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化学学科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科思想方法初高中化学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36-02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稳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从认知上进行衔接
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的衔接”,学生“学的衔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回顾初三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课本配有大量彩图,内容浅显直观,知识点较零散,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验以定性分析为主。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化学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而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时间紧、知识量大、课程进度快、深度和难度明显增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来看,初中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实际应用方向靠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1.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
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教师应弄清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这样才能自如地处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可采取课堂提问、观察入学成绩、调查问卷、与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弥补学生忽视和薄弱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逐渐上升的。例如: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课时的内容,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整体把握、合理设计教学,逐步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把握最近发展区,比较分析初高中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程降低了过高、过难和过烦琐的知识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正是由此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一的学习后,由于某些知识点上的缺漏,知识体系脱节,引起学习的困难。其实初中与高中的化学知识体系必然存在重大差别,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受限于初中的启蒙阶段,只能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必然是不系统也不完善的,而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初高中化学学习时知识上的衔接。不可把发展性概念和知识讲死,要留有余地。例如化学学科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初中由于考试练习的常见性默认为:只要提到物质的分类,学生就联系到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其实在高中的课程中,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物质的元素组成这个角度来归类的,物质的分类可根据物质组成、状态、性能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注意控制化学原理讲授的深广度,注意初高中学习衔接中的阶段性,不可盲目提高,也不可含糊不清或忽略不提,例如初中常提到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时,学生可异口同声回答通过燃烧闻气味,但2017年的中考题目中遇到燃烧肉松和棉花时,哪样物质能发出烧焦羽毛味,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这正是由于初中的老师都认为,蛋白质的性质都是高中教学的内容,故无须多讲,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此考题涉及到肉松含蛋白质,而蛋白质纤维燃烧即可产生烧焦羽毛味的原理。只要知道这原理,这问题学生能迎韧而解。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重视化学原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记忆结论性的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是无益的。
二、从学习方法方面衔接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考前背、考后丢”。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那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化学占中考各科总分的比例较低(总分550,化学仅占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阶段对化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高一便觉得高中化学难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要逐渐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体系,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学习方式上,初高中的教学中,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比较、分类、归纳等学科思想。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物质复习时,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思想,不仅可纵向归纳物质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通过多角度发散思维,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这种充分体现分类思想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指导,初中新课结束后,复习课的第一节通常就是复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多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常模糊不清,但即使你把概念重新解释一遍也还是收效甚微。这时可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较好的部分同学可很快领会并画出分类图,有另一些无从下手,据此情况可以及时展示完成较好的学生成果图,并引领较慢的同学模仿并完成剩余的图示。最后再取几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请学生对比学习思考谁的知识点总结更全面,对比自己的图例,弄清各自是否有遗漏或疑惑混淆哪些概念知识。再比如复习含碳化合物时,也可围绕碳元素画出思维导图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对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储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将化学信息抽象归纳或逻辑地统摄成规律,运用符号思维或数学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容量大,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反应条件众多繁杂,有很多同学连物质及其性质始终没能搞明白。如果忽视学科基本思想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如下问题:教师将过多的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忽略了对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也对化学学习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多重复多记忆就可以,以致知识水平浅薄,内容零乱,不能跳出题海战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也应实现跟高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在保证初中化学启蒙性、个性化特征前提下,适当运用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及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从时间安排方面衔接
目前衔接的教学主要研究在于高一开学头一个月教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知识衔接,或者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上新课同时穿行,但是这样做存在多种的弊端:学生层次不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无法正常完成;或者衔接课走个过程,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才能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分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中,要和学生交朋友,从学生那里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的程度,对自己的教学和素质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总体把握,找准问题和薄弱点,这些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把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可经常在初高中的课堂上听课、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翁晓前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引言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新课程思想
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工作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社会对教学者有不同的要求与期许,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适应历史的潮流。高中化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学者应当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与教学水平,勇敢承担起为民族培养人才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如何对高中化学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是每个化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一、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
高中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是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同时进行的,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看待化学现象,自主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操作解释化学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进而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获得一定的化学素养,提高化学综合水平。
二、进行小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真正的化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实验的,这就要求进行科研的工作人员具备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因此,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发育成长阶段,思维较活跃,天性好动活泼,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合作能力差强人意。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换思维方式,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加强合作意识,适应今后的生活与工作。
例如,在教学关于“钠”的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设计实验的思路与相关实验方案,而后将学生根据个性差异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实验,上交最终结果。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各自所长,实现集体效率最大化,同时,学生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教师在学生实验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细致讲解,只需要在实验的恰当时间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调动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种方式,但其所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的期待,并非学生由内而生的驱动力,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求知欲。当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会使其在集体中产生被认同感,获得成就感。若学生提出问题,则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而后提供一些解决思路供学生自己摸索,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四、关注学生情绪,让学生快乐学习
让快乐的情绪充满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应该是老师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陷入一种类似“说教”的境地,仿佛老师是传道者,学生只要一味地接受即可。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就是破除这个魔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者应抓住新课程精神的精髓,确立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宗旨,这种快乐来源于教师将社会诉求化作春雨,缓缓浸润学生的思想。教师在普遍化的教学中,还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每个个体都能在集体中有存在感,因为被关注而产生奋进的动力,并且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快乐学习中。何为快乐?快乐即不被各种负面情绪所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状态,这不仅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要对学生流露出更多的关怀,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易被击倒,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另外,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学者还可以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关注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面对几十个人的课堂,教师通常会采取适合多数人的教学模式,这是无可厚非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建立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无疑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不仅是师长,更有着“过来人”的某种特殊智慧和洞察力,对其的学习和自我成长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确立创新思维,以更多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分析学生心理,理解他们的关切与诉求,帮助他们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总之,素质的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迅速适应新的引导者角色,根据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工作中传统僵化的模式,开展以快乐学习为目标的快乐教学,身体力行,以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感染每一个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说,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相信老师对新课程的领悟力,增强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确保自己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状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创造情景;激发动机;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假设情景,培养创新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这样平等、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问,不再是单向的交流和思维,学生如果可以提出自己与老师不一样的见解,无论对错,对于老师来说,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轻松的氛围也很利于消除掉课堂上一般情况下过于紧张、过于拘谨的场面,缩短师生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也才有有勇气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记住了很多问题。这样亲力亲为的进行提问、解答,要比单一的听课有趣的多,自主性也大很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出来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解决了。
设置疑问是探索科学的一个向导,也是催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泉源。化学研究、科学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质疑,也总是会在质疑声中前进。但质疑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程度的,如果疑问设置不当有可能成为争执,会影响教学的成绩。想要在课堂上有高质量的“质疑”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的层次,并且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的阶梯度,不能与结果相比太直接,也不能让学生为难的不想解答,在有一定的理解后顺藤摸瓜,充分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才能顺理成章的解答问题。
二激发动机,营造创新氛围
动机是创新很重要的条件,动机一般是从“好奇心”、“责任感”那儿来的。有人说,如果人类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最原始的夏娃的被引诱,也没有了求知的动力,更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创造发明。其实一切的创造发明都是源于人们对食物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好奇是一切创造行为的最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心理推动力,在创造性的思维里,好奇有着催化作用,因此成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他对于一切的事物都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好奇心,想要知道、想要了解、想要明白。如果学生对于很多的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十分好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以此进行引导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好奇心是一个人从心里上对于某件事的好奇,想要了解,这种心理会内在引导他去研究、去探索。历史上也有很多因为好奇而产生的发明,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内在探索动力是创新型化学课堂的好方法之一。
三依靠教材,激发创新
任何的创新或者创造力都是在本位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基础知识必须打牢。创新的能力是由丰富的科学知识、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敏锐的观察力、纷乱的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形成的,创新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让学生习惯联想,哪怕是猜想或幻想,现在的学生就是因为长期死板的教育才变得缺乏想象力,只是单一的认定某一项事物,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发散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要求学生需有一定的独创性、灵活性、灵感和求异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道题多种解答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从不用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打破一直以来的“定势思维”的捆绑。但“万变不离其宗”,想要有这些有创意性的,并且正确的思维观点,就要结合教材,学会基本知识。
四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尤其是在高中教育这一阶段,熟练地掌握实施化学实验技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了解化学知识和养成化学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高中化学最高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而是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具备想用的技巧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化学综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创造性。高中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应该站在高中生的立场上、以高中生的眼光看问题,并帮助学生完整的表达、精确的分析,不能只是单纯的只做化学实验,而是要学会创新、学会联系,来提高高中学生的分析、和表达化学的能力。
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授是学生亲力亲为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牢记化学知识。一般学生会觉得做实验很有趣,并且自己动手,大家一起研究要比在教师里只是单纯的听讲有意思,所以实验课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课程。在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哪儿做的不好、哪儿做的很好,哪儿做的值得鼓励、值得表扬,对优秀的化学实验进行表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成绩。
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加入创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是必然趋势。如何做到充满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化学课堂是教师以后思考的方向,因为这有这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够更容易实现教育改革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夙翔.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05)
一、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含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实现学生从能生活向会生活转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
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形式情境,如播放录像、角色表演、演讲、辩论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操作要求为:(1)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2)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3)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分析社会的积极性,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深化了知识,加深了生活体验。
三、目标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后,布置学生结合“2011年烟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学校、村庄或小区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烟台因我而美丽”,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内容生活化:生活化素材的选取
思想政治课特别是新课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选取生活化素材,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地进行学习。
1.素材来源于学生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素材来源于学生家庭生活。
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思想品德最好的教育者,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家长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可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因是出自家长之口,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模式 预习过程 讨论过程 归纳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同。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采取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所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模式,试图颠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
一、在预习过程中要确立生活主题,探究生活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预习的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在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但因为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可能既影响了学生休息,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做到因材施教。这些传统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并不明显。
我认为,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确立生活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预习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纸杂志,报亭和图书馆是学生应该经常光顾的地方。我每天坚持读报,看到报上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就拿出来与学生分享。通过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启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课本上的知识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远远超过被动地做作业。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营造一定的生活氛围,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目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对生活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当然,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生活问题,这为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开展,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切入点。
二、在讨论过程中联系社会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不断增强,学生不再是关在书斋里的秀才,他们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视野也越来越广,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有关社会热点的作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课堂讨论提供了素材。
课堂讨论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方法僵化、内容枯燥的缺陷。高中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前重大热点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题目来源于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以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的分歧,或者是学生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出现的偏差。当若干学生向老师请教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可以围绕“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明确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层面,更要看精神层面,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讨论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对课本知识不仅做到熟悉,而且能较为深刻地理解。
三、在归纳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除生活中的疑惑。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归纳要有针对性,着重启发学生,指导他们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学生。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他们有自我意识和尊严,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主见,对人和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他们渴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言行,尊重自己的判断;他们有较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上分析他们讨论中的对与错、得与失。在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将书本知识,尤其是基本原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使课堂讨论实现和谐而有成效的目的。
其次,在生活中寻找论据。有些教师在归纳总结阶段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实,学生也许更喜欢教师从实践中,从生活中寻找有说服力的论据。如在讲“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问题时,可以列举“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这一事实,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存款准备金是什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等内容。
最后,重视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包括对每个参与讨论的学生的综合表现和对讨论问题的点评。对学生的评价,要从该生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重在鼓励。对讨论问题的评价要客观,不仅要分析问题的背景、涉及的原理,而且要指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推行生活化教学有诸多益处,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此,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朗曾说:“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由此可见,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税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相关录像,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偷税漏税严重后果的认识。又如在教授“供求影响价格”的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春节前后商场里人数、商品价格的视频画面,之后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为什么春节前价格高,春节后价格低?”“影响商品价格出现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时学习内容之中,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面,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研究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并据此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请学生对如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某郊区奶牛场的工人,每天都要把自家所产鲜奶的10%像污水一样倒掉,这种情形在入冬之后大约持续一月有余,请问这是为什么?”相信这一问题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纷纷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教师继续对学生予以问题的引导,“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避免牛奶场的资源浪费呢?”结果学生提出许多新颖、有创意的想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把多余的牛奶送给福利院和孤儿院,尽量提高牛奶质量等。在这一课堂讨论和问答的过程中,不但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式,还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三、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还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此相关的实践作业。比如在教学完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身边村委会和居委会作为切入口,以此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展开广泛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本小组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未知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注意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贺伟.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新课程研究,2008(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95-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呢?
一 “生活化”的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仿佛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必修1教学“生活与消费”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消费吗?消费有哪些类型?你消费时的消费权益是否受到过侵犯?听到这样的提问和引导后,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发言,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二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源于课堂教学的行动经验以及经验的反思。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于激活教学内容,模拟生活化的情境。如在教学“经济生活”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普遍感到这节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某位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了以下学习步骤:
第一步:展开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有请教家长的;有请教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也有上网下载资料的,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步:实践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提供了自己买学生平安保险的实例;有的出示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案例;有的列举了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天灾人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资料。
第三步:评议。商业保险的种类有哪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何区别?参加保险对本人、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大量的资料信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保险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参加保险是人们现代金融意识增强的表现。同时,也意识到买保险要从自身或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四步:作业。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项家庭投资理财计划。
这位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了充实而丰盈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扩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情感体验。它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领会教材,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三 “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政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生活的过程。
如教师在讲解“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是把班级学生分为两方:正方、反方。正方观点:“就业主要靠政府”;反方观点:“就业主要靠自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对方的观点,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教师再给予指导、鼓励和评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堂知识,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为自己喝彩,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总之,思想政治课编排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为基础的,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课程。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已是大势所趋,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因此,我们应沿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道路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