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伦理学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体育;思想政治理论;大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高校一门公共理论必修课,开设该课程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学习中国化理论,而且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系统的教育和科学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各高校的扩招,为了解决高校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以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控制难度加大,不利于维持课堂纪律,体育院校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课方式,在小课堂里都自由散漫不遵守课堂纪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要面对的学生一般情况会多达上百人。面对这种大课堂的教学环境,大部分学生就更加随心所欲了,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就难以为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学生不重视,课堂纪律实在难以靠同学们的自觉性来维持,教师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来维持、组织课堂纪律,不但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师生互动
在大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大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的前提下,课堂搞师生互动更有一定的难度。体育院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有的同学为了在众多同学面前“一鸣惊人”往往不配合教师,而是搞一些和课堂没有关系的活动。为了实现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搞各种教学活动,但是有的学生根本不配合,不是保持沉默不参与,就是随心所欲,哗众取宠课堂被弄得一塌糊涂。
3.难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利于个性发展
体育院校学生生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的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有的高中没毕业,还有很多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甚至未接受过高中教育,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没有考虑这种实际情况,让这些文化有很大差别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学习。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难以和学生沟通,不利于师生关系和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非专业的公共课,学生不是很重视,其授课教师也不被学生重视。本来教师就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又是大课堂教学,教师没有方便条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面对上百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教学任务,一面还要维持课堂纪律,教师被弄得筋疲力尽。教师希望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活动,创造和谐课堂气氛,但是大部分学生这种积极性又很难调动。所以师生之间关系很是生疏。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课堂教学改革
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甚至有很多“90后”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摸索新的思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特别是体育院校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爱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例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辩论法等。搞这些活动时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现在各高校大课堂教学一般都利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上课单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重点、难点打印在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上课只是机械的记笔记,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不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讨论等课堂活动。其次,教师的地位被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屏幕居中居大,教师居偏居无;学生只见屏幕,不见教师;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学生只看课件内容,不注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最后,教师的思维也限制在课件内容上,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演变成“照屏宣科”,限制了教师的拓展思维以及讲课的灵活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师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用粉笔书写在黑板上,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讲述绘声绘色,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⑶改革考核形式,注重平时考核。大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改革其考核方式,不能依靠期末的一张试卷评定学生成绩,应该把试卷成绩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创新能力的考核(课堂回答问题或作业),社会实践的考核,课堂表现的考核(纪律、出勤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部分考核所占分值应该占大部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大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2.提高教师驾于课堂的能力
⑴科学安排课堂教学环节。首先,认真熟悉教材内容。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学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内容,广泛收集相关案例,扩宽知识面,适当深化教学内容。其次,了解授课对象,教师要和所授课班级的辅导员或班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习惯、特点、爱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次,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每次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包括,教师讲解时间,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活动时间,观看视频时间等。
⑵巧利用教育艺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艺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能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把无形的变成有形的,把概括的变成具体的,把枯燥的变成生动的,使比较复杂、抽象的或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无声语言,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无声语言,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在大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适时地将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观察学生的表现。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要及时地投以赞许的眼光;当学生不专心听课时,教师就要用严厉的目光会意他,让他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并及时改正,因为这样在课堂上既不影响其它同学听课,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有声语言更具说服力,也让学生乐于接受,融洽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产生一种亲切感。能够营造一种愉悦、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3.利用实践教学,升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只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环境里,寓学、教、生活于一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参观考察活动等,还包括课内实践性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影视观摩、专题讨论、演讲比赛、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晓漪.加强大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2] 杨叔子,菁菁者莪.教师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3] http://.cn/bbs/viewthread.php?tid=6865.
[4] 刘延华.试论互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34-02
1 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理论讲授法。高职的政治课的教学课时较少,对于不薄的教材就必须要对内容有所选择、综合和提炼,再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同一政治组的教师可以对不同专题进行分工备课,有条件的可以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巡回讲授,不具备条件的则可以在教研小组内实行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由不同教师传播讲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在课程开始初,一定要在各个班级进行师生讨论、或者问卷调查,或者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意向,然后再结合课程目标,选定讲授专题;其二,不支持一厢情愿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课程实际,丰富信息量,增强新颖性,具有启发性;其三,适当的聘请外校教师或者社会名士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和思维视野。
(2)参与式的案例讨论法。政治课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课程案例资料十分丰富。不过,在组织案例讨论时需要注意:其一,一定要在每个班级培养数名善于观察生活、提出问题、长于客观分析和语言表达的学生,由他们在课堂上发动和引导同学参与讨论。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讲清案例教学的目的和大概过程,取得全班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和认可,甚至可以将每一次讨论纳入考核;在平常要善于观察,迅速地熟悉各个学生的特点,让全班同学都愿意也能自如的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毫不吝惜对这个班级的期待。其三,在讨论即将结束前,一定要留下时间,由学生们对活动感受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效果。其四,讨论课的选题不宜过宽,但却可以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自然展开,顺势深化。
(3)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法。如今广为流传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每个学习者应给予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高职学生的动手的热情和能力都是很突出的,政治课教学利用此优势,启发大学生为满足接触社会实际的需求而进行实践和锻炼的自觉性。教师既可以针对专题的实际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在讲解改革开放专题时,通过分组布置任务,监控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提出观点,以及最后面向全校进行相关宣传,顺利的完成了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渗透本课程的思想精髓,如在讲解人际交往专题时,在其他班级笔者使用的是游戏法和讨论法,但是在有的班级却是借该班的市场调研实习来进行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教师还可以加强指导,如先提出学习目标,再提供学生研究需要的部分数据、素材,学生主动进行甄别筛选,归纳分析,从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课堂交流或网上交流得以展现;教师也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设计开放式的实践研究话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自由确立与课程相关、本人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查阅书籍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最终以书面成果或网上编辑等形式展现成果进行交流。这里要注意的是,其一,每次活动定要分组进行,并由组员轮流承担组长职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管理、换位思考、团队协作的素质,有利于在小组间激发良性竞争的动力,勇争上游,一举而三得;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提出层次不同但目标和规则明确的要求等,并抓牢小组长,实施过程监控,注意活动总结,在广度上,不限于在班级内分享成果,而是要善于从班到系,从系到院的扩大宣传面,塑造本班级形象,提升个人素质,在深度上,鼓励学生形成书面的成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觉式的自我学习法。如果说前面的三种方法叫做学生主动参与,则这种方法便是自觉完成了,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日后自己独立学习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对于学法的研究和指导非常薄弱,至今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至于自学习惯的养成,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故必须从一时一事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不可有所懈怠和轻视。笔者的深刻体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我们是怎样选题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收集资料的,途径和要点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逻辑思维路径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各个同学的体悟为什么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该怎样综合;我们自身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互补;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世界上的事物会这样简单吗,是否还有每日进步的要求……”等类似的问题。只要对学生们再多点拨一下,他们就会走得更好更远。
“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挖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潜力。这不仅是因为资金和硬件的尴尬,也是由于我们长久使用的“黑板+粉笔”手段仍然有着现代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价值,二者不是“一山二虎”的关系,而是“夫唱妇随”的分工。当然,要挖掘传统教学手段的潜力就得有所创新,可以考虑在呆板的黑白双色体系里,加入彩色因子,如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卡纸和吸贴,形成同样精彩的光彩讲台;也可以考虑购买挂图类的教具等,甚至发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制作一些图片、小报等,可用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这些也都可以丰富学生感官感受;也可以考虑采用简单的可移动的电视和影碟机设备,向学生展示视频资料等。
(2)增强多媒体设施的配备。理由自不用多说了,这也是保证课堂声色光影皆具的最好方法了。当然在应用这样设备时要注意物尽其用,要把实物投影、电影动画、图像模型等手段与传统教学讲授相结合,将“大道理”变得直观生动、深入浅出,而绝不能把简单的把多媒体理解为白色背景的黑板而已。举其中一个侧面来说,课件一定要做得精美,切忌呆板的展现文字纲目,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可以综合,从单向性的展示到互动性的交流可以实现,从教师一个人构思课件到师生共同完成制作也可以结合,或者课中完整的呈现课件或者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完成课件可以选择,用所有班级一个课件到不同班级有不同调整也可以是努力的方向。
(3)探索网络媒介的效用。我国于1994年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开放的网络文化改变了时空结构,“导致了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学生从此可以在“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自由进出。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网络资源都能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今天,几乎在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样良好的教育阵地又怎能弃置不用呢?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其一,将政治课形成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将之挂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其二,建立本课程的博客群,建议以每一门课为单位来建立,在其下可以按班级和授课教师分类,或者按意见类型分类等,都各有好处。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开拓师生沟通新的桥梁,使得交流更为顺畅,学生们也更加愿意倾吐真实的想法,于教学而言,这样便捷可靠的反馈信息机制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横向跨学科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实施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从多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脉络看来,考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且在很多的院校开始迈出了步子。在此,有必要重申以下方面的改革方向:关于考试内容,应该变只考读写为听说读写的全面考查;变注重基础知识为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变注重考查思维的结果为注重考查思维的过程。关于考试形式,应该变单纯的闭卷考试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关于考试安排,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办法。听说考试分散在平时进行,记入阶段性考试总分。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里,笔者主要是从方式方法的操作层面进行了微观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方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领域。这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潜隐在人们的经济生活、职业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无形”的方法相比,更符合教师在课堂使用的实际环境。至于隐性方法在这里不属于论述范围,暂且不论。
最后,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作为全校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实施难度高的公共基础课,如果要真正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大效,必不能少的要素至少还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学质量观、时空观和人才观;学院的资金、设施、政策的支持;团委学生处的学生活动的配合;“第二课堂”和各社团的辅助。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各要素都要融洽配合的体系,任重而道远,要搞好这一课程体系,就必须纳入学院的总体调控,方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希望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2]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4).
二十世纪即将结,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二十世纪是光辉灿烂的一个世纪,是个类社会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也是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物理学革命,建立了相对信纸和量子力学,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现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现代物理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在此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展望一下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前景,探索今后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我想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把当前的情况与一百年前的情况作比较对于探索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
一、历史的回顾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均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图画,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1]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经典物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海林堡、薛定谔等一群科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诞生了!
把物理学发展的现状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作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外,也有不同之处。
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起来以后,现代物理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用现有的理论几乎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在已知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说,现代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在这一点上,目前有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很相似。因此,有少数物理学家认为今后物理学不会有革命性的进展了,物理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原则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今后能做到的只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现代物理学,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些补充和修正。然而,由于有了一百年前的历史经验,多数物理学家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他们相信物理学迟早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在微观世界和宇宙学领域中有一些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的,但是这些矛盾并不是严重到了非要彻底改造现有理认纱可的程度。在这方面,目前的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不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在本世纪之交,现代物理学并无“危机”。因此,我认为目前发生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条件似乎尚不成熟。
虽然在微观世界和宇宙学领域中有一些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的,但是这些矛盾并不是严重到了非要彻底改造现有理认纱可的程度。在这方面,目前的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不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在本世纪之交,现代物理学并无“危机”。因此,我认为目前发生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条件似乎尚不成熟。客观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一般说来,每个层次中的体系都由大量的小体系(属于下一个层次)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宏观与微观是相对的,宏观体系由大量的微观系统构成。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分成很多层次。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包括:探索各层次的运动规律和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
回顾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是在三个方向上前进的。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也将在这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
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已经了解了原子核的结构,发现了大量的基本粒子及其运规律,建立了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认识到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今后可能会有新的进展。但如果要探索更深层次的现象,必须有更强大得多的加速器,而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近期内在这个方向上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1948年美国的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65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背景辐射,再加上其他的观测结果,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此“大爆炸”理论得到广泛的支持,1981年日本的佐藤胜彦和美国的古斯同时提出暴胀理论。八十年代以后,英国的霍金[2,3]等人开始论述宇宙的创生,认为宇宙从“无”诞生,今后在这个方向上将会继续有所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宇宙学的继续发展有赖于向广漠的宇宙更遥远处观测的新结果,这需要人类制造出比哈勃望远镜性能更优越得多的、各个波段的太空天文望远镜,这是很艰巨的任务。
我个人对于近年来提出的宇宙创生学说是不太信的,并且认为“大爆炸”理论只是对宇宙的一个近似的描述。因为现在的宇宙学研究的只是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以内的“宇宙”,而我相信宇宙是无限的,在我们这个“宇宙”以外还有无数个“宇宙”,这些宇宙不是互不相干、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有影响、有作用的。现代宇宙学只研究我们这个“宇宙”,当然只能得到近似的结果,把他们的延伸到“宇宙”创生了初及遥远的未来,则失误更大。
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
这正是统计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是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有了得大的发展,然后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接着混沌论和分形论相继发展起来了。近年来把这些分支学科都纳入非线性科学的范畴。相信在二十一世纪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上述的物理学的发展依然现代物理学现有的基本理论的框架内。在下个世纪,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应该怎样发展呢?有一些物理学家在追求“超统一理论”。在这方面,起初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天才科学家努力探索“统一场论”;直到1967、1968年,美国的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统一电磁力和弱力的“电弱理论”;目前有一些物理学家正在探索加上强力的“大统一理论”以及再加上引力把四种力都统一起来的“超统一理论”,他们的探索能否成功尚未定论。
爱因斯坦当初探索“统一场论”是基于他的“物理世界统一性”的思想[4],但是他努力探索了三十年,最终没有成功。我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认为“物质世界是既统一,又多样化的”。且莫论追求“超统一理论”能否成功,即便此理论完成了,它也不是物理学发展的终点。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5]
现代物理学的革命将怎样发生呢?我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值得考试:
1)客观世界可能不是只有四种力。第五、第六……种力究竟何在呢?现在我们不知道。我的直觉是:将来最早发现的第五种力可能存在于生命现象中。物质构成了生命体之后,其运动和变化实在太奥妙了,我们没有认识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我们今天对于生命科学的认识犹如亚里斯多德时代的人们对于物理学的认识,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很可能的。我认为,物理学业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之一,与此有关的最关于复杂性研究的非线性科学的发展。
2)现代物理学理论也只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应该通过审思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不完善性来探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在下一节中将介绍我的观点。
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完美的吗?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的理论基础是否十全十美的
呢?我们来审思一下这个问题。
1)对相对论的审思
当年爱因斯坦就是从关于光速和关于时间要领的思考开始,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我们今天探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也应该从重新审思时空的概念入手。爱因劳动保护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是从讲座惯性系中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开始的[4],他规定用光信号校正不同地点的两个时钟来定义“同时”,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了洛仑兹变换,进一步导致一个四维时空(x,y,z,ict)(c是光速)。为什么爱因劳动保护担提出用光信号来校正时钟,而不用别的信号呢?在他的论文中没有说明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有深刻含意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脱离物理质运动谈论时间、空间,在定义时空时应该说明是关于什么运动的时空。现代物理学认为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A处发生的“事件”影响B处的“事件”必须通过一定的场传递过去,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空间的定义与这个传递速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这种场是电磁场,则电磁相互作用传递的速度就是光速。因此,爱因斯坦定义的时空实际上是关于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物质运动的时空,适用于描述这种运动。
爱因斯坦把他定义的时间应用于所有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就暗含了这样的假设: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也是光速c.但是引力相互作用是否也是以光速传递的呢?令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为c'。至今为止,并无实验事实证明c'等于c。爱因斯坦因他的“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而在实际上假定了c=c'。我持有“物质世界既统一,又多样化的”以观点,再加之电磁力和引力的强度在数量级上相差太多,因此我相相信c'可能不等于c。工样,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物质运动的四维时空(x,y,z,ict)和关于由引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是不同的。如果研究的问题只涉及一种相互作用,则按照现在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运动方程的形式不变。例如,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形式不变,只需把常数c改为c'。如果研究的问题涉及两种相互作用,则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不过,首要的事情是由实验事实来判断c'和c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需要导出c'的数值。
我在二十多年前开始形成上述观点,当时测量引力波是众所瞩目的一个热点,我曾对那些实验寄予厚望,希望能从实验结果推算出c'是否等于c。令人遗憾的是,经过长斯的努力引引力波实验没有获得肯定的结果,随后这项工作冷下去了。根据爱国斯坦理论预言的引力波是微弱的,如果在现代实验技术能够达到的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之下,这样弱的引力波应该能够探测到的话,长期的实验得不到肯定的结果似乎暗示了害因斯坦理论的缺点。应该从c'可能不等于c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c'和c有较大的差异,则可能导出引力波的强度比根据爱因劳动保护坦理论预言的强度弱得多的结果。
弱力、强力与引力、电磁力有本质的不同,前两者是短程力,后两者是长程力。不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传递不同的媒介粒子而实现的。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引力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光子;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规范粒子(光子除外);强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介子。引力子和光子的静质量为零,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都是光速。并且与传递粒子的静质量和能量有关,因而其传递速度是多种多样的。
在研究由弱或强相互作用引起的物质运动时,定义惯性系中不同的地点的两个“事件”的“同时”,是否应该用弱力或强力信号取代光信号呢?我对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是外行,不想贸然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应该用弱力或强力信号取代光信号,那么关于由弱力或强力引起的物质运动的时空和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及关于由引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
有很大的不同。设弱或强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为c'',c''不是常数,而是可变的,则关于由弱或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为(x'',y'',z'',Ic''t''),时间t''和空间(x'',y'',z'')将是c'的函数。然而,很可能应该这样来考虑问题:关于由弱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在定义中应该以规范粒子的静质量取作零时的速度c1取代光速c。由于“电弱理论”把弱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了,因此有可能c1=c,则关于由弱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和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是相同的,同为(x,y,z,ict)。关于由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在定义中应该以介子的静质量取作零(在理论上取作零,在实际上没有静质量为零的介子)时的速度c''取代光速c,c''可能不等于c。则关于由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不同于(x,y,z,ict)或(x',y',z',ic't')。无论上述两种考虑中哪一种是对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将是高于四维的多维时空。对于由短程力(或只是强力)引起的物质运动,如果时空有了新的一义,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也就是说需要建立新的量子场论、新的核物理学和新的粒子物理学等。如果研究的问题既清及长程力,又涉及短程力(尤其是强力),则更需要建立新的理论。
1)对量子力学的审思
从量子力学发展到量子场论的时候,遇到了“发散困难”[6]。1946——1949年间,日本的朝永振一郎、美国的费曼和施温格提出“重整化”方法,克服了“发散困难”。但是“重整化”理论仍然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并没有彻底克服这一困难。“发散困难”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粒子的“固有”能量(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相互作用能量合在一起计算[6],这与德布罗意波在υ=0时的异性。
现在我陷入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采用传统的德布罗意关系,就只得接受不合理的德布罗意波奇异性;如果采纳修正的德布罗意关系,就必须面对使新的理论满足相对论协变性的难题。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或许还与时间、空间的定义有关。现在的量子力学理论中时宽人的定义实质上依然是决定论的定义,而不确定原理是微观世界的一条基本规律,所以时间、空间都不是严格确定的,决定论的时空要领不再适用。在时间或空间的间隔非常小的时候,描写事情顺序的“前”、“后”概念将失去意义。此外,在重新定义时空时还应考虑相关的物质运动的类别。模糊数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把这个数学工具用到微观世界时空的定义中去可能是很值得一试的。
1)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
2)可能应该从两方面去控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1)发现客观世界中已知的四种力以外的其他力;(2)通过审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重新定义时间、空间,建立新的理论
关键词:案例导向 计算机导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66-01
《计算机导论》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首门必修专业课,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先导课。该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1]。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所学内容有了全局的、概貌性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同时,该课程也是对新生的一次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3]。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非常必要。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前景与职业要求,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虽然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描绘体系框架,奠定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过程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缺乏创新。当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教学中没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今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对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模版制作,内容设计流于形式,交互性不佳,无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沟通,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某些地方将《计算机导论》实验课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归为一类,只练习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操作,这和《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存在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
3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提出概念,然后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无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计算机知识的介绍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导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指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计算机导论》的课程中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例如通过组装学生个人电脑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讨论分析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恰恰相反,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培养学生对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体认识度。通过将计算机领域的多种知识融合入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相关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整个教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3)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交互的有趣活动。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强烈兴趣能够使学生比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的问题,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兆豪,黄文艳.“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5):11-13.
关键词:控制学科;社会需求;理论发展;PID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56-02
控制学科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本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综合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以各研究领域内抽象出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应该采用何种控制决策方法,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传统的控制目标经常以某一回路的控制精度为目标,研究某种控制器,远不能满足目前大工业环境下以经济效益为最终控制目标的这一实际需求。本文从工程界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理论发展的与建设。
一、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的控制学科理论发展
实际上,从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驱动力,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的发展一直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各领域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许多新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反过来又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形成和发展。
早在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水运仪象台和蒸汽调速器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推动了最早的控制研究,推动了控制理论中的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轮船掌舵系统和电话系统推动了经典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与航天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并引导了ICI公司的控制系统及目前常用的PLC、DCS控制系统与嵌入式控制系统,PLC、DCS及工业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阿波罗计算机控制系统又引起了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目前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运行优化与控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在数学工具上,经典控制理论阶段运用的是拉式变换和微分方程;现代控制理论阶段运用的是状态空间和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之后有差分方程、Z变换[1]。
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发展中问题剖析
对于工业界来说,最终目的是希望利用新方法新理论给企业带来效益和理论,而不仅仅是理论上先进的新方法。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发展已经较为完备,并且提供了反馈、预测、前馈、反馈、优化等大量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然而,这些理论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并未被工业界广泛接受并应用,反而以消除控制偏差为目标的PID控制器设计方法仍是目前的主流解决方法。而PID理论是1911年从工程界提出的,经过了100年,这一理论在工程界仍被广泛应用。而且工程师们经常采用经验手动调整PID参数,很少采用控制理论上提出的各种PID参数的整定理论。那么为何控制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而却不被工业界接受和应用呢?根本原因恰恰在于PID是从工业界提出的,是迎合了当时工业界实际需求发展起来的理论。而目前大部分的控制理论的研究忽略了工业界的实际需求,单纯从数学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和发展,背离了当初社会需求驱动控制理论发展这一前提。例如在控制理论中,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需要建立控制器设计模型基础上,再设计相关的控制器,再分析设计器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而在实际工业界中,根本不存在控制器模型,而工程人员不可能去建立控制器设计模型,即使勉强建立了控制器设计模型,也不可能精确再现实际工业过程,在一个不精确的控制器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控制器的设计,显然其意义具有局限性。另外一方面,从事控制理论研究的大多数人缺乏实际工程背景,不了解实际工业界真正的需求,很难从实际控制系统的需求去进行理论的研究。如此一来,控制理论成果不可能真正被生产实际中的工程人员所应用。
综上所述,一方面工程界还不能有效得将现有的控制理论与实际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另外一方面理论学术界又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工业中的真正需求,因此,他们很难找到能够使控制学科理论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交叉点。工业实际中的被控过程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而传统的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只考虑了某些特殊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中最成熟的理论是线性系统,传统的控制理论是基于控制器模型基础上设计控制器的。由于工业过程运行与行业知识密切相关,针对其过程的具体特性,采用具体的方法解决控制需求,至今还尚未形成真正适合工业界的一般的控制理论[2]。
三、新环境下对控制学科理论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工业生产制造企业对其能耗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综合生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企业已经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转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从工业工程的角度看,自动控制或者人工控制的作用不仅仅是使控制系统输出很好地跟踪设定值,而且要控制整个运行过程,使反映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质量、效率与消耗相关的运行指标在目标值范围内。同时要求在保证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反映产品质量与效率的运行指标,尽可能降低反映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消耗的运行指标,实现运行优化[2]。然而,过去的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都假定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回路设定值,集中在提高反馈控制的效果,忽略偏离理想设定点的反馈控制不能实现系统的良好运行[3]。
传统控制理论与方法要求被控对象可以用确定性的线性模型描述,由于难以精确建立实际中被控对象的模型,很难应用上述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理论和方法。虽然工业界大部分仍采用PID控制技术,而对于具有强非线性、多变量等特性的复杂工业过程仍难以采用PID进行有效控制。这是由于PID控制器适合于具有线性动态特性的被控对象。而针对具体过程特性和行业背景,通过引进各种智能技术,如专家规则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基于数据的控制方法却在具体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这说明,引进各种智能技术,结合基于数据的智能技术和数学模型进行先进控制理论的研究将成为新工业环境驱动下的理论发展方向。
四、新环境下控制学科理论发展方向研究
在新的工业环境下的需求驱动下,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发展主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一)工程人员与理论研究人员互通有无的研究方式
工业界的工程人员熟悉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从实际被控过程特性出发,从数学理论角度提出和描述控制需求;理论研究人员应走到实际工业界中去,深入了解工业界的实际需求,时刻围绕工业界的需求进行控制理论的研究。在进行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中,一定注意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提出新的控制器方案后,尽量到实际工业界去验证,或者进行真实对象的模型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器的验证。
(二)发展基于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的控制器设计理论研究
现有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经常要求被控对象可以用确定性的线性模型描述。由于实际中被控对象的模型参数未知或时变,或受到未知的随机干扰,或存在未建模动态等不确定性,在实际中,有的被控对象具有强的非线性动态特性,难以采用上述方法获得满意的控制性能,因此近年来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方法和基于数据的研究受到重视。由于难以建立工业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难以应用上述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理论和方法。由于工业过程中可以方便的使用输入、输出与跟踪误差等数据,以跟踪误差为基础的PID控制器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工业界应用的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PID控制技术。其他基于数据的控制方法,如无模型控制[4]、学习控制[5]、模糊控制[6]、专家控制(规则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仿人行为的智能控制等也开始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五、结语
由于新环境下工业界对控制学科理论的发展要求发生变化,已经由过去简单的回路控制精度要求上升为对经济效益的要求,且由于被控对象的非线性特性,迫切要求控制学科理论的发展从过去的以线性理论为主的理论转向以非线性结合数据的智能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海岩,孟庆国.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J].力学进展,2002,32(2):294-6.
[2]柴天佑,丁进良,王宏.复杂工业过程运行的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05):505-15.
[3]Engell S.Feedback control for optimal process operation[J].J Process Contr,2007,17(3):203-19.
[4]于建梅.复杂工业过程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研究[C].Place.Published:北京化工大学,2012.
【关键词】学科专业理论;提稿;研究
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院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牵动着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教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建设工作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如何发挥每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提升学校的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学术研究方向定位不准确导致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
现在院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她们在攻读学位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到了工作岗位后,有的忙于各种事物,有的自身所学专业和教研室的专业有一定差距,甚至差距较大,加之其它各种原因,很多人不能继续自己以前的研究方向。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尽快结合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原来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就会逐渐老化,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是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而新的成果没有产生,高学历人才就没有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导致了高学历、“低”水平。
二、结合工作实际,找准个人研究方向
学校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依靠每名教师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梳理前沿知识,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确立个人研究方向。在梳理前沿知识的过程中,会涉猎大量本专业的专著,这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研究水平的一个提高。只有找准研究方向,才能有目标,有动力,才能在所选方向孜孜不倦,不断进取。这样经过个人不断努力,在领域内取得一定教学、科研成果。每名教师的成果积累起来,整个学校学科专业理论研究就会硕果累累。
三、在个人研究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发展
教师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每名教师的发展都将对校区学科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好个人发展规划。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个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制定好发展规划
每名教师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立足于工作实际,制定好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年轻教师可在教研室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下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比如个人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无线电通信,那么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自己要在这几年内上课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争取参与几个科研项目等等。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便于个人努力去实现,不要一味好大喜功,给自己制定虚无飘渺的计划,反而不利于自己进步。
(二)形成自己的特长
在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后,每名教师要有目标地根据个人兴趣和所研究内容,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就是自己所“专”的方面。比如可以在软件编程方面比较“专”,也可以对硬件电路非常“专”,这个“专”要达到一定程度,要让大家提起这个领域就会想到自己,才算形成里自己的特长,才能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可以通过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等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每名教师都如此,教研室就会在本专业各个领域都有相关人才,整个教研室的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
(三)经营好一门课程
关键词: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凸显;有机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很多人都非常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模式、手段的改革,并探索创新出许多好的方式方法、模式、手段,如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自主式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教学、专题影像教学等。这从某种意义讲是抓住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它程度不同地克服了以往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痼疾,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在诸多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中,严格来讲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差,而只有是否合适的问题。是否与所要进行教育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而具有协调性,是否与所进行教育的对象相联系而具有针对性,是否与进行教育的教师个体的风格、特质相契合而具有统一性;这些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相关改革时更须关注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对于以往备受人们指摘的所谓理论灌输教学方式方法也同样适用,不应因为过去人们对其的过多指责而贬之至一无是处,关键还是要看前面所提到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性、针对性和统一性如何,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仍不失之为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笔者以为,任何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都离不开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管何种方式方法、模式和手段,都是不能忽视或者否定的教学必备元素,缺少其中的任一元素,都成不了真正意义的教学。这是其一。其二,任何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都离不开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者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有机而非机械、只图形式的结合。其三,任何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凸显出来的元素。因此教育者要紧紧抓住它,才能运用好,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对此下面用一个简表列出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和手段中所凸显的元素和特点,以利于我们去更好地把握好它。(如表所示)
应该说,这些方式方法、模式和手段或显或隐都蕴含着教学的不同元素,区别在于其所凸显的元素和特点有所差异,或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或着重教师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或看重教师与学生的融洽。以此为标准,笔者把它们归纳成ABCD四种类型。笔者以为,这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模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都可以并存而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唯一性,只是应该视其在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所涉内容、对象乃至教师的不同而采取合适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ABCD四种类型中,究竟有何区别呢?我们首先看看B类型即“自主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有不少的具体的方式与模式,学生的“讲与演”是其中一种,其主要和常见的,是学生的演讲和各种形式的演绎。其实无论是哪种具体的方式,都 是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其他两个方面的元素就不具备或不重要。相反,即使从这种凸显、强调学生主体的形式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除了其凸显的元素和特点外,也离不开另外的其他两方面,即教学内容和教师。学生的“讲与演”都应当有内容,而且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那还是思政课的教学吗?同时,学生的“讲与演”是按照教师的筹划、设计的大方案来进行的,包括讲演的内容,讲演的限制时间乃至评价的指导性标准等,教师在此当中都起指引和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能动、主动学习,去积极、主动参加到相关的学习实践中去。
从当前创新所采取的诸多教学方式方法、模式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与凸显、强调学生主体的B类型不同,还有A类型。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教师这个主体、教师这个元素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凸显的。这从前面简表的简单罗列中也可略见一斑。在所列举的诸多教学方式方法、模式中,正如前述,都离不开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只是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其所凸显的元素和特点有所差异而已。即便如此,我们看到除了前面刚刚论及的自主式学习中确实更多时候更加凸显学生主体,更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更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外,几乎其他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都更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好他的角色。讲授法或者所谓的“灌输”自然无须再讲,这类教学方式方法当然具有极强的教师印记,而所谓的“启发式”、“引导式”其实也与教师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再看其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新模式即C类型,如“案例法”、各种“专题”教法,虽然其首先凸显的元素是“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是由人来支配的,而支配它的主要是教师。因此即使在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新模式、新方式方法中,除了凸显其“教学内容”外,与此相随的必然也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凸显出来。这也是为何我们经常强调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因所在。当然,在这些教学新方式新模式中,更注重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师”主体的有机结合与恰当结合。
最后我们再看看D类型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模式,如“讨论式”与“互动式”,其所凸显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者,它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叉互动。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更难于把握的模式与方式。因为在此当中,最起码有教师与学生两个轨道,而这两轨道是平行的还是有交集的,是比较良性的、和谐的交集还是徒有形式上交集或者是劣性的交集,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此类方式的适用及成效的取得,就决定于教师和学生自身质素的具体情况,有赖于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提高,使之有更良性的交集和更佳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声乐方向;教学体系
自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我国在音乐界引入了西方音乐的教学体制,这一教育体制的建立,让我国音乐教学呈现出以现代音乐为基础的变革,各大院校在授课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基本乐理的传授上,虽然音乐是共通的,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音乐界贡献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未来甚至是更加长远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以及完善,对其基本理论进行总结。当前不少院校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为声乐方向招收学生,目的是希望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授课情况以及具体教学体系的构建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够对今后学科体系的构建带来一定的帮助。
1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建立在先秦哲学的辩证思想上,将其应用在音乐实践中,分为以下几方面的表述系统,例如“声可无定高”、“死谱活奏”等,苏子和西方音乐乐理在中国的发展,其强调的是“音有定高”的表述系统,可见中西方在音乐理论方面是存在矛盾的,但是二者我们都不能否认,因为不同音乐乐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自身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原因基础上的,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因此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以及意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在我国众多音乐家的共同推广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处在一个繁荣的局面中,并且具备了长足的进展,并且还形成了跨地域以及跨民族等方面的研究,为了将其进一步的传承下去,有必要以此为方向对学生进行指导,让这方面的教育更好的推广下去。
2 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建立以后,我国各大音乐高校分别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例如戏曲、说唱以及民族器乐等,声乐也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向,在教学方面共同的特点是具有认知性、浅层性以及感化性,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产生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音乐,从而不被西方音乐过度的腐化。在感性认识方面,主要是最低级层次上的认识,主要是在感觉、知觉以及表象这三种形式上得到认知的,能够更加直接与具体的显现出来,所以只有将这种表层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具体化,才能对传统音乐理论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声乐方向的学生授课为例,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下功夫,建立起以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为主的两大课群,专业理论方面主要是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为基本导向,并且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该重视起实用性以及拓展性的发展,在教学计划范围内适当的增加实践性比重,开拓创新实践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得到了激发,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专业理论枯燥乏味了。
在声乐实践的教学模式中,还应该创建一个以舞台化为根本的模式,这样能够促进课堂与舞台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实践的过程,所以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掌握传统音乐理论知识,并且应用在实践中,因为声乐演唱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并且系统学习的过程,必须要在长期的磨练以后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能够以舞台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经验的积累是十分有帮助的。
“依词生腔”和“依腔填词”是中国人创造声乐曲的两种传统方法。演唱“依词生腔”的旋律,一般称为“吟”,如“吟诗”、“吟文章”、“吟诵”;演唱“依腔填词”的作品,则叫“唱”,如“唱戏”、“唱词”“、唱歌”等。当然,这个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旧时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给孔夫子磕过头后,就开始学习如何“依词生腔”和“依腔填词”。读书、吟诗,就是在训练“依词生腔”的能力,背诵诗词歌赋中有关“平仄”的公式,就是在训练如何“依腔填词”。
学生通过私塾和学校学习“依词生腔”和“依腔填词”,老百姓则通过演唱传统声乐作品艺术实践活动学习这两种创作方法。演唱是几乎都要“依词生腔”。沈Z发明的、至今还在使用的只写板眼不标音高的乐谱,便要求演唱者“依词生腔”。学唱秦腔,老师只强调“字”正,要大家按说话的方式,按照规定,在板上或眼上张嘴即可,根本不教乐谱,我们也没有音高的概念,这就是“依词生腔”。无论是“依词生腔”或者是“依腔填词”,需要处理的都是“腔”和“词”的关系,因此“腔词关系学”应当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第一门、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
学习腔词关系,应当循序渐进,从字调开始,经过了解和掌握变调、句调,再深入到上、下句,四句头。为了逐渐掌握从一个字、一个词组、一句到多句如何“依词生腔”和“依腔填词”,还要学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的曲调发展手法,如重复、换头、换尾、分裂、加花、加垛、承递、模进等。
在音阶部分首先要说明“宫、商、角、徵、羽”等阶名的来源及其意义,并根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音阶。我国的音阶包括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而且每种音阶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品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民族传统音乐中的各种音阶形态进行总结、补充和论述。
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传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不能一蹴而就的,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需要所有的音乐界同仁都能够本着强烈的资任心和使命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使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姚立华.论中国近代文化观念冲突下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J].音乐创作,2010(05).
[2]刘玉亭,钦苏潍.简论金铁霖的民族声乐艺术[J].中国音乐,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