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22:40: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有四季,春日百花开,自然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有物种千差万别,生机盎然,人类社会之所以突飞猛进、蒸蒸日上也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思想有差异的个体,作为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个性,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在对“才”的要求上步步紧抓,而忽视了对“德”的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教育大厦的基石,缺乏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履行着调节人们行为的职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规范。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校领导是纪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学生则是纪律的遵守者,教师和学校领导拥有监督学生遵守纪律的权利、处分学生的权利,学生则必须履行遵守纪律、接受处分的义务。传统的学校纪律体制,之所以会使教师和学生走向对立面,是因为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割裂开来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的同时: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进行现代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更新观念,只有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才能进入现代教育的境界,才会进行现代教育。
总之,在教育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索质的提高,言传身教,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而国民整体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历来倍受重视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中学;人文;教育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育管理则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人文教育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贯彻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中学教育管理,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人文教育管理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教育中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贯彻人文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为社会输送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管理制度。
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人文教育管理就要督促学生在青年时期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学生正处在独立思维等能力的深化阶段。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建议及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自我分析思索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探索事物,走上社会后也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管理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管理
(一)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威严”占主要地位。似乎只有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威严的教育管理者形象,学生才会产生畏惧感,才能“震”住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得可怜,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践行人文教育管理制度,要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坚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民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教学、民主管理,是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位人文教育管理者,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管理环境。只有打破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才能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后,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例如,“数学建模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大量对数学建模有兴趣的同学,而学生在一起自主交流研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学生活动是贯彻人文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社团、小组中学习,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今社会求职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高雅健康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自主能力。
(四)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践行人文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自我陈旧教学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探索性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传授知识、提高课堂质量,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
第一阶段:过渡、养成期
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还保持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告别了小学“保姆式”的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时,他们面临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新情况。这一时期,班主任有两项中心工作:其一是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保护和引导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和兴趣,使之保持下去。对学习吃力的学生更要关心帮助,要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帮助他们弥补差距,防止学生一开始就由于转化不好而掉队。其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学习、生活制度,尽快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给予正确的导向,防止自由涣散现象发生。立规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让大家接受和理解,管理方式应比小学那种“保姆式”管理稍宽松些,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期中考试后到学期末,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已比较适应,这时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对新学科的好奇心消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并因此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这时班主任应协助任课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意志,从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主动防止出现偏科现象。
七年级下期,学生的心理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实行自我控制,加之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强,班主任在常规管理中对班集体的学习、纪律、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实行严格的量化评比,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通过强化管理和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的意识经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从而逐步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防止分化潜伏、缩小两极分化期
八年级是整个初中教育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学生的成人感日渐增强,但他们那依然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又往往易于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他们常常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与教育,而一意孤行,且无论正确与错误都可能坚持到底……在这一时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增强其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避免因轻微受挫或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求上进和学习下滑。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把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八年级第二学期,两极分化问题日渐暴露出来。通过一年半的学习,由于智能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已出现差距,有的成了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学生,有的则感到学习吃力,应接不了,有的还可能成为“双差生”。这时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应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中心,突出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管理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好学生不偏爱,不溺爱;对后进生要多给一些理解,一点温暖,对他们的要求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方针,对他们的教育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阶段:引导成熟与冲刺教育
九年级是教育管理最关键的一年,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初三上期,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和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则有较大提高。面对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教材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也达到了初中阶段的最高程度。因此,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圆满完成学业,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初三将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尽力学好最后一段课程,以积极的心态,渐渐步入圆满完成学业的最后冲刺阶段。
第二学期前半学期,学生处于一种比较成熟稳定时期,班主任应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同时,还要继续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既要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指导他们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看待理想、人生。同时,还应适当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师生沟通 倾听学生 教育管理者
师生沟通中师生地位不平等。在现实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在于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高高在上,以智者、仁者的口气训导(或训斥)学生,不问事情的缘由,漠视学生的情感,要求学生怎么做,不怎么做,学生只能“从命”而不能自行其事甚至质疑。
沟通就应给予对方说话的权利,大可不必一言代之,不少老师在师生沟通中不闻不问,滔滔不绝讲道理,横竖指责学生的过错,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是以“训导”而替代沟通对话。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包括: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教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要持有的积极沟通理念——相信学生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帮助学生做好情感的化解和消融;“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学生的情感感受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积极聆听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症结。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2.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教师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技巧 ——自我接纳与自信;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错误和不完美;恰当运用“教师意识”、“朋友意识”;有选择地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 ,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学生在与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3.接纳与尊重学生
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也体现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
如何使师生沟通形成以学生倾诉为主体的“绿色通道”,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方式呢?经过调查研究,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师生沟通之——拉家常式。所谓拉家常式,是指沟通的切入点要自然亲切,话题生活化。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毫无拘束地开始谈话。老师可以问问学生的生活怎样?父母忙些什么?饮食起居(若是住校生更应这样)习惯吗?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老师要和蔼而平易近人,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插入自己青少年时期美好往事的回忆,来缩短师生年龄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谈话的亲和力。
师生沟通之——避重就轻式。对于违纪事情刚刚发生时,老师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处理。对于事件中违纪的学生我们不妨避开事件本身,就一些集体建设、家长期待、学生考试成绩等问题进行师生沟通。违纪学生往往想的是接受严厉处置,而老师的谈话却避开重点话题,会使学生心存感激,进而主动坦诚地承认错误。这一沟通方式在学生违纪时,老师有意制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行为,冷静检查自己的言行,通过反省再认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师生沟通之——情感抚慰式。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脆弱,大事小情都会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波动。遇有挫折、失落就会闷闷不乐,遇有外界刺激就会哭哭啼啼。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情感和负责的态度关怀体贴学生。当学生情感低迷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关怀,用语言加以开导,用友善的目光、举止传达来自老师的关怀。现在中学生心理障碍比例逐年增加,其实更需要来自老师的情感抚慰。
师生沟通之——未来畅想式。师生沟通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显而易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其中很重要的是树立自信心。未来畅想式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逆境中走出,面向未来,憧憬未来,非常适合于情感内向的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感内向的同学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难以发泄心中的情感累积,特别需要来自老师的精神抚慰。当师生沟通进行时,老师有意为他们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们陶醉其中。学生会很乐意的随着老师的精彩描绘而宣泄情感的,这样能使这些学生紧闭的心灵之窗开启,使阳光洒入其中,得到雨露的滋润,从而克服自卑、自闭的不良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概论》,杨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师生沟通;策略;案例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心理与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或是刚刚成熟,因此,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叛逆的心理,中学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师生沟通问题,这样,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师生的沟通调查案例
就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某省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对40所学校进行了综合调查,每一所学校发放了50份问卷,总共是2000份问卷,34所学校完成并寄回,在最终得到了1333份。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关于教师在管理中的问题,有80%的中学教师反映,对于师生沟通问题有困难。在中学教师调查表中显示,“师生沟通”这项因素,调查人数1312人,平均分是4352,而标准差是3936,因此,中学师生的沟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关于师生沟通问题的一些策略与研究
(一)中学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表扬与鼓励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加信心,同时也能够带动班里的其他学生良好的思想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表扬得当,表扬不能过多,但是也不能吝啬,表扬过多就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骄傲心理,而过少的话就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注意要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使他们不断前进。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者是缩小,要做到适度、可信、适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在学习中取得微小的进步时也应该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向上发展,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对学生批评时要注意实效
表扬与批评都是在教学中的策略。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搞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光表扬不批评。批评与表扬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但是,在批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策略。在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性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应该采取一种间接的批评方式,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让学生信任教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某个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名人轶事或者是文学典故来讽喻,来说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到自己身上,让他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偷偷用手机上网,教师在发现之后不应该立即去批评他,可以这样说:“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消遣时光,但是,上课的时间也拿来上网,大家觉得值吗?”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就可能会偷偷藏起手机,继续听课。
此外, 一部分中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教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批评,从根本上加以分析,教师要对这种心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指出其危害。教师可以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行为中的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加以肯定,但是对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注意与学生进行谈话
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谈心。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时期,因此,教师做好与学生的谈心工作是及其重要的。谈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之一,在谈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促进其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在谈心中,教师绝对不能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听取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要有诚意。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应该转换角色,变成他们的知心朋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或者是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这种感情融洽、轻松和谐的状态与氛围中引入要讨论的话题。当学生对教师信任时,他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这样就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进行沟通。
此外,教师要注意谈话技巧。谈话技巧有很多,例如说闲谈。即教师将谈话的主题进行巧妙的淡化,使得谈话能够在一种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不给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做好几点:第一,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比如说,在学生闲谈时,谈的正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加入。教师首先是应该倾听,在倾听之后弄清楚学生谈话的内容以及目的,对学生的闲谈要尊重。第二,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借“话”发挥,充分的引导。点拔学生,这样就能够使得闲谈有了意义,做到了“形闲而神不倒”。第三,教师应该平时多学习,做到知识渊博,还要有随和的个性,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的发现学生的想法,从而进行引导、启发、教育。
三、总结
总之,中学生生处于一个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中学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采取争取的措施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军, 崔建平. 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18): 11-13.
[2] 吴志河. 渗透人文关怀,增进师生沟通――中学师生沟通策略之我见[J]. 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6, (1): 169-186.
[3] 刘佐法. 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3): 205.
关键词: 中学教育管理 师生沟通 影响因素
一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师生间相互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生间关系如何,怎样沟通,直接决定着教育交往和教育活动效果的优劣。我认为: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在教育管理中,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同学们下意识地模仿、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做学生的榜样,从而影响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谈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既要重视“言传”,又要注重“身教”。
其次,师生间要做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交流,教师往往作为主角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师一边说,学生只能作为教师的配角在一边默默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自主性、探究性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再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
如上所述,沟通内容被准确可靠地理解和接受,便实现了有效沟通。相反,若沟通过程中出现某些干扰因素使信息或思想发生扭曲、变异或丢失,便出现了沟通障碍。现代教育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严重阻碍师生正常沟通。
(一)教师越严厉,学生越叛逆。据调查,近年来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教师越严厉,学生反而越讨厌老师,连带着不想上课,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逃课和旷课。
(二)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审视的目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了师生距离,自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便失去了话题,最后师生的沟通交流只能无疾而终。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敬业精神减弱。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讨厌自己的职业,不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
面对阻碍师生沟通交流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间更好地交流沟通。
(一)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关系就决定了这种沟通交流是低效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给学生一些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沟通的效果随之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二)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和学生谈心。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躬下身来像平常朋友之间聊天拉家常一样,亲切、随和地学生攀谈,话题要生活化。除学习之外,老师可以问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学校的饮食起居,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这种谈心的方式,老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沟通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我们要共同建立师生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流畅、有效地沟通,向理想教育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9-0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客观上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理念落后、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等问题。以下将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三个维度来呈现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憾以及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师工作环境
艺术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中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也是普通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却并不能像语文、英语老师一样获得同样的关注与对待,甚至不能获得和普通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在课程改革之后,艺术教师不仅面临教学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课程体系复杂、课时任务繁重等压力,还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经常被排挤在“评优”“评先”之外,这种不公平的外在环境促使了艺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艺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给予艺术教师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满足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调动起他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是目前艺术教师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方面。
(二)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唯知识与技能至上,忽视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尤为突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艺术知识的积累、基本的技能训练、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共生的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达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这三者割裂开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灌输知识,给学生示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爱好、需要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也只是模仿、练习和一遍遍重复,完全没有想象、创造的空间,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艺术课堂上这种照猫画虎的操练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压抑了自我发挥、创造的念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感受、体验、领悟、理解、想象、创造的机会和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日趋向着简单、生硬的方向演变。而现在的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对爱和责任的感知和热爱能力,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本可以从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缺失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2.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教育模式也获得了重新构建。现在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已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唱唱歌、画画图。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的知识灌输,用对外界事物的切身体验引发审美情感的认知和创造同样重要。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广场、公园、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共场所,一般的城市都有这类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和设施。与其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不如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和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仍然没有多少学校会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共艺术场馆进行教育活动,甚至在节假日,这种活动都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之,教育质量与效果仍不能达到。
(三)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建设缺失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表现为管理者观念落后、认识局限,只搞表面上、口头上的艺术教育,没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1]这表明了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也表现出当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仍处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较低管理水平。很多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由德育副校长分管学校艺术节、艺术社团,教学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活动,再由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管各的,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对学校艺术教育也没有任何章程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条块分割、分块管理的低效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的三个部分被分割归属到不同部门进行分块管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横向联系少,管理效能低,这也许符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但也是管理者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管理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其次,行政管理高于专业管理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权利由行政部门行使,而管理人员通常并非艺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未必懂得艺术,这样,非专业的管理者指导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外行管内行”的状态。
二、对中学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艺术教育效能为取向的教师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受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师管理并不应像传统人事管理那样以工作成果为取向,而要以教师的教育效能为取向。它一方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因此,在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应注重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其专业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努力为艺术教师创设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给予艺术教师以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为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唤起艺术教师最大的工作热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
学校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发掘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作为个体的人的教师也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以及平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优质的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承认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促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达成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其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中早有提及,但令人费解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仍然不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改观。教育方式不变革,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三维目标的实施针对的是所有课程,而艺术课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怀有“唯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态度。艺术教育中知识与技巧是必要的,是手段和基础,但其最终目的应回归促进所有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应与学生主动的情感表达和细致的审美感受相结合。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量,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三个维度获得综合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社会艺术教育指的是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大众公共艺术设施来传播艺术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国家,这种艺术教育方式普遍而大众化。他们除了在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使得众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也辅助和发展了学校艺术教育。这些公共的社会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画廊、音乐厅、剧院、宫殿、公园、地铁以及游乐园和马戏场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公共艺术设施,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观摩,把社会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好借鉴,也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把艺术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化建设
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一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对于管理者、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权限也非常模糊。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学校管理的经验,还需深知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内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少之又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认识片面、管理低效的现状。另外,管理机构的分散和制度的不健全,让艺术教育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进行具体工作时,真正富有教育经验,懂得艺术教育教学的老师不能主导教育活动,只能充当一个“棋子”的角色,教育过程、目标往往不能按预定轨道进行。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或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时,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不免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而丧失其原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应时、应景之作”。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发生了偏移,学生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难免沦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政绩单”。因此,学校亟待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制度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理念,调整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并健全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使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让教师的艺术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彻底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不严、不实、无章可循的状况。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给予艺术教育更多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4]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