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业发展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兴城;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2]薛改飞.我国旅游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5):23.
关键词:旅游业 SWOT分析 对策 山丹马场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和最高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被称为“无形出口业”和“无烟工业”。旅游业投入1元,能带来4.3元的综合收入;旅游业的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动5.2个其它就业岗位;旅游业与108个行业相关联,可谓一业兴而百业旺。可见,旅游业快速发展,将带动山丹马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山丹马场旅游资源现状
山丹马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总面积2192.54平方公里。山丹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已有三千多年的养马史。山丹马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场,场内有雪山、森林、峡谷、牛羊群、大马群等自然风光,有大型机械化观光农业、古城烽隧遗址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古朴民俗风情相融合,享有“祁连明珠”、“丝路绿宝石”的美称,被《中国地理》评为国内六大最美丽草原之一。山丹马场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油菜花盛开之时,金波摇曳,满山遍野密源飘香,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马场风光旖旎,游客可在这里骑马旅游、野营、观看赛马或马术表演,并游览自然风景名胜。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场成为了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根据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山丹马场可列为一级旅游景点(国际独有或独特),旅游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草原型综合类自然风光、大型机械化农业观光和山丹马种群及马运动项目观赏三部分组成。
二、山丹马场旅游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①区位优势。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从市场空间来看,在河西走廊,酒泉是传统的旅游大市,武威和张掖市旅游正在全面振兴。山丹是酒泉和武威旅游输送中转站和主要节点区,现已成为丝路旅游线一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站点。这为山丹马场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②区域内核心资源多元化。山丹马场山脉、峡谷、草原、森林、水库、山川等资源匹配合理,组合优势明显。以祁连松雪、窟窿峡谷、古城遗址、大小香沟、西大河水库、奔腾群马、雪山牦牛羊群、连片飘香的菜花、草原摇曳的野花、特种马鹿、藏獒养殖、大型农田节水灌溉以及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组合而成,具有浓郁马场特色的休闲游憩项目。也就是说,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丝路、绿洲、草原、祁连雪山等多元知名资源。
③旅游资源感知形象鲜明。“皑皑白雪”,“油菜金黄万顷”的美学景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古朴苍凉”的自然景观,甘肃良驹“山丹马”,品牌香油“丹马油脂”等,都使山丹马场休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感知形象。
④生物景观生动、内涵丰富。生物构成的旅游资源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山丹马场、窟窿峡等景区的植被与环境密切融合,构成景观生动、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
⑤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山丹马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于史册,如汉代名将霍去病等历史事实。此外,当地的草原风情、特色饮食、民风民俗等更增添了马场的人文气息。
2.劣势(Weaknesses)
①资源与环境较脆弱。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马营草原、西大河水库、窟窿峡等地,若无适当的措施加以保护,旅游活动易造成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与践踏、湖泊水体被污染等现象。
②山丹马场区外进入性差。与主要客源地的交通条件较差。山丹马场公路距兰州、西宁、嘉峪关分别为 420km、300km 和 350km。路程遥远,且只能通过公路进入山丹马场。
③山丹马场工农业发展造成资源退化。由于山丹马场职能的转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现代工农业设施建设,将会对马场草原风光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造成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退化。最为重要的是马场氛围的降低,已经脱离以牧业为主的所谓“马场”,马仅有2000 多匹,军马也已成过去,军马、军人神圣又神秘的氛围已基本消失,离开“军”字马场与其它少数民族草原区别不大,且民族风情不如他们浓郁,不利于开拓市场。
3.机遇(Opportunities)
①甘肃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2009年甘肃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36.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甘肃省GDP的5.7%,国内游人均花费仅535.4元,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
②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按照这个目标,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而被誉为 “无形出口业”和“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必然会受到鼓励。
③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给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扶持壮大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甘肃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对山丹马场旅游业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
④中国公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档次和消费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公民从原来舍不得花钱,到现在乐于旅游消费。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中国公民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4.威胁(Threaths)
①周边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山丹马场形成了竞争和威胁。山丹马场周边各区域,如永昌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肃南县等县区都制定了自己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并且他们都把旅游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将对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激烈的竞争。
②周边区域缺乏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使山丹马场的客源受到重大影响。山丹马场周边的张掖、武威、金昌、酒泉及嘉峪关等各地级市总人口均不超过200万人,所在地域人口稀疏,会导致周末等短期游客数量较少,使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对策
1、强化旅游形象设计理念
旅游形象是指公众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经营行为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对各构成要素的设计与塑造过程,其过程主要是将旅游地理要素、人文历史、市场要素分析进行提炼,形成理念形象,将感觉要素进行设计,形成视觉形象,将感受要素进行规范,形成行为形象。设计鲜明形象,改良不良形象,更新过时形象和强化良好形象是旅游形象设计的目的,为旅游目的地塑造持久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旅游整体形象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同其他区域进行旅游竞争时的强有力工具。
2、注重山丹马场旅游品牌建设
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现代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竞争。打造山丹马场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旅游品牌景区景点。大力推进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培育拥有核心价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山丹马场旅游品牌,推动山丹马场旅游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3、推动区域联合,强化旅游网络建设
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在其运行时必须将其所处的系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就是要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发展,注重旅游业行动的统一性。因而,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必须走与周边区域联合的道路,通过,整体营销,构筑区域旅游网络等,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总体综合实力,增强其竞争力。
4、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这已在旅游业界达成共识。目前,山丹马场旅游人才还相对短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时注意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任用机制,为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创造条件。
5、加快山丹马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方便游客出游。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 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
[2] 张栎. 甘肃旅游业欲化茧成蝶[N].甘肃经济日报,2010-7-8
一、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尽管西安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而从文化贸易角度来考察,与国内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比较落后,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助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也都将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消费升级促进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向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激烈
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利益,无疑将成为各大旅游城市乃至各旅游区县竞相瓜分的对象。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战略规划。2010年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安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排16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320.39万,旅游收入15.06亿,在全国排在第19位。以西安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处在下游地位,落后于发达城市。
2.经济危机冲击
国际经济危机为国内旅游业带来较大冲击。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国内旅游业带来了较大打击,目前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从而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有关地区的制造业、工业等等,出境旅游的不断增加也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1994-2013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的变化来看,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指标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涉及各个方面。笔者主要探究几个与旅游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因素,具体如下:
(一)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是我国居民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花费,考虑一个经济主体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它的总收入来反映,本文就以国内旅游收入来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将国内旅游收入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Y来分析其他解释变量Xi对其的影响程度。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自己可以随意花费的钱,不受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收入决定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可以自主决定消费的一笔收入,也是农村居民可以自由投入到第三产业的花费,是旅游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四)旅行社数:旅游业的欣欣向荣,必将促进许多第三产业的进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行社,也呈现出了一股繁荣之势。旅行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增多,酒店管理者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酒店的管理能力、基础设施等等。星级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对旅游业投入的钱的增减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收入。但由于城镇居民生活的多样化,所以与旅游业收入的相关程度也是不确定。
(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们在旅游业的花费所占比重也是逐渐增长,通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的数据统计,能够看出农民对于旅游业的关系程度以及影响力度。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经分析,设被解释变量Y为国内旅游收入,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旅行社数X3、星级饭店数X4、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5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6。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检验,从中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然后得出一些建议。
(二)建立模型
通过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所考虑的解释变量作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我们可以得到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计量经济模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说来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增加27.19648元。而星级饭店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减少0.503342元,这说明了我国的星级酒店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呈负相关,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所以,星级酒店数的增加,已经不能再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酒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趋近于饱和状态,想要发展旅游业,需要相关部门控制旅游业的发展,并保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收入对于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能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能力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建立农村生活的“安全网”
我国能够通过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手段,提高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减少对未来生活意外支出的预期,增加对旅游方面的支出。
(三)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张家口;旅游业;旅游影区效应;SWOT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提出,是把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张家口在旅游开发中更好地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势,促进张家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一)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和4条国道、14条省道、25条县级以及700多条乡级公路并网交错,四通八达;京张、京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张家口与京津等地的时空距离。京津等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张家口市旅游资源市场的主体。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资源优势
张家口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环抱的盆地北沿,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内陆,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区。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迷人,名胜古迹荟萃,四季气候皆宜。这颗璀璨的塞外明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态迥异的景色,浓缩了北国雄峻与南国秀美于一体,堪称旅游、观光、度假的天然宝地。张家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兼具,地形地貌齐全。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域辽阔,气候凉爽,水草丰茂,历来为观光避暑度假之胜地。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和内陆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各类水库一百多座,淡水水域24万亩,还有地热资源18处,现已开发赤诚温泉、怀来温泉和阳原温泉等。张家口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四五千年以前发生在涿鹿的黄帝、蚩尤之战,黄帝,炎帝之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产生。她由轩辕黄帝城、黄帝泉、轩辕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纪念堂等景观组成,为游人提供了中华民族人文三祖黄帝、蚩尤、炎帝在这里生息战斗的生动历史,在全国具有垄断优势。
二、弱势(Weaknesses)
(一)制度环境约束明显
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制度环境改变是一个渐变、滞后的过程,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969—1995年期间,张家口被定为北京的“北大门”,开始长达二十六年的“闭关锁张”,直到1995年5月,国家才允许张家口对外开放,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十七年了。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及不断学习其他区域的经验过程中,张家口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张家口改革开放时间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强烈,对制度环境的改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层上的东西,对一些深层次的制度环境并没有改善,从而使制度环境建设没有完全到位,宏观上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限制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张家口不仅吸引不到优势人才来此工作,而且本地人才也大量的流失。张家口市县级及以下各类科技人员总数为6724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48人,仅占2%;具有中级职称的16100人,占23.9%,人才密度仅为4.44%,而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5%。在市级科研机构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屈指可数。知识贫困不仅是教育水平低下,更是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张家口地区一些人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完全脱离了市场经济体制,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上的支持多于实际的行动,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发现市场的观念淡薄,导致了张家口旅游市场的单一狭小。
(三)经济基础薄弱
张家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进入张家口域内公路以及进入部分景区景点的公路路况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乡村的基础条件更为严重,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通往乡镇一级道路没有路灯,晚上行车困难,路况复杂。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景区停车场有限,在景区车辆拥挤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破坏了游兴。
三、机遇(Opportunities)
(一)国家政策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旅游业确定为中国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不断完善休假制度。特别是针对“黄金周”集中出行的种种弊端,国家在2008年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调整目标是将长假分解为几个短假期,节假日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改革后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长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短假。国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几率,而张家口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京津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人均GDP的稳步提升
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旅游人数将呈现出逐年增长势头,即人均GDP与旅游人数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现在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人们逐渐走出家门开始追求异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张家口旅游资源丰富,容易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只要张家口加快资源整合转变思路,就可以成功地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此消费旅游。
(三)京津冀区域合作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通力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主动地积极磋商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垄断性的历史文物,而且还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同时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三地发展旅游提供了首要条件。张家口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发展区域一体化大旅游中可借助京津旅游知名度,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威胁(Threats)
(一)旅游影区效应
旅游影区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指旅游地的形象级别和旅游吸引力存在差异,并且高级旅游地在周围地区(形象作用半径范围内)会形成形象上的阴影区,处于阴影区内低级别的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会受到不利影响。张家口位于京津冀旅游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张家口的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更不要说在全世界了,缺乏吸引旅游者的著名景点和景区。在京津冀旅游区内,北京有故宫博物馆、天坛公园、颐和园和八达岭长城四个5A级旅游景区,天津有古文化街旅游区和盘山风景名胜区两个5A级旅游景区,河北有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共三个5A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知名度高,吸引力强,而张家口缺少这样高级别的旅游景区,从而在京津冀旅游区形成了“灰度区”,失去了旅游市场,特别是周边的同质性旅游资源影响更为深刻。
(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
随着中国居民人均GDP的不断提高,观念的转变,休闲时间的增多,扩大了旅游范围,丰富了旅游内涵。各地都想法设法提高自身形象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目的地需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熟的精品线路、鲜明的旅游形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张家口旅游业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导致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目前张家口旅游业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中旅游业中缺乏竞争力,处于劣势。
五、结语
通过用SWOT全面分析张家口旅游业,可以清楚地掌握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弱势、机遇与威胁,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时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转变思路创新体制将弱势转变为优势,将威胁转变为机遇,全面促进张家口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培养成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张家口经济的腾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晚华,张琼霓,钟志平.湖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57-60.
[2]刘永涛.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53-56.
[3]张锦,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经济落后的地理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4-146.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安徽省旅游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旅游业是一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诸多优点,前景变得日益广阔,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快推动旅游改革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领域,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够直接促进交通运输业、宾馆、餐饮业、商品贸易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就业供给,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提出“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乃至旅游经济强省”发展战略,旅游业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积极态势,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增长。21世纪以来,安徽省旅游产业日渐发展壮大。2000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仅为157.6亿元,2014年则达到了3,430.1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安徽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5.21%上升到2014年的16.47%,在全国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49%提高到2014年的10.15%。但是,安徽省旅游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未形成整体优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综合性配套服务未跟上,旅游企业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综述。杨勇(2007)对安徽省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运用了VAR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李本和(2012)定性研究了影响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指出应该在构建合理的安徽省经济网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袁翊茗(2011)对影响国内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国内旅游人数和农村旅游人均支出是影响国内旅游总收入的主要因素。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收入却比许多其他省份低,这也要求我们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综合分析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理论模型的设定
(一)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有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便利程度、配套的服务业水平等微观因素。旅游业发展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时也应全面考虑。
(二)变量的选取。旅游总收入是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经济运行状况与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本文将旅游总收入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变量Y表示。考虑到建立模型的复杂性、数据资料收集的困难性和便于定量分析等方面,选择影响因素中的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接待旅游总人数(X2)、旅行社总数(X3)为解释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根本上决定了地区旅游发展程度,人们在资金充裕,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时才可能会考虑旅游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旅游人数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收入的增长。另外,一个地区的旅行社数量也可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影响。预计所选三个解释变量都与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和旅行社总数的增加都会促进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总收入得到提高。
(三)模型的建立和修正。初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
Y=?琢1X1+?琢2X2+?琢3X3+U
利用数据并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结果为:
Y=-0.0144X1+0.1041X2-0.1731X3-2.4463
t=(-0.5994)(15.2946)(-0.5850)(-0.0596)
可决系数为0.9992,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0。
从得到的方程及指标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较高,方程也较为显著,但是x1和x3的系数均为负值且不通过t检验,这与预期结果不符,模型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x1、x2、x3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2,因而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通过逐步回归法修正,决定剔除旅行社总数这一解释变量,并且变换模型形式,建立双对数模型。
双对数模型:lny=?茁1lnX1+?茁2lnX2+U,估计参数可得:
lny=0.4180lnX1+0.9582lnX2-6.1907
t=(5.0938)(19.9414)(-18.2502)
可决系数为0.999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476。
三、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与分析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从得到的双对数模型方程可以得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便增加0.418%;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接待的游客总数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便增加0.9582%。符合经济学意义,通过检验。
(二)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指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的值。R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的可决系数为0.99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476,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2、t检验:检验变量的显著性。分别针对H0:?茁i=0(i=1,2),给定显著性水平?琢=0.05,查得自由度为n-k=12临界值t■(n-k)=2.179,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可得?茁1和?茁2对应的t统计值分别为5.0938和19.9414,其绝对值均大于2.179,所以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x1)和接待旅客总人数(x2)对被解释变量安徽省旅游总收入(Y)具有显著影响。
3、F检验:检验模型总体是否显著。针对H0:?茁1=?茁2=0,给定显著性水平?琢=0.05,在F分布表查自由度为k-1=2和n-k=12的临界值F?琢(2,12)=3.89,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F=13344.66,故F>F?琢(2,12),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接待旅客总人数两个变量联合起来对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影响显著。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自相关性检验。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DW=2.0181。对样本容量为15,解释变量为2个的模型,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查DW统计表得到du=1.543,而du
2、异方差性检验。White检验法:分析得到如下结果:nR2=3.5475,取显著性水平?琢=0.05,查?字2分布表可知,?字20.05(3)=7.81473>nR2,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不需修正。
四、结论
上文结合相关数据,通过建立与修正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
(一)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平均增加0.418%,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但是从旅游收入仅增长0.418%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内居民在其他方面花费更多,旅游需求不是很旺盛,省内的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可理解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所以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收入的增长,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符合预期结果。
(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接待的游客总数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平均增加0.9582%,表明地区接待游客人数对旅游收入具有较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也呈正相关关系。
(三)所有解释变量的符合都与先验预期一致,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都与安徽省旅游总收入正相关,所有这些变量一起对安徽省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符合经济学意义,也通过了相关检验。
五、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相关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及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省内旅游消费需求。经济发展、人们富裕是实现旅游消费的根本保证。因而安徽省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努力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广大居民旅游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提高省内居民旅游意识,鼓励居民多外出旅游,制定适当的旅游产品价格,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省内居民的旅游需求,拉动内需。
(二)政府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旅游业发展。要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奖惩机制。
(三)加大安徽省旅游景点和资源宣传力度。安徽省要明确细分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建立专业化的宣传队伍,加大广告的投放量,与有关网络旅游企业、APP合作共同宣传具有安徽省特色的旅游资源,深入创新地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及产品,结合安徽省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及红色旅游,打造属于安徽省的旅游品牌,向游客推荐精品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四)完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的服务业水平。安徽省要不断完善铁路、公路等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利于游客出行;加强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有关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机制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推行旅游市场严格执法,严惩不法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投诉举报机制,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完善的服务,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安徽省的秀美山水和优质服务,努力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游客。
(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游客的大量增加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向游客传递绿色出游理念,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2]叶银丹.国内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产经透视,2012.4.
[3]郑媛媛.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朱玲玲.加快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J].市场周刊,2013.4.
[关键词] 河南旅游业 矛盾 分析
一、交通不畅与游客快行慢游之间的矛盾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六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连接线路、组合产品与输送游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高低,而可进入性是旅游产品构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不仅是联接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中心线索,而且是旅游产品能够组合起来的前提性条件。同时,旅游交通决定了旅游者的旅行成本及旅行时间,从而影响着客流的分布。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旅游者会考虑经济收入水平、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及所花费的时间来选择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都希望快行慢游。因此,一个没有良好交通条件的旅游目的地是不可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的。
河南虽然位居全国中心,有京广、陇海和京九等全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但是始发车并不多,特别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洛阳和开封,开往各地的始发车屈指可数,常发生“游客进得来,出不去”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河南的形象。另外空中运输,虽然我们有新郑国际机场,但是国际航线较少,海外游客很难从空中走廊直接来到河南。而公路运输也不理想,通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地处偏远的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区,均因交通不便而游客稀少。比如,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被列入世界生物圈的宝天曼风景区、栾川国家森林公园等,都受到交通的制约而不能快速发展。
河南的交通客运就总体而言已能基本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在具体适用性上还存在旅游交通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交通的要求是舒适、方便、快捷。而许多地区运送游客的豪华大巴数量不足,车辆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城市开往景区的游览车少之又少。
二、旅游产品供给与旅游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资源、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 要部分,它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的类型。而旅游目的地所依靠的旅游资源具有定向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自身的数量、品位质量以及表现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供给的定向性,并影响着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服务设施多属于固定资产投放以后,一般情况下改动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旅游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人口特征变化较快,因此旅游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地在变化着,存在着多样化要求。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旅游者”,他们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出游态度更加灵活,出游行为更加独立。伴随着的散客化、个性化与商务旅游朝代的到来。这就使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面这一对矛盾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
河南是以人文资源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只能开展以文化为主的观光性旅游活动,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致使旅游者停留天数少、花费低,因此许多旅游者评价河南旅游是“白天逛山看庙,晚上回来睡觉”;另外,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而做为九朝古都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以及七朝古都开封和四朝古都安阳,还未真正地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其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状况;虽然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展生态、休闲、观光、度假等旅游活动,但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并且开发的程度很低,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即使开发的景区,也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的开发缺乏科学性,许多景观和别的地区相同,内部也存在相似性,这就使需求的替代效应更明显,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且景点内容比较单调,观赏性多、参与性少,设备不配套,综合接待能力差,不能满足游客“行、游、住、吃、购、娱”的全面需要。另外,人造景观,严重损害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形象。
三、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合与旅游产品结构、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
1998年,河南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构成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的一组行业群。产值一般相当于GDP的8%以上)。在”十五”计划中,又明确了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要真正把河南的旅游业培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真正理解大游 的含义。大旅游的根本思想是旅游产业、多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发展大产业旅游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它包括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区域结构、旅游消费结构,从而形成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一致,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得到发挥的良好局面。另外,大旅游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行业之间要加强协调性。而实际上,河南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民参与发展旅游的意识不强,行业之间协作能力差,特别是河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管理体系交叉重叠,主要旅游景点分属文物、旅游、园林、民委等部门,部门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大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在区域结构上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在产品结构上河南仍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缺乏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河南是文物大省,古文化旅游产品一直是我们的主打产品,特别是“古、河、花、根、拳”是我们特卖产品,而从已开发的情况来看,全省至今仍未形成像西安兵马俑那样极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并出现了“四多四少”,即:“文物多、风景少;看的多、玩的少;古的多、新的少;死东西多、活东西少;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旅游商品花色单一、品种单调、雷同,缺乏特色、质量意识不强,制作粗糙、质量低下,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旅游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
河南的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旅游饭店、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的规模很是可观,而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也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河南的旅游人才匮乏。众所周知,当今和未来的国际旅游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育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产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人才素质的提高;要实现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和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必须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建设,特别是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河南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并不少,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这类人才长期是“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加上省外的一些高级旅游人才引进不来,就造成了河南旅游人才资源的匮乏。
关键词:比较分析;旅游业;发展形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笔者长期从事石林旅游管理工作,针对石林旅游业的现状,对石林旅游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作出如下分析:
一、国际国内形势
随着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快速增加,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以休闲服务经济为先导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为当地社群提供非熟练及高阶层的工作,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09年的报告,2008年全球共接待国际游客9.24亿人次,比2007年增加1600万人次,全年增幅为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来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5.6%;国内旅游者同比增长14.1%;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2%;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6%。云南目前已经进入由传统的大众旅游地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拉动旅游市场的需求,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以进一步拉动国内旅游市场;2009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力争建成一批旅游产业要素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产品基地,争创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路,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9年昆明市委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强调抓好7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旅游发展理念,二是创新旅游体制机制,三是壮大旅游规模企业,四是深化旅游产品开发,五是加大旅游开放力度,六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七是培养旅游人才队伍。
石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旅游立县的目标,通过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以大旅游带动经济结构大调整,实现旅游升级、转型。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同比增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同比增41.3%。鹿阜镇和石林镇城镇集群已初具规模,连接县城与石林旅游区的石林大道已建成,巴江环境整治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为石林旅游提供了直接的发展动力,今后石林旅游的发展应致力于全县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联动建设,形成各产业相互支撑、城乡统筹共建、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石林与国内同级别景区的比较
以国内同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且以景观取胜的顶级景区作为比较对象,选择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张家界武陵源三个景区进行横向比较。
1.发展模式比较
石林旅游一直带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转轨”的体制特征,资本运作以政府投资和管理局自筹资金为主导,缺乏市场有效性融资,处于单一门票经济发展模式;九寨沟、黄山、武陵源等景区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战略,实现了由资源主导到资本运作的转变。
2.经济收益比较
采用高峰值年2007年数据对四景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四景区旅游收益指标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石林门票价格最低,且没有附加费用(如交通),可适当提高门票价格以提升旅游收入;(2)石林的旅游人次和九寨沟相当,但旅游总收入差距大,应提升观光旅游模式,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有机融合到景区中来;(3)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石林三产产值接近总产值的一半,对地区经济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
三、SWOT分析
“十二五”期间,石林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