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8篇

时间:2023-07-10 09:24: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演短剧、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形象,深化榜样的力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德育 现实 史实

综览中外,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历史以其独特的史实依据,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在德育渗透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历史是逝去的时间,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构成,既包罗万象又生动可感,用这些生动可感的历史事实进行德育渗透,更容易启迪学生;历史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去感染学生,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上述优势,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历史德育要与现实结合,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选准贴近学生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切入点。如确立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法时,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个道德渗透切入点:“网络与网瘾”。网络虽然为大部分学生都所熟悉,但网瘾的危害大部分同学还不十分了解,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自己所了解的网络上瘾的相关人物报道、身边同学患上网瘾的实例、网络上瘾者的图片、资料等,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围绕网络及网瘾的危害这一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上课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材料,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全程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总结网瘾的危害性,由此引出国家禁止未成年人入网吧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学生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实现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实现了历史的德育功能。

其次,重视乡土教材,了解身边的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学生们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而且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乡土知识会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如学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后,我加入了一个小专题感受家乡――青岛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家谈,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资料,谈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的名人事迹、感人故事、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对家乡、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二、历史德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意,感人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更是师生之间真挚感情的交流。“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田本娜)。唯有教师的真情,才能换来学生的实感。

首先,“以情唤情,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传染性,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中,以情动情,注重情感铺垫,才能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收到德育渗透收到良好效果。比如讲解司马迁巨著《史记》时,教师要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表现出司马迁在史学创作中遇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挫折和困难,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全体学生通过老师包含真挚情意的讲解,能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就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对司马迁的钦佩之情。

其次,“创设情境,以景触情”。历史中丰富的历史画面、杰出人物事迹、历史典故、历史短片为营造课堂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上《音乐与美术》一课时,在讲授古典主义音乐时,播放了贝多芬一生中要经历的片段,创设贝多芬多舛的命运的场景,随着低沉的音乐、跳动的画面,师生共同走进了主人公多舛的人生。教师再饱含深情地结合短片诠释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坚韧毅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生命中坚强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便在无声息中融入学生的品行之中。

三、德育渗透要依托史实,榜样引领

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曾说,“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

篇4

关键词: 棒垒球礼仪 体育课堂 渗透实施

软式棒垒球是一项集跑、跳、投、打于一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安全有益于校园开展的体育项目。它的精神是:诚敬、谦和、坚忍、力行。它能培养顽强坚忍的意志品质,树立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它拥有一切其他体育运动教育作用的共性。“不学礼,无以立”,棒垒球礼仪让现在缺失课堂常规礼仪的学生在体育课堂重新接触礼仪教育。

一、体育课堂常规现状分析

缺失一:体育课服装不规范。

案例:体育课堂有学生穿凉鞋,有学生穿皮鞋,有学生穿裙子。

师:今天我们上节课说今天你要学习50米快速跑,怎么有同学穿了皮鞋裙子来上体育课?还有同学穿凉鞋来的。

生1:妈妈昨天给我新买的小皮鞋,很好看,所以今天就穿了。

生2:我以为今天要下雨,所以穿了凉鞋。

缺失二:行为、语言欠缺规范,自由随意。

案例1:教师在集中讲解快速跑的要领时,生1:“昨天打了游戏,我死了6次。”生2:“你水平太差,我打的时候只死了一次。”

案例2:跳绳时,生1不小心把绳子打到了生2,生2立马说:“你脑子坏了啊,不长眼睛啊。”

案例3:生1因为琐事和生2互掐了起来。

缺失三:课堂缺乏自信。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篮球体前变向运球?

生: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生1,你上来展示一下好吗?

生1:我不太会。

分析: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常规礼仪的教育,只重视教学过程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因为缺失课堂常规礼仪,导致现在的体育课课堂中学生上课随意讲话,行为自由、粗鲁,不尊重同学、老师,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削弱了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二、棒垒球发展及棒垒球礼仪介绍

1.棒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自2009年引入软式棒垒球项目以来,先后成为江苏省棒垒球俱乐部成员,并先后多次在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中获得亚军、季军。2013年我校编写了软式棒垒球的校本教材,之后根据教材推进软式棒垒球的校本课程教学。2015年开始创建常州市棒垒球课程基地。现在每班每周有一节棒垒球校本课,由专职棒垒球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棒垒球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2.棒垒球礼仪介绍

平时当学生见到老师、教练、家长时要说:“老师好,教练好,家长好”;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运用良好的礼貌用语。教师或教练在集合说话时,球员要脱帽、稍息、立正;这些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老师讲解、家长教育时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球具离手要轻放,排列好,珍惜爱护;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公共财物,家庭财物珍惜与爱护的好习惯。队员服装仪容要整洁;服装仪容是体现一个人自身素养与内涵的重要方面。

在比赛开始时,当裁判员喊两队集合时,双方队员统一到场地边线上,面对球场脱帽鞠躬后进场。裁判员宣布比赛须知后,两队队员脱帽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表达对对手的尊重。在比赛中队员进入打击区进攻时向裁判脱帽鞠躬示意,表达对裁判的尊重。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给他加油鼓劲。

比赛结束时两队要到本垒至二垒直线两侧面向裁判站队,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两队统一向裁判脱帽鞠躬致谢,表达对裁判员执法比赛辛苦付出的感谢。然后两队队员相互脱帽鞠躬握手,胜方通常说“谢谢指教,承让、承让”以显示胜不骄的风度;输方会说“恭喜、恭喜,精彩比赛”显示败不馁的气度。当队员回到各自休息区前的边线时,要列队向各自教练、老师及家长观众脱帽鞠躬致谢并说:“谢谢教练、谢谢老师、谢谢观众(谢谢爸爸妈妈)”,还要转身面对球场说:“谢谢场地。”

二、礼仪渗透和实施构想

1.学习棒垒球礼仪文化

在体育课堂中介绍棒垒球礼仪文化,让学生发现体育课新奇、有趣,让学生喜欢这种渗透棒垒球礼仪文化的新颖体育课。

2.拓展体育课堂礼仪教学

(1)让学生学会礼仪用语

案例1:在课堂组织分组练习时,生1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说:“请某某同学示范”;示范展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说:“谢谢某某同学示范。”

案例2:在课堂组织比赛时,教师宣布比赛规则后,1组和2组学生按照棒垒球礼仪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以此表达对对手的尊重。比赛过程中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同组学生一起给他加油鼓劲。

(2)营造互动的礼仪教学氛围

篇5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1. 专题研究论文、阶段性试验报告、课题实验报告、活动台账、学生个案、实验记录等。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 乡土教育 教学情景

竺可桢先生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提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道未知,自儿童日常所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未知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条件,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正是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养料,然而,它却往往被作为执教者的我们所忽视。如果我们能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渗透乡土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1:在讲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每年开春之季,在座的很多同学的父母又要考虑地里种什么农作物更好,你是否能为自己的父母出谋划策呢?在我们清流许多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植水稻的做法对吗?

生:围绕着自己所关心熟知的农业生产展开思考。

师:一块土地究竟种植什么农作物较合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结合课本知识得出)主要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

师:评价一下在我们当地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合理吗?

生:思考方向为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两方面。自然因素方面: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宜好暖喜湿短日照的水稻作物的生长;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坡度较小的丘陵地带,土壤较肥沃,地形较平坦,水源较丰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市场较广阔,稻米是我县农民喜爱的主要食粮;劳动力较丰富;种植水稻的历史较悠久,种植水稻的经验较丰富等,从而得出在我们当地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是合理的。

师:父母每年老老实实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家地里种水稻的做法有何不好的地方?

生:赚不到钱。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由农业的区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师:同学们知道田里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哪些呢?

生:我县大部分还是水稻,在县城郊区主要是蔬菜,在龙津镇的桥下村也有许多种甘蔗的,在嵩溪镇、里田乡有不少是种花卉的,在灵地镇一带有很多是种地瓜的,在赖坊乡有不少种花生、西瓜的,近年来在长校镇出现了一年能赚十几万的种烟大户等。

师:我县耕地有的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这是为什么?

生:从稻米、甘蔗、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分析,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和规模大小主要由市场决定。

师: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将如何来发展农业?

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得出)种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反思】:课后,我非常兴奋,因为我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当好一名农民,如何种好一块地,如何发展农业,并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种地只能因循守旧,难以脱贫致富,懂得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的发展,进而强化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许正是教学中应用了生活中的地理,才让学生在课堂上注重力集中,兴趣浓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社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启示】:1.教材再新。教材不可能把学生耳熟能详的、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都写进去,也不可能把各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都写进去。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把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补充到课堂中来。

2.教师应该思考在地理堂上怎样教学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怎样的地理素材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一种正确看待地理事物的观点教给学生,把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我认为乡土地理作为一种地理教学素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取之于学生身边同时又高于学生对它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地应用它,就能让地理课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教学情景2:在讲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家庭经营、小农经营,生产效率不高。同学们畅想下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后我县农业生产将会怎样?

生:像美国现在一样,大型机械化生产,科技种田。

师: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一般适合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而我县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大,并不适合全部使用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想想还有可能发展怎样的农业生产?

生:生态农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师:在我县将如何发展形成生态农业?

生:我县目前已经在有的村里进行了农田改造,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养殖业如养猪、养鸡、养鸭、养羊、养牛、养鱼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厂;积极兴建沼气池,如在大路口建一些,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师生共同小结:这样在一个村子里,就把农作物秸杆和食品加工产生的米糠、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杆进入沼气池作为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形成了生态农业。

【反思】:假如老师没有结合我县实情大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学生就很难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有责任为可持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文教育;重要性;渗透策略

教育的本质,本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其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格的完善。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失去了其真正的作用――是学生跨进高校大门的助力,作为人文学科中最为核心的学科之一的历史,也失去了其人文精神的教育意义。

现今,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的意义与本质正逐渐地被修改、纠正。高中历史学科也逐渐地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现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对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今的社会中,单个人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具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社会上的存在形式,并不仅仅是以一个国家公民的身份,而是一个享受权利并能够履行义务的公民。而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强调,使其能够关注当今这个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自身的贡献。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的渗透,就是教育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社会,提高自身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现实社会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文因素越来越少,例如诚实、守信、尊重、理解、体谅、帮助等,甚至某些人的职业道德也开始丧失,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金钱主义等扭曲的精神主义带有狂热的崇拜性。而且这些扭曲的社会精神正逐步地影响着身在校园的学生。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平静的心灵,并具有勇于承担义务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优势

1.醇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

高中历史在人文教育渗透的优势体现在其历史教学领域的宽泛性与厚重的人文精神的积淀。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拥有广泛的教学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等,其领域的宽泛性不仅体现在广泛的教学视野,还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的素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中人情世故、时代变迁等知识的教授时,要让学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中吸取自我成长、发展的养分。

2.客观真实的历史发展

我们都明白,历史是对以往重大事情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客观真实性对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在世界历史的记录中,各个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等等,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等的成就,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历史学科中,客观真实的历史发展、展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更具实效性。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缺失现象的成因

1.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的应试性

现今,一方面,学校考核教师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教师太过于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学计划挂钩,考试大纲的教学目标也就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使得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对学生教授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教育。

这种历史知识的直接灌输,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它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具有任何渗透作用,更不用说对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丰富和完善了。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教学方式的误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几乎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教学步骤,与学生缺失基本的沟通交流,而且现今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少了。而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是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传播的,只有教师在感情上与学生达到共通时,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才会真正地、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氛围中,高中历史的人文教育作用根本得不到渗透、发挥,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效率也发挥着消极的负面影响。

四、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1.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确保人文精神教育的落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首先要做的是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理念,在此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从而确保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精神教育的落实。

篇8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逐渐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育媒介等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初中数学课堂便是一个试验点。内容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具体地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要想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地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理念都包含哪些内容。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五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深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一、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等各个领域,深受学校管理的青睐,因此很多学校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谨遵“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具体来说一说“以生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为了遵从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其次,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都为班级授课制,即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重点也在于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水平,而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应顾及全体学生,还应顾及个别学生,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和独特化。

二、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别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面对严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相对容易了许多。那么教师是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很容易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将数学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吸收数学知识。其次,除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这相较于前者来说更具实践意义,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更深入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

三、渗透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化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方法外,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会采取诸如:教学游戏化、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就具体地说说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首先,自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在学习中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而教学游戏化这种教W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多赢”的教学方法。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使用,初中数学教学同样也不例外,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为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些乐趣,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此外,“微课”更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最后,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综上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固守以往讲授式的、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

学习。

四、渗透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会做题便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是将学生当作是会做题的机器,学生也就将数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考试课。而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因为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原因。那么教师怎样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首先,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凸显和检验它的存在,必须将其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而数学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这个角色,教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摸索,主动思考,主动归纳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来源”,而这种观察并不是无意的,而是包含着思考的成分,在这样带有思考的观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最后,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利用一般的做题方式巩固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巩固。

五、渗透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通过一份小小试卷的正确率和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出学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凭借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不足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此新课程理念别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即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这种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劣,还会了解到每位学生是怎样思考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进而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教师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中找准自身的问题,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无论是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绝对要得益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教师始终保持先进的、积极的教学理念,时刻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促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且高效。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