要与学科发展进行整合。眼善于将德育内容融人到学科教育中,并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形成全员德育的大体系。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德育功能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55-01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从各方面塑造学生。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应当注重下述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二是颠覆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自主学习法、讨论和实际法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从而不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导引,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践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亲自体验并用他们认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交流,印象深刻。而且,同龄人之间话题多,他们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历教育、影响对方,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见,生生合作还可实现德育功能。

二、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把思想品德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知识点,他们只能做到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1]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呼吁要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完成教育过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注重学生的教学体验,选取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教学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实现德育目标。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二上册网络交往这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看待、使用网络。要安排学生上网搜集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并在课中展示,然后让学生谈谈上网的好处,接下来和同学们分享几则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例,再穿插些视频资料,让学生体验到不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环境。

三、挖掘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能体会到时展对自己的要求,更容易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四、热爱学生,平等待人

真挚地热爱学生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这种热爱应当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老师要放下权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适时引导与鼓励,这样,师生的思维、思想相交汇,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2]正所谓“亲其道,信其师”,如果学生信服于老师,就会愿参与、能参与课堂。使“爱”成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师生之间最有力的契合点,也是最能感化人的教育力量。

总之,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不冲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试卷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运用程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乐意钻研理论知识,面对大段的文字材料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话可说,才能让正确的理论引导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实现优化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常言道: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廢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因此,德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点战略工程,尤其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应该加强。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信息、眼界的局限,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等于零,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体育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新形式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1.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敢勇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进行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2.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王军霞勇夺世锦赛、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的事例,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讲解中长跑学习的意义作用,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再如,在体操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志力较差、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障碍,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精神。再有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加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蕴涵着竞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学校运动会,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的目的。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会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黄沙弥漫,而教师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教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德育真正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5.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渗透德育的关系

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应采取不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说明、榜样、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分等等。在众多方法中,教师可适当采用。 应充分考虑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和渗透,寓德育于体育中,才会使之认识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形成为崇高事业而锻炼的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代新人。

篇5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并将入团宣誓和励志演讲等团队活动形式融入到仪式中。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因临近村庄有很多村民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等革命队伍,有学生的祖辈就牺牲在马鞍山战斗中,因此也使仪式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体现温良恭俭、忠孝节勇等传统美德的当地民间传说及孙廷铨、赵执信等文化名人游历淄河的文章诗句都成为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情感的教育内容。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获得成功之前,都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上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培养不怕吃苦的意志。当你努力时你并不一定会成功,可是你不努力时就一定不会成功。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学校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文字爱好者,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不再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是坚定自己为学习奉献自己,因而需要学生更加的努力。教师也不再是只教学生技巧,更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法教导学生,技术再好,不如质量的好,更不如人品好。先学做人,再谈学习,好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要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例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毋需多言,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老师成功地情境、语言的渲染与精心设置的问题,把两个小动物之间浓浓的友情以及他们吵架后的心情体会的淋漓尽致,能够深入的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情感,同时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巩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得到进步,老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既有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又有环境、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回答问题,如果遇到太难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稍加点拨,努力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初中语文要的就是发散思维,而不是单一的背固定的条条款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更应该得到重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6―01

一、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入手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拔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入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初中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就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初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等教材的教学,笔者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

三、从作文教学入手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四、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入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句话来体现的。这些名言警句都具有优雅高尚的情怀,它们不仅文笔优美、用词精练,而且意境深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