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基本规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职业教育规律;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规律问题不只是哲学范畴的关注对象,也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它更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关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关系到每位受教育者能否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仍然较少,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正如有学者指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然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因此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1]
一、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内涵解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关系,与之相联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相互规约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发展亦如此。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及实践规律的过程中,对教育问题作了科学论述,全面阐释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乃至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因此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又被称之为教育学第一原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产生,与伴随历史进程出现的社会分工及职业的诞生密切相关。[2]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无论古代亦或是近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3]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或重要历史事件,总会带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同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伊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清醒地认识到积贫积弱的民族无法将侵略者拒于国门之外。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虽说最终成为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但却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由此促使了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而职业教育的兴起又为培养了人才,为近代工业大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政治方面,军阀林立战乱不断;经济方面,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农村经济更是濒于崩溃,加之天灾不断,可谓民不聊生;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文化失调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人开始逐渐实现文化自觉。中国人的基础是农民,农民生活的基础在乡村,于是也就被逼上了乡村建设这条路。[5]乡村建设需要开民智、化民风,于是乡村职业教育伴随乡村建设运动而生。乡村职业教育被看作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或者说重要内容,其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梁簌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等都是乡村建设的典型,也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与乡村职业教育相关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更为直观、典型和更具说服力的史证。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实用型、专业型人才,但当时的教育状况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正所谓,实业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但却无才可用。[6]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实业家正是看到这一巨大矛盾,于19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探索,诸如在江苏徐公桥筹办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应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生,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交互影响过程的必然结果。[7]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不可分割,概言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规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又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则关注更为具体的人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关涉人的职业生活,是因为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主要行为,人若没有职业,其他各种行为都必受影响,所以以职业生活为目标之一,是极有道理的。[8]正因此,职业教育也被称作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9]人的职业需求促使了职业教育的产生,并不断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推动职业教育逐渐向前发展。人类最早的教育正是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的教育从未间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是从中演化而来。可见教育自从开始就带有了很强的职业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将人类最早的教育称之为职业教育。[10]从古至今,人类的生计问题直接为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让人类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进步。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但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也不可否认地带来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新的生产力对工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熟练的生产技能成为人们必备的谋生手段。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生存危机的必须途径,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职业教育是改善个体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生计问题的解决,是职业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不同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相同使命。借用贤者的话则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则在于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1]。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马克思从人的终极关怀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异化,脑体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后果。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了物的附庸,成为了物的牺牲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用教劳结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已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皆可享受,此不仅为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且为生产健全人类的惟一方法”。[12]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人的职业密切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劳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育形式,或者说职业教育本身就在践行着教劳结合。
二、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知偏差
人们大多可以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很多仅浮于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突出表现在对其特殊性、时代性和间接性等特性的错误认知。
(一)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所谓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概言之,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明确的职业指向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规约,无论职业教育亦或普通教育都是如此,但是职业教育却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区别。职业指向性使职业教育在与社会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关系个体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需求能否很好地实现。因此,必须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明确职业教育与各社会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像对大教育规律认识那样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只有必要的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特殊性。笼统地谈教育的规律是无益的,没有可信度,更不具有指导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大教育的层面。到时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不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二)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
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包含着一种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时代性体现着事物的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13]职业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性和人类发展的时代性,决定了教育规律发生的时代性。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简单来说,即某一历史时期的指向性。职业教育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关系,在某一特定时期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而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集中表现在职业教育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手工劳作、机器化大生产和知识经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均会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等,亦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就当今中国而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更是交织着复杂的文化融合。这些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认识很多时候依然固着在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有的时代性,依然在笼统的谈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体的时代特征。当然职业教育规律的历史指向性,并非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割裂为若干时间单元,其历史指向性并非碎片化地存在,而是贯穿在人类社会更迭的始终,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进程。(三)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职业教育,其规律的发生机制与自然规律有较大的不同,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不是凭空、自然发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即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第二,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自觉意识为基础。职业教育规律孕于职业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作用。诸如,大到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小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等等,都是职业教育规律发挥作用的载体,缺少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职业教育规律将不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离不开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主体自觉性,相关利益主体主动的用职业教育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我们的认识层面,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地漠视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要按职业教育规律办事,但对于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如何使其具体发挥作用的认识则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鉴于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重要性及其认知偏差,应从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操作等多层面探求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人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行为选择,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限制着其发生的程度,甚至会因违背规律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违背规律而导致系列后果产生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时代性以及其发生的间接性,尤其要对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机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通俗来说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系列中介环节,转化为可以具体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改造教育实践的过程。[14]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过程,是客观机制和主观机制相关作用的结果。所谓客观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要体现为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客观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更需各客观条件之间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方能实现其基础性作用。当形成了必要的客观机制,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就具有了相应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还需必要的主观机制,主观机制通俗来讲,就是相关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职业教育规律实现的过程。主观机制的实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论化认识与职业教育实践不断作用的结果。
(二)多主体共同参与,完善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的及《规划》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平衡相关主体利益,形成发展合力职业教育相关主体,概言之包括个体主体、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三个层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国家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正是上述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上述主体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恰恰也正是因为受益性才驱动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然而,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总是存在一定形式的冲突,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内这种冲突还是比较激烈的。因此,如何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使其能够形成发展合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满足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
2.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实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企业发展一方面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所以职业教育始终无法脱离社会企业而获得独立发展。那么,如何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能够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达到这一共赢的效果,职业教育需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共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3.满足个体多元需求,改善弱势群体民生职业教育仅仅关注社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满足学生个体的多元需求。职业教育是促进个体职业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了为了个体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彰显对人的终极关怀,努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多元教育需求。目前,社会公平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由社会公平延伸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复杂的原因致使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这本身就是教育非公平发展的体现,若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不能关注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则会造成更大的非公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还应更多地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着力促进弱势群体的民生改善。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1.
[2]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王清连,张社字,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
[4]唐燕.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J].职教论坛,2006,(9):58-61.
[5]晏阳初,赛珍珠.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
[6][7]钱景舫,刘桂林.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89-96.
[8]清儒.职业教育与人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3,(9):679.
[9]元三.职业教育概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10]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1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3-59.
[12](德)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43.
[13]张治库.简论素质教育的时代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9,(2):25-26.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rule is the logical concept which in the sociology utilizes frequently, profi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in logical concept to the Marxism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studies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is the speculation or the real diagnos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us grasps in the Marxism theory thoroughly the basic principle, grasps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the methodology, instructs us to walk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well the path.
关键词:统计规律 方法 思辨 实证
Key words:Statistical rule Marxism method speculation real diagnosis
作者简介:房蕾,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22-02
一、 统计规律
(一) 统计规律的特点
1、 当它所面临的对象较少时,这种规律显示不出来,当面对的对象庞大时,规律才能显示出来,但这时真实性又受到损害;
2、 规律性越充分,则真实性越不充分;真实性强,规律性则弱,规律性强,则真实性弱;
3、 统计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
(二) 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
历史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适性,这是对大量的历史所做出的整体性的概括,对于某些单一的历史事件也许并不适用甚至是相违背的。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中国改革30年中出现了对这一规律的颠倒。历史规律是对大量历史偶然事件起整体作用的规律,表现出历史整体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并具有只对庞大对象起作用,在总体比较小的范围中,规律性不能被显示出来。当大量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时,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中忽视的规律以外的个性就越多,那么真实性就越是打了折扣。因此历史规律在某些被忽略真实性的历史事件中便不再具有适用性,即历史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综上所述,历史规律符合统计规律的所有特点,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中的一种。
二、 基本原理的范围界定
(一) 基本原理范围界定的误区
第一, 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学说体系。首先,马克思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并非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最初是浑然一体、相互引导而形成的。其次,如果把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基础仅仅归结为单一的哲学体系,就会导致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割裂整体性,忽略从实际出发提炼其思想精髓的合理途径。这一点本身就违背了“要在它们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①的理论原则。
第二, 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虽然也可以做抽象的区分,分别加以整理和阐述,但无论在其诞生的时间上,还是在内容的逻辑上,客观上都不存在“先有一个哲学,然后把它推广应用于社会,才产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顺序。那么未经具体分析便认定的基本原理一定只在哲学原理中,就可能只注意那些具有一般抽象形式的“哲学话语”,而割裂它们同一定社会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具体联系,从而导致抽象化、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势必不能真正了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实质。
第三, 哲学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出现的,而是大量吸收、继承了已有的全部合理成果,又做出了自己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那么,在它的理论基础中,是否有必要、有可能,有应该怎样去分清什么是创始人自己的,什么是别人或前人的(如:一般唯物论来自费尔巴哈等,辨证法来自黑格尔等)?应该说,使哲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的标志,主要不在于那些人所共知的一般性内容,而恰恰是那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具时代个性的“前沿、高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在追寻“哲学基本原理”时,如果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原初的”、最具基础性的思想成果,那么这种理论追寻越深入,就越可能成为马克思以前共同成果的追溯,越抓不住它自己特有的核心和实质,越把“前”当成,就越是远离。
第四, 在不断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按照以往那种思路去制定基本原理体系的尝试,大都是不成功的。例如,前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因其并未充分体现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偏离和失败的后果。很多事实证明,企图通过制定简明哲学原理来表达基本原理的思路确实有问题,并不一定合适。因为:
1、 这样做是否符合哲学与的历史与逻辑关系,本身很值得怀疑,至少它并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
2、 对于哲学的系统整理和准确把握,还需要有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以往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却用了不少非的内容代替;
3、 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还掺杂了与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有关的功利意图。这样不仅会损害理论表述的科学成熟性,并且可能养成一种理论上的迷信,即相信某些哲学观点与某些政治观点之间必定存在着单一的对应关系。这种迷信对哲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按照这个思路并辅之以灌输的结果,恰恰不是加强和维护了的科学先进性,而是削弱和损害了的形象。
简言之,过去的误区在于分割了的整体性,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逻辑与历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当作彼此独立环节之间的外在联系,因而把“基本原理”想象成距离现实遥远的抽象的逻辑起点,想象成只有以哲学命题形式才能表达的绝对普遍化论断。结果使对基本原理的追寻,变成了仅仅在头脑和书本语言中进行的、纯粹思辨化的想象。
(二) 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
任何一个学说体系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部分”和“可改变的部分”。由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根本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理论“纲领”或“坚硬内核”是不可改变的,变了就不再是它自己;而由材料基础、论证过程、具体观点和相关推论等构成的理论“”则是可变的,唯其不断发展变化才能显现并保持其“纲领”和“内核”的生命力。
前面我们说过,理论是一个整体,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在它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体意义上,这个“纲领”和“内核”不应在它的哲学基础部分去寻找,而应该在它的哲学与现实结合的“结合部”或理论的“高端”成果,即其全部哲学的必然结论、同时成为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内容中去寻找。因此,作为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应该是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上,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而选定的。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等。这些根本原则应当是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凝结和体现或者是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三、 基本原理方法的选择
(一) 两种方法: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
自从1984 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如: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另一条轨道是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这一条轨道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用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应该进行体系构造还是应该进行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中的一大争议点。而第一条轨道多是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第二条轨道多是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就引发了思辨与实证这两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争论
(二) 基本原理的研究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的过程
1、 历史规律的总结是一个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前面说到,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这说明,历史规律是从实践中得来,并经过理论思辨,又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那么,历史规律的总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就方法来说,它是一个“实证―思辨―实证”的过程。基本原理是历史的,因此它也是遵循这一过程的。
2、 基本原理的三个部分的观点由思辨产生,由实证来验证
我国外语电化教学从起步至今已经历18年。18年来,外语电教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总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笔者就上述主题谈些看法。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3、从人员组成上看,外语电教队伍的配备应该围绕教学、科研、服务3项主要任务进行考虑。为此,第一类是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当中又分两种,一是直接从事外语教学、教学法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编制工作;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并讲授有关课程。他们的职称系列为教师或研究员系列。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他们是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障者。他们不仅要自身熟悉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要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常识。他们的职称系列为工程师或实验师系列。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细分有3种,一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化教学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包括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调用。他们一般都兼有行政职务。二是资料管理人员,他们是声像资料的收集者和管理者,同时要为教学提供经常性的资料咨询与服务工作。他们的职称大部分为资料员,挂靠教师系列或研究员系列。三是设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财产保管员和财备管理员以及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他们在管理好财物的同时,要做好经常性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分别为保管员、会计、出纳;技术员、实验师等。第四类是软件制作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片的摄制与编导工作。细分有摄像、编辑、导演、特技、配音、美工等环节。他们的职称主要挂靠在编辑系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事关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是网络热点事件发酵的基本前提
网络对物理空间的突破,来自不同地域、各个阶层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先前几乎没有任何规范维系相互关系,且他们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所以这个群体的异质性较大,对事物认知具有广泛性和敏感性,因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涉“官”与涉“腐”内容;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民族主义以及、中外关系;涉及伦理道德;涉及民生的内容;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以上八个方面可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于这一时期,网络这一匿名平台正好给予了各种意见与价值观加以表达与展现的平台,从而使得网络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集散地与放大器。各种价值观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观隐藏地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网络热点事件。
网民个性化自我表达是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关键因素
网民由于可以隐匿身份,自恃是“无名的大多数”,结成的暂时性群体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由于彼此不相识,人数众多,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传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
这种非理性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网民们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参与事件传播的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甚至可能在言论和行为上走向极端化,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于是,越是消极性、越有攻击噱头的事件和人物越能得到一部分网友的响应。不少网络事件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存在矛盾,网民们就会尽力找出突破口,挖掘到事件深处,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这当然与人的本性有关,“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渴望挣脱和释放,一旦条件成熟人们总乐于表达”。
非理性状态还体现在对虚假的、夸张的、不确定真实的事件不容易在短时间被鉴别,常常会延续一定时间的错误继续进行传播,使得事件的后续影响较久。
网络公关大行其道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考察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发现样本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事件牵涉到国家、政府、企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并最终都引起各主体采取公关措施。以企业为例,市场上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背后都有明显的网络推动的痕迹,众多的网民在有意或无意间扮演了企业的“杀手”――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危机风波、“艳照门”对洁尔阴等企业的危机风波、万科“捐款门”事件引发的危机风波、抵制家乐福事件、三鹿产品信任危机等,无一不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理应得到行为主体的关注和警惕,网络公关成为各行为主体必须面对的工作。
据网络业内人士称,中国现在的网络推手至少有数万人。著名的网络推手阿任说:“现在是网络推手的春秋战国时代。”透过很多的网络事件和网络红人,人们渐渐发现,“红人”并非偶然成名,他们的背后是网络推手。“天仙妹妹”的背后是推手浪兄,“芙蓉姐姐”的背后是网络推手陈墨。 “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经过网络传播后,让王老吉销量大涨。其背后也是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的兴起是利益驱动使然,把普通人、普通事在网络上炒红,再利用事件和人的热门效应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其主要工作还是对企业和产品的推广,这些网络营销策划师很善于把握网友的喜好,网友们则不知不觉跟随推手们一起转帖、讨论,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
传统媒体的不断加入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真正动力
互联网由于具备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互动性和快捷性,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和互联网结合,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互联网又因其言论的平民性,需要传统媒体权威的声音,以及一些社会舆论的延续,深受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可以延续传统大众媒介创造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能制造网络环境里的新舆论。
对于热点网络事件,有的源于传统媒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现实社会中算不上热事,而透过网络的扩大,强化了影响。
我们处于一个被媒体全包围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构成了触角无处不在的传播网。
“人肉搜索”是网络热点网络事件吸引网民的黄金法则
网络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一切都是已知的,缺乏未知数,那么网民很快便会失去热情。但是当事件和人物引起足够关注而却保持匿名之时,它便挑战了网民们的好奇等心理,此时“人肉搜索”便以一种“活动”加“游戏”与“完形”的方式吸引着人们参加。在网友的合力搜索下,网络上演了多次的“人肉搜索”及追杀令,对现实中的个人和群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人肉搜索”触碰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公共事件时,即使包括那些对“人肉搜索”所意味的网络暴力颇有微辞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它作为一种网络监督的力量。“人肉搜索”以一种不期然的方式挺进公共事务,也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弥补着现行法律的某些缺陷,此外,对某些诸如腐败、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的涉入将进一步拓展网络民主与言论自由的领域。然而由“人肉搜索”引起的暴露个人隐私、道德侵犯、“网络追杀”为目的的暴力倾向等,也成为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新的瓶颈,应当引起相关的重视。
(一)考点题现
例1豌豆的花色中紫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
A.3∶1B.15∶7
C.9∶7D.15∶9
【解析】Aa连续自交三代,子三代中开白花的豌豆植株占(12-124)=7/16,则开紫花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9∶7。
【答案】C
(二)核心突破
1.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然后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该性状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2.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的分析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
合子隐性纯
合子显性性
状个体隐性性
状个体所占
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2)根据上表比例,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如下:
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若要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显性个体,则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特别提醒: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往往采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办法来加快育种进程。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Fn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n-12n+1。
3.适用范围及条件
(1)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概率相同。
③子二代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考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一)考点题现
例2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②中亲本为相同性状,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③中亲本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且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二)核心突破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判断显隐性
考点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方法
(一)考点题现
例3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的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型白花乳白花黄花金黄花基因型AA_ _ _ _Aa_ _ _ _aaB_ _ _
aa_ _D_aabbdd(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的基因型是,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
(3)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
【解析】(1)AABBDD×aaBBDD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DD,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Dd和1aaBbDd,对照表格可知其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1∶1。(2)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表现型分别是黄花(9aaB_D_、3aaB_dd、3aabbD_)和金黄花(1aabbdd),故F2中黄花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3)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则亲代需同时含有A和a、B和b、D和d这三对等位基因,故可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子代中白花的比例是1/4,乳白花的比例是1/2,黄花的比例是1/4×3/4×3/4+1/4×3/4×1/4+1/4×1/4×3/4=15/64,金黄花的比例是1/4×1/4×1/4=1/64,故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答案】(1)AaBBDD乳白花∶黄花=1∶1(2)81/5(3)AaBbDd乳白花
(二)核心突破
1.基本方法:分解组合法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Bb×bb,然后按照数学上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重组。
2.基本题型分类
(1)种类问题:
①配子类型的问题:
规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n种(n为等位基因对数)。
②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的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③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亲本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亲本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2)概率问题:
①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子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的概率:
规律:某一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
例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和A_bbC_的个体的概率。
先拆分为Aa×Aa、Bb×bb、CC×Cc,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依次为12、12、12,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12×12×12=18。同理可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依次为34、12、1,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34×12×1=38。
②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求子代中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规律:子代中纯合子的出现概率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后,各对基因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1-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
例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求子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
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拆分Aa×Aa14AA+14aa
Bb×bb12bb
CC×Cc12CC则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4+14×12×12=18;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18=78。
③已知双亲类型,求子代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概率:
规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亲本的类型。
例上例中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则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概率=1-亲本的基因型概率=1-(AaBbCC+AabbCc)=1-24×12×12+24×12×12=1-28=68=34。
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A_B_C_+A_bbC_)=1-34×12×1+34×12×1=1-68=28=14。
(3)比值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测亲本的基因型(逆推型):
正常规律举例: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
④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等(只要其中一对符合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F1自交类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只产生一种表现型即可)。
考点四、9∶3∶3∶1的变形应用
(一)考点题现
例4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相互,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则()
A.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F2中灰兔的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亲代白兔与F2中黑兔,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解析】9∶3∶4的比例关系是9∶3∶3∶1的特殊类型,因此家兔的毛色应由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控制,且灰色由双显性基因(A_B_)控制;根据F2中的分离比,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灰兔)×aabb(白兔);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只有AABB,占灰兔(A_B_)的1/9;F2中灰兔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2∶2∶4,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AB∶Ab∶aB∶ab=4∶2∶2∶1;亲本白兔的基因型为aabb,若F2中黑兔的基因型为A_bb(此时aaB_决定白色性状),则aabb×A_bb(1/3aabb、2/3Aabb)2/3Aabb、1/3aabb,白兔的比例为1/3(若aaB_决定黑色性状,则结果相同)。
【答案】D
(二)核心突破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以F1(AaBb)为例〕
异常
情况基因型说明自交后代
分离比测交后
代分离比“多因一效”(两对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9A_B_(性状甲)∶(3A_bb+3aaB_+1aabb)(性状乙)9∶71∶39A_B_(性状甲)∶(3A_bb+3aaB_)(性状乙)∶1aabb(性状丙)9∶6∶11∶2∶1与基因种类无关,只与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且呈现累加效应1∶4∶6∶4∶11∶2∶1只要具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15∶13∶1显性上位效应(9A_B_+3aaB_)(性状甲)∶3A_bb(性状乙)∶1aabb(性状丙)或(9A_B_+3A_bb)(性状甲)∶3aaB_(性状乙)∶1aabb(性状丙)12∶3∶12∶1∶1隐性上位效应9A_B_(性状甲)∶(3aaB_+1aabb)(性状乙)∶3A_bb(性状丙)或9A_B_(性状甲)∶(3A_bb+1aabb)(性状乙)∶3aaB_(性状丙)9∶4∶31∶2∶1A基因不控制性状,但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9A_B_+3A_bb+1aabb)(性状甲)∶3aaB_(性状乙)或(9A_B_+3aaB_+1aabb)(性状甲)∶3A_bb(性状乙)13∶33∶12.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
(1)看后代的可能组合,若可能组合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写出正常比值9∶3∶3∶1;
(3)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例如,若其比值为9∶7,则为9∶(3∶3∶1),即7是后3种合并的结果;若其比值为9∶6∶1,则为9∶(3∶3)∶1;若其比值为15∶1,则为(9∶3∶3)∶1;等等。
考点五、遗传病的判定及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和风险率计算
(一)考点题现
例5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其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3)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解析】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载体,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
(1)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乙病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的特点,因此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①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则Ⅱ8有病,Ⅰ3、Ⅰ4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5的基因型概率为23Aa或13AA;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因此Ⅲ2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3×12=13,是Aa的概率为23,同理Ⅲ1的基因型概率为23Aa或13AA,因此其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3×13×14=136,故双胞胎同时患甲病的概率为136×136=11296。②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均为男性的特点,因此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Y遗传,又因Ⅲ2患病,则双胞胎男孩患病,故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36×1=136;双胞胎女孩一定不会患乙病,故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0。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3)①11296②1360
(二)核心突破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类型特点实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一般隔病;②男性、女性患者相等白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①代病;②男性、女性患者相等多指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一般隔病;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红绿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①代病;②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①代病;②患者全部为男性外耳道多毛症2.遗传方式的判定顺序
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患者是否全为男性)其次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母病,子女全病;母正常,子女全正常)再次确定性状的显隐性最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3.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则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率相当,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概率相差很大,患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同步训练】
1.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如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只,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只,比例约为2∶1
A.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C.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2.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F1中黑斑蛇之间再进行,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A.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
B.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C.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不同
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3.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
4.已知玉米的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基因型TTSSTTssTtSSTtssTTSsTtSs比例111122A.TTSS×TTSsB.TtSs×TtSs
C.TtSs×TTSsD.TtSS×TtSs
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后,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6.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7.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同学们对该植物的花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A:30对亲本红花×红花36红花∶1白花B:30对亲本红花×白花5红花∶1白花C:30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1)从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中隐性性状为,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3)由B组可以判定,理论上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
(4)A、B两组杂交后代中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其原因是。
8.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组别表现型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甲乔化蟠桃×
矮化圆桃410042乙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3013014(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9.下列遗传系谱图中,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对此遗传系谱图的分析,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性基因。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性基因。
(2)Ⅲ8的基因型为;Ⅲ9的基因型为;子代Ⅳn是患两种病女孩的概率是。可以通过手段来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10.茶树叶片的颜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型黄绿叶浓绿叶黄叶淡绿叶基因型G_Y_(G和Y同时存在)G_yy(G存在,Y不存在)ggY_(G不存在,Y存在)ggyy(G、Y均不存在)(1)已知决定茶树叶片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黄绿叶茶树的基因型有种,其中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F1将出现4种表现型,其中纯合子占。
(2)现以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为亲本进行杂交,若亲本的基因型为,则F1只有2种表现型,比例为。
(3)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均可产生淡绿叶的子代,理论上选择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获得淡绿叶子代的比例更高。
【参考答案】
1.C2.B3.A4.C5.B6.D
7.(1)白色A(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2∶1(4)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中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8.(1)乙乔化(2)DdHh和ddhh(3)41∶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能力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本理念;旅游专业;职业生源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主要强调的是自主性、责任心等人格特点与品质,对当前的教育有着极大地影响。而在职业生源规划中,重视的最高要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完整有效方式表现自身潜力,追求最高层次需求。
一、人本理念对职业生源规划的意义所在
职业生源规划是学生打开职业人生的第一个步骤,再是走入工作生活的起点,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今后的方向,因此,将人本理念渗入至职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目标
人本理念下,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学生明确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地。人本理论,可帮且学生全方位分析,从多维度了解自己并评估自己,清楚自身的缺点。并且以人本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让一个努力工作。其能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是得到物质利益的唯一方法,还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呈现。帮助学生认识职场是一个发现人才能的地方,需要不断在职场中进步。
(二)增加竞争力
职业,是一个人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当一个人进步了劳动市场的分工体系中,那么其活动的结果就是对社会作出服务。学生可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拟定出一个有效且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学生明确志向,及时对职业路线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自己。
二、旅游专业职业生涯的规划原则
实际上,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因此,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要遵守以下几方面的的原则:
(一)专业性
首先要明确的是职业测评不可于生涯规划划等号。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把控好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的心理帮助、实践检验等有效帮助学生全方位、客观分析自己;
第二,对有关行业背景、职业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有的职业社会;
第三,有效分析有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规范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素质体系。
(二)和谐性
当前的旅游从业人员有部分是中财、外语、财会等有关专业的毕业生。通过自己的专业与旅游业相统一,一般即可进入到旅游企业的有关部门。反之,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所学的知识不是非常全面,除了旅行社或是酒店之外,一股来说他们并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接受。而且,就算是在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岗位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显得不太对口。因此,旅游院不单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更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来对专业的课程、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教育学生要注意行业需求变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让他们学会去收集和分析社会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全面性
职业生涯教育的执行,是需要多方资源一起进行的,包括旅游行政部、劳动部门、旅游企业等等,一起全面构建一个职业生涯的指导体系。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例如,旅游企业主要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主体,强调他们要有“伯乐”的眼光,善于用事业来吸收及凝聚人才,为人才提供有效的平台,最大限度吸引并留住人才,完善人才的选拔制度和竞争制度等。
三、基于人本理念的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一)优化职业生涯的系统性教育
一些学校经常把职业规划教育简化,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学校应该要优化职业生涯的系统性教育。
第一,给学生介绍旅游业的有关知识,包括产业发展史、旅游职业及其他职业关系等等,更强调旅游从业人员所要具有的各种素质与知识。定期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和行业的领头人来演讲。只有在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技能等要求后才会对职业产生好感并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一些非专业和非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科学分析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会客观的看待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职业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被指导到位,随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和职业有关的问题。
(二)大力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把企业经营观一起融入至教学课堂当中,将学校课堂转到企业职场。填补教学并提升学生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组合,形成学生对职业的初步形成观念。同时,学校还要定时的请一些有相关旅游专家,来到学校开展讨论,告诉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景。同时,企业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拟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努力、发展空间,增大学生对于旅游职业的亲近感。
(三)合理、科学拟定个人职业规划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所以也要利用这一特点来对学生的职业有目的规划。学校运用自己网站构建起旅游专业学生个人职业成长的空间,其内容包括学生档案、个人风采展现、并醒上文本信息、图画、照片说明,记录下来学生职业成长的每一个脚步。此动态档案可清晰看到学生进步的过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拟定出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利社会、单位去了解学校与学生,在无形中给学生打开了通向市场的大门。
(四)模拟练习
在学生正式步入至职场之前,可让学生进行模拟式的练习,去感受真实的职场感触。同时补习还可强化学生职业的亲近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学生步入至实习阶段时,有关单位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并关注其职业发展,在管理当中,要以人为本,用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吸引学生,减少学生的孤独感、距离感,加大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可最大限度了解旅游行业展的规划,构建起学生的留职创业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基于人本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让旅游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对心态进行调整,知道要从现在起就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要学好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掌握好熟练的技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素质、素养,并重视自己和职业的距离。并且开展人本理念旅游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教育,可最大限度培旅游专业学生的意识,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金延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9,7.
[2]魏黎梅.大学生职业规划[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8.
[3]孔璎红.人本理念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