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0: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银行发展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毋庸讳言,其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经营绩效的相对低下。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或是受制于中小银行经营数据的非透明,或是缺乏横向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我国中小银行绩效的国际同业水平,从而廓清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认识。
一、比较对象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这25家中小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个体数量上占全部中小银行的20.33%,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银行的85.94%,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全部中小银行的87.32%,因此能够代表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水平。本文选取了53家国内外银行作为我国25家中小银行绩效的比较标杆。①这53家银行包括:2004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1](212)它们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的主流力量;与我国25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25家国外(地区)中小银行;国有四大银行,将经营环境同质的国内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内中小银行进行比较,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的主流方法。[2](46-53)[3](26-33)这53家银行涵盖了国际同业主流、国际同等规模银行以及国内银行市场竞争对手等不同标杆,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信度。
比较指标的选取既要效度优先,又要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还要体现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参考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体系,[4]本文选取了如下3类7个指标:(1)盈利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2)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流动性指标:贷款比例。这7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对银行绩效考察的量化指标,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效度。
二、盈利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在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中小银行资产的运营效果,反映银行的管理者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运营效果越好。
我国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明显低于国外的25家中小银行,也低于最大25家银行,只是在2003年以前高于国内四大银行的平均值。以2004年为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只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的1/4,是全球最大25家银行的1/2,明显低于1%的通常水平。从发展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从2000年的0.45%降至了2004年的0.33%,这不但与同期国际同业平均ROA的逐步上升相背,也与同期国内四大银行的同指标迅速提高趋势相去甚远。
(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所有比例指标中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高的一个指标。[5]它衡量中小银行股东每投入单位资本获得净收益的数量,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给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最近5年间,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国内四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内四大银行,另一方面却一直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最近两年中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从变动趋势看,与国内四大银行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10%逐步降至2004年的9.89%,已经接近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国际同业经历了U型波动,从2002年开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中小银行与之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大。
(三)成本收入比率比较
成本收入比率是反映银行在获取一定收入上的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略高于国内四大银行,部分年份中稍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但与后两者相比,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即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能力优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但与国外同等规模银行和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并无优势。从成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保持了持续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国际国内同业变动基本一致。
从近年来不同银行间的ROA、ROE和成本收入比率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不但与国际同业的总体上升趋势相背离,而且与国内四大银行的迅速上升也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赢利能力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也说明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与决定因素。虽然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较好,但与国外中小银行以及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并无赢利优势,这一获取收入的能力并没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安全性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银行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明显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和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2004年末,我国25家中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8%的监管线以下,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看,与其他三类银行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考虑到资本规模的稳定上升,这种下降必然是风险资产总量扩张的原因所致。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令人堪忧。
(二)不良资产率比较
良好的资产质量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小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良资产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在银行的资产中,有越来越多的原有贷款或者新发放的贷款在企业的低效率消耗中固化为滞销库存产品或者形成亏损。不良资产的界定有“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法”两种方法,一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为严格的界定方法,同等条件下计算出的不良资产率更高,在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适用的是前者,所以下文中关于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可能略低于实际水平,考虑到这一点,将加强比较结论的说服力。
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25家大银行的历年不良资产比率处于2%—4%之间,而国内25家中小银行则在5%—18%之间,低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显著高于国际同业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保持了迅速下降趋势,这与国内四大银行在2002年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考虑到四大银行的数次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原因,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应该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三)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较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处置贷款风险和弥补资产损失的能力越强。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很低,无论是与最大的25家银行还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即便与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100%相比,我国中小银行只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的1/5到1/2。另外,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率最近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际同业和国内四大银行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拨备率更是快速提升,但是要达到合规标准和国际同业水平,仍然需要付出相当努力。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已经濒临甚至突破监管下限。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拨备覆盖率很低,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流动性是指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银行就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贷款的要求,银行就会丧失优良客户。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而提取的储备过多,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所以银行在经营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贷比率、资产周转率和贷款比率等,本文以贷款比率为依据,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高于国际最大的25家银行,但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国内四大银行。
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与国外同等规模的25家中小银行相一致,但与最大的25家银行相背。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正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这种态势不同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但与国外中小银行相同,所以这可能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大小有关。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但是近年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反言之,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并不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形成基本判断。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但盈利性和安全性指标明显较低,而且部分指标已经低于监管下限。同时,多个指标的变动趋势还说明,我国中小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在2002年以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占优势,但2003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沮丧,中小银行的优势已经近乎完全丧失,除去四大银行的享受的政策优势等外部环境因素之外,中小银行本身的行为必然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原本应为54家银行,但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之列,这与四大银行相重合,所以实际上是53家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TerryBaker-Self,BeataGhavimi&MatthewDickie.Thetoponethousandworldbanks[J].TheBanker,2005(7).
[2]阚超,王付彪,沈谦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2004(11).
[3]高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3(11).
[关键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毋庸讳言,其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经营绩效的相对低下。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或是受制于中小银行经营数据的非透明,或是缺乏横向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我国中小银行绩效的国际同业水平,从而廓清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认识。
一、比较对象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这25家中小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个体数量上占全部中小银行的20.33%,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银行的85.94%,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全部中小银行的87.32%,因此能够代表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水平。本文选取了53家国内外银行作为我国25家中小银行绩效的比较标杆。①这53家银行包括:2004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1](212)它们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的主流力量;与我国25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25家国外(地区)中小银行;国有四大银行,将经营环境同质的国内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内中小银行进行比较,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的主流方法。[2](46-53)[3](26-33)这53家银行涵盖了国际同业主流、国际同等规模银行以及国内银行市场竞争对手等不同标杆,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信度。
比较指标的选取既要效度优先,又要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还要体现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参考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体系,[4]本文选取了如下3类7个指标:(1)盈利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2)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流动性指标:贷款比例。这7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对银行绩效考察的量化指标,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效度。
二、盈利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在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中小银行资产的运营效果,反映银行的管理者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运营效果越好。
从四类银行的平均ROA数据(表1)看,我国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明显低于国外的25家中小银行,也低于最大25家银行,只是在2003年以前高于国内四大银行的平均值。以2004年为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只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的1/4,是全球最大25家银行的1/2,明显低于1%的通常水平。从发展趋势看(图1),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从2000年的0.45%降至了2004年的0.33%,这不但与同期国际同业平均ROA的逐步上升相背,也与同期国内四大银行的同指标迅速提高趋势相去甚远。
(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所有比例指标中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高的一个指标。[5]它衡量中小银行股东每投入单位资本获得净收益的数量,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给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四类银行的平均ROE数据(表2)表明,最近5年间,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国内四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内四大银行,另一方面却一直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最近两年中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从变动趋势看(图2),与国内四大银行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10%逐步降至2004年的9.89%,已经接近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国际同业经历了U型波动,从2002年开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中小银行与之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大。
(三)成本收入比率比较
成本收入比率是反映银行在获取一定收入上的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近年来, 国内25家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略高于国内四大银行,部分年份中稍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但与后两者相比,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表3),即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能力优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但与国外同等规模银行和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并无优势。从成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看(图3),国内25家中小银行保持了持续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国际国内同业变动基本一致。
从近年来不同银行间的ROA、ROE和成本收入比率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不但与国际同业的总体上升趋势相背离,而且与国内四大银行的迅速上升也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赢利能力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也说明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与决定因素。虽然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较好,但与国外中小银行以及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并无赢利优势,这一获取收入的能力并没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安全性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银行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明显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和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如表4),而且在2004年末,我国25家中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8%的监管线以下,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看(图4),与其他三类银行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考虑到资本规模的稳定上升,这种下降必然是风险资产总量扩张的原因所致。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令人堪忧。
(二)不良资产率比较
良好的资产质量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小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良资产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在银行的资产中,有越来越多的原有贷款或者新发放的贷款在企业的低效率消耗中固化为滞销库存产品或者形成亏损。不良资产的界定有“一逾两呆” 和“五级分类法”两种方法,一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为严格的界定方法,同等条件下计算出的不良资产率更高,在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适用的是前者,所以下文中关于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可能略低于实际水平,考虑到这一点,将加强比较结论的说服力。
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25家大银行的历年不良资产比率处于2%―4%之间,而国内25家中小银行则在5%―18%之间,低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显著高于国际同业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保持了迅速下降趋势,这与国内四大银行在2002年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考虑到四大银行的数次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原因,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应该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三)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较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处置贷款风险和弥补资产损失的能力越强。
从表6可以看出,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很低,无论是与最大的25家银行还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即便与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100%相比,我国中小银行只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的1/5到1/2。另外,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率最近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际同业和国内四大银行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图6)。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拨备率更是快速提升,但是要达到合规标准和国际同业水平,仍然需要付出相当努力。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已经濒临甚至突破监管下限。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拨备覆盖率很低,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流动性是指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银行就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贷款的要求,银行就会丧失优良客户。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而提取的储备过多,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所以银行在经营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贷比率、资产周转率和贷款比率等,本文以贷款比率为依据,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从表7数据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高于国际最大的25家银行,但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国内四大银行。
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与国外同等规模的25家中小银行相一致,但与最大的25家银行相背。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正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这种态势不同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但与国外中小银行相同,所以这可能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大小有关。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但是近年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反言之,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并不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形成基本判断。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但盈利性和安全性指标明显较低,而且部分指标已经低于监管下限。同时,多个指标的变动趋势还说明,我国中小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在2002年以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占优势,但2003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沮丧,中小银行的优势已经近乎完全丧失,除去四大银行的享受的政策优势等外部环境因素之外,中小银行本身的行为必然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注 释:
①原本应为54家银行,但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之列,这与四大银行相重合,所以实际上是53家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Terry Baker-Self, Beata Ghavimi & Matthew Dickie. The top one thousand world banks[J]. The Banker,2005(7).
[2]阚 超,王付彪,沈 谦 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 2004(11).
[3]高 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3(11).
[4]刘明康.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监管创新迈上新台阶(THE WORLD IN 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齐寅峰. 公司财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mall and Medium Banks’ PerformanceZhu Jianwu1 Li Huajing2Abstrac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Top 25 and overseas 25 small and medium banks (SMB),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China’s SMB’s performance. It shows that China’s SMB’s productiveness and security a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overseas. Some indexes have fallen below the supervision guide line and the gap between China’s and overseas SMB is enlarging. SMB’s advantages over the state’s bank are dismissing.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banks;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关键词:中小银行 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36-04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 Neal 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 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作者简介:
【关键词】 中小银行 异地分支机构 风险
一、引言
中小银行是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资产规模少于1万亿元的商业银行群体。2009年监管部门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在相关地域设置分支机构且分支数量不受指标限制,同时放宽了对异地分支机构运营资本金的相关要求,因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形式之一。中小银行借助跨区域经营得以快速扩张,纷纷走出本地迈向全国,但其发展速度在远超其他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城市资源少、同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跨区域经营之后,中小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末山东齐鲁银行票据风波出现后,监管层也开始严管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因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中小银行完善其主要面临的会计业务操作风险、在法律规范范围内获得健康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进行经济管理活动运用会计核算时必然要实施内控,而会计核算又为内控提供了必须手段,故而会计内控在会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指的是银行分支机构在各类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中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应对的机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控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个要素。内控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目标是为了保证会计行为合法合规、银行资产完整安全、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会计内控的实施对象是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营业、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所从事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
二、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亟待改善
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内控文化、会计人员素质、激励约束机制、会计组织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首先,内控文化需要积极培养。部分异地机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认为内控制度仅仅是纸面上的约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内控活动的重要性,部分员工在上行下效思想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本质,错误地认为内控就是建章建制,将内部控制完全等同于规章制度。其次,近年来呈高速网络化和电子化发展趋势的银行会计核算进一步细化了会计业务分工,但分支机构会计人员往往只熟悉所从事的一小块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再次,有些异地分支机构存在考核奖惩力度不严、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现象,加上会计人员的职业上升空间相对较小、业务培训机会较少,容易挫伤员工积极性,异地分支机构往往因面临诸多问题使得前景不甚明朗,易造成员工缺乏归属感、进取心低下。最后,还有些异地分支机构会计组织过于分散,由财务会计、支付结算、营业、后勤、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进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活动可能会因各部门对会计核算重视程度的不同而难以统一业务处理标准。
2、风险评估重制度轻评估
风险评估是保证内控动态有效性的关键,是内控五要素中控制活动的基础与前提。风险评估与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紧密相联,没有详细的风险评估也就无法完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中小银行规范自身行为的长效机制,虽然“靠制度办事、管人”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仍有些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制度制定后仅强调如何落实制度而往往忽视了风险评估,并未给予风险评估足够的重视。随着银行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对的风险形式及范围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完善相关制度,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会计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岗位制约待强化
部分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出于部门设置和办事效率考虑,将许多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业务经办置于单个部门内完成,强制休假和定期轮岗等内控制度得不到切实有效执行,给相关人员留下了违章办事、规避既定程序和违规操作的可乘之机,很不利于风险控制和岗位制约,部门及岗位间约束控制须加强。
4、会计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分散于各银行各部门的会计业务易造成系统冗余,多系统的相似风险点可能成倍扩散加大了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难度,且系统缺少部门间日常会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会计信息资源得不到最有效利用。虽然从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披露内控信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内控信息披露在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打击会计舞弊方面的重要意义,但仍有许多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并未披露内控信息,造成报告接受方与报告主体、中小银行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会计内控监督存在诸多缺陷
现代化的支付系统条件大大提高了全国金融机构间实时支付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会计内控监督大都倾向于事后监督,尚未实现内控过程的实时监控,事后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难以直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再者,有些分支机构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疏于对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的监督,基本停留在对前台业务的二次复核状态,监督内容仅限于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且监督处理意见及落实整改情况也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中小银行知识管理知识化升级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推进,银行档案管理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但档案管理系统单一化的保存功能极大地限制了银行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型银行利用其在资金与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推广知识管理,特别是直接引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但中小银行在资金与管理上的劣势使其在知识管理推广及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因此研究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问题对提升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方向局限在普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关于档案管理系统升级问题的研究,致使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缺乏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知识化升级”模式,知识化升级是指运用知识管理与系统集成原理对组织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推行知识管理提供有效切入点。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分析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具有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的双重动力。内部推力因档案管理系统对业务的支撑力不足而产生,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档案资源的封闭性,在开发利用上没有很好地开展横向协作交流,[1]仅仅发挥了档案保存的功能,没有为银行转向服务型组织提供有效支撑。外部拉力因知识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系统的比较优势产生。知识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及互动性强等优点,可充分发掘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被动保存档案。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1.档案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逻辑前提。一方面,档案具有知识属性,无论是实体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均蕴含丰富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多样性,档案是知识的重要子集,银行知识资源的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功能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
2.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理论基础。档案管理正处于由“分布式”“实体化”向“集中式”“电子化”模式转变的阶段。“集中式”使各业务部门的档案有了横向交流的机会,“电子化”则为档案的知识挖掘提供了数据支撑,两者促使银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开始转向“档案知识管理模式”。[2]档案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提升银行档案管理的知识化水平,还可以使银行逐渐形成简单的知识管理,从而在循环中不断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
3.档案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技术依据。维娜?艾莉的知识“波粒二相性”理论认为知识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过程性。传统的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侧重从实体视角管理知识,主要管理可编码化知识。但强调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过程视角更加符合银行日益复杂化的业务需求,知识管理系统则为过程视角的产物。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集成化的设计原则
银行的各项业务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档案,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为使三者紧密结合,“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企业各种业务系统有机融合、充分集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系统存在。[3]
(二)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流程导向模式(BRK模型)认为档案资源对业务流程存在全过程的支持,[4]而中小银行的档案管理系统又内嵌于各个业务流程中,因此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需求分析,在集成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知识共享、知识推送等模块,并坚持在后期运行中不断进行系统优化。
(四)坚持以编码化为主,人性化为辅
银行业务具有高度标准化和稳定性等特点,积累了大量易于编码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因此以知识编码化为切入点,逐步推广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理念是中小银行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蓝图。
(五)坚持自主集成为主,软件外包为辅
随着集成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的集成成本与难度不断降低。由于资金劣势,中小银行较为可行的方式是以坚持自主集成为主,在集成各类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添加一些简单的知识管理功能模块,特别复杂的模块则可外包给专业软件公司。
(六)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银行档案具有高度机密性,所以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权限制度规范档案开放,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知识共享,只有充分共享各类知识资源,知识管理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因此系统升级必须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三、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路线与关键技术
中小银行具有组织层级少、人员规模小、业务种类少等特点,所以现有档案管理系统基本能支撑其业务活动,高跨度或直接引进的升级模式并不适合中小银行,因此笔者提出了渐进式的升级路线,即首先运用集成技术对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化连接,然后根据需求分析添加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块,同时逐渐推广知识管理理念,并结合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现有系统,最终建成高效益、多功能、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升级过程中,技术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根据知识化升级的实际要求,总结了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一)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是最成熟的集成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的集成领域。中间件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可衔接网络上应用系统的各个部分,同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程序设计的难度。[5]
(二)Web2.0相关技术。Web2.0相较于Web1.0的优势在于更加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人参与的互联网精神,这与知识管理的分享理念十分契合,Web2.0技术可极大提升组织的隐性知识管理水平。中小银行适合采用以下技术:
1.Blog技术。Blog是一种在网络上自由个人日志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他用户可以对相关日志进行评价,从而促进知识互动。
2.Wiki技术。Wiki是一种社会互动式编写形式,不同用户可以自由编写与完善相关类目,最终形成一个可不断更新的知识目录。
3.RSS技术。RSS可以聚合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可自动过滤无用甚至有害信息,用户可通过RSS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J2EE技术。J2EE是Sun公司为企业级应用推出的标准平台,它把各类不同的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的层次包含其中,使得依循各种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移植性、兼容性。
(四)PHP技术。PHP是由Java语言和C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可以实现系统的跨平台操作,具有开放的源代码,易于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四、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具体策略
(一)普及知识管理理念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升级。因此在升级过程中,要不断宣传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二)盘点知识,评估现状
知识化升级的目的是帮助中小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系统升级之前,必须要对包含档案资源在内的知识资源进行盘点并评估组织的知识管理现状,以便有效支撑知识化升级的持续推进。
(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需要各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建立相关领导小组负责知识化升级的统筹规划,并制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以推进知识化升级工作。
(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以档案管理为重点,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组织知识的高度编码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知识管理。
(五)增强系统柔性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在知识化升级过程中合理增强系统柔性,提高系统兼容性,为今后档案管理系统的持续升级打好基础。
(六)选择适合的升级技术
技术选择是知识化升级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技术时,不能仅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要充分结合成本、功能需求以及系统兼容性等因素,坚持以最优成本完成知识化升级。
五、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与信息技术和档案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档案管理正经历由实体管理向电子管理、知识管理的转变,所以未来的档案管理系统必将融合更多的知识管理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将不断融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其知识化水平,如可设计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6]在大批量电子文件的鉴定方面则可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文件鉴定的智能化操作;通过云存储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异地存储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玉芬.银行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7(7):63.
[2]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5):50-53.
[3]徐拥军.“档案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9(2):58-62.
[4]安小米,朝乐门,徐少同等.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7―112.
本文主要从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出发,根据其优势分析现状后的原因,以大、中小两类银行为例,分别阐述其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即在于分大、中小银行两类分别阐述应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措施
一、文献综述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资金融通模式。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与经营模式,但长期看来,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以获取新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变革。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发展。2010年后,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因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二次变革。本文将以第二次变革中的互联网金融为分析主体。
(一)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1.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收付款人之间的中间人,担任了资金托管中介的职能。
2网络借贷。网络借贷指民间的出资人利用网络平台,在收取利息的基础上,向他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模式。
3.金融搜索。金融搜索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领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
4.网络金融超市。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间不断加强合作,从而出现了网络金融超市。
(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现实状况
信息处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与直接、间接融资的最大不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转移货币价值从而清偿债权债务关系。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稳步上升,2015 年达11.8万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诸多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起到了冲击乃至替代效应。以下我们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原因:
(一)弱化银行中介角色
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正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型银行在传统支付结算行为中所承担的职能。
(二)交易信息对称
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查人员的搜集,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同则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搜集与分析数据、建立并分析模型,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能更好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监管少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管,存款需向央行上缴约20%的存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需接受75%的存贷比限制。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不受这些限制,贷款业务扩张不受资本的约束。
(四)交易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而传统金融机构采用物理网点,管理费用等成本更大。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金融对不同主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大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量较小,目前在短期之内还不会动摇大银行运营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变革中出现了网络银行,而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都已有自己的网络银行。因此,大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继续完善银行已有网络银行,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模式下,商业银行可结合原有的规划,在寻找新目标客户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原有客户之间的信任与紧密度,提供低成本快捷服务。
3.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优化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了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将互联网科技与银行业务相结合,不断拓宽与优化服务渠道,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
(二)中小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于小银行带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如能利用好这一模式,其将在一些新兴业务上赶超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自建电子渠道,向网络金融转型。中小银行应主动发展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网络途径,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具体的乃至个性化的自助式银行服务。
2.建设大数据运用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所积累的客户信息较少。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中小银行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客户信息数据的同时,不断挖掘新客户,从而积累与增加数据。同时,中小银行也可积极与诸多政企部门共享数据。
3.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中小银行的劣势也很明显,如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其大多是服务所在地经济的区域性银行,客户量不大,市场范围较小。因此存在风险过于集中以及难以获取资源的缺陷,不利于发展。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以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平台。
(三)通用应对措施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要强化本身难以替代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本身能带来帮助,要充分利用。
1.完善设施,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金融采取线上操作虽然有它的优势,但传统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客户忠诚度高,实体网点分布广泛。所以传统金融可以提升物理网点职工的服务态度,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设施与服务,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
2.加速互联网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专业领域人才的帮助。即使商业银行拥有诸多优秀的金融经济与管理人才,但在互联网金融,即金融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仍旧是缺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非常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五、结论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暂时还不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但是传统金融机构要正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既要弥补劣势强化优势,又要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或者可与其合作从而带给客户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类型的传统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P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swot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是金融领域热议的话题。它对有效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有效地推进货币政策实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7年SHIBOR的建立,第一次产生了具有市场普遍参考意义的市场参考利率;13年,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利率管制;15年,存款利率上浮。这些都是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做的努力。
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央行放松至只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市场,使商业银行的自扩大,可以进行自主定价,加强创新来获利,同时也要为此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这个影响的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特殊和典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包括,金融组织优化,促进银行间同业竞争等等。因为,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有其特殊性,虽然市场地位低,份额小,业务种类较单一,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也差,但也具有交易成本优势,信息成本优势等等。
所以,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机遇,也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上,探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1)利率市场化是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4.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2 中小商业银行的行业概况以及发展现状
(1)行业概况
近二十年来,我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经营效益好,逐步具备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框架,在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经营管理制度和引进外资参股的实践,也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2)发展现状
新三板市场蓬勃发展,新三板银行凸显的独特投融资价值,让中小银行也加入到新三板行列中来,目前,已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全国中小银行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新三板已挂牌和拟挂牌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影响的SWOT分析
(一)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优势分析:
虽然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将会受到更多的负面冲击,在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的倒闭概率也远高于大型银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信息成本优势。
中小银行一般都与其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从业人员的本土化等都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客户的信用以及经营状况了解更加便利、及时和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
(2)业务审批速度快,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能利用信息成本优势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将交易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且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使决策时间更迅速,地点相对集中,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更善于细分客户市场,做出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
(3)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还体现在中小银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从中小企业借款者的角度分析,中小银行更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
(4)监督成本优势。
一个区域内如有某家企业发生违约,信息便会在这个狭小范围内迅速的传播且受人关注,从而形成低成本的有效社会监督。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为(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劣势分析:
(1)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
就资产规模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就占比37%,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总共几百家加起来占比也不过44%。同时大银行的客户资源丰富,大型集团客户倾向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机会也会被大银行占有。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难以与大银行直面抗衡,必须走出自己特色化的竞争道路。
(2)利差收入依赖度高
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商业银行之前所依赖利差收入模式必定需要改变。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利息收入远远高于非利息收入的特殊盈利模式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会使净息差逐渐减小。而利息差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将竞争注意力转移到贷款价格和客户资源等方面,也会间接地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体系不完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很小,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之比高居不下。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必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利润和稳定持续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3)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弱
最大的风险是利率风险。当利率异常波动,银行将遭受损失。首先是来自于利率风险的压力,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无规则的变化,利率的期限结构也随之变得复杂化,因中小商I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技术方面的劣势,会使其风险管理压力加大。其次是,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增强竞争力,若过于追求短期的收益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可能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间接地埋下了信用风险的隐患,使其增加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
4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分析:
(1)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公平竞争
利率市场化给了国内商业银行全面竞争的价格手段,形成一个优胜劣汰机制,来保护和维持国内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2)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强调了利率风险的重要性,一些以规避利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从此有了施展的地方。一方面,利率风险会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扩大,另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也会增大,这会给商业银行金融施压;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定价自的加大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创造了机会。
(3)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客户结构的优化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开始关注贷款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客户与银行业务往来可能获得的盈利,客户的资质状况,和银行为其提供贷款所需的成本,包括资金,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最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达到在吸引优质客户的同时也能对风险较大的客户给予更高的利率作为风险溢价,优化银行客户结构的目的。
5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分析:
(1)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利率管制使传统银行业可保持高盈利,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利率市场化将要破除这种利率管制以及金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以至于使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扩大,特别是金融行业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民营银行就会大量涌现,以至于这些严重依赖地方经济和存贷差收入的中小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2)经营模式被改变,利差收入减少。
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中小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另外,中小银行间争夺客户相竞争,会形成的较低贷款利率,减少贷款的利率收入,无疑会使中小银行遭受打击,甚至会促使破产。
(3)管理利率风险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管制下的利率波动范围小,幅度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相对差一点的中小银行有利。但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增强,幅度急剧加大,而中小银行的管理利率风险能力较差,不具有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的利率波动预测能力,必然会导致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阻碍中小银行的稳健经营。
通过swot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有利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虽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但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监督成本优势抓住机遇扩大自主经营权,加大核心竞争力,进行金融创新,增强风险管理。
6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对策
(1)加强金融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现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抗衡。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挖掘潜在客户。对不同的客户,能够针对性地介绍差异化的产品,提高配套化服务的质量。
(2)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利润来源
通过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业务的重点,拓展中间业务,降低对利差收入的高依赖性。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高,成本低,专业化,附加值高,有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的冲击。
(3)借助地方政府支持,争取中小企业客户群
小企业的融资具有资金规模小,频率高,需求急,风险大的特点,而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组织机构扁平化,地区集中,业务审批手续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4)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是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差,应该深入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把控。另外,防范手段单一,应该学习和采用新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持久期法或者VaR模型。利用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的转移,对冲和减少。
其次是风险定价能力。为了推进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匹配风险和收入的关系,对金融产品合理地定价。
最后,是广泛吸纳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一支有能力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5)同业合作,共同发展
中小银行总体来说,资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比低,所以,由实力强的银行做牵头行组成银团,或者利用兼并重组这些方式,来使经营规模扩大,资本实力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方.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利率研究,2006,(5):48D51.
[2]寇军中,熊陈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经济管理者,2008,(12)
[3]陈征.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商业银行策略[J].知识经济,2009.
[4]陈贞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0):77-77
[5]河北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商业银行应对策略,银行家,2011年8月,64-67页
[6]长春,飞,周艳明,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内蒙古经济研究,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