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一、引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日益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语文是一个国家母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超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身,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渠道。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主要阵地则是小学语文课堂,因此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最应该关注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益必须先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因素分析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基本知识的传授是重视了,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基本都是按照统一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会写生字,会读及会背课文,并且想当然认为这几个方面学生做到了也就算授课成功,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却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后,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的要求而刻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但是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只是把很多的比如合作式学习方式等当成了一种形式。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则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为主体,为了达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在乎学生的反应如何,只要是自己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就是成功的课堂。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较低。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走进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长期“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让一些老师习惯高高在上,不愿意主动的去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而学生也畏惧老师,和老师有很大的隔膜,他们不愿意主动的在课堂上发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别的同学分享,看见老师绕道走,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只有老师先主动地走入学生中间去,让学生感受你的关爱、善意,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积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亲近学生,教师首先要具备亲和力,而微笑无疑就是增加亲和力的最佳武器。一个有亲和力的语文老师一定是经常面带微笑,微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很大的暗示和感召作用,如果老师经常用微笑鼓励学生,感染学生,相信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看到老师那颗博爱宽容的心,从而也会以热烈的情感来回应老师。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在关爱中找回学习的信心,重燃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把学习当作是苦痛的折磨。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教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并且要善于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能力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教学期待。
(二)仔细推敲,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教师问的好也是教的好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提出某个问题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其价值,能否启迪学生思考,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对突破文章重难点有帮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无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设置很多问题,学生频繁的回答问题丝毫没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反而让他们陷入听觉疲劳状态,以至于无法辨别课堂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选一些典型的、对突破重点难点有帮助的问题,让学生在少而精的问题上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搞好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多做练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复习巩固要依靠课后的练习,课后练习要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加以训练,强化练习,课后的练习对于下节课的知识再现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忆起以往学习的知识信息,教师咋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总结,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学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让学生收获获取新知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言绝对是事半功倍的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华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科学教育》.2011,3
[2]蔡璞,秦玉明.《如火如荼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教育》.2010,4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关键词】提问 问题情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55-03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提问更有效果,什么才算更有效的提问策略呢?因此,我们走进了高级教师巢老师的课堂去寻找答案,课后巢老师谈到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重点,研究难点,让问题与所学知识相呼应,使所提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与本质。为此,教师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带着强烈的感染力去提问,同时要热情地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摘录了巢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并收集和分析了巢老师课堂上所使用的提问方法和提问策略。
二、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数列 的前n项和是多少?
学生甲: 。
教师:很好,如果数列变成 ,它的前n项和又是
多少?
教师:请你先把求和的式子列出来。
学生甲: ,下面怎么操作呢?
教师:前面你是怎样想到变成差的形式的?
学生甲:前面做过的。
教师:你们说 这一式子为什么可以变成 ?那
是因为分子可以写成(k+1)-k的形式,所以有 。
现在分子的差是2,该如何求数列 的和呢?
学生甲: 。
教师:请你观察一下,最后通过前后相消还剩下几项?
学生甲:还剩下4项, 。
教师:但是现在原题的分子式1,该怎么处理?
学生:每一项先乘以2,再除以2。
巢老师给出了一个与本题有关且做过的问题后,学生很快就会解答了,说明学生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当巢老师复习后又问到原题时,学生就没有反应了,于是巢老师转变思路,利用“联想搜索”的策略提出问题“前面你是怎样想到变成差的形式的?”从而了解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裂项相消的规则,但学生只是生搬硬套,是因为“前面做过的”,由此可看得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裂项相消的方法,当题目变了以后就无从下手了。接下来巢老
师利用“提示关键点”的策略提问:“你们说 这一式子为
什么可以变成 ?”帮助学生回忆是如何裂项的,接着巢
老师自己说出了原题裂项的关键点。提问“那现在分子的差是2,
应该如何去求这一数列 的和呢?”学生
回答用裂项法,但没有给出结果。于是巢老师再次应用“提示关键运算步骤”来问到“请你观察一下,最后通过前后相消还剩下几项?”当巢老师回到原题时问道:“但是现在原题的分子式1,该怎么处理?”时,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类问题。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1.创设先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先入情境的创设,使得案例情境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有层次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寻找知识的本源,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面广、自由度高、积极性高。
2.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引导学生用实验去解决。
案例1:排列组合知识作为高中的选修内容,由于抽象程度很高而成为“教”与“学”的难点。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把题目讲清楚,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从而思维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一知半解、模棱两可。
例如:将编号为1、2、3、4、5的5个小球放进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中,要求只有两个小球与其所在的盒子编号相同,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情境创设:让学号为1、2、3、4、5的学生坐到编号为1、2、3、4、5的五张凳子上,要求只有两个学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这里的关键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成为题目中的“演员”,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抽象、枯燥的,但可以从中学到知识,逐步掌握解排列组合题的规律,抓住本质,从而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运用。[1]
3.创设问题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递进。
案例2:用砖砌墙,第一层(底层)用了全部砖块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了余下砖块一半多一块,依此类推,每一层都用了余下砖块一半多一块,到第十层恰好用完,求原有砖块的数量?
问题情境1:设第n层用了an块砖(n=1、2、3、4、5、6、7、8、9、10),原有砖块有x块。如果得到数列{an}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这一结论,是不完整的,必须进行完整的证明。如何严格证明数列{an}是等比数列?必须要找到an+1与an的关系,但比较困难。由于第n+1层所用砖块数与第n层所用砖块数都与到第n层时所余下的砖块数有关,所以引入参数b,得到了下面一种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2:设第n层用了an块砖,第n层时上次剩下砖块为b块,则由题意得数列{an}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这里是用等比数列的定义证明了数列{an}是等比数列,弥补了上述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四、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明确地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程度远高于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虽然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巧,但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解决不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问题。因此,新课改下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责无旁贷。
我校渭南市杜桥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中学,学校从2009年实行新课改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从效果、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正因如此,才提出此课题,旨在通过本学科化学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课改的实施。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目标分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范杰主编《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江家发著的《化学教学设计论》、毕华林主编的《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以及其他一线老师和教研员的论文中展现了这方面成果。不足的是能用于具指导实际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少。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的研究成果还很匿乏。
2. 本研究课题的特点。现实性,摸清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实用性,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性,研究不同学段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策略与方法;生活气息,重点关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联系,不注重搞理论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不是工具,也不是只重视情感的空洞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是教育的本意的回归,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
2、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以人为本,运用情感的力量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实中对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和方法不明晰,缺乏指导,亟待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五个标:
1、摸清现阶段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2、研究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消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
3、探究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有效策略。
4、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5、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开展本学科校本教研的开发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高中化学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情况,探索新课程中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课题研究中有理论的学习研究,更重视对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大量课例实践支持,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可行有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策略。
1. 研究总课题。在高中化学课程基础上,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方法策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2. 研究子课题。(1)观察、测试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学现状,取得第一手资料,评估高中不同学段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情况;(2)从不同学段入手,观察、描述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与度、学科思想、世界观、学习的责任感等;(3)结合本校课改,研究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4)按必修与选修,分别研究对应化学教学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
(三)创新之处
1、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消极情感态度的策略研究。
2、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策略。
3、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本学科校本教研的开发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组织性原则。课题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按时办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发挥个体与集体合作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以“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理论学习为辅。以调查研究、课例实例为主题依据,以研讨分析为辅。
3、“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明确把握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4.成果表述上还不规范。
今年开学初,学校召开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三十几位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坐在一起,谈谈自己在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和想法。令我这个教科室主任尴尬的是95%的年轻教师都谈到“课题研究无从入手”、“不知课题该怎么做”。课题研究“一穷二白”似乎成了这些青年教师最大的困惑。
二、直击
怎么会不知课题该怎么做呢?为了引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每年我校都会在校内举办“优质课题推介会”,请在市、区获奖的课题组负责人在全校进行课题推介,介绍课题价值、课题研究流程,呈现课题成果。每年教科节,学校都会邀请省、市、区的教科研专家到校做教科研讲座,从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反思升华等深入细致地引领。事实上,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提升很快,2012年有区级立项课题13个,市级学科教改项目立项课题11项。
那么,这样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科研引领,为什么年轻教师还是不约而同地提到课题研究不知如何进行的困惑呢?是他们主观原因造成的吗?这是我第一时间产生的想法。但真的只是主观原因吗?细细反思其实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学校规划课题参与人员虽多,但年轻老师资历和经验尚浅,很少能被邀请成为课题组成员,即使参与了,也不能成为课题组核心人员,没有机会接触课题研究核心工作。我校今年立项的市、区级课题中,教龄五年以内的年轻老师的主持率为零,参与率不到10%。
显而易见,虽然学校在教科研上取得了不错成绩,有一部分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获得了相当进步和发展,必须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零碎地参与课题部分研究,对课题整体情况了解不足,对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实际收获不大。
而我校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占全校总人数的25.1%,比例不小。这些年轻老师在课题研究中“被边缘化”,迟早有一天会引起学校教科研的“断层”现象。之所以说是“被边缘化”,是因为他们不是没有参与的主观意识,而是缺少教科研整个流程亲历亲为的实践机会,缺少在课题研究中深入摸爬滚打的历练。致使虽然有校级课题可以让他们试水,但他们却觉得无从入手,畏首畏尾,苦恼不已。像这样被科研边缘化的老师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对于这些老师的教科研引领是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做起来”,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三、寻招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教科室开始了“寻招之旅”。
第一招,课题开题“库存版”
万事开头难,在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过程中,尤其是研究新手,研究的开始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对于总觉得课题研究无从入手的这些年轻老师来说,建立“问题库”,是解决研究主题确立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怎样建立“问题库”呢?我们通过“问题挂牌”的形式,对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教师可以通过写个案、教案、日记、课后反思,或者录像、录音,或者请同伴听课,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网络,甚至与名师、专业人员的交流,拓宽视野,反观自己;更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进行分解,找出哪些是自己的特长、哪些是自己的缺陷,从而总结梳理出自己这段时期内记录的“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库。
但问题并不都能成为研究主题,善于把问题整合归类,梳理出研究主题才是年轻老师们急需学习的研究方法。我们请老师在“问题库”中提炼出“我最想挂牌的问题”,并为科研新手设计了《学科教改项目选题思维路径案例表》(见表1),引导老师学会梳理选题思路,制定研究方案。比如: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效果不好,这时问题还比较朦胧,如果确立一个“有效教学研究”,选题就太大,不好把握,因为“有效教学研究”涉及因素太多,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都研究到,都研究到了也就不是小课题研究了。可以从中选择―个感兴趣、又能把握得了的环节入手,如导语环节、提问环节、板书环节、作业环节……教师通过反思觉得以前某一环节确实做得不太好,并且决心把它做好。如想从作业环节入手,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如用“作业评语”作为切入点,确立《作业评语创新,增强作业实效性》课题,就好把握了;如果想从提问环节入手,可以具体到《提问分层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主题确立后,让研修班的四十五位老师三人自由组合,开展课题研究,因为成员都是没有经验的,从零开始,不存在谁依附谁,无形中都有一种核心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这样主体意识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的前提下,课题方案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无需辞藻华丽,可以是表格式的(见表2),条目清晰。这样删繁就简,就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年轻教师尽快进入实质性研究。
第二招,研究过程“护航版”
1.课题“领办”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怎样管理,怎样引领?我们摒弃了由学校科研骨干点对点负责的做法,骨干老师们有教学任务,也有课题研究,也要管理班级,再让他们负责辅导,这样的辅导只能是蜻蜓点水,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们将15个团队按学科分成三组,由教科室正副主任三位成员分学科“领办”课题组。这既然是教科室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提供全程服务,我们把“为科研边缘化教师寻招之旅”作为教科室的一个项目研究,跟踪辅导的过程就是研究个案的过程。
在跟踪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纸上谈兵”进入课题研究实质阶段,这些老师往往无法可循,对课题研究从何做起,怎样做等问题心中无底,使研究处于无序状态。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立足点应该是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反思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关注“困惑”和“话题”,以科研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所以,在我们提供给年轻老师的研究模式中,“课例研究+学科教改项目研究”的模式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们带着研究问题通过轮流上课(亲历实践验证)、听课(观察同伴验证),带着大量现实实践材料作为研究材料参与研讨:阐述自己的主题思考并听取他人的思考,听取同伴的主题思考并发展自己的思考,在此通过课例研究验证自己的预设。在这样不断进行的分析诊断研究中,形成深入认识和理解,小组成员经过个案集成分析、策略反思提炼,逐步形成课题成果。
2.QQ“联动”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分布在三个校区,怎样做到辅导研讨省时高效呢?经常坐下来讨论是有效的,却行不通。校区之间距离较远,肯定影响工作。于是,看似最平常却最实效的“QQ联动”帮了大忙,由教科室牵头建立研究小团队的“梦工厂QQ群”,在那上面随时可以“说说自己的困惑”,一呼百应,大家群策群力,问题迎刃而解。也可以“说说我的看法”,谈成功的体会、失败的教训,丰富彼此的思想。有了一个团队,在团队中自然表露心中困惑与想法,在团队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中使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明朗,QQ群功不可没。
3.搭台“唱戏”
这个“台”就是交流平台。年轻老师说特别羡慕省市级课题的论证会,有专题汇报,有专家反馈,有鉴定意见,风风光光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担心自己的课题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的确,这些课题要在市区立项甚至获奖还显得有些粗糙,不太现实,但如果就这样销声匿迹,肯定会消磨老师们的研究热情。为了让这些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再“边缘化”,教科室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出头露面”的机会,为他们铺就一条条“星光大道”,将每年五月定为“微型成果展示月”,通过课题校级论证会、课题研究故事征集演讲、课题研究成果PK、课题研究示范课展评等形式,让这十五个研究团队亮出来。
第三招,成果呈现“练兵版”
鉴于“科研边缘化”老师们的研究经验尚浅,也是从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性考虑,在课题结题管理上注重变通,展示灵活。提倡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结题模式,没有固定的结题时间、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相反,学校特别注重研究鉴定的“现场练兵”,结题成果的呈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结题结论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效果为基本标准。虽然从纸质化到现场化,教科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给研究者带来的是不敢造假的真实研究状态和成果被转化和需要的成就感;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看得见、触得着、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如有一个课题组的学科教改项目“低学段写字教学随堂化策略研究”,就是通过“课例现场鉴定会”,由课题组三位老师上课题研究课,课例上三位老师分别体现课题研究的三个点,尽量将研究策略在课例中彰显出来;课后,由组内一位成员专题介绍问题解决的研究策略,通过“课例展示”和“策略汇报”,由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学段的教研组成员对策略的可行性进行选择,选择“策略可行并将该策略运用在教学中”的,加2分;“可行但不会选择该策略”的,加1分。最后汇总到教科室,算出量化分,作为成果优劣的评断依据之一。
教科室再将反馈表“策略可行性鉴定表”结果汇总,用图表式(见下图),后附原因说明汇总,反馈给课题组,通过“哪些策略研究受老师欢迎,可行性高;哪些策略无人问津”等反馈,课题组可以进行论证,既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又可以作为改进课题研究的依据,还可以梳理出课题后续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成果实际出发,允许教师多做少写,结果删繁就简。可以用经验总结、高质量的论文、成功的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代替学科教改项目的研究报告。我们相信,强调“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我们为科研“边缘化”老师的寻招之旅,没有“虚高”的理论支撑,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放低姿态”、不再“玄妙”的策略引领中尝试用科研改造自己,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属于自己的“原生态”方法;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实实在在的课研服务中,激发起研究热情,敏感研究的嗅觉,学会研究方法,用课题研究“小作坊”造就教师专业成长的“梦工厂”。
参考文献:
[1]夏玉成,卢远民,刘明明.研究自我 自主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7.
关键词: 课题研究 常态化 策略
一、课题研究常态化的现状
课题研究常态化是指幼儿园的课题研究要做到经常化、日常化,成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成为教师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很重要,但要让课题研究常态化地开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儿园课题研究现状是:一是课题研究实效性不高,二是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选题不恰当:课题脱离幼儿园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随便定一个;或是跟风,人家研究什么我也研究什么;或是为了评优,评优质园必须有课题,那就去搬一个;或是从规划题库中不作更改地选一个,这样的选题,没有研究基础、难操作,于是通常出现三个“一”:即一份课题方案,一份中期汇报,一份结题报告,就完成了一个课题研究,这无论是对幼儿园、对教师个人帮助都不大。
2.教师能力有限:现在的教师对课题研究都比较怕,因为不知道课题研究是怎么回事,师范生在学校学的知识跟时下学校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总觉得课题研究是高深莫测的事情,不会写课题方案、不会做研究、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有何区别搞不清楚。
3.缺少专家点拨:开展课题研究是要有理论支撑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很多,但理论水平还是不够,会做不会写,一是好的课题不会上升到理论,二是没有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容易走弯路、成果出得慢。
4.教师没有时间:现在的幼儿园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分配是比较满的,半天当班在教室,半天备课、做课前准备、进行环境创设,他们通常会认为搞课题研究没有时间,让课题研究常态化更谈不上了。
以上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影响着幼儿园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开展。在此,笔者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谈几点常态化开展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思考。
二、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对策
1.选好课题是基础。一是课题要来源于幼儿园实践。如我园十一五《构建家园互动的新教育平台》、十二五课题《幼儿园亲子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均源自本园的办园特色:家园同步教育。从办园特色及幼儿园原有优势中选择研究的课题,可以让课题推进特色深化,而课题也有其基础和土壤,易于开展和操作。二是课题要基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小而易于操作。这样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为那是教师的问题需要,是教师愿意做的事,我园教师的课题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围绕幼儿园大课题开展,我们根据大课题会给教师提供一份课题指南,让教师从中选择小课题做。另一部分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确定课题,这样的课题立足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教育教学实践,能让刚入门的教师体会到课题研究并不是难事,也有助于研究的常态化开展。
2.加强培训是保证。课题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观察、记录、思考;分析问题需要教师作出判断,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研究;解决问题需要教师了解并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因此,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体会到“原来这样做更好”。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园会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相关的培训或学习。学习形式做到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方面就如何选题、如何写方案等加以指导,实践经验的培训则请本园或其他幼儿园教科研骨干介绍经验,一起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教学中的反思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幼儿园教师,能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也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开展。
3.重视管理是关键。要实现课题研究的常态化,一要强化过程管理,因此必须建立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制度,如确定研究过程每一阶段的任务、建立课题研究个人档案(方案、活动设计、论文、学习材料、观察记录等),定期交流研究进展、探讨遇到的问题,定期聘请上级教科研专家进行课题会诊、指导和帮助,定期开展研究专题汇报(公开课、交流汇报),定期开展成果交流、定期检查和考核等。二要建立奖励考核机制,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如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给予培训机会,对于在课题研究方面有成果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给予加分,让教师切身体会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专业成长的需要,将外加的任务变成内在的需求,这是课题研究常态化开展的关键所在。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二】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经荆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确立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ZD20110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我谨代表课题组,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各地对高效课堂研究由来以久,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模式。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各地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课堂操作,更多的是获得经验层面的成果,缺乏对高效课堂本质的系统描述,因而难免在研究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开,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课堂,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校几年前就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高效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智慧,如李萍老师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王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再探讨,陈鹏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问题交流中获得分数本质的理解,等等。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㈠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㈡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三、课题研究内容:
㈠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实验立足“高效”,抓住“构建”,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作为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内容。
1、五种策略
⑴先学后教策略:先学是一种策略,其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题、阅读资料、动手操作、提出疑问、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等。像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发现规律教学中的“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尝试等都是“先学”。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交流、点拨、拓展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后教”。 “后教”不是由老师包办,更不等于老师独自讲解,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学情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⑵问题导学策略: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思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⑶综合性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比如阅读、表达、演示、操作等,既动脑,又动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与巩固,并在运用中进行拓展。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⑷生生互动策略:课堂中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强有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⑸当堂训练策略:美国缅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后马上应用的效率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高的,达到90%。当堂训练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它是对学生遗忘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运用,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评估,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设计训练、指导训练以及训练点评是实验进程中教师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2、三种机制
⑴学案导学机制: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那么,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学案导学就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本实验将学案导学作为一个重要机制,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进行检测评估,并开展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案、师生共同设计导学案等活动,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
⑵课内调节机制: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是有预设的活动。但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的学习活动必然对课前预设提出挑战,甚至“颠覆”。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或再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课内调节机制重在研究调节活动的产生、时机、方式、效果等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和有效性。
⑶课后反思机制:高效课堂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课例的积累,需要老师不断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实验将着力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㈡课题研究的目标:
经过五年研究,达到如下实验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
2、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教学模式等。
5、归纳整理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和理解。
㈢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学生课堂学习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乐于表现。
2、探讨实现小学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3、积累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课例和学案。
4、形成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实验报告、案例集、论文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㈠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进行分散研究,积累研究课例。各年级骨干教师集中整理课例,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实验研究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生本教育、尝试教学、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各学段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2、行动研究法: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甚至是将已有的模式、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验证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围绕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进行尝试实践,积累大量的课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3、案例分析法:根据某一课型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路进行“磨课”,打造典型课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某一课例教学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观摩等进行个案对比,分析研究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
4、叙事研究法: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叙事交流,讲述高效课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悟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
㈢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实验启动阶段
1、学习:①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构实验方案;
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习体会、学习效果等。
②交流子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XX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1、高效课堂基本模型建构阶段
①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课堂模型深入研究阶段
①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
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高效课堂评价研究阶段:
①导学案的评价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的评价研究
③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17年6月 实验结题阶段
1、整理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2、进行实验验证。
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成果交流、观摩等。
5、发现问题,初步确定下一轮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条件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邀请荆州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阶段性研究情况组织考评,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