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5: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习惯;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数学语言”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新课标的要求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3.教学现状的需要
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班级总人数42人,能够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仅占35.7%,使用能力一般的占45.2%,使用能力非常差的占19.05%。通过平时的听课和学校组织的大型观摩课活动,发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性是普遍存在的。分析原因:(1)数学教师意识上不够重视,行为上起不到准确规范的示范作用。(2)虽然有的教师有意识训练,但是训练的程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3)学生自身因素。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计算的准确度和问题解决结果,而忽略了数学语言表达训练,进而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二、概念的界定
1.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语言,但又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它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它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2.表达习惯
“表达习惯”指的是学生能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习惯,使学生能读懂数学语言,能用数学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学会说,喜欢说。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三、相关研究述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智力形成学说认为,智力的发展要经过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式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语言阶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明确指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促进者。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主体性的生成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2.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3.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
1.针对不同数学课型,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1)概念课型:训练学生准确、简明概况的语言表达习惯。实际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2)计算课型:训练学生条理清晰的说出算理和算法。
(3)解决问题课型:训练学生有根据的进行分析推理,讲清问题解决过程。
(4)空间与图形课型:训练学生说清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数学语言训练遵循一定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2)榜样示范原则(3)形式多样原则
六、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完成了调查报告。
2、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案例探究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七、研究过程
1、对本班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分析,完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根据“数学课标”中课程目标中提出的有关要求,初步制定本班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标准。
3、学习充实。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明确各种课型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
4、探究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进行教学研究。
根据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探究培养途径和方法。构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2)观摩学习,提升自我
通过校外、校内观摩学习、诊评活动,不断反思,及时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
八、研究结果
1.注重教师自身语言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教师语言的严谨性、简洁性、逻辑性是学生准确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依据,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示范作用。为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更要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学设计中,对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严谨。例如:我在本学期为全校老师呈现的观摩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卫星运行时间》课例片段:
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看这幅图片,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预设:
生1: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5圈需要多少分?列式为114×5
生2: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10圈需要多少分?列式为114×10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能正确列出算式,就像这样,老对之间相互说一说……
上述课例中,设计的第二个数学问题就很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回答有两个要求,一是所提的问题需要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二是在提问之后列出相应的算式。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与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相吻合,学生的语言做到了简洁、严谨,有逻辑性。
2.广树小榜样,调动积极性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差异比较大;对于比较难的问题也只有三五个表达水平较好的同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表达,基于这两点的思考与反思,我认为树立小榜样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我直接点名表达好的同学起立说,要求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然后全体起立进行仿照练习;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我就做到老师亲身示范,然后找小榜样起立说,最后全体练习说。对于表达好的同学及时予以鼓励和评价。这样能够极大调动其他同学模仿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互助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日益凸显。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方面,“小组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根据自己的任务驱动进行表达,这样每个人员都有表达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语言表达方面的锻炼。例如:在《运算律复习》课例中小组合作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内容:1.结合课前整理的知识结构图,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组内交流。2.组长进行汇报任务分工:
在汇报环节,以小组整体汇报形式进行呈现。在《运算律复习》一课的知识点梳理过程中,包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减法的性质、除法性质。班级的七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展示,在此过程中,全班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设计,实现了优质高效的设想。学生在此过程中,语言表达习惯逐渐形成,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4.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养成教育”,在刘校长的引领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途径。那么,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例外。课堂中,家长不可能参与进来,但是可以通过作业布置的形式来实现。每天布置的作业中,数学的A层作业必有讲题一项。在家长会中,我解读了班级对孩子“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培养方案,简单的道理就是“一道数学题目,如果学生能够讲明白,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是真正能够理解了”。班级的家长,十分赞同我的观点,于是在每天的家庭作业辅导中,家长十分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讲题,并签字。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有了质的提高,数学成绩不断提高,优秀率在组内凸显。
5.评价中激励提升
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我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也就是将班级管理的“分组评比制度”牵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自愿和统筹的原则,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希望组”、“友爱组”、“飞翔组”、“团结组”、“旗帜组”、“阳光组”、“梦想组”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名称、口号和目标都是由小组成员自主讨论决定。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比时,参照制定的数学语言表达标准进行赋分,这样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打破了以往老师提问后沉静的场面,学生只要有勇气站起来,即便是答错了,也要鼓励他大胆发言为之加分。每个成员都为组内的荣誉而“战”。都努力成为不为团队拖后腿的那一个。
(二)形成教学模式
例如:
“养成教育高校课堂”之数学计算新授课教学模式
九、研究成效
1.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的形成过程、计算的算理、应用题的分析推理及公式的推到过程,解题的准确度和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促进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3.提高了家长的关注度。现在班级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学数学的时候,都让孩子进行讲题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家长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新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陈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关键词: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一、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解答同一道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促进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如图1,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条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相交于点F和点E.求证:AE:ED=2AF:FB.
评析:在中考第一轮复习《相似三角形》时,我选择了这道题.本题要证线段成比例,而图中没有平行线的条件,故无法直接证明结论成立.为此引导学生作平行线,构造出“A”型或“X”型基本图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证明.
通过独立思考,教师点拨,学生得到了十多种证法.下面是其中的几种证法.
证法一:过点B作BN∥CF交AD的延长线于N,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故BD=CD,故ED=DN=■EN.故■=■,故AE:ED=2AF:FB.
证法二:过点B作BM∥AD交CF的延长线于M,如图1所示.则■=■;又D为BC的中点,BM∥AD,故BM∥2ED,故■=■,故AE:ED=2AF:FB.
证法三:过点D作DG∥CF交AB于G,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DG∥CF,故FG=■FB,故■=■,即AE:ED=2AF:FB.
证法四:过点D作DH∥AB交CF于H,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DH∥FB,故DH=■FB,故■=■,即AE:ED=2AF:FB.
证法五:过点E作GH∥AB分别交BC、AC于G、H,如图2所示.则■=■①;■=■,因D为BC的中点,故■=■②,■=■③. 由①②,得■=■,即■=■,即■=■,故 ■=■,与③比较,得■=■,即AE:ED=2AF:FB.……
评析:作平行线证明比例线段的实质是构造“A”型或“X”型基本图形,在本例中,过每个已知点都可作平行线构造“A”型或“X”型基本图形,而且都有多种作法,进而可使结论获证.这些证法各有千秋,在赏析这些证法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选点.选已知或求证中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作为引平行线的点;②引平行线时,尽量使较多的已知或求证的线段成比例.一题多解(证),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二、利用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
“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的外角平分线CF于F点,求证:AE=EF.
评析:这是“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很有探究价值.中考复习《四边形》时,我选用了这道题.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取AB的中点(设为M),再连接EM,然后证明AME≌ECF,进而得到AE=EF.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式训练.
1.改变点E的位置
变式1:在正方形中ABCD,E是BC边上任一点(点B、C除外),∠AEF=90°,EF交正方形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结论AE=EF仍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图4,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边重合,过点E作EFAE交∠DCE的平分线于点F,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评析:以上两个变式,实际上是将原题中的 “E是BC边的中点”这一条件弱化为“E是BC边或其延长线上任一点”.变式1虽然条件变了,但∠BAE=∠CEF和∠ECF=135°并未改变,结论AE=EF也仍成立.变式2是2010年湖北省黄冈市的一道中考题.由已知条件即可得AH=CE,∠DAE=∠AEC,故∠HAE=∠FEC,又∠H=∠FCE=45°,故AEH≌EFC,从而AE=EF.由原题到变式2,实际上是将一个静态的几何推理问题变为一个动态的几何探究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领悟了数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2. 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互换
变式3:如图5,正方形ABCD在直线HG的上方,BC在直线HG上,E是BC边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HG的上方作正方形AEFM.
(1)连接DM,求证:ADM≌ABE;
(2)连接CF,观察并猜测∠FCG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改变图形的形状
变式4:同变式3.
(3)如图6,将图5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AB=a,BC=b(a,b为常数),E是线段BC上一动点(点B、C除外),以AE为边在直线HG的上方作矩形AEFM,使顶点M恰好落在射线CD上,判断当点E由B向C运动时,∠FCG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G的大小不变,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tan∠FCG的值;若∠FCG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
【关键词】物理课堂 有效提问 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1-02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却忽视提问的方法,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有的老师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提问的内涵
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相互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二、有效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一)将物理问题“生活化”
所谓问题生活化的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知识,并陶冶他们的情操。
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常见物理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在匀速直线行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 , 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 , 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 ,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 , 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 , 从厂家的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磨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卡车是否超速行驶。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
(二)对物理问题,进行“牵线搭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的加以分解,以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意义建构,这里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而不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力与运动”关系的教学片断中,采用如下的提问方式。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2:一辆车(有轮子,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教师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说明理由。教师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结果会怎样?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教师提问3:如果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教师提问4:如果是水平光滑长轨道,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运动情况会怎样?教师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运动对吗?现在,你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要深刻,更具有说服力。
(三)以“问题”引出“新问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以“问”引“问”,这里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下面是某教师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断。同学们都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教师把课本上的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重视利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缺乏问题意识,探究效果不理想。
所以,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问。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课堂不断动态的生成新的问题,这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功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学生;思维;培养
当今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而创新的源泉主要靠灵活的思维,数学教学又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切实教好应用题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也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我觉得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应用题的理解不得法,所以一遇到应用题就产生恐惧心理。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一直尝试的做法:
一、“读圈”是指通过认真读题把重要的字眼圈画下来,提炼出主干,从中明白要算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为了理解题目中的意思、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通过一边读,一边圈画,根据应用题的特征,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深刻理解数量关系。认真读题是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意识。
二、“说讲”是指从应用题的读题开始,说清应用题的题意,说清题目中已知的条件和所求问题,讲清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每个数量的解题步骤。通过口述解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学生的语言直接反映出其思维水平,语言训练实质上就是思维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讲清楚”促进学生“想清楚”,提高解题能力。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有条理性。
三、“标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逐步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另外指导学生操作让其将想的过程通过学具、电教媒体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内部思维指导外部操作,将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动作,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疑问”就是在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的过程中,师生认真倾听,提出自己不明白或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教师追问,起到点拨作用;在追问时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或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学生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质疑、判断、推理等能力,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体现。
五、“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竞争意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也可以把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比,从易到难衔接起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中既要比较类似知识,还要比较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维过程以及解题时思维方法、思维策略等,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相当接近,所以他们的互学更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六、“变换”就是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变换条件、变换问题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或是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打到村子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妈妈埋箱子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关键词:阅读课堂;思维能力;阅读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应该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应该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掌握而忽视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思维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维能力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阶段,越高级的阶段越决定了人的整体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8 Our Dreams的故事板块时,笔者在读前活动时,为学生创设了“Get to know”的思维分析情景题,要求学生从笔者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I can write a story.I want to be a writer in the future. I worked in the country.”笔者设计这样的环节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也不仅是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在感知本节课目标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进行判断时,笔者要求他们给予证明的理由,在这样思维训练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回答也十分精彩。例如,学生在判断“I want to be a writer in the future.”是真实信息时,学生给出的理由是“I think the sentence is true. Because you like writing. You are good at writing.”此时的学生说出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所表达的语言也是经过观察分析而形成的,这样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
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
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获得情况,因为策略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真实有效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阅读策略?应该什么时候用阅读策略?这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而决定。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8 Our Dreams的故事板块时,笔者就尝试采用了预判、讨论、推测等阅读策略。在阅读后的环节中,笔者创设了“Let’s discuss”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中人物各自梦想的基础上,分析与表达出他们想要实现梦想需要做些什么。“To make the dreams come true, peopl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follow the dreams.what should they do?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这个活动的创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与巩固,还积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进而提升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引导他们用“… wants to be a… He/She should…”的句子结构来表达,帮助他们提升自己整理文本信息与归纳文本信息的策略。有一个学生说“Liu Ta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He should play football a lot. He should run every morning. He should do exercise every day.”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文本复述的阅读任务,还获得了阅读策略、锻炼了英语能力,进而实现了语言学习与能力培养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建构故事的方式
就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语言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与能力,还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鼓励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参与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8 Our Dreams的故事板块时,在阅读环节时,笔者创设了“Read and choose”的活动“Now we know their dreams. But why do they have the dream? Let's read the pieces and put them into the correct pictures. ”@个环节是从此前听录音选出文中所涉及的职业过渡而来,不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完成人物与理想之间的图文匹配,还要求他们学会细致阅读了解人物选择这个梦想的理由。当下的绝大多数小学英语阅读课堂,都习惯于从整体到细节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这节课笔者尝试了让学生从部分的图片中逐步构建整个文本故事的阅读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还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理解力与分析力,为阅读策略的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