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预算绩效分析8篇

时间:2023-07-10 09:2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预算绩效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算绩效分析

篇1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高校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各种不同的高校资源,通过内部化来节约交易成本,优化配置资产结构,从而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如何发挥这一效益,需要借助于各种管理机制与手段,其中财务预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预算能将高校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浪费最小化而利用效率最大化。

支持高校战略管理。高校管理最为核心的是财务战略管理,它是对高校未来走向进行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特征。财务预算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它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指导现在的实践,因而具有战略性,对高校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

协调高校经营管理。在高校经营管理过程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及各部门与高校整体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往往又直接或间接决定着高校整体利益与各部门及教工个人的局部利益,这就要求为了完成高校整体目标和任务,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继而完成高校的总体目标。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财务预算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它通过制度的运行来代替管理,是一种制度管理。

调动全员参与管理。财务预算不是单一部门或单一个人的管理行为,财务预算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所有员工,那种将财务预算视为部门管理或权威管理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对象是人,但管理的主体同样是人,如何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不是凭一句口号,而是必须付诸实施。财务预算通过设置各项定量指标,使教工的需要与高校的目标联系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高校管理作为人人自发的一种管理。

考核高校部门业绩。财务预算为考核各部门及教工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高校各职能部门都根据预算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的安排日常工作,组织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实际成果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促使各部门及教工对差异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加强高校财务控制。财务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它将预算主体和预算单位的行为调和到“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层面上,预算作为一根“标杆”,使得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努力去完成预算,预算完成与否如何与其自身绩效挂钩等等,从而起到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相对等的作用。同时,对于财务预算主体,也有了明确的依据来考核执行主体,从而控制高校管理的运行过程,并保证结果的实现。

高校财务预算的方法

高校财务预算采用的方法是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高校在编制预计支出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项目和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为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零基预算的主要特点。可以促进高校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预算管理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由于这种方法一切从零开始,对费用一视同仁,有利于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考虑预算问题;这种方法一切从零出发,预算时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势必带来极大的工作量,而且也需要比较长的编制时间。

零基预算的编制程序。高校内部各有关部门根据高校的总体目标,对每一项业务说明其性质、目的,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项业务所需要的开支或费用;组成预算委员会,该预算委员会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划分不可避免项目和可避免项目、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确定各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开支标准;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在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创新思维,实施零基预算编制时:第一,高校党委和行政应初步确定预算年度的人员编制和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高校各部门根据学校预算年度的人员编制和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提出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理由及其开支标准。第三,高校财务处按预算项目,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各项费用支出。第四,预算委员会根据高校的总体目标,审查每项费用对实现总体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费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费用按优先次序划分为A、B、C三类,即:必保、需要、更好。第五,预算委员会审定资金来源与可能,按照已认定的各项费用优先次序来安排资金。对赤字项目则建立滚动项目库,按重要性排序,视财力按顺序分步专项落实。第六,编制出高校年度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报表,实现收支平衡。

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

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管理的重心要落在预算的执行上。严格预算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各预算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执行,不得突破预算额度;财务部门应实时监控各单位预算执行,以规范和监督校内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年终由财务处汇总分析做出评价,对重大经费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考核,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做出评价。二是强化管理,特别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财务收支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应建立起对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审计责任意识。

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是严格执行预算的有效手段,高校每年应根据预算收支的项目、部门、重要性制订与预算执行相配套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实施每月考核、年终奖惩制度。对超预算收入和节约预算支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预算收入和超预算支出给予批评惩处;对未完成预算支出项目应视未完成工作任务给予通报;同时将考核和奖惩的结果与行政考核、部门评优、下年度预算挂钩。通过考核与奖惩的结合,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畅通信息传递与反馈。建立一套上下互动、层层畅通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是预算执行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财务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下达部门预算、部门用款申请预算、核准报销减少预算,实时监控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通过网络信息传递与反馈,一是可以提高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二是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以杜绝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四是领导、财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能够随时掌握分析学校、部门的财务情况。这样高校的预算计划和执行,可以及时预警、禁止和总结,可以实施阳光操作与绩效分析,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

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

本文借鉴企业财务分析方法,结合高校实际,从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作如下探讨。

(一)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对高校财务预算进行绩效分析,首先应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不同于企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建立了一套以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为主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高等学校以教学、科研为目标,追求高校多维度效益,很难建立完整、系统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但是,高校必须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十分明确,因此,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是最直接和简便的。分析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

,可建立如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二)财务预算绩效分析指标的计算

根据绩效分析的六大类十五项指标体系,各项分析指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1.资源利用率。高校资源利用率主要包括两类资源利用率。一是教学资源利用率,根据高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师资数量、实验设施等硬件条件,计算出在校学生规模,根据在校生规模可以计算出应有预算收入,将应有预算收入和实际预算收入比较,就是教学资源利用率。

教学资源利用率=实际预算收入÷应有预算收入×100%

二是科研资源利用率,根据高校师资和设备能力可预测出科研服务收入,将实际科研服务收入与预算收入比较,就是科研资源利用率。

科研资源利用率=决算科研收入÷预算科研收入×100%

2.战略目标实现率。战略目标实现率从财务角度可理解为重点收入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两类。

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重点收入项目实现额÷重点收入项目预算额×100%

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重点支出项目支出额÷重点支出项目预算额×100%

3.部门贡献率。部门贡献率是指部门实现预算收入的比率,另外根据部门贡献率还可以计算部门贡献差异率。

部门贡献率=部门实际预算收入÷部门预计预算收入×100%

部门贡献差异率=甲部门贡献率-乙部门贡献率

4.全员劳动产酬率。全员劳动产酬率包括预计劳动生产率、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三个指标。

预计劳动生产率=应有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实际劳动生产率=实际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劳动报酬率=实际人员经费支出÷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5.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投入产出率是指按部门人员编制或学生数核定的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完成事业的比率,包括部门预算使用率、事业完成率和部门投入产出率三个指标。

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实际使用预算÷部门预算支出×100%

部门事业完成率=完成事业项目数÷核定事业项目数

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事业完成率÷部门预算使用率

6.财务预算执行率。财务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和生均培养成本率。

预算收入执行率=实际预算收入÷预计预算收入×100%

预算支出执行率=实际预算支出÷预计预算支出×100%

生均培养成本率=实际预算支出÷全校平均学生人数

(三)财务预算绩效分析指标的评价

某高校某年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财务预算决算资料如表3所示。

篇2

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不过分的干预是一种基础调控手段,在公共财政中对组织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中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是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2004年11月,交通部以交通部令的形式了《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各级交通行业企事业组织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责。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提高内审单位的绩效审计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极大提高审计效率。它具有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交通内部审计在交通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特点建立起的内部控制,是交通预算单位经济活动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下面,笔者就结合交通预算单位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交通预算单位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后者是形成考核管理层在实施公共财政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交通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收支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固定资产控制。它涉及交通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使用、预算收入解缴、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

2000年以来,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化和制度化建设,向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内部控制也由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过渡,并重点强调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是重点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三是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四是通过对内部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考核实施公共资源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回报程度。当预算单位在这种内部控制模式下运行后,内部审计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对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投资决策活动做出基本判断。在牟平区近几年来的几个较大的交通项目投资活动中,就依照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实施了绩效评价的内部控制。如在2005年牟平道路运输管理处规划建设城西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就参照了绩效审计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报告期控制点的绩效评价论证,将原定于利用某公司的市场仓库进行旧址改造的规划,改成在工厂集中区重新征地建立三十年长期规划的二级物流枢纽,将交通运输产业的规模化设计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解决了后续分散投入造成项目规划缺乏长期效益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扣除利息费用与为驻地工厂节省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空间,项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提高内部审计的制衡性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增收节支、增强管理层的决策谨慎性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设立内部控制离不开为绩效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被逐步引进,原有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正被广泛的运用到公共财政项目的内部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政府投资的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审计理论中的“3E”审计,加上环境性、公平性成为最近的“5E”审计。为了使绩效审计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审计人员须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抓住控制点,对公共财政项目中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规划立项报告、设计勘察报告、项目投资预算报告、资金拨付记录等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地方加以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围绕着绩效审计目标运转。

《会计法》的修改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出台强化了预算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行政负责人关注,这为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极易在投资和管理决策中形成错误和舞弊。政府投资的财政公共性,最大弊端是容易使一些行政责任人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大工程、大项目容易产生的政绩。如果在项目规划的先期不参与、不进行审前控制,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在理论框架内有效的运行,才能充分利用审计实践来完善和补充内部控制建设。

三、绩效审计工作须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机制谨慎行事。根据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承包商,招标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会、局长(处长)办公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公共投资社会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活动量多、担负行政收费任务和掌管支付工程款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因其参与执收行为有突出的灵活性,数额较大的征收处罚裁量权,入库时滞长,拨付周期自主性强等原因导致关键点控制难以准确计量,而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势必会造成审计工作走弯路,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纪律考核,强化各级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日常内审工作中,要针对交通行业特点,有重点的抓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如下拨的款项,要坚持采取计量支付,边审边付的支付原则,避免多付影响工程质量,少付制约工程进度的情况出现,从整体上把握绩效审计的效果性。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各方面加以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预算单位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四、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行政领导方式可能使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绩效审计服务是一项长期任务。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绩效预算管理经济

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重视度不足

结合当前中小学预算绩效评价状况,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者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足,无法满足中小学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中小学学校的上级部门,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确定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教学项目之中,缺少对预算项目内容的评价,当中小学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由于缺少系统评价,只是对资金违法使用现象进行问责,影响中小学的稳定发展。

(二)预算绩效专业人员相对缺乏

通过对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状况的分析,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人员,学校中的预算绩效项目只是由财务人员进行数据进行预算,对于一些非财务数据内容,财务人员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并针对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通常状况下,在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中应该做到:第一,创设模拟学校预算环境,对于中小学的财务运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其涉及项目相对简单,可以结合学校财务预算以及评价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的构建,科学确定预算管理体系,满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组建专门的考察团,分析学校的资源管理形式,初步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关体制,引导学校建立有效性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经济发展。

(二)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预算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应该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学校可以引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学校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而且,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构建,使财务管理者通过活动交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实现专业财务能力的稳定提升。

(三)构建完善性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对于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不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合理构建,因此,为改善这种状况,在中小学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应做到:第一,提高中小学日常款项的收支管理水平,对于学校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加强设备的更新及管理,使学校资金得到合理运用;第二,明确项目拨款中的专款专用原则。对于国家下拨的资金,学校应该明确资金的使用状况,例如,对于建楼资金,应该在钱款上作出明确标注,该项目资金使用人需要签名印章,明确款项的去处,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第三,在财务预算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设定合理的检查周期,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执行。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资金

一、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往往只关注预算资金的分配,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对实施项目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以实现预算目标,对事业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全过程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全面管理,事业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管理并及时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反馈,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取绩效考核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事业单位只有合理借助预算管理,充分重视预算的绩效考核,才能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约束力。(2)有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情况全程监控,财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进行监管。确保所有经费支出都有理有据,使经费使用和管理变透明、公开。同时,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自身责任意识,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我国事业单位长时间以来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还比较陌生,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严重不足,有的单位虽制定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对其认识一直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片面地看待绩效评价,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考虑资金的社会效益,认为绩效管理工作量大,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消极态度应对。这些导致预算绩效考核成为一个部门的责任,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系。事业单位这种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能统筹全局的情况,都不利于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绩效管理是考查预算实施效果,这就需要预算编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预算执行透明化、公开化。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制流程不清晰,分析工作不到位,造成预算总体质量不高,重点工作保障不突出;在预算执行上,执行力度不够,存在着挤占挪用、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绩效考核上,考核结果不够透明,不够准确。预算的绩效监管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监控环节,使得整个监控过程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督促作用,造成项目预算支出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致使财政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会滋生腐败及违规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缺乏制度依据,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够规范,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漏洞。有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的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致使绩效考核没有落实到实处,没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导致最终汇总的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不高。正是由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预算绩效在项目预算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使评价结果缺乏硬性约束。

三、加强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有效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每一位职工的支持,所以实行绩效管首要任务是提高员工的认识。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强化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发挥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加强员工的重视。其次,事业单位要严格规定预算绩效的编制、执行和评价工作,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细化到可执行的层面。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规范工作范围和程序,规避风险,保证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有章可循。最后,事业单位领导要落实细分各项工作目标,使每个岗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岗位考核标准,根据职工技能进行专业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切实做到强化绩效意识,加强绩效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预算执行力度,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将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相结合,遵循绩效原则实施管理,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预算工作最重要的部分。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和规范性。事业单位要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建立全面监控机制,做到实时、动态、全方位监管,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以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实时掌握资金的情况。在考核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公开考核评价结果,并依据考核制度对项目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把绩效评价结果、决算、下一年度预算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监控。最后,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腐败。(3)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项目预算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是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要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就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预算基本信息,留有充分的时间编制预算,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编制项目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避免自己的主观想法,明确各项目的绩效目标,加强部门间沟通,使预算内容更加细化,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绩效目标应与事业单位的最终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并且是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计划要完整、具体,涵盖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等。

作者:秦媛 单位:广西南宁市招生考试院

参考文献

1.张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中国市场,2015(41).

篇5

【关键词】绩效预算,评价指标,资源稀缺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创造有效率且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如何在市场之外采取非市场化手段配置国家稀缺资源,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处理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即使穷尽资源也难使政府提供人们要求的所有服务,如果将政府所拥有资源充分利用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是政府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绩效管理存在的依据。

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首先制定有关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深化预算改革的有益补充,是充分调动单位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和参入财政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绩效预算是非常必要的。

二、绩效预算在我国的运用分析

(一)绩效预算在政务领域的运用

绩效预算在我国运用始于2003年,当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探索绩效预算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制定绩效评价考察体系,财政部颁布《中央及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对政府部门支出绩效考评的概念、范围、依据、内容、指标体系框架等设立了框架,2005年财政部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6月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2011年4月财政部重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原办法做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从而为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

在政务领域中,绩效预算可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突破口,一旦绩效考评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和日常行政效能考核体系中,它会不断地推动政府管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相信在今后,在合适的政策引导下,政府领域的绩效预算的实施还有广阔的实施空间和潜力。

(二)绩效预算在高校中的运用

高校绩效预算以绩效为核心,以正确性、效益性为前提,选择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等评价方法,对预算编制合理性、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效益性作出综合评价,这既是完成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又是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保障经费投入”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实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质性地开展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全方位评价,它对于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完成从规模扩张时期的投入主导型理财向质量提升阶段的产出主导型理财的战略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绩效预算在公司企业中的运用

绩效预算是典型的商务类收支及资金融投管理技术,经历了从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处理向绩效评估的发展过程。由于资本都具有逐利性,公司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就应该从成本利益的角度考虑,更加的强调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重视绩效的重要作用,以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绩效预算。

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产生了“委托”问题,而绩效管理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公司企业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案,交给职业经理人实施,最终看实施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差距,以给予职业经理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缓解“委托”问题。

三、绩效预算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

(一)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都是根据自身的实践基础来不断完善的,或多或少都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单位可能仅提出对自己有利的个性指标以实现政绩,而财政部门又难以甄别,这不利于绩效预算的顺利推进。

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绩效考核流程不完整、绩效考核标准本身不合理等。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流程,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通过绩效预算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预算面临严峻的制度约束

我国过去实施的绩效预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距离绩效预算制度的真正建立和有效实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推行绩效预算遭遇的制度阻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深思。一方面,对传统预算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克服;另一方面,绩效预算自身的发展缺陷制约着绩效预算制度的立法进程。需要完善预算法律制度,加强合法性控制与效率性追求;加强中央的指导和各级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监督权,使绩效预算真正被各个部门贯彻和执行。

(三)确保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的公信力,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设立绩效标杆,确保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高单位自我评价的质量,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责任落实和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性。

绩效评价不是绩效管理的结束,而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环。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评价结果为项目评定给出了结果,同时也为下次类似项目预算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绩效预算实施以来,有成功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中央与地方的“上下互动”,共同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方向,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规范的制度文件,以此来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绩效政府建设,使政府让拥有的有限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圣怡.新绩效预算:中国预算改革的远期目标[J].经济研究导刊,2012.

篇6

一、绩效预算是不断完善和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推行绩效预算是遵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实现预算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硬化财政预算约束,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有效的预算分配方法。在当前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推行绩效预算是十分必要的。

1、绩效预算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我国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尽管现行的部门预算方法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部门预算与绩效脱节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宏观调控。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为了能争取到经费,站在本位的立场上,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夸大其词,不顾实际的财政能力,而很少考虑到整个政府的可用财力情况和经费的使用效益;②地方政府财政供养能力仍十分有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对已申报的项目进行合理选择与排序。但目前不同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项目的选择与安排易产生随意性,在实际项目排序过程中,真正考虑效率的项目不多,“批条子、拍脑袋”定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③预算支出中的追踪问效不到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汇总和编制的预算,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实践较少,对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没有到位。在这一形势下,绩效预算作为一种改革尝试,既打破了常规性分配框,又引用了零基预算的内容,运用零基预算和绩效评价来确定支出预算,根据工作绩效来执行预算。因此,实行绩效预算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2、绩效预算可以有效强化预算约束力。

目前,许多部门年度预算的约束力严重弱化,缺少权威性和严肃性,支出随意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追踪问效手段缺乏。绩效预算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绩效的评估体系。在绩效预算制度下,一个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其所要完成的职能。需要通过一系列客观指标来计算的,而不是由各单位自己说了算。这样既能理顺预算分配关系,又可以规范单位的各项活动行为,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都有一种较强的机制来约束和维持,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绩效预算可以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常规预算是按经验标准进行分配,随着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部门业务量也随之不断变化,为完成工作任务只好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经费的供需矛盾,而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与其单位考评没有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绩效预算可以通过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绩效挂钩来鼓励各部门节省不合理的开支,调动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现行的预算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在预算经费指标上的博弈过程,绩效预算可以把预算的执行权还个各部门,在确定各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部门可以在保证完成业绩指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实现业绩指标的办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二、对绩效预算实施的几点思路

1、确定量化指标和定性范围,为绩效预算奠定基础。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政府在这些地方花了钱,老百姓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绩效的衡量是实行绩效预算的基础,而量化指标是绩效衡量的核心。为了建立一套合适的绩效指标,首先,要搜集各单位的有关部门基础信息,包括工作性质、机构职能、财务收支情况,特别是要结合各单位的五年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使各单位的具体工作与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其次,合理选择单位经费预算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指标,指标的制定宜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办法,从项目预算着手,制定出分项目的绩效指标,并与其预算相对应,对于暂时无法制定具体绩效指标的预算部分,再与经费预算放在一起,与部门的总体绩效目标挂钩。由于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任务各不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出一套既普遍适用又具有考核价值的指标。

2、正确编制部门预算,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

正确编制部门经费年度预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过去由于预算不考虑绩效,常常是哪里工作问题比较严重,就增加预算拨款。从本质上讲,这不是在鼓励成功,而是在奖励失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是存在着诸如开垦耕地财政拨给一笔投入,退耕还林财政又拨给一笔财政支出的这种现象。实行绩效预算就是要克服这种效率低下的财政管理机制,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起钩来,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同时,由于绩效预算实现了预算拨款与绩效挂钩,这就使那些实际上无所事事的机构和人员暴露出来,为合理削减财政支出和机构的精简提供了依据。这使得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预算编制时,首先根据各单位年度绩效计划指标来确定支出预算的标准和基数;其次将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能进行量化考核的与预算单位正常经费挂钩(如:预算外收入执收单位的执收情况等),并确定各考核项目在硬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完成任务的,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超额完成任务的,除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外,还应按比例奖励单位经费;完不成任务的,同幅度扣减其经费。一部分不能进行量化考核但能定性考核的指标(如效能考评等)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其更多地完成,即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可在单位经费预算外给予奖励。

3、监督预算执行,考核绩效执行情况,掌握绩效预算管理方法。

对于绩效预算单位要建立经常性检查落实制度。绩效考评,不仅要邀请专家进行审议,也要让民众参加评议。所有与绩效相关的项目,一律按量化指标或定性内容予以严格的监督执行。对于定性内容在技术上要按照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比如:用于民众评议的调查问卷设计要保持中性,最好请中立的舆论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减少评议过程中的误导,提高评议的准确性。通过对大量项目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依靠技术手段建立起项目专家评价系统,并将系统应用到今后项目筛选和绩效考核中。通过对绩效预算管理规律性的逐步认识,掌握其操作方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4、用绩效审计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

目前财政部门虽然还没有实行绩效预算,但不少地方的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尝试绩效审计,不仅进行资金合规性审计,同时也对支出是否取得应有的效益进行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可以看出该项支出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与同类支出相比效率如何。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为政府和人大的财政预算和决算审批提供依据,而且也为绩效预算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绩效审计先行一步,以绩效审计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

三、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分析

根据目前国外绩效预算制度的实践分析和有关研究的成果,绩效预算在实际操作上仍面临着许多难点问题。

1、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无法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库来支持绩效评估。我国预算会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的时点不同。收付实现制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现金支付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这使得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无法被客观、及时地反映出来;另外这种方法也忽略了财政支出的机会成本,不能科学地反映政府的行政成本。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收付实现制的这些缺点使得作为绩效预算管理核心的绩效评估指标无法获得客观的基础数据,从而影响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2、绩效评估中的绩效目标确定和绩效衡量仍无法消除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搏弈”现象。

由于政府部门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影响着众多利益相关者,使得政府部门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为平衡各利益阶层要求的财政付出是巨大,这与绩效评估的约束强制力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与此同时,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主张跳脱以往重视工作量、产出与效率,改为更重视结果的衡量和奖惩,然而许多项目不容易找出一个可为各方接受的测量方法来衡量项目的目标或结果是否完成。例如下岗培训项目是通过改善下岗工人工作技能来减低失业率,但影响失业率变动的因素非常多,即使是采用经培训后的就业率来衡量下岗培训项目绩效,也无法反映这些参训人员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是否足以降低其再次失业的风险,这样致使许多项目的绩效测量仍旧着重于工作量或活动的产出,这势必促使各预算单位加大同财政部门在绩效目标确定和绩效衡量方法上的“搏弈”力度。

3、绩效衡量与预算结合中存在着制度与技术限制的瓶颈问题。

篇7

关键词: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体育事业单位;审计瓶颈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预算管理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只有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才能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不断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显示出了旺盛需求,产业化方向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事业单位在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与配置体育资源,保证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或在既定产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

一、新时期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容

1.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与个人绩效预算管理相比较,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将效率和效果看得更重。在对效率进行考核时,通常需要审计部门与相关社会机构的相互配合。因为审计结果不仅与拨款依据直接相关,还能对体育事业的进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避免产生无效投资和不必要的浪费。绩效预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投入产出效率的管理和监督,还应对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模式加以关注,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分析,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体育事业单位能充分利用预算管理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保证体育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进,获得可靠、可行的实践基础。(2)体育事业单位只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全面、细致的推进,将相关部门对资金的要求汇总在一起,通过沟通与协调,才有可能在各种利益的权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当然,体育事业单位对绩效预算管理要提出较高要求,不但要促进业务目标数量化、工作精细化与业务标准化,还应借助审计工作对绩效管理的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调整平衡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的作用,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体育事业单位编制绩效预算的内容分析

(1)收入预算的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是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需要按照有关政策与制度约束,不断健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对体育事业单位来说,上级补助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处获得,通过补助等形式下放下来。这在体育事业单位进行收入预算编制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本单位的业务特点与预算工作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归口管理,持续明确与界定具体的收入事项。才能将所有可能实现的收入编入到预算体系,使预算编制更加完整。(2)支出预算的编制。在体育事业单位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方法后,可以在机构之中对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和明确,以便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对全面树立绩效预算管理的全局观念有极大帮助的。此外,体育事业单位的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国有资产处置、捐赠还是利息,都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财政拨款进行合理安排,对成本加以重点控制和约束,以便提升投入与产出的比重。因此,在编制支出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借助零基预算的方法,在编制过程中以定额标准为依据。例如,可以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人事政策口径,对公用支出规模按照实物进行预测和计算,并最终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融合的机制。

二、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瓶颈

(1)预算考核专业性不强。由于体育项目具有周期性特征,在比赛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支出难以给出明确的预算。其结果是,部分支出无法确定,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为相关体育行为具有周期性、延续性的特征,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遭遇时间和规范性的瓶颈,比其他单位预算考核的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工作还陷入风险之中。很多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项目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一些考核官对体育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最终导致预算考核只是将数据加以罗列,无法体现预算执行的真实效果。(2)预算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欠缺,使得预算执行的力度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些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人员并未对预算执行进行深入、正确了解,对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具体操作相对缺位,对预算执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样,相关部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算执行之中,预算管理在实施上的难度明显加大,其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此外,一些体育事业单位难以在时间上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加之在操作过程未能做到严密与规范,使得预算审计工作无法产生积极的、理想的效果。(3)预算编制难度较大。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方面。虽然为了降低预算难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划分类型相对较多,资金规模受限,一些本该大力发展的体育类别并未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加之体育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种项目都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特征,这无形中增加了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难度。实际上,对体育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应以单位本身的人员支出与业务发展为出发点,但这又增加了资金预算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预算难度的同时,提高了预算风险。更重要是,一些体育项目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将对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产生消极影响。(4)预算执行不规范。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财政部分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三个部分。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体育事业单位未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准确预估,随意调整预算方式和增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种随意性的预算执行模式与预算的规范性直接相悖。其结果是,无法保证将预算资金应用到合理的地方,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外,预算的短期性十分明显,使得预算执行与严谨性、规范性相冲突,甚至会对预算执行考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三、审计场域中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创新模式

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在于处理好绩效预算管理的刚性与灵活性问题,借助有效的监督与激励,保证预算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与客观,保证绩效预算管理处在高效的监控之下,使预算执行得到正常贯彻。但是,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瓶颈。需要以审计工作为场域,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检验。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这要充分借助体育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还要为此制定必要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吸引监察、审计、业务主办等部门参与,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为资金的全方位、多角度使用提供必要保障。还应保证全部环节都处在监督范畴之中,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使资金得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还应针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别予以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在对资金使用效益加以评价的同时,完成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审计,最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与其审计工作关联紧密。除了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外,还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重点做到:第一,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出台考核评价制度,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进行检验;第二,当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别较大时,应对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第三,对资金使用过程加以监督和考评,为提高审计绩效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过程得到监督和约束;第四,通过增加人力和物力保障,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3)通过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体育事业单位的业务属性,在国家和体育事业单位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审计对支出计划加以统筹安排。即应该考虑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借助更多全部资源发展体育事业,使项目支出能够在项目实施阶段保持持续性。如果体育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保障性较差,体育事业单位需要首先保证生存问题,以便在获取更多资源时推动项目的进行,使之发挥更多效能,也减少资金的浪费。(4)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为促进体育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负责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人员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远景规划进行深度思考。比如,要对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领域进行重点把握,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比如,当单位预算得到上级单位批复之后,要严格依据预算的批复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还要依照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要求,及时对预算进行优化,并按照当年的财力与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以全局视角,对资金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和统筹安排。而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和上报预算存在显著差别时,体育施压单位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收支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经费收支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艳.加强体育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思考.会计师,2014(12).

2.王森.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冶金财会,2015(3).

篇8

关键词:财政局;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优化问题

我国的财政局由于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附属部门,或者说是政府部门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这个运行方式虽然与政府的整个发展方向一致,但是还是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同,这就是当前来看,我国财政局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分析,这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例如,当前整个财政部门缺乏对于预算资金绩效的管理意识,同时对于资金预算管理的各种专业的人才明显比较缺乏,这就使得当前的绩效管理研究困难较大。当然,在这些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个财政局在进行资金预算的优化管理中明显缺乏了必要的财政制度支撑,也就是在整个财政资金预算的管理中基本上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了目前各种资金预算管理问题无法在一种合规的程度下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实现。而且,及时在有效的制度和计划下,整个预算的执行力度也是比较小,这也使得整个资金预算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问题。总之,对于以上各种问题,我国财政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资金预算能力,提升自己的预算能力,这就是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导向,这样才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下,发挥自身的金融和财政价值,进而帮助我国政府实现自己的政府职能和管理国际经济事物的职能。

一、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问题研究

(一)财政局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资金预算的管理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是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管理来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我国财政局自身预算资金管理问题来说,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目前的整个财政局不重视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是局领导还是内部的职员,对于整个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都是十分忽视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较为严重的资金使用问题。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财政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小,也就是说财政局对于提升企业整个预算资金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比较忽视的,导致了整个人才对于建设比较滞缓,甚至可以说在阻碍预算资金人才管理。

(二)预算编制的各种内容存在问题,导致了各种资金预算的制度有着极为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的管理,也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整个预算编制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相应体制机制的建设和研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整个预算表编制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而且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资金体系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建立整个财政局所需要的编制体系,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整个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整个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整个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整个预算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资金的预算管理中,财政局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比较严重的体系缺乏问题,也就是整个体系内部没有相当完善的体系保证,当然,在整个体系中更为缺乏的就是整个体系的执行力度比较低下,导致了本应该需要执行的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此外,对于整个财政体系来说,其内部的监督体系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整个财政局在进行预算资金的使用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监督缺失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将会使得整个资金预算体系出现极为严重的制衡缺失现象。

(四)对于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管理来说,由于财政局本身就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到整个职员的年度考核中,这就直接降低了职员对于这方面的热情,也就是会使得整个资金在运转中得不到有效的预算管理,进而使得财政部门在一种资金运转混乱的局面上进行管理,这样是十分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建设和发展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资金使用情况混乱和得不到有效根植的关键问题所在。所以,这就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二、提升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提升整个财政局的意识观念,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战略目标,这是当前来看极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对于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意识可以很好的满足资金有效运转的要求,当然,在提升财政局内部人员意识的时候,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不断提升财政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财政局内部职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够在其整个意识中得到极为明确的思想指引。当然,在提升整个财政局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时候,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就说在进行体系建设的前期,需要通过奖励优秀的员工这种物质形式,来不断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财政部门的各个员工在自身的本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财政部门的要求,真正实现我国财政局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的基本目标,提升整个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完善整个预算的编制体系,不断提升财政局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体制,对于我国财政局来说,需要明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整个预算编制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在整个预算资金编制中可以得到极好的体系支持,同时在对于员工的考核中也是需要不断提升职员的意识的,这就是需要不断减少整个流程中的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整个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需要将这个基本的指标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意识。

(三)完善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提升整个监督的效率。任何一种行为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监督,就有可能导致当前整个财务过程出现重大问题。因此,在进行财务预算资金的优化管理中,必然需要提升整个财政局的监督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够在当前的整个大环境下实现财政局资金运转。当然,在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建设中,需要不断将相应的指标进行规范化,这样才能够在整个财政部门管理中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量化管理的信息,进而可以进一步实现财政局的高效运转。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不断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需要财政局不断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对于整个财政体系的建设,以及对于整个监督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而实现我国整个财政部门的高效运转,提升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后勤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