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的经营风险8篇

时间:2023-07-10 09:2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的经营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的经营风险

篇1

摘 要 全面剖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分析可能发生的几种经营风险,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预防,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种类 原则 预防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的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企业价值的受损。“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抵御风险,长足发展。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然而企业的生产经营常受到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防患于未然,事先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

一、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经营风险分析可分为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财务因素分析一般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而非财务因素分析则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这两种分析方法经常是同时使用,相辅相成,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种类

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剖析,认为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策及市场风险。是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及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等)。

2.过程控制风险。容易出现的过程控制风险主要有: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

3.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因签订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这是当前企业经营风险比较突出的问题。

5.团队风险。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企业做大之后,人数将大大增加,企业也将更加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将产生。

6.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经营者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结合现有业务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完善管理体制。

7.成就风险。有些企业在取得部分成功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

8.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集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机制、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为一体的系列整合。任何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原则

如何看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在高速增长时存在,在低速增长时同样存在,只是在变速后某些风险改变了表现形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因为是老问题风险不大,就可以放任自流。企业经营中不应回避风险,而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学会分析风险、善于评估风险、积极预防风险、规避和转嫁风险,极力将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

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预警机制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提前采取措施,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尽力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1.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加强企业法制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是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不断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强化法律服务职能。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经营活动法律审查机制,规范法律服务工作程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开拓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依法追究对方违约经济责任。

3.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经营项目的风险评估。一是建立客户档案,全面考察对方的资信情况。二是签订合同要明确纠纷解决方式。三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规避因对方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引起担保无效的风险。

4.加强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陷阱和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构和管理制度,发挥内外部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二是明确双方法律关系、合同性质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正确运用合同担保制度,预防、规避合同项目风险。四是健全招投标机制,加强合同履行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5.加强应收账款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应收账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统计和分析;二是定期召开企业经营活动及应收账款情况分析会,对合同的履行、资金回收、存在的风险等提出应对措施;三是制定应收账款具体操作规范;四是把应收账款与工资、奖金挂钩,作为考核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主要内容;五是建立、追究制度。

企业经营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要在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后,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自上而下”确保风险选择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自下而上”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切实采取防范措施,确保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运作中,双向联合最大可能地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融鹏.企业如何防范经营风险.中国企业报.2008.01.31.

篇2

关键词:企业 ;经营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可能发生或遇到的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建立, 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中,风险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的盈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要完全消除风险是不现实的。 因此,研究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企业在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组织

在国外一些大公司里, 公司设有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在这些设立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中,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的, 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公司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和公司外聘顾问组成。 这样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企业在面临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从而确保了对风险事件的成功防范和及时化解。而在我国的企业里,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组织结构存在。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的眼里,企业经营风险是无法预测和无法管理的, 因此他们不可能为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 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各种制度不健全,甚至相互矛盾,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盲目地追求投资信贷和生产经营规模

一些企业由于短期行为思想作怪, 他们只盯住市场暂时热销的产品,对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深入研究,不着力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有长远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从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讲效益地追求投资信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3.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力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可行的操作细节,缺乏可行的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的落实环节,一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最终导致控制力度弱化,企业经营风险扩大,资产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同时, 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登记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二、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策略

1.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风险防范意识差是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重要原因。只有树立风险意识,企业才能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途径解决。 在经营者树立风险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方式教育企业员工, 务必让员工认识到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让所有员工都明白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量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其管理策略有:第一,规避风险策略: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因素, 或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 第二,分散风险策略:企业在经营和投资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 关联度较小的不同

性质、 不同类别的业务、 或不同的证券品种和其他合约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些业务或证券、期货合约出现风险时,其他收益不受影响,把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转移风险策略:通过合法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 第四,控制风险策略:在承担风险时,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2.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尽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按照价值规律、 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存在集体决策集体负责, 实际上无人负责的问题,并能保证企业自觉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下,寻找生存发展壮大的机会。另外,国际社会特别重视企业制度、法规方面的完善程度,这样,实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才会得到国外有关方面源源不断的投资,这对加快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3.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及风险控制系统

科学的组织结构是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条件

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 确保组织内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晰、权利明确;确保组织内有风险反应机构和专门的授权。如此一来,组织内信息通畅、权责清晰,一旦发生任何风险先兆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 而不至于造成真正的风险损失。 同时积极发挥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此外,还必须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风险。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概率较大,且企业能够承担控制成本的风险,要力求通过企业自身的控制系统, 并依托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系予以控制。对于发生概率较小,或控制成本较大的风险, 则应在加强管理、 增强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4.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追踪分析

及时完整地进行原始记录,包括赊销条件、应收账款形成日期、用户付款的日期、目前尚欠款数额等情况。 通过这些信息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 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应收账款形成后企业就面临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有必要对赊购者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及时了解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 重点放在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以防形成坏账,减少经营风险。

5.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如果企业没有创新,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必然会落后,难逃灭亡的厄运。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控制企业风险。

四、结束语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才成为必要。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它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认识和分析企业整体目标及各活动层目标,以及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占凤.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4,(10).

篇3

【关键词】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风险 防范 策略

负债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筹资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取得资金,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或用以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企业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费,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负债经营风险,不仅指过度负债,还包括因负债经营而导致的企业再筹资困难、资金的周转和使用受到影响,和增加融资成本的风险,以及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过度的负债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将企业推向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一、负债经营应把握的原则

(一)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负债经营方式。

我国企业的负债能力只能根据其自身情况及融资环境加以判断,而内因即自身情况往往是发生某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企业一旦确定应采取负债经营的举措,然后才确定举债额度,力争合理地掌握负债比例。企业在负债筹资时,既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又要选择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负债经营方式。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向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投资的限制又受贷款额度的制约,其难度比较大。如果遇到国家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借债大户首当其冲地要受到调控,可见,向银行借贷隐含着较大风险。

2.向资金市场拆借

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组织,通过资金市场将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急用资金时可以向资金市场拆借,但是通过这种渠道所获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会太长,而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3.发行债券

企业发行债券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其优点是可以使全体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齐心合力为企业的兴旺而共同奋斗,其缺点是能够筹集的资金较为有限。还有一种方式是向社会公开集资,其优点是能够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其缺点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债券一到期就得按期偿还,一不小心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4.使用商业信用

使用商业信用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成本低且方便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它可以背书转让;而在资金紧张,可以到银行贴现。其缺点是急需现款时要严格遵守既定的经济法规,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5.引进外资

就目前来说,国内企业引进外资时必须考虑汇兑风险。我国关于利率政策的宏观控制较严格,而且在国际上的拆资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尽量克服盲目性,既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又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既定期限和来源结构。如果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较短,企业面临的还本付息风险就大;如果要降低风险,借入资金的成本就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对借入资金的不同期限要综合考虑,搭配要合理,保持每年还款的相对均衡,以减轻还款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压力。

(二)负债数额要适度,负债比率要合理。

企业要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负债经营风险,就必须做到负债的适度。衡量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的标准,是看企业的资金结构是不是合理,也就是企业负债比率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力求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这就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其稳定程度,以及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因素,以此确定最佳的负债规模,尽量保持负债和权益资金之间比例关系的适当。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控制在1∶1是较为适宜的,而流动比率通常要控制在2∶1。假如大于上述指标,就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比较强,反之则较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资金浪费,当然也不能过低,不然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在实践中,资金结构的最优化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且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一些;反之,如果经营不善、产销不畅且资金周转不灵,其负债比率就要适当低一些,否则就会在原有的商业风险基础上再增加筹资风险,无异于雪上加霜。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尽量降低资产负债率。

(三)制定负债财务计划要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和利率走势。

企业在外借资金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借款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依此安排资金,以避免资金调用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按照必要与可行的原则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制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如果负债没有可行性,或是还款计划不周密,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则会影响企业信誉,甚至酿成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等方面狠下功夫,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努力降低资金占用的额度,在提高产销率同时减少应收账款。制定还款计划是为了使举债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应该不低于其应保持的安全区域。另外还要注意,借入资金的长短期搭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结构,还款期不要过于集中。在利率比较高的时期,尽量减少筹资额度或只筹集当下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再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也应尽量减少借贷或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借贷。只有在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才比较适合负债筹资。尤其当利率处再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尤其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同时尽量采取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具体筹资过程中研究利率变动的趋势,做出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安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独立承担风险,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当风险来临时如果毫无准备,企业就可能一筹莫展,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以往有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链迅即断裂而陷入困境,不仅一蹶不振,有的还陷于连环债务诉讼。可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科学估测风险,正确防范风险,预防风险发生,并能有效应对风险。尤其是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估测风险、防范风险的科学方法。企业要立足市场,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如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既可以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安排来分散负债风险,又能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还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通过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从而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

(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负债总额和资产的流动性。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就是资产流动性。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财务压力,要以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作为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那它的清偿能力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通过负债得来的资金,除了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等长期性投入,还有一种情况是用于日常经营的投入。在针对长期投入进行决策时,要善于利用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等相关投资决策方法,科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注意从不同的投资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案。还要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做出定性分析,因为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企业预测到未来的经济环境将是通货紧缩,那么其资金投入的成功概率要大一些;相反,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那就意味着产品价格和成本同时有可能提高;而未来经济如果可能进入平稳期或衰退期,则产品实际销量会因此而低于预期的生产量,并且产品的价格也可能呈下跌趋势。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未来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此修正投资方案,力求提高成功率,同时降低风险。针对日常经营投入的负债资金进行决策,例如在对商品的采购预付货款等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则要考虑价格走向、市场风险等。总的来说,加强负债经营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差,晚支付、少投入;多产出、早产出,总之要有超前意识,适时举债投入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早期抢占市场。这样就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而且避免了负债过多、资金管理不善使企业再筹资困难,更不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和周转。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企业的筹资、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所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除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还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企业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作为会计人员,更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善于利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企业的筹资、投资方案等。会计人员必须摒弃“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负债经营既是企业筹措资金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一种财务手段,又是一种经营方略,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养,当然也具有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

(四)建立健全监督审计机制。

全面准确地把握负债经营尺度,科学管理债务风险,合理使用所筹资金,实现负债经营最优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从制度上来规避盲目扩张而导致过度负债的风险;其次,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分析,正确的认识到负债经营的风险,自觉运用考核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和面临的财务风险,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再次,要强化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彻底的检查和评价活动,搞清楚资金使用的现实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漏洞等,努力加以改善,提高资金利用的综合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负债经营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弥补企业资金不足,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促进企业发展;降低国民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将企业拖入困境,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企业理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有利的一面,保持合理的负债经营状态,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效应,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又必须正确认识负债筹资风险,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规律,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掌握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免负债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企业要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应有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负债经营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

[2]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

[3]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

[4]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

[5]王郑江.论企业的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6]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2).

篇4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73-03

[作者简介]刘秀荣,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天津 30040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意义更加重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国际竞争环境的不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构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确定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在东道国政治环境稳定时,企业才能对未来的经营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政局不稳定,企业无法进行良好的运营,风险很容易出现,甚至使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2.文化环境。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满足东道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于本国文化背景的各类组织机构合作,要聘用与管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处事原则、思维方式等都是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只能边摸索边改进。这就为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因为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国际化的经营就有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情况对于跨国经营企业非常重要。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时,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行业情况调整自身战略。与竞争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当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时,风险就会产生。

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需要和外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首先企业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当地媒体向消费者传递跨国企业产品的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供应成本,节约供应时间,从而使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其三,要与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标准和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危机极易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要根据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不断更新企业的营销观念,按照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等作为经营活动的指南,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向东道国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东道国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获得东道国社会的认同,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为了避免外汇风险,企业必须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把外汇风险控制在最小、最合理、最安全的范围内。

7.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生产过程安全,保证员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A;第二个层次是准则层B,由八个准则层构成,即:政治环境B1、文化环境B2、人力资源情况B3、市场经营环境B4、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B5、企业外汇情况B6、企业内部管理水平B7、财务状况B8;第三个层次是措施层C,措施层则由各准则层之下的33个相关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

设U={u1,u2,…,uq}为q个因素或评价指标,V={v1,v2,…,vp}为p个评价等级。设第i个指标ui对评语vj的隶属度为rij,这样可得到对指标ui的评语集:Ri=(ri1,ri2,…,rip),其中,i=1,2,…,q,∑rij=1

设各因素在综合指标U的权重为Wi,则得到权重模糊向量:W=(w1,w2,…,wi),

其中,∑wi=1,则得到对综合指标U的综合评判:B=W・R,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到对指标U的综合评判,从而根据评判结果对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通过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见下表)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管理

为了防范和规避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实施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三级防范机制。(见下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层面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级风险防范层面是由风险评价中心来负责日常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风险评价中心由信息部、诊断部、预警部三个部门组成,而且这三个部门的人员互相沟通,相互制约。风险评价中心是企业评价风险、预警风险,化风险为优势的重要职能部门。二级风险防范是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负责监督企业风险评价中心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评价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三级风险防范是由中小企业高层领导组成,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有关企业风险的信息,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

四、实例分析

2007年底对我国北方某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上述指标体系聘请行业内的十名专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跨国经营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企业背景资料略)。

1.确定因素集。由下表可知该指标体系将全部因素集分为三层如下:

A={B1、B2、B3、B4、B5、B6、B7、B8}

B1={C11、C12};B2={C21、C22};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C46、C47、C48};B5={C51、C52、C53、C54、B55}

B6={C61、C62、C63};B7={C71、C72、C73、C74、B75、C76、C77};

B8={C81、C82、C83};

2.确定评价集。在该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评语中,选取如下的备择集:

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3.确定评价因素的模型权向量。通过行业专家评判得到评判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过程略。通过由上而下逐层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最低层元素重要性的总的相对权重以及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总的一致性比率。

总的权重系数W=(0.00950.02850.00640.0317 0.00390.00980.02420.01470.0147 0.01470.1489 0.08260.0370.0370.0370.01090.01860.0293 0.05478 0.10060.06220.01770.02210.00420.00420.0042 0.0406 0.0222 0.0104 0.01040.06220.0177 0.0221)1×33

总的一致性比率:CR=0.0169

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以及总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说明各级判断的一致性较好,通过一致性检验。

4.对应于备择集,由10名行业评价专家针对33项评价指标分别隶属于各等级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R。

5.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计算模糊合成并归一化得:B=WοR=(b1,b2,b3,b4,b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0.750.180.060.010)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很好”的隶属度为b1=0.75,属于“较好”的隶属度为b2=0.18,属于“很差”的隶属度为0。本例中b1=0.75>0.5,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说明企业当前跨国经营状态良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还要及时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企业经营策略作出调整。

总之,加强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对中小企业安全经营、稳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关健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主要表现;管理措施

引言

2007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骤然放缓,现有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严重质疑。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快、更准地识别关键风险,进而规避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各国企业愈加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符合了企业的这种需要,风险管理才成为近来企业关注、各界聚焦的热点。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业务分布地域广、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合约和法律问题较多,并且单件产品规模大、周期长而复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着各种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坚持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经营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宽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工程任务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具介点多面广,集中度弱、周期性长、投资多、规模大、产品流动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加之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到风险管理活动,体现为合同签订风险、热资风险,工程分包风睑、安全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企业的前期风险

1.1.1 合同签订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僧多粥少,投标竞争激烈。某些企业为了中标,不考虑自身财务实力,竟相压低标价。对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是列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原则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责权利划分不均衡。施工承包商在十分苛刻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着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如过低价中标导致项目亏损风险,不良业主恶意走漏低价标底,而承包人盲目跟进所带来的亏损风险,报价过高而失去市场的风险等等。

1.1.2 项目经理风险

项目经理是受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项目经理任用的好坏,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效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有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项目经理,必定会给项目带来亏损的风险。

1.1.3 其他风险

投标前对工地的了解情况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障碍;或者图纸供应、设计变更不及时等等,都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负担,影响施工企业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也会造成施工企业的后期损失。

1.2 施工企业施工过程风险

1.2.1 工程分包风险

最近几年,违法分包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受到了经济惩罚,降低了资质等级等等。这就给企业的效益与声誉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比如,没有取得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没有资质的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名义进行施工的,这些给施工企业带果了较大的风险,也难以对总包合同安全、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保障。

1.2.2 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干扰事件,变更签证频繁。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负责合同的项目经理部通常只重视确保工期与质量,强调工作实物量,却忽视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证据意识差、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企业不存在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是按照合同规定而行事的。

1.2.3 项目施工管理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规模大,管理上难免由于顾此失彼而产生风险。比方说技术风险,施工企业的技术风险是贯彻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中的。如果出现技术方案错误等现象,必然加大技术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单位对建设工期的要求通常很紧迫,再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造成施工企业工期压力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1.2.4 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材料价格时常变动,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到工程造价的70%左右。就是说,材料价格的变动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但是,材料价格并不是施工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其价格的变动情况有时会远远超出预料。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没有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2.5 施工安全和质量风险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施工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伤者与其家人造成灾难与不幸。施工企业轻则罚款,重则降级甚至吊销资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此产生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

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建筑业的老大难问题。此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对施工企业至关重要。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要求。再加上建筑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企业存心拖延工程结算日期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施工单位错过了最佳催收工程欠款的日期,不少建筑单位余账未清,新的拖欠款又会出现。

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前期的风险管理

2.1.1 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保障合理承接工程任务。企业取得招标文件以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全面考虑风险成本,评估合同所存在的风险性。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条款,让合同的隐患消失在前期的评审阶段。

2.1.2 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要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确定是否投标或者投标的标价。要对企业的实力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投标的实际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评估要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机城设备能力、索赔能力、偿债能力、施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并且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一并列入合同条款当中。

2.1.3 必须审慎选用项目经理,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工程项目当中,项目经理担任着全权负责的管理者角色。其承担着企业的种种受托,应该拥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对高级管理层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对项目经理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设立离任审计制度。

2.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2.2.1 合理运用分包第略

施工企业在实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分包,寻求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利用好、管理好这些专业分包企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合理规避风险。要对分包商承包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管理,促进其认真、积极地履行分包合同。

2.2.2 完善合同管理,实行专人专责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管理合同的机构与部门,完善合同管理岗位,实行专人专责管埋。有关合同文本最好套用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举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2.3 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

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证据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同时,要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将项目成员纳入到人事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视察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2.2.4 努力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要向市场以及工程工期进度、安全、质量要效益,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保障工程质量、工期等各项指标真正落实到人,与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益进行挂钩,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强化对工程节点结算与竣工决算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流量波动。

2.2.5 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接收工程项目以后,应该和材料供给商及时签订供给合同,以避免因为材料的涨价造成施工企业的损失。施工企业还可以经由银行或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担保,或者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时,可向保险人索取一定赔偿,从而将未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第三方。

2.2.6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制度风险。好的制度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企业不制订,不执行有关制度,管理上出现漏洞,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危机。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以保障企业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施工企业可以和当地税务局进行协商,以税法为依据,与其进行交涉和沟通,从而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减轻项目的税负。

2.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工作,做好结算前的各项准备,如变更签证、实物量核对、索赔、结算书的编制与送审等,避免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结算工作的延误。

其次,设立项目清算小组以及类似的部门,实现专人负责项目清算事务,催讨债权,还要保留有关证据,避免失去索赔的法律时效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3 结语

建筑企业的风险防范需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风险控制环节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战略上重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列出建筑企业最需要关注的经营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办法。

篇7

实践启示我们,新建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可以摆脱理论束缚,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实用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以下两项指标的分析,来测定和规避新建企业的经营风险:

以保本点分析为起点,最终落脚到资金净流量分析。

一、保本点分析

保本点就是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状态的销售额或销售量。它是量本利分析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量本利分析,就是对企业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以对新建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基础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新建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能否尽快盈利。通过保本点分析可以尽快找出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新建企业的产品销售只有达到并超过保本点才能赢利,这是新建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新建企业在分析和规避经营风险时,应首先进行保本点分析,在经营过程中注意相关数据的收集,摸清各项固定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变动成本情况,确定边际贡献率,找出保本点。如果产品销售已经远远超出保本点,就可直接进行下一步的资金净流量分析;如达不到保本点或安全边际量过低,就应认真分析以下三个原因:

1.市场原因

分析市场因素,主要是以提高销售额为目标,找出影响产品销售量的原因。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市场容量、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与之相应的产品定位及营销方式、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价格的变动趋势等几个方面。

比如,企业生产保健品,我们就应该分析:产品的需求者是谁(决定了消费人群,也就是市场大小)?产品的功效是什么(决定了产品的接受程度、市场定位)?他们的购买力如何(影响销售价格的确定)?

只有将以上原因分析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扩大销售量,以减少亏损区间或扩大盈利区间。

2.产品原因

通过产品分析,可以为开拓市场铺路,帮助企业恰当地选择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时主要应关注产品的成熟度,即新产品、成熟产品或落后产品。

(1)新产品。销售价格高、市场接受程度低、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市场竞争者少,通过努力可迅速扩大销售。因此新产品前期可能暂时达不到保本点,但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控制关键点是扩大知名度,抢占市场份额,扩大销售量以尽快达到保本点。

(2)成熟产品。销售价格平稳、市场认知程度高、市场广阔。虽然竞争激烈,但较易达到保本点。只要不落入恶性价格竞争,产品盈利应无问题,不过盈利区间提升的难度很大。控制关键点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发掘具有特色的产品卖点(海尔就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完善售后服务牢牢地占据了市场),以此扩大销售量,提高盈利区间。

(3)落后产品。销售价格低,市场空间不稳定,而且由于市场介入门槛低,易造成市场竞争鱼龙混杂。同时由于购买人群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因此消费者比较挑剔,易造成产品质量成本与销售价格的不均衡,因此能维持保本点就很不错了。针对这种产品,应以开拓新的市场为主要努力方向(例如七十年代末,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淘汰电子产品和生产流水线,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两个方面都是针对企业外部,以提高销售额为目标,第三个方面是针对企业内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

3.企业管理原因

向管理要效益,主要就是以降低各类成本费用、扩大边际收益率为目标,主要涉及:

(1)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决定了原材物料消耗量、人工单位耗用量(关系到单位变动成本)和产量(关系到单位固定成本)。也就是说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单位制造成本的高低。产量大且稳定、浪费少,单位制造成本就低,相应地可直接降低产品保本点,增加盈利空间(著名的邯钢经验就是采取这项措施)。

(2)销售(营销政策)管理水平。决定了单位销售费用的高低。该项分析与产品分析结合起来,合理制定营销政策、售后服务政策,可以降低单位销售费用,直接降低产品保本点,增加盈利空间。

(3)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决定了固定成本的高低。人员精干、管理高效,不仅可以节省管理费用,相对降低保本点,增加盈利空间,而且是企业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和销售(营销政策)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新建企业应当可以找出无法达到保本点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产品能否赚钱的问题。但是产品赚钱≠企业有钱(资金)。企业经营产生风险的关键因素,应是资金运用的恰当性。这就是下面要强调的,关于经营风险的第二个指标体系:资金净流量。

二、资金净流量

从基本概念来讲,资金净流量=资金收入-资金支出。资金净流量必须为正数。这是企业避免出现经营风险最根本的标志,资金链断裂十分危险,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为什么产品赚钱≠企业有钱呢?产品赚钱反映在企业的损益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这仅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全面,可以说是个虚数;企业有钱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是企业经营所有方面的全面反映,是个实实在在的数。举例来说:

(例一)某企业销售收入100万元,各种成本费用80万元,反映在损益表中企业盈利20万元。表面看企业产品达到了保本点,经营状况良好。但是如果销售收入中有50%没有收回,挂在应收账款中,则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的企业资金为:(100×50%)-80=-30万元。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该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如果在资金方面没有其他补救措施,该企业可能由于无法进行再生产而导致业务萎缩,直至破产。

又如:(例二)该企业销售收入虽已全部收回,但该企业当年以现款结算方式,购进了50万元的设备,则该企业资金为:100-80-50=-30万元,资金运转依然困难。

该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忽视了资金的合理运用,造成资金净流量严重不足。由此可以看出,新建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够达到保本点,仅是解决了规避经营风险的基本问题,而保证资金净流量的充足,才是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

资金净流量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资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资金净流量三个部分组成。在分析新建企业经营风险时,最值得关注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净流量。这是企业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与保本点分析结合在一起权衡,就能基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资金净流量与保本点的结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营销政策如何确定、是否扩大生产、新产品研发决策、固定资产购置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等等,几乎包含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新建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慎重分析、合理决策。实际经营活动中,最根本的是把握住“量入为出”这个基本原则。

如在固定资产购置决策时,仍以上述例二为例,企业购买设备时采取了分期付款方式,每年支付20万元,则企业资金为:100-80-20=0万元,这样该企业就不至于入不敷出了。

又如“应收应付款比例”,要求是在不影响企业基本信誉的前提下,应收款项余额应≤应付款项余额,该比例控制在80%左右最好。控制应收应付款比例,其实也是负债经营的一种方式。

上述例一中,企业虽然有50万元收入没有收回,但同时有60万元的原材料款没有支付,则企业资金为:(100-50)-(80-60)=30万元,这样企业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谈到负债经营,可以再关注一下筹资活动资金净流量。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一旦不足,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银行贷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企业产品本身就没有达到保本点,或者虽然产品盈利但盲目扩大再生产,造成经营资金大量沉积在固定资产中;或者不顾产品盈利状况盲目对外投资,造成投资活动资金净流量产生大额负数,这时即便贷到款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继续加重企业经营风险。这样的企业,融资链条一旦断裂只有死亡,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篇8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一、企业负债经营中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企业的经营投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很多企业在投资时都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来保证项经营活动顺利运行。而负债经营时,如果不能保证投资报酬超过企业资金成本的话,企业财务就会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二)偿债风险和再筹资风险

企业在投资的时候会进行大量的借款,会产生高额的资金利息,而如果负债规模太大导致支付的利息过高,限期短等,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偿还债务,会为企业带来很高的偿债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在限期内偿还债务就必然会再筹资。而再筹资风险指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时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才能继续筹资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合理的使用所借入的资金,使得企业的经济收益过低时,企业就很难偿还债务,然而企业就会面临很高的再筹资风险,最终会使得企业无法平稳运营,导致企业失去市场份额和信用,以至于无法再筹资,最终导致破产。

(三)财务杠杆风险

财务杠杆效应是企业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财务杠杆效应也有其不利之处。财务杠杆效应会在企业经营混乱使得利润在息税前不断降低时产生反作用,导致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不断降低,如果是在企业经营非常不好的时候,甚至有可能降低到负数,而事实上,企业还必须要支付贷款利息,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问题。

(四)股票市价下跌的风险

如果企业不断的扩大举债规模,一旦企业遇到经营问时,就无法偿还债务和利息,导致企业信用降低,投资人就不愿意继续投资,从而导致股票下跌,每股收益降低,股东权益无法保障。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当不可避免时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出降低风险,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为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同时,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的意识,加强风险防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的发生,企业也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避免一些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该风险预警体系包括:

1.借款前的充分调研(借款项目获得的投资报酬是否足以偿还借款本息,来确定借款额度和筹资方式,并预测比较借款项目的资金成本和资金报酬率,计算方法有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两种方法,只有当资金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才能做出借款决定。

2.关注企业现金流情况

如企业存货急增、销量严重下滑、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流动资金占用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无充足的现金流量,则企业不可避免要负债筹集款项支付因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如果不防范流动资金匮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则企业无法保证赢利及偿债任务的履行。

3.经营产品结构调整

发生经营风险的大多数企业基本都是因为产品适销对路的问题,如果不调整经营的产品结构,开拓新产品,扩大产品销路,增加收入,增加利润,则企业无法保证偿债任务的履行。

4.制定合理的负债比率。

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借款项目市场前景等特定情况,拟定一个合理的负债比率,以防止盲目负债带给企业不必要的经营风险。

(二)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必须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最关键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化能够减少使用资金的成本,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保障企业股东的利益,不断的降低财务风险。

1.建立目标资本结构,使筹资决策的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大致趋于一致。

2.强化资本结构意识,建立以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体系。

(三)科学、合理的使用财务杠杆效应

企业应该学会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效应,科学的调整企业在发展初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负债规模,保证企业的发展不会受到负债规模的影响,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负债风险,实现企业的预算收益,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由于借款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元利润所负担的固定利息会相应降低,从而分配给股东的税后利润会相应增加。所以企业应适度负债经营,但是过度负债会使企业承担高额的利息,增加偿债压力,加大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