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7-10 09:2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篇2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途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效果也会加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又有效的教学。

当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仅仅于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创新设计,注重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有效科学。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重要性;策略

一、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能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的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差较远,不健康的教学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悄然侵蚀着科学课堂教学,危害着科学教学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人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过分强调动手,忽略了学生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视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书”,受教育者的任务是“读书”,教好书就成为教师天职,读好书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因而“书”就毫无疑问成为学习科学的唯一学习内容。如果稍加了与教科书上没有要求的内容就被视为“超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均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事实及描述那些事实的术语,教学则成了往学生头脑中灌书上的词汇和结论。这种观念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生活,造成现实的知识学习单一、老化,许多学生能背定义、原理,却不能用它来分析现实问。

3、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我所在的小学是城市综合保税区的小学,原来是农村小学,和原来城市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二)利用自然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篇5

关键词:教学评价;发展性;多元化;过程

关于教学评价,我国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标准,只是给出了概括性的方向,这对课程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制定一套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课堂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教学评价至关重要。

一、教学评价要遵守发展性原则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开展一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学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评价不要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最后结果,而应该把教师教学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作为评价的要素,以促进教师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评价要遵守多元化原则

教学评价不应该只看一方面,而是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但包括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包括课后反思、家长的意见调查、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科学问卷、教师关于学生的总结等等,通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根据一方面的好坏直接下结论。

三、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学评价不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教学成果来进行评价,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活动,要想教学评价真正起到作用,教师就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总结与反思改善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更要对评价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正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自身更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真正让教学评价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目标,作为保证课堂质量的教学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一、有效激趣,推动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入门学科,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本身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承载的或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整合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资源,将其简洁明确地外显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时,教师借助音叉震动发声的原理设计了这样一段激趣谈话: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音叉。

师: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种乐器,老师,这节课我们要学音乐吗?

师:可以这么说,你还知道什么乐器?

生1:那可多了,钢琴、贝斯、鼓、二胡等等数不完呢。

生2:是呀,一个乐队得数十种乐器才能奏出完美的音乐呢。

师:说得对,我们今天就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音乐,你看看这个小小的乐器(指示音叉并敲击),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一直很纳闷,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声呢?我们人有嗓子,可以说话,可是乐器没有啊,但他们也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真是令人难解……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大家还有谁想过这个问题?

生(纷纷表示想过)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物体发声的奥秘啊?

生:想。(教师板书课题)

谈话片段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教师抓住课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但是又不能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探其究竟的客观事实。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准备好了自己的探究之旅,使得课堂在开始的一刻就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二、实验操作,促进知行统一

自然科学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即时高效的试验来说明道理,这一点是它不同于哲学、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样,自然科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便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实验操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也为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治学作风开了一个好头。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要具有一定的简洁度,让学生便于操作;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白探究的目的;要有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习惯。

《凸透镜成像》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个实验引入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利用教室现有的投影机实物,让学生观察投影机的镜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投影机的镜头要用凸透镜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进入想要探索的状态,此时,教师介绍了“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课本情境图,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主要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探究,并且要认真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实验操作课堂,也要有引导和激趣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朝着实验要求的方向不断深入。当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实验结论。实验课的课堂评价要在总结结论后,让学生充分反思和自评,谈一谈自己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补充评价。可以说,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手段,而非一场游戏般的演绎。要达到这个目的,评价与反思是最重要的。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以致用

科学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可以说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趣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课堂上学习过的科学现象,并尝试应用这些现象和原理为生活服务。比如学习完《不平静的地球》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作业“向家里的长辈讲解地震的原因,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观点,他们说的对吗”。学习完《建筑与简单机械》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家找找自己坏掉的机械玩具或者废旧钟表,试着拆开来修一修或者改装一个新的玩具出来。诸如此类,以学生便于操作、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对科学探索和科学知识保持一颗永久的探索和服务生活的心。

篇7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动手做”和“动脑想”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使小学生能够实现动手、用脑的双结合,实现手和脑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用“做”促进“思考”,用“思考”指导“做”,在“做”中感悟和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低效教学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有效课堂才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始终把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策划和调整,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提高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探究欲望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一,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教学情境要与课堂探究的问题结合对应起来。创设的情境必须是通过学生视角产生的,如果教师用成人化的视角去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和发现问题。第二,创设情境开放度不要太大,避免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联系,使学生产生太多无法探究或与探究内容不相关的问题。第三,创设符合学生经验水平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缺乏真实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无法引导学生充分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在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所要探究的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自制的“迷宫电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探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会亮,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不会亮,从而发现哪些电路是通的,哪些电路是不通的,电路不通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了。他们通过游戏的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来获取知识。

(二)运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提问,首先要提问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其次所要提问的是基于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和延伸问题。教师通过对课堂基本知识点的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所教学的哪些知识点已经被学生吸收和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有掌握。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二次教学,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提问,准确用词,将所要提问的问题表达清楚。例如,在进行《沉与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提问“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因为学生不能理解“因素”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就很难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指向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不可包含太多含义。例如,在教学《溶解》这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慢慢搅拌,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答非所问,因为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就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看看它们在颗粒大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就会把观察力和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颗粒大小上,放在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上。教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也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在认知上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设计充分预设,有效利用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为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整体安排。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内,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阻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但是充分的预设并不是教师对教学的完全控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原有的方案确定教学思路,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和步骤。但是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预设和生成的节奏,一有课堂“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全面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准确把握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参与指导,但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教师的指导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操作,而是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适时进行点拨。指导的本质是引导,是含而不露,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教师的指导过程不能“急”。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稍微犹豫就对学生脱口而出,告诉学生答案。否则这样的指导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不断压缩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朝着探究的目标去思考和创新。例如,教师在教学“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内容时,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将简单的循环过程和循环结果告知学生。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各种形式的图片、文字、箭头等描绘出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然后各个小组再讲出循环的科学合理性。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水到底是怎样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考动态,积极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循环方向去考虑。最后每个学生都能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展现在教师面前,只不过有些学生的循环路径是错误且不科学的。这时候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引导、不断启发,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水在自然界中到底是怎样循环的,从而画出正确的循环图。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起到了整体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又在监督和引导过程中时时把握合适的“度”,不断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牢牢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篇8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