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5: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城市规划 问题和策略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理论思考 战略选择 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经济、政治和科技等的控制权,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信息技术应用更广泛,城市功能愈加健全,为使城市发展更加“智慧”,IBM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其可看作“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智慧城市”的提出,引起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史璐(2011)认为,当前城镇化模式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式”,而智慧城市系统将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平台。辜胜阻等(2012)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赵赛丽等(2013)也认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解决“大城市病”意义重大。牛文元(2014)指出,智慧城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考[5]。
有学者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正确利用大数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大数据、智慧城市和城镇化为对象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张书成(2013)认为大数据有利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融合。王静远等(2014)对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对于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我们还应看到其存在的隐患,表现在:政府期望过高,存在过热风险,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突出问题为缺乏宏观全局的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盲目性,空有热情,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对智慧城市发展中应用与产业基础设施间关系考虑不足,缺乏综合协调。
其次,智慧城市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理论与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其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方面,尽管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急需国家层面的指导建议。另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同,不同建设时期面临的风险也有差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的同一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对系统性、集成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能否把原有系统有机整合,进而把相应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各自为政,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大量信息孤岛使得城市各部门无法共享资源、协调发展。在处理大数据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技术很难满足大数据的需求,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根据其要求搞好规制改革,并吸引大众参与建设,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法律规范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可分为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对于已有且广泛应用的标准应尽可能的延用,同时要以实际应用为指导,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推进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对建设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工作。还要加快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系统性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横跨多个部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运营体系的系统性整合,协调统一各个部门。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4.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无形的生产资料,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借助大数据,利用信息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为我国带来“数字红利”。利用大数据的首要前提是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能满足大数据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要优先支持网络大数据研究,重视大数据基础研究,给予其组织方式和资源等的支持。其次,尽管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但也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盲目推崇,这要求我们对大数据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其利与弊。最后,政府应积极建立大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便于不同部门的海量数据交换与共享,使政府关注的数据由宏观走向微观,把握市场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3]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
[4]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13(23).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
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又一次飞跃。它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深刻的“城市革命”。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显著而广泛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更高的境界[2]。因此,加强城市宜居水平的建设,营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设部于2007年5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这一成果使我国打造宜居城市有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根据标准,宜居城市的评价是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考量。
(1)社会文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社会文明度有两种分析研究方法。一种是宏观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微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的研究方法就是看整个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在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时期全部城市来说应是基本相同的,微观的分析研究是研究具体的城市社会文明度,即在宏观的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找出微观的个体差异,这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1)政治文明,2)社会和谐,3)社区文明,4)公众参与。
(2)经济富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绝对不是贫困的城市。我们从5个评价指标来判定一个城市真正的富裕程度和经济质量。1)人均GDP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人均财政收入;4)就业率;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国家的正式统计数据,是硬性指标,所以相对来说是最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3)环境优美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被列为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评分比例中,环境优美度占据了30%的重要分量,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4个方面 [2]。
(4)资源承载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4)食品供应安全性。
(5)生活便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1)城市交通;2)商业服务;3)市政设施;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5)绿色开敞空间;6)城市住房;7)公共卫生。
(6)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1)生命线工程完好率;2)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3)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4)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
(7)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5分的城市,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3]。
3、小结
“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让大家都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是为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快捷等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应当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合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多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2]。
参考文献
[1]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13-14.
【关键词】城市水利;水利规划;综述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人口骤然增加,同时民众缺乏水资源环保意识,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导致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化水灾害等现象。水利建设工程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水利越来越需要人们的重视。相应的,随着水利需求从农村进入城市, 水利规划工作也逐渐成为了成市利工程开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在我国只有不断研究全新的水利技术并且促进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的提升,使我国淡水资源利用率上升, 才能为我国淡水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 城市水利建设理论研究
1. 城市水利研究范畴
城市水利建设概念很早就出现了,近年学界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对于城市水利的研究概念,主要分为内容和范围两个方向进行定义。有文章认为,城市水利不仅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而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对水灾的把握控制的综合问题。也有文章指出城市水利是指保障城市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的水利问题,主要包括城市供水、防、治、管等水利问题,具体包括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环境和城市水管理等方面。陈兴茹认为,城市水利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有关于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中城市和水相关的和谐运作。
2. 城市水利建设和水利规划关系
城市水利建设跟城市的规模和城市当地的特点息息相关。对于当前中国的中大型城市,城市水利规划必不可少。作为城市水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城市水利规划,对城市水利建设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水利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城市的排水,尽量避免降水量大时洪涝的出现。其次,城市水利规划必须考虑到城市水资源的配置,保障城市的供水以及水环境的安全。研究当前城市水利的问题,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出城市水利规划策略,为今后的水利工作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城市水利规划的参与者,相关的编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水利规划以及水利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水利规划的前期工作,相关人员,需要统筹相关利益,并对城市未来水利前景做出一定的判断和设想。所以,相关人员对水利理念和城市水利的研究现状的了解意义重大。
其次,城市水利规划与城市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水利规划的进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和城市供水等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方面需要相互协调衔接,才能有助于水利规划的调整和改进。然而,参与部门及人员增多,各自的思路差异,各个学科的差异很容易在规划过程中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城市的规划统筹,对于城市水利规划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目前城市水利建设局限性
1. 长期不重视问题累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水利学科研究的进展,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防洪涝,供水,治理污水的体系,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水利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这说明该城市的城市水利系统已经跟不上该城市的更新进程。随着城市扩大,城市水利系统更新缓慢,一些城市已经逐渐累积和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城市防洪涝的标准已经跟不上当前的现状,导致降雨时,人民生活不便;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用水供给不足,导致一些区域经常停水;城市的居民环保意识不足,随意开采地下水,浪费生活用水,又或者是乱排放废物污染了水源。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已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经过调查,得出一些现状如下:
"城市人口聚集,不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而且成分也逐渐复杂,使城市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严重危及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60年代,轰动世界的日本水俣病,就是水污染导致的中毒事件。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983年我国市以上建制的城市有190个,至今已达630个,15年间增加了2. 3倍,生 活污水则增加3 - 4倍,1997年达190亿m3 。此外,还有工业污水220亿m3 。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废水处理率低于70% , 而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向河湖排放,以北京现状而言,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不过20%左右。"
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城市建设中,我国的水利相关部门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涉水事务的管理一旦推进到基层,便能发现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等现象,这促使水利部门整理各个相关本门,分清各自责任,并作好相关的统筹规划。城市水利建设的管理,不仅仅是人和城市水利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要求相关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好相关的规范,实行对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对水资源进行更高效率的利用。
3. 利益责任不明确
城市水利建设初始投资大,运行时间长,并涉及遍布整个城市,需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手段同时推进。但是在一些考察过程中发现,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合作,一些商人和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把水利建设工程几次承包,最后转接到并没有相关资质的工程公司,最终导致不合格的工程项目。邹洪成等人认为,"城市水利建设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运行多群岛投入,包括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渠道、政策性融资平台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张伟波认为,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水利城市供水、排水等公益性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企业化运作筹集管理经费;城市防洪、河道治理等纯公益性工程由政府投入或上级拨款等方式筹集管理经费。城市水利建设必须走'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的良性发展路子,引入市场化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加快城市水利发展"。然而要确保市场化的进行,各个政府部门和工程公司之间的利益必须明确,这也需要有相关的管理策略的出现。
三、 城市水利发展对策研究
1. 完善相关规范
对于各个城市不同定位的特点,以及不同气候条件要求,城市水利规划的任务也在细节上有差异。就防洪、排涝的需求而言,很多地区的标准也不一样,在简化对城市水利规划的进程中,详细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对控制水域面积,雨洪管理,以及城市的防洪涝重要的作用。
2. 深化水环境的整治和规划
最近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薄弱,一些河道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一些城市的水生态环境也变得恶劣,对于这些问题的政治已经成为水利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环境整治方面就规划研究而言,首先得梳理水系,对相关水环境有很好的理解,其次才是对环境整治和水景观的设置等作出良好的规划,并且规划方案需要得到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并且实行"谁签字,谁盖章,谁负责"的管理制度。但要使河涌水系规划的先进治水理念能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水环境整治规划,在河涌水系规划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做好每一个片区的水环境整治规划,实现从面到点的细化,为具体的水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对于不同城市而言,水资源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分布也不一样。更进一步,每个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受到的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做好水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就必须先理解每个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好当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方能做好对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可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4. 改造水污染处境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一个城市需要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水源的调整和优化至关重要。为了从根源上保证水源的合格程度,一些先进的水治理技术将运用于处理水源的污染状况。为保证水质,应尽量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对于已存在一定污染的区域,应该秉承"边污染,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方式,并且应尽量避免污染水造成干净水源的二次污染。而当前存在一些水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将部分污染水改造病使用,但是成本偏高。所以应更加注意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水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5. 水利建设和环境结合
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更多因素将被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中。这就更考验水利建设发展和其他方面(比如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的相互协调。只有同步规划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化城市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不仅是水利设计,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与生态景观结合起来。
【总结】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我国已经有了许多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都提醒我们,在水利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经济和科技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周围生活环境为前提。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城市水利和水利规划研究的探究,发现一个必要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对城市水利建设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持续的思路和观念,也是我们在城市水利和城市水利规划研究始终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文锦,唐德善.近年来我国城市水利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11,02:53-57.
[2]周军.浅谈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J].广东水利水电,2006,03:53+56.
[3]石宗飞.关于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4,09:80-82.
[4]刘小梅.浅谈城市水利工程规划的特点[J].山西水利科技,2002,02:15-17.
[5]石亚飞,陈旭东.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水利[J].城市地理,2015,14:10-11.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问题和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把广西从边缘省份推向国际通道和枢纽位置,从而为广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环境。目前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这也是解决人民生活需要、农民富足的生活条件、毕业生找工作等问题的关键。这不但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问题,还表现在城市近几年来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建设用地的使用。扩张的城市规模带来的是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近年来,广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然而在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得更快。但是广西的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土地流转,其中被流转的大多数用于农作物的土地多为优质的耕地和菜地。进一步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用于种植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进一步稀缺,从而造成了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研究是引导解决诸多问题的一个首要条件。
1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相互关系分析
1.1研究综述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西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进行系统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入手点;从而对广西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想和建议,这便是本文的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实际数据,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除采用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外,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开展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步骤是:(1)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具有显著相关性;(2)如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具有显著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检验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将经济增长的四个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加以比较,得出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4)在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下,对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数据同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类得出相互影响最为密切的城市。1.3数据来源本文是以广西整个区域及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数据为案例的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的文献材料、统计资料,如《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来分析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的主要数据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所辖十四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CL)、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水平。
1.4总体经济指标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收集来的数据分析比较得出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四个经济指标变化关系显著的城市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GDP指标关联密切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关联密切型:柳州、北海、崇左;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二三产业比重指标关联密切型: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关联密切型:钦州。众所周知,广西城市布局多沿袭历史而沿江分布,空间布局差异大,桂北、桂西地区城市密度低,规模小;桂东、桂南为经济活跃发展地区,城市多,分布密集。从前文分析广西区内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指标来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国民生产总值,其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也是扩张的主要原因;柳州、北海、崇左三个城市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分别以二三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钦州市是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人口的增加转化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的刚性需求。
2广西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城市对土地需求逐年加大,且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是以粗放外延性扩张为主,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市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失控,超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控制范围。
2.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通过对人均建设用地、单位建设用地GDP、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几项指标的分析,广西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而言还处在较低水平,且不同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国家统计局的经济统计数据,2009年全区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值为66.2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48.76万元,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在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挖潜,建成区空闲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根据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达到15597.54公顷。根据其中2009年的数据统计资料,虽然全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61.47平方米,没有超出国家标准,但各地级市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差距悬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3结论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电网规划 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40-01
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入电网规划,这样既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角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可以使电网规划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规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电网专项规划与电网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城市规划部门和供电部门编制。这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划很难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本文对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城市电网规划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由于两者的侧重点和工作范围不同。因此,两者的性质特点、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城市电网它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它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1]。
(2)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是彼此支持的关系。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和重要内容,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反过来城市电网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2]。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给城市电网产生巨大电力需求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电网不断的发展,同时城市电网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因此,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
2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
2.1 电力负荷高速增长,城市电网规划用地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负荷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电力负荷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竟达到20%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电力负荷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某些城市其电网已经形成规模,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再进行新的规划,势必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在我国往往出现城市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
2.2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时有冲突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电网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电网建设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目前,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改扩建)与电力企业线路走廊建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常常是城市进行新建或者改扩建道路往往会在己有的线路走廊上进行,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要电力部门负责所有的线路迁改费用,而电力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因此,两者常常出现矛盾。
2.3 城市电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没有相结合,因此在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之中往往对环境有着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市区内架空线频繁穿越,架空线在居民楼前屡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2)在电网建设过程之中,输电线路往往会有电磁辐射,会对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网建设设备和营运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常常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
3 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措施分析
3.1 收集材料,综合分析,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若想做好整个城市电网规划,就必须做好电网的规划的基础工作,坚实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的基础和基石。电网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输电线路方面和电源点等原始资料进行前期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还包括:最大负荷、规划基础年的电量、经济发展指标、分区负荷、电网及设备现状、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迸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3.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由于电力的需求量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区建设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而由于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不畅,使得这些工业园区内的用电负荷往往和预测负荷差距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要做好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对于各地区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收集,引入不同的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应该将规划角度设定在统筹整个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它主要侧重:在城市空间内部,使得城市电网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合理性进行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更强。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更强,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注重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电网规划的编制,以往的电网规划仅仅是将自身的一部分,即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城网规划应从市政规划入手,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具体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业、分区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年份、具置的负荷,使线路、变电站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3]。
参考文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 电网规划 协调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城市电网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入电网规划,这样既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角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可以使电网规划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规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电网专项规划与电网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城市规划部门和供电部门编制。这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划很难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本文对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城市电网规划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由于两者的侧重点和工作范围不同。因此,两者的性质特点、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城市电网它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它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1]。
(2)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是彼此支持的关系。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和重要内容,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反过来城市电网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2]。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给城市电网产生巨大电力需求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电网不断的发展,同时城市电网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因此,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
2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
2.1 电力负荷高速增长,城市电网规划用地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负荷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电力负荷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竟达到20%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电力负荷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某些城市其电网已经形成规模,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再进行新的规划,势必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在我国往往出现城市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
2.2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时有冲突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电网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电网建设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目前,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改扩建)与电力企业线路走廊建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常常是城市进行新建或者改扩建道路往往会在己有的线路走廊上进行,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要电力部门负责所有的线路迁改费用,而电力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因此,两者常常出现矛盾。
2.3 城市电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没有相结合,因此在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之中往往对环境有着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市区内架空线频繁穿越,架空线在居民楼前屡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2)在电网建设过程之中,输电线路往往会有电磁辐射,会对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网建设设备和营运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常常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
3 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措施分析
3.1 收集材料,综合分析,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若想做好整个城市电网规划,就必须做好电网的规划的基础工作,坚实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的基础和基石。电网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输电线路方面和电源点等原始资料进行前期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还包括:最大负荷、规划基础年的电量、经济发展指标、分区负荷、电网及设备现状、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迸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3.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由于电力的需求量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区建设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而由于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不畅,使得这些工业园区内的用电负荷往往和预测负荷差距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要做好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对于各地区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收集,引入不同的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应该将规划角度设定在统筹整个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它主要侧重:在城市空间内部,使得城市电网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合理性进行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更强。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更强,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注重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电网规划的编制,以往的电网规划仅仅是将自身的一部分,即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城网规划应从市政规划入手,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具体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业、分区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年份、具置的负荷,使线路、变电站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3]。
参考文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