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叶的品质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茶叶;茶业;品种资源;树冠结构;病虫害预测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10]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3-466.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应用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情况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科技创新中的一大热点技术。使用这种技术所获取的数据结果及时且精准,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深受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欢迎。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改善茶叶品质的区分效果,精细化产品质量,及时有效的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处理,创新茶叶产业品质质量界定模式,以机器来对其进行品鉴,完善内部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以高水平的管理方式为后续的茶叶产业发展做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目前的一种新的技术,其基础的技术研究已经开始得到了多的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开始与社会各界接轨,从不同的行业中应用上去,这样会给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新的技术研究空间。这种图像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图像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在具有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支撑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对其内部的软件算法进行处理,多次输入数据分析获取最终结果,实现图像处理技术转向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更加快捷的获取内部的数据图像内容信息。一般来说,这种技术对于图像的边缘检测和图像分割的数据长期性比对可以实现图像的精细化处理,能够快速的提取特征值,实现外在的技术创新建设以及内容分类的完善工作。对于部分现场的操作技术必须要有流程进行指导,其主要以下图为模板进行操作:
2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存在的问题及鉴别措施
2.1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其茶叶文化由来已久,茶叶的种植、培育、采摘以及加工都有一套成型的流程的体系,茶叶的质量管理技术已经达到一种成熟话的标准了。由于茶叶的产品质量在中外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促进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外交的发展,对此,必须要提前茶叶的质量品鉴技术,根据茶叶产品色泽、大小来快速判断茶叶优劣。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人工品鉴的方式来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主观性因素存在,误差因素影响大,且品鉴效率低下、速度慢,在茶叶的采摘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会对后续的茶叶采摘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由于茶叶的质量鉴定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劣势,其人工品鉴的速度慢、效率低:主观性强以及误差大等问题严重,对此,新应用技术的使用创新研究势在必行。为了能够进一步呢提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必须要积极发展茶叶产业,寻找相关的茶叶产品品质提升方法,精细化茶叶产品质量。现阶段还是采用人工茶叶的品鉴方式,其很多具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很快的指出不同茶叶之间的区别,但是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不能够适应机械化的市场运作模式。
2.2茶叶质量品质区分鉴别措施
目前茶叶的种类分类方式多样化,主要以红、黄、绿、白、黑和乌龙为主。在茶叶质量的鉴定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茶叶的形状、色泽以及气味进行茶叶的类别的品鉴。一般来说,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颜色呈现嫩绿色,茶香和茶质都比较沁人心脾,且味道纯正。质量高的茶叶茶汤澄清、香气十足,虽略带部分苦涩质感但却能够在饮后感受出茶的香甜。新茶的茶叶茸毛和索条松紧度明显有别于其他的旧茶,其在嫩绿色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加工,其最终的成品质量才是极好的。因此,在对茶叶的质量进行人工品鉴时需要结合茶叶的生产加工流程来对其进行分析,制定标准化的评判标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相关的数据采集和界定,从而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和结果出具。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时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还能够利用其茶叶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改善茶叶的鉴别方式,提升其茶叶的技术管控性,实现后续的茶叶质量的优质化鉴别,茶叶图样色泽检查如表一所示。
3技术在茶叶质量品质区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图像成型处理技术也开始成熟。对此,在茶叶产业的经营管控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互联网应用技术,满足最大化的茶叶产品质量价值,将其应用于茶叶品鉴中去,满足社会的茶叶质量需求。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此来完善茶类的产品质量。
3.1以茶叶细节来判断质量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茶叶产品的经营管控中提升产品的质量,实现最大化的茶叶行业的经济效益,使得茶叶品质区分更加合理,茶叶品质鉴别更加精准化。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精准的判别出茶叶颜色之间的微小差别,其基本的鉴别方式更加精确化,判断要求设计水平提升较快,利于后续的茶叶品质质量提升。茶叶的细节鉴定主要以颜色、形状以及大小来作为依据,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算法设计中,必须要将其与茶叶的彩照进行反复比对,从采摘之初按照标准对品质不同的茶叶进行分类,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茶叶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终端的高效处理,实现茶叶的自动化检测以及自动化采摘。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精准识别茶叶颜色差异,使得茶叶在采摘过程中比较容易就能够判定出茶叶的质量,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对茶叶完成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提升茶叶确定效果,减少鉴定误差。这种方式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其在分析中可以用肉眼进行初步判断,再利用计算机进行二次筛选,以此来对茶叶的质量进行鉴定,提升茶叶的成品材料品质,提升其实际的效用,改善操作流程体系,做好品质鉴别工作。对此将不同茶叶的细节用计算机细化处理,如下图:
3.2将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入品鉴中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目前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可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可以对数字图像进行精准化和清晰性的定位分析,且其中的鉴别误差小。由于这种技术有速度快、信息收集快以及功能性完善等优势,对此,可以快速的将这种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检查中进行数据的分解化处理。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先到茶园进行茶叶的采摘,再进行现场的茶叶图像收集,再将图像传入计算机中,最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混合操作化处理分析,形成对多种的计算机茶叶数字图像进行比对,增强数据库的资源容量,快速的针对不同茶叶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新的技术手段对不同的茶叶进行比对处理,实现精确化鉴别。在此期间,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像分割算法以及分类器,使其能够保持向量机的工作原理,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处理,实现信息技术的实时处理,依据视觉技术鉴定茶叶质量品质,再对已有的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细节化分割处理,了解其茶叶图像的基本特征,运用混合算法方式快速的对茶叶的优劣进行安排分析,实现计算机的高校感知,了解茶叶的色泽变化方式,从以下流程选择合适的图像,将并将其融入于计算机视觉处理中。
3.3自动检测识别文本
随着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成熟,如今在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想要满足茶叶产品质量的经营最大价值,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质量品质区分机制中,通过创新茶叶产品的应用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茶叶产品品质化的具体要求。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完善的质量品质区分机制将为茶叶产品的品质化提升提供重要保障。数字化也就意味着自动化,计算机自动识别所需鉴别的文本,将茶园中的茶树品种与其它树种进行有效区分,同时还可以自动识别同一棵茶树上成熟与未成熟的茶叶,极大简化人工程序,方便操作,节省时间。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际上,自动化检测也为茶叶产品品质有效鉴定提供了重要借鉴。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使用图像方式将茶叶产品进行存储,通过确保茶叶产品的色泽质量,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标准的有效鉴定。
与GC相比,除了同样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外,高效液相色谱(HPLC)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限制,应用范围广,60%~70%的有机化合物均可应用,并且通过与不同检测器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测分析样品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如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以得到不同波长下的色谱图,计算机处理后可获得三维图谱,适用于成分复杂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9]。HPLC方法应用于茶叶组分分析时间并不久,直到1976年Hoefler和Coggon[10]才首次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中组分,为茶叶指纹图谱分析提供了研究方向。Pedro等[11]采用HPLC分析法对肯尼亚、印度、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普洱茶、福建的乌龙茶等进行了产地区分的判别研究。罗一帆[12]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中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面积、共有峰、重叠率、八强峰及相对总面积等对广东岭头单枞茶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建立了鉴定广东岭头单枞茶品种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茶多酚的药理药效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何昱等[13]对33批茶多酚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并结合主要单体成分的含量检测,制作了数字化指纹图谱,认为该图谱可以作为茶多酚产品质量控制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绿茶特征图谱,并以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为基础,探讨了绿茶分类新模式,从内在组成上为绿茶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客观量化的界定标准[14]。HPLC指纹图谱在茶叶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测定茶叶中儿茶素、茶多酚等特征成分含量,提取茶特征成分并与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判别茶叶品种和产地。成浩等[15-16]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在产地识别方面,以不同类别的扁形绿茶样品为研究对象,从儿茶素和黄酮苷两类物质着手,通过大量样本分析研究,建立了不同的数字化多元HPLC化学指纹模式图谱,能较好地代表其来源样本的特征属性;在绿茶原料品种属性鉴别技术方面,建立的绿茶HPLC多元化学指纹图谱能够较好地表征茶叶样本的品种属性[17];针对武夷岩茶分类识别的研究,借助HPLC色谱数据的多元信息融合,建立了武夷岩茶不同原料品种、不同产地区域的分类判别模型,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18];在普洱茶分类研究方面,利用茶多酚类、咖啡碱及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的两个HPLC色谱数据,制作了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3组茶样的化学指纹图谱,发现1~2年陈以内的青饼在化学成分上与普洱茶(熟饼)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而与晒青毛茶有很高的相似度,本质上还是属于绿茶[19]。宁井铭[20]对晒青毛茶的分类鉴别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18个云南普洱茶晒青毛茶样品HPLC图谱的分析,确定了普洱毛茶的特征指纹峰,与绿茶比较,二者HPLC图谱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得色谱图可以作为云南毛茶专属性的指纹图谱,为普洱毛茶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张梁[21]建立了普洱茶HPLC指纹图谱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产地的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分别有24个共有峰和21个共有峰,并且两者因不同的发酵工艺又产生了各自特征性的指纹峰。所以,该法可以用于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的质量评价和真伪鉴别。随着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普及,与质谱(MS)联用可同时得到色谱峰的结构信息,使茶叶成分分析更加深入细致。Zhu等[22]建立了茶叶及其提取物中茶氨酸、绿原酸、嘌呤碱类和儿茶素类12种化合物的HPLC和HPLC-MS分析方法,通过该法获得的谱图可以作为茶叶及其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倪倩[2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熟普洱茶中的8种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判别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区分普洱生茶与熟茶。
毛细管电泳(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微量、经济的分离技术,在茶叶成分分析中已有较多应用,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和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是最常用的两种模式。利用CZE分离模式,可以分析茶叶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6种儿茶素类[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茶碱、腺嘌呤和多种酚酸[24-27],以及水溶性维生素[28]。MEKC与CZE相比,不但可以分离带电物质,还可以分离电中性的物质,它可以同时分离8种儿茶素类、咖啡碱、茶碱、可可碱[29],但MEKC对茶黄素类的分离效果不佳[30]。宋冠群[31]用胶束电动色谱法建立了茶叶的色谱指纹谱,并用于分析10种中国名茶,实现了图谱的数据化;同时以相对保留值表示各色谱峰的峰位,提高了样品间的可比性。
红外光谱是指波长范围在400~4000cm-1之间的中红外区,因为具有良好的指纹性,所以只要茶叶的化学成分在质和量方面相对稳定,且样品前处理方法统一,其红外光谱是相对稳定的。依据此特性,张俊瑜[32]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获取了不同厂家不同年份3种普洱红茶的特征红外光谱,并发现对同一加工方式生产的红茶,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其特征谱的差异就越明显。所以,该研究对鉴别茶叶真伪和存储年份有一定参考价值。近红外光(NIR)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光区与中红外光区之间的电磁波,其关注的波数范围为4000~12500cm-1,因其具有快速简便、对样品无破坏性、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含有近红外的主要吸收官能团含氢基团,因此根据不同茶叶在近红外区的光谱特征不同,可以将近红外区的光谱信息应用于茶叶定性定量分析品质检验工作中。Hall[33]对134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红茶水分含量、茶黄素含量和感官品评来评价红茶的来源和品质。夏贤明[34]用近红外光扫描对40个绿茶试样进行分析,建立了绿茶总氮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4种成分的近红外定标模型。通过标准化学法验证,得出近红外法和化学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确认了近红外光谱法可用于绿茶品质检验。Schulz[35]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绿茶的品质参数,建立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能够辨别不同树龄的茶叶。Li等[36]用可见/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对200个茶叶软饮料试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和多元线性回归(MLR)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建立了茶软饮料的回归模型和指纹图谱。王胜鹏[37]还把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茶鲜叶原料的质量评价。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与茶鲜叶含水量、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间的相关性模型和质量系数方程来评价鲜叶嫩度,提出了用质量系数作为评价鲜叶质量高低的参数,为茶鲜叶原料收购和加工分级等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近红外技术除了用于茶叶及茶产品的质量品质评价工作,还用于茶叶的分类研究和品种鉴别工作。陈全胜和赵杰文[38-41]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结合主成分-马氏距离模式、软独立模式分类法(SIMCA)和支持向量机(SVM)识别方法,对龙井、碧螺春、毛峰、祁红、铁观音进行有效鉴别,对绿茶、红茶、乌龙茶识别准确度可达90%以上。李晓丽[42]应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在325~1075nm范围内测定西湖龙井、羊岩勾青、雪水云绿等5个品种茶叶的光谱特征曲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茶叶品种鉴别的模型,识别率达到100%。何勇等[43]在相同的近红外光谱范围,用主成分分析(PCA)得到的8个主成分作为输入因子,以8个品种200份绿茶样品建立了一个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判别模型,对40份未知茶样品种预判准确率达到100%。周健等[44-47]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茶叶的分类识别和真伪鉴定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杠杆率校正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DA),对武夷岩茶中的正岩茶与半岩茶识别正确率达到100%;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的Fisher识别函数对成品茶原料品种的定标集和验证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6.8%和93.5%,对地理标志茶样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均达96.7%;采用PLS法建立的西湖龙井的预测模型,对其真伪的鉴定准确率达到100%,为其他名茶真伪鉴定的参考。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中,周健[48]采用欧氏距离、PCA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得出青饼的近红外光谱与普洱茶(熟饼)样品差异显著,而与其原料滇青(晒青毛茶)十分接近,这与普洱茶HPLC指纹图谱分类研究的结果[19]一致。除此之外,He[49]和周健[50]还提出两步法对茶叶进行品种或产地判别,这为原产地标识茶叶的鉴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试验对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和扁形绿茶4个类型的茶样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并建立判别模型,首次判别使用PLS法,对定标集和验证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28%和93.68%,对不能识别的茶样再利用欧氏距离法进行二次判别,最后对校正集和验证集茶样总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43%和96.84%。用同样的方法对4个茶叶样本的原料品种进行识别,其准确率分别为90.3%(定标集)和83.5%(验证集)。由此可见,利用近红外技术结合多种分析模式,可实现茶叶的快速分类判定和真伪鉴定。
NMR是一种吸收光谱,可以检测多种核素,是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规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茶叶指纹图谱研究中主要用于茶叶特征成分的分析。Gall[51]首先报道了用NMR对191种绿茶的代谢产物进行描述,通过PCA与聚类分析(CA)显示龙井茶与大多数其他中国绿茶具有显著差异,与其他茶叶相比,龙井茶中茶氨酸、没食子酸、咖啡碱、EGCG、ECG含量较高,EGC含量较低;龙井茶中还发现有茶没食子素、可可碱和一些含糖化合物,这些特征成分有助于茶叶的身份鉴定。Lee等人[52]用1HNMR研究韩国济州岛3个不同茶叶产区的茶叶代谢产物,根据氨基酸、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等特征成分含量的不同,利用PCA和正交投影潜结构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可正确识别茶叶所在产区。由此可见,通过研究茶叶特征代谢产物来识别茶叶身份是可行的。陈波等[53]用1HNMR分析测定35种不同种类和产地的茶叶,检测出约20种物质,包括儿茶素类、茶氨酸、糖类、脂肪酸、咖啡碱等,所得谱图通过主成分分析实现了不同种类茶叶的区分以及铁观音产地的辨别,结果具有较好的重现性。陆玮洁[54]依据1HNMR指纹图谱与茶叶品种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法分析了29份不同种类、不同产地茶叶样品的1HNMR指纹图谱,能够对绿茶和红茶的品质进行准确的鉴别。
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适合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及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或化合物等特点。光谱指纹图谱中除了常用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之外,还有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荧光光谱。其中,紫外-可见光谱通常作为检测器与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技术联用来建立物质的指纹图谱。荧光光谱法具有速度快、取样量少、选择性好等优点,已从茶叶成分检测运用到茶叶品质鉴别中。唐心亮[55]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建立了15种茶叶样本的三维荧光谱及其等高线指纹谱,选取图谱中的4个峰值作为指标变量进行主元分析,验证了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主元分析方法实现多种绿茶品质鉴定和种类区分的可行性。茶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用ICP-AES法研究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对茶叶品质鉴定和产地识别有重要意义。Moreda-Pineiro等[56]通过ICP-AES和ICP-MS法测定来自亚洲和非洲等地的85个茶叶样本中的Al、Ba、Ca等1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合不同的模式识别技术,对地理原产地茶进行了分类研究。以PCA和CA为探索性技术,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软独立模式分类法(SIMCA)为分类手段,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LDA和SIMCA对非洲茶样分类的正确率为100%,对亚洲茶样分类正确率分别为94.4%和91.7%。但在外部样本的判别分类上,SIMCA法不能区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样。Chen[57]利用元素指纹识别技术,通过ICP-AES法测定茶叶中的Al、B、Ca等15种元素含量,结合PCA、聚类分析、LDA、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8个不同茶叶品种特定元素指纹,可以用于茶叶品种鉴别。McKenzie等[58]采用ICP-AES法测定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中的Al、Ba、Zn等14种元素含量,用LDA和概率神经网络(PNN)构建的分类模型对5种茶叶的识别率分别达到81%和97%。
关键词:文化禀赋;农业;溢价;茶产业;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 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 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 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 史蒂文斯,凯瑟L. 杰勃勒. 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 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 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M]. 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6] 冯子标.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1-6.
关键词 罗山茶区;农业气候特征;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61-01
信阳地处河南最南端,信阳茶区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河区和罗山境内,茶园面积有4.5万hm2左右。信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的生长环境加上茶农丰富的栽培经验,使信阳茶叶闻名全国。茶树是原生于亚热带常绿植物,我国云南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心。由于云南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条件,且通常生长在森林之中,所以茶树喜欢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的特性就被选择了下来,日照、温度和雨量成了影响茶树生长的关键因素。该文利用罗山县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对罗山茶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农业气候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供茶业生产参考。
1 罗山茶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和暖湿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5.1~15.3 ℃,无霜期长,平均220~230 d,年降水量900~1 400 mm,相对湿度年均77%,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该文主要从温度、水分和日照条件3个方面来分析罗山茶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1.1 温度
茶树喜温,温度的高低不仅是茶树地理分布的限制因素,也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适宜的温度条件能促进茶树生长,茶叶产量高,品质好。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茶树生长,若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将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积极影响。
罗山茶区年平均气温15.2 ℃,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为2.0 ℃,表明茶区冬天也较温暖。气温≥10 ℃的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就是气温的活动积温。有研究证明[1],茶区中有600~700 ℃的活动积温就能保证第1次茶叶的采摘。在降水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如果活动积温增加,则茶叶采摘的次数将增加。罗山茶区从3月26日到11月14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日平均气温高于10 ℃的天数持续233 d,活动积温达到4 698.1 ℃,这些温度条件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但是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江南活动积温5 200~6 600 ℃,华南活动积温6 300~8 200 ℃)。这一温度条件造成信阳茶区茶叶采摘次数少、产量低。有研究指出,当气温为-15.0 ℃时,茶树将受冻,这个温度被认为是茶树的临界最低温度。茶树是否受冻不仅与临界最低温度有关,还与茶树品种有关。罗山茶区年绝对最低温度为-18.2 ℃,虽然这种极端低温非常少,但是对于茶区仍有一定影响,应注意防冻工作。
温度过高对茶树生长也不利,一般认为茶树的生物学最高温度为35 ℃,7、8月是罗山温度最高的季节,月平均气温26.0~27.3 ℃,日平均气温≥35 ℃的天数较少。因此,最高温度对茶树生长影响不大。
1.2 水分条件
陈铁芳[2]认为,若连续几个月降水量少于50 mm,将不利于茶树生长,为了保持茶树茶叶鲜嫩,茶区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8%~80%以上。罗山茶区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 028.9 mm,降水充沛。在茶树生育期内,即温度≥10 ℃的日期内降水量为821.6 mm,约占总降水量的79.9%,月降水量>100 mm的有4个月,而且都在茶树的发育期内。这时气温较高,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另外,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7、8、9月相对湿度可以达到80%以上,湿度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有助于提高茶叶的产量。综上所述,罗山茶区降水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但完全可以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在茶树的生长发育季节罗山的降水量较大,比较有利于茶树的水分利用。所以罗山茶区的降水条件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极为有利。
1.3 日照条件
朱秀红[3]等认为光照柔弱条件下能够产出优质的绿茶。王银峰[4]等认为云雾条件也与名茶的关系十分密切。陈铁芳[2]还指出,茶树喜弱光而耐阴,在其生长期间,日照百分率若小于45%,生产的茶叶质量较优。
罗山茶区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6.0%,在该日照条件下茶树可以生长发育,过高的日照百分率将成为制约茶叶质量与产量的不利因子。全年有30.2%的时间是雨日,45.9%的时间是阴天,有48.9 d是雾日,云雾条件十分优越。雾日增加了光的散射,散射光中的高频率的短波光加大了茶叶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率,光合作用得到增强,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2 罗山茶区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通过对温度、水分和日照的分析来看,罗山茶区的生态环境对茶树来说十分优越。一是温度。温度条件虽然能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但若要提高茶叶的产量,还需通过采取其他相关措施来增加罗山茶区的活动积温。但也有研究认为,低温虽然减少了茶叶的产量,但同时却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就罗山茶区温度条件来讲,有利也有弊,虽然月平均气温在-15.0 ℃的日期很少,但冬季应注意抗寒防冻[1-2]。二是降水。罗山茶区的降水条件对茶树的生长条件比较有利,相对湿度也比较符合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三是光照。罗山茶区的日照百分率偏高,可以采用搭棚的方式来减少太阳的直射光[3-4]。
3 参考文献
[1] 李倬.安徽茶树气候区划[J].茶业通报,1981(3):3-7.
[2] 陈铁芳.三明市茶树的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J].厦门科技,2012(4):59-62.
农药残留已基本得到控制
早在1972年,我国已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但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超标问题仍比较严重。如在1998年、1999年、2002年进行的茶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超标的产品分别占总数的41.2%、42.9%、2.9%。此次抽查,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无一超标,表明目前我国茶叶产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感官品质和水分超标问题仍较严重
茶叶的感官品质决定着茶叶的饮用价值。本次抽查有13种产品的感官品质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表现为质量等级不符,不具备应有的品质特征,茶叶的香气、滋味等已明显陈化,个别产品甚至有异味、着色、霉变等问题。
水分是茶叶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水分含量过高,则茶叶容易变质,不易贮存。本次抽查中有17种产品水分超标,占抽查总数的21.2%。
十大名茶鉴别法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不到3厘米,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茶则为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茶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假茶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茶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茶味道较苦,色较黄。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色,味苦,叶底不成朵。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茶叶的贮藏与保管
茶叶极易吸湿和吸收异味,高温高湿、阳光照射及充足氧气等条件,均可加速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使茶叶发生陈化变质。要使茶叶的品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必须注意防潮防高温,避光避氧气,远离有异味的物品。
名优茶:在所有茶类中最易陈化变质,特别是名优绿茶和红茶类,极易陈化而失去光润的色泽及特有的香气。家庭贮藏名优茶特别是名优绿茶,如龙井茶、洞庭碧螺春茶等,可采用生石灰吸湿贮藏法,即选择密封容器(如瓦缸、瓦坛或无异气味的铁听等),将块状生石灰装在布袋中,置于容器内,茶叶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布袋上,将容器口密封,容器应尽量置于在阴凉干燥的环境。有条件的还可将生石灰吸湿后的茶叶用镀铝复合袋包装,内置除氧剂,封口后置于冰箱中保存,可保持茶叶品质两年左右。
茉莉花茶:是绿茶的再加工茶,含水量比一般红、绿茶高,易变质,保管时应注意防潮、避光和避异气味,尽量存放于阴凉干燥、无异气味的环境。
黄茶、红茶与乌龙茶:相对于绿茶来说,陈化变质较慢,较易贮藏。一般可放置于密闭干燥的容器内,避光、避高温及有异味的物品,可较长时间保存。
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有包装茶和散装茶两种。一般散装茶的卫生质量和感官品质难以得到保证,而包装茶不易受到污染,不易变质,规范的产品包装上也有明确的等级、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生产标准等内容,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容易投诉。
茶叶鉴别方法
茶叶的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红、绿、黄、白、黑和乌龙六大类。消费者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条件的还可通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
色:外观的色泽及汤色。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根本无香味,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
如今,茶叶店里茶叶的价格越来越贵,各媒体也不断爆出有关“天价茶”的消息,而且“天外有天”。这种茶叶价格不断“奢侈化”的现象,对于茶行业和茶产业都极不健康,会导致多方俱伤:老百姓喝不起茶,茶农的茶叶卖不出去,大量茶商也经营困难、愁了卖茶愁买茶。
茶叶可以成为快消品吗?整个茶行业都开始热议。答案是肯定的,立顿、碧生源,以及近几年爆发性增长的茶饮料已经为之提供了佐证。
如何快消?
何谓“快消品”?从消费角度来说,“快消品”指的是“快速消费品”,即使用周期短、易重复购买的“非耐用”产品,其价格都在消费者的“绝对购买力”之内,购买时的“即兴性”和“随手性”很强。从商家角度而言,“快消品”指的是“快速销售品”,即产品的周转周期短,进入市场的通路短而宽,产品在通路上的流速快、流量大。
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茶叶已具备快消品的基本属性,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消品,还需要茶企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
倡导饮茶之风
茶企首先应从宣传和消费者教育入手,强调和传播茶叶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比如,“大益茶业”就在诉求“茶有益,茶有大益。”
现实情况是,现下茶叶的宣传和教育过分侧重于茶之艺、茶之道,过多宣扬“茶味人生”、“禅茶一味”,等等。结果,大众对茶叶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面对一杯茶时常常不知所措:或者把茶叶看得很崇高,把喝茶看得很神秘;或者干脆远离茶叶,放弃喝茶。
中国茶叶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和文化性。如果脱离茶叶的物质性,脱离茶叶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茶叶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绝不会走到今天,更不会到达今天的高度。所以,在公共宣传上,茶企应大力普及茶叶的基本常识,宣传喝茶有益的科学知识,倡导全民喝茶之风,让曾经远离百姓生活的茶叶回归中国人的生活。
可以计算一下,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一杯茶,一年是多少饮茶量?每天两杯茶呢?所以说,倡导饮茶之风、普及饮茶习惯,是茶叶快消品化的首要前提。
生产大众化茶叶产品
快消品也好,慢消品也罢,产品永远是基础。
快消品的最主要特征是产品价格的大众化,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价格:一是作为一个消费行为,消费者使用一次的价格,这里可以称之为“绝对价格”。比如:喝一杯茶价格是多少?每天喝几杯茶?每个月喝多少茶?消费者会计算。二是一件产品的单价,这里可以称之为“相对价格”。比如,一个包装单品的茶叶价格,消费者购买时会有瞬间感受。茶叶的这两个价格形成一个组合,分别决定了消费者的喝茶习惯和买茶行为,两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要想使茶叶成为快消品,这两个价格都必须做到“大众化”。
降低“绝对价格”,需要从茶产业链的上游开始,改变茶叶种植模式,改变茶叶的加工与生产方式,改变茶叶营销模式,等等。具体的做法有种植集约化、茶园标准化、机器采茶、机器制茶、渠道扁平化等。降低茶叶的“相对价格”,则应该从改变包装方式与形式、改变单品的装量等方面入手。例如简约化包装、采用低成本包装材料、减小单品装量等。
同时,茶企应加大投入,研发和生产多样性茶叶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茶叶饮用的感官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需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各种花草茶、果味茶、功能茶等,市场反应良好。
要着重强调的是,价格大众化决不能以牺牲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茶叶产品最底线的饮用安全为代价。
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
快消品必须是品牌化的产品,这是中国茶叶快消品化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国茶业企业亟需“恶补”品牌这一课。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国茶企的反应相对滞后。
对消费者而言,茶叶品牌就是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以解决买茶过程中的识别困难,优化消费者的饮用感觉。要把茶叶快消品化,就需要建立亲民性、时尚化的茶叶品牌,而不是古典气质、高高在上的茶叶品牌。饮品行业的娃哈哈、王老吉、康师傅、农夫山泉等,白酒行业的店小二、老村长等,都是具有较强的亲民性的品牌,给我们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带来很多启发。
至今,中国茶叶还难以找到亲民性、时尚化的茶叶品牌:诉求“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大益茶业似乎还不坚决;诉求“天然,健康,人情味”的天福茗茶似乎做得也不彻底;而众多以历史、文化和大师为背书的茶叶品牌,在亮相时就高高在上,远离老百姓。
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还需要着力解决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保证和基本品质标准化问题。这又回到了茶叶产品本身,必须从茶业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加工和生产入手。解决不好这两个产品层面的基本问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信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而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其他一切问题便无从谈起。
总结来看,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及其标准化包括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一是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基本感官特征;二是茶叶对人体的基本有益功效;三是茶叶的基本卫生与安全指标。
解决喝茶的便利性问题
使用“便利性”也是快消品的主要特征。通过茶叶的品牌化,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信任成本、识别成本和选择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便利性。但是,茶叶快消品化远没有完成,还需要解决消费者对茶叶的购买、保存、携带和饮用等后续过程中的便利性问题。
关键词:红茶;绿茶;感官品质;化学组分;相关性
一、红茶与绿茶基本概况及化学特性
1.红茶与绿茶概况
在茶文化中,红茶与绿茶是产量最大的主要茶品。我国是这两种茶叶的主要产地,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与绿茶生产过程步骤不同的是,还多了发酵的工序。红茶茶叶呈黑色,茶汤深红色,香气袭人,味道香醇,著名的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正山小叶种红茶等;绿茶是不发酵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杀青是关键性工序。著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等。
茶叶也被懂茶人津津乐道,茶的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感官品质,而茶叶的价格、等级等的确定,还依赖于其感官审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仪器技术,但仪器技术归根结底的原理仍旧是感官审评。进行评判的五项依次是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而主要程序则是取样、干评、湿评、记分、下评语。1茶叶的色、香、味、形均是辨别茶叶品质的特征,而味则是最主要的方面。近些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对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是反映茶叶档次和饮用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抽查中,部分茶叶感官品质不符合标准要求2,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2011年,安徽省的“徽州牌”100克装特级祁门红茶因质量不过关被国家质检总局依法处理,抽查依据就是对红茶的感官品质进行审定,2012年和2013年我院承担的省茶叶监督抽查中也出现茶叶感官品质不合格的现象,可见,对于茶叶感官品质的化学组分相关性地评定有多么地重要。
2.红茶与绿茶的化学特性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茶叶中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茶叶的感官品质,可以说,对于茶叶内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是从根本上研究茶叶感官品质决定因素的方法。茶叶感官品质主要依据色、香、味、形这几个方面,而味则是最重要的。影响茶叶滋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这几个物质之间的比例,对于茶叶滋味的影响非常大。其中,茶氨酸在茶叶氨基酸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被认为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甚至被作为鉴别真假茶的重要化学成分指标。3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一般为2%-5%,含氮化合物含量最高,业内一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最后一种是茶多酚,是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TP),绿茶中含量较高。
二、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相关的化学组分审评测定
笔者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三者化学物质的含量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研究,检测出相关性比较高的分属性,再进行量化描述,来达到准确无误地进行茶叶感官品质评定的目的。这10种分属性分别为浓度、厚度、鲜度、醇度、甘度、涩度、陈味、嫩度、火工度、纯正度。首先,要选取一些红茶和绿茶的材料样品。其次,再用专业仪器对这些样品进行相关评定。茶叶原料信息见下图1:
(1)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对其进行测定,按照SB/T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1993)和NY/T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2004),对这些茶叶的色、香、味、形进行评定,每项满分定为10分。审评步骤:用分样器取待测样品每样100克,放置在评茶盘中,开始审评外形,使样品按大小、粗细分层。再取评茶盘中的混匀试样3克,放在评茶杯中,倒入开水,加盖,冲泡5分钟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从香气、汤色、滋味、外形开始审评,再将茶渣移置他处,审评叶底。
(2)接下来,对茶叶的滋味分属性进行评定,也是进行10分制,这10种滋味分别的内涵分别是:浓度代表茶汤对舌面的刺激程度;甘度代表茶汤的甜度;醇度代表茶汤进入口中是否有柔顺感;厚道代表茶汤物质是否粘稠;鲜度代表茶汤是否清新爽口;涩度代表茶汤口感是否麻木粗糙;嫩度代表茶叶是否鲜嫩;陈味代表茶汤是否不新鲜;火工度代表茶叶烘焙时的火力大小;纯正度代表茶叶味道是否纯正。
(3)结果评定:通过对以上10种红茶及绿茶原料进行评定,评定标准是色、香、味、形、叶底五种,结果显示,红茶和绿茶的五因子与品质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见下图:
(4)滋味分属性尺度法结果评定:
a.红茶评定结果:从以上的实验中可以得出,厚度、甘度、醇度、鲜度、涩度、嫩度、纯正度和火工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剩下的浓度、厚度、陈味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红茶中的编号1、2、3分别是来自不同的产地安徽、云南、贵州,而编号1与3只有火工度差异较大,编号1的火工度要高于编号2、3。编号4的涩度最高,陈味在这几种红茶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编号3-5的醇度较为相似,而鲜度上,编号1和2的红茶鲜度要高于其他编号。
b.绿茶评定结果:由下面的图标可得出,绿茶滋味有7项分属性具有显著差异,而厚度、浓度、陈味差异较小,编号8、9属于同一个品种的茶,在滋味分属性上相似度比较大,在涩度上,编号6-10的绿茶差异较大,而编号7和9的绿茶涩度相近。
(5)茶叶中呈味物质评定结果:根据以上实验研究,得出茶叶化学组分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均与滋味审评分值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相关程度有所差异。红茶中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的平均值分别为3.74、12.71、4.04;极差为2.41、13.38、5.86;与滋味分值相关系数为0.69、0.61、0.35;绿茶中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的平均值分别为3.41、28.74、3.71;极差为2.15、10.47、5.24;与滋味分值相关系数为0.63、0.83、0.72.。再次说明了不同的化学组分对茶叶感官品质存在着差异性影响,为滋味分属性与化学组分相关性研究打下了基础。
(6)红茶和绿茶中呈味物质含量与滋味分属性的相关性。通过评定结果分析得出,绿茶原料中,茶氨酸与甘度、厚度、鲜度、醇度、嫩度、纯正度的相关极为显著,同时与涩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茶氨酸含量越高,涩度越低;而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与滋味分属性相关性不大。而红茶原料中,咖啡碱与火工度与醇度相关性较大,而茶氨酸与茶多酚的含量则与滋味分属性关系不大。4
三、结语
笔者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进行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的技术测定,通过尺度法对茶叶滋味分属性进行评定,对茶叶内部化学组分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感官品质与以上三种化学组分有着明显相关性,茶叶也因产地和等级的不同,在滋味分属性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如鲜度、涩度等。产地不同的红茶之间的火工度、鲜度、醇度存在明显差异,咖啡碱与分属性的火工度也有相关性。从以上结论可得出,在三种重要化学组分之中,茶氨酸与咖啡碱化学组分对茶叶等级与产地之间差异影响较大,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茶叶的醇度、鲜度和涩度来体现的。
参考文献:
[1]徐茂.绿茶、普洱茶及乌龙茶中茶氨酸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