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8篇

时间:2022-06-04 22:43: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

篇1

接到工作后被安排刷洗最脏的大浴室,接待大家靠近就会被其身上的恶臭熏倒,路过饭菜都会马上变质的腐烂神,千寻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使他能在汤屋没有忘掉自己。贪婪终究会害了自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人类都是贪婪的。千寻的父母因为好奇误入另一个神奇世界,未经主人允许吃下美食变成猪。在汤屋不工作会被变成动物,但只要坚持再辛苦也要等到工作的机会,这样魔女就没办法对你下手。无脸男因为肚子饿变出很多金子,换取食物,不停地吃东西,变成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的恶魔。《风之谷》讲述了娜乌西卡保护自己的国家风之谷的故事,传播了维护和平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娜乌西卡总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无论对待敌人还是生物,她都珍惜他们的生命。在娜乌西卡父王被库夏娜的手下杀害,全国人民被囚禁,自己被抓去当俘虏时,库夏娜的飞船被阿斯贝鲁毁掉,娜乌西卡在逃生的一刹那还是决定救下库夏娜。也因为娜乌西卡的善良最终使怒目相视的人们站在了同一战线。犹巴说最好不要把手伸过去,这只松狐虽然很胆小但很凶。娜乌西卡被咬破手指头也只说别害怕,松狐安静下来接受了娜乌西卡。最后,娜乌西卡用自己生命的诚意换来了王虫敞开心扉。故事也在展示那些不会说话的生物只是在维护自己的生存,不会轻易伤害其他生物。刚开始王虫袭击犹巴,是犹巴向王虫开了枪。松狐龇牙咧嘴对着娜乌西卡是由于它刚才差点被王虫吃掉。虫子追杀阿斯贝鲁也是培吉特市和多鲁美奇亚交战后飞船落到森林惊扰虫子们,后来阿斯贝鲁又对虫子开枪引起了虫子们的反击。最后王虫出现暴走也是因为阿斯贝鲁抓走一只幼年王虫,掉在飞船下引诱王虫去袭击风之谷。《东京教父》讲述了三个流浪汉帮着弃婴找寻父母的故事。三个流浪汉在自己没有住处、三餐无着落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踏上了寻找清子父母的路。故事展现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救赎自己,帮清子找回父母的过程,也是在找寻他们三个自己最难割舍的亲人。《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了大学教授与秋田犬之间的故事。帕克无意间收留了一只走丢了的狗并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小八,小八每天都到车站接送教授,教授去世后小八一直守候在车站希望教授能够出现。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小八守候的车站还留有它的塑像。这个故事无论是1987年日本拍的《忠犬八公物语》还是后来美国翻拍的《忠犬八公的故事》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教授对小八的呵护,以及小八对教授的忠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千与千寻》、《风之谷》、《东京教父》、《忠犬八公物语》在中国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有很好的口碑。四部片子表达的思想超越了文化与国度,把影片上升到了人文关怀,大学生在观赏影片的同时,引起思考,在对影片传达的思想给予认可的同时,也在升华自己的道德思想,这对大学生良好道德思想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外国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翻拍作品的文化误读

《花木兰》最早为北朝民歌,讲述了匈奴侵犯国家,木兰代父亲从军的孝心以及爱国之情。花木兰的故事被代代传诵,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1998年美国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翻拍成动画电影。该部电影延续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神奇的想象、搞笑的情节、动人的爱情、惊险的对抗。同时极大地发挥了电影情节紧凑的优势,这些元素的进入使影片在中国赢得好评。在人物塑造方面,延续了美国小人物的励志路线。花木兰、守护神木须还有可以带来幸运的蟋蟀都不是出场就是英雄。木兰到了出嫁年龄却因性格像男孩子找不到婆家,跑去替父亲出征但又武艺不精。木须在花家的守护神中的责任主要是叫醒其他守护神,因为被瞧不起,跑去要帮木兰建功立业,但瘦小得像只小蜥蜴,没有任何神技,出的净是些馊主意。可以带来幸运的蟋蟀也是骗来的称号。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团体号称要光耀门楣。片中体现了木兰孝顺、坚韧、机智、勇敢的品质,毅然决然剪掉头发替年老力衰,腿脚不便的父亲入伍。进入部队因为是女子力量小被嫌弃,不停尝试终于能戴着铁环爬到柱顶。面对匈奴人多、兵强的状况不是采用蛮力拼杀,而是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引起雪崩。她无论是面对匈奴的大部队还是独自面对匈奴的首领都没有怯懦,它诠释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虽然该片导演在拍摄该片前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里面夹带了很多错误的思想,体现了西方极强的利己主义思想。木兰从刚出场去相亲就在唱为家争光。木须也是为了能让自己扬眉吐气才跟随木兰上战场。中间战士们操练结束去打仗的途中唱的歌也是在说打仗为了以后能娶上美娇娘,因为现在的女孩子喜欢打胜仗归来的英雄。中国民歌故事《花木兰》体现的是花木兰的爱国思想,花木兰的父亲愿意再赴战场是由于国家被外来侵略者践踏,木兰隐瞒身份替父从军也是由于想要守护自己的国家。两者概念的偷换使整个故事以及传达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这对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这种从军为了能使家族增光添彩的思想与故事最后木兰辞官不受,归隐田园的结尾也是矛盾的。不能很好展现花木兰这个女性的伟大形象。

(二)西方与中方思想的差距

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现状及消极影响

1.经济弱势群体经济压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即所谓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的压力比较大,在理性消费、节俭开支的状况下更多的是捉襟见肘。但有时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经常穿名牌服装、不断购买和变换越来越贵的手机和电脑,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势群体敏感脆弱,易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身体残疾大学生自尊心、自卑感较强。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时期的压力来自学业、就业及感情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势群体适应能力不强,易患得患失。大学生地位“弱势”群体指由于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其他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参加各类比赛,例如体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比赛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和同学们相处不容易。他们受到的关注度较弱,在获得各种奖项和担任班干部方面竞争力都不大。这些学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能力难以施展。他们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做事又容易盲目从众。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交不起学费、住宿费的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困难,情绪消沉。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大力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经济、心理、生理弱势大学生,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拒绝他人帮助;有的人依赖性太强,自己不愿做一点努力;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案例的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1)注重诚实守信教育。个别学生造假、骗贷,不及时还贷等行为都是失去诚信的行为。诚实守信是弱势群体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或者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体系。在奖励方面要倾向于重诚信、守承诺的大学生。(2)进行挫折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克服浮躁紧张的心理状态,用挫折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创建一个逼真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从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励和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次,要指导他们认真选择创业形式、创业项目,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创业计划书,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既锻炼了创业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感恩,一是感恩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给予了生命。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三是对生活的感恩。只有对生活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对生命与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一个合理职业发展目标。二是自我行动。走上社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灵活地调整目标。三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包括检验、控制、纠偏等环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4.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用心去关爱弱势群体大学生,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能力。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三要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为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曾昆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二)自媒体的特点

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不仅具有新媒体本身的特质,包括互动性、实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也拥有自身独特的特质:1.平民化、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发言权控制在电视台、广播台、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人手中相比,自媒体则控制在普通大众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注册、管理账户、添加关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一切基于自己的爱好,极具个性化。2.门槛低、易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大投资大制作,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渠道中,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拥有自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3.开放性、复杂性。由于Web2.0的开放性,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发表观点。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自媒体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编辑的权力被削弱。4.可信度低。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信息也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信息者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5.创新智能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不断发展,新兴的个人门户类网站,例如微信公共订阅号等,凭借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笼络了一大批受众。另外,个人门户创新性地将消息进行智能推送,使这批受众固定化。智能推送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可选择性,更使得消息方和受众能够密切地交流沟通,加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

二、自媒体带来的影响

(一)自媒体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校园网站等常规宣传阵地,自媒体的加入拓宽了校园信息流通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争取了时间,拓展了空间。自媒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的都是自我的真实感受。高校借助于自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式的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解决困难。③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媒体基本实现了人人传播,点点传播,使传播内容可以更快更多更及时地到达传播对象。即时性是自媒体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邮箱、博客传播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不能一步到位,在传播对象看到之前仍存在时间差。而基于手机传播工具的自媒体的传播可以让传播对象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当下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即可接收到自媒体的信息,大大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3.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从辅导员人际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然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校园社区逐渐建立,这些都是高校努力进行的尝试,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工作形式,高校建立人人网公共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校园手机报,教师利用QQ、飞信、微信等账号联系同学等都是教师利用自媒体做出的全新尝试。

(二)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也可能在纷乱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迷失自我,无节制地接触观看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自媒体大大提升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其次,由于自媒体的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信息时并不会经过审查,所以使得多种思潮大量来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各种外界信息的客观辨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展范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④最后,自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新型的社交媒体,更要学会新技术,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平台。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逐渐重视起来,教师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但是当大家刚刚掌握了QQ、飞信、人人网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之后极短时间内微信又腾空而出。新媒体技术革新之快,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好微信等新型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的工作创新

正因为自媒体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之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开辟新的平台和阵地,加强管理层面、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方式读解当下的政策思想,使其深入人心。

(二)拓展全方位自媒体传播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自媒体,开创全新的工作平台。高校利用网络社区,例如校园网络社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APP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自媒体,加大信息传播力度。教师开通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等渠道,建立和学生日常交流的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培养多元化辅导员人才队伍

辅导员队伍中不仅要吸收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教师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和运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朋友圈”,以便达成形式和情感的认同,掌握言论主动权,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效果。

(四)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从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抓手,高校应出台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加强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的建设,在提供舆情表达和信息汇集空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律自查机制。⑤为了加强监管力度积极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⑥总而言之,自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教师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掌握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媒体的弊端,尽量让大学生主动排斥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吸收正能量。如何最终落实创新工作模式,真正将自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仍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挑战。

作者:牛小游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

②“自媒体”百度百科:/link?url=cKApy1aODjYBahqJFrcrW.

③丁凯,宋桂秋.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④林伟荦.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篇4

“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交际圈,给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完全实现了“一朝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时代”的来临,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微时代”的来临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其能够接触更多、更广的信息。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工具的出现,将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娱乐热点、身边新闻等动态信息迅速传播到用户手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丰富课余生活。但是,学生在利用这些通讯平台汲取信息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西方敌对势力所散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道德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智、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师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报告、谈话等。教师的讲授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微时代”为学生搭建了讨论话题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但是往往会存在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谈话的现象,教师利用谈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保证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微时代”打破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彼此的看法,同时也能够评价他人的观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有关规定、社会风尚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时,主要采用板报、广播电视报道等方式,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没有参与到整个事件中,无法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开发性、多向性以及互动性的影响下,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会提高,而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使得他们被这些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吸引,并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群体,学生汲取的知识以及了解的时事动态早已经超出了课本的范畴。如果教育者没有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掌握的信息量会滞后于被教育者,就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优化队伍结构,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知识,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

(四)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对学生来说,由于新兴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等的特点,因此,他们可以不受限制的对某一具体事件进行、转发以及评论。由于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热点问题理解不全面,因此,对于一些网络信息是否危害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并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信息煽动大学生做出一些示威游行、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网络媒体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用户,这也给网络舆情的监控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学

二、“微时代”背景下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搭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用一些前言技术,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特色,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一些“微媒介”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缺陷,从而在实践运用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学校内部还要建立“微媒介”的长效工作机制,从而将“微媒介”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构建“微媒介”技术平台,并做好基本的人员配置工作,保障技术平台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如学校可以构建一个微博平台,组织一支专门的队伍进行平台的运行维护与监督管理,保障微博内容的生动活泼,以及应用一些创新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制定“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和教材,利用“微媒介”的方式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做好“微行为”素质修养引导工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只能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微时代”的来临,打破了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当前的实时政治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同时,学生要学会甄别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摒弃那些不健康、不积极的信息和文化,提升自己对不良言论以及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微时代”中树立远大理想。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信息技术,能够结开阔眼界,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鉴定自我理想,培养正确的人格,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借鉴“微时代”网络媒体优势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采取讲解、报告、宣传等方式,突出强调理论性教学,学生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利用新兴网络媒体技术,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采用一些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互联网有着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社会热点、时事政治,让学生参与讨论,适时地引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文化,让学生公平、公正地看待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

“微时代”的来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教师队伍的结构以及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调整思想政治队伍结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因此,要不断地引入年轻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活力;积极地引入一些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员,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适合学生的网络平台。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能够及时甄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同时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结束语

篇5

一、大学生实习成本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1]。也就是说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的价值牺牲[2]。据此,大学生实习成本可理解为,为增强大学生未来谋生的专业技能,对其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予以投资所付出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实习联系费、实习期间的房租、交通费、餐费、水费、电费、网费等等。

1、大学生毕业实习成本开支的整体描述。

近年来,大学生实习成本不论人均还是总和都呈攀升之势。笔者每年都注意选取上海、长沙、西宁、南宁、西安等地的部分大学的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成本数据,统计得出,2003 年五地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每月实习成本780 多元,2005 年是1100 元,2006 年是1160 元,2007 年是1300 元左右,2008 年是1500 多元,2009 年达1520 元。这仅指大学生个人承担的费用成本。

2、大学生暑假实习成本开支情况。

调查材料一:海峡导报记者詹文等人于2008年8 月对100 位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统计发现:一是这100 名大学生,超过六成表示实习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其余的实习生则是为了躲避父母约束,或觉得在家太无聊,别人都去实习了,就随大流而去实习。二是处于就业压力,近70%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利用暑假实习。三是许多单位不愿收实习生。这100 名大学生有79%是通过熟人推荐找到实习单位,其中63%是父母出面帮忙联系,其他大多是通过朋友、老师或师兄师姐等途径介绍的,只有21%的大学生是自己联系上实习单位。四是实习成本平均1704 元/ 月,吃饭和住宿是其中最重的两块。五是大多数单位不提供实习补贴。只有个别单位,对于有合作协议的对口院系会为实习生提供几百元的生活补助[3]。

调查资料二: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07 级一班学生对南大、东大、南财大、南工大150 位在校学生2009 年暑期实习成本做了调查。资料显示:一是联系实习单位难。这150 名大学生中有123 名(占82%)是通过熟人关系推荐到实习单位的,其中70%是由父母出面帮忙介绍的,其他则是通过校友、亲戚、老师等途径介绍。有27 位学生(约占18%)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此外,很少有人能一次找好实习单位,约90%的大学生找实习单位超过了一次,其中60%的大学生找过3 家以上才确定下来,还有个别实习生前后花了半个月找了10 家企业才确定实习单位。二是实习期间成本开支大。实习期按45 天计算,这150 名大学实习生实习期间平均成本达2577 元。其中,有87 人(占58%)的实习成本达到了3000 元;48 人(约占32%)的实习成本在2000-3000 元之间;花费1000 元到2000 元实习成本的仅有10 人,只占6.67%,花费1000 元以下实习成本的仅有5 人,约占3.33%。

不少学生反映,实习成本比在学校的生活成本要明显高出1 倍。而吃饭、住宿、交通成为开销的三大块。据分析,实习成本超过2000 元以上的学生,主要是外地学生,不少大学校园暑期关闭宿舍,且大学校园离城中较远,为了能正常实习,外地学生必须在城里租房住。此外,多数实习单位不负责实习生吃饭,因此,实习学生每天吃饭必须自己掏钱。

加之实习单位多数身居城中,吃饭成本较高,普遍超过了20 元[4]。可以想象,暑假短期实习的成本都有这么高,那毕业实习期间的实习成本就更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二、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1、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成为技能型人才。

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的任务在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让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场,以便毕业工作时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完成由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变;在于获取一定的实习经验,增强其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如果大学生经济困难不能如期正常实习,或因实习成本负担过重而终止实习,就必然影响其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或实习目的的达成。

2、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大学生未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职业性取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实习。在大多数实习生和用人单位没有形成法律上的

劳动关系,没有形成劳动合同上的劳务关系,用人单位没有义务付给实习生报酬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实习报酬的规定之前,我们如果没有能力解决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问题,实习单位如果让实习生拿不到报酬或者报酬很低,那就可以推测,平时连生活费都紧张的贫困大学生要维持半年的实习的难度,很可能放弃专业实习而改行或降低其专用性,在实习期间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更不要说毕业实习期一年或两年了。 3、关系到用人单位能否持续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

大学生优质人力资源的形成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还应该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组织和用人单位,理应为大学生实习成长提供锻炼机会,而不能因为接受实习生要增加企业成本,而拒绝或不重视大学生前来实习。企业等用人单位要在社会责任与逐利行为的平衡中找到支点,要在政府有关财税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回到社会责任履行的平台上来,给予实习生一定的薪酬设计,确保大学生人力资源前期开发有序进行而不中断。只有这样,实习单位才有可能优先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类人才,社会才能储备一定数量的优质的劳动后备军供用人单位选择。

4、关系到家庭企业社会能否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实习成本既具有经济成本属性,也具有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属性。一是实习成本牵涉到每个大学生家庭经济的整体开支和家庭幸福。有资料显示,四年左右的大学学费常常使一些没有多少经济收入的农村家庭和企业下岗职工家庭陷入“赤贫”境地;还有,在经济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偷盗问题;因学费开支,一些家庭经济拮据,而不惜债台高筑,其结果又引发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二是实习成本制约着实习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影响企业利益的再分配格局。一方面,企业缺岗少位,实习生动手实践少,特别是“不被理睬”,不付实习薪酬,就会加剧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损坏企业口碑形象;另一方面,若大量使用实习生,按员工标准支付薪酬就会分割正式工的利益蛋糕,加剧实习生与正式工之间的竞争。如果大学生实习成本有财税政策做引导,或作依据,那么实习生、正式工、家庭、企业的利益承担底线就可能被认为没有被破坏,反而会趋向彼此相对满意,给社会和谐带来促进与活力。

三、大学生实习成本由谁来负担。

1、大学生实习成本应该由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负担。

此观点的依据是为了减轻各地方财政负担。据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现值和国家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等重要数据显示,培养一位大学生至少要花20 万,大学每节课的成本在50 元左右。国家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家庭的教育支出。近年来,相关的教育资源配套设施建设费用主要是通过各地方财政扶持实现,可见地方财政负担不轻。

其实,这种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教育投资占GDP4%的国际线相比,我国教育投资的比重还不够;教育投资的方向与结构还不合理;对教育实习成本的投资几乎还是空白。当然,在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上,大学生及其家庭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是寒暑假短期实习,其实习成本由学生本人通过家庭帮助还是能承受的;如果是毕业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其实习成本由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承担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学生而言,更是不可能的。

2、大学生实习成本应在企业薪酬设计中补偿。

此观点的依据是有劳有得。如果撇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性专业实习,单就毕业实习的现状来看,其基本上是顶岗实习,更多地具有岗位就业特点。同时,有部分实习生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实习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甚至有部分实习生的人力资源在毕业实习的后阶段就资本化了。因此实习生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享有薪酬是理所当然的。再者,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不管实习生是否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从社会责任履行的角度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薪酬补偿,以体现企业的人本情怀和特有文化。

3、大学生实习成本应由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实习生及其家庭合理分摊。

此观点的依据是大学生实习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因为大学生的成长,不是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不是学校、企业等某一组织个体内生的演进过程,其获益者也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而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具有一定公共利益色彩的事情。在“外部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利用市场机制往往难以实现资源(如实习单位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政府公共政策适当干预。具体地讲,就是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实习生及其家庭等主体在实习成本的负担上要有所为。由于学校收取的学费,一般都包括了实习期间的有关联系费、部分实习材料费、基本交通费等,因此大学生实习时(这里的“实习”仅指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不包括学生寒暑假自主进行的实习)的这部分费用应由学校承担,而大学生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利益权。至于实习期间的房租、餐费、电话费、网费、水电费等自然应由实习生本人及其家庭部分承担,或者由企业以合理的薪酬形式予以补偿实习生的实习成本。对于这点,笔者在“大学实习生薪酬设计的依据与选择”一文中已有论述。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的财税政策要对实习生的实习成本予以特别的支持。

4、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需要财税政策支持的理由。

(1)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实习由上级部门安排,不存在什么问题;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实习生,怕影响到精力和金钱,珠三角大量的外资企业尤为突出”[5]。在买方市场下,不少用人单位追求短期用人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不愿意培养实习生,增加人力物力负担;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强调工作经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承担社会责任;一些企业担心实习生在实习中出现意外伤害,故尽量不使用实习生。当然,一些实习生因自身素质或其他因素,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再接纳实习生。此外,实习学生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和大流动性带来的不稳定性,也使用人单位顾虑“做嫁衣裳”

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6]。因此,需要财税政策引导和国家立法来约束。

(2)企业不提供实习补贴。有人曾对324 名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时是否获得报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上收集,统计结果发现[7],到

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实习的实习生分别有112 人和54 人,却没有一分钱报酬;到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单位实习的实习生分别有67 人和91 人,虽分别有180 元和310 元报酬,但与实习生为实习单位所创造的利润相比相差甚远。目前,大学生实习中“免费打工”现象普遍,即使有一定的报酬,也与实习生劳动付出不呈正比,更不要说能补偿实习生的实习成本了。2009 年7—8 月,来广州实习的武汉某大学16 名学生,其中9人实习无报酬,而暑假实习成本花费2000—3000元[8]。此外,“倒贴实习”现象也常见。很多实习单位不仅不为实习生提供补贴和报酬,而且一些日常的费用如外出办事的交通费和餐费也要实习生自己埋单[9]。说起工资的事情,有些企业单位甚至说,既然是实习,就是一种学习,学习是要交学费的,哪有企业倒贴的道理。一些常年招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认为,不支付实习生工资是企业节省成本开支的一种方式考虑;利用大多数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这点,不付实习生工资和补贴;或者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3)实习基地建设需要财税政策支持。据专业调查机构调查显示,社会可供实习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实习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能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二级城市实习职位更少[10]。以上海市为例,2008 年上海共有毕业生14.1 万人,2009 年毕业学生15.8万人,2010 年将达16.8 万人。而可供实习的岗位供不应求,2008 年,上海只组织了3.98 万人参加实习,仅占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2009年由上海市教委提供的实习岗位与2008 年的岗位数大体相当[11]。可见,在企事业单位不能满足大学生实习的情况下,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主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政府出台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联合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与高校密切配合,共同建立和提供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

(4)学生利益维权没有取得法律政策的有力支持目前,国家还没有法律条例对实习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没有明确其适用范围;没有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责任、义务、激励机制、补贴、评估考核办法;没有规定大学生实习劳动、安全、报酬等管理办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没有培养全社会的实习概念和意识,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因此,实习生很难用法律条例或政策为自己维权。

四、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与财税政策支持的关系。

1、从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对财税政策的影响来看。

大学生实习成本负担就是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一种投入。对实习成本负担越多就意味着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数量越多,实习质量的保障越高;而实习的机会越多,质量保障越高,就越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而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越多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从长远来看,其上缴的“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就会越多,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就越有力。可见,大学生实习成本的投入与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而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又与税收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故大学生实习成本的投入与税收收入也呈正相关关系。

有关数据证明,从20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美国的适龄劳动群体中,接受过16 年以上教育培训人员的年薪水平远远高于教育年限较少的群体。同样,在我国各类收入群体中,接受过较好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都是较高的。

此外,“明瑟收益率”原理也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明瑟收益率”是国际上教育年限收益率的通行指标[12],是利用明瑟收益函数计算的教育边际[!]收益率,它反映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的收入变化率。随着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革,教育因素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大。可见,对实习成本的投入,能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进而能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个人收入水平和纳税能力,丰富税源结构,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构建稳固强大平衡的公共财政体系。

2、从财税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负担影响来看。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通过财政支出投向与结构上的引导,税收负担水平的相机调整,结构性税制的区别对待等制度安排来发挥作用的。财税政策对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导向与扶持功能上。

从行为规范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主动调整财政分配过程和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如企业)选择确立“道路规则”。如为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2005 年10 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就进一步明确了财税政策扶持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规范高等院校大学生实习,从2009 年1 月起广东省就《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

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就是公共部门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既定社会产品分配模式,也就是凭借税收负担的差别对待、公共支出的重点投入,以体现政府鼓励抑或限制某一产业或部门发展的政策意图。如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2004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拨款1.1 亿元,共支持了50 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2005 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 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可见,财税政策的导向与扶持功能巨大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效应”,市场机制自身往往难于实现资源(实习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上一些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接受大学生实习)方面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淡化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样,就需要政府加以适当干预,通过制定大学生实习成本合理负担的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税收减免等形式来引导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

五、构建大学生实习成本的财税政策支持路径。

1、在国家职业教育的投资现状中把握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从1986-2001 年,16 年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共计9 亿元;2004年,为改善实习条件就投资1.1 亿元;2005 年,为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就投资100 亿元。这些财政投资在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涉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政策取向缺乏系统性。使得技能型人才成长(如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补贴与激励标准,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相关支出,能否如实税前扣除)的相关财税政策的覆盖范围不再存在明显的真空领域。二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少,市

(地)一级政府可调控的财力不足,还没有达到4%的教育投资基本底线。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向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过多,形成财政供给“越位”;而对社会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重点事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科研等方面保障不足,形成财政供给的“缺位”。四是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在预算管理上还没有单独编列技能型人才专项预算。五是还没有健全公共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 2、在深化公共预算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实习成本单独列示的预算制度。

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各级教育部门的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的职技培训基本建设资金的二次预算分配、税务系统以税收优惠形式体现的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税式支出预算、民政部门对民间组织技能型人才培训的支出等。为此,有必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复式预算体系中的特别预算形式加以单独列示,结合推进中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模式,建立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导,以教育系统部门预算为基础,重新划分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训投入的收支分类基础,逐步推行跨越部门边界的“以实习成本投入为编制基础”的“跨部门预算制度”。

3、在设立大学生实习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健全绩效评价与追踪问责机制。

为了确保大学生实习资金使用效果,必须建立实习专项资金,并且对其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大学生实习专项资金是指具有特定使用范围,专项用于大学生专业技能实习建设所需单独核算的资金。只有在规范上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预算编制力求规范、刚性,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

二是对项目结余资金要加强管理,使用实习专项资金的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度预算;对于已完成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原则上应上缴财政,如需由项目单位留作自用,须报经财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置。三是严格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四是严禁滞留、截留专项资金,要及时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五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考评公开激励机制构建,逐步完善教育部门内生性的实习成本投入绩效自评机制,结合外部财政收支审汁和绩效审计的环境约束,探索建立相应的追踪问责与奖惩机制。六是要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4、在推进阳光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完善区域间实习资源的流动配置。

为了保证大学生在不同的区域间平等的享有实习机会,因而各地区之间必须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如果基层财政财力困窘,就必须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也就是说要通过财税杠杆构建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关于实习成本投入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

然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所涉及的资金,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流转过程,缺乏一种有序的运行轨道与道路规则。每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资金转移,其测算依据与最终结果,不仅普通公众难于了解,即便是地方政府之间对彼此资金配给的详细状况也互不知晓,具有较为浓厚的“暗箱操作”色彩。为此,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不是编制预算,而是逐步实现财政管理的阳光化进程,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注实习成本负担和技能型人才跨区域实习不受歧视的社会氛围。

5、在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大学生实习成本补偿多元化。

在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问题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和谐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我国人才发展的一种战略,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经验。例如,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已积累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一方面,企业依据曾经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德国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督,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接受大学生实习,或不愿意大学生来就业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当然也会公布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学校名单,减少或停止其财政支持,以此促进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

6、在立法和政策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确保大学生实习有章可循。

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大学生实习与见习、就业与创业的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财政优惠、财政贴息等财税优惠政策。而且广东省率先出台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收学生实习,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确定。除此之外的企业,政府将采取扶持和奖励的方式,鼓励接收学生实习见习。条例草案还对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见习基地等作了详细规定。这样,就为大学生实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7、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重点建设好四个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企业大学生实习成本投入的加倍扣除制度。也就是说,企业用于大学生实习成本的投入,不仅可以如数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从而鼓励企业加大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力度。

篇6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69-02

大众消费型社会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指现代社会越来越困绕消费来加以组织与运作。本文所讲的消费文化是指在消费社会中的所形成的大众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时间活动的重新组织。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产品和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消费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相反,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示陈列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了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1]这里面就有一个从实际需要与激发现来的欲望之间的漂移过程。鲍德里亚早在1968年出版的名著《物体系》一书中指出:“消费的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品:它们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我们过去只是在购买、拥有、享受、花费……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被满足,皆不是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记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2]鲍德里亚深刻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它既被涉及又是缺席的,既被包换又被排除),在物品构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费的是关系的理念,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人与物品的关系,也是人与他人、集体、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活动和全面性回应,当然应该有文化认同的问题。[3]

一、消费文化:颠覆生产范式的意识形态控制

消费社会的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实质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解决长期困扰资本主义体系的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产物,是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如何消耗消费的必然结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一,西方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找到足够的市场,大生产要求大消费。其二,消费市场的扩张首先采取了地理扩张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殖民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其三,随着市场的地理扩张的结束,西方必须寻找到了新的市场扩张的途径:社会扩张,即通过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增加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不但把劳动者看做是生产力要素,而且把劳动者当作消费者来培养,从而增加国民的总体购买力与消费倾向,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而达到了消费从外向内的一个转型。消费社会的形成,按笔者理解,应该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大众传媒的促进作用,二是商品的符号象征性,三是欲望的被开发。消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分配与交换,颠覆了传统“生产决定消费”的经典范式。

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执行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能, 它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消费不再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经济活动领域, 而是一个实施社会控制的政治领域。物对人的控制、人的非人化都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消费使人沉浸在满足需求的幸福中不能自拔, 从而失去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对现有体制产生认同, 革命性的反抗被消解。物品符号化是消费意识形态得以施展的基础。一方面,符号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物品的符号化使得人和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消费者―物品”转向了“消费者―物品―消费者”,消费不再是作为个体的活动由主体直接指向对象,而是通过物品这个中介,指向其他的消费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物品这个中介也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离开了消费人就无所归依。只有通过消费,人才能寻找自己的社会归属与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消费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划分,而划分的依据就是对符号的消费。消费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交流,另一个是区隔。在通过消费寻找社会归属感的过程中,消费者不断向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靠拢、汇集,也就自动与其他的社会团体划清了界限。跟需求无关的消费,不断地制造出消费范例,自上而下地灌输给消费者。以消费范例为中心,消费者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团体。这就是消费过程中的社会区分。它成为取代旧的社会区分的新的社会分层。社会区分功能作为消费社会的法定过程,每个人都要通过它归属于社会,并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区分建立起一个有差别次序的社会整体结构,每个个体都通过符号消费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确立一个位置。[4]通过符号消费实现的区分没有任何强制性,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是在自我或他人的身份认同中实现的。人们察觉不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它非但没有质疑,而且人们还主动选择进入这个分层结构,并在其中自觉寻找自己的位置。消费意识形态就是在个体的无意识中实施社会控制,表面上看,消费只是个混乱的领域,实质上“它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5]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判断消费主义思潮是否进入大学校园。从高校大学生的象征性品牌的消费就可以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象征性品牌消费从其性质入手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示同性与示异性。示同性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自己是从属于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或组织,示同性的时尚消费让青少年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 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示异性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以此拉开差距,达到社会地位的上升。时尚消费中的“示同”或“示异”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对于自己达不到的消费水平不惜透支以达到,是谓“攀比”;对于消费品无休止的革新换代,总要站在时尚的潮头,是谓“炫耀”。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大学生是否以符号消费为追求对象;其次,这种符号消费是否能实现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消费主义思潮是一种崇尚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实践。消费者开始自主思考,于是“新一代消费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模式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像木偶一样亦步亦趋了。[6]首先表现为以自我为核心,一味满足自我需要,不顾及这种需要的外部效应。其次表现为崇物主义至上,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享乐主义至上,过分追求奢华;时尚主义至上,对流行文化产品趋之若鹜。最后忽视商品实际效用,追求商品符号资本,以达到区隔的目的。凡事一定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是否超过本人、家庭或组织的支付能力;是否属于理性化消费;是否超标准消费;是否危及到他人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正常理性的消费必须支持,过度消费才是消费思潮,必须予以反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下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主义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就大学生来说更注重自我方面的展示。现在的大学生主流群体注重的是个性,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企业而言,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当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有价值符合其审美观消费者才会愿意花钱购买,倡导 “自我消费” 。[7]

第二,崇物主义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细胞,现在的市场已经由以往的物资缺乏转入物质丰富的阶段。为了消费而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比富斗阔”的行列中,消费的目的已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证明自己。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会导致消费品的浪费。

第三,享乐主义至上的消费思潮。后物欲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单纯的只对物质资料进行消费,进而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出现了享乐主义的消费思潮。享乐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物质资源是舒适的基本条件,也是炫耀的最初手段。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无限追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刻意展现自己拥有的奢侈品,从而暗示自己的地位、个性和身份。

第四,时尚主义至上的消费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式、服装、审美判断、人类表达自我的整体流行风格藉时尚而不断变异。一旦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挪用上层的风格,即越过较高社会阶层已经划定的界限并且毁坏他们在这种时尚中转移而去采用一种新的时尚,从而形成区隔。时尚主义消费,把人自身品牌化。

[注释]

[1]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时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2页。

[3]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韩玉霞:《鲍德里亚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4页。

[5]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篇7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沉淀下来渗透在民族行为和意识当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情操和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体现在相关的经典著作、文化用品等客观物体之中,也体现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性格特点、知识构成、习俗礼仪等主题之中。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结晶。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儒家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和坚定的信念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永远比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和艰难。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枯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众多的学习方法:孔子强调的思考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兴趣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善于学习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到思维限制。大学生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学习到海纳百川的思维和心胸。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法道佛儒墨等学派,相互之间和谐联系,共同存在,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要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第一位。要以课程建设为主体,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反复地仔细挑选,开设各种课程,首先需要开设一个基础的文化欣赏和学习课程,之后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要。比如经典文化著作选读,先秦代表著作欣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不断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2.加强校园的文化活动

大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里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度。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校园之中,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演讲、竞赛、征文;观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开展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每天生活中耳熏目染,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强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路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常客,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接受新的生活方法非常快速。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网络平台和图书馆的使用。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对学生们的读书兴趣的了解。根据专业的不同,推荐不同的读书目录,指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作用和意义,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阅读经典的思想历史名著,并且结合社会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4.美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举办各种活动属于软件设施,还应该加强对于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校园的图书馆、教室、操场、寝室、篮球场等地方,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操场树立孔子的石像,在教师和寝室悬挂名人事迹、书画作品,张贴文化知识海报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优秀文化浩瀚众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精彩的文化价值,通过加强学校的文化课程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的文化活动,加强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等路径,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研究[J].学园,2014(25):38-39.

[2]李林洪,杨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