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06-06 04:3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烟台的海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篇1

摘要:随着近年来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微型学习的有效支撑。然而,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实际的微型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学习公众号,面向我院汽车工程系师生微信用户,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用户的学习资源转换率偏低,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等。进而提出本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微信平台;教学辅助;资源推送

【中图分类号】G642.4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9-01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为适应教育新形势,体现教育新常态,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如何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和个性化等趋势发展。学习以从传统的课堂逐渐转变成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一种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终身化学习。

二、微信学习平台运行情况

微信作为移动的微型媒体,可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支持,有效实现辅助教学。为更好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学习,我们建设了一个汽车专业知识推送平台――“汽车系团总支”微信平台,通过贴近师生需求和兴趣的知识定期地推送一系列学习资源。吸引师生使用,及时调查反馈使用情况,不断优化运行。

在近一年的运行过程中,已有1348 名微信用户通过搜索、朋友圈分享和推荐,选择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大量鲜活、图文并茂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及时更新和推送资讯,如汽车时事类、营销管理类、维修技巧类、服务意识类、案例讨论类等,与课堂知识互为补充,形成一张完善的知识大网,扩展视野,丰富背景知识,并学生对推送内容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优化。为用户提供了语音识别接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想与教师交流,就可以通过微信语音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对话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很快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方便学生解除疑难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学习―交流―再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用户的学习内容和行为分析

“汽车系团总支”微信公众号在梳理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微型移动学习碎片化特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延展,公众号融合了视频、图表、文字和动画等媒介形态,知识点采用图文结合的编排样式,每章文字篇幅不超过 1000 字,另有多条视频用于讲解。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精准的信息推送功能,力求通过微内容的 100% 到达率为公众平台创造良好的用户粘性,但实际的图文转化率数据却显示,公众号单个知识点的平均转化率仅为 19.97%,约 80.03% 的用户虽然收到了内容推送的提醒,s未参与学习。

此外,从每周学习资源送达与图文页阅读统计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众平台开放近 2 个月后,学习内容的阅读率并未与用户增长的速率保持同步,并且原文阅读与用户数之间的增速差距在明显增大。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容易使学习者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在缺少必要的学习引导与管理的环境下,用户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明显不足。

除学习者自我学习管理以外,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推送频率也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学习资源 7 天内原文阅读人数统计图呈现了37 条学习资源使用率的变化,每条信息在当天都会达到阅读人数的峰值,随后在 1 - 2 天的时间内迅速回落。

四、反思和发展建议

我们认为微信公众平台能够为移动微型学习提供有效支持,但仍需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内容、学习环境、支持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发挥其综合优势的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一)应以微信用户为核心,将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作为目标开展推送信息设计。实时跟踪微信用户的学习需求,开发建设与之适应的资源内容; 以有利于网络传输为原则,设计短文本、微图像、微音频和微视频等不同的资源呈现形式; 以符合微信用户的使用习惯为导向,适当加快内容更新、助学促学信息的推送频率; 结合微信的智能应答、分组管理和实时交流技术,创建多元化学习情境和与之配套的学习支持服务,使微信公众平台支撑下的课程学习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制作、传输、获取、接纳与散播,从而扩展移动微型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 加强推送速率与媒介形式并重的资源建设。以往有关微课程内容的应用研究大多以微视频作为主要媒介形式。然而,研究发现,学习内容的媒介形式(视频、图文)对资源转化率与学习认知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微信用户的专业背景、学习需求、学习参与度等方面是造成认知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资源内容的更新速度对资源转换率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如资源后的1- 2天往往是图文浏览量最为密集的时段,在引发高频率用户转发的同时带来了新用户的加入。微型公众平台的学习内容的用户集中关注时间较短,这对微内容制作与推送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适当减少资源的时间间隔,并能保持相对平稳,将有助于提升用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建议,资源内容的制作采用适合的信息视觉化形式,在字形、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介形式的编辑方面,尽量避免给学习者的浏览与认知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提升学习资源的送达频率,将资源的时间间隔缩减至 2 至 3 天,减少学习的周期,将有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学习期间内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66-72.

[2]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3]王海庆,徐春玲.一定学习交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4(2):51-54.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开展 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味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的个别指导,这叫因材施教;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范读,这叫示之以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从而深入地读出文本的味,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精心教学设计,深化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能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体化、序列化,整体统一于每篇课文之中。精心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其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有关年段目标的规定,二是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例:《草原》一文,初读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美”字。因此,我在具体教学时,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将所提问题归纳为描写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两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两个研读专题:(1)课文是怎样描写蒙古草原的“自然美”的?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读到这些语句时,你想到了什么?(2)“人情美”表现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的?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此教学设计,使得课堂走出了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应答的误区,使学生在积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麋鹿》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字词之后,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中,结合书本内容将书上的插图进行简要勾勒与着色。如“雄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的没有角,蹄子宽大”、“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麋鹿的相关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描述,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其主动探求有关麋鹿方面知识的欲望。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一、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2、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1、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积累语言 促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17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还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词汇,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1 让学生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每到开学初,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做读书笔记,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美其名曰“采蜜本”,每天坚持阅读课外书,看到好词好句及时摘记下来,还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定时交流读书的乐趣,展览优秀的“采蜜本”,评比出“辛勤的小蜜蜂”。在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的同学还对“采蜜本”进行了美化,翻开那一本本色彩和文字兼美的“采蜜本”,犹如看到一只只辛勤的小蜜蜂正在鲜艳的花朵上采撷着新鲜的花蜜,令人赏心悦目,喜不自禁。“学以致用”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恰当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并写上“语言运用好!”“你的词汇真丰富!”等批语,增强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乐趣,让他们尝到积累语言的甜头。

2 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告诉我们:小学生积累语言有法可寻。

2.1 诵读中丰富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小学生记忆力特别旺盛,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多多背诵妙词佳句、精品文章,通过背诵的语言实践促进语言积累,并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韵文、古诗词及现代诗等,是适宜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容。课堂上,以读为本,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朗读流程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求背诵,积累语言。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读书形式多样,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西湖》一文,以优美的笔触细致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堂上,笔者先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出示西湖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然后,进一步组织配乐读、表演读等等,在反复朗读中诱导学生想象西湖的美景,直到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逐渐融入课文的文字里。这样,学生就顺理成章地在朗读中积累了语言。

又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罗隐的《柳》,杨万里的《新柳》,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诵读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的效果。还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块,拓展了学生诵读积累的范围。

2.2 品析中勤于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确,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品析中积累。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笔者出示了三句描写春天烟台海的句子:①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②海水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③海水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然后组织学生加以修改、变化和比较。对于第一句,笔者示范修改成:“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像个顽皮的孩子。”并且让大家品读修改前后的两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接着,让学生自己修改,并互相讨论。教师则引导大家从用词语造句等方面入手,发挥想象力,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海水的轻盈与可爱,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如“害羞似的退了回去”、“又扑了上来”,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并且逐步学习如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这样品词、品句,学生就会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不断丰富“语言仓库储备”。

2.3 复述中沉淀积累

复述作为一种语言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系统连贯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复述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材料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当然,仅仅这一步还不够,必须进一步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方式,学会抓住重点。应该说,复述比背诵更有利于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复述是一种更高形态的语言积累方法。

《郑成功》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主要写了他、建设台湾这两件事。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之前,笔者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复述时,要求学生抓住这些词语把的原因、经过、结果说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并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运用中深化积累

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运用。首先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但要加强练习,而且要善于指导运用迁移。如《孔子游春》一课,文中有很多四字成语,如“温文尔雅”、“善施教化”等,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学习运用。可先布置抄写词语,在抄写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实践表明,学生在此类练习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不断吸收新鲜语汇,能够有效促进语言的积累。所以我们在习题评析时,要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的学生及时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其次,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生活素材。还必须要求学生把积累语言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来完成,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本专用的语言积累本子,每天根据教师布置的范围收集优美词句,使他们的语言积累一开始时就能在正确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难点 切入点 结合点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篇6

一、抓住文章标题设计,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缩影,是文章重点的提示,是文章线索的暗示,是文章丰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折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最敏感的神经,抓住文章标题进行阅读整体性提问的设计,可以便捷地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围绕文本标题设计下列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儿童多处呈现出什么情境?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性提问的引领下,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儿童多处热闹非凡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天真烂漫。作者选择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是因为儿童天真活泼,生机勃勃,而且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儿童就是春天,儿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有无限光明美好的未来。“只拣儿童多处行”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更表明了作者对儿童的无限关爱,希望儿童得到春天般的呵护和感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整体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内容、探索发现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进一步激发了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好的构思,构思在写文章时是作者思路的运行,这在读者面前表现为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借助思路把内容庞杂的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借助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和体会作者的情愫。写得好的文章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抓住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问,引导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本文叙写的对象是秦始皇兵马俑,围绕这种特殊的对象,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既具体地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具体情况,又显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根据文本结构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整体性提问的问题: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临潼的哪几种秦兵马俑,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课文开头结尾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和中间部分构成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秦兵马俑有着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依次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驭手俑和军士俑)、弓弩手俑和马俑等六种典型的秦兵马俑。文章的开头指出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地处西安临潼,结尾指出其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这样,学生充分整体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下面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文章语言赏析,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许多篇选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堪称经典范文,这些课文都有过人的文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感受如此精美的语言,总让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美好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美好的语言,认识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和创造语言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