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商业合同管理8篇

时间:2023-07-11 09:2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合同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合同管理

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商业合同管理

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决定了施工价格、时间进度、质量目标、项目的义务和责任,也为其他项目合同管理工作提供了体系指南,并且合同管理也控制项目的整体运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获得投标合同,施工企业可以进行低价投标。然而,投标的关键是企业管理的水平之间的竞争。同时,承包商往往是处于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在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他们经常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因素,如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将导致风险。因为客观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合同管理的意识。

一、 项目管理参与者不同的合同管理模式

在工程项目的流程中,合同将涉及到不同的对象,多元化的合同实施方案,都体现着商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一)业主的合同管理

作为工程合同的主体之一,业主通过合同制定,负责项目的总体目标。业主的合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建设合同的总体规划,决定工程承包模式和管理模式,选择合同类型,等等。除此之外,他们需要为具体的工程项目雇佣工程师,选择承包商、供应商、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和委托项目任务等。此外,他们应该为合同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便进行宏观控制。例如,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他们应该做出项目实施的决策,选择的主要技术和实施方案。他们也负责批准重大修改的设计和规划,及时支付项目基金和检查项目是否按照约定完成等。

(二)工程师的合同管理

工程师、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业主的项目经理,是业主专门委托来监督整个项目合同管理工作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合同事务管理和决策咨询等,如起草合同文件和相关文件,监督项目和执行,以及具体的合同管理。此外,他们应该协调所有者,承包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三)承包商的合同管理。

作为工程合同的执行者,他们的合同管理是最详细,复杂,困难和重要的。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从工程投标开始,然后着重于辨明项目的范围以及信息的传递。这个过程直到合同规定的保修期完结才会结束。承包商负责提供具体的收购要约,完成设计、建设、供应,并完成相应的工程合同范围内的维护任务。此外,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相关项目也包含在承包商的合同管理的义务中。

二、 不同阶段的商合同管理

(一)合同形成阶段的合同管理

这个阶段包括合同准备阶段和合同的结论过程,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列与合同投标和签约相关的工作。例如,招标人合同形式的选择,内容方面的制定,承包商资格审查,关于开标、评标的合同谈判等。从另一侧,选择投标项目,准备招标文件,确定价格和参与合同谈判等,都是合同管理工作形成阶段主要涉及的内容。

首先,在这个阶段,要做一个彻底的合作伙伴的调查,了解相关合作人的商业信誉以及信用状况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可以帮助我们在签订合同,制定有关的交货和付款条件的条款时,规避一定的风险。

同时,合作者的财务状况,生产和管理能力,也是需要加以注意。这是对合作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正常,是否能满足项目的合同条,是否有任何关于合同的纠纷对象,或者其合作的对象是否正面临的被相关部门查封、扣押、冻结的风险的双重确认。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

再者,在这个阶段,审查合作人的执行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包括支付能力和生产能力。当审查合作人的支付能力时,要注意审查其注册资本,资金来源,银行存款,等等;评估其生产能力时,主要审查对方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交货能力,等等。在这个阶段调查合作者的实施能力的目的是提高项目合同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二)合同履行阶段的合同管理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合同的实现、执行跟踪、检查、监督以及合同纠纷解决等。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必须以合同条件为指导方针,并遵守公平和合理性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最终满足各方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本企业的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类型、规格、技术标准、生产能力和日常生产等。同时,企业的库存,数量、质量、大小等也应该留意。

其次,还需详细了解企业对外的合同情况,如签署出口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情况,现金流状况等。再者,还应该进行价格趋势的分析和以及预测。

再者,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对项目的合同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评估。企业可以从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情况的绩效评价中获得相关的经验以及教训。不仅如此,通过比较和分析项目合同的履行情况和具体实施进度情况,以此来对合同做出客观的评价,找出差异和干扰因素,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工程项目评估,可以为未来合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提高项目合同谈判成交率的和现代标的性合同管理水平。

在合同终止后,合同管理人员应对项目的合同进行信息收集、保护、整理、分类、登记、编号、绑定和归档工作。实现项目合同文件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在这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合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基本的体系。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可以使合同管理更加规范化、合法化和程式化。此外,它可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工程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的合同行为分析以及相关建议

(一)合同风险防控

对于合同的利益相关方来说,有时候合同条款看起来似乎是公平的,而事实上,很可能他们正试图规避一些法律问题,一些看起来非常有利的商业条款,有可能就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应聘请法律顾问,以减少管理风险。同时,应当订立准确的,表述清楚的书面合同,以此来避免歧义,不留隐患,。对于重要的合同条款,添加或删除合同内容之前,最好结合实际交易的实际情况,参考引用一些标准文本,。在合同评审方面,不仅应注意文字表达,同时也要注重条款的实质。

(二)项目合同的动态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合同的变化十分频繁。而这些经常性的改变可能就会导致索赔和合同纠纷。(Issaka Ndekugri,1998)因此,动态管理项目合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应注意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是要高度重视现场验收,合同付款也应严格的按照合同条款,避免过早或过度验收,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合同补充协议时。验收时要注意建筑的设计变化和错误。如果原材料已经购买,详细的材料名称、规格、类型、数量、日期变化,交通情况,成品的形势和现状以及是否回收或者替代品,都要包括在合同中。其次,有关项目文件(如图纸、计划、技术规格、订单的改变,等等)都必须保持及时的记录和收集。在实践中,业主和承包商达成一致协议前,合同内容不变。对于单方面的改变合同的行为,要及时提出索赔。第三,停工损失应及时处理(包括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停工损失)。

篇2

关键词:科研型;合同管理;技术服务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715.1 文献标识码:A合同,是支撑产品买卖、工程技术、工程建设、技术开发、土地管理、生产生活服务等各项业务交易活动的载体,是现代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交易风险的重要保障。国外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将合同管理研究与实务发展为一项系统工程,并出现了以合同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性协会和刊物。例如,美国于1959年成立了全国合同管理协会NCMA(National Contra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专门对合同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州合同管理指南》(State of Texas Contract Management Guide)通过发表政府指导性文件,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合同管理的内容,通过对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的理解和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将合同列为重要经济管理手段,各企业经营者、专家、学者都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科研技术服务型单位,合同管理工作在遵照国内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管理基本思路的同时,根据自身科研型工作特点,在合同管理中进行了不同的管理思考和尝试。

一、管理模式

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合同管理架构上严格遵循共性要求,采取对交易主体集中管理、管理系统集成对接、审查审批流程统一规范以及实行合同全过程监管等措施,实现合同管理相关要素、系统、方法的集成,有力地提升了合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为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交易安全保障。

在此基础上,严格实行“三项审查”要求(见表1),严格按职责和流程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审查,实现了技术、经济、综合审查三位一体,使合同管理与业务管理有机融合。通过三项审查把关,使签订的合同公平、公正,合法、合规,保障了交易双方的权益。

表1 合同三项审查要求说明表

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对“三项审”以外的环节,通过下列手段严格控制,充分发挥合同综合管理的作用:

一是在国家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实际,制定实施《勘探开发研究院合同管理办法》、《勘探开发研究院招标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合同管理和招标管理工作要求和流程,确保合同管理行为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合同签订前的法律审查工作,防范合同风险,坚持事前预防的原则,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合同谈判或招标前检查项目是否符合“五审查”(对方主体是否合格,授权是否合法,资信是否保证,经营范围是否超出,合同结算方法和法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对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审查通过,不允许参加我院的项目选商。

三是由院主管领导、技术专家、主管部门、法律部门、纪检部门、研究室和课题组进行项目联合验收,加强了合同履行验收的法律介入,实现合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

二、特色管理方式

鉴于我单位科研单位性质以及技术和知识产权合同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在合同管理中,对这类合同加重了管理力度,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合同技术审查力度。在交易的磋商谈判阶段,根据交易金额多少、时间跨度等因素,决定谈判队伍构成。

(二)充分运用招标选商手段。招标作为合同相对人遴选的重要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充分的竞争性,从而实现交易最优化。我单位对于重大技术类交易事项,在严谨认真制定了招标文件要求后,积极委托开展招标工作,以实现与有履约实力的相对人建立最佳合作关系。

(三)明确对我方有利的成果归属。技术与知识产权类合同对合作过程进行了权利义务划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科研成果的归属确认。我院在此环节会集中技术与法律人员,根据成果的价值、后续使用率评估以及合法合规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效益最佳的成果归属条款。

三、合同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合同管理基础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同信息和合同文本信息填写是合同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规范、及时填写对于合同管理有重要意义。合同信息包括合同类别、金额、履行期限、收付款条件等,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率;而合同文本信息主要是指合同的权利义务条款、争议解决方式等,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更加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利益的实现。

二是合同履行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合同履行包括对方履行和我方履行,目前合同履行的不规范想象时而出现,一方面是对方保质保量履行,侵害我方利益,而我方无特定人员负责,导致利益损失;另一方面是我方不按约定履行,形成违约风险,不仅存在经济利益丧失的可能,还会影响企业形象。

三是出现事后合同的风险仍然存在。事后合同是指履行开始时间早于签订时间的合同,这类合同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发生交易纠纷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和利益保障,因此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治理和杜绝的。

[1]任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天津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篇3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51-03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呈现双高态势。从行业层面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要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以上;从单位产品能耗看,钢铁、水泥和冶金等高能耗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这既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节能产业的战略机会。根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2008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增长417.3亿元,2009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增加到588亿元,同比增幅40.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08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5亿元,同比增长67%。2009年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形成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2008年节能能力为569.27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二氧化碳(2008年减排二氧化碳367.18万吨)。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1.3万人,增幅达74%。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预计达800亿,增速有望保持30%~40%。目前,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两大能源消耗产业,EMCA协会估计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潜力约有4000亿元,摩根士丹利的估计预测比较乐观,认为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可达到8000亿元。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亦被称之为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简称EMC)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培育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专业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与具有节能意愿的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节能改造方案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运行维护、节能量监测和能源效率审计等综合服务,而且专业节能公司常常垫付服务所需资金,并通过合同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段,从能源费用的节约中逐渐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利润。传统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和所有盈利都由节能投资的实施企业来承担;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下,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对节能项目进行大笔投资。

1998年我国政府引入国际上先进及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世行一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北京、辽宁和山东三省市成立3个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利用世行贷款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运作。当然,仅靠三家示范公司,仅靠世行的贷款是远不能满足节能市场发展的需要。2003年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启动二期合作。节能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自有资金,还需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但是刚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一般贷款担保能力比较差,项目二期设计了专项贷款担保资金模式。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设立世行项目部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专门成立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世行提供2200万美元作为担保资金帮助合适的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发展节能市场。2009年我国政府与世行启动了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的三期合作,该项目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这三家转贷银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向国内重点用能工业领域大中型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贷款,解决大中型耗能企业节能改造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以后,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其内涵也扩大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合同能源管理也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主要有如下四种方式。

(一)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中承诺最低节能指标(如节能量、节能率),合同期内一般由客户归还节能改造所需的贷款。如果合同期内节能收益没有达到承诺的最低指标,节能服务公司需要补差给客户;如果节能效果达到承诺最低指标,节能服务公司可以获得合同规定的服务费用;如果节能收益超出合同规定,双方可按合同事先商定的比例分享受超额收益。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工程的改造投资可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也可以根据合同约定与客户共同分担,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按比例分享节能项目运行后的收益。一般来说,节能服务公司前几年的分成比例会比较高,以使其能尽快回收投资,获得合理利润。

(三)节能费用托管型

客户委托节能公司进行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托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费用,并在合同期内根据约定拥有全部或者部分节省的能源费用。

(四)设备融资租赁型

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购置和安装节能设备,在设备租赁期内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分期支付租赁费用后,期满后设备归用户所有。

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在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与节能设备融资租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场等商业领域。笔者运用JamesRichardson(2005)的框架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见表-1)。目前,节能服务产业需要结合具体需求企业所在产业的特性和企业特质设计具有复合型商业模式,比如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业模式。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

(一)节能服务企业融资能力与节能前期投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合同能源管理一般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和安装调试以及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后期逐渐回收收益。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专业债券和国际资本融资等。美国的节能服务公司主要是靠政府基金,而韩国是由政府委托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日本则主要采用通过大财团加上市融资

的模式。国内EMC的资金渠道相对匮乏,大部分企业都依赖银行贷款。但是,节能服务企业注册资本少、资质低,能效工程又常常是非资产性投资,节能设备的抵押价值不高,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质押贷款申请程序和监管复杂,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回报率也存在延迟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使节能服务企业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查,获得贷款支持难度很大。

(二)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实力与政府补贴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010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央财政决定2010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改造。年节能量在500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标准煤以下的工业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其他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量下限放宽到100吨标准煤以上(含)。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省级财政奖励标准不低于60元/吨标准煤。此次补贴具有力度大、范围广等特点,补贴力度粗略的计算相当于标准煤煤价(960元)的30%,补贴范围也非常广。但是,申请奖励的前提是节能服务公司必须具有500万以上的注册资本,节能服务公司投资70%以上,并在合同中约定节能效益分享方式。目前,多数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实力不足,80%的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0万,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先期投入70%的实力。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回报与合同双方之间履约信用之间存在缺陷

国外的能源合同管理期限一般都是10-15年,合同双方会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及诸多能源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政策规定下规范运作。由于能耗单位经营状况存在不确定,合同双方亦存在是否违约的博弈,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节能整改费用可能难以回收的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的存在,使得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管理期限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虽然世行项目中试点的3家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可以处于30%左右的水平,但是国内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回报率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以建筑行业的节能空调制造企业的10年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为例,设备利润所占比重为30%,财政补贴所占比重为20%。不计入设备后期的调试管理费和维修保养费,设备投入的利润率约为5%。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还要对空调系统各部分运行能耗指标进行精确计量,需要增加控制系统和计费系统,约增加设备投入成本20%~30%。空调设备制造商在权衡成本收益之后,会发现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投人大、回报低”,不如直接销售设备产品收益高。

(四)客户单位的管理体制与节能收益的分配机制之间存在错位

不少能耗单位在节能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大型能源类垄断企业,尽管节能潜力很大,但是对能源费用支出表现为“无所谓、不差钱”的态度,而且不愿意与能源服务企业分享节省下来的水电费用。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能耗企业在比较“合同能源管理”与“技术改造”的方案之后,常常更愿意企业自己实际操作技术改造的投入,独自享受节能的全部收益。国有企业的任期制和预算管理制度都可能会影响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进。在国有大型企业中,节能改造的初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时间较长,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性质,有些企业负责人不愿意在有限任期内在节能改造方面进行投入。

再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是全美最大的能源用户,联邦政府机构约占能源服务产业收入的22%,但合同能源管理对于中国政府的具体机构来说还存在节能收益的分配问题。现有体制下,政府采购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后,节能收益都归国库所有,这是制约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大因素。河北省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该省规定凡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的,节约资金的10%可以用作行政经费。

四、合同能源管理亟需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除了价值链的分工以外,还包括重组价值链和构造独特的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构造独特价值活动体系的目的是使得合作联盟寻找到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价值。

(一)客户真正获得节能价值是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

客户是否有节能的需求和动力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关键。一家单位如果实行电费总额固定,节约的电费归自己支配的制度,这样的企业就有积极性参与到合同能源管理之中;如果一个单位采用电费实报实销,而投资节能改造则需要审批的制度,电费的节约和浪费与单位自身没有利益关系,而设备投资反而需要层层审批,这样的单位从事节能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

再比如,电梯节能改造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对电梯加装能量回馈装置可以达到节能40%的效果。电梯都有下降的势能,尤其是从高层向低层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靠刹车来消除势能,但是刹车会浪费势能,而能量回馈技术可以让势能变成电能,实现并网节能。居民小区内的电梯节能改造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面临现实的成本收益的分配问题。电梯作为公共电力设施,属于设备运行费,电梯电费是从物业管理费中扣除。对于物业公司而言,节能电梯属于改造项目而不是维修项目,无法使用房屋维修基金来进行节能改造。此外,安装节能设备受益者是小区物业公司。而购买节能设备的投资人却常常是社区业主,业主很难有积极性对电梯进行节能改造。如果物业公司直接投资改造节能电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投资回收期和受益期比较长,物业公司本身的合同期也常常只有两年,物业公司会面临节能改造成功刚开始回收投资,物业管理合同就到期的问题,这会影响物业公司进行节能投资的积极性。

(二)从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设计商业模式是破解难题的可选思路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0 引言

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是货币信用活动的经营者,银行业以货币资金及其衍生品为经营对象,以人的服务为载体实现货币经营。因此,银行网点的服务效率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2002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国有银行相继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外资银行相继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银行规模扩张和同业竞争加剧,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在吸引人才、战略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以上两点促使商业银行比一般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

首先,人才招聘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焦点。在百度中搜索“银行招聘”,最新招聘信息86483条;在谷歌中搜索“银行招聘”,发现国内的大多数银行都在实时人才招聘信息。多元化竞争是银行对人才需求源源不断的直接原因,其根本是完全竞争带来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源流通;其次,员工队伍教育培训是银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提供金融服务是银行的重要职能,银行员工的形象礼仪、仪容仪表培训已成为商业银行培训的经典课程,银行业协会、国家财政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起的岗位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证书考试促进了银行专业人才继续学习、继续教育,出国学习考察已成为银行开拓高管视野、培养高端人才的经营战略。再次,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搜索百度文库,与“银行绩效管理”相关的文档225000篇。有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绩效考核的不同做法,有文章提出了商业银行全盘考核的方法,有文章则指出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的不足和问题。在实际中,银监会、国资委都下发了银行考核的指引文件和办法,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已将全面的平衡计分卡考核纳入了绩效管理,建立绩效工资制。

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对人的质量管理,不仅把人力投入看作经营成本,更作为一种资产投资。本文尝试用投资理论解释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实证研究分析了学历对人力资本收益和风险的影响,比较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理论也为微观企业计量劳动力因素对生产的贡献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解释了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对企业人力资产价值的影响。

1.2 投资理论

现资理论认为,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我们假设加权资产的投资的回报是一个随机变量,那么该回报就具有一个期望值和一个方差。所谓期望值,是指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项资产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的收益率的方差。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的风险。投资理论用均值-方差来刻画收益-风险这两个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

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是影响最为深刻的投资理论之一。CAPM是基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均衡的预测模型,由夏普、林特尔等人提出。夏普教授因其在资产定价领域的金融学术成果,于1990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把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简单的线性表达式展现,认为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回报率与该资产风险溢价的加总,其表达式为:rf是无风险回报率,纯粹的货币时间价值;βa是资产收益的β系数,rm是市场期望的回报率,表示资产在市场上的溢价。β系数表示该项资产的固有风险,其公式为一项资产a的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协方差除以市场收益的方差。近几年来,CAPM的形式已经远远超越了夏普、林特纳提出的传统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1)人才引进风险

人才引进风险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风险。例如:引进人力资本并非稀缺人才,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引进了人才因种种原因不能发挥作用,造成投资浪费;还有企业错失了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机会。

(2)流动风险

委托-理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即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委托-关系,但是,这种契约关系很难约束劳动力的流动,容易出现违约。在新劳动合同法体系下,商业银行出现人员流动的情况可能会更加频繁,这必然为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带来风险。

(3)投资风险

员工激励问题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风险。员工以教育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方式进行投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全面掌握员工需求来激励员工,劳动积极性不足,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低于预期,形成了沉没成本。为避免人力投资风险,企业需要向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采取激励措施。

(4)年龄风险

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是可以贡献经济价值的资产,但工作年限受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限制。越接近退休年龄,人力资本的价值越少。首先,员工的心智能力、身体健康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学习变通能力下降,知识结构更新变慢;其次,不考虑激励因素,员工的工作意愿也会逐渐降低,员工(尤其是女员工)会选择更多的家庭劳动时间,以获得更多的效用。年龄风险提示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价值随着员工平均年龄增长而出现损失的可能。

(5)银行业风险

商业银行是货币信用活动的经营者,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本存在着行业风险。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银行人力资本面临着个人信用风险、员工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甚至声誉风险等多重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引进选拔人才时,不仅要关注其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并获利的能力,更要注意对其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察。

2.2 研究假设

投资理论模型是否可以用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以“资产化”的观点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有经济学者提出了基于假设条件的CAPM引入随机变量和时间参数t来计算人力资本的定价,但使用该模型计算人力资本仍需要假设条件:

I.“经济人”假设,人力资本会追求收益最大化,每个人都会为实现自己工作报酬的最大化勤奋努力工作,实现人力资本价值。

II.完全竞争的人力资本流动市场。完全竞争型人力资本市场的劳动力定价不受任何阻碍干扰,不存在足以影响劳动力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人力资本价格决定了资本流动方向,对劳动力起着激励约束作用;

III.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充分。即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每个劳动者都充分了解自身人力资本价值。从而,也就知道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

VI.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及招聘的实际做法,学历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特征之一,本文假设可以按照学历划分人力资本类型,员工学历不同,人力资本收益和风险也不同。

3 研究方法

为验证学历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和风险的解释作用,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出发,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来衡量人力资本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宏观数据我们主要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和有关研究机构公开披露的数字获得,微观数据我们结合商业银行实际,选取在年报中披露员工学历情况的城市商业银行分析在变量选取上,宏观分析我们将学历分为“大专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种类型,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计算了各学历按年龄段的劳动力收入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预期收益、收入弹性和投资回报率;微观视角下,我们令“大专及以下”为自变量d、“本科”为自变量b,“研究生及以上”为自变量y,分别以年度的净利润为因变量L,年度的工资薪金为因变量W,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如下: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员工学历和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工资薪金之间的解释关系,因此,以“学历”划分人力资本类型的假设不成立。但是,学历代表了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学历越高,沉没成本越多;高等学历人员具有更强的增加收入的内驱动力,平均的收入水平较高;商业银行会结合经营状况确定人才策略,采取变通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既保证经营效益稳健增长,又追寻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向钧,薛新伟 人力资本存量计算方法的改进与试算[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年(2)

篇5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受委托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甲方将_______(物业名称)委托乙方进行物业管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乙方提供服务的受益人为甲方,甲乙双方均应履行本合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条 物业基本情况

此物业位于___市____街__号__层,建筑面积__平方米(实际面积高于或者低于合同规定面积,均以此标注面积为准,不作调整)。 该房屋的土地证证书编号:______,房产证证书编号:______房屋主体建筑结构为____结构;经甲方及乙方共同签章确认的房屋所有权证及房屋土地使用证复印件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第三条 委托管理事项

1,房屋建筑共用部位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包括:楼盖,屋顶,外墙面,承重墙体,楼梯间,走廊通道,门厅,庭院等。

2,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运行和管理,包括:共用的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污水管,共用照明,中央空调,供暖锅炉房,楼内消防设施设备,电梯等。

3,公共设施和附属建筑物,构筑物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包括道路,室外上下水管道,化粪池,泵房,自持车棚,停车场等。

4,公共环境卫生,包括房屋共用部位的清洁卫生,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垃圾的收集等。

5,交通与车辆停放秩序的管理。

6,维持公共秩序,包括安全监控,巡视,门岗执勤等。

7,管理与物业相关的工程图纸,住用户档案与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条 物业费用及缴纳方式 :

1,甲方按年于每年__月__日前一次性向乙方缴纳物业管理费用___元人民币(___元)此费用包含第三条所列各项委托管理事宜及下列费用:采暖费,电梯费,停车场的使用费,其他未列入的费用由甲方自行承担。甲方房屋的自用部位,自用设备及设施的维修养护,由甲方自行负责,在甲方提出委托时,乙方可以接受委托并合理收费。

2,甲方应严格按照以上条款要求的缴纳方式向乙方交纳物业管理费用,否则视为甲方单方违约,乙方有权单方取消合同,有权强行将甲方商品清除,因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均由甲方自行承担。

第五条 委托管理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__年_月_日止。

第六条 甲方权利义务

1, 随时检查监督乙方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2,及时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如拖欠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

3,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使用物业内的各类图纸,含装修改造图,电路图,上下水改造图,广告审批图,消防改造审批手续等,以上各类图纸以甲方使用此物业7日内交给乙方。

4,及时与乙方沟通本合同执行期间所发生的其他问题。

5,协助乙方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和宣传教育,文化生活;

第七条 乙方权利义务

1,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合同的约定,制定物业管理方案;

2,选聘专业人员承担本物业的专项管理业务,但不得将本物业的管理责任转让给第三方;

3,乙方有权对物主使用人违反业主公约的行为进行处理;

4,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书面告知物业的使用的有关规定,当业主和物业使用人装修物业时,书面告知有关限制条件,并负责监督;

5,对本物业的公共设施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使用功能,如需扩建或完善配套项目,须与甲方协商后报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第八条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同意在合同执行期内,因不可抗力导致房屋毁损,灭失的,合同终止,双方互不承担责任,但乙方应退还甲方已经提前支付的相关费用。

2,甲,乙双方同意在租赁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终止,但乙方需退还甲方已经提前支付的相关费用。①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非因甲方过错原因而依法被政府提前收回的;②该房屋因社会公共利益或城市建设需要被依法征用或拆迁的;

3,甲,乙任何一方如有违反合同上述各条款规定,除了按合同有关条款履行以外,守约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并要求违约方赔偿给守约方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第九条 附则

1,甲,乙双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清楚明白,并愿按合同及规定严格执行。

2 ,甲乙双方就履行合同及本协议发生纠纷,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

3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补充。在此之前签订的一切协议如与本协议有矛盾之处,均以本协议为准。之后所签订的补充协议及相关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合同连同附件一式肆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______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代表: 法定代表人/代表:

身份证: 身份证:

签约日期: 签约日期:

篇6

 

1协同商务的由来

 

2000年初美国著名的IT咨询机构Ga'tnerGroup提出了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Commerce)的概念,并一直成为企业与IT界关注的焦点。协同商务使企业之间能够以信息科技为基础,建立合作、互利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因为技术原因,信息连接的投资费用巨大,企业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很高,企业更愿意独自完成企业所需的一切工作。但大多数企业随着自身发展,所处理的信息量成倍増长。正如摩尔定律(Moor’sLaw,即每18个月科技功能会倍増、价格会减半)所说,科技正随着问题的产生而不断前进、不断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企业着重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内部信息化孤岛的集成,解决内部营运的整合,这个时代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的时代。ERP虽然解决了企业内部问题,但是所有的业务仍由企业自己承担。而今,市场越来越多样化,节奏越来越明快,经济发展和格局发生了改变,而企业要面对的是所有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组织和流程,加快反应速度,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量,将核心流程外的业务外包(或与其他家企业合作开发),联合所在行业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供应链,使企业间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制造和销售的环境,共同増强市场竞争实力,经济组织由阶层式的架构渐渐转型成扁平式、网状的架构。这样,供应链也就扩展到广义的企业间的业务和服务流程。再加上因特网带来的B2C(Business—to—Customer)、B2B(Business—to—Business)电子商务大大推动了企业的成长,使企业接受且负担得起信息科技的投资,协同商务随之应运而生。

 

上述正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一些情况,GartnerGroup将其归纳为二个阶段:(1)1995年以前,主要为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2)1995年至今,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一电子商务(E—Commerce);(3)21世纪第一个五年发达国家的IT主流应用一协同商务。

 

2协同商务的作用

 

协同商务包含着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企业己采用的各种相互独立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如ERP等,部分提高了效率,但其相互独立性也为企业的整体管理设置了障碍,并且信息系统日积月累下来的资料,需要转换成决策信息,増加企业经营的智能。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所有的文档、客户、雇员、产品、材料、财务等内部相关联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微面了解企业细节,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组织效率,建立协调的运作管理体系,最终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企业内部员工、客户、商、分销商、供应商、合作伙伴),切入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个性化的。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能力,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3]。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减少不増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4]。

 

3应用协同商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集成性

 

协同商务是为了实现实时管理和企业业务之间的集成。企业管理系统的集成有二方面:硬件设备集成、数据集成和业务集成。前两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层面的,而后一方面的业务集成是企业最为关键的,企业需要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协调一致、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协调一致、各个级别的管理者和操作者协调一致。“协调一致”不是靠简单的数据传输,一个系统(如财务系统)数据传输到另一个系统(如业务系统),而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用一个业务带动另一个业务,一个系统可以实时地知道另一个系统发生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最新数据。

 

3.2协同商务不仅是提供工具平台

 

“协同”概念正与电子商务联系起来,协同商务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业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一个工具(更着重在安装软件、导入系统、整合科技),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则是在工具基础上给企业一套协同商务模式(里面有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要选择最合适企业营运本质的协同模式)。在实施协同商务之前必须注意到:如果实施不当,很容易变成B2N(businesstonobody)所以,企业应先考虑清楚自身业务与用户和业务伙伴等协同工作的特性,再进入协同商务。

 

3.3虚拟社群

 

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没有地域、但有内涵之分的“虚拟社群”,企业间的合作是一个虚拟社群建立的过程。社群建立之后,才是合作成败的开始。社群牵涉到合作模式的选择、风险的管理、无间合作的维持。协同商务更重要的是延续在线社群的合作关系,知道导入协同商务科技后的冲突,如何建立社群间信任的关系和预防风险。特别是信任,当企业全面虚拟化后,如果缺乏信任,虚拟的合作也只能成为虚影了。

 

4协同商务的发展前景

 

协同商务成为新经济的发展重点,它是企业界和IT界己寻求到的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虽然导入协同商务仍有一定难度,但对于那些采用了协同商务模型和解决方案的企业,其协同业务将为它们带来高营业额和高利润的回报,潜力巨大。协同业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AberdeenGroup预测,到2005年,协同商务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兀。根据GartnerGroup的调查研究,到2005年拥有协同商务能力的供应商和客户,与没有协同商务能力的企业竞争时将能够赢得超过8成的商机。

 

经济市场呈多样化趋势,经济国际化、地域经济全球化、业务控制数字化、消费需求个性化、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等等。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和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显然,协同商务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正是在这种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加上,各软件厂商根据时代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并能胜任的情况下,不断开发、优化协同商务系统。关注近期的IT,可以看到“IBM投入100亿美元的新战略一EBOD(随取随用的电子商务E—businessOndemand),其战略之一是企业进行水平整合,将分布在行业内部、合作伙伴、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大量数据、现有系统以及常规业务,应用软件结合起来。这正是协同商务急需的技术支持。这使得协同商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逐渐成为实用的系统,推动并将支持商务应用系统的下一轮发展。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措施

要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把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不仅能提高整体的企业管理水平还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工商管理培训的内涵

工商管理培训指的是通过学习专业的知识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让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的知识来开展经营管理,其中包括财务、计算机、营销、金融、经济法、国际商务等。企业管理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的资质提升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最主要的来源是培训团队,因此,培训是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在聘请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师时,要注意资质的考核和筛选,从多角度和多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工商管理培训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些都能够体现其整体的综合实力。在常规的管理培训中,适当对这些培训人员加以有计划地再学习,以便不断更新知识库,紧跟时代的脚步,从而更好地将这些内容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二)重视工商管理培训

企业想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来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就必须端正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就现状而言,一些企业并没有高度地重视工商管理的培训,管理的意识薄弱。企业的全体成员必须改变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改变旧观念,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首先只有领导从观念上转变理念,树立新的积极的管理培训态度,参与的人员才能积极的响应,培训人员和领导达成统一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提升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员工进行培训时,领导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鼓励员工的学习,并参与到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还增加了领导和培训员工之间的默契程度。

(三)改革培训方式和内容

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培训都是比较单一的,参加培训的企业人员达不到明显的效果。现在工商管理是一项任务量大和烦琐复杂的工作,要想改变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例如,在日常的培训课程中,培训师可以在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师增加有趣味性的举例,这样生动形象的内容让人接受起来更加的容易,培训师和参与培训人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在开展企业管理培训的同时,要注重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成果和培训的模式,取长补短,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法,从而最大化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3]。

(四)加大培的考核力度

一些企业常常会给员工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然而这些员工往往对培训的考核草草了事,没有学习的意识,因此,加大培训考核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手段之一。培训考核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考核,还要从培训人员的角度出发,加入一定的实践性考核,考核内容要具备针对性和启发性。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实际性的考核方式,包括随堂测试、口述论辩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样的工商企业管理培训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参与培训的人员切实的掌握企业管理的知识,使参与人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更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

针对我国企业的目前现状,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也就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补充管理者缺乏的知识,还能促进管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优秀的管理模式和学习的习惯,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激烈竞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要想跟上国际发展的潮流,必定要不断加强工商管理的培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能够帮助企业领导更好的管理企业,让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重视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也在大力推崇管理培训的实施,帮助企业提升管理的水平,从多方面的总结来看,工商管理的培训确实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邮政重大的意义。

结论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通过工商管理的培训培养了高素质的企业人才,又达到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最终目的,进而推动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切实努力实施工商管理培训,更好地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俊博,乔瑞中.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探讨[J].商,2013(02):29.

[2]徐恬恬.浅谈如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08)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内涵;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2] 刘春辉.浅谈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